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245900000015

第15章 西蒙娜·德·波伏娃:双刃的言辞之剑(1)

谈到波伏娃不能不谈到萨特,这两个人的关系确实如他们自己所说:“一个我们并非两个你。”

萨特拥有在某些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奇异想法:语词高于一切。他说过,当人看见一棵梧桐树时,其实是在等待着关于这棵梧桐树的形容词。只有这个形容词、有关对于梧桐树的表达,才使得这种凝视具有了意义。因此,人的一切生活经历都凝聚在对“说出的存在”即对语词的审察之中。他要把一切转化为语言,言辞的雄心压倒了一切。某种倾向甚至到了极端的地步:有一次他肾绞痛发作,他尽量克制表情对医生说自己不痛苦,因为痛苦只是两个字眼。对这个人来说,他很少有失去清醒意识的时候,他将自己和周围的一切人及事都交付给语言的收割机,将他(它)们置于言辞的视野之内和收获之中。其实,在推崇“逻备斯”的西方,像萨特这样“不自然”的作家有一个长长的名单,他们对自己身体的自然乃至大自然都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厌恶:写作《魔山》的托马斯·曼充满疑虑地表达过他在大自然面前的“不知所措”,觉得那是一些“令人恶心”的腐败景象。

起先波伏娃在这个问题上犹豫不决。她很早便立志当一个作家,而且要成为“名作家”,为此她做了种种准备。但是否将生活及其经验一概归并到语词中去,不承认它们拥有独立的意义,始终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起码不能以一种一劳永逸的方式来解决。这里她的女性身份起了作用。不管是由于文化传统还是性别差异,身为女性很难完全放弃生活和被称为“自然”的那些东西。在她四大卷的“回忆录”中,她谈到一次和萨特在某处俯视远处河流和树林的风景,目睹奇观,波伏娃兴高采烈,陷于“恍惚”之中,而萨特却无动于衷。显然,当波伏娃全身心沉浸在眼前的景色中时,语词正以某种方式后退和隐匿,这也等于承认语词的界限:存在那些难以用语词来表达和在表达过程中有所丧失的东西。在最初的那些时期,她认为自己更接近弗吉尼亚·伍尔夫,尽管这两个人的个性和行为方式迥异。波伏娃认真阅读过伍尔夫的全部作品,发现伍尔夫“虽然强调文学和生活之间的巨大差距,但她却好像在期待着新的写作技巧的发现将逐渐缩小这一差距”。相比之下,萨特却把“这些差异看作是文学的前提条件及其存在的主要原因。作家的成就全都是在这种明显差异的极限中取得的,作家应该充分利用这种差异,而无须期待着废除它”。对此波伏娃不能完全苟同,她深知自己“很难适应这一差异”。她既想拥有一个清醒的头脑来写大部头的书,但又不想放弃自己的那种“恍惚状态”,用我们的话来说即是“自然”的东西。

尽管有着这样的区别,有一点她与萨特却是完全共同的:将写作当作某种“拯救”的手段,从写作的行为中获得存在的意义。这样的看法包含了他们在那个重要问题上的根本一致:相信自己生活在一个没有上帝的“孤零零”的世界上,人们的选择和行为没有足够的前提,没有可资担当意义的和解释性的东西。波伏娃接受了萨特的名言:“人无可争辩。”人变得没有理由。“人是自身行为的结果。”只有通过他自己的超越自我和超越境况的行为,才有可能给自己带来某种意义。因而对这两个人来说,这才是他们之间更重要和更为深刻的纽带:把写作变成与这个世界唯一的真实联系并从中重新创造和超越自身,从写作的创造性活动中获得存在的证明。而真正的写作总是这样:有关你要写的对象和可能写下来的东西,实际上时时处于变化之中,并不事先掌握在作者手里。他本人对此并不具有十分的把握,于是这项活动本身就变成了一项冒险和自我超越的行为。在波伏娃看来,“对于作家来说,创作就是一种冒险,这种冒险仅仅是在一种对目标和手段没有绝对自信、绝对把握的状态下进行的。……我们寻求知识,寻求自我表现,现在我们才发现,我们已深陷于这种追求之中。……有利于我们未来追求的生活方式也使我们幸免于世界性灾难”。

