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19400000027

第27章 书院制度的形成、发展及经验(3)

讲会的风气开始于南宋学者相互之间的争辩和学术交往。朱熹和陆九渊同为理学家,但观点不一致,一个主张格物穷理,强调读圣贤书,一个主张“心即理”,强调顿悟,“发明本心”。淳熙二年(1175),吕祖谦邀请他们到江西上饶附近的鹅湖寺进行学术探讨,这就是为后人传为美谈的“鹅湖之会”。此后,朱熹又邀陆九渊到白鹿洞书院演讲,并将其所讲内容刻在碑上,写了跋语。陈亮是事功学派的代表人物,在学术思想上与朱熹针锋相对,他们之间也注重切磋和争鸣。据《陈亮年谱》记载,陈亮曾往衢婺(浙江金华一带)拜访朱熹,与之展开争辩,朱熹后来也到永康回访陈亮,继续进行论战。至明中叶,在王守仁和湛若水及其弟子的带动下,书院讲会的风气更盛,并进一步扩大规模,将之拓展成地区性的学术活动。明代书院的讲会已逐渐制度化,有规定的日期、隆重的仪式和详密的规约,举行讲会时许多学者远道前来赴会,不同的学派在会上发言,或发挥本学派主张的精义以扩大影响,或辨析各学派主张的异同以取长补短,促进学术的交流和发展。讲会的听众不限于书院生徒,地方官吏和社会人士也常常踊跃参加。东林书院作为当时重要的文化学术中心,其举行的讲会也闻名遐迩。《东林会约》中对讲会的日期和仪式有具体规定:“每年一大会,或春或秋,临时酌定。先半月遣帖启知。每月一小会,除正月、六月、七月、十二月祁寒盛暑不举外,二月、八月以仲丁之日为始,余月以十四日为始,会各三日,愿赴者至,不必遍启”。“大会之首日,先捧圣像,悬于前堂,午初击鼓三声,会众至,各具本等冠服,诣圣像前行四拜礼”。《会约》还强调对学术争论应有正确的态度:“有问则问,有商量则商量”,“各虚怀以听,即有所见,须俟两下讲话已毕,更端呈请,不必搀乱。”

第三,书院教学强调自学为主,重视对学生自学的指导。

朱熹曾对学生说: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老师只是一个引路的人,有疑难处共同商量罢了。他对于书院的教学主要抓两件事,一是制定学规,指明学习的要求,二是教学生以学习的方法,其弟子即根据他平日教诲辑成《朱子读书法》。朱熹的学生程端礼在元代主持书院时专门制定了《读书分年日程》,要求学生按计划自学课程。明代王守仁也强调学生的自学,教师只是答疑,他在书院“每晨班坐,次第请疑,问至即答”。清初陆世仪在书院讲学时也注重对学生读书的指导,提出分年、分等、分类读书的意见,认为有些书需要读透,有些书只要一般地浏览、涉猎。阮元在广州办学海堂时甚至不设山长,只设学长8人共同负责学生的课业,学生从8名学长中选定一人作为自己的指导,每日的课业须从《十三经注疏》、《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杜诗》、《昌黎集》、《朱子大全》等书中任选一种学习,并将学习心得记于日程簿上。

第四,书院内师生关系融洽,感情深厚。

中国古代的教育虽强调师道尊严,但也有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这一点在书院中尤为突出。依照朱熹的说法,自科举制度实行以来,官学已成为“声利之场”,在利益的驱动下师生之间感情淡薄,相见“漠然如行路之人”。而书院中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共同追求义理、探讨学问的基础之上,是建立在教师热心教学、学生认真学习的过程之中。朱熹的学生黄时勉在回忆时说,老师“虽疾病支离,至诸生问辩,则脱然沉疴之去体,一日不讲学,则惕然以为忧”,将一个教育家的神态描绘得十分真切。王守仁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也很深厚,他去世时门人自远方来奔丧者达千余人。东林书院的师生在讲论学术、讽议朝政中结下了深厚感情,即使书院遭到禁毁、师生处在残酷的政治迫害下,仍能生死相依,患难与共。

