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10700000028

第28章 编导手记(2)

以故事写人,以人观史,这是亚妮从一开始就确定的创作方式。“关于中国外交的纪录片,很久以前,中央台做过一部《共和国外交风云》,但那都是一些大事纪,近乎编年史,少有故事的细节。我想《中国大使》不能做成《亚妮专访》,也不能做成《共和国外交风云》,但是要有《亚妮专访》的可看性,又要有《共和国外交风云》的厚度和高屋建瓴的权威性,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要大量的真实再现,和大量的有分量的人物口述,让‘史’的宏观和‘事’的细微在记录的呈现和集体口述中交辉。寻找史和人的契合点,将国际上的风云变幻和惊涛骇浪落实到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身上。我们在采访中尽量挖掘细节,努力用一种鲜活的、有血肉的、可以让你去亲近的东西来阐述中国的外交历史。”但这个创作设想最初并没有得到外交部的认同,“他们觉得无法想象,外交、历史,怎么可以讲故事呢?”最后亚妮提出,我们先试验,我们拍12集,这个12集成功,往下走,不成功,我不播出,算我们失败,我们白做,我们来个君子协定,所有的审批由你们外交部点头,审批以后我们播出。当外交部最后审完片后,连称没想到,“他们开始担心的是我们强调讲故事会演绎,会往传奇上靠,但是没想到我们拍得那么严谨,又不失可看性。”结果是,首播的新闻发布会以后,外交部和浙江广电集团的领导同时决定续拍第二部。

海外的惊魂与自豪

《中国大使》的海外拍摄,是俄、美、英、瑞、法五个摄制组同时出发,每个摄制组除了拍摄自己这一集的内容,还得帮其他组代拍。五个组都有交叉的拍摄,而每个组采访的人物说出来都会吓人一跳,所以摄制组每个人除了劳累还特别紧张。

崔予缨是《中国大使》的主编,留学英国的经历使他在境外拍摄时兼任记者和翻译,游刃有余。“在国外,我们的队伍很精干的,就是编导、摄像,加一个带队,每个人都要身兼几职,分工很明确,我们白天拍片子,晚上开会,准备好第二天的采访。比如说我们要采访一些国外的政要和经济界的人士,我要根据西方人的思维和语言习惯,把采访提问调整好,翻译成英文,事先交给对方,第二天的现场由我直接担任采访记者。有时为了节约经费,我还是司机。”

对基辛格博士的采访是《中国大使》总导演亚妮在项目成立前就一直希望拍摄的,拿她的话说,虽然1977年1月基辛格就离职卸任了,但是今天这位老人的话对这个世界依然重要,尤其他见证了中美建交的整个过程。

亨利·基辛格,1973年至1977年任美国国务卿,1973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33年前,中美之间的一次秘密接触,启动了两个伟大国家改变世界的进程,基辛格博士由此获得了极高的名望。而对于中国人来说,基辛格这个名字几乎可以和中美友好、世界和平划符号。

在摄制组出发去美国前,亚妮就听说86岁高龄的基辛格博士已经有两年没有接受电视记者的专访了。美国的采访对象一一落实,唯独基辛格的约见是个悬念,一直到摄制组离开美国的前一天,才有了基辛格采访的着落。崔予缨说:“坦白讲,出发前,我对能不能采访到基辛格是没有信心的,因为他作为中国问题专家,现在是非常红的。事实上,我们刚到美国的时候,他正好在俄罗斯。当时大使馆的新闻处也没给我们一个非常明确的回答,到最后我们离开华盛顿的那一天,新闻处突然告诉我说,可以,基辛格回来了。中国驻美国总领馆的一个领事陪我们过去,在路上跟我们讲,你们这次机会很难得,想见他的人很多,他一般都不见,这次破天荒地给我们一个小时的时间,很不容易。纽约堵车很厉害,基辛格的办公室在中央花园的旁边,我们特打了一个小时的提前量,但后来看着出租车一动不动,我们索性下车扛着机器就跑。跑到他的办公室,离约定时间还差1分钟。美国人是很守时的,如果迟到,采访就没戏了,没法再约到他了。这位老外交家不仅讲述了鲜为人知的中美建交台前幕后的故事,还精辟分析了中美关系的曾经和现状,让我们领略了他老辣娴熟、无懈可击的外交艺术和智商。但基辛格毕竟老了,他的忙碌让他显得十分疲惫,采访时,眼皮子经常打颤,我都有点担心他,但是不管你问多长的问题,他都能一下子回答,很到位,言简意赅地都答在点子上。”

