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512600000030

第30章 难忘的歌唱难忘的歌

我的业余生活比较单调, 爱好不多。有一点点听音乐的兴趣, 但只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听, 不愿意去观看热闹的音乐会, 尤其是那种有所谓大明星出演的大型演唱会, 更是不愿前往。有时候, 碰到热心的朋友, 硬是塞过几张票子来, 也许, 人家拿来的票子, 都是市面上极为难得的热销的“烫手货”, 也不可能打动我的心。碰巧有喜欢此道的人在身边, 我会立即转手相送, 否则, 宁可把票子放进碎纸机, 我也不大会接受对方的邀请。

讲心里话, 我不喜欢看现在那些演员的过分华丽的服饰, 不愿意看他们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夸张动作。还有, 对台下左右晃动着身子和脑袋、手里拿着吹起来的塑料棒“嘭嘭” 敲个不停的观众们, 总觉得有些变态。我宁愿相信, 如果让他们在镜子里看到自己的这种形象, 很可能, 大多数人都会因羞愧而脸红。

当然, 自己心里也明白, 这些想法, 肯定与社会时尚格格不入, 不大合乎潮流。

女儿这样评价我: “爸, 没有你这样儿的, 连歌星的名字都不知道。哼, 你真老了, 已经落伍啦!”

是“落伍” 吗? 就自己心底的感觉, 对女儿的批评, 还真难以接受。他们那个年龄阶段的男男女女, 是很难理解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人(唉, 有时候, 还真不习惯用这几个字来述说自己目前的状况) 的心境的。我们也曾经年轻过, 更曾经兴奋和激动过, 而且, 在我们心底涌动过的那些或许是很平凡的经历, 可能比他们想象的更加美妙动人, 更加精彩绝伦!

不相信吗?

说说四十二年前的一段往事, 请朋友们帮忙评判评判。

那是1967年的12月初, 西北风刮得正猛的时节, 我们北京四中的八个同学(吕斌轩、朱景济、赵振华、王林、王致公、黄孝国、陈朝以及在下), 和众多年龄相仿的男女青年一道, 在北京站登上了开往牡丹江的列车。

这是一趟专列, 开往北大荒的专列。车上上千名乘客(这是我估计的数字,年代久远, 记不清楚, 可能会有些出入), 清一色装扮: 羊剪绒的帽子, 蓝色的棉制服, 身边放着大小差不多的行包。

除了大串联的时候, 北京站好像没有这样热闹过。车上车下, 欢声笑语, 伴随着震耳欲聋的锣鼓, 气氛极为热烈, 用现在的语言形容, 那煽情的场面, 让人无法不动情。

和时下描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告别大城市时悲悲切切的场景绝然不同, 我们那时候不敢说是一个个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但绝对是精神饱满、喜气洋洋,个个笑容满面。

理由很简单: 我们都是自愿到北大荒农场去的。那时候, 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 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的指示还没有发表, 没有任何行政组织的强迫命令, 也没有任何媒体的宣传动员, 我们这伙年轻人, 只是听了北大荒农场的简单介绍, 就毅然决然地踏上了上山下乡的道路。

就我本人来说吧, 之所以作这样的选择, 有两个原因。

其一, 学校的生活实在是太没有意思了。经过近两年来的“文化大革命”,学校里来了军宣队, 宣布进入所谓“斗批改” 阶段。每天早晨, 需要到校参加“天天读”。名义上是要天天学习毛主席著作, 实际上, “天天读” 变成了“天天赌”, 全班几十个人, 四个人一伙, 分成若干组, 打扑克。我的初级扑克入门,就是在那个特殊年月里训练出来的。你想想, 接连几个月, 过这样的日子, 而且不知道还要过到何年何月, 长此下去, 该有多么的痛苦! 在这种情势之下, 不可能不考虑自己今后该选择的生活道路。

其二, 或许是因为家庭出身和情趣爱好的关系, 我一直对边疆垦荒生活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读过北大荒作家林予的长篇小说《雁飞塞北》, 以及林青的散文集《冰凌花》、《大豆摇铃的时节》(有意思的是, 真的到北大荒之后, 很快地, 我就结识了林予、林青两位仰慕已久的作家, 并且和他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忘年交朋友) 之后, 对那里辽阔宽广的土地, 对垦荒者粗犷豪放的性格, 对北大荒的传奇和神秘, 我早已心驰神往, 几乎到了着迷的地步。

