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231300000002

第2章 序(2)

最初,《书屋》的作者以文学界或偏重文学的人为主,包括小说家、杂文家、诗人、文学评论家,韩少功、邵燕祥、彭燕郊、何满子、刘心武、易中天、舒芜、江枫、朱健、赵玫、陈村、公刘、残雪、南帆、张远山、周泽雄等人,内容偏重于书评,趣味也偏向文学性。虽然李锐、李慎之、李冰封、陈家琪、朱学勤、朱正、丁东、邢小群、谢泳、胡文辉、智效民等以思想见长的作者也已露面,或者已发表有锋芒、有见地的文章,如陈家琪的《“文革”话语管窥》、丁东的《逢场作戏的悲哀》、朱学勤的《引进常识》等,但所占比例不高;或者像李慎之,在《书屋》前期发表的文章,比如《食谱与菜单》,但并不是最能代表他思想的文字。

《书屋》的作者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到1998年以后,思想含量明显加重。这一年第5期带头的两篇文章,景凯旋的《毫无目的的残酷》和单世联的《历史的记录与革命的反思》都受到读者的瞩目;同一期发表的江小燕写给余开伟的信,这位江南义女与翻译家傅雷素昧平生,却在傅雷自杀之后的黑暗时代,冒险认领并保存傅雷的骨灰,如果没有这封信,我们对她的命运遭遇真的一无所知。我把这前后看作是《书屋》的一个新起点,三年之后,《书屋》打开了一个更大的世界,许多名字开始悄悄出现在《书屋》的作者序列,林贤治、潘旭澜、胡绩伟、龙应台、王元化、李南央、雷池月、单正平、何清涟、程晓农、蓝英年、肖雪慧、毛喻原、王思睿、王毅、苏文、秦晖、王康(大迟)、余世存……他们的文章给《书屋》带来了新的生命。它之所以成为知识分子的公共读物,就是因为问题意识的逐渐凸显,他们讨论的问题各不相同,但问题背后都有对当下现实的关怀,都有与这块土地血肉相连的感觉,渐渐摆脱了那种被个人情趣所笼罩的书斋感,也就是走出书斋,融入书斋外那个急剧变化的社会之中,这是《东方》曾经的追求,也是《方法》接续的路子,《书屋》也走到了这一步。

我们从《书屋》发表的文章可以看到,无论是对历史的解读还是对时代的理解都在深入,李南央的《我有这样一个母亲》对读者造成的冲击和引发的反思,也许是作者未曾料想的。2001年第6期发表的一组解读文章,王若水的《左倾心理病》、李冰封的《并非家务事》、朱正的《是家务事,是大历史》,深化了对这个话题的讨论。

林贤治的《五四之魂》是纪念“五四”运动八十周年最具震撼性的长文,虽然其中观点不无可议之处,但是在饱满的激情之中蕴含着作者对那个时代以及整个“五四”传统的反省和批判精神,毫无疑问能激发起许多新的思想火花。胡绩伟的长文《劫后承重任 因对主义诚——为耀邦逝世十周年而作》,不仅将我们带到80年代的回忆中,更让我们体认改革的艰难与包袱的沉重,作者没有回避相关问题,而是直面真实,真诚地讲述自己所亲历的时代。

周实回忆,1999年11月,李慎之的《重新点燃启蒙的火炬——五四运动八十年祭》发表之后,“反响很强烈,读者极喜欢”。2001年,李慎之的《回归“五四” 学习民主——给舒芜谈鲁迅、胡适和启蒙的信》发表后,“反响也很大”,林贤治先生有不同看法,寄来了一封公开信,要与作者商榷。《书屋》将此信复印,转寄给李慎之,本来打算请他答复,将两封信一同发表。与他早年在《东方》谈全球化、全球价值、中国人如何面对全球化时代的文章不同,此时,李慎之老人致力于重提五四启蒙价值,思考中国民主化的问题。这些文章通过《书屋》公开发表后,产生了相当广泛的影响,到处被复印传诵。

2000年第3期《书屋》只发两篇长文的大手笔注定要载入报刊史、言论史和思想史,何清涟和林贤治分别从经济学和文学出发,抵达了时代最核心的问题:公正与自由。十年后重读《当前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总体性分析》,我们仍然会有被子弹击中的感觉,何清涟所提出的问题仍然是活的、当下的、令人心惊肉跳的。无论是利益集团的多元化趋势及强势集团的形成,还是两极分化和中间阶层的不发达状态,相隔十年,大家都可以看得更为清晰,但在那个时候,何清涟就已写出来了,而且看清了时代的走向。那是一篇无愧于时代的文字,是一个知识分子出于良知的表达。在林贤治自由的标尺之下,我们看到的是不留情面的褒贬,他的评点因为个性张扬而充满真性情,他的解读因为有血性而显得血肉饱满,不流于我们常见的那种冷冰冰的文学批评。这是一部他“私人治史”的50年散文史,如他在文中说的,“文学史就是自由史,自由精神的蒙难史和解放史”。张远山、周泽雄、周实化名“庄周”连载的《齐人物论》,对当代文坛各类人物、各种作品无所顾忌、痛快淋漓地评点,也是自由精神的一次实践,颇受读者的喜爱,我曾在报纸上看到有读者说自己每次“都是急读之而后快”。