在国外的拍摄,也充满着惊险。,“我们去瑞士拍沙祖康大使,上海飞伦敦,然后转去日内瓦,结果到了日内瓦,发现我们的行李在伦敦没过来。我们身上当时只有一个摄像机,所有案头的东西都没有,等到最后,还是有一件行李没到,里面有三脚架和一些辅助设备,然而采访约定和拍摄日程是不能更改的。第二天去大使馆,我们觉得没有三脚架很不礼貌,好在沙大使是一个非常平和的人,他说没关系,今天这一天我就交给你们了,你们拿桌子垫垫就行了,不用三脚架的。他还说这个丢行李在英国是经常发生的。有了这次教训,后来我们去哪儿都是把三天工作要用的设备都扛在身上。”

拍摄《中国大使》,创作人员们最大的感受是民族自豪感。

“我们采访英国副首相,到了首相府一进去,副首相就在那儿迎接我们,后面站了十几个人。副首相就介绍,这是我的经济顾问、外交顾问、双边顾问、贸易顾问、文化顾问……就像进入一个多边会谈,可见他对我们这个摄制组的重视。这个让我们很感慨,这完全缘于国家的强盛、中国外交的地位。”亚妮说,《中国大使》最后能采访到基辛格等一大批政府首脑、国际名流,靠的是我们驻外使领馆的面子,靠的是中国的面子。

遗憾,听着对《中国大使》的一片赞扬声,亚妮毫不掩饰她深深的遗憾。

“最遗憾的是,我没有拍成战争大使,没有拍成女大使。在我原来的首批拍摄计划里,伊拉克大使、黎巴嫩大使,都必须要做的。缺了这两个,第一系列的《中国大使》就不完整了,而且我说其他国家我可以不去,黎巴嫩一定我自己去,因为这是一个战事国家,有风险,我必须自己带队,但跟外交部做了很长时间的工作,最终还是因为安全问题没同意,所以就没有拍成。为什么外交部最后审完片子,会突然提出来说我们非常满意,能不能再拍女大使,可能他们觉得欠了我什么,因为关于女大使的拍摄,我跟他们交涉了很长时间啊!我想拍女大使,驻黎巴嫩大使刘向华,8年的地下大使啊。她儿子暑假时去看他妈妈,结果战争爆发,就回不来了,她就带着儿子在地下室办公,儿子经常被枪炮声惊醒,精神变得很紧张。刘向华又被称为‘吉普车大使’,因为她经常开着吉普车在炮火中穿行,这是个传奇式的大使。去年她离任,所以我很想把她最后的离任过程全部记录下来,这会是非常感人的时刻。可现在成了永久的遗憾了。”

“接下来,我们要做‘女大使’、‘夫妻大使’,还有像符浩大使那样原来因为不信任而没同意我们做的大使。平心而论,这个节目由于时间问题,由于涉及外交原则的问题,由于党史、文献办一时无法论证的问题,也由于篇幅问题,很多精彩的东西都没法放进去。包括王稼祥8年中联部长时期的党际外交经历,朱仲丽讲到的和王稼祥的爱情故事,与毛泽东之间的故事;包括沙祖康大使一些非常有个性的东西;包括李道豫大使两伊战争中的幕后故事;包括中美撞机事件的细节,等等,我们最后都是删掉的。我们做的并不够精致,但还是有那么多人觉得精彩,这是因为我们现在的电视处在文化饥渴期。我们的创作团队,从最初的怀疑、没信心到后来的投入,最后拍完了,每个人都依依不舍。有人说,这才是拍作品。其实,他们是在创作中被文化感召。”最后,亚妮神色凝重地说。

孙庆是我多年的朋友,当时我准备去黎巴嫩拍刘向华时,她就说:“我陪你一起去,单位不同意,我就自费去。”我跟她开玩笑,被绑架了怎么办?被流弹打中了怎么办?她大笑,那我就出名了。26集的《中国大使》之所以能在短短的一年半时间内、用很少的经费创作完成,就是因为有像孙庆那样用心关注、用情帮衬的朋友,更在于钟情于文化又奉献敬业的专业创作团队。