但这样一来,写作的行为就具有了双重的含义:一是写作本身的要求及其所带来的成果;二是从写作中获得意义。稍微比较一下更能说明问题:为我们所熟悉的是把文学当作某项社会性呼吁或呐喊,而波伏娃和萨特是把写作当作向自身的存在及超越发出吁求。在这种情况下,作家的个人生活已经直接“介入”了写作,担负起了写作伦理之外的其他伦理诉求,尽管更加成熟的“介入”理论要到他们经历了战争之后才出现。

这两个人从一开始便如此意气相投的一个具体原因是:两人都来自比较宽松的家庭,没有从背负家庭包袱开始的种种沉重的思想包袱。波伏娃1908年生于一个失意的家庭中:外祖父破产的阴影始终笼罩着全家所有人;她父亲是个愤世嫉俗的戏剧爱好者,有着上层阶级厌恶劳动的眼光,却不能保证自己和家庭有足够的生活来源。天性聪颖的小波伏娃是在一种物质上虽然贫困但精神上相对宽松和丰富的气氛中长大的。年长她三岁的萨特更是“无法无天”,他一岁多丧父,随同母亲回到外祖父家,自幼在语言教员外祖父书房的书架上爬上爬下,没有碰到像卡夫卡所遭遇的来自家庭权威的恫吓。在《词语》一书中他谈到他的心理大夫说他“缺乏超我”。换句话来说,没有什么外部的力量可以束缚住他,他一向自由自在。在他和波伏娃最初相处的那些日子里,年长的那位充分发挥了他在年龄上和智力上的优势,令波伏娃心仪不已。

将写作当作唯一获得意义的活动,渐渐地,波伏娃的立场开始朝萨特倾斜,即一切都应当交付给语言,周围环境和自己身上所发生的都必须用写作的眼光加以审视,最终在作品的语言内部得到安置。对此,我们不妨取一个侧面——这一对著名男女之间的那个著名的协定——就近观察一番,结果可能会发现,那样的事情只可能在两个写作者之间发生,对其他人来说很难具有普遍性,当然,对其他写作者也未必有意义,只是对这两个拥有如此写作观念的人是合适的。协定的内容是这样的:第一,双方接受在他们之间既有一种“必然的爱情”,而各人又允许有其他“偶然的爱情”;第二,他们之间永不撒谎,双方要一丝不苟地说出自己经历的一切,告诉对方自己“偶然的爱情”。人们往往容易对第一点感兴趣,而忽略了第二点。但实际上,这第二点才是更重要的。即使是粗粗一瞥,也可以看出它的“不合理”之处:精神上的忠诚和毫无保留比肉体上的忠实专一更难以做到。那么,是什么东西吸引着两人遵守这个协定长达半个世纪而不是像当初制定时说的那样“为期两年”?他们各自的需求和魅力何在?