对于书院的优点和经验,毛泽东在《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中归纳得十分精辟:“一来是师生的感情甚笃;二来,没有教授管理,但为精神往来,自由研究;三来,课程简而研讨周,可以优游暇豫,玩索有得。故从‘研究的形式’一点说,书院比学校实在优胜得多。”

五、清末改书院为学堂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进入了“五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随着西学东渐和新教育的兴起,书院这一传统的教育模式也顺应时代潮流,从局部的改革开始,最终于20世纪初改办为学堂,转入新式教育的轨道。

与前相比,清末的书院出现了诸多变化。

首先,外国教会在中国创办了一批书院。传教士在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下,其足迹从沿海的口岸逐步推进到内地,所办之教会书院也分布于江苏、浙江、广东、福建、江西、山东、河北、湖南、湖北等省。传教士之所以称所办教育机构为书院,显然是受到中国旧有书院的影响。但教会书院就其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及教学方法而论,与中国旧有书院有很大的不同,是以西方学制为框架、以传播宗教教义为目的、兼授中西之学的一种办学模式。它的设立虽然是为西方在华的侵略利益服务,客观上与其他教会学校一样,有助于促进中国近代新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教会书院一般均注重传授西方近代的科学知识,如福州的鹤龄书院除学习《圣经》、中西文史等内容外,还开设数学、代数学、几何学、身体学、格物学、电学等课程;上海的中西书院有关近代科学方面的课程有数学启蒙、代数学、勾股法则、平三角、弧三角、化学、重学、微分、积分、航海测量、天文测量等。有的教会书院很重视实验教学,如传教士狄考文曾在山东的登州书院(亦名文会馆)建立理化实验室,苏州的博习书院建有天文台、机器馆等。

其次,中国人也创办了一些以学习西学为主的新式书院。如由传教士参与、中西绅商合办的上海格致书院成立于1876年,该书院既不授制艺帖括,也不教儒家典籍,专以学习新学。格致书院开办之初未设固定的课程,而是推选几名精通西学的董事,每日轮流讲解天文、算法、制造、化学、地质等内容。又如1878年邑绅张焕纶会同沈成浩、徐其德等在上海创办正蒙书院,1885年更名为梅溪书院。该书院开设国文、舆地、经史、时务、格致、数学、歌诗等课程,并强调格致课程以“东西洋教授之法意多暗合者”为主。

再者,不少传统书院也开始改革旧有的教育内容。自19世纪80年代起,许多有识之士便着手在书院进行旧学教育的改造,增设新学课程,如刘光贲在陕西味经书院以天文、舆地、经史、掌故、理学和算学课士,朱一新主持广州广雅书院期间亲自向学生讲授重学、化学、光学、气学等的意义和作用。甲午战争以后,书院改革的呼声更为强烈。1896年7月,山西巡抚胡聘之提出在书院增设天算格致课程的建议。同年9月,翰林院侍讲学士秦绶章在递交的《整顿各省书院折》中主张整顿书院有三途,即定课程、重师道、核经费。随后,礼部据此要求各省督抚学政“参酌采取,以扩旧规而收实效”,各地响应者日多。

如1897年湖南学政江标对长沙的校经书院进行整顿,添设算学、舆地、方言等课程。湖南岳麓书院的山长王先谦则借鉴校经书院的做法,拟定了经史、掌故、算学、译学、舆地5门课程。江苏南菁书院将课程分为经学、古学两门,古学附以天文、算学、舆地、史论等。苏州的龙城书院附设致用精舍,学习舆地、算学。广西经古书院添设算学课程,考课内容分算数、算理、天文、时务4项。

