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02900000021

第21章 《营造法式》壕寨与石作制度(3)

(3)减地平钑

减地平钑,就是把除花纹以外的地子均匀凿低一层。这种雕饰手法最宜表现轮廓规律性强的图案纹样,如植物花叶、几何纹一类。采用此类手法的作品,在先秦至秦汉时期的画像石、画像砖中尤为多见,它给人以古拙之美。据《营造法式》卷十六《石作功限》所列,减地平钑类雕饰的石构件及纹样大致如下表所示。

(4)素平

素平,即指光平的表面,或指在光平的表面上雕阴纹线刻花纹。《营造法式》功限中没有涉及此类装饰,但在实际工程中使用较多。

从实物看,一个雕刻物在某些部位会出现平面,如:有些柱础,在覆盆部位作雕刻,而盆唇部位多为光平素面;有些石栏杆,花板部位作雕板剔地起突花,而蜀柱或盆唇、束腰则用光面。在许多情况下,素面与雕刻面是同时存在,因此将“素平”列入雕镌制度,是就雕刻物整体而言的。还有一种由多重线脚组成的石构件,如须弥座,全用“素平”石面叠落而成,总体上靠线脚轮廓的变化,达到类似雕刻物的艺术效果,于是把这一类使用“素平”处理的手法归人雕镌制度之中,也是合乎情理的。

另外还有一种阴纹线刻的雕饰,即在光平的石面上用刀刻出优美的图案或人物,但立体感不强。此类雕饰与剔地起突、压地隐起、减地平钑皆不同,或许也可归入素平类。

这四种雕镌手法的产生可上溯到先秦时代,至秦汉时期,匠人们已能熟练地运用和驾驭它们。唐宋时期,雕镌技艺达到更为完美的程度,并形成了制度。自南宋以后,石雕出现了一种为追求技巧而忽略总体艺术效果把握的趋向,特别是清代中、晚期的一些作品,以处处施用剔地起突,乃至透雕为时尚,对技巧的表现代替了对整体艺术效果的追求。其实,一座建筑的石构件,如须弥座,完全用“剔地起突”并不一定比完全用“素平”的总体效果好。《营造法式》对建筑的不同部位或不同构件规定了不同的雕镌制度,目的就在于追求总体的艺术效果。四种雕镌制度在一座建筑物中如何互相配合有赖于总体设计,并非建筑等第越高,雕镌越复杂、越费工就越好。《营造法式》卷十六所列每种雕镌手法不同的使用部位,是有道理的。

有的部位或建筑构件用一种雕镌手法便恰到好处,如笏头碣,只有减地平钑一种雕镌手法即是典型的例子,而有些则须运用多种手法,如柱础,有四种不同的雕镌手法。《营造法式》中对四种雕镌手法的适度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宋代石作雕刻的艺术水平。

在建筑群组中,有时需要放置独立于建筑造型之外的雕刻物,如石狮、石碑之类。石狮、石碑的鳌座等类似圆雕的雕镌手法不在上述四类之内。《营造法式》专列雕作一项,圆雕被归入雕作制度的“混作”之中。不过,《营造法式》的雕作制度主要是针对木雕而言。

3.石雕纹样

《营造法式·石作制度》把石雕纹样归纳为11类,即:“其所造华文制度有十一品:一曰海石榴华;二曰宝相华;三曰牡丹华;四曰蕙草;五曰云文;六曰水浪;七曰宝山;八曰宝阶;九曰铺地莲华;十曰仰覆莲华;十一曰宝装莲华。或于华文之内,间以龙凤狮兽及化生之类者,随其所宜,分布用之。”

“造华文制度有十一品”,体现了《营造法式》对石雕纹样规定的规范性,而“或于华文之内,间以龙凤狮兽及化生之类者,随其所宜,分布用之”,则体现了对石雕纹样类别选择和运用的灵活性。

