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01400000005

第5章 “两浙”文化审美意识与中国新文学的生成(3)

从文化交流上来看,不同地域文化的对应与对接,在许多方面加速了地域文化基因的转换,促进了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融合,进而对被影响的地域文化的改造和演变发展,产生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正如文化学者露丝·本尼迪克所认为的那样,不同地域文化的碰撞、交汇与融合,它的“文化行为的意义也不会衰竭。它也有达到整合的趋势……每一民族越来越深入地强化着它的经验,并且与这些内驱力的紧迫性相适应,行为的异质项就会采取愈来愈一致的形式。当那些最不协调的行为被完全整合的文化接受后,它们常常通过最不可能的变化而使它们自己代表了该文化的具体目标”。

同时,这种不同的地域文化的碰撞、交汇、融合,在审美意识演化方面的表现,就是使江南文化的诗性审美品格逐渐形成的过程。仅以文学的发展为例,比较典型的就是“山水诗”的兴起。如果说东晋时期江南浔阳的陶渊明创立了“田园诗”的创作流派,那么,南北朝刘宋时期,南迁后世居会稽的谢灵运则完成了从“玄言诗”到“山水诗”的创作转变。从审美意识的角度来看,此时文学不再被看作是单纯的政教工具,而是一种表现人——尤其是个人的心灵感受、向往和美的创造——的载体与途径。

应该说,这是江南文化诗性审美品格生成的一个标志,也是“两浙”文化审美意识在与外来地域文化相互碰撞、交汇、融合,获得新的演化与发展的一个标志。

鲁迅在论述魏晋文学特点时,曾将其称之为“文学的自觉时代”,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文的自觉”时代。所谓“文的自觉”,不仅仅只是单纯地指文学,更深一层涵义是指一个时代的审美意识的自觉。李泽厚对此更明确地指出:“与颂功德、讲实用的两汉经学、文艺相区别,一种真正思辨的、理性的‘纯’哲学产生了;一种真正抒情的、感性的‘纯’文艺产生了。这二者构成了中国思想史的一个飞跃。”

对于“两浙”区域而言,在与中心地域文化的对应与对接过程中,通过文化的碰撞、交汇、融合,也使自身文化获得了长足发展的动力,从而为形成以“两浙”为主体的江南文化诗性审美品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在东晋时期,王羲之的《兰亭序》,可谓是当时散文创作的一大杰作。通过对兰亭周围山水风光的描绘,对同游山阴兰亭修禊经过的记叙,抒发了人生的情怀和感慨,文风沉郁超逸,清新洒脱。又如,谢灵运的山水诗,通过寄情于山水的诗歌创作,不仅将江南秀丽的山水展现在世人面前,而且将蕴藉在山水之中的人文情怀、人格精神,铸就成精美的诗歌意象,表现出与江南秀丽风光一样优美、典雅、精致的审美情感:

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

乱流趋孤屿,孤屿媚中川。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

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想象昆山姿,缅邈区中缘。

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

——谢灵运:《登江中孤屿》

这是谢灵运 游永嘉时在江心屿(今浙江温州)的诗作。诗人从“怀新”到“寻异”,再到“登屿”,从眼前景物的描写,再到昆山仙境的想象,不仅展现了江南秀丽的山水风光,而且也抒发了寄情于山水的浓厚的人文情怀。在谢灵运的山水诗创作中,对江南自然风光、景物的高度敏感和细腻刻画,从中提炼精美的诗歌意象,寄寓深厚的人文情怀,是他的诗歌体现江南文化诗性审美品格的一个显着特点。“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过始宁墅》)、“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游南亭》),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都不是单纯的写景状物,而是在清新洒脱、超逸沉郁的背后,始终都贯穿着一种获得“文的自觉”和“人的自觉”时代所特有的江南文化诗性审美情愫。

显然,这是文化交汇的产物,是中原地区的北方文化与“两浙”地区的江南文化交汇后,形成“两浙”文化审美意识的一个标记。因此,从历史的维度上来看,以“两浙”为主体的江南文化,总是具有一种与中原文化相对应的历史感怀,一种浸染着南迁人士饱经人生磨难,怀有强烈的思乡、寻根情感,强烈的自尊心而又无可奈何的内心忧伤。从审美的维度上来看,这种由历史变动和文化移位生成的审美品格,是“生命在巨大的悲剧和苦难经验中的产物”,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的审美表现。