19世纪末年,随着新式教育的不断发展,书院自身的改革已跟不上近代化的步伐,书院改学堂也成了势在必行之举。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曾颁布上谕,“将各省府厅州县现有之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西学之学堂”,后因变法失败而未实施。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八月,清政府实行新政,下诏将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改为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的改为中学堂,各州、县的改为小学堂。此后,各地均遵照执行,先后改书院为学堂,延续千余年的书院制度就此宣告结束。书院制度是封建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封建教育的瓦解退出了历史舞台。

五四时期,很多学者在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审视的过程中,均把目光投向了古代的书院,充分肯定书院教育的宝贵经验。胡适甚至这样说:“把一千多年来的书院制度完全推翻,而以形式一律的学堂代替教育,……实在是吾中国一大不幸事。”胡适的这番话虽显得有些偏颇,却着实耐人寻味,它提醒人们当破旧立新、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时候,应如何正确地看待并利用传统的教育资源。有研究者认为:传统教育资源与现代教育之间并非必然对立,相反,前者通过向现代转化促进了后者的发展,而后者也只有充分利用和吸收前者的遗产才能更好地发展。书院对于现代教育的意义也正是如此,一方面,晚清书院的改革是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兴起和发展,不仅需要充分利用书院诸如师资、院舍等有形资源,更应认真吸取书院教育经验这一无形资源。

◆学习重点:

书院是封建社会后期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机构。它的产生既继承了私学教育的传统,也受到佛教禅林的影响,强调教育应以研究儒家义理、增进道德修养为宗旨,试图修正当时官学“钓名声,干利禄”的倾向。它在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许多有别于官学的独特的教育经验,但同时也受到官府的不断干预和科举化社会的制约,出现了违背原来宗旨的分化和嬗变现象。学习本章内容,一方面要了解书院既不同于私学又不同于官学的特点和基本功能,以及在千余年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变化,并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另一方面要着重归纳、分析书院教育的独特经验,并关注历史上一些有名书院的发展和特点,从而总结其对当今大学教育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相关文献:

1.李才栋:《白鹿洞书院史略》,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2.李邦国:《朱熹和白鹿洞书院》,湖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3.朱汉民:《湖湘学派与岳麓书院》,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4.吴万居:《宋代书院与宋代学术之关系》,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版。

5.丁钢、刘淇:《书院与中国文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6.赵所生:《中国历代书院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7.白新民:《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天津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8.陈谷嘉、邓洪波主编:《中国书院制度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9.朱汉民主编:《中国书院》,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0.王炳照:《中国古代书院》,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11.邓洪波:《中国书院学规》,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2.邓洪波:《中国书院章程》,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朱汉民等:《长江流域的书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4.李兵:《书院与科举关系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5.李才栋:《中国书院研究》,江西高校出版社2005年版。

16.邓洪波:《中国书院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

17.王頲:《元代书院考略》,《中国史研究》1984年第1期。

18.吴晓明:《唐代的书院制度》,《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5年第3期。

19.赵永东:《唐代集贤殿书院考论》,《南开学报》(哲社版)1986年第4期。

20.郑礼:《书院教学制度与讨论式教学方法》,《高等教育研究》1987年第3期。

21.张惠芬:《论宋代的精舍与书院》,《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87年第1期。

22.周铭生:《书院的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教育评论》1989年第6期。

23.〔日〕林友春:《中国元明时代的书院及其教育》,《教育评论》1990年第1期。

24.丁钢:《传统与创造:论书院与学术文化的推进》,《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92年第2期。

25.柳光敏:《明代四毁书院始末及历史原因》,《教育评论》1992年第6期。

26.邵芳:《明代的书院与学风》,《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3年第3期。

27.邓洪波:《元代书院及其发展特点》,《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1994年第6期。

28.丁钢:《书院精神与中国现代大学的民族性》,《高等教育研究》1995年第3期。

29.刘海峰:《论书院与科举的关系》,《厦门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

30.邓洪波:《南宋书院的蓬勃发展与书院制度的确立》,《江西教育科研》1995年第4期。

31.袁征:《宋代书院的兴衰:兼论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发展》,《学术研究》1995年第6期。

