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31200000005

第5章 1901—1908:光绪皇帝的最后岁月

义和团被完全镇压后,慈禧太后又度过了她人生的八年。对于国家所承受的耻辱,清政府所走入的末途,她是否有所反思,明白这一切的根源就是自己呢?我们不得而知。慈禧太后的双眼一直被身边的阿谀奉承所蒙蔽,她也没有从接触的西方军队中找到对中国有影响的东西。她经历过几次战火,也多次向西方列强屈服。她认为那些人都只是西方的野蛮人,终究会回去的。

1900年,慈禧太后被迫离开紫禁城,名曰“遵驾西狩”,这期间她完全可以进行思考,也许她会回忆起曾经的岁月。1860年,她也曾随咸丰皇帝仓皇出逃到热河,而现在她再次出逃去西安避难。40年前,西方人烧毁了圆明园而今天也许又会历史重演,那些无耻之徒可能会再次做出纵火的行为,烧毁她本想用来颐养天年的地方——颐和园。但她没有办法,这些人或许洗劫了所有的财富,烧毁所有他们无法拿走的东西,然后就会回到他们来的地方。那时,中国就会迎来美好与和平。逃亡期间,她历尽磨难,不过她很快就镇定了。她明白自己会再度回到紫禁城,在西方人的请求下,回到那里将一切恢复原样。她完全不用担心回去后的情况,因为她的子民会将宫殿休整好,也会献上大量的宝物,她可以继续过着与艺术相关的生活。她还可以在效忠她的权贵以及太监的陪同下继续泛舟翠绿的昆明湖。她不得不为那些忠心于她但有时很无趣的臣民费一些心思,之后,她需要休养生息。

可以肯定的是,她将有很多重要的事情需要处理,她必须处罚那些让自己错信义和团的亲王和大臣们,对西方文明狂热的人则可以予以宽容。这些接受西方文明的人一直热衷于各方面的改革,从宪法到教育。不过,清朝不可能凭借这些便可以脱离深渊。而光绪皇帝,慈禧原本想赐死这个忘恩负义且年少无知的大麻烦,但是她改变主意决定将他继续囚禁在原来的地方让其反思,她想他应该感恩自己。

也许这些都是慈禧太后在逃亡时想到的一切。她去的地方非常荒凉以至于连西方蛮夷都不屑于去,而她需要处理某些事情。但慈禧似乎一直未能认识到,清朝早在很多年前就走向了覆灭的道路。她以及她的继位者必须克服一个极大的困难,才有可能重新执掌这个国家。然而,目光短浅的慈禧太后从没有接到谁的提醒,告诉她清朝已经无法摆脱覆灭的命运。革命的浪潮即将来临。

这里不再赘述八国联军同清廷所达成的协议。慈禧太后在1901年回到紫禁城再次执政。但是,双方似乎都没有达成意愿。一些义和团运动的领导者以及排外人员例如山西巡抚毓贤都被处死了;而和刚毅性格相似的人命运几乎也差不多。另外,中国需要交出大量白银作为赔款支付西方军队的花费以及在这场运动中所承受的损失。众所周知,醇亲王还被委派到德国赔礼道歉。

西方人不满意谈判结果是因为各国的代表都无法坦诚相待,他们之间矛盾重重。而且,这些人并不了解中国的政治以及皇室阴谋。俄国想将东北划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并想让满洲独立,因此用尽一切方法意欲单独同中国谈判。实际上,在满洲生活的英国人曾表示,两年之前,中国就只是在名义上拥有对满洲的主权了,而俄国则计划在1900年后坚守自己的利益并继续扩张,之后他们将这项计划完成得非常成功。

康有为非常担心因义和团而出现的问题。他非常认同谈判结果中对毓贤以及其他领导义和团的人的处罚。不过,康有为依然悲痛,因为光绪皇帝没有因为八国联军的入侵而执政。康有为明白,光绪皇帝一天不亲政,他就一天不能入朝为官,更不能为贤明的君主出谋划策。然而,他最关心的还是光绪皇帝。他非常内疚,认为光绪皇帝会有这般境遇,同自己有很大关系。

1901年,清政府除了没有惩处太后,已经完成了西方各国所提出的条件。康有为依旧无法回归,他在英国驻海峡殖民地总督的庇护下生活在槟榔屿。这期间,康有为写了一份谴责没有惩罚真正罪人的备忘录,同时,他又对西方列强寄予厚望,愿他们能继续支持光绪皇帝和自己的大业。康有为还另外将备忘录翻译成英文,之后交予了英国的几个友人。我手里有康有为签字的手写英文翻译的版本,中文原件已不知所终。这份备忘录的两个版本都没有公之于世,而我也不打算这样做。备忘录一共有28页,其中23页的内容全部是对荣禄的谴责,剩下的内容则是对太后以及大太监李莲英言辞犀利的批判。

