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844000000031

第31章 游酢与“道南理窟”和南平“理学名邦”之渊源探析

——兼说游酢与朱熹的传承关系

游恒派

北宋理学家、政治思想家、教育家、书法家游酢,与杨时“程门立雪”、“载道南归”,开创八闽理学之先河,同为闽学鼻祖,从祀孔庙。游、杨以“道南”文化为源头活水,三传至朱熹及其门人,进一步以儒学为主体,融合佛、道有益成分,集濂、洛、关新儒学之大成,在武夷山一带创立了“致广大极精微”的闽学(即朱子学)。朱熹是孔子之后儒学的最主要的代表者,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到了南宋末元初,朱子学由南至北而全国,以及日、韩等国,成为“东亚文明的体现”。这一国际性的、极其深刻的中国文化运动,是以游酢、杨时等为“道南”源头活水的。

因此武夷山的“道南理窟”、南平的“理学名邦”之称,是有深刻含义的。正如清代理学大师方宗诚所说的,如果没有游酢等人的“既勤敷菑”就不可能有朱熹的“芟柞耕获”。

本文就游酢与武夷山“道南理窟”和南平“理学名邦”之渊源做些探讨,敬请方家赐教。

一、道南首豸山

游酢(1052-1123),字子通,后改字定夫,号广平,因曾筑草堂于故乡豸山,学者称其为豸山先生,谥文肃。建阳县禾平里人,宋元丰五年进士,历官县尉、知县、府教授、太学博士、知州、知府、监察御史等职。他理政有方,惠政在民,治学有道,师承“二程”,号称“程门四杰”之首,在书法上被称为“草圣”。著有《易说》、《中庸义》、《诗二南义》、《论语杂解》、《孟子杂解》等,结辑为《豸山文集》十卷。

游酢自幼天资聪颖,才高善学。杨时为其撰写的《墓志铭》指出:“读书一过目辄成,比壮,益自力,心传自得,不为世儒之习。”其父游潜教子有方。宋熙宁五年(1072年)游酢20岁,被推荐赴京城开封预考。程颐见之就断言“其资可以适道”,同年八月程颢召之任扶沟县教谕,拜“二程”为师,9年后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即他29岁时,带领杨时到河南颍昌拜师于程颢。程颐赞美游酢说:“其德业粹然,问学日进,政事亦绝人远甚。”游、杨学成南归时,程颢目送他俩说:“吾道南矣!”游酢与杨时“载道南归”,由此中国文化重心南移,给中国文化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年),48岁的游酢在故里构筑“豸山草堂”(后改敕豸山书院),次年又在武夷山五曲兴建“水云寮”,聚徒讲学著书立说。朱熹《武夷棹歌》之五曲中说“林中有客”,就是指游酢在武夷山的活动。游酢创办的“水云寮”是武夷山最早的学校。今诗人林镜清先生诗曰:“聆理听经河洛帐,授徒立说水云寮。水载舟行千里远,寮通理学万年长。”此后才有刘子翚屏山书院、朱熹之武夷精舍、刘爚之云庄山房、刘拱之仰高堂、蔡发蔡元定之南山书堂、熊禾之洪源书堂等。由此,武夷山才有“道南理窟”之称。南宋大理学家张拭说:“当今道在武夷。”遂使闽、浙、赣之武夷山一带成为南移后的中国文化重心。清状元马应壁任职崇安时,于乾隆四十三年将其父亲“道南理窟”四个大字摹刻在武夷山五曲溪南晚对峰壁,正对游酢之水云寮和朱熹武夷精舍。“道南理窟”遂成为游酢、杨时“道南”和闽中理学兴盛经至南移后的中国文化昌明的象征。

对于游酢的学问、道德、业绩和历史价值,宋理宗皇帝在敕文中曰:“游酢言正而行端、德宏而学粹、趨礼乐场,超卓传注之表,群经独得其趣,诸子莫遁其情,罗网百家,驰骋千古,进宪台以率僚属,推理学以大义,《士风疏》奏,足以扶国本于当时,注解经书,足以开来学于后世。顾功德之齐全。宜恩隆之特巽。兹稽谥法,道德博厚谓文,言行端行谓肃,谥‘文肃’。”

理宗皇帝还在游酢逝世后132年即于1255年追赠“御赞”匾曰:“皇天眷命,泰运南旋。祈我邦国,亿万斯年。伟哉圣道,先载南传。允矣君子,德业精专。春光融融,秋月娟娟。泰山之竣,河海之渊。先生风教,丽日中天。四方其训,朕有赖焉!”