在现存的宋代或与宋代相近的建筑遗物中,上述石雕纹样并不鲜见。如登封少林寺初祖庵大殿柱身为海石榴花纹样,北宋永裕陵西列望柱柱身有宝相花纹样,北宋永照陵西列马台、苏州瑞光塔须弥座束腰均饰云纹,杭州灵隐寺大殿前石塔基座用水浪装饰,正定隆兴寺残存柱础、济源奉先观大殿柱础皆用铺地莲花,苏州甪直宝圣寺大殿柱础为宝装莲花,等等。

尤其是苏州罗汉院大殿及登封少林寺初祖庵大殿的石柱雕饰皆采用了压地隐起手法,雕镌出海石榴花间化生童子,宝相花间鹤、雁、凤等,与《营造法式》所载制度完全一致。

第四节 宋代常用的石构件与形制

《营造法式·石作制度》对常用石构件,如柱础、角石、角柱、殿阶基、压阑石(地面石)、殿阶螭首、殿内斗八、踏道、重台钩阑(单钩阑、望柱)、螭子石、门砧限、地栿、流杯渠(剜凿流杯、垒造流杯)、坛、卷水窗、水槽子、马台、井口石(井盖子)、山棚脚石、幡竿颊、赑屃鳌坐碑、笏头碣等的形制都作出了规定。

一、台基

中国古代官式建筑在立面构成上有屋顶、屋身、台基之分,可见台基是官式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筑台基经历过从“土阶”到砖、石台基的发展过程。据汉明器、画像石和石阙中所见,从秦汉起砖石台基已成为建筑台基中的主要类别。这时的台基已有压阑石、角柱石、间柱等构件。

宋式、清式建筑台基都有普通台基和须弥座之别。普通台基的做法宋式与清式基本相同,都是侧面光平。宋代在台基上缘用压阑石、角上用角柱,清代也用,称之为阶条石、角柱石。宋代在压阑石以下角石以内,一般砌砖,清代则有时镶石板,称之为陡板石。须弥座是一种侧面上下凸出,中间凹入的特殊台基,它由佛座逐渐演变而来。最早实例见于北魏石窟,此时形式较简单,雕饰也不多。唐宋时期,须弥座使用渐多,开始成为宫殿、寺观等尊贵建筑的专用基座,其造型也逐渐复杂华丽,并出现了莲瓣、卷草等花饰和角柱、力神、间柱、壸门等装饰。从元朝起,须弥座束腰变矮,壸门、力神已不常用,莲瓣肥硕,多以花草和几何纹样做装饰,至明清成为定式。

《营造法式》是针对官式建筑,因此在台基部分只列了“殿阶基”一种。从其规定来看,它是一种须弥座式的建筑台基。

《营造法式·石作制度》规定:“造殿阶基之制:长随间广,其广随间深,阶头随柱心外阶之广。以石段长三尺,广二尺,厚六寸,间四周并迭涩坐数,令高五尺,下施土衬石。其迭涩每层露棱五分,束腰露身一尺,用隔身板柱,柱内平面作起突壸门造。”从中可见,殿阶基的基本造型是:上下逐层外凸,即迭涩;中间凹入,即束腰;其间有隔身板柱,柱内平面作起突壸门。

至于台基的尺度,其长、宽随建筑的体量而定,所谓“长随间广,其广随间深”;其高度在“殿阶基”中没有说明,但“立基”中已有记述,即“基高于材五倍”。依此推定,一等材的大殿地基高度为4尺5寸,如果加上厚6寸的压阑石,那么其台基高度可达5尺余。当然,对于需要更高台基的建筑,则应采取其他方式解决,如构筑基坛等。

二、角石、角柱、压阑石

角石、角柱与压阑石,三者都是台基的组成部分。

角石、角柱用于台基的转角。

《营造法式·石作制度》规定:“造角石之制:方二尺。每方一尺,则厚四寸。角石之下,别用角柱。”可见角柱在角石之下。关于角柱的形制,《营造法式·石作制度》规定:“造角柱之制:其长视阶高;每长一尺,则方四寸。柱虽加长,至方一尺六寸止。其柱首接角石柱处,合缝令角石通平。若殿宇阶基用砖作迭涩坐者,其角柱以五尺为率;每长一尺,则方三寸五分。其上下迭涩,并随砖坐逐层出入制度造。内板柱上造剔地起突云。皆随两面转角。”