女导演王伟平接到《中国大使》任务时,对外交题材十分陌生,她承担的王稼祥一集,是整个系列片的开场,在中国外交史上也是最重的一笔。在那两年时间,她不仅研读了中国外交史,而且翻阅了所有与王稼祥有关的文史。我曾开她玩笑,你可以去大学上外交史兼党史课。

2007年5月4日至14日,《中国大使》出发的第一个摄制组就是由王伟平带队的赴俄罗斯的《王稼祥》摄制组。因为没有经验,我们在办手续时只办了俄罗斯新闻署的拍摄许可,殊不知,俄罗斯的重要新闻通行是要通过克格勃的。摄制组在俄罗斯境内被克格勃盯上了,差点回不来……

“哈哈,我见到了赤都,你看是多么快乐!”,1925年,19岁的王稼祥满怀着激情来到“赤都”莫斯科探索革命真理,这是他初到莫斯科时给他的堂弟王柳华写的一封信的开头语。

初到莫斯科,82年过去,当年的苏联早已解体,社会主义的“老大哥”现如今已走在市场经济的大道上。这82年,中苏、中俄关系也经历了蜜月期、冷冻期、重修于好到睦邻友好的各个历史阶段。中俄两国间的关系交织着爱恨,相伴着喜忧,起起落落,扑朔迷离。

上海飞往莫斯科的班机,一早起飞,抵达当年的“赤都”莫斯科已是当天的傍晚。机场迎候我们的老朱一眼就看到了摄像员史鲁杭肩上的摄像机,老远就冲我们挥手。老朱是半年前从山东省外办调到驻俄使馆任一秘的,一米八的个子,穿一套灰色西装,手里拿着一个文件夹,里面全是我们出关用的各种证明。

出关很麻烦,俄罗斯海关过来三个不同身份的领导,分别问了很多问题,接着填各种各样的单子,一个半小时后,我们终于出关了。我不禁对这个“警察国家”严格的审查制度肃然起敬,全然没有了王稼祥当年到达“赤都”时的那份激动,只有敬畏。

“至高无上”的克格勃,第二天,我们还没来得及倒时差,便开始了紧张的工作。我们拍摄的第一个外景地是位于莫斯科郊外的斯大林别墅,是当年毛泽东首次访问苏联时的居住地。二战前,那里曾是斯大林的临时住所,德国纳粹百万大军兵临莫斯科城下的危急关头,斯大林在那里指挥过莫斯科保卫战。

1949年12月6日,毛泽东离开刚刚成立两个月的共和国,开始了他一生中第一次历时最久、最重要的外交旅程。毛泽东到达莫斯科的当晚就与斯大林举行了第一次会面。双方在签订新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问题上产生了很大的分歧。毛泽东认为,苏联既然已经承认了新中国,那么苏联与国民党政府签署的外交条约就应当废除。中方认为这个旧条约涉及了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在雅尔塔制定的一个秘密协定内容:苏联在对德战争结束以后,要向日本出兵。而为了出兵,苏联要拿到很多好处,除了从日本拿到南千岛群岛以外,还要恢复原沙皇俄国在中国东北的一些权益。这是苏、美、英三大国背着中国做出的损害中国主权的秘密协定,是一个不平等条约。而斯大林则认为:苏中之间的这个条约,是根据《雅尔塔协议》缔结的,是经过美国和英国同意的,因此,对这个条约暂不做任何修改。毛泽东则坚持:我们在讨论签订中苏友好条约时,不应考虑美国和英国在《雅尔塔协定》上的立场,怎样有利于我们共同事业,我们就应当怎样做。谈判出现了僵局,斯大林把毛泽东冷落在他的别墅里。

当时,西方的报纸报道,毛泽东被斯大林软禁了。为了打破僵局,时任驻苏大使王稼祥出了个主意,请毛泽东主席以答塔斯社记者问的形式,说明访苏的目的。这一招果然奏了效,紧张的气氛很快缓和下来。

斯大林别墅是中苏外交史上重大事件的发生地,也是我们主外景之一。汽车驶出使馆拐了几个弯,穿过一片白桦林,前方一座灰白色的三层楼房荫翳在一片绿色中。别墅的外面,有一个木制的小房子,约1平方米大小,里面坐着一位穿制服的警卫战士,表情十分严肃。