还是先从萨特谈起。萨特身边女人不断是个事实,但说萨特是唐璜则完全是个误解。和唐璜最大的区别在于:萨特对于女人缺少自发性的兴趣和热情。1939年,他为自己作过画像:“我很冷淡”,“我对待感情如同对待思想一样”。那么,他对女人的要求究竟何在?在一次回答波伏娃的提问时,他说道:“一旦男人由于发展自己的理解力而弄到丧失感受性的地步,他就会去要求一个人、一个女人的感受性——去占有敏感的女人而使他自己可以变成一种女人的感受性。”除去其中“占有”这样扎眼的字眼可能令人恼怒,这段话表明了萨特意识到自己耽溺于智性而感到缺憾,所以需要女人丰富的感受性来补充和印证自己。他和女人交谈的兴趣比其他的兴趣要浓烈。在面对女人时,存在着一种与感受乃至感情有关的气氛,某种柔和的气氛能够激发他的思路澎湃向前;并且在感受女人对他自己思想的感受时,可以使自身(及思想)重新获得感受能力。当然说到底,对萨特来说,感受到的东西永远只是出现在智性的“末端”,它们是为了智性进一步地发展而“垫底”。并且由于坚信智性的力量,在丰富、浩瀚、无穷的生活面前,萨特不觉得有什么需要止步和保留的,不觉得有什么不可以说出或不能说出的;他确信自己的言辞之鞭无往而不及、无往而不胜。不难想象他这样做在他的女友面前所产生的奇特魅力。这个崇尚智性的男人并不炫耀书本上现成的知识,而是对谈话中随时出现的变化着的细节作出灵敏的、奇思异想的处理,在对它们作出解释时也是在对它们重新发掘,于是这个言辞创造的世界就仿佛让世界重新诞生了一般。

同类推荐
  • 旅者行吟

    旅者行吟

    《旅者行吟》主要内容包括离家——调寄《减字木兰花》;秋收——调寄《鹧鸪天》;知青小屋——调寄《桃源忆故人》;春播——调寄《卜算子》;夏忙——调寄《渔家傲》;大会战——调寄《浣溪沙》;冬闲——调寄《西江月》等。
  • 猎人笔记

    猎人笔记

    《猎人笔记》是一部形式独特的特写集。作品控诉了腐朽的农奴制度,表现了作者的民主主义思想。作品以一个猎人的行猎为线索,刻画了地主、管家、磨房主妇、城镇医生、贵族知识分子、农奴、农家孩子等众多的人物形象,真实地展现了农奴制背景下外省城乡各阶层人民的生活风貌。在美丽的大自然的景色中,发生的却是种种悲剧,体现了对农奴制度的无言控诉。作品也生动地描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 中华歇后语(第二卷)

    中华歇后语(第二卷)

    歇后语是俗语的一种,也称俏皮话。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引子”,是一种具体的描述,或为现实生活、自然界的现象,或为历史上、文学中的典型人物,或纯粹是一种离奇的想象;后一部分则是从前一部分引申而出的、作者要表达的对事物的看法。它运用比喻、想象、夸张、借代、转义、谐音等手法,构思巧妙,生动形象,幽默俏皮,运用得当,常常会产生强烈的喜剧效果。在平时的言谈或文学创作中,如果能够使用恰当的歇后语,就会有助于交流思想、传达感情,使语言充满生活情趣,产生很强的感染力。
  • 西方互文性理论对中国的影响

    西方互文性理论对中国的影响

    本文是一个典型的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课题。从比较的视角,综合运用理论分析、文本分析、社会批评、实证研究、文化研究等批评方法,对西方互文性理论及其在中国的译介、传播、影响和研究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和研究。本文所探讨的互文性仅限于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方面的研究层面,对于国内出现的从语篇分析角度进行的诸多研究中只是在必要时提及,不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目前互文性在中国的研究还属于起步阶段,迄今为止只出版了一部专著,国内对互文性的研究和探讨可以说还处于有待深化和提升的阶段,因此本文将用较为浓重的笔墨对互文性理论的前历史、其在法国的诞生、其在欧美的流变及其理论本身的特点进行追根溯源、系统梳理和详尽描述
  • 亲亲我的宝贝

    亲亲我的宝贝

    该书稿是一部育儿类的日记体作品。全书由200个小故事构成,描述了一名叫“贝贝”的小女孩从呱呱坠地到上幼儿园这段时期的点滴趣事和成长轨迹,并记录了贝贝所在的家庭成员伴其成长过程中的育儿感悟与经验分享。
热门推荐
  • 中国女明星在国外

