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21400000014

第14章 学校礼仪(2)

1126年,金人虏徽、钦二帝,北宋亡。高宗南渡,在临安建立南宋政府。孔子第48代孙孔端友等南迁到衢州,并在当地建孔庙祭祀,成为孔脉的南宗,而留在曲阜孔庙的称为北宗。咸淳三年(1267年)春正月戊申,度宗诣太学,谒孔子,行释菜礼,以颜渊、曾参、子思、孟轲配享。顾炎武非常称赞理宗将颜、曾、思、孟配享孔子:“自此之后,国无异论,俗无异习,历元至明,先王之统亡,而先王之道存,理宗之功大矣。”(《日知录》卷十八,《配享》)

(三)十二哲

如果说“四配”是祭孔时陪祭的第一等级,那么“十二哲”就是其第二个等级了。据《论语·先进》,孔子曾经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评定他的学生的优长:“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因此,这10人被公认为孔子的好学生。开元八年(720年),唐玄宗诏令国学祭祀孔子时,以这10人为“十哲”配享。

孔孟之后,儒学最杰出的功臣是朱熹。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生于福建南建(今福建南平)尤溪县。朱熹是程颐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于学无所不窥,经史、文学、释道,乃至自然科学,无不精研。在贯通百家的基础上发展了宋代理学,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所撰《四书集注》,水平超绝,故被元、明、清三朝科举考试的官定文本,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影响巨大。朱熹又是伟大的教育家,一生从事教学活动,并提出了一套富有特色的教育思想。鉴于朱熹对儒学的杰出贡献,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增补朱熹为第十一哲。

乾隆三年(1738年),清人又增补有若为第十二哲。有若的事迹,文献记载很少,后人不甚了解。但有两件事很值得注意,一是《论语·学而》录有三段有若的言论,而且孔门中唯有若与曾参两人称“子”;此外,孔子死时,鲁哀公诔之;有若死时,鲁悼公吊之;可见有若在孔门声望。二是《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子夏、子张、子游等认为有若的言行、气质与孔子相像,打算用侍奉孔子之礼来侍奉他。孔门弟子对于有若的推许,也由此可知。因此,南宋咸淳三年,因颜回升为“四哲”,拟从孔门弟子中递升一人进入十哲,儒臣多推有若,最后祭酒上书力诋,只得递升子张入十哲。直到乾隆三年,有若终于成为第十二哲。

(四)先贤、先儒从祀

在孔庙中从祀,但级别又低于四配、十二贤的,称为“先贤”、“先儒”。

先贤主要是指孔门弟子。东汉永平十五年(72年),明帝到曲阜祭孔,并祭孔门72弟子。此后,习惯上将72弟子画在孔庙两侧的墙上,但不祭祀。唐开元八年(720年),以十哲配祀,其他弟子从祀。南宋理宗时,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从祀。今日孔庙所见从祀的先贤共有79人,供奉于大成殿两侧东西庑的北端,除孔门弟子外,还有与孔子同时代的子产、遽伯玉,及上面提到的5位宋代理学大师。

先儒是指在历史上对儒学有杰出贡献的学者。最早推出这一举措的是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太宗下诏,每年太学祭祀时,将左丘明、卜子夏、公羊高、谷梁赤、伏胜、高堂生、戴圣、毛苌、孔安国、刘向、郑众、杜子春、马融、卢植、郑玄、服虔、何休、王肃、王弼、杜预、范宁、贾逵等22位为《春秋》、《诗》、《书》、《礼》、《易》等作过出色的注释的学者,作为传播儒学的功臣配享,以表彰其传注之功。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又将荀况、扬雄、韩愈等3位在儒学史上有杰出贡献的学者列入从祀的名单。此后,从祀先儒的名单不断增加,最后达77人,供奉于两庑的南端。与四配、十二哲不同的是,从祀的先贤、先儒,都只有牌位,没有塑像。