压阑石是台基四周外缘上的条石,即清式建筑中所称的阶条石。《营造法式·石作制度》规定:“压阑石之制:长三尺,广二尺,厚六寸。”

三、殿阶螭首、殿内斗八

殿阶螭首,是施于殿阶的一种石雕饰。

《营造法式·石作制度》规定:“造殿阶螭首:施之于殿阶,对柱;及四角,随阶斜出。其长七尺;每长一尺,则广二尺六寸,厚一寸七分。其长以十分为率,头长四分,身长六分,其螭首令举向二分。”在已知的实例中,还没有见到一个“施之于殿阶”的螭首。虽然其尺度在《营造法式》中作了规定,但其形象仍无法知晓。在明清宫殿的须弥座台基边设石栏杆,每望柱下外加一雕成龙头状排水口的石条,即明清时期所称的螭首。宋代的螭首形象是否如此,目前无法作确切的回答,但从宋式龙纹与清式龙纹存在明显差异这一点上看,宋代的螭首形象应该有自己的特点。

殿内斗八,是施于殿堂中心位置的大石板。

《营造法式·石作制度》规定:“造殿堂内地面的心石斗八之制:方一丈二尺,匀分作二十九窠。当心施云卷,卷内用单盘或双龙凤,或作水地飞鱼、牙鱼,作莲荷等华。诸窠内并以诸华间杂。其制作或用压地隐起华或剔地起突华。”与殿阶螭首一样,宋代的殿内斗八也无实例可证。

四、踏道

踏道,为台阶的一种。台阶若有阶级的,称踏道,即清式之踏跺;若无阶级,只作坡道的,称慢道,也就是清式的“礓磋”。宋代慢道没有石砌的,所以,《营造法式·石作制度》中仅对踏道作出了规定:“造踏道之制:长随间广。每阶高一尺,作二踏;每踏厚五寸,广一尺。两边副子,各广一尺八寸。两头象眼,如阶高四尺五寸至五尺者,三层,高六尺至八尺者,五层或六层,皆以外周为第一层,其内身二寸又为一层,至平地施土衬石,其广同踏。”从中可知,宋代的踏道与清代的踏跺,做法基本一致。两边各斜置一条石,宋称副子,清称垂带石。其间装条石踏步,高宽比为1:2,宋称踏,清称踏跺石。垂带外侧的三角形垂直面宋代用条石层层退入砌成,称象眼,清式用一平石板,称象眼石。在踏跺前方和两侧铺与地面相平的条石,宋称土衬石,清称在最下一级之下的为砚窝石,垂带下的为土衬石。

明清宫殿主殿和主殿门中间的踏跺是皇帝专用御路,多做成中央斜置一条雕云龙御路石,两侧各有窄的踏跺。雕云龙御路实际不能行走,由太监抬辇舆走在两侧踏跺上,把坐在辇舆中的皇帝从御路石上空抬过去。清代还有两边不用垂带,踏跺逐层缩短,在两侧也形成阶级的踏跺,称如意踏跺,多用在园林中。

同类推荐
  • 我是装饰镶贴工能手

    我是装饰镶贴工能手

    《"金阳光"新农村丛书:我是装饰镶贴工能手》针对农民工从事装饰镶贴工而编写,主要介绍墙体涂装、镶贴饰面、金属装饰、木装饰、玻璃装饰等基本知识、施工要求和技能、技巧。《"金阳光"新农村丛书:我是装饰镶贴工能手》由常用装饰镶贴工具、墙面与顶棚抹底灰、一般抹灰工程罩面施工等十二部分构成。
  • 土楼秘境

    土楼秘境

    这是土楼建筑史,这是风情民俗画,这是忧患沉思录。土楼,是闽西南乡村的一枚徽章-别在中国的胸前:土楼,是中国的一枚徽章,别在世界的胸前。
  • 中西建筑美学比较论纲