这份文件没有同世人见面,我想大概是因为康有为发觉自己的言辞有失公正。后来,我在和康有为交谈中也得知了一些。1898年的戊戌变法,荣禄支持慈禧太后的种种行为是康有为对其评价出现偏差的主要因素。康有为一生都对皇帝效忠,无论是光绪皇帝还是后来被废位的宣统皇帝。而荣禄的女儿嫁给了醇亲王,这让他成为了日后继承大统的宣统皇帝的外祖父,这些因素让康有为改变了自己的观点,他不会继续对这位和他效忠的皇帝有直接血脉关系的人进行谴责了。

依据康有为的观点,荣禄是导致义和团运动失败的主要人物。他被罢免官职是他应付出的代价。这不应该责怪康有为有这样错误的观点,当时他所掌握的证据都指向了荣禄,西方各国的代表人员也认为荣禄有罪。而西方各国在一段不短的时间内,都将荣禄认定为是当时袭击使馆事件的其中一位主谋。因此,在进行有关《辛丑条约》的谈判时,西方各国的代表都不承认被慈禧太后派遣而来的荣禄是全权大使。不过,之后的事情证明,倘若太后能够采纳荣禄的建议,国内的外国人就会免遭屠杀,人们也不会袭击使馆,中国更不会同西方各国发生战争。如今,我们已了解到,明知道劝阻端郡王支持义和团有可能会让他失去荣耀以及生命,但荣禄还是极力去做这件事情。另外,义和团曾向荣禄提出使用军事武器的要求,但被荣禄拒绝了,从一开始荣禄就反对义和团使用枪支弹药。正因为荣禄的反对,才使使馆地区免遭被毁的劫难。义和团运动结束后,慈禧太后才后知后觉地发现荣禄当初的决定是多么明智,此后便对荣禄信任有加。后来,荣禄的女儿在太后的主张下嫁给了醇亲王,而他女儿的孩子在之后还被立为光绪皇帝的继承者。对此,我们可以理解为慈禧太后对荣禄的回报。

自1900年开始,慈禧太后改变了原来的看法(同荣禄的急谏密不可分),加入了改革派的行列,重新设定军队、法律、教育以及社会的相关制度。不过这一切为时已晚,慈禧太后颁布政策后并没有得到激进人士的拥护。慈禧太后重新执政不久,为了压制人民反对朝廷的情绪,表明清政府期望解除民族间的矛盾从而颁布包括取消满汉不得通婚在内的一系列诏令。不过,这些诏令收效甚微。1905年,准备去西方国家学习治国经验的镇国公载泽及其代表团在北京火车站遭到了袭击。镇国公以及其中一名代表团成员受伤。此时,朝廷已经颁布中国即将君主立宪制的诏令。对于慈禧太后这一举动,激进派人士却无动于衷,反对清朝的呼声一直不断。朝廷虽然颁布诏令镇压“革命排满学说”,但作用不大。

1907年,清政府为了消除满汉之间的矛盾,主动将东三省总督的职位授予了徐世昌。满洲在清朝统治中有着特殊地位,这个做法意义重大。清政府最初的立国之地就是在满洲,国号为“大清”。因此,满洲一直由皇帝亲自管理,这会让人认为中国便是满人的帝国。其实,1644年建立的所谓的“中华帝国”,实质就是“满洲帝国”。这一点恰好成为1911年反满革命的发动者们的其中一条重要理由。他们认为,满族是异族,没有理由对汉族实行统治。1907年,清政府第一次为满洲设立督抚,并且为了消除满汉之间的隔阂,任命汉人为考察宪政大臣。自此,满洲才被容许汉族迁移到这里。

汉族身份的徐世昌虽被任命为首任东三省总督,但是满洲在清政府中的地位依然特殊。之后,第二位总督是蒙古人锡良。锡良曾在热河任都统,而热河的地位也像满洲一样,由皇帝亲自管理。1907年,本为中国驻英国公使的汪大燮调任为考察宪政大臣,带领众人出访欧洲。同年,孙中山和黄兴在广州起义,不过很快就被清政府镇压下去。失败的孙中山等主要领导者流亡国外。这一时间,学生参加国家大事的情况愈发严重。清政府虽然颁布诏令禁止,但是情况没有多少改变。不过,学生参与政治直到1919年才算真正发挥作用。

