登陆注册
13541200000034

第34章 通信与作品(6)

张爱玲收到我父亲的信后,在1979年9月4日作复:“亦舒骂《相见欢》,其实水晶已经屡次来信批评《浮花浪蕊》《相见欢》《表姨细姨及其他》,虽然措辞较客气,也是恨不得我快点死掉,免得破坏image(形象)。这些人是我的一点老本,也是个包袱,只好背着,不过这次带累Stephen。中国人对老的观念太落后,尤其是想取而代之的后辈文人。”可见不喜欢《相见欢》的,绝不止亦舒一个。

问题是,既然《相见欢》的故事性这么弱,张爱玲不可能预料不到读者的反应,那为什么还坚持要写呢?真是江郎才尽吗?到1983年,张爱玲出版《惘然记》,她在序中说,《色,戒》《相见欢》和《浮花浪蕊》“都是1950年间写的……这三个小故事都曾经使我震动,因而甘心一遍遍改写这么些年,甚至于想起来只想到最初获得材料的惊喜,与改写的历程,一点都不觉得其间三十年的时间过去了。”然则似乎平淡如水的《相见欢》,到底有什么使张爱玲震动得甘心一遍遍改写这么些年呢?

自《相见欢》刊出算起来,三十多年又过去了,不喜欢它的读者自然说不出有什么“震动”之处,偶然有欣赏它的又是否看到张爱玲的用心何在呢?

迈克自然是喜欢《相见欢》的。他在2010年另一篇短文《本来无一物》中如此赞赏《相见欢》:“张的明镜偏偏照出迂回曲折的世态人情,读着教人又笑又叹。也不说担正的表姐妹写得多玲珑了,就是作陪客的荀先生和‘飞黄腾达起来,就不对了’的伍先生,也立体得如在目前。三段浓缩的半生缘,顺便还兜截了《留情》的米先生和《红玫瑰与白玫瑰》的佟振保,简直应接不暇哩,怎么会嫌没有故事性?”我不怀疑迈克看得懂张爱玲“字里行间的夹缝文章”,但他始终没有具体点出是什么令张爱玲震动。

颜择雅是另一位欣赏《相见欢》的作家。她在2013年发表了一篇《张爱玲一题三写--析〈留情〉〈相见欢〉〈同学少年都不贱〉》,比较了三篇张爱玲的小说,居然得出了一个前所未闻的结论:“1978发表的《相见欢》、2004问世的《同学少年都不贱》都是《留情》的脱胎换骨。”颜择雅的主要理由是:“这三篇是一幅三联画,主题都是女人的同性关系,这关系在《留情》是竞争,在《相见欢》是认同,在《同学少年都不贱》则变成幻想投射。”

颜择雅在文章中,特别分析伍太太(小说已交代了她倾慕貌美的荀太太)的想法,试图点破张爱玲“字里行间的夹缝文章”,例如说伍太太视荀先生为情敌,甚至恨不得他早点死掉:“在《相见欢》,不只荀太太预做假设‘要是绍甫死了’,连伍太太也盼望荀先生别太长寿。荀先生夸自己吃下四十颗红蛋相当神勇,伍太太就一厢情愿暗想他要中风。”又说:“伍先生带情妇去香港,如果有伤她的心,为什么她期待短寿的是荀先生,不是伍先生?可见伍太太对婚姻并不有怨……现今她唯一心愿就是荀太太快搬来住,但这必须等荀先生死,这点不可说,因此只能沉默。”颜择雅这样分析,似乎就是为了突显伍太太对荀太太的同性恋爱。

对于张爱玲的其他弦外之音,颜择雅是这样诠释的:“《相见欢》有一条草蛇灰线,就是伍太太三番两次称赞荀太太的婚姻:‘绍甫现在好多了。’不是巴望他别长寿吗,怎么还称赞?第二次改用问句:‘他现在不是很好吗?’第三次是保留口吻:‘你们今年也不错。’仔细看这三次,都是荀太太嫌丈夫,伍太太不知怎么接,就一句称赞。因此三次都是棉里藏针,伍太太真正想的是:‘你那先生糟透了。’”