32.程禹文:《从诂经精舍和学海堂看阮元的办学特色》,《教育史研究》1998年第1期。

33.侯勇:《论书院的教育管理》,《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2期。

34.孟丽菊:《中国古代书院的治学精神及其现实意义》,《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5期。

同类推荐
  • 袁宝华文集第八卷:袁宝华访谈文选

    袁宝华文集第八卷:袁宝华访谈文选

    文集为十卷本,汇集了作者在解放初期恢复东北工业,制定和实施“一五”计划,赴苏谈判156项工程,三年“大跃进”大炼钢铁,国民经济调整,建立新中国物资管理体制,“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运行,改革开放期间国民经济管理,企业整顿和改革,制定《企业法》,开创职工教育和MBA教育工作,开拓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建民间经济类社团,建设中国企业家队伍,以及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工作中的理论著作和文章。
  • 光华思想政治教育论坛:2008—2009

    光华思想政治教育论坛:2008—2009

    本书是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们的科研成果汇集,还包括该院主持的两次研讨会的部分论文。本思政理论辑刊收录的文章分别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思想政治理论研究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三个方面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进行了深入研究,作者都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一线教师,这些文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有思想、有内容、有深度,值得一读。对于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学生,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具有重要的作用!
  • 孩子你慢慢来:中外精彩教育故事选读

    孩子你慢慢来:中外精彩教育故事选读

    孔子曰: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在新课改的今天,这话是如此地合适。当我们在寂寞的人生旅途中走来,我们要珍惜眼前盛开的每一朵花。抬头仰视它,千万不要低头的刹那间碰落。因为,每一朵都有它盛开的理由。“悲剧是永恒的”,人们常说这话讲得颇有道理。诚然,童年的许多次欢乐已随时间的流逝而渐渐褪色,而许多的痛苦永久异常清晰地萦绕心间,挥之不去。曾经看过这么一句话:宽容是生活的一种香味。多美啊!学生的任何一个错误,老师不可小视。为了不使他们的心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应细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宽容地给他们一个改错的机会,而不是一顿粗暴的打。
  • 悦读MOOK(第二十一卷)

    悦读MOOK(第二十一卷)

    本书将带你走进茫茫书海,我们将请一些学者和专家帮你指津,请一些书界人士为你剖析书坛风云,使你从中获得大量的图书信息,还能饱览各类书籍的精彩片段,一册在手,尽情享受读书的乐趣。
  • 80后集体奔三:80后生存文化和生活现状写实

    80后集体奔三:80后生存文化和生活现状写实

    80后的成长历史很特殊,他们一般都出生在独生子女的年代,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他们的成长与改革开放30年同步,面对的永远是应接不暇的新事物,他们在扩招与教育普及的年代求学,不必担心无学可上。然而,当80后走出大学的校门,却发现毕业不包分配了、毕业等于失业了、房价涨得离谱了、结婚生子成了一件奢侈的事。他们是幸运的一代,也是不幸的一代,他们充分地享受着时代变革带给自己的盛宴,也同样要面对越来越多的责任与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
热门推荐
  •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这东南国,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这要嫁的王爷,是传说中的暴君,杀人不眨眼,嗜血成狂的一个魔君的?圣旨一下,要千家的女儿嫁给东南国国的这个平南王爷,千家一听,仿佛是立马炸开了锅一样的,你不愿意去,我不愿意去,自然,就是由这个痴儿傻儿嫁过去了?
  • 爱在穿越后   (大结局)

    爱在穿越后 (大结局)

    他玉树临风,长袖善舞,不入官场却能颠覆天下,他能操控商场的风云变幻,然而他最最不能左右的,却是她的心.是怎样的女子让他欲爱不得,欲恨不能------他湿润如玉,满腹锦纶又贵为王孙,一般的凡夫俗子皆不入眼.她的出现,让他一度以为找到了今生的唯一,然而------他一向冷静持重,韬晦过人,然而这个能把圣人逼疯的女人让他所有修为全然破功,她怎么可以在如此撩拔他后拍拍屁股轻松走人.不行!他不允许,哪怕留下她的结果是招至她恨他入骨------懒人蜗居QQ群:63328798(本群已满)QQ群:65902136
  • King Henry IV Part 1

