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00800000035

第35章 超越均势关系:克林顿南亚之行与美印、美巴安全关系的调整(2)

双方还同意建立或加强两国间的制度性对话,包括:第一,美国总统与印度总理间的经常性双边峰会;第二,美国国务卿和印度外长每年一次的外交政策对话;第三,美国副国务卿与印度外长每半年一次的安全和不扩散对话;第四,美国负责政治事务的助理国务卿与印度外长助理举行的外事磋商会,包括亚洲安全对话;第五,反恐联合工作小组;第六,高级协调小组,美方由白宫领导、国务院支持,印方由总理办公室领导、外交部支持,下设美印金融和经济论坛、美印商务对话、美印贸易工作小组;第七,清洁能源和环境协商小组;第八,美印科技论坛。

此外,双方还达成了一些经济贸易协定和环保能源协议,包括40亿美元的商业合同、20亿美元的政府出口支持、4500万美元的发展援助等。

克林顿在印度议会发表的演说和在向巴基斯坦人民发表的电视讲话中全面阐述了美国在南亚主要安全问题上的政策:[14]

关于不扩散,克林顿提出核试验不仅对于全球不扩散机制,而且最终对于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安全利益都是一个错误。两国应放弃核武器,在此之前,应积极参与国际不扩散努力,包括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停止生产裂变材料并加入裂变材料禁产公约谈判,对核项目有关的产品和设备实施严格的出口管制。

在地区安全问题上,克林顿指出美国将不会出面调停克什米尔冲突,但对任何有助于印巴两国回到拉哈尔和平进程的可能性提供支持。敦促两国建立有利于和平的气氛,在双边关系上实行一种“4Rs”政策,即:双方克制(restraint by both sides)、尊重实际控制线(respect for the line of actual control)、反对武力(rejection of violence)和恢复对话(renewal of dialogue)。

在反对恐怖主义问题上,克林顿强烈要求巴基斯坦利用其与阿富汗塔利班领导人的影响,促使塔利班停止对恐怖主义训练营和本·拉登的庇护。

在民主问题上,克林顿要求穆沙拉夫为在中央和地方恢复民主提出一个时间表和进程表。

不仅如此,美国一位高级官员提出巴基斯坦的八个“需要”:“巴基斯坦迫切需要一个恢复民主的时间表。它需要更好的治理。它需要结束与该地区极端分子组织的危险联系。它需要约束在克什米尔的行动。它需要重新开始、扩大与深化与印度的对话。它需要避免类似卡吉尔之类的冒险。它需要利用其与塔利班和阿富汗的影响结束那里的战争,关闭恐怖主义训练营并把恐怖分子绳之以法。它需要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并限制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其运载工具。”[15]

第三节倾斜和疏远:美印、美巴关系的调整

一、倾斜:美国调整对印关系

克林顿的南亚之行,使他成为第一位访问孟加拉国的美国总统,也是30年来第一个访问巴基斯坦的美国总统。但是正如里德尔所说:“克林顿之行更是印度之行,而不是南亚之行。”[16]在印度的6天时间里,克林顿先后访问了新德里、阿格拉、斋浦尔、海德拉巴和孟买这5个城市,在新德里,克林顿的到来带来一股“克林顿热”(Clintonmania)。

克林顿访印的成果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即:“气氛、架构、经济和环境”(atmospherics,architecture,economics and environment)。[17]克林顿访印,通过强调双方在经济、民主、地区稳定、反对恐怖主义、有组织犯罪、毒品贸易、艾滋病等领域的共同利益,使双边关系的气氛大为改善,特别是极大地改变了印度对美国的看法;双方形成的制度性对话,包括从最高领导人到各专业部长、从安全到环境等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为“接触”提供了长期稳定的框架;双方的经济和贸易关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两国开始在环境领域进行实质性合作。

