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30700000091

第91章 逐步查清历史的“黑角”

历史记录了红军长征的时刻表。自从1934年12月12日,在湖南通道县毛泽东的战略意图第一次战胜了博古、李德之后,红军如同长了“飞毛腿”,前进的速度是惊人的:

12月15日,攻占黎平。

12月30日,进入乌江南岸猴场。

1月3日,飞渡乌江。

1月7日凌晨,攻下遵义。

这下子,把蒋介石的几十万“追剿”部队,远远地甩在乌江以南、以东。唯一进展较快的薛岳的中央军,忙着抢占贵阳去了。驻守黔北的黔军,不是红军的对手,一触即溃,闻风丧胆。

这样,红军进入遵义之后,终于有了喘一口气的机会。

本来,在黎平会议上,就已经决定“相机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这个机会终于到来了。在遵义,有了半个多月相对安定的日子,这为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提供了机会。

遵义会议是中共党史上极为重要的会议,然而遵义会议却“被史家称作‘黑角’”。

遵义会议成为历史研究中的“黑角”,是因为有着许多难解之谜。这些谜的产生,是由于会议所留下的原始文献太少了。慢慢地、细细地考证,这一“黑角”才终于日渐变得清晰起来。

遵义会议召开的日期,便曾是一个令历史学家困惑颇久的谜。

在1980年以前出版的种种史著上,均称“遵义会议从1935年1月6日至8日,开了三天”。李德的《中国纪事》中也说,遵义会议于“1935年1月7日至8日”举行。

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一日期成了问号。因为不论从红军司令部的多封电报,还是国民党部队的多封电报中,都可查明遵义是在1935年1月7日凌晨被红军攻克的,那么,遵义会议怎么可能于1月6日至8日在遵义召开呢?

于是,历史学家倒过来追究“1月6日至8日召开”的依据。

原来,遵义会议在当时唯一传世的文献,是会议通过的决议,即《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这份决议收入中国人民大学1957年出版的《中国革命史参考资料》第3卷。决议上标明“1935年1月8日政治局会议通过”。通过之日,亦即会议结束之日,与会者记得开三天,也就是“1月6日至8日”。李德记得开两天,也就成了“1月7日至8日”。

再查下去,那本《中国革命史参考资料》所依据的,是1948年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编印出版的《毛泽东选集》上册,内中全文收入了遵义会议决议。

再查下去,查到遵义会议决议油印本,上面盖着“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字样印章。油印本上有一行字:“1935年1月8日政治局会议通过”。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是1937年创办的。这个油印本的出版时间,离遵义会议作出决议的时间不久,是很珍贵的历史档案。

再往下查,查不下去了——因为查不到遵义会议决议的手稿。

历史学家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由于刻印蜡纸者的小小的笔误,给历史学家们开了不小的玩笑,造成1980年前对于遵义会议召开日期的错误推定!

那么,遵义会议究竟是什么时候召开的呢?

中央档案馆保存的一份署名“恩来”的电报手稿,一下子解开了这个历史之谜:

卓然、少奇:

15日开政治局会议,你们应于明14日赶来遵义城。

恩来24时

“卓然、少奇”,即李卓然、刘少奇。文末“24时”,据电文内容可推定为“1月13日24时”。这一份简短的电报,表明遵义会议是1月15日召开的!

真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尤其是人们对于日期之类数字的记忆最易模糊。尽管遵义会议的出席者还有多人健在,但谁都记不清确切的日期。诚如中共“一大”的召开日期,多年来一直定为“1921年7月1日”,经过反复考证才确定为“1921年7月23日”。周恩来电报的发现,定下了遵义会议的准确的时间坐标。

至于油印本上为什么写作“1月8日”,有人作出解释:一定是起草者的字迹太潦草,而且是用阿拉伯数字签署日期,“17”写成像汉字中的“八”字,造成了蜡纸刻印者的笔误。

当然,这种解释只是解释而已。反正那油印本上的日期,肯定是印错了!

遵义会议的会址一度弄错,终于查清;召开日期也曾陷入迷误,也终于弄明。然而,还有许多问题,处于历史的“黑角”之中:

哪些人出席了遵义会议?出席者在当时的身份是什么?

会议开了几天?

会议是按什么程序开的?出席者的发言内容是什么?

决议是怎样产生的?谁执笔?是在遵义会议上当场通过的吗?为什么决议收入1949年版《毛泽东选集》?起草者会不会是毛泽东?

