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426500000015

第15章 “接人用摧”:劝说的方式及其层次(4)

荀子作《正名》篇,意在纠正当时主要由名家的辩说所导致的名实混乱的现象,与孔子讲“名不正则言不顺”,实有异曲同工之处。这一点,相关讨论颇多,不赘。不过,就“正名”可能具有的内涵而言,它对荀子还有另一层意义。苟书竭力标榜各种“名”,旨在劝人学行礼义,这种对“名”的宣扬和推崇,很可能会带来一个负面的后果:使人们由于追求表面的荣耀之“名”而忽视了“名”所应导向的具体行为,甚至由此而滋生诈伪。这并不始于荀子对“名”标榜,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必然产生的问题。一物必有一对应的名称,任何一种行为不可避免地要标以相应的“名”,“名”本身所特有的评价色彩很可能导致人们重“名”更甚于“行”。因此,现实生活中时有“行”不符“名”的情形,实在不足为怪。

但是,由于荀子对“名”着力渲染,试图使“名”成为人们学行礼义的基本动机,愈强化了人们重“名”求“名”的倾向,由“名”生“伪”的问题对他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关于“名”的弊端,古代不少思想家均作过深入的探讨,其中最为突出者,莫过于道家一脉。老子曾言,“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地将自正。”

反过来看,这也可以部分地理解为,悬之以“名”,则人必有求“名”之欲。在此欲望的驱动下,人必陷于争,由此或不免于行伪以博取声名,故王弼日:“善名生,则有不善应焉”;“名虽美焉,伪亦必生”。关于这一点,另一些古代思想家的评论更加尖锐:

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及至圣人,屈折礼乐以匡天下之形,悬跂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而民乃始踶跛好知,争归於利,不可止也,此亦圣人之过也。

德溢乎名,名溢乎暴。

老子日:欲尸名者必生事,事生即舍公而就私,倍道而任己,见誉而为善,立名而为贤,即治不顺理而事不顺时。治不顺理则多责,事不顺时则无功,妄为要中,功成不足以塞责,事败足以灭身。

钓名之人,无贤士焉;钓利之君;无王主焉。

善有章则士争名,利有本则民争功,二争者生,虽有贤者,弗能治。

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也。故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

以上诸子对“名”的批评,固然大多出于特定的思想立场;他们所称许的“道”,也与荀子所谓的“人道”大异其趣,故在某些他们视作“伪”的有“为”之处,正是荀子力劝人们学为“君子”的地方。但是,这些批评表达了一种洞见,即“名”一旦成为人们行动的内在驱力,就难免引发一场追逐声名的“战争”。人们可能同在其他任何一种战争里一样,不恤其“道”而各施其技。由于“名”是人们最终甚至可能是唯一的目标,他们很可能会忘记,或者说,会故意忽略:真正的“名”本是建立于实实在在的相应的德行之上的。德行的养成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由德行自然散发出的声名更非一日之功,很多时候,它甚至是不可期待的。在此情形下,“名”欲有可能驱使人们选择捷径,以表面的德行婉转邀誉于他人,或不务修身而虚饰其不能之行,或随波逐流、以众好为好。如此之类,即不讳言“名”的儒家也绝对不可能赞同,故孔子刺“同流合污以媚于世”的“乡原”为“德之贼”,孟子更称其“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不过,如前所论,“伪”的现象其实是彰显各种“名”所不可避免的一种后果,就此而言,道家多主“无名”,在相当程度上,乃是鉴于“名”可能导致种种混乱和诈伪而不得已采取的一种斩草除根的断然做法。

“无名”固然可一劳永逸地解决“名”可能导致的诈伪的问题,但在荀子看来,“欲不可去,性之具也”,而“名”也是“欲”之一种,好荣恶辱,乃是人的自然反应,由此看来,根除人对于名望的欲求,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设想。无论是“无名”主张,还是“见侮不辱”的说法,都不可能在根本上解决“名”所带来的上述问题。何况,从他关于“君子小人之分”的论说看,“名”本身尚有一种劝勉人向善的功效。在他而言,“名”欲既不可去,也不必去。