以克林顿访问印度为高潮,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美印关系不仅不同于冷战时期的美印关系,而且也不同于克林顿第一任期的美印关系,有人把这种关系的变化称之为是从冷战时“相互疏远的民主国家”变为冷战后“相互接触的民主国家”。[18]印度总理瓦杰帕伊更把这种关系描述为“天然盟友”(natural ally)。[19]正如美国南亚安全问题专家斯蒂芬·科恩所说,美印关系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20]

美国在与南亚关系上出现向印度倾斜的局面,这种倾斜主要表现在:第一,与印度发展长期、全面的关系,包括经济合作、政治对话、军事交流等各个领域,并建立制度的渠道来发展这种关系;第二,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立场和政策———要求尊重实际控制线、促进印巴间的直接对话、反对使用武力解决争端———更有利于印度;第三,承认印度在南亚的主导地位,并开始在一些国际问题上与印度合作;第四,印度成为南亚接受美国发展和粮食援助最多的国家,2000年度美国对印援助达到1.7亿美元,其规模在亚洲仅次于印度尼西亚,是美国对巴援助(378万美元)的45倍。[21]

分析美印关系的这种调整,其原因大致有:

第一,美国开始认识到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在美国看来,过去50年印度维持了民主统治,这在新兴独立国家中几乎是绝无仅有的。印度不仅有定期的选举和最高领导人权力的和平过渡,而且有真正的民主制度发展:健全的政党制度、有效的司法制度、拥有实权的立法机构和活跃的新闻媒体。美国认为,作为一个独立仅50年,又存在大量文盲的国家,印度能长期、稳定地实行民主制度是非常难得的。

第二,印度成为世界经济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印度有世界上最庞大的中产阶级之一,人数达2亿。经过10年的改革,印度的经济增长使之成为美国一个重要的贸易和投资伙伴,印度的信息技术(IT)工业进一步加强了其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地位,微软的第二个海外办公室就设在印度。美国估计,如果改革顺利,印度经济可望在未来10年保持年均10%的增长速度,这样,印度将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而且将是增长最快和最有活力的经济体之一。

第三,印裔美国人(Indian‐Americans)在过去10年增长了一倍,已接近200万人。印裔美国人是美国最富裕的移民群体之一,其成员多是医生、工程师和商人,其利益已成为美国日常政治生活中的议题。[22]两国信息技术产业领域的联系更加强了这种趋势。印裔美国人在政治领域也开始扮演更直接的角色。他们通过向联邦、州和地方政治候选人的财政支持以发挥其政治影响。印裔美国人已成为美国政治生活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23]

第四,更为重要的是美国对南亚地区的认识已不同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

90年代亚洲特别是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变化使美国认识到要加强与印度的战略合作关系,这些变化包括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朝鲜半岛的缓和、日本持续经济衰退、中国的崛起等。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在访印前就说:“21世纪头几个十年里,印度将在块头上超过中国。作为送给未来的礼物,我想不到还有比美印建立强大战略合作关系更好的东西。”[24]

第五,印度洋的战略重要性日益突出,即作为世界主要产油区的波斯湾与世界经济主要增长区的东亚之间的必经之路。从更为深层的地区主义和地缘政治分析,次大陆和印度洋已成为美国欧洲—大西洋战略与亚洲—太平洋战略的结合部。冷战时期和冷战结束后相当长时期美国的两大战略一直是分开的,到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已感到有必要开始实行一种新的欧亚大陆战略,把两者结合起来,共同对付俄罗斯和中国。

第六,从大国战略关系来看,中国、俄罗斯、印度是三个最大的不确定国家,俄、中、印三国有相互接近的趋势,由于美国与俄罗斯、中国存在较大的战略分歧,美国最容易突破的国家就是印度,因此,美国必须加强与印度的关系以阻止有可能出现的俄中印轴心。

第七,印度是美国平衡中国力量和抵消中国崛起的最佳选择。因为在美国看来,印度不仅与中国有边界矛盾和历史怨恨,而且印度在经济、政治、安全、地缘上都可以成为中国的竞争者。