我觉得颜择雅把《留情》视为《相见欢》的蓝本,再用同性恋爱的角度去分析整篇小说,观点确实很独特,但这是否为张爱玲真的要表达的东西呢?颜择雅分析得很仔细,但可能是太仔细,以致很多文本意图都在迂回曲折的诠释中隐没了。举一个例子,颜择雅说:“《相见欢》中的荀太太也有性炫耀,她讲被兵跟踪,讲一次意犹未尽,几个月后又讲一次,这是跟好姊妹分享自己的桃花八卦。《留情》中的杨太太也想用同样方式跟敦凤套交情,差别是敦凤还没听就反感,伍太太却听两遍依然津津有味。”

“伍太太却听两遍依然津津有味”?让我们直接看看张爱玲在《相见欢》中是怎么写的吧。伍太太第一次听:“伍太太有点诧异,她表姐竟和一个钉梢的人搭话。她不时发出一声压扁的吃吃笑声,‘嗗’的一响,表示她还在听着。”“表示她还在听着”就是所谓夹缝文章,意在言外-真是听着就不必刻意“表示”了。

伍太太第二次听时,张爱玲已经写得非常直接:“伍太太已经忘了听见过这话,但是仍旧很不耐烦,只作例行公事的反应,每隔一段,吃吃的笑一声,像给人叉住喉咙似的,只是‘吭!’一声响。”还担心读者不明白,张爱玲紧接着即写出苑梅的观感:“苑梅恨不得大叫一声,又差点笑出声来。妈记性又不坏,怎么会一个忘了说过,一个忘了听见过?但是她知道等他们走了,她不会笑着告诉妈:‘表姑忘了说过钉梢的事,又讲了一遍。’不是实在憎恶这故事,妈也不会这么快就忘了--排斥在意识外--还又要去提它?”

这已经不是夹缝文字,而是坦荡荡地说破了。在《表姨细姨及其他》中,张爱玲更特别自注:“伍太太有两点矛盾:痛心她挚爱的表姊彩凤随鸦,代抱不平到恨不得红杏出墙,而对她钉梢的故事感到鄙夷不屑--当是因为前者是经由社交遇见的人,较罗曼谛克。”然则荀太太那个钉梢的故事,伍太太是每一次听都觉得反感,以致“排斥在意识外”,跟颜择雅所谓“伍太太却听两遍依然津津有味”刚好相反。

最诡异的是,颜择雅在文章中明明说:“要讨论《相见欢》,一定要提《表姨细姨及其他》一文。”为什么她好像对张爱玲自己的解读视而不见呢?我想起张爱玲在同文中说:“而从另一方面说来,夹缝文章并不是打谜。”颜择雅这篇文章的问题,也许就是太喜欢解谜了,于是钻了牛角尖而不自知。其实张爱玲的文章,从来都没有什么“达·芬奇密码”要解。

那么《相见欢》的重点,即张爱玲感到震动之处究竟是什么呢?其实在小说结尾已经写得很清楚了--在场者就只有苑梅感到震动:“苑梅几乎不能相信自己的耳朵。……苑梅恨不得大叫一声,又差点笑出声来。”伍太太对“钉梢的故事感到鄙夷不屑”,因此不记得听过,但荀太太呢?小说写苑梅的想法:“荀太太这样精细的人,会不记得几个月前讲过她这故事?”这又作何解释呢?