其实,立“名”可能导致的负面后果,荀子在标榜各种“名”以进行劝说的时候,就已经注意到并力图避免。这一点,体现为他不厌其详地反复强调并对照支撑各种“名”的行为方式,意在使人们明了君子何以有“君子”之“名”,从而劝他们行其“实”然后享其“名”。他对于由“名”生“伪”的问题的关注并不止于此。除明确各种“名”所对应的“实”,他还专门讨论了“诚”的问题:

君子养心莫善於诚,致诚则无他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诚心守仁则形,形则神,神则能化矣;诚心行义则理,理则明,明则能变矣。变化代兴,谓之天德。

天不言而人推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厚焉,四时不言而百姓期焉。夫此有常,以至其诚者也。君子至德,嘿然而喻,未施而亲,不怒而威。夫此顺命,以慎其独者也。善之为道者,不诚则不独,不独则不形,不形则虽作於心,见於色,出於言,民犹若未从也,虽从必疑。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唯所居以其类至,操之则得之,舍之则失之。操而得之则轻,轻则独行。独行而不舍,则济矣。济而材尽,长迁而不反其初,则化矣。

此节中,关于“诚”之意,历来注家意见不太一致,有必要略作澄清。杨惊释“诚”为“无奸诈”,颇受质疑,但从苟书中“诚”的用法看,杨注其实比较贴切。《不苟》日:“诚信生神,夸诞生惑”。“诚信”与“夸诞”对举,文意显然。

又,《乐论》言“著诚去伪”,“诚”之意更明。因此,荀子关于“诚”的用法实际上很朴实,不过指“实也,谓无虚伪也”。另,“慎其独”的说法,又见于《礼记·礼器》、《大学》、《中庸》。郑玄注《礼器》“是故君子慎其独也”,日“少其牲物,致诚悫”,故“慎独”即“诚独”。此说也适合于解释荀子此处所谓的“慎独”,而“独者,人之所不见也”。从前面关于“诚”和“慎独”的辨析来看,本节引文对治由“名”而生“伪”(诈伪)之弊端的用意极为明显。荀子反复以“天地”喻“君子”之“诚”,意谓二者皆有“常”。一人“诚”与否,于他人所不见之时表现最为真实,唯能时时事事显现其“诚”,斯可谓有“常”。人见则行“道”,人不见则从其欲,不过是沽君子之“名”,实则为“伪”,所以荀子说“不诚则不独”。所谓“不独则不形”,“形”即“形见於外”,但也应以“常”论,人见则“形於外”,人不见则否,不可谓“形”,故郝懿行日“形即形此独也”。沽名钓誉者,“心”虽知礼义,也“见於色,出於言”,但由于其只求“名”而无意于专_修身,时为之,时舍之,反复无常,故“民犹若未从也,虽从必疑”。荀子论“君子”,不离“政事”;且其所谓“君子理天地”,意指“君子”能辨治人群、万物,而修身为始,因此,荀子将“诚”与“政事”联系并不奇怪,相反倒进一步表明“诚”之重要。

“诚”意味着无“伪”。“伪”虽主要是对外在行为的评价,但其根源在内,故荀子讲“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他事矣”。

在他看来,只有专一于“仁”、“义”之类,“独行而不舍”,才能将德行刻镂于身,“长迁而不返其初”,成为真正的“君子”。所以,荀子屡言“诚”,又讲“慎独”,目的正在于劝人专注于修身;而其特别揭示“诚”之重要,乃在于产生“伪”的可能——毕竟,无“伪”则无所谓“诚”。“诚”主要是针对由追逐声名而产生的“伪”的现象或可能性而提出,这在《儒效》中表现得更加明显:

故日:贵名不可以比周争也,不可以夸诞有也,不可以势重胁也,必将诚此然后就也。争之则失,让之则至;遵道则积,夸诞则虚。故君子务修其内而让之於外,务积德於身而处之以遵道。如是,则贵名起如日月,天下应之如雷霆。故曰:君子隐而显,微而明,辞让而胜。