这些不仅是对游酢“博大精深”的理学思想的确切肯定,而且是对他“道南”文化推动中国文化发展的丰功伟绩的奖赏。

历代圣贤为游酢建立诸如纪念堂、立雪堂、乡贤堂、祠堂、将军庙等祀之。乃至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将游酢列位于孔庙西庑先儒祀之,又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晋升为“先贤游子酢之神位”。先儒的“儒”主要指儒学成就者,而先贤则包括了儒学在内的诸方面,圣与贤联系在一起,游酢即圣贤。

游酢“道南”,为朱熹创立朱子学源头和前提,是武夷山成为“道南理窟”和南平“理学名邦”的核心部分。

二、游酢与朱熹的传承关系

据《游定夫.诸儒论述》载,程颢曾说:“建州游酢,非昔日之游酢,固是颖悟,然资质温厚。南剑州杨时虽不逮游酢,然煞颖悟。”《游豸山先生之遗》云:“游酢载道南行,创建州理学之始——闽道学之统,与濂、洛、关并称,首推建郡,实游定夫开其先也。”薛子曰:“游广平,程门高弟者也,与上蔡(谢良佐)、龟山(杨时)并隆。”游酢门人在《宋元学案》记载著名的有:胡文定(安国)、胡宪、吕东莱、曾开、江锜等人。据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记载:“胡文定为游氏门人。“二程”高弟游、杨、吕、谢,学者谓‘朱文公得统于程,由杨中立传罗豫章,豫章传李愿中,愿中以授文公’,是固然矣(世称延平四贤);不知游定夫传胡文定,文定传之籍溪(胡宪字原仲,学者称之为籍溪先生),籍溪以其学授文公。”游、杨之江河归朱熹之海这个脉络分明。正如朱熹所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个源头之水正是游、杨“道南”之统也。游酢心诚“立雪”拜师,尽得“二程”理学真传,归南后致力传授“二程”洛学,使之成为“洛学正宗传人”、“理学元宗”、“道南第一人”、“道南首功”,朱熹称他为“道南首豸山”,世称其为“程门四杰之首”。朱熹赞他:“清德重望,皎如日星,流风余韵,师世范俗。”南宋大理学家、参知政事真德秀在《祭游御史祝文》中赞他曰:“惟公道盛德尊。尝居元慔,缅怀遗范,可效可师,朝夕恪恭,庶几万一。”即说游酢是万千推一的楷模。

现存游酢著述较少,绝大部分遗失,明.徐灯勃认为“不过是其百分一”。按今人考证,方彦寿认为“游酢著作有40多卷”,陈其芳先生说“游酢著作至少有39卷”。就是游酢这些不多的著述,高令印先生却深刻阐明了它是“有关南宋理学(新儒学)的主要内容,诸如理本论、理一分殊、心性论、存理灭欲、格物致知等,不仅有基本论述,还有许多创见,特别是文化意义上论述理学。《易说》、《中庸》作理学的核心内容,显示理学根源和教化功能,克服一些理学家空谈心性的弊端,使理学的发展朝着正确方向。游酢的《易说》、《论语杂解》、《中庸义》等,是继周敦颐的《太极图说》、《通书》,张载的《西铭》、《正蒙》,“二程”的《识仁》、《定性书》、《易传》等之后的理学经典代表著作”。就吴更先生浅析“朱熹《四书集注》中的游酢语录”多矣!也可见对游酢许多论点是很欣赏的。

三、南平“理学名邦”当之无愧

翻开1984年重印民国《南平县志》、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建宁府志》等,就可以看到南平自宋而降大儒迭出不穷,被称为“海滨邹鲁,”成为“理学名邦”,闻名全国。

1.历史的见证

明文渊阁大学士邱浚在南平《道南书院》说:“南方之士,其尤著名者,游与杨也,俾知兹郡为道学重兴名也。”清延建邵道按道察司佥事刘冲于康熙十八年,在《南平县志》卷末《原志序》中曰:“是邦乃杨、罗、李、朱四先生倡导之区,邹鲁一脉,风流未艾!以振兴道学名邦之风。”建安道尹蔡凤禨民国十年重修《南平县志》作《序》曰:“延平四贤先生实生兹郡,有理学名邦之誉。”方象瑛为建宁府重修孔庙作《记》曰:“建固称理学之邦也,自游定夫推程门高弟,胡氏父子兄弟继之,一时名儒辈出,朱子受学于籍溪(胡宪),闽学之盛海滨邹鲁。”再如南宋理学家张栻在作《游、胡二先生祠堂记》曰:“建之为州,素称多士,御史游公、文定胡公相继而出,模范典型,皆足以师表后学。”由此可见,延、建二府是游、杨“道南”文化的发源地,理学称盛之区域。“延平四贤”闻名于世,南平而得“理学名邦”之誉。