在艺术传达上,它更加追求物象的明丽、情感的细腻,追求诗性精神的唯美色调和感伤情怀,正如李泽厚所说的那样:“重点展示的是内在的智慧,高超的精神,脱俗的言行,漂亮的风貌;而所谓漂亮,就是以美如自然景物的外观体现出人的内在智慧和品格。”江南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愫在成为审美的能指对象过程中,也往往成为人生遭遇挫折时,通过自然美景的咏怀而感悟人生、抚慰心灵的一种独特的审美方式。它使主体对外部物象总是具有极其敏感的审美意识特征。

如果说“永嘉之乱”的南北文化交汇,出现在整个华夏文明、中华文化向顶峰攀登的时期,那么,在隋朝统一中国之后,中心文化重新开始移位于中原地带,“两浙”区域又处在了相对的边缘部位。虽然隋炀帝开掘了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大大方便了南北的物流、人流,也有利于南北文化的交汇。但是,文化中心的移位,却使一度繁荣的“两浙”文化或多或少有些寂寞、冷落,总让人有一种被搁置、被遗忘,甚至是被抛弃的伤感意味。更不用说处在中华文化发展的鼎盛和顶峰时期的唐朝,江南文化只是中心文化的一种对应指向,一种寄寓某种情怀的特殊的对应指向。

这在客观上给本来就具有某种伤感意味的江南文化,或多或少又平添了几分忧郁之美、感伤之美的情愫。

不过,在鼎盛的唐王朝出现危机而走向衰退时期,“安史之乱”引发了历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中原人士南迁潮。《全唐文》记载,当时苏州吴县三分之一的人口均是北方移民。梁肃的《吴县令厅壁记》记载:“当上元(760-762年——引者注)之际,中夏多难,衣冠南避,寓于兹土,参编户之一,由是人俗桀杂,号为难治。”中原北方人士南迁,又一次带来了南北文化的交汇,使江南文化能够得到中心区域先进文化的影响、交汇与融合,并进一步促使“两浙”文化内部进行结构性的调整,从而得以不断地发展壮大,以适应不断变化着的文化发展形势。从文学的维度上来看,唐代文学中就有许多歌咏江南的佳作。以唐诗为例,其中歌咏江南的作品,以其审美内容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江南自然景观的咏怀,从中寄寓诗人的审美理想;一类是在人生遭遇挫折,或经历人生沧桑,获得颇多人生感悟时,通过“江南”的审美认知,触发探寻人生意义的审美联想。

第一类的创作大多寄寓了诗人的一种审美理想,如白居易对江南、对杭州的咏怀,就充满了对以杭州为代表的江南景观的热情歌颂: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

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忆江南》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

在白居易笔下,以杭州为代表的江南景观是迷人的,因为那是他心中的圣地、心灵的栖息地。一个既通俗又鲜活的“好”字,摄尽了江南春色的种种佳景,而诗人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诗人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写出生在中原(洛阳)的诗人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深长的韵味,把读者带入诗情画意的审美境界之中。从“最忆”到“最爱”,这种情感上的变化,不仅仅只是单纯地赞美江南的自然之美,同时也深深地寄寓了存留在诗人心灵深处那种唯美的人生理想,凸现出了蛰伏在诗人心中那种诗性本体的情怀。这是人在与自然的亲近对话当中所获得的唯美情感,它建构了一种诗意栖居的人生范式,提供了一种认识世界、表现人生的认知视角和审美方式。又如,王维诗中的江南,则是一派宁静、圣洁之地: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鸟鸣涧》

另有孟浩然的《自洛之越》一诗:

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

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

江南山水在诗人的眼中,是心灵的净土,身临此境,得到的是心旷神怡的审美愉悦,尘世的一切烦恼、功名利禄均可置于度外。如果说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高峰时代,处处都洋溢着诗意的情怀,那么,“江南”就是古典诗歌高峰时代的最富有诗性色彩的审美意象,表现出了中国人心灵栖居的诗意境界。

第二类的创作大多是诗人的一种较为纯粹的主观情怀的表露,通过“江南”的认知,表现出历经人生沧桑的一种人生体悟,传达出对生命、人生意义的探寻情怀。如盛唐时期的李白,他的诗歌创作都寄寓了他的人生理想情怀,洋溢着一种青春生命的活力。像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他所描绘的“浙东”江南景观,始终是与他的那种人生豪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在李白的笔下,江南的雄奇之美与纤细之美是完美统一的,既有“向天横”的“势拔”,也有“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的朦胧与纤秀。然而,写景状物的目的,不是单纯地对景物的颂扬,从中所表白的乃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人生意志,展现的是他胸中的一种英雄主义豪情。正如文学史家在论述李白的诗歌创作特色时所指出的那样:“他用胸中之豪气赋予山水以崇高的美感,他对自然伟力的讴歌,也是对高瞻远瞩、奋斗不息的人生理想的礼赞,超凡的自然意象是和傲岸的英雄性格浑然一体的。”