史鲁杭刚刚扛起摄像机,不知从哪里出来几个人,拦住了我们。老朱很快向警卫说明来意,并递上我们的采访证。来人瞄了一眼:“不行!”语气很坚定。

老朱又拿出俄罗斯总统新闻局局长同意签发的文件,那警卫面无表情地说:“得经过克格勃总部同意才行。”

我们的拍摄申请早在半年前就由驻俄使馆向俄罗斯官方申请,它的程序非常繁复。这次行程只有10天,重新申请根本不可能。摄制组就愣在那里,老朱也措手不及。随行的俄罗斯司机伊戈尔把我拉到一边,说在俄罗斯,克格勃是至高无上的,他说不行就是不行,千万别自找麻烦了。伊戈尔的神态竟有几分惶恐。

我们暂时放弃了对斯大林别墅的拍摄,但走到哪里总感到有车跟着我们。

同类推荐
  • 民国四川第一家:刘湘家族

    民国四川第一家:刘湘家族

    20世纪上半叶,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混乱的一段时期,随着袁世凯的病逝,中央政府开始失控,封建割据,军阀混战,遍地狼烟。“天府之国”四川省,一个世人瞩目的刘氏家族乘势而起,他们把持四川军政大权数十年,进而利用手中军队与民国中央政府相抗衡,迅速蹿红成为威震一方的军阀和霸主家族史。在刘氏家族的故乡四川军阀史。在刘氏家族的故乡四川省安仁市,流传着“三军九旅十八团”的说法,可见其家族之显赫,实际上远不止这些,据不完全统计,民国时任团长以上的军阀就有50多人……从受人排挤的外来户,到川中第一家族,立体多面地呈现,真实地还原了历史,深深体现了历史的烙印,以及在历史潮流中人的盲动与能动所达到的不同境界。
  • 苦吟寒士贾岛传

    苦吟寒士贾岛传

    这是一部文学传记,而非学术性传记,但其中贾岛的生平大事都有所本,与贾岛有关的人物也多系真人。当然,作为历史人物传记,小说的情节不可能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甚至许多方面还存在着推理性的叙述。我不敢说,书中的贾岛和中唐大诗人贾岛不差分毫,但他至少是我心目中的贾岛。我曾向一位前辈讨教,他说,“《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区别,前者是小说,后者是史志。你既然是写小说,有些事就不要再去顾虑。”我听后为自己的胆大妄为感到安慰,也去了好多顾虑。
  • 明清风云人物大观

    明清风云人物大观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些风云人物的身上凝聚了人类的智慧和许多优良的品德,他们的奋斗历程和人生经验给了后人无穷的力量和有益的启示。历史是一面镜子,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司马迁著史,是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翻开历史,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上演了一幕幕王朝兴衰的悲喜剧。
  • 吴敬琏传

    吴敬琏传

    在当代中国经济改革史上,吴敬琏之重要性在于,他几乎参与了建国之后所有的经济理论争议,由他的思想演进出发,可以勾勒出中国经济变革理念的大致曲线。书中,吴敬琏娓娓道来,历史如跛足的行者,不动声色地姗姗走近,又姗姗走远,一段波澜壮阔的人生在回忆者与记录者之间穿梭,如画卷般展开。
  • 南怀瑾的最后100天

    南怀瑾的最后100天

    《南怀瑾的最后100天》为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晚年亲自指定的口述传记作者王国平,对南怀瑾去世前一百天生活的真实记录。一代宗师南怀瑾在生命最后关头的隐秘细节,在书中如画卷般逐次展现于世人眼前。南怀瑾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和总结,以及临终前对中国文化与历史的最后思考,尤其值得关心中国文化命运的人们深思和记取。
热门推荐
  • 逃嫁皇后

    逃嫁皇后

    她是天之骄女,却被人诬陷受尽欺凌,一纸婚书让她远嫁弱番。阴错阳差,她来到了另一个国家。在一场场的阴谋里,她该如谋求幸福?他是帝王,在通往皇权的路上洒满手足鲜血,但唯独对她付出真心。即使是她亲手熬制的一碗毒药,他也能饮鸩止渴!
  • 冷傲神医俏王妃

    冷傲神医俏王妃

    南朝京城,夕颜两家,红楼遗梦;北唐莫远,陷身皇室,倾城宿命。南北乱世,一把玉玲珑,弹破天机;一曲长相忆,锁心红颜。浅青长衫,冷漠傲世,圣医之徒,商界奇葩。白衣胜雪,温文尔雅,御封琴师,堪为知音。纨绔子弟,才华横溢,自命风流,心性高洁。北唐骄子,显赫高贵,机关算尽,聪明误己。
  • 我带着想念,在雨中等你