    中西建筑美学比较论纲

    本书以中西文化为理论基础,以中西建筑为比较对象,以问题意识为研究视角,通过对中西建筑的审美特征、时空意识、审美尺度、物质载体、装饰意匠以及发展道路六个方面的美学比较与研究,揭示出中西传统建筑不同的文化内涵和美学品格,并对当代建筑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
  • 我是木工能手

    我是木工能手

    本书为“金阳光新农村丛书”之《我是木工能手》分册,由刘金洪、李祖辉等编著,主要介绍了木工基本技能、木工安全知识、木结构施工、建筑模板、建筑装修等内容。全书新颖实用,简明易懂。希望本书的出版,让农民朋友买得起、看得懂、用得上,用书上的知识指导实践,用勤劳的双手发家致富,早日把家乡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热门推荐
  • —追仙—

    —追仙—

    仙者,大能、逍遥,世人皆向往之。然而,仙总是虚无缥缈。世之俗人终究只能凭想象来揣测,如何才能成仙,以及什么才是仙之所求、所想!但作为一个混迹了灵界多年的资深修仙者,可以很负责人地告诉你:求仙之路与世人追求财富,并无太大不同;修者思考如何能成仙,和穷人思考如何能发财没什么两样;而仙人的嘴脸,同那些家财万贯的富豪,亦是惊人的相似。我是一个平凡的少年,只是资质稍微好一点、人稍微帅一点而已。时间久了,会发觉比我资质好的、帅的亦有人在。我做不了英雄,未能做出让万人敬仰、世人称颂的壮举。但我有幸同一个个可歌可泣的仙者共处一个时代里,见证了一段波澜壮阔的仙灵界历史......
  • 仙武同修

    仙武同修

    巅峰仙术,横行无忌;武凌天下,败尽英雄!翻掌之间,风云变色;仙武同修,谁与争锋!宅男萧晨带着淘宝上买的《修真大全》,穿越到以武为尊的天武大陆,炼丹药、修符篆、布大阵、制法宝,修炼着消失千年的青龙武魂,谱写出一段波澜壮阔的热血传奇!
  • 张艺兴的离奇事件

    张艺兴的离奇事件

    看kris一人判案,独领全队成员解决张艺兴的离奇事件。转自贴吧。
  • 霜璃党陌

    霜璃党陌

    “如果这是你说的,那我都信。”“你现在才说这种话,会不会太晚了点?”她微微整理一下自己的头发。“你现在这个样子,可能也就以前的我肯死心塌地追你,现在嘛,我感觉你只是大街上一抓一大把的廉价品。人啊,可不要太自信喽。”
  • 成语一看通:影响中国的300则成语故事

    成语一看通:影响中国的300则成语故事

    《影响中国的300则成语故事:成语一看通》中华成语,是历史事迹的缩影,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是前人经验的积累,无不闪烁着祖先丰富智慧的光芒。《影响中国的300则成语故事:成语一看通》精选300则耳熟能详的成语,对大家知晓成语出处、充分了解其原意有相当大的帮助。
  • 至尊少年王

    至尊少年王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我叫陆子明!”年仅十五岁的山村少年陆子明,上山采药途中遇到困在毒瘴中的京城高中第一美女。黑夜将至,荒山野岭,危机四伏,孤男寡女,何去何从?
  • 浴火重生

    浴火重生

    去冬才历冰雪苦,喜见春风入我怀。年初又弭『藏独』乱,八月奥运准时开。不意忽逢大地震,汶川惨罹亘古灾。庐舍顷刻夷平地,数万生灵化尘埃。噫吁...
  • 变迁临界: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构建

    变迁临界: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构建

    “三农”问题始终拨动着中国民众的心弦,而农村土地问题又始终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我国当前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改革发展的特殊阶段决定了必须重视并深入研究农地和农地的制度。本研究涉及制度经济学的一个崭新研究领域,即探讨制度变迁的临界问题,对制度变迁总规律中阶段性、关键性的问题进行再认识和再深化。
  • 女相公

    女相公

    前生盗墓贼,今世女相公。十年开棺手,一生与君谋。你有经世之才,我有鬼神相助,你说天命难违,我能逆天改命。——白云飞
  • 大神棍逍遥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