    King Henry IV Part 1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西天极乐,极乐西天

    西天极乐,极乐西天

    纯属调侃,轻松搞笑。唐僧师徒从西天取回真经的消息不胫而走,老百姓都想看看这真经是个什么样儿的,真的可以救苦救难死后还将人渡进天堂吗?此时,取经回来的唐僧师徒已不是人,也非佛,而是介于人神之间的半人半佛。殊不知,取经路上有九九八十一难,这取经回来还有九九八十一坎等着他们……
  • 不纠结 不抱怨 不生气

    不纠结 不抱怨 不生气

    吴学刚所著的《不纠结不抱怨不生气》讲述处在竞争激烈时代的我们,面临的心理压力问题对我们自身的威胁,将远远大于生理疾病的威胁。善于调适生活的人,如同善于增减衣服以适应气候变化一样,能获得舒适的生存;而不善调适者,却长久走不出烦恼的怪圈。《不纠结不抱怨不生气》从“不纠结”“不抱怨”“不生气”三个方面告诉我们,如何通过调节自己的心态来驾驭自己的情绪,保持愉悦的心情,达到心灵的宁静状态。
  • 戏子人生

    戏子人生

    本文讲述了放大镜下的人生沉浮。他们是一群生活在放大镜下的人,他们的每一个动作都被无限放大。这样的生活带给他们光环与荣耀,却也阻挡不了风起云涌般的舆论。
  • 步步逼婚:权少恋妻成瘾

    步步逼婚:权少恋妻成瘾

    宋池生说:“当年遇见你看你的第一眼,我就万劫不复了。”他们相遇于旧金山,“喂,你这个女人怎么那么不识好歹!”恋爱于旧金山,“穆倾城,小爷我这辈子就喜欢你一个了,你想想怎么对我负责吧。”分别也于旧金山,“穆倾城,我情愿这辈子没遇见过你。”只是,当疑云慢慢散出,剥露出明晃晃的真相时,两人又该何去何从。这个世界因为有了你,所以才多出了一个我。
  • 重生之璀璨人生

    重生之璀璨人生

    无数个夜晚,安然都会被惊醒。冰冷的冷空气中,她隐隐感觉到背脊骨有一股渐冷的气息。那个血腥的午后,轰鸣的枪响挥之不去,须臾之间,家破人亡。再睁眼时,已时过境迁。上天给了安然一次重生的机会,却陷入两人之间,无法选择……毕业季来临,一场影视争霸战即将开始。安家、顾家,本是两代的宿敌,这一场战争,究竟是谁赢?身处两地的安然打了一场漂亮的仗。却陷入他人早就预设好的情网,温柔地攻陷,无由来地霸占……安然渐渐迷离,真相慢慢浮现,谁知道这一切竟都是阴谋。如果早知道是这样,我宁愿就这样死去,不要重生,如果早知道是这样,我一定在遇到你的时候,忍住不心动……
  • 人脉圈全集:人脉就是成功的命脉

    人脉圈全集:人脉就是成功的命脉

    本书内容丰富,分为二十个章节,从认识人脉圈、慧眼识人、投其所好等方面入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浅出地论说了人脉的价值,如何获得极佳的人脉关系、经营人脉的方法以及在经营人脉的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等,帮助读者以一种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拓展自己的人脉,为自己走向成功之路奠定坚实的人脉基础。
  • 男性营养菜

    男性营养菜

    本书根据男性的生理特点和生活中易出现的健康问题编定了这本男性营养菜谱。所列的例子不仅考虑到了男性所需的营养,食物的保健作用,还考虑了男性的饮食特点和口味偏好。让男性朋友们,不仅吃出营养健康,而且吃得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