这就明确指出,“夸诞”或伪饰,不可能让人享有“贵名”;真正的“名”,只能出于“积德於身”,这也就是荀子所说的“敬其在己者”。

所以,荀子标榜“名”,最终还是落在劝人诚意于修身、专一于礼义。这一点,不仅从其斥各氏“贱儒”、贬“俗儒”可见,也表现在他关于“名”的层次的讨论上。如其论“小儒”,即谓其“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情性,然后能修”;及论“大儒”,则许之以“志安公,行安修”,正与其谓圣人“行礼要节而安之”相类。这里“忍”与“安”的区别,正体现了二者修行上的差距。不过,“忍”也是某种“诚”,只是未达化境。

总的来看,荀子立各种“名”以劝人学行礼义,同时又恐人因追逐声名而流于诈伪,所以一方面勉励人追求更高的、内在的“名”,另一方面也反复强调“诚”。其论说实可谓用心良苦,并表现了某种执着。虽然注意到由标举“名”而生诈伪的可能性,荀子并没有转而反对“名”,而是试图以“诚”正“名”,竭力保障“动之以名”作为一种劝说策略的效力。因此,他恐怕会同意顾炎武以下的说法:名之所在,上之所庸,而忠信廉沽者显荣于世;名之所去,上之所摈,而怙侈贪得者废锢于家。即不无一二矫伪之徒,犹愈于肆然而为利者。《南史》有云:“汉世士务修身,故忠孝成俗。至于乘轩服冕,非此莫由,晋、宋以来,风衰义缺。故昔人之言,曰名教,曰名节,曰功名,不能使天下之人以义为利,而犹使之以名为利,虽非纯王之风,亦可以救积污之俗也。

此处评以“名”诱人“非纯王之风”,或许也不太出荀子意料之外。不过,从其“曲得所谓焉,然而不折伤”的“谈说”立场来看,他大概会辩解说,就礼义而言,他降低的是内在的根本动机而非外在行为的标准,而礼义,归根到底必然是形之于外的“道”。

4.3昭之以灾祸

对“名”渴望,固然是深植于人性的一种欲求,不过,当自身的安全难以保障之时,“名”似乎就显得可有可无,甚至是某种奢侈物。这一点,在乱世尤为突出。战国之世,“古今一大变革之会也”,在位者“一令出而生民即趋入於死亡”,孟子谓之“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是一个人祸惨绝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大多数人首先关心的问题,很可能是如何全身避祸。即以庄子之旷达,也难例外,刘静修就曾谓其“失志於当时而欲求全於乱世”。

荀子其时,秦统一天下日近,战祸越演越烈,“避祸”就更成为人们的现实考虑。以他的“谈说”倾向和一贯的现实态度,当然会从避祸全身的角度展开劝导。

避祸全身不仅是人的一种本能,也有传统上的价值支持。

《孝经·开宗明义》即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宋邢爵正义日:“言为人子者,常须戒慎,战战兢兢,恐致毁伤,此行孝之始也。”儒家主“孝”,谨慎避祸自有其伦理上的依据,在此意义上也就可以理解孔子所以言“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乃在于“君子之持身不可变也,至于言则有时而不敢尽,以避祸也”。故苟子日:“人也,忧忘其身,内忘其亲,上忘其君,则是人也,而曾狗彘之不若也。”其言之激烈,远过于孑L子,甚至以“重身”谈人之为人。

对荀子来说,“避祸”之重要,首先还不在于它是一种为特殊时代环境所强化的“人性”需求,而是因为他注意到人们轻视祸患的背后可能隐藏的意气之私:

快快而亡者,怒也;察察而残者,忮也;博而穷者,訾也;清之而俞浊者,口也;豢之而俞瘠者,交也;辩而不说者,争也;直立而不见知者,胜也;廉而不见贵者,刿也;勇而不见惮者,贪也;信而不见敬者,好剞行也。