而且, 在决定奔赴北大荒之前, 我已经将自己的名字改过了。在下本名“硕儒”, 是长辈们精心琢磨出来的。从这两个字里, 谁都能悟出他们对我寄予的期望。我的长辈们学历普遍不高, 只有一位叔叔读过大学。但在我们家里, 对儒学的景仰十分虔诚。还在上小学之前, 爷爷就从家里的旧书中捡出《百家姓》、《千字文》和《论语》, 教我认字, 还让我背诵其中的名句。所以, 后来当我从《论语》中得知, 孔子的弟子司马牛, 名“耕”, 而且算得上是真正的“硕儒” 时,不由得激发出了自己改名的灵感。

得知北大荒农场来北京招收农业工人的消息, 没有和家长商量, 我就兴冲冲地赶去报了名。填报名表的时候, 需要有家长的签字, 当时也是灵机一动, 拉过好朋友陆鸿明, 请他帮我写下了父亲的名字。对陆鸿明帮的这个忙, 时至今日,我依然对他感激不尽!

当然, 现在回忆起来, 当初下定决心走这条路, 脑子里并不完全想着投身边疆建设、报效祖国, 而更多地是想走出学校, 走出家门, 在广阔天地里自由地呼吸, 创造自己感兴趣的全新的生活。

可以想象得出, 千数名走进这趟专列的同行者, 尽管有着不同的性格和家庭背景, 甚至还有着不同的愿望和追求, 但毫无例外地, 我们都是被北大荒人的精神和他们的传奇经历所感染, 满怀激情地聚在一起, 形成了奔赴北国边陲的浩荡行列。

列车驶出北京, 穿越宽阔的华北大平原, 直奔遥远的东北边城。

这样一群年轻人, 这样一列火车, 自然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格外地引人注目。

火车在飞奔, 我们的心还在激烈地跳动。毕竟是第一次自己把握着自己, 即将展开自己崭新的生活场景, 心情怎么能平静下来呢?

就在这时候, 就在车轮和铁轨的混合吟唱声中, 忽然, 车厢里响起了悦耳的歌声。

独唱, 女声独唱, 声音高亢而生动, 饱满而激昂, 一下子吸引住了大家的注意力, 数百道惊喜的目光齐刷刷地转向歌声的源头!

看清楚了, 是她!

一位个子不高的女生, 正站在那里动情地歌唱。一身相同样式的蓝色棉制服, 穿在她身上, 肥肥大大, 显得不是很协调。仔细望过去, 这位不知名的女生, 长着一张圆圆的娃娃脸, 圆脸上的一对大眼睛, 比一般的大眼睛还要大上许多, 又大又黑, 亮晶晶的, 灵光四射, 分外有神气。

令人感到惊奇的是, 就是这样一位看上去像个大娃娃的女生, 从她喉咙里发送出来的声音, 竟是那么清脆、嘹亮、铿锵有力, 似乎还具有某种神奇的穿透力和震撼力。不知不觉地, 热烈而杂乱的聊天声消失了, 轰轰隆隆的列车行进声减弱了, 偌大的空间里, 仿佛只飘荡着她那动听而美妙的声音。

她就那样轻松而平静地站着, 除了偶尔甩动两根短小的发辫, 不时地抬起胳膊强调一下语气, 再没有另外的多余的动作。

说实话, 就是她那种单纯、朴实、平静、镇定和真诚, 深深地打动了我和我的伙伴们。我真的是第一次感觉到, 那抑扬顿挫的歌声, 竟然具有那么神奇的力量。它可以拨动我们的心弦, 可以激发我们的热情, 可以燃起我们胸中的火焰,可以调控我们的喜怒哀乐!

记得以前读过晚清著名作家刘鹗的《老残游记》, 其中描写女艺人歌唱的文字, 简直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但我一直认为, 那只不过是刘鹗老先生精美的文字技巧制造出的特殊氛围, 人世间, 不大可能出现黑妞、白妞式的人物, 更不会有那种近乎天籁之音的绝妙歌唱。

但四十二年前, 在奔赴北大荒农场的火车上, 我仿佛被引入了刘鹗老先生描述过的境界之中!