总之,美国视印度为一个具有经济潜力和政治民主的崛起中的大国。不仅如此,美国政府还认为美国与印度在世界许多地区有越来越多的共同利益。“我们在亚洲和次区域的稳定上有共同利益。我们在控制恐怖主义和与恐怖主义分子进行战争的斗争中有共同利益。我们在打击毒品贩卖和有组织犯罪方面有共同利益。我们在使能源在印度洋畅通无阻地通向世界各地有特别重要的利益。”[25]

因此,美国把印度视为一个全球角色和大国来看待。

二、疏远:美国调整对巴关系

美国政府最后还是决定,克林顿的南亚之行包括在巴基斯坦作短暂停留。

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在亚洲协会作关于克林顿南亚之行和美国南亚政策的演讲时解释道,总统决定去巴基斯坦并不是认可巴基斯坦的军事政变或穆沙拉夫领导的政权,也不是去调停克什米尔问题,而是因为美国在那里有重要和紧迫的利益,包括避免南亚地区冲突的威胁、在巴基斯坦培育民主、打击恐怖主义、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尽力帮助建立地区和平与稳定的环境、同与美国有着友好历史的人民进行交往。[26]

当克林顿于2000年3月24日来到巴基斯坦时,他应该发现此时的巴基斯坦与30年前尼克松总统来访时的巴基斯坦已相去甚远。当时任克林顿总统特别助理和国家安全委员会近东和南亚事务高级主任的里德尔这样描绘巴基斯坦:“巴基斯坦过去10年的民主实验已经失败了。这个国家已成为恐怖主义的牺牲品,它已成为威胁整治腐败的联合体。它的西部是一个持续20年战争的邻国(阿富汗),而与印度的关系又反复无常。经由巴基斯坦的毒品买卖不仅对世界,而且对巴基斯坦也是一个重大的威胁。巴基斯坦的经济在过去10年停滞不前。”[27]

在巴基斯坦作短暂停留是克林顿在临行前两周权衡再三后才决定的,这主要出于以下考虑:第一,巴基斯坦是世界第6人口大国,又是有核武器的国家,离开巴基斯坦,南亚问题无法解决;第二,在反恐怖主义问题上,美国对巴基斯坦有所求,美国很希望巴基斯坦说服阿富汗武装派别塔利班,将恐怖分子本·拉登逐出阿富汗;第三,美国一直强调它与巴基斯坦有“传统的友好关系”,如果克林顿过门不入,无疑将损害巴基斯坦人民的感情和美巴关系。但是,克林顿在巴基斯坦只停留4小时,而在印度访问6天,这种巨大反差很能说明印度和巴基斯坦在美国南亚安全战略中的地位。

在对巴基斯坦人民发表演说时,克林顿对巴基斯坦支持印控克什米尔武装斗争进行了间接的批评:“我理解你们对克什米尔的关注。我与你们一样深信克什米尔人的人权必须得到尊重。但是,也必须承认这样一个真理:通过军事手段无法解决克什米尔问题。用更大、更血腥的冲突不可能赢得国际社会的同情、支持和干预,相反,只会失去同情和支持。不管有多大的不平,跨越实控线去支持袭击平民是错误的。”[28]

克林顿南亚之行进一步表明,美国对美印、美巴关系进行了重新估价和调整。冷战期间,美国倚重巴基斯坦,制约苏联在南亚扩张。苏联解体后,美国认为美巴关系的基础受到削弱,美印战略合作重要性上升,美巴关系的重要性大大下降,因此,重印轻巴、厚印薄巴成为克林顿政府的合理选择。

克林顿政府调整美巴关系、疏远巴基斯坦的直接原因:一是1998年巴基斯坦拒绝美国的劝告和利诱,执意进行核试验;二是1999年主动挑起卡吉尔冲突。

因此,“克林顿政府以及随后的布什政府开始视印度为崛起中的亚洲大国,而轻视与巴基斯坦的关系”,[29]但其根源在于美巴两国“制”不同和“道”不合。

首先,两国“制”不同。在美国看来,美巴之间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美国是世俗的西方民主国家,并致力于将其价值观念和政治制度推广到全世界;相反,巴基斯坦是军事独裁国家,政权掌握在通过政变推翻民选政府上台的军人手里。