历史学家在探索着,一次次走访健在的遵义会议的出席者。出席者们的回忆,固然为解开历史之谜提供了许多线索;但是,原始文献的发掘,依然是历史学家所十分关注的。

令人遗憾的是,那么多年,关于遵义会议的原始文献,只找到一份决议油印本。

一次重大的进展,发生在1982年——距遵义会议四十七年之后。

那是位于北京远郊的中央档案馆,有一批20世纪50年代从苏联运回的档案,内中有一份重要手稿。

这份手稿是用蓝黑墨水在“拍纸簿”上写成的,竖行,共八页。

手稿开头的一行字,引人注目:“(乙)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这表明,这是关于遵义会议的一份原始文献。可是,只有“(乙)”,却没有“(甲)”!手稿的右侧下方,写着的阿拉伯数字页码,倒是从“1”开始,末页为“8”。

这份手稿,透露了许多前所未闻的重要史实。虽然早在50年代,中央档案馆已经注意到这份手稿,但由于手稿无署名,有“(乙)”无“(甲)”不完整,未敢公布这一手稿(本书作者在遵义会议纪念馆档案室查到中央档案部1959年5月28日致该馆的信,内中已引用这份手稿中的一些内容)。

这是谁写的?是一份什么样的文件?中央档案馆在1982年决定送遵义会议健在的出席者们审看。

邓小平看了,杨尚昆看了,认不出是准的笔迹。

伍修权作为李德的翻译,出席了遵义会议,他的记性不错,那份手稿送到他手中,伍修权看了,也认不出是谁的字。

陈云也是遵义会议的出席者,当时他正在杭州。手稿被送往杭州。

接到这一手稿的是陈云秘书朱佳木。本书作者采访了朱佳木,他回忆道:

我把手稿原件,交给了陈云同志。

过了一个多小时,他叫我。我进了他的办公室。他说:“这是我写的!”

他的话,使我又惊又喜。

他的夫人于若木同志看了手稿,也说这是陈云同志写的字。

据陈云同志说,这是遵义会议结束不久,他向部队传达遵义会议时写的传达提纲……(本书作者1991年7月9日在北京采访朱佳木)

由于陈云确认这份手稿是他写的,这份关于遵义会议的重要原始文献的来历便得以查清。

胡乔木对这份手稿进行考证,认为这份手稿形成于遵义会议后不久从威信到泸定桥的行军途中,因此写作时间为1935年2月11日至3月11日这一段时间内。陈云看了胡乔木就这一问题写给他的信说:“具体时间我记不清了,但我同意你们考证的时间。”

陈云手稿提及许多前所未知的关键性史实。这份手稿的确认,使有关遵义会议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

陈云手稿先在内部发行的《中共党史资料》第六辑上发表,接着,又在1985年1月17日《人民日报》公开发表——那一天,正值遵义会议五十周年纪念日。

陈云手稿中指出:遵义会议“指定洛甫同志起草决议,委托常委审查后,发到支部中去讨论”。这表明决议的起草者是张闻天,而且决议不是在会上通过的,却是在会后起草,由政治局常委审查通过。

此后,1983年,殷子贤和史纪辛在中央档案馆发现遵义会议决议的最早的油印本,上面写着“一九三五年二月八日政治局会议通过”,这一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云南威信县(扎西)开会,通过了遵义会议决议。“二月十六日印”,这表明,最初发现的那个油印本,是后来在陕北的翻印本,把“二月”误写成“一月”——少了一横(也可能是那一横刻得太轻,没有印下来),给历史学家们带来多大的误会和麻烦!那种关于把“17”误写成“八”的解释,也就“告吹”了!

陈云的手稿中写及:遵义会议“经过三天,完成了自己的决议”。既然依据周恩来的电报,确定会议在1935年1月15日,“经过三天”,也就在1月17日结束。这样,遵义会议的日期,也就查得清清楚楚。

同类推荐
  • 曾巩家族

    曾巩家族

    本书以南丰为中心,时间跨度从曾氏迁居南丰到南宋末年为止,以人物、事件为主线,从文化视角对曾巩家族的家学、家教、家风和家族史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挖掘。
  • 在台湾:国学大师的1949

    在台湾:国学大师的1949

    国学大师胡适曾说自己为半个台湾人,而与他有类似经历的远不止他一人。本书选取了胡适、傅斯年、方东美、南怀瑾等一批国学大师,主要讲述他们1949年离开大陆去往台湾之后的人生经历。有家不能回,有亲不相见,他们只能在故纸堆了寻求慰藉,读者在了解他们在学术上的巨大成就之时,也可深深感受到他们对人生的无奈。
  • 最具影响力的科技精英(上)

    最具影响力的科技精英(上)

