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云:“观其情机,而贤鄙之志可得而知也。”即观察一个人的情绪和欲望是如何表现的,其内心的贤明和鄙陋便可得知。人都有七情六欲:“杼其所欲则喜”,“不杼其所能则怨”,“自伐历之则恶”,“以谦损下之则悦”,“犯其所乏则”,“以恶犯则妒”。以上六种情绪的表现,无不源于好强求胜之心,发于居人之上的欲望。而贤人君子质性平淡,甘居人下,虽被侵犯而不计较,不计较就会得到人们的尊重,即所谓“君子接物,犯而不校”。
愚昧小人则恰好相反,他们“既不见机,而欲人之顺己”,即出于一己之情欲,不分场合地要他人服从自己。
这样就会把伪装爱敬的人当作异材,把偶然的较量当作是轻视自己。如果对其利益稍有触犯,就要深深地结下私怨。可见,对一个人情绪表现的观察,即所谓“观其情机”,就足以判断他到底是君子还是小人。
王粲是建安文坛上一颗明星,当他的才华还没有被世人认可的时候,蔡邕早已是家喻户晓的名人了。然而蔡邕却能够怀才不傲,慧眼识才,对毫无名气的王粲礼遇有加,实在是鉴别人才方面的最好范例。
王粲是“建安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一个人。他早熟早慧,少年时代便博览群书,才思出众,笔下功夫不同凡响,因此,小小年纪便很有名声。当时人说王粲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一次,年轻的王粲与一位朋友同行时,见到路旁一块石碑,两人停下来将碑文读了一遍,又继续赶路了。走了一段路,这位朋友想验证一下王粲的记忆力,于是对王粲说:“先生刚刚看过的碑文,还记得吗?”
王粲胸有成竹,马上背诵起来,竟然能背得滚瓜烂熟,一字不漏,使朋友十分佩服。王粲13岁时来到长安,当时的长安处于一片混乱之中,大军阀董卓将汉献帝与文武百官一起劫持到长安,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性情暴烈的董卓动辄杀人,搞得大臣们惶惶不安,人人自危。长安的流亡朝廷中,有一个著名学者叫蔡邕,人称蔡中郎。蔡邕博学多才,文章独步天下,而且生性随和,儒雅大方,慷慨好施,礼贤下士,是一个人心归向的大名士。尽管时局动荡不安,但蔡邕的府邸依然门庭若市,从早到晚上门求见和拜访的人络绎不绝,以致门前的道路,常常被来访客人的车马所堵塞。
这天,王粲也去求见蔡邕。当时蔡邕的府上宾客盈门,高朋满座,蔡邕正与来宾们席地而坐,谈笑风生。这时,只见一个家人凑上去对蔡邕轻轻说了几句话。蔡邕对家人连声说:“快请,快请!”说着站起身来,慌忙之中也来不及穿好鞋,便倒拖着鞋出门去了。满座的宾客从未见过蔡邕如此紧张的神情,心里纷纷猜测起来:来人是谁呢?此公的来头可不小啊!当蔡邕把王粲带进来与大家见面时,宾客们无不流露出惊讶的目光,有几个人还下意识地用手背揉了揉眼睛,唯恐是看花了眼。原来13岁的王粲瘦弱矮小,皮肤黝黑,体格不壮,相貌不扬,非常不起眼;而此时的蔡邕已年近60,又是文坛的泰斗,却如此礼遇一个小孩,简直太令人难以置信了。
蔡邕明显地感觉到了大家疑惑的眼神,于是,拉起王粲的手对大家说:“这位嘉宾王粲可是个举世无双的神童哩!他虽只有13岁,诗赋文章却无一不精。他才情出众,悟性极高,不用说,将来一定会超过我十倍;就是现在,在很多方面我也大不如他呀!”蔡邕环顾在座的宾客,继续说道:“我可以告诉你们,我将把一生珍视、收藏的图书典籍,全部赠送给王粲,这些藏书给王粲,比放在我这里,更能发挥作用!我的话是不会错的,你们等着看吧!”自古文人相轻,蔡邕如此谦逊,难能可贵,经蔡邕一番介绍,座中的宾客们也不得不对王粲刮目相看了。
当时蔡邕的私人藏书原有一万多卷,的确是一笔相当可观的财富。因在兵荒马乱中损失了不少,后来装了几车子送去给王粲,大约还有四千多卷。
王粲16岁时,被朝廷授职黄门侍郎,但他见政局混乱,朝廷徒有其名,便南下荆州,去依附地方实力派刘表。刘表的门客众多,其中不乏才智人士,但年纪尚轻的王粲,居然很快便脱颖而出,被荆州文人公推为文坛盟主。这之中也有蔡邕慧眼识才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