根据冷战后美国盛行的“民主和平论”的观点,“在非民主国家里,内部冲突解决更可能是强迫或暴力的结果,??非民主国家的领导人在进行战争动员时受到的结构约束很少,他们也不大关心民意,因此他们更容易将冲突迅速升级到暴力水平。”[30]尽管还没有到美国与巴基斯坦之间发生战争的地步,但根据这种理论不难推导,非民主无疑是影响南亚地区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美国自视为“最强的民主国家”,而印度自称为“最大的民主国家”,在外交政策中更强调民主和人权的美国民主党政府眼里,具有50多年持续稳定的民主传统的印度与经常出现军事政变和军人政权的巴基斯坦形成强烈的反差,与美印之间“天然盟友”般的政治亲密关系相比,美巴之间因缺乏新的战略基础而必然变得相互疏远。

同类推荐
  • 中国选举制度改革

    中国选举制度改革

    中国选举制度的改革已经在农村、城市社区、乡镇和基层人大代表的选举过程中展开,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并在人大选举政府官员的改革方面也出现了许多变化。这些都表明,进一步推动中国选举制度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现在是抓紧时机从法律、制度层面推动中国选举制度改革的时候了。从这样的考虑出发,世界与中国研究所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和学者对这个问题展开了深一步的研究,就选举制度的改革提出比较详细的意见和进一步改革的想法。
  • 各级领导者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培训手册

    各级领导者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培训手册

    本书全面地、系统地阐述了突发事件的性质、特征、类别、应对方法、应急预案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特别对我国的“一案三制”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这一核心框架给予了更多的思考和阐述,并借助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演练,其中既有实战经验和教训的科学归纳与总结,也有经典理论、原则、方法和技巧的深入剖析与指导。
  • 小张村大解放

    小张村大解放

    正当全国人民以各种形式开展纪念、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活动之际,一本即将付梓出版、尚未与读者见面的新书,却预先摆上了我的案头。我刚一翻阅,即为其新鲜的内容、朴实的语言所吸引,便一鼓作气读了一遍。深感这是樊林峄同志主动放弃离退休后的悠闲生活,甘受辛劳,携子笔耕,终有所成的一部力作,是他们向共和国六十华诞奉献的一份厚礼!
  • 责任政府:从权力本位到责任本位

    责任政府:从权力本位到责任本位

    本书对责任政府的学理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责任政府作为一种理想型政府。其本质含义在于政府组织建设从权力本位向责任本位的转变。作者系统阐述了责任政府责任本位的意义,提出责任政府作为一种理想的政府形态,其根本特征是政府遵循责任本位的逻辑厘清权力与责任的关系,从而彻底颠覆了传统政府组织以权力为本位的政治逻辑;提出责任政府的组织建设从责任开始,根据政府履责的需要决定政府权力的配置,以责任勘定政府权力的约束边界。按照履责的需要建构组织机构和配备人员编制。因此,责任政府的建立实现了政府与公民关系向民主政治的根本回归。
  • 外国政要答记者问

    外国政要答记者问

    本书收录的内容,或摘自《参考资料》、《人民日报》等报刊、杂志,或摘自公开出版的相关图书,或摘自人民网、新华网等官方网站,或根据电视访谈文字记录稿整理而成。其中对个别文字做了订正。由于本书中选录的外国政要都是广大读者所熟知的,因此在编辑过程中我们除了个别的人物、地名之外,书中未作专门的注释或说明。
热门推荐
  • 花千骨之清荷明上

    花千骨之清荷明上

    花千骨在10岁时,认识了一个8岁女孩,她把女孩当亲妹妹看。后来得知,她是东海公主,东海位于最东部。她精通琴棋书画,自幼就和父皇修炼,拥有比断念还有名的青莲剑,和一只英姿飒爽的青龙,拥有和尊上一样的法力。东海一族100年满一岁,可以活很久,宝物是荷明珠,控制木、水。但她在花千骨十三岁时就走了,却又在仙剑大会时出现……
  • 灾厄王座