这就真正考验读者是否看得出那条草蛇灰线了。荀太太根本不是第一次把旧事说了又说,小说开场不久,就写道:“‘他们荀家就是这样。’荀太太眼睁睁望着她微笑,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就仿佛是第一次告诉她这秘密。”“仿佛是第一次”,即不是第一次了。隔了两句,又写“(荀太太)又像是第一次含笑低声吐露”云云,再强调一次荀太太的说话习惯。

小说其后写两人找话题,说:“荀太太也在搜索枯肠,找没告诉过她的事。”既然要“搜索枯肠”,即是说早就没什么新鲜事可谈了。那么荀太太可以怎样呢?小说之后写:“苑梅没留神听,但是她知道荀太太并不是唠叨,尽着说她自己从前的事。那是因为她知道她的事伍太太永远有兴趣。”说“她知道她的事伍太太永远有兴趣”-“她知道”指荀太太知道-也不完全等同客观事实。事实是:“伍太太也有一次对苑梅说,跟着她叫表姑:‘现在跟表姑实在不大有话说了。’”但荀太太既以为自己的事伍太太“永远有兴趣”,那就不必太在意什么话说过,什么话未说过了,反正就是有兴趣。但伍太太显然对钉梢的故事没有兴趣,所以两次都只用吃吃笑声“表示她还在听着”。

由此可见,我们只要把小说一路下来对荀太太的描述捉置一处,串联起来,自然不难理解她为什么会把结尾那故事说两遍了。

那么荀太太是否真的忘记自己说过钉梢的故事呢?也许吧,正如我前面所说,她不必记住自己说过什么。但她也不一定真的忘记,因为她以为即使再说一遍,伍太太也会感兴趣的。况且荀太太本人也可能沉醉在那疑似的“罗曼斯”中,下意识又忍不住想多炫耀一次。旁观者苑梅没有进入荀太太的内心,是因为作者张爱玲也觉得根本没有这必要-只要读者能看通那草蛇灰线,自然会自行找到合理解释,也不一定只有一种解释。

但这还不是所有的弦外之音。如果荀太太和伍太太都不约而同地压抑了自己的记忆,这又有什么值得震动呢?当然,这本身也是一件趣事,但张爱玲需要酝酿三十年才写出来吗?她要酝酿的,其实是那“核心事件”发生前角色的所有对话、动作、神情、思想,只要有一件不对,最后的事件便会丧失应有的震撼力。你要将小说的整体结构、人物经历和性格都弄通了,才会明白那高潮事件的真正意义:漂亮的荀太太“彩凤随鸦”,丑小鸭伍太太的丈夫又有了别的女人,这两个女人中年将尽,其实已经没有将来了,于是见面时就只好将老调一遍又一遍重弹-她们的新闻尽是往事,而未来也行将在回忆中消逝。“她们俩是无望了”,《相见欢》的高明之处,就是用一种极含蓄、压抑的手法写出两个女人的绝望处境。从这角度看,所有似乎东拉西扯的话都立即获得了意义,这就是我所理解的《相见欢》。我也觉得很震动。

那么张爱玲本人又怎样说呢?我不免又要去查一查家中的书信,结果我发现《相见欢》原题为《往事知多少》,而张爱玲在1977年10月31日写给我父亲的信中,不但已解释了是什么令她非常震动,更交代了故事的一点来源,她说:“《往事知多少》的来源,是我在大陆的时候听见这两个密友谈话。一个自己循规蹈距,却代这彩凤随鸦的不平得恨不得她红杏出墙,但是对她仅有的那点不像样的罗曼斯鄙夷冷漠。几个月后(‘52春)她又念念不忘讲了一遍,一个忘了说过,一个忘了听见过。我在旁边几乎不能相信我的耳朵-她们都不是健忘的人。-伍太太是实在憎恶这故事,从意识中排斥了出去,这一点似应设法达出。-伍太太二次反应相同,可见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我非常震动。伍太太并不是不关心外界,不过她们俩的交情根本是怀旧的,所以话题永远是过去,尤其是荀太太的过去,因为她知道她当年的admirer(仰慕者)永远感到兴趣。”

这就是《相见欢》的重点了。小说刊载了三十多年,有多少读者甚至张学家能正确解读出来呢?

《上海懒汉》是《浮花浪蕊》的初稿?