三、释奠礼的文化意义

在历史上,孔子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中华文明所及之处,无论南北,还是台湾、海南,都有孔庙的存在。在古代汉文化圈内的朝鲜、日本、越南等地,也无不如此。释奠礼所要表达的,是对古老的中华文明的敬意,具有鲜明的提倡文教的意义。在古代中国,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不在少数,但都奉孔子为正之宗,惟其如此,历史上不论政权如何更迭,中华文化始终绵延不绝。据《辽史·宗室传》,神册元年(916年),辽太祖立长子为皇太子。太祖问周围的侍臣:“作为受命之君,应当事天敬神,我想祭祀有大功德者,应该首先祭谁?”侍臣都说应该祭佛。太祖不以为然:“佛教不是中国之教。”这时皇太子说:“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应该首先祭祀。”太祖大悦,决定立即建孔庙,命皇太子春秋行释奠礼。孔子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受到广泛的认同,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此外,释奠礼是在国学或者州县学等学术机构举行的,因此,释奠礼往往与学术活相动伴随。从文献记载来看,至迟从魏晋时期开始,皇帝、皇太子每通一经,都要行释奠礼。如《晋书·礼志》记载,魏正始二年(241年)二月,齐王讲《论语》通,五年五月讲《尚书》通,七年十二月讲《礼记》通,“并使太常释奠,以太牢祀孔子于辟雍”。晋武帝泰始七年(271年),皇太子讲《孝经》通;咸宁三年(277年),讲《诗》通,太康三年(282年)讲《礼记》通。晋惠帝元康三年(293年),皇太子讲《论语》通。东晋元帝太兴二年(320年),皇太子讲《论语》通。凡此,太子都“亲释奠,以太牢祀孔子”。东晋咸康元年(335年),成帝讲《诗》通。升平元年(357年),穆帝讲《孝经》通。宁康三年(375年)七月,孝武帝讲《孝经》通。“并释奠如故事”。类似的记载,史不绝书。

学者为帝王讲论儒家经籍,也每每安排在孔庙。例如《隋书·礼仪志》记载,后齐为皇帝讲经,先在孔庙选定经书,并确定讲经的人选。讲经之日天明之时,皇帝戴通天冠,穿玄纱袍,乘象辂来到国子学,在庙堂上听讲。讲毕,行释奠礼。又如,《旧唐书·礼仪志》记载,贞观十四年二月丁丑,太宗亲临国子学,观看释奠礼,然后由祭酒孔颖达为之讲《孝经》。类似的记载,不胜枚举。各地州县学的情况,大抵也是如此。

孔庙中的受祭者,包括了历代学术精英,奉祭者所看到的,实际上是一部浓缩了的中国学术史;此外还包括像诸葛亮、韩琦、李纲、文天祥、陆秀夫、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有名节、卓行者,站在这群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名人面前,不能不在多方面受到激励和教育。据《金史·熙宗纪》,皇统元年(1141年)二月戊午,金熙宗到孔庙行再拜之礼。礼毕,他无限感慨地对侍臣说:“朕幼年游佚,不知志学。岁月逾迈,深以为悔。孔子虽无位,其道可尊,使万世景仰。”由于在孔庙受到的激励,熙宗幡然改过,从此刻苦学习《尚书》、《论语》,及《五代史》、《辽史》等书,“或以夜继焉”。

时至今日,韩国释奠礼依然遵从我国古制,祭孔的乐曲,朝鲜王朝曾加以记录并保存至今,但我国已经失传,故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而我国称为“祭孔表演”,释奠礼也已鲜为人知。

第二节束脩与释菜礼

一、束脩礼

古代学生与教师初见面时,必先奉赠礼物,表示敬意,名曰“束脩”。束脩不十条肉干,是古时君臣、亲友之间相互馈赠的礼物。《礼记·少仪》称:“其以乘壶(四壶)、束脩、一犬赐人;若献人,则陈酒、执脩以将命,亦曰乘壶(四壶)、束脩、一犬。”古时,男子15岁入学,入学时须交束脩,作为付给老师的酬金,束脩也就成了上学的代称,或作为年满15岁的代名词。孔子曾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也”(《论语·述而》)入学缴纳束脩,作为酬谢老师的礼物,天经地义,由此演变为学校的一种礼仪制度,体现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崇高风尚。当然,孔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其后未尽如此。可“束脩礼”的名称一直流传下来,成为古代学生入学之始的首个礼节,学生而受到了尊敬师长的教育。