2.昔日荣光今又耀

闽台首届游酢文化研讨会于2002年秋日在“理学名邦”之南平隆重召开,来自各地领导、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游氏后裔等,对理学名邦的“南平”有着更深的认识和敬仰,与会代表心怀激情向大会组委会建议,敬请原福建省政协主席游德馨题写“理学名邦”匾,游主席接受代表要求题匾,馈赠给延平区人民政府,永存纪念,体现了南平“昔日荣光今又耀”的美誉!

2003年冬月,游德馨、福建省政协副主席林逸、福建省国际文化经济交流中心秘书长朱明元、福建省历史名人研究会游酢分会长游嘉瑞先生等,在南平市委书记徐谦、市长陈桦女士、延平区委书记陈杰、区长曹聪等领导陪同下,应邀出席了在南平市历史文化名楼双溪楼举行的“理学名邦”揭匾和“福建省历史名人研究会游酢分会”挂牌仪式,游酢名贤、“理学名邦”与双溪文化名楼相宜交映,熠熠生辉,载入史册。

3.论绪结语可鉴

历代志序均谓延平为“理学名邦”。笔者认为正因为它地处闽江源头首府,且更是自宋游酢、杨时“程门立雪”、“载道南归”,大儒迭出,尤其是朱熹出现,使兹郡理学勃兴,故有“海滨邹鲁”之誉、“理学名邦”之称。

朱熹上承杨、罗、李,世称“延平四贤”一脉,亦秉承游酢、胡氏父子一脉,汇归朱熹之统,在武夷山一带集理学之大成,遂为闽学(即朱子学)。朱熹联曰:“道南首豸山学共龟山同立雪,理窟从洛水本归濂水引导源。”游酢与武夷山“道南理窟”、南平“理学名邦”是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也就是说游酢是“道南理窟”、“理学名邦”的最先开拓者。

(作者系福建历史名人游酢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原南平市〈县级〉纪委常务副书记)

同类推荐
  • 生态文学与文化

    生态文学与文化

    “生态文学”的关键是“生态”。这个限定词的主要含义并不仅仅是指描写生态或描写自然,不是这么简单;而是指这类文学是“生态的”——具备生态思想和生态视角的。在对数千年生态思想和数十年生态文学进行全面考察之后,可以得出这样一种判断:生态思想的核心是生态系统观、整体观和联系观,生态思想以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和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和终极标准,而不是以人类或任何一个物种、任何一个局部的利益为价值判断的最高标准。
  • 唐诗宋词元曲(第五卷)

    唐诗宋词元曲(第五卷)

    唐诗、宋词是中国诗歌史上流芳百世的不朽丰碑,将我国的诗词艺术推向了最高峰。警句名篇被历代文人墨客所吟咏,以至名人评说“唐后无诗,宋后无词。”为了更好的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本着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兼顾,信达雅并重的原则,重新校订注释编纂了这部《唐诗宋词》,并配以清晰线描图,以飨读者。可谓“吟一首如遍品天下之敬醴,诵一句若尽阅华夏之圣观”! 本书采取最为脍炙人口的经典选本,融合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作品,生动形象地阐发文学的主旨和意境,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完美境界。
  • 谁解无声

    谁解无声

    人生是一场嘈杂的会演,总教人从无边的喜乐中打捞上几朵悲剧的浮萍。
  • 纳兰性德全集第一册:词集

    纳兰性德全集第一册:词集

    纳兰性德,清初著名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全集共分为四册,第一、二册为词:除包括《通志堂集》的三百阙外,另增加了四十九阙,并附《纳兰成德传》(纳兰性德,原名成德)一篇。
  • 啸风集

    啸风集

    《啸风集》中收集了薛俊明先生多年来撰写的一百多首诗。分古体和自由体两种。每首诗都凝结了诗人对美好人生,多彩生活,壮美山河,绚丽事业的情结,留下了各个历史阶段的足迹和印记。《啸风集》中有近二十首诗是诗人写故乡和童年生活的。诗人用充沛的情感,美妙的笔触描绘了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抒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对童年生活的眷恋。
热门推荐
  • 致命迷惑