我本来对张爱玲所知不多,成为她的文学遗产执行人后,我不得不由零开始学习。这学习过程既漫长又充满挫折,但也不乏趣味,以下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张爱玲有很多“传说中的作品”,有些是确实存在的,如已经出版的《小团圆》,或即将出版的关于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的《少帅》。有些是事先说要写,但最后似乎没有写成的,如《描金凤》。更有一些是无人知晓的作品,主要是她晚年时跟我父亲在信中约略谈过的,如《香港太太》《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谢幕》《美男子》《填过一张爱憎表》《不扪虱而谈》等,但那都只是一些初步构思,我相信她根本未曾动笔写过。

同类推荐
  • 读人新裁:中国历史人物的典型经验

    读人新裁:中国历史人物的典型经验

    读人总会有某个角度,总有“见仁见智”的情况,因为人的本质也是不断展开的过程,因而读人只有在过程之中才能够不断超越原有的层次,进而不断地深入。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我们要从开端上解读,在过程中领会,在历史中诠释,在未来中把握。读人要在历史的延续中读出人性、人的特征与人的本质。人在面向世界生成的同时,历史也按照人的本性特征不断展开,从历史中能够看到人的发展轨迹。在这个意义上,读史就是读人,在人的本质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因素的价值。
  • 前生今世,何处适之:胡适传

    前生今世,何处适之:胡适传

    有人曾这样评价说:胡适是水,鲁迅是酒。酒虽好,有时却容易醉人;水虽淡,却又必不可少。纵观整部现代史,无论是文学变革还是北大复兴,胡适都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可以说,正是有了胡适这汪源远流长的水域的灌溉与滋润,北大方才成为今日的北大。《前生今世,何处适之:胡适传》作者一路寻访胡适曾走过的足迹,在时光的荒野里捡起了他留下的点点滴滴,重新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胡适。
  • 比尔盖茨传

    比尔盖茨传

    本书是根据众多有关比尔·盖茨的传记资料编纂而成。比尔·盖茨,出生于1955年10月28日,与两个姐姐一起在西雅图长大。他们的父亲,是西雅图的律师。盖茨的母亲是学校教师,华盛顿大学的董事。盖茨在很小的时候就显露了在计算机方面的天才,并以自己的远见卓识将这一天才充分地发挥出来。他曾就读于在西雅图的公立小学和私立的湖滨中学。在那里,他发现了他在软件方面的兴趣并且在13岁时开始学习计算机编程。1973年, 盖茨考进了哈佛大学,在那里和现在微软的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结成了终生朋友。在哈佛的时候,
  • 中国古代帝师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中国古代帝师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帝师”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留侯世家》:“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很明确,“帝师”是指皇帝的老师。本书从记叙帝师生平事迹入手,再现了帝王之师对历代帝王的教育、指导和辅佐,同时揭示了帝师以其亦师亦臣的特殊身份,对帝王决策的各种正面、负面影响之谜。展现给读者一幅亦真亦幻的历史画卷,道出一些亘古不变的历史发展规律。
  • 北洋风云人物系列之冯国璋

    北洋风云人物系列之冯国璋

    本书以纪实的手法描写了北洋直系军阀领袖冯国璋复杂的人生经历,文笔生动,人物众多,刻画细腻,可读性强,再现了晚清至民国初年军阀斗争、风云变幻的真实情景。
热门推荐
  • 新红豆南国

    新红豆南国

    南城破,南国亡。红豆公主复国记。女儿之力,创国之行。
  • 娇妻在上:冷少一夜错到底

    娇妻在上:冷少一夜错到底

    出国前夜,迷醉,酒壮人胆,我不但表白了男神还上了他,代价是一千万,我得跑啊,我没钱!
  • 墓穴中的脸

    墓穴中的脸

    居民宅里突现一具女尸,罗云一个才毕业的大学生无缘无故被牵扯其中。却从此引出一段尘封的诡事。地铁里那张熟悉的脸。歪脖子老树下,究竟藏着一段什么传说?厄运接连而起,是宿命在作怪?还是……
  • 海神再临