古人重教,绝不仅仅局限在束脩礼,学生、家庭及全社会都以尊师为荣。不过因为束脩礼作为拜师的礼仪而备受重视,并成为一种固定的制度。唐代学校中仍采用束脩之礼并有国家明确规定:学生入州县学校学习,须缴纳束帛一篚(盛物的竹器,实为1匹)、酒一壶(实为2斗)、脯(脩)一案(实为五脡,长条的肉干),作为与教师见面礼。行礼这天,学生着青衿学服,先站立在门外。学生的先生则站在学堂的台阶上,派人询问学生的由来。学生稍稍向前,说明自己前来拜师求学的愿望。先生闻后,则谦称地说自己无德,恐将误人子弟。学生则表示从师的决心,并请求先生能够赐见并收留自己。先生见学生态度坚决,无法推辞,才命人请学生入门。学生面对先生站立,待先生走下台阶,立刻行跪拜礼。先生答礼后,学生便将礼品取出,摆在先生面前,请他收下。先生答应收下,意为同意收留这名学生入学,从此就正式地建立了师生关系。这种礼节,看似繁琐,但恰恰体现了师生之间的礼遇和谦逊,学生自入门之始,就接受了尊师的礼仪教育,即使是皇太子也不例外。皇太子初入学门,拜见博士时,所携带的礼品、所着服饰、与博士的问答及最后的拜见,一如州县学束脩礼,以示对老师的尊敬。

学生给塾师送束脩,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但古代教师授徒的束脩是微薄的,多数仅是糊口而已。《醒世姻缘传》第九十二回写道:“武城县有个秀才,姓陈,名六吉……别无田产,单以教书为事,家计极是萧条。所有应得贽礼束修,绝不与人争长竞短,挈少论多;与那生徒相与,就如父子一般”,讲的就是这种情况。

二、释菜礼

释菜礼又叫“舍菜”或“择菜”,也是古代读书人入学时所行的一种礼仪,就是用水芹等四样果蔬敬献老师,表明自己诚心学习的心迹。水芹代表青年学子,《诗经·泮水》曰:“思乐泮水,薄采其芹。”酱韭菜花代表才华,古名菹菁(zūjīnɡ),古代祭品之一,《诗经·信南山》上有:“是剥是菹、献之皇祖”。红枣代表早立志,栗子代表敬畏之心。四样果蔬虽然简单,却代表着对至圣先师的崇敬和刻苦向学的志向。

相传孔子困于陈蔡之间,七日不尝粒,藜羹不糁,颜色甚惫,而弦歌于室。跟随孔子的弟子子路、子贡认为“如此者,可谓穷矣!”认为孔子已经穷途末路了,只有颜回释菜于户外,即每日从户外采摘回野菜,放在孔子的门口向老师行礼致敬,以示尽管老师处境艰难,自己仍然坚持做人的原则,跟随老师学艺不止,体现了颜回尊师的美德。

释菜礼仪式与释菜奠同,只是杀牲供奉,不奏乐,所以古人说释菜礼是“礼之轻者”,但轻情义重。释菜礼是学生尊师的礼节,也是古人无形中对学生尊师教育的一种形式。至今岭南地区如梅县等仍有置菜于老师门外以示敬意的风俗。既有忠信,何必厚礼;敬师之礼,释菜而已。

同类推荐
  • 房屋建筑学作业集

    房屋建筑学作业集

    《房屋建筑学》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 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本作业集以《房屋建筑学》教材为主线, 结合作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成果, 编写了多种典型习题及模拟考试题, 旨在帮助学生抓住课程重点, 巩固和提高学生解题和应试能力。
  • 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七辑:爱因斯坦传

    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七辑:爱因斯坦传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自救常识悦读

    自救常识悦读

    自救就是在一个危险环境中,没有他人的帮助扶持下,靠自己的力量脱离险境。本书是包罗生活万象的、有趣的书,向读者介绍了不可不知的自救常识。收录了“预防食物中毒、应急食物的储存与使用、安置点食堂卫生要求、灾区水源分类及水源保护、居民家中饮用水安全”等等自救常识,快来了解这些常识吧!
  • 必知的语文学家

    必知的语文学家

    语文作为基础性工具学科,想要学好并不容易。它体系博大,内容浩繁,融思想、知识与艺术为一体,需逐步培训良好的感知与接受能力。但在学生阶段,需要学习的是扎实的文字、语言功底,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顺畅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而达此目的,有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
  • 美德的种子:青少年美德教育的100个经典故事