1908年,清政府面临的问题更为严重。这年,光绪皇帝病危,慈禧太后下令将不足3岁的醇亲王之子溥仪带入紫禁城。光绪皇帝去世之后,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宣布立溥仪为大清的皇帝。然而,也许光绪皇帝并不知道继位者是谁。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光绪皇帝不知道这条诏令,也不会有人询问他的意见。按照惯例,光绪皇帝的正宫妃子被册封为隆裕太后,而慈禧太后被封为太皇太后。同年,慈禧太后去世。

溥仪继位,年龄尚幼,于情于理辅助他的人应该是他的父亲醇亲王。醇亲王是光绪皇帝的兄弟,在众多亲王中地位最为尊贵,似乎是摄政王最合适的人选。因此,醇亲王被慈禧太后封为了摄政王,但是她的这项决定是她一生中最大也是最后的一个错误。我认为,这个决定为清朝以及中国都带来了不幸。显然,慈禧太后没有认识到,一个有能力的摄政王才能稳固皇权。也许是她没有时间仔细考虑了,也许是她目光短浅。

醇亲王上任后,朝中重臣立刻发觉他根本不能胜任此项重任,认为这是清朝覆灭的先兆。有这种说法:“清朝因摄政王而起,因摄政王而终。”清朝入关后,顺治皇帝的叔父多尔衮是清朝第一任摄政王,也是一位非常伟大的摄政王。苏格兰的詹姆斯五世死前曾说:“成也庸才,败也庸才。”

对于清朝的继承人,袁世凯持反对意见,原因很简单,溥仪继位后无异于加强了醇亲王的势力,这对他的前途而言非常不利。因此,他拥护溥伦继位,而溥伦是道光皇帝年龄最大的孙子。假如溥伦能够继位,他不但可以继续在朝中为官,还可以拥有皇帝给予的一切特权。不过,我们无法去预测这之后的中国历史轨迹。

醇亲王本性善良,和蔼可亲,但他钟情的是中国的戏剧,并不是国家大事。他唯一相信的亲王是一两个精通满语的亲贵王族(载泽是其中一个)。可惜,这位醇亲王性格懦弱,毫无主见,遇到突发事情就毫无头绪。他做事虽然极力想让各方满意,却收效甚微。他还非常容易受到蛊惑,听信小人谗言。他担任摄政王后,那些油腔滑调的人经常蒙蔽他,致使他做出了很多错误的决定。我曾经与他接触过几年,也曾见他时常在处理政务方面犯错误,对皇族的利益非常不利。我曾经对那些一起在朝为官的人提出建议:为醇亲王提供两种选择,执行他不想采用的那一种。

醇亲王已经做了他力所能及的事情了,例如纪念光绪皇帝以及他的随从,还有赦免已经去世的翁同龢,但他却没有勇气将康有为召回,至于他对待袁世凯的行为却导致了以后的悲剧。

1908年,慈禧太后去世,醇亲王不再有畏惧心理,他开始为他的血统而沾沾自喜。这种心境用一种时髦的话讲就是劣等的自卑心理。当时,醇亲王对自己的所作所为都非常满意,完全不顾自己在国家政务上的能力不足,这也可以看作他的一种自我保护。

其实,醇亲王本人并不是就一定要做摄政王,从情理方面讲他是最好的人选,其他皇室成员也不可能成为摄政王,不过这不代表慈禧太后没有其他的选择。倘若慈禧太后做出另一个决定,那么清朝有可能继续生存下去。慈禧太后可以不选任何人为摄政王,而选出一些具有真知灼见的人组成一个摄政组。这个小组可以由三个汉人以及两个满人(排除皇族成员)组成。这样,汉族人就会对此比较满意也会更加支持摄政组。另外,这一举动也正好表明了朝廷满汉一家的决心。这个计划需要朝廷放弃原先的姿态并承认:皇位不再专属于皇族,它只为了国家的利益而非皇室的利益存在。

这个方式实施起来比较困难,但并不是完全没有可能。尽管朝中思想顽固的人居多,但是他们不会同义和团合作推行改革。如今,人们不再惧怕改革反而是希望改革,如果中国不改革那么就只有灭亡了。还有一些思想开明、精力充沛的朝中重臣以及政治家对清政府抱有一定的希望。比如,康有为、徐世康、岑春煊。如果袁世凯能够成为摄政组的一员,他就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进而巩固皇位。这些人为了皇族的利益,王朝的未来,也会献上自己的忠诚。摄政组会严查紫禁城内的贪污受贿,还会废除太监这一制度,惩治内务府那些腐败的官员。另外,他们还会为小皇帝选择一位合适的教师。这位教师在对待西方文化时必须秉持公正的思想,既不打击也不盲目追捧,还会精心教导皇帝东西方的文化,将皇帝培养成一位懂得局势、目光长远的君主。