作为一个公共平台,《书屋》并不是只发表一种观点的文章,各种不同的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哪怕针锋相对,也都有同等表达的机会。肖雪慧关于纳税人意识的《喻先生,请另出招吧!》在2000年第6期发表,2001年第2期发表喻权域的《反驳肖雪慧,何须用新招?》。毛喻原的《论汉语的险境和诡谬》在2000年第9期发表之后,持不同观点的江枫的《汉语啊汉语,危机,却在哪里?》也于2000年12期上发表。当然更多的是回应与商榷。

1995年《书屋》创刊之初只有1500个订户,到1996年发展到5000个订户,1997年订阅了15000册,如果算上各地书商的零售,突破了2万,之后的发行量达到3万多册。《深圳商报》曾有这样的评论:“长沙根本就不是文化中心,《书屋》也没有闻名天下的主编,该杂志甚至是没有什么好的历史渊源,……它紧紧地抓住中国知识界所关注的全球化、市场化、大众文化、后殖民问题、腐败问题、民族主义、农民问题、女权主义等问题,一跃而成为了读书杂志的自由中坚。……办刊物最重要的是刊物本身,而不是技术层面的更新、商业层面的包装或国外流程的引进。只有在文化多元的基础上,寻找到杂志的最锐利的诉求点,才能让一份杂志站稳,而不是其他别的要素。”

从1997年第2期起,“读书人的心灵家园,思索者的精神领地”,这句话出现在《书屋》每期的目录页上,显然《书屋》的读者定位就是读书人、思索者,他们有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学历。周实曾有文章写到过《书屋》的一个忠实读者单剑锋先生,他是一个很好的山水画家。更多的是普通读者,2001年第3期的《书屋絮语》,讲述的就是读者的故事。一个冬季的雨天,中南工大土木建筑系的一个大二学生,乘公共汽车花了1小时20分钟,专门赶到编辑部买合订本,挑选再三,最后只挑了1997年的《书屋》合订本。因为他的钱不够多买。那篇絮语写得很平淡,也很温暖。

有读者在报纸上这样评点《书屋》:“有人说近年《书屋》风头之劲,几乎要超过老牌的《读书》了。作为一本诞生不久的刊物,这是对《书屋》最大的褒奖。”

天南地北甚至海外的中文读者,今天,他们心中仍保存着《书屋》的记忆一定不少,我身边的朋友中就有不少是《书屋》的读者。台州有个老中医曾是《书屋》的热心读者,与编辑部有书信、电话往来。当然,《书屋》与读者的互动,最重要的大概是每年的推荐好文章,1999年第2期就以头条的位置刊载了读者的意见,这也是比较少见的。这位叫作刘畅的读者最初接触到《书屋》1998年第5期,从此他的心被抓住,他以屈原《橘颂》中的句子“青黄杂糅,文章烂兮”来形容《书屋》,他在信中说:“忧人也好,忧天也好,忧社会也好;质朴也罢,尖锐也罢,深奥也罢,其背后体现的编辑思想却是一致的:关心人,关注生命。影响读者的,不仅是作者的观点,还有编者的思想;文章中凝结的,不仅是作者春蚕吐丝般的劳动,还有编者蜡烛燃烧般的热情。”

对于刊物后来的命运变迁,编者也并非毫无察觉。2001年第1期的《书屋絮语》曾以哲学或诗的语言做过这样的预言:“但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世界要‘无’,连政治家、哲学家都没有办法,我有什么办法——譬如,要是《书屋》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 《书屋》今日还在,只是从2001年第6期出版之后已换了主办单位,换了编辑。

同类推荐
  • 雪域放歌

    雪域放歌

    《雪域放歌》是黑龙江省第三批援藏工作队的重要学习成果和精神收获。这部诗文集感情真挚、内容丰富,充分体现了龙江援藏队员们对西藏的热爱眷恋和好男儿志在四方的豪迈情怀。
  • 春桃:许地山作品精选

    春桃:许地山作品精选

    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
  • 黑白斋序跋

    黑白斋序跋

    本书收入作者为40多部文学作品写作的序跋。包括“好汉不提当年勇——序刘林小说集《桃子脸,弯弯眉》”、“魅人的梦想:星空乡愁与航天文学——序李鸣生长篇报告文学《飞向太空港》”等。
  • 往日的情书