    美德的种子:青少年美德教育的100个经典故事

    美德是一杯香茗,是一杯美酒,是一朵芳香四溢的鲜花。美德可以让心灵变得愉悦而坚定,心灵被美德占据,一切污秽和邪恶便失去了生存的空间,生命也永远不会枯萎。让这美德的种子洒向人们的心中。
热门推荐
  • 薰衣草之恋

    薰衣草之恋

    刚回国第一天就被老爷子嫁了出去,逃婚还撞到了第一校草,不光如此他竟还神经病的要我做他的GF!挖靠,你以为你是B.Z老大又怎么样?我们走着瞧啊!
  • 主神空间:狐有九尾

    主神空间:狐有九尾

    九尾天狐,九尾分别代表了何种信念?上古洪荒中,九尾一族封印在主神空间里的又是什么样的恩怨纠葛?无论是谁,在人生的路上,一定曾经跌倒过,也许曾满身是血,甚至对手就在后边追杀,但是,只要还剩一口气在,就要再爬起来,全力为生命抗争!胡灵:只要还有一丝不甘心,就还不到放弃的时候。克伦:如果一个布局复杂到让所有人不停的思考,那么,就不是一个好布局。王子殿:记住,知识不代表智慧,常识不代表规则,力量不代表强大。
  • 元曲名篇的人生哲理

    元曲名篇的人生哲理

    本书分修身、处世、持家、爱情、交友、职场、谋略七类,从“人生智慧”的角度,重新解读元曲。选入杂剧约50个,散曲14首。
  • 一路花开

    一路花开

    《一路花开》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关注女性,通过作者姜光丽个人工作生活的经历和体验,感悟生活,感悟人生,《一路花开》从女性视角反映普通人的生活状态。折射社会前进的脚步,聆听时代敲响的足音。
  • 惹上神探贵公子

    惹上神探贵公子

    被妹妹设计失去清誉,她还没有求负责,却被神探榜上身!本想甩开某男之际,不想亲人入狱,某男露出腹黑真面目:“女人,想要救人?用你终身来赌!”赌?被人陷害,有英雄救美;行动不便,还有美男送抱……唔,这场豪赌,好像稳赚不赔呢!【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无限武圣

    无限武圣

    这是一个追求逍遥自在的故事,回首过去你早已站在巅峰。已经烂尾,入坑需谨慎
  • 江湖刀剑客

    江湖刀剑客

    江湖风云,风云江湖;剑宗出身的他,却异常崇拜刀客,等到他背负长刀,腰挂宝剑出现的江湖的时候,江湖乱成了一锅粥。本书境界:修身境—正心境—诚意境—明道境—知法境—知天境
  • 起思

    起思

    为什么这个世界如此的扭曲又是为何,要如此悲哀的活着失败,挫折,嫉妒,哭泣,犯罪以及背叛没错,我偷!我抢!可是为什么,为什么,每个人都生来不平等?林琪思,一名在一条阴暗的小巷子中生活了五年的女乞丐,这里发生过很多的事情,犯罪,抢劫,吸毒,斗殴。。。为情,为钱,为毒,为朋友,为女人。“这是五十万,你帮我做一件事情。。。。”男子附耳小声说道。。。。“什么?偷?”林琪思看着那一捆红色的钞票,咽下了一口口水。。。。
  • 趁年轻,开家小小咖啡馆

    趁年轻,开家小小咖啡馆

    这本《趁年轻,开家小小咖啡馆》是作者经营咖啡馆之后总结出的心得体会。“美好时光”咖啡馆老板张洋为了追求心爱的姑娘从长春跑到唐山,也把咖啡馆从长春开到了唐山。美女作家马超成为张洋的合伙人,和他一起经营咖啡馆。一群活泼的年轻人聚到名为“美好时光”的咖啡馆里,举办书友会,开办公益图书馆,举行电影沙龙、民谣巡演……马超将这些美好片刻都凝聚到文字和图片当中。
  • 处世需要谋略(人生高起点)

    处世需要谋略(人生高起点)

    人要了解他人、褒贬他人是容易的,若要真正了解自己、正视自己却十分困难。要打扮、粉饰自己的外貌是容易的,但要做到事事都无愧于心并不容易。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要做到以诚待人,要对人真诚,不要用欺骗的方法来与人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