此小人之所务,而君子之所不为也。

此处屡言人恣其私意、逞一时之快,以致所得与所求殊异。问题还不止于结果出人意料,更在于这暗示了一种务求胜人的意气之勇。王船山论汉光武,赞日:“勇者,非气矜也,泊然於生死存亡而不失其度者也。”相较之下,意气不过是放任血气、无力自制的表现,是鲁莽的匹夫之勇。行意气之私者不仅得其所恶,且其“勇”也不足称道。在荀子看来,勇者,人多有之,然而不同的“勇”之间有本质的区别:有狗彘之勇者,有贾盗之勇者,有小人之勇者,有士君子之勇者。争饮食,无廉耻,不知是非,不辟死伤,不畏众强,恈恈然唯利饮食之见,是狗彘之勇也。为事利,争货财,无辞让,果敢而振,猛贪而戾,恈恈然唯利之见,是贾盗之勇也。轻死而暴,是小人之勇也。义之所在,不倾於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持义而不桡,是士君子之勇也。

同类推荐
  • 德行

    德行

    怀着外交家理想的朱威走出校园,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每天只有一包方便面的落魄生活使他认识到,光有理想是远远不够的。在博阳公司打工期间,朱威博得了公司的总裁邢云涛的好感。邢云涛出生官宦世家,虽然相貌平平,却心高气傲。她并不是朱威理想中的对象,但为了保住自己在博阳的职位,朱威抛弃了女友,违心地与邢云涛结了婚。
  • 东方人与西方人的50个思维差异

    东方人与西方人的50个思维差异

    本书引用了很多有说服力的故事,旨在通过一个轻松的视角来观察东方人和西方人不同的思维差异。懂得了这种差异,再去审视西方的文化,看待自身的文化,是大有益处的。东方与西方观念的碰撞,将带动世界更合理地向前发展。早在1840年的那一声炮响,不仅使得中国人重新开眼看世界,还让那些曾经张狂的国人落下了“崇洋媚外”的病根。外国的月亮比较圆?有比较,就会有差异。我们不该妄自菲薄,毕竟,有些差异并不等于距离。
  • 庄子的智慧

    庄子的智慧

    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与老子合称老庄。谈起道家,最难懂的当然是这个道字。道并不是我可以客观加以界定的对象,而是包含一切客观与主观之物的整体。整体是唯一的,我们身在其中,又怎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我们看待任何事物,只要走出自我中心的狭隘范围,那么随着观点的提升与扩大,眼界与心胸也将不同凡响。如果抵达道的境界,亦即可以从道的角度来观察万物,则将觉悟一切都很好。
  • 易经一日一解

    易经一日一解

    六十四卦网罗天地万象,穷尽宇宙之变化,展示了人事的吉凶悔吝。《易经》用阴阳之道来解释天、地、人、万物的变化原理,其中彰显了天道行健、自强不息的人类精神,同时也点明了厚德载物、与时变通的生存谋略。借鉴古老的人生指南,开启真正的智慧,我们将用和谐的举措去趋吉避凶、如意纳福,去考量世界,体验人生。
  • 道德情操论(上)

    道德情操论(上)

    《道德情操论》共分七部分,修订过六次。在书中,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相比《国富论》,《道德情操论》给西方世界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对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而它对处于转型期的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对处于这场变革中的每个人更深层次地了解人性和人的情感,最终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热门推荐
  • 导游业务

    导游业务

    《导游业务》本书共分五篇:自我认知篇、规范服务篇、服务技能篇、危机应变篇、个性服务篇。重视技能和实务,可作为高等学在困税管理专业教学用书,也可作为导游员的参考用书。
  • 痴心总裁俏娇妻

    痴心总裁俏娇妻

    一场追逐了几年的爱情,在经历了一系列误会和离别之后,两人终于在一起了。清晨,她被某人弄醒,有些不满的嘟囔:“你干嘛偷亲我啊?”某人:“我光明正大。”“慕雪枫。”她气得咬牙切齿,“我给我出去,我要睡觉。”“一起睡。”某人笑了笑,然后将她扑倒。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异世科技狂人