假如这一切能够实现,那么宣统皇帝将会带领他的子民走向一个新的繁荣的时代,整个王朝将从没落中得到新生。可惜,历史是残酷的,辅助小皇帝的是一个摄政王并不是摄政组。其结果也只能是我们后面将要说到的,爆发了一场革命。

同类推荐
  • 执掌太平

    执掌太平

    1840年,古老的中国被一颗炮弹撬开了大门,从此满清变成了“唐僧肉”!泱泱华夏,内忧外患,群魔肆虐,百姓生不如死;天朝上国,威风扫地,千古遗迹,匠心独运,奈何火光四起,独留灰烬;将军剑,战士血,美人泪,英雄不负痴人情!穿上盔甲,修我钢枪,冲进前线,洒我热血,一往无前!以鲜血洗刷国耻,以身躯铸就长城,用生命搏一个太平盛世!执掌太平,傲立于世。以血为媒,以身为引,誓将妖魔斩马下,誓留太平盛世于后人!
  • 傲世逆天行

    傲世逆天行

    在一次莫名其妙的意外之后,我不再是我,命运被彻底改变。看现代社会的一个屌丝成为人造神之后穿越到了大清中晚期,如何力挽狂澜,以一己之力改变大清末年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局面,崛起我泱泱中华。杀和珅,夺皇位,阻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阻止鸦片战争的爆发,将那侵华军队挡在我国门前,就是我游天浪毕生的使命!
  • 太平天梦

    太平天梦

    失败的实验,让我回到了历史上的太平天国,混乱的年代,残破的江山,染血的屠刀,飘舞的洋旗,东南半壁无主,公岂无意乎?虽然我没有地位,但依然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世界,为梦想奋斗,我的梦,一个太平天梦,始于那个炮声不绝的1857!
  • 弄天下

    弄天下

    你的身世决定不了你的未来,你所处的时代束缚不了你的辉煌,谁说一定要循规蹈矩,我就是要做不一样的自己,一部小说改变了整个时代,看这天下,到底谁主沉浮?
  • 《资治通鉴》二十讲

    《资治通鉴》二十讲

    《资治通鉴》是中国传统史学极具代表性的名著,是各界人士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吸取历史智慧的重要津梁。胡三省说:“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乃如用兵行师,创法立制,而不知迹古人之所以得,鉴古人之所以失,则求胜而败,图利而害,此必然者也。”本书以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重大主题为主线,以单元统摄选文,选编《资治通鉴》对若干重大史事的叙述,加以详备的注释和解说,在彰显司马光大家手笔的同时,注重历史知识的普及和政治智慧的发掘。
热门推荐
  • 当爱情到来时

    当爱情到来时

    所有的一切都不过是印证了一句话:在对的时间里遇见对的人,是幸福!在错的时间里遇见对的人,是不幸!
  • 老夫少妻:首席宝贝妻

    老夫少妻:首席宝贝妻

    这是一篇老牛和嫩草之间如何相遇、相知直到相爱,结婚生儿育女的故事。第一次见面,她5岁,他23岁,她刚上幼稚园,他刚刚大学毕业,她和父母在街上走散,不知道如何可以找到父母的情况下,蹲在街边无声哭泣,他走到她的面前,询问情况之后,抱起她,带她找到的父母。第二次见面,她9岁,他27岁,父亲出差,母亲病倒,一个小女孩孤苦无依之时,他毅然献血,救了她母亲的命。再次见面,他是身价无数的上市公司总裁,她是刚走入职场的白领。他深沉内敛,她乐观开朗。他虽然很有钱,但是幸福指数很低,她虽然刚毕业,但她的出现却给他的生活带来了暖意。可以说,儿时相遇,他是她困难时温暖的依靠,长大相见,她是他困境时温馨的港湾。在他心里,她是他的开心果,是他的宝贝,也是他避风的港湾。在她心里,他是她的依靠,是她的命运,也是她的运气。他们的相遇是偶然,相知是必然,相爱是顺理成章。且看嫩草是如何降服老牛,老牛是如何宠嫩草的。本文绝对是宠文,一对一,偶尔出现个苍蝇蚊子,也会及时拍死。男主:楼文(天蝎座)女主:任雨露(双鱼座)片段一初次篇“看起来昨天晚上没能满足我家宝贝。”楼文一翻身就把雨露压在了身下。“啊?”这是个什么情况。“不要。”“就一次。”楼文先亲了亲雨露解了馋,然后商量着。片段二生产篇三个月时,雨露孕吐的厉害。“我家宝宝要听话,不要再折腾妈妈了,否则爸爸打你屁屁。”楼文亲了亲雨露的肚子。“这才三个月,还没成型呢。”雨露幸福的说着。五个月时,宝宝开始有了胎动。“楼文,宝宝开始动了哦。”当第一次胎动时,雨露欣喜若狂。“宝宝,快和爸爸打声招呼。”等楼文趴到雨露肚子上时,却没了一点动静。。。。生产时,楼文鞍前马后,直到雨露平安生产。“老婆,你辛苦了。”一句话胜过千言万语。
  • 浮屠界

