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臣好谏,在敢直谏的人中魏征是个标志性人物。“直”有性情层面的,也有智慧层面的。一般人直爽、正直不能称之为直智。刚直易折,魏征一生触龙鳞、放直言,却有惊无险,这和他能{口、人、会卖直,把直性上升为直智有密切关系。
在李建成与李世民争嫡斗争白热化时,作为建成主谋的魏征曾提醒建成,必须立即除掉李世民,不能心慈手软,但没被采纳。建成失败后,魏征劝主早除秦王的密谋被揭露。
李世民质问魏征:“你为什么离间我们兄弟!”魏征面不改色地回答:“先太子早听我的意见,一定不会有今天的祸事。”这是句再直白不过的话了。可李世民听了反而不杀魏征,还待之以礼,任之以职。魏征正是看到李世民爱才、惜才的特点,以直对直。如果他曲意解释或跪地求饶,李世民连眼都不眨就会杀了他。这就是所谓最恰当的人。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君主有生杀大权,又喜怒无常。臣子曲意逢迎还有不测之祸,别说触龙鳞了。可是,魏征后半生在李世民身边,以直言力谏为能事,虽也触怒皇帝,但总的说来有惊无险,备受信用。这并不是魏征有一颗忠纯之心,率性直言,他是摸准了李世民需要一个直臣的角色,而他顺势把自己营造成这样一个人。
为什么李世民需要直臣呢?一是他取天下艰辛备尝,知道杨广被下人蒙蔽的下场,希望能有人在身边大胆反映真实情况。李世民曾说过:人们都讲天子至高无上,无所畏惧。我就不那样,我上畏老天爷的监视,下怕群臣的瞻仰。我兢兢业业,还担心上不合天意,下没能符合人们的期望。他特别向魏征咨询:“国君怎么做成明君,怎么做成昏君?”魏征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魏征还特意举了秦二世和隋炀帝一远一近两个被小人蒙骗而亡国的例子,以提醒李世民。可以说,李世民之所以能虚心采纳直谏,这是贯穿其一生的主要动力。后来,李世民给一个大臣讲了这样一件事:我从小爱好弓箭,拥有十几张良弓,自以为没有比它们更好的了。最近我把这些良弓给工匠们看,他们都说材料不好。我问他们原因何在,工匠们说:
“木心不直,脉络条理都是斜的,弓虽有劲,但射出去的箭却不直。”本心不直,射的箭就不直;人心不直,说话行事也正不到哪儿去。
此时的李世民从内心想要直臣明谏。魏征正是参透了他的心思,才敢于直言。魏征有一次说:我之所以敢直谏,是陛下能采纳,否则我也不说话了。这是直言中的直言。
李世民要直臣的另一个原因是他想在历史上留下明君的美名。而这是不能唱独角戏的,于是,一个沽名,一个卖直,成为后世历代传诵的佳话。
有一次,李世民罢朝回宫,愤怒地对长孙皇后说:
“总有一天要杀死这个乡巴佬。”皇后问是谁,李世民说:
“魏征经常在朝廷上顶撞我。”皇后听了马上恭身起立说:
“我听说主上贤明,臣下就忠直,现魏征忠直,是由于陛下您贤明的缘故啊,我能不恭贺吗!”李世民听了很高兴,这才消了怒气。皇后知道,皇帝就是要圣明仁君的美誉,而魏征是最佳配角,不能杀。魏征也明白,自己一旦成为卖直的标志性人物,就可以大卖特卖,自己做得越莽直固执,越能衬托出皇帝的虚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