    往日的情书

    《往日的情书》可说是一部真情实录,其中收录了叶辛和当年的恋人王淑君从萌生初恋到进入热恋及两地相思期间的所有通信。时间跨度是从1969年的12月至1973年的5月。知识青年上山下乡30周年时,出版社酝酿出版一套《老三届著名作家回忆录》。当时由于叶辛参与主持上海作协日常工作,天天上班,挤不出时间撰写大块的回忆文章。出版社复印了叶辛夫妇这段时间的通信,除了一些辨认不清的字句,几乎是原封原样编撰了这本书,当年印刷了一万五千册销售一空。这一次收进文集,仅在体例上做了调整,所有文字仍按复印信件出版。虽是年轻恋人的通信,可在字里行间,仍能读出知青生活里男女情人间的相思和意味。
  • 大风歌:风之涌

    大风歌:风之涌

    该诗丛诗歌作品以中国初民时期到西周后期的历史文化为观照对象,宏阔的人文架构是诗歌的精神脉络,散步在民间的信仰、宗教,以及政治、哲学与人学范畴的诸种题材,是本诗丛所涉及的广阔范围。
热门推荐
  • 夔州卧龙字水禅师语录

    夔州卧龙字水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千世姻缘:王爷快到碗里来啦

    千世姻缘:王爷快到碗里来啦

    前世的她与他是天界的爱人,因为他的触犯天条,他被贬入凡间,历经生死轮回之苦,她不愿看他痛苦,与他一起入世。这世,她不记得他,他亦如此。但是,就算记忆会消失,爱情一样会留下。这世她是女娲后人,他却成了圣灵国的王爷。-----“王爷,我看透了这个世界。”“想买什么”“渝香楼!”“管家,给我买下渝香楼!”----“王爷下一世,你会记得我吗?”“会”“这么肯定?”“下一世,只要我看到爱吃爱钱爱买东西爱犯傻的人,我就知道是你。”“真的呀?”“嗯”“等等,景弦,你说我是猪?”“娘子明鉴,为夫不敢”-----文笔略渣,不喜勿喷,是个温馨搞笑的神话故事,简介略渣,正文不渣,放心入坑。(封面略渣,勿喷)
  • 卑微与重生

    卑微与重生

    在一起七年,为他生儿育女,为他侍奉双亲,为他奉獻她的一切換来的是什么?是背叛!我再也不要当那个笨女人,我也可以活出我的一片天!女儿拉住她,坚定地道:“妈妈,一起!”--他痛苦地问:“你有爱过我吗?”如果不爱,怎么会为你付出一切…
  • 默录

    默录

    末日钟声奏响诸神的审判,恶魔欲望掘开默世的坟墓。古老的白帝城,沉睡的帝王血脉,皇子牧野在父亲战死,伽蓝国危之际,只身奔赴蛮荒之难,他不是修行强者,不是孤胆英雄,他只想以命复仇,却不知正陷入一场千年杀局。
  • 网游之怒焰骑士

    网游之怒焰骑士

    前世是乞丐的他,在一次要饭中遭遇了穿越,进入了游戏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修技能,开始了职业生涯。有过危险,也有好的际遇,在游戏世界独步天下的时候,打通了与现实世界的通道,在现实与虚拟之间来回的穿越。
  • 为人处世小忠告

    为人处世小忠告

    觉时自悟,迷时听人。俗话说,听得别人一时劝,换来一生都平安。生活需要不断的感悟,人生需要接受他人的忠告,特别是在一个人困惑或者迷茫的时候。悟则进,不悟则退。但是,悟需要一定的知识、经历、时间和领悟。不是说悟就能够悟的,有的人可能一辈子都不能悟透人生。那么在一个人不能悟透人生的时候,尤其是一个人的感情陷入痛苦的泥潭而不能自拔时,更应该倾听一些智慧人士的忠告。
  • 祸水昭仪

    祸水昭仪

    三年前的邂逅,让她从此失了心;三年后的今天,她已是身份高贵的昭仪了,可为什么偏偏在她绝望时,又让她遇见他?然而,身不由己的她,这一次,能否留住他那颗飘浮不定的心……
  • 魔莲劫世录

    魔莲劫世录

    魔莲,传说来自九天之上的荒芜之地,有着莫大威能,为世人所畏惧。一现身人间,便引起了诸多劫难,一时间诸侯割据,战争频发,生灵涂炭,国家社稷分崩离析,人民生活自是苦不堪言。
  • 开发孩子想象力的寓言故事(青少年心灵成长直通车)

    开发孩子想象力的寓言故事(青少年心灵成长直通车)

    本书讲述了包括一鸣惊人、狼的赞美、亡羊补牢、女主人和信鸽等寓言故事。
  • 相见如最初

    相见如最初

    华裳飘零,我是华裳但不奢侈美丽,他叫白林但他并不能容纳百川,我与他的爱情很奢华,耗费了我们十年的青春,回想过往,其实白林最美不过相见,相见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