    浮屠界

    浮屠界:一界浮生,一界屠戮。三界六道九重天,是这里的至高箴言。仰望,总有那么一簇强者因为接近真理,头顶耀眼的光环,让人顶礼膜拜;慎独,总有那么一撮异端因为偏执于道义,流淌着不安分的血液,让人心存敬畏。男人,一心有四笔:豺狼虎豹。赤心不死,咆哮不断。
  • 历史挖的坑

    历史挖的坑

    历史是复杂的,不管碎屑多么细小,也仍旧复杂。本书站在史册边上,发一通卑之无甚高论之论,以期于人有益。因此,本书最大特点在于用思想性统率可读性,严肃认真,不人云亦云,也不故作惊人之语。对专制皇权的剖析平心静气;对臣民适应专制的状态求实求真;对专制社会微调机制的失灵,分析持之有故。 该书分上中下三编,上编主要分析皇权运作时最高统治者的各种手段与权术;中编则分析臣民对专制社会的认同,对皇权的忠诚,对社会正常运转所作的努力;下编为士的历史,铸造了士的两个品格:家国情怀和御用心态。
  • 守护甜心之蓝蝶恋

    守护甜心之蓝蝶恋

    唯世的背叛,亚梦的反击,几斗的维护,璃茉的用心良苦,守护甜心再现狂澜
  • 苍穹魔仙录

    苍穹魔仙录

    一个陨落的天才,在无名老人的辅助下,渐渐走向巅峰,在他心中坚信着一句话:没有绝对的废物,只有不努力的垃圾!最终融仙之冰源,炼魔之火种。携仙魔之血,战苍穹之巅。世间无绝对,冰火九重天。
  • 从小培养北大女生的24堂课

    从小培养北大女生的24堂课

    本书按照“课堂”的方式分类,总共分为24堂课,全面分析了女生的独特个性特征与心理特征,并针对女生的性别特征和成长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指导建议。
  • 猫语

    猫语

    心理略微扭曲,开始研究各种自杀方法,最终因某些事开始以身试法。“放完血之后把我推下悬崖吧!谢谢。”“有什么好处?”“...”
  • 月上舞

    月上舞

    我仍在找那个一袭白衣的男子。弱水山庄的任何一个人都不愿相信他们的少主,他们奉为神灵的男子会因为一个女人而义无反顾地跳下望月峰。已经过了三个月,清云阁所有探子日以继夜地将望月峰底搜了个遍,别说人影,就连半点痕迹也无。山庄的人逐渐不如当初的坚定,个个露出了悲戚之色。更有甚者提议凡山庄之人皆需身披缟素,六阁阁主也收起了往日勾心斗角的心思,齐心协力地操办起一场千雾城有史以来最隆重的丧礼。然而这些皆与我无关。他去了,弱水于我也没了任何意义。于是我回到了幽灵涧。临行前,我去看了阿暖。她说,清歌,你看多傻!那个人曾说过,阿暖与清歌,不过俗世中痴傻丫头,不足为惧。他是对的,痴心错付,傻瓜而已。
  • 重生之一生幸福

    重生之一生幸福

    二十一世纪正值美好青春的大学生王晓颜,再一次苦逼的爬山过程中五谷招惹了哪位大神,进而——她重生了。重生算什么?!不怕!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是缺钱嘛?那个几几年的那个什么股票涨了,买!家庭内战?丫丫的,打!哎哎哎,同志,你给我站住,那什么,谈个恋爱呗!别走啊!!且看王晓颜如何玩转这一世。(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