    异世科技狂人

    邱皓世界佣兵排名第九,天才武器发明家,为逃婚掉入神秘黑洞,进入神秘世界。他的到来将会为这个世界带来什么变化。当科技与玄幻相遇将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 夺命娇妻:致命危机

    夺命娇妻:致命危机

    年柒这辈子最遗憾的事情,就是没有最先认识林杋,继而爱上了一个让她心力交瘁的男人;林樾这辈子最后悔的事情,则是未能及时向年柒透露爱意,反而被哥哥捷足先登,娶了年柒为妻,纵使知道年柒爱的是自己,但他仍旧不能横插一刀,选择成全哥哥之时,他就清楚的知道,自己一辈子错过了什么;若说林杋最渴望的事情,就是能和年柒一辈子走下去,即便她不爱自己,可他还是想这样自私下去,自私一辈子。但他心知肚明,他的一辈子究竟有多短,短到闭上眼,几乎可以看到未知的不久。“给不了你想要的爱,我只愿你能够平安健康的活下来。林杋,求求你,为了我活下来,好吗?”
  • 醒世灵尊

    醒世灵尊

    每个人都有着与生俱来的灵性,只不过强弱不等而已。灵语大陆,以人的灵性修行为根本。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沉淀,人类在提升灵性的基础上,反而更为痴迷灵诀带来的战力,显得有点本末倒置了。战茗一,启灵时灵性值满阶,本为不世奇才,奈何其灵性竟然毫无属性,无法修炼任何一种高深繁杂的灵诀。心灰意冷之下撞入祁云森林,偶遇机缘,开始成长之路,一步一艰险,粉碎了一个又一个阴谋,终于迈上了成功之巅。其间美女芳心不渝,柔情百转,让人身心愉悦;破坏遮天阴谋,阻止布局天地万物的游戏,更让人心潮澎湃,豪情倍起。
  • 甜心公主请吻我

    甜心公主请吻我

    我怎么会这么倒霉惹上千家少爷,而且还不小心把他骂了一顿,第一次见面竟然会在这种场面!没想到他竟然是爸爸同学的儿子,还要我们住在一起并且订婚,天啊!不过,没想到他竟然也会这么的变态,肉麻!害得我一身鸡皮疙瘩!还在选婚纱的时候被他看了个光光,竟然还要求我再来一遍!以后我们的生活还会怎么样呢?会不会过的很惨呢?
  • 霸道总裁的兔子

    霸道总裁的兔子

    既然,你不记得我,那我就再一次让你记住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我。18年前,你在那颗大树下被人欺负时,我还记得你那淡漠的双眼,在你发现我时,我就认定你是我媳妇。与你相处的日子我发现你是如此的单纯,单纯的如同一张白纸,我真想把你收藏起来,不让任何人看到你,但我不能。所以,我默默地离开,等到我再见到你时,你激动地抱住你道:“修儿,我又见回你了。”但你却和我说:“先生,请放开,我不认识你。”我找人查你的资料却发现,你在我离开的第二天从我们见面的那颗树上跌了下来,失去了记忆。我心中想:“没关系,我有一辈子的时间让你记起来,记不起来,就算也没关系,因为我会让你爱上我。”
  • 一念执着

    一念执着

    他高高在上独对她百般宠爱,他冷漠无情独为她软下心肠,她助他夺得帝位,为他失了心,却在新婚之夜得知自己不过是他用来布局的一颗棋子。“王爷,不,未来的皇帝陛下……”她咯咯笑着,嘴角鲜血一滴滴淌下,“贱妾恭喜陛下得万世江山,享美人三千……”挥墨之间,灯阑明灭,一念执着,覆水难收。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天劫缘

    天劫缘

    以为命中注定,却忘记了难测天命。我们是最安详的归属,最遥远的相拥。于是所有人都忘了,我曾偷恋你的半世眸光。
  • 异界破军

    异界破军

    “此世苦逼活如狗,它世定为人上人!”一个地球的苦逼大学生,掉落下水道巧遇阎王,穿越至斯瓦迪大陆!但是……满怀少爷心得他却不知道,一场惊天突变正在等待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