    本书主要总结了最具影响了的科技精英。如毕达格拉斯、希波克拉特斯、希帕克斯、欧几里得、阿基米德、祖冲之、郭守敬。
  • 本雅明思想肖像

    本雅明思想肖像

    本雅明是谁?听到本雅明自杀的消息后,他的挚友布莱希特说:“这是希特勒给德国文学界造成的第一个真正损失!”20世纪的学者中,没有谁像本雅明(和福柯)那样,他的著作在西方被广泛阅读并适合于众多的各不相同的思想和政治倾向者。作为犹太人,本雅明难逃二次世界大战的劫数,作为杰出的思想者,他在哲学、文学等领域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财富。本书通过梳理浩繁的相关文献,不仅构建出本雅明的一生记录,给人留下惊异和感叹;更透过他在本世纪初坎坷痛苦、随波逐流的生活给世纪末的人们以警醒:如何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寻找平衡。文字清新,叙事生动,对本雅明思想气质的把握极为到位,堪称一部具有世界级水准的本雅明传记。
  • 帝王主沉浮

    帝王主沉浮

    本书介绍了26位皇帝的帝王术,重现了君王的宿命人生,在字里行间找寻着他们往日的雄风和智慧。
热门推荐
  • [欧洲]中世纪教育思潮与教育论著选读(上)

    [欧洲]中世纪教育思潮与教育论著选读(上)

    教师职业化、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共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教师职业素质素养达到基本要求和提高, 是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急迫要求。为此, 我们组织相关专家重新系统地、较完整地遍选、编译、评注了这套适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阅读的《中外教育名家名作精读丛书》。
  • 曾经有座公寓

    曾经有座公寓

    曾经有座公寓。这不是一个故事,而是这座公寓的名字。暴雪没想到在她走进公寓大门那一刻,这就成了一个故事了。好吧,住的是鬼屋,她可以把贞子拖出去卖。楼下一家,妻子是小李飞刀传人,丈夫是重力系超能力者,她可以忍。楼上一对民俗学教授,一个叫穿越,一个叫反穿越,她可否选择无视……但是,苍天啊,为什么这座公寓居然是所有时间空间的中介点?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解除身体的健康警报

    解除身体的健康警报

    健康是幸福的主要因素。一个洁净、强健而坚实的躯体,比最美丽的面孔更美丽。只要失去健康,生活就充满压抑。没有它,智慧、快乐、知识和美德都黯然失色,并化为乌有。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说:“保持健康的唯一办法是:吃你不愿吃的东西,喝你不爱喝的饮料,做你不想做的事情。”要想长时间拥有健康,需要我们付出行动。从现在开始,为自己的健康负责。
  • 都市柔情

    都市柔情

    一个浪子,因爱而痴,因痴而长隔,在这红尘痴痴等候,等候身影的出现。中原市是他们兄弟的家,是他们出生入死的兄弟,浪子有情有义,兄弟不离不弃,人生本该圆满。可岁月总是带着痕迹。他该如何面对人生?消沉?没落?沉寂,孤独。曾经誓言流入沧海,曾经相拥变得孤独。人生的痛苦默默地思念,思念见不到心爱的人儿。是怨苍天无情,还是大地何时有爱?天荒地老不过一个名词。他要把苍天的无情,变成内心柔弱的爱意。【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火线残阳

    火线残阳

    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在一个战火纷纷世界里。身处炼狱似的战场,多活哪怕一秒都是上天对于你的恩赐。
  • 异界天算

    异界天算

    没有卓越的天资,没有强悍的家世,没有刻苦的努力,没有变态的功法,可是陆涛有一个计算器。任天地咆哮,强者如云,尽皆一算了之。
  • 山水的启迪:中国古代散文的人文情怀

    山水的启迪:中国古代散文的人文情怀

    这套丛书由8本书构成,是国内文学和语文教学论方面的知名学者优势互补,为中学生提供的“青春读书课”。它克服了文学专家文选式读物可……
  • 快乐的人生

    快乐的人生

    卡耐基生前总是建议读者把本书与《人性的优点》放在一起阅读。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性的优点》主要告诉人们克服忧虑的一些基本原则,《快乐的人生》则更多的是指导人们如何获得快乐。
  • 灵撰记

    灵撰记

    炎炎既然穿越到了一个充满灵力的异界,这里魔兽纵横,强者如林,能者为尊。要想生存,只有两种人,任意的强者,羔羊般的弱者,垫脚石和爬梯人不停转换的世界是这片大陆魅力,看主角如何周游于大陆强者之间。
  • 仙道魔枭

    仙道魔枭

    青春易逝,往昔不再,当记忆化作流沙,你什么也不能捞起---这是天魔宗一代魔中之魔上官婉儿说过的话。一身烟雨红颜泪,一指流沙未了情。一指流沙,是青春如逝的水,也是芳华化作的沙,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功法,伴随着那一指的点下,一切都化成了沙。玉龙,上官婉儿之子,天魔宗少主,却背负着母亲的给予的使命和盈盈期望踏入了正派仙门之中。我若为仙---天下绝仙;我若为魔---天下无魔。以魔的心性,修行仙道。不论仙道还是魔道,他终是一代枭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