还有像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一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全诗朴素无华,但字里行间却饱含着诗人对“两浙”江南故乡的一片深情,并流露出一种对在外颠沛流离,渴望落叶归根的漂泊人生之悲凉。贺知章37岁成进士,而在此之前离开故乡,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这是在外游子对故乡、对家园梦魂萦绕的真情袒露。在诗中,诗人表现了寻找家园、建构家园的人生哲理主题。全诗的点睛之笔在一个“客”字上。诗人那种长期未回故乡,渴望早日见到故乡,但回到故乡时,那种“乡音无改”的忠贞和赤诚,却又被儿童笑当“异乡客”。本是故乡人,而今反当异乡客,个中的滋味自是难以言尽。在中国人的情感结构中,“家”始终都是一种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归宿,包含着个体在有限的生命中,对生命无限意义的追求,以及对精神家园建构的一种情感诉求和心理渴望。因此,“客”的意象就包含着对亲情、对故乡、对家园不断寻找,不断建构的心理情怀和精神追求。

就唐代社会而言,虽然“安史之乱”还未能使唐代社会完全陷于崩溃的境地,但整个社会发展由此呈现出下滑的趋势。由“安史之乱”而引发的南迁潮,在客观上是进一步地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汇,这对江南文化的发展极为有利,尽管其中充满了许许多多的人生艰辛和苦难。

就美学风格而言,与初唐时期的那种“跃动飘逸”和“开拓进取”的精神不同,中唐时期虽“不乏潇洒风流,却总开始染上了一层薄薄的孤冷、伤感和忧郁”。这显然不是无病呻吟,而是与整个社会发展出现整体性下滑有着精神上的联系。从历史的维度来看,造成这种情形的根本原因,当然与“安史之乱”之后的社会动荡有关,它体现了盛唐之后的社会内在矛盾。唐解体之后的五代,“两浙”为主体的江南区域基本上是分为东、西两部分。后吴越国在杭州建都,采取“保境安民”的政策,对北方移民采取安抚措施,并大力发展经济,从而使“两浙”为主体的江南区域得以继续繁华和富庶,为江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环境和条件——江南文化的那种诗性审美品格得以更进一步的强化和逐步定型。

同类推荐
  • 再见,好时光

    再见,好时光

    苏善生编著的《再见好时光》以散文、随笔的形式书写了一本关于人生感悟的图书。爱,原来是需要爱来当参照物的,年少时的我们,少不更事,常常看不到父辈们那份深沉的爱,是因为那时我们自己根本就不会爱。长大后,我们懂了,那个这样爱了我们一生的人,却是渐行渐远。花开当珍惜,爱也要趁早。
  • 老上海,旧时光

    老上海,旧时光

    本书是作家程乃珊和连环画家贺友直联袂完成的“老上海画卷”,图文并茂地讲述了上海开埠至今150年来的小资情调、人情世故、风俗名物、海派风情等。从旗袍到包包,从冰激凌到自助餐,从弄堂到亭子间,从茶馆到电影院……无所不包。出生于上海金融世家的程乃珊,对上流阶层的生活有着丰富自然的感受,她的文字细致入微,被夸赞为“触摸到了老上海的灵魂”。2013年4月,程乃珊病逝;有人说,程乃珊是张爱玲的“传人”,程乃珊走了,张爱玲式的上海也缺了一角。同样身为“老上海”的连环画泰斗贺友直,为本书配图45幅,他的画被誉为“老上海社会文化记忆中的珍宝”,常常一幅画就可以让人联想起一个时代的上海记忆。
  • 雨巷:戴望舒作品精选

    雨巷:戴望舒作品精选

    本书是感悟文学大师经典,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本套图书格调高雅,知识丰富,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权威性和系统性,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收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陈列。
  • 鲁迅的鼻子

    鲁迅的鼻子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高价买草、有这样一位总经理、防盗绝招、我的朋友杨金远、吹牛的雅与俗、致北京交警一把手、我是这样变俗的、作序与穿超短裙、南湖公园、妈祖作证:钓鱼岛自古是我们的、春天的期待、我们的想象力有多大等。
  • 岁月,是我的勋章

    岁月,是我的勋章

    本书收录了作者的散文作品68篇,由亲情、友人、心香、履痕和投枪五部分组成。在书中,作者在娓娓道来的叙述中生发对生活的感悟,催人深思,令人遐想,全书语言文字细腻、流畅,让读者在阅读中读懂生活的本质,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热门推荐
  • 谭冰冷剑