    灾厄王座

    吾从另外一个世界驾临于此,掌管世间所有灾厄。吾摩下有八百万魔神听令,汝等为何不拜。吾编织着梦魇,品尝着情绪,玩弄着灵魂,汝又对吾如何。当旧纪元将要终结,新纪元即将开始,众生万灵群神又该如何抉择。这是一个少年带着丑仆踏上寻亲之路的故事,无关卑微或者伟大,只想为她撑起一片天空。————分割线————通俗版简介:穿越了,爱人不见了,怎么办?在线等挺急的。
  • 黑道公主的复仇之路

    黑道公主的复仇之路

    幼时,自己的妈妈被另一个女人害死,从此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路程...........................
  • 电竞神话

    电竞神话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电竞神话,那是一段热血澎湃的青春和义无反顾的执着。当你看到书中描述的片段是否会在心中泛起一丝涟漪,是否会感受到一种叫做共鸣的力量?希望大家能够支持我!以我电竞神话圆你电竞之梦!
  • 冥王的入墓娇妻

    冥王的入墓娇妻

    生日那天被闺蜜灌醉,还被她们塞给了一个做特殊服务的男人!第二天醒来,他说我是他的女人了,居然要养我,塞给我一把钱。我逃出来之后,居然发现昨晚自己睡在了坟地,那里还死了一个男人,更可怕的是,昨晚那个给我的钱全都是冥币!从此被鬼缠身,要了第一次还要我一辈子。动不动就要打屁股执行家法,每到月圆之夜把我压在身下的他格外疯狂……
  • 极品纨绔邪神

    极品纨绔邪神

    主角出生在一个强大的家族。好景不长...家族被一个旁系成员背叛。司马夜回到家族的时候发现荒芜一人,只躺着地上那些没有体温的亲人。他暗自发誓定将敌人挫骨扬灰。路途遥远怎少得了佳人陪伴。进入校园中泡温柔清纯的校花,进局子泡暴力的女警,进公司征服了高傲的御姐。他还有着一群让所有人闻风色变的兄弟。让我们进入主角的zhuangbi时间吧
  • 九尾妖尊

    九尾妖尊

    上古大荒的九尾妖尊已经破除封印,天下将陷入死亡的恐慌之中。异凶猎人的刀锋是对准妖物还是对准至高无上的权位。到底正与邪的分界线在哪里?
  • 天黑了请闭眼

    天黑了请闭眼

    古有,易经八卦,阴阳之局,夺天造之功——诡也今有,寻龙点穴,风水之术,破万物之法——盗也一本爷爷留下来的秘书,带我走进一个又一个诡异、离奇、神秘的地下世界。七星迷阵、黑煞血尸、迷眼妖魅、蛊心邪棺……一切需从这里讲起
  • 游戏之边缘人

    游戏之边缘人

    别人玩游戏,要么杀怪打宝搞装备,要么打工开店赚大钱,再不济也能游山玩水好心情。但是有一群人却不一样,他们的工作职责就是扮演着不同的NPC角色不停地被玩家杀死,他们体验着一次又一次不同的游戏人生,为主神虚空收取各式各样的思想和情感。用一句话来概述他们的工作,那就是:游戏虐我千百遍,我待游戏如初恋。这群人被人称之为——游戏边缘人
  • 噬天雷帝

    噬天雷帝

    亿万星域,与天地争运。强者修行,与天地争道。杀天骄、逆妖孽,吾争雄、搅风云。踏世家、诛王朝,最强路、主沉浮。脚踏尸山血海战宇内,只为探究前尘往事。传说这一片天地有不老的仙族,撼天的魔族,无敌的神灵,传承千万年的天都,乃至不朽的净土世界。那亘古的文明灯火,都闪耀在每一个寻道者的心头之上。望星问月,这片天地谁曾道傲八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