    我带着想念,在雨中等你

    她原本有个幸福的家庭,在颜式蒸蒸日上的时候,突逢巨变。父亲中风,集团破产,颜诗筱从一个千金大小姐变成一无所有的乞丐。被陷害,被欺骗,她在国外躲了三年回国,却又被人冠上了小三,勾引有妇之夫的狐狸精。“颜诗筱,你跟我分手,原来就是为了当别人的情妇?”再次遇见,沈洛那冰冷的眼神和刀子一般的话让她的心仿佛在滴血。“沈洛,我就算是死,我也不会求你。”受尽苦楚,她仍然不愿意向沈洛低头。出国回来,她就是为了让当初陷害她父亲的人不得好死,她所受的苦,要一点点讨回来,要让他们身败名裂。“筱筱,其实除了报仇,你还能做点其他事。”沈洛吻着她的唇,放肆的笑。“做点什么事?”
  • 天武祖

    天武祖

    穿越到天武大陆,在这里,武者当道,强大的武者能够改天换地!现代平凡大学生叶凌枫穿越而来,意外获得七彩神珠,修炼一天等于外面一个月,无论什么武技都能在里面快速领悟,天才在他的面前都是浮云!妖孽为踏脚石!修为猛进,看他扬名天武大陆!天武大陆以他为帝!
  • 孝心打开幸福门

    孝心打开幸福门

    这是作者从创作出的数百篇作品中遴选出来的故事精品。有的描写了身怀绝技、远走他乡谋生精通鸟语却爱鸟护鸟的奇人;有的深刻揭示了为修葺庙宇化缘世人表现踊跃热情,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幅昂扬进取、健康向上、温馨可人、精彩纷呈的生活画面。
  • 水星湾的女孩们

    水星湾的女孩们

    陈凌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招惹的这个霸王,莫名其妙的闯入自己的生活,还说什么要和自己做一笔交易?真是活见鬼,不要以为你帮我解围几次,我就应该感激涕零,井水不犯河水,你大少爷到底懂不懂啊?
  • 恕臣有二心

    恕臣有二心

    在一个没有便宜制造便宜也要占便宜的流氓皇帝面前,若说我没有二心,那必是假的。微博:连翘在当地算美貌且较有才/群374315650
  • 原来的世界3

    原来的世界3

    从本质上来说,这是一个寓言故事。讲述了人类追求真理过程中的种种磨难,以及找到真理后的大彻大悟。所有的角色都可以化为一种符号,信仰扭曲的杀手是那些偏离真理的可怜人,惨遭不幸的共济会尊师是守护真理的勇者,两个不断寻求真理的凡人,离真理越近,他们所要面对的考验越大……
  • 101个改变孩子命运的经典故事

    101个改变孩子命运的经典故事

    这是一本用故事来诠释成长的书,它从爱心、理想、美德、自我、诚信、磨炼、思考、学习、行动、时间、责任、适应、快乐、分享等方面陈述成长的需要,它带给孩子的是无穷的知识和无尽的智慧,它能使孩子在轻松阅读中得到有益的启迪,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成长、成才规律,使孩子的意志更加坚强,人格更加健全。它是孩子迷失时的灯塔,也是孩子春风得意时的镇静剂:它用爱温暖孩子的心灵,用真理支撑孩子的成长。
  • 废材逆天嫡出五小姐

    废材逆天嫡出五小姐

    在东德大陆上都是以实力说话。废材,从不被重视。在这片大陆上一共有四个国家,分别为古月国、梦楼国、凤溪国、江陵国。然在江陵国大将军家的废材嫡出五小姐董秋涵从小就被鉴定为废材,不能学武。这样的她从来无人问津。身边只有忠实的丫鬟巧巧。从出生开始董秋涵就被虐待。直到14岁时二十一世纪的金牌杀手董秋涵穿越到了这个架空时代董秋涵的身体里一切开始改变。金钱?势力?权势?自身能力?!(他孤傲冷漠藐视一切更加看不起只会争风吃醋的女人们,独独对她产生不一样的感觉,从此步步沦陷)哼!我要的男人谁敢阻碍我和他的脚步,那么我就灭了谁。哪怕是那天是那地,一样要把它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