    谭冰冷剑

    此书明线以谭冰和冰凌的爱恨情愁为线索,暗线以一个国家的统一为线索。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喜欢读兵书,政治,历史的人就会明白,“只要国家存在,战争就会场永远存在,因为每个国家的利益,是永远不可以调和的,这是战争爆发的原因之一。战争是最原始,最直接解决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一个国家必须要建立强大的军队,一,是保护自己,二,是打击对手。就如书中所说,“草原上的羊,它可以保证不会侵犯,任何动物的领地,但它却不能保证饿着的狼不会吃掉自己。所以一个国家只知道自强,却不知道强大后要做什么?那也是可悲的,有一天也会被他国所灭,就像古代的齐国。终究被尚武的民族抹去。一只没有信仰的军队是不可能打赢一场战争----
  • 如戏人生

    如戏人生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我们如何生活?活着的意义是在阐释什么?本书将为你解读如戏人生。
  • 三小只和贵族女孩的相遇

    三小只和贵族女孩的相遇

    王俊凯,王源,易烊千玺,换了身份以后,能和三个女孩一帆风顺吗?六人的结局是什么?王俊凯和林梓萱的爱恋,经历了多少,本来将要在一起的两人。会因为那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就此别过吗?……易烊千玺和冷汐雪,相爱得两人,也是,经历了那么多的坎坷。却因为那一场突如其来的病……最终的结果,或许是死亡吧。王源和安晴则是最一帆风顺的,可是,一路的风顺还是因为最后的一场闹争,结束了……
  • 杜甫(名人传记丛书)

    杜甫(名人传记丛书)

    杜甫——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他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本书客观叙述了杜甫的一生,他天资聪颖的童年、他漂泊半生的羁旅生涯、他流传后世堪称“诗史”的著作,都一一展现出来,希望青少年读者能更好地学习这位诗人的可贵之处。
  • 命好不如习惯好:比培养神童更重要的20件事

    命好不如习惯好:比培养神童更重要的20件事

    《命好不如习惯好:比培养神童更重要的20件事》从个性塑造、文明礼仪、诚实守信、积极态度、珍惜时间、情绪控制、合群友善、勤于思考等20个方面,全面、细致地列举了比培养神童更重要的价值观和好习惯,以简洁有力的论述、生动的事例、易知易行的操作方法加以呈现,相信父母们定能从中找到培养孩子好习惯的“金钥匙”。
  • 民国军事史(第3卷)

    民国军事史(第3卷)

    本书对民国时期历次重大战役发生的政治背景均有较为详尽的阐述,观点明确,将民国时期的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展现在读者面前,对认识战争的性质及其影响有所裨益。《民国军事史(第3卷)》编著者积累了大量的相关的档案文献,加以梳理,介绍了民国时期军事派系、编制、沿革及历次重要战役的过程,内容充实,文字通畅,既有可读性,又有学术价值,可为一般读者阅读,又可供教学研究参考。
  • 法观经

    法观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异界道具师

    异界道具师

    穿越又见穿越;只不过主角好像运气不是太好,原本幸运的中了穿越大奖的某人正准备要穿越到动漫世界的时候;最终却因为身为穿越指导者的腹黑天使MM的原因无奈之下只能够选择了穿越异世界,最终获得了几部动漫中的道具能力以后,且看主角如何纵横异界。(本文有龙珠的特殊道具;如胶囊、仙豆,有火影的血继与召唤之书,有死神的斩魄刀;更有海贼的恶魔果实,除此以外;应该是不会再出现其它的什么能力了。)
  • 朕龙传

    朕龙传

    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突发脑干肿瘤却是惊动了真武七行宫等处八位道长和玉帝,紫薇。从此开始了不一样的人生,战美国,慑日本,收台湾,吓印度,复山河,轰轰烈烈。
  • LOL之绝对领域

    LOL之绝对领域

    英雄联盟(LOL)是LeagueofLegends的简称,中文名为《英雄联盟》。游戏中拥有海量风格各异的英雄供玩家自由选择,拥有更加丰富、便捷的物品合成系统,更多的地图玩法、游戏内置的匹配、排行和竞技系统,独创的“召唤师”系统及周边的技能、符文、天赋等新的系统组合,由此衍生出的众多游戏特色。英雄联盟必将带你进入一个崭新而又丰富多彩的游戏世界。游戏者扮演一位召唤者,选择你所信任的联盟国进入这个游戏的正义领域,为了控制瓦罗然(VALORAN)的权利而奋战。在这个联盟中只有一条规则:赢者就是一切!很简单,这个就是众多英雄联盟小说中的其中的一个,一样的游戏,不一样的激情。不一样的英雄,同样的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