    海神再临

    当旁人终其一生只能拥有一只海灵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一个由海灵组成的严密帝国。没错,别人称呼他海神!他是那个拥有整个海洋的男人。S级圣兽?只要你还喝水,那就给我乖乖的低下高昂的头颅。帝国舰队出航?交保护费!我们是最大的帝国。没错,专打劫最大的帝国。陆地上分裂的疆土被众多王国控制着,而海洋的主宰,只有他一人。他拥有自己的帝国,由海灵组成的海洋帝国,并且是不断进化中的帝国。本书传纪了他成为海神的漫长旅途。
  • 天才召唤师:宠妃很萌很腹黑

    天才召唤师:宠妃很萌很腹黑

    云家大小姐,腹黑呆萌,用2逼的方式横扫各大榜单排行数据。明明实力变态,非装出一副弱不经风的样子。会装傻,会卖萌,会犯二,会抓狂,还有那么一点点小腹黑。开心起来就欺负人,不开心的时候就虐人。仗着自己有一个特别特别牛X的师傅,横行霸道,无法无天,我行我素,目中无人,欺凌弱小,强抢美男……偏偏还有一个“吃素”的大祭司处处维护她,以一副“谁敢拒绝被云箫欺负就灭”的姿态将她宠的无法无天。云箫:月漓,你是大祭司,又不能成亲。不以结婚为前提的恋爱就是耍流氓!
  • 乱世妖妃

    乱世妖妃

    苏易烟做杀手这行这么多年,双手早已染满鲜血,上门寻仇的人更是数不胜数。可她什么场面没见过?就更不会再有什么东西叫她畏惧。可是现在,她最担心最在乎的妹妹苏寒居然也想让她死,这让她不寒而栗。她太厌恶这个世道了。她眼神里有不可磨灭的愤怒之光,却在听了苏寒一番话后,通通转化为了绝望与失落。
  • 果然的果然

    果然的果然

    一个孤独而又倔强的小女孩陌然,母亲因难产死去,父亲将所有的怒气撒到她的身上,父亲最终也死去。女孩跟着小姨生活,但是又害死了小表妹。后来,小姨疯了。将她当成了自己死去的女孩。小女孩就以表妹的身份活着。搬家来到这里的蓝小天爱上了小女孩,可又不告而别。再次相遇的时候,蓝小天已经成了小女孩家教孩子的继父。陌然担任家教的女生夏果又爱上了陌然。面对着亲人的背叛,和离去,陌然依旧选择坚强生活。夏果有着和陌然相似的经历,所以彼此间又发生了很多事情。关于爱与痛,成长与背叛,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理解。苦难本就是欺软怕硬的,所以要坚强些,再坚强些。
  • 核影之下

    核影之下

    2045年,一场核战争骤然降临,全世界的所有大城市瞬间被核武器摧毁。繁华如烟,终于散尽,核战之后,核影之下,杨雨什么都没有了,除了这双手和一颗勇敢的心。
  • 天庭采买办

    天庭采买办

    经历了数次天地大劫的动荡,天地灵气在无止境的消耗后,也终究走向了湮灭。做为万界主宰的天庭,虽然仙神无数,但是平日修炼的那一点点仙力也仅仅让他们维持一下自身府邸的门面问题,根本无多余的灵气去显圣、除妖。所以,为了天庭在万界统治的稳定,玉皇大帝提出了让天庭现代化用以节约仙神平日里的仙力消耗,从而让仙神有余力去处理各界的问题。而我们的主角杨宇,则阴差阳错的成为了这个天庭采买办的第一任主任。
  • 病毒营销

    病毒营销

    病毒营销是一种信息传递策略,通过公众将信息廉价复制,告诉其他受众,从而迅速扩大自己的影响。病毒营销指的是厂商通过网络短片、低调的网络活动或是电子邮件信息的方式在全球网络社群发动营销活动,利用口碑传播成为与消费者交流强有力的媒介形式。它的本质就是让用户们彼此间主动谈论品牌,这种与品牌之间有趣、不可预测的体验,往往显示出强大的影响力。病毒营销是一种非常实用的网络营销方法。本书就如何框定病毒营销机会、如何定位目标顾客、如何构思“病原体”、如何激怒发顾客参与、如何利用这种“病毒”进行高质量的服务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