    中国女明星在国外

    本书将为你介绍张瑜、苏小明、刘晓庆等明星在国外的生活。经商定,文采音像公司将购买香港有关人士最近拍摄的《刘晓庆特辑》专题纪录片的版权,拟在大陆出版发行。文采阁多功能厅经理出面邀请骁庆参观了“文采宴会厅”,并特邀她抽时间来赴“三国宴”和“作家宴”。
  • 火爆医少

    火爆医少

    杨小天本是中医世家传人,因不堪忍受家族给他制定的发展路线而退伍逃往大都市,却意外成为这座城市中的一名传奇医生。高官怎么?富豪怎样?明星贵族又如何?你们掌握世俗中的钱财权名望。而我,杨小天,却能掌握你们的生命。
  • 横空在世

    横空在世

    人类并不孤单。我们有很多智慧朋友。时光寂寂,千百年间,神人辈出。
  • 绝世美男与千年丑男

    绝世美男与千年丑男

    简介一:李厚峰获得一个神奇面具,让他多了两张面孔,一个绝世美男,一个千年丑男。简介二:“终有一天,我要让林允儿、金泰妍、郑秀妍、李顺圭、黄美英、金孝渊、权侑莉、崔秀英、徐珠贤穿上制服,一起为我唱《征服》。”——李厚峰
  • 穿越之嫁给傻王爷

    穿越之嫁给傻王爷

    穿越了,成亲了,而对方,却是一个地道十足的傻王爷,这不是把天大的玩笑送给她吗,她不干,定要摆脱这个让她讨厌的傻王爷,然后选自己中意的优秀的、帅气的、而且专情的绝品男,好让自己不枉来古代一遭!
  • 都市逍遥剑仙

    都市逍遥剑仙

    一个平凡的少年只因解救了一位被冰封的神秘少女,他平凡的生活从此变得不再平凡了,各种美女接踵而来,危机步步紧逼,神秘势力缤纷而至,危险,机遇,吸引,看林浩风如何掌控乾坤,笑傲九天……
  • 末世之镜劫生

    末世之镜劫生

    商场试衣镜,闺房梳妆镜,甚至??????公厕仪表镜。熙熙攘攘,人们面对它们,看虚幻的自己。再正常不过,不是吗?如果有一天,哦,该死!!!没有如果,请原谅我还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有一天,你早上刷牙的时候,在那该死的镜子里,看见一个人正在冷冷的盯着你???咦!???好像不是我???或者???根本不是人???靠!!!???它怎么爬出来了???救?????华夏国江州市七星关区兰苑小区地下地下停车库B区,一面粗糙的水泥墙上,黑色的血渍歪斜扭曲,勉强构成如上字迹。一束手电强光照射着它,握着手电的是一只颤抖的手,手的旁边有一聚残缺的尸体。
  • 勾个女鬼做老婆

    勾个女鬼做老婆

    刚出生时,被人说成是凶眉尸牙,厉鬼回魂的命,结果配了阴婚,娶了鬼妻。八岁那年的一个夏夜,隔壁小寡妇馒头婶儿要给我洗凉水澡,结果,鬼妻生气了......
  • 酷总裁的迷糊宝贝

    酷总裁的迷糊宝贝

    带着残缺的记忆,她不知道发生是什么,记得的名字与家与她现在所处的地方是那么的大相径庭。失忆那么她脑中的记忆又算什么呢?比起自己的家,他的家更让她有着熟悉感。那将自己拥入怀抱的男人,或许他的胸膛才是她最为眷恋的地方。
  • 太上之剑

    太上之剑

    龙家,一个落魄的豪门,千年的封印,第一任家族族长用族人的血液,千年破咒。千年的落魄,在今朝,出现在一个少年身上。吾要出剑,天下无剑!吾要永恒,则永恒于世!太上之剑,剑指寰宇!诸天位面,唯吾独尊。希望大家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