    致命迷惑

    好在她身手不凡!男人?多多益善!仇家?来者不拒!阴谋?见招拆招!她向来脑子不笨,心思缜密,在爱恨纠缠中,抽丝剥茧,在阴谋漩涡中,步步为营,得罪我?老娘定搅得你人仰马翻,鸡犬不宁,此生不得安生!
  • 破源神纪

    破源神纪

    他,残存的守望者,冰封的记忆,朝破桎梏他,承载着始神的种子,联纵四族,驭天成道他,新世纪的缔造者,巅峰王者!他,百年孤独,只为问鼎源境他,贺兰尊,仰天长啸:“寰宇皆我影,纵傲源入世,且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天下?”
  • 古井观传奇

    古井观传奇

    终南山,世人只知终南山有全真教,却不知终南山下有一座破败的道观。世人只知茅山善捉鬼,天师精辟邪,杨公会风水,却不知古井观人最懂天道。那一天,古井观的人横空出世,从此名冠天下!
  • 红警末日召唤

    红警末日召唤

    李风,玩红警时意外穿越到了一个丧尸纵横的年代。获得了强大的召唤红警和位面交易的能力,在末世纵横成神。
  • 健康健美长寿学(四)

    健康健美长寿学(四)

    本书介绍了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长寿方法,具体包括了“中华文化与健美文化”、“中华文化与粥文化”、“中华文化与梳头文化”等章。
  •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这东南国,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这要嫁的王爷,是传说中的暴君,杀人不眨眼,嗜血成狂的一个魔君的?圣旨一下,要千家的女儿嫁给东南国国的这个平南王爷,千家一听,仿佛是立马炸开了锅一样的,你不愿意去,我不愿意去,自然,就是由这个痴儿傻儿嫁过去了?
  • 穿越之贤妻难当

    穿越之贤妻难当

    她以为她很幸福,可是生活却给她致命一击;她以为她很卑微,可是她遇到了一个好男人;她以为她很贤惠,可是别人都说是她男人太疼她,把她宠得没有自知之明了……这是一篇男主女主一对一共同奋斗共同升级的励志爱情故事!
  • 江湖梦华录

    江湖梦华录

    天下之大,无奇不有。江湖,虽仅为天下一隅,却足可神奇,令人望而兴叹。常言道:“有人的地方便会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便会有江湖客”,江湖既是大江大湖,亦是江湖客逐梦的一方天地。只待一朝繁华梦醒,江湖仍是江湖,江湖客却早已成为过往。有的自愿加入江湖,有的被迫卷入江湖。很显然,白玉笙属于后者。他在齐云山上一住十八年,便与师父相依为命十八年,未曾想到,第一次下山的他便被无端卷入江湖,更被牵扯进前朝旧事。他本不会使剑,却最终成为一名真正的剑客;他本不懂江湖,却最终蜕变成历尽沧桑的老江湖……?
  • 拉·封丹寓言

    拉·封丹寓言

    《拉·封丹寓言》是世界上最早的诗体寓言集,是继《伊索寓言》之后,又一部经典寓言名著。拉·封丹的寓言大多取材于古希腊、罗马和古印度的寓言,以及中世纪和17世纪的民间故事,成功地塑造了贵族、教士、法官、商人、医生和农民等典型形象,涉及各个阶层和行业,深刻描绘了人间百态,因此是一面生动反映17世纪法国社会生活的镜子。一位法国作家曾打过这样一个美丽的比喻:“拉·封丹的寓言像一篮樱桃,如果我们要最美的,篮子就空了。”
  • “他夏了夏天”

    “他夏了夏天”

    本书讲述的是女孩方若桐从青春期所经历的一些亲情友情以及爱情的事情中成长蜕变的校园故事。每个人的青春期都是与众不同的,她也一样,长得不算漂亮惊艳的她自从意外考上重点高中后所看所见似乎都与她之前所理解的不太一样,而她又会怎么在这三年里找到真正的自己?怎样变得于内心一样,她和项阳,林默三人之间的友情或是爱情又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在一个总被大家津津乐道的叫青春的时间里,方若桐会怎样面对这一切都是我们不知道的,而我们愿意陪着和我们一样现在正在经历大学生活的若桐一起,和她去看看她的那段旧时光,陪她一起重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