刘鹗在《老残游记》里, 只是传神地形容了黑妞和白妞美妙绝伦的声音, 而我们之所以被同行的女生所吸引, 除了她那掷地作金石之声的歌唱, 还有她巧妙地传递给我们的歌词的内容。

时隔四十来年, 当年听过的歌词确实记不起来了。好在如今信息发达, 从电脑上, 找出了那首《铁道兵志在四方》:

背上(那个)行装扛起了(那个)枪,

雄壮的(那个)队伍浩浩荡荡,

同志呀! 你要问我们哪里去呀,

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离别了天山千里雪,

但见那东海呀万顷浪,

才听塞外牛羊叫,又闻(那个)江南稻花香。

同志们哪,迈开大步呀朝前走呀,

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

背上(那个)行装扛起了(那个)枪,

雄壮的(那个)队伍浩浩荡荡,

同志呀! 你要问我们哪里去呀,

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劈高山填大海,

锦绣山河织上那铁路网,

今天汗水下地,明朝(那个)鲜花齐开放。

同志们哪,迈开大步呀朝前走呀,

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

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

看过这两段歌词, 我相信, 年轻一些的朋友应该能理解, 我们为什么会被打动了吧。

我们不像一两年后来北大荒的知识青年, 没有生产建设兵团战士的光荣称号, 和“兵” 字毫不沾边。但是, 我们也是匆匆忙忙“背上(那个) 背包”, 兴致勃勃地奔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像铁道兵战士那样“志在四方”!

当年的北大荒开发, 不就是铁道兵将士们亲历亲为的吗?

我们要去的八五二农场, 不就是铁道兵八五零二师创建的吗?

天籁般的声音, 铿锵悦耳的旋律, 把我们的情绪推向了高潮。

同样的意境, 同样的感受, 把我们引进了铁道兵和北大荒垦荒英雄的行列。

这首歌, 她不止唱了一遍。从北京唱到牡丹江, 然后换乘列车到完达山深处的迎春火车站, 最后唱到我们此次旅途的终点: 黑龙江省八五二农场, 彻底地完成我们从学生到农业工人的身份转换。

毫不夸张地说, 她的歌声, 伴随着我们在冰天雪地中斗志昂扬地行进了数千里路程。

那时候听歌, 不像现在, 没有近乎疯狂的喝彩、吼叫, 没有没完没了的掌声。我们更喜欢静静地聆听, 细细地感受, 默默地体味。然而, 实话实说, 她的声音在我们心底引起的涌动和冲击, 可以使我们历经四十二年而难以忘怀。我相信, 这种感觉, 还会陪伴我们走完生命的里程!

朋友, 你能想象得到, 这奇妙的力量能有多么巨大吗?

有过这番经历, 后来再听其他的歌唱, 总觉得提不起兴趣来, 无论如何找不到那种难得的美妙感觉。日久天长, 自然而然地, 就形成了我在本文开头部分说过的、被女儿指责为“落伍” 的心态。

或许, 这就是古人所述说的意境: “曾经沧海难为水” 吧。

随着歌声, 我们慢慢地知晓了这位歌唱者的底细, 对她的仰慕之情也渐渐丰盈起来。

写到这里, 朋友们可不要产生什么误会。这里说的“仰慕之情”, 绝对不是非分之想, 更不是男女间的情爱。我们那个时代的年轻人, 感情哪里有那么丰富? 况且, 我们的同行者大都分别毕业于男女分置的学校, 异性之间绝少来往。

以往在北京的时候, 碰到五一或十一的天安门广场晚会联欢, 需要和女校联合举办, 和女生手拉手跳集体舞。当时, 没有几个人觉得这是什么好事, 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做出逃状, 生怕被老师“押送” 到联欢会现场。

然而, 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总有特殊的现象出现。前面说过, 我们四中同学中有一位吕斌轩, 是1966届高中毕业生。很凑巧, 他和那位“歌者” 分配到了同一个生产队。“歌者” 有个女性味十足的名字: 阮丹妮。阮丹妮在北京就读的女六中, 和我们学校仅是一街之隔, 再加上阮丹妮一路上动人心魄的歌唱, 肯定为他们两个的感情交流提供了相当的方便和可能。

紧接着, 吕斌轩和阮丹妮顺理成章地结成了一对夫妻。

按说, 吕斌轩比我们大上两三岁, 算是学长。那么, 阮丹妮就应该是我们的嫂子了。可我却从来没喊过她一声“嫂子”, 甚至连“丹妮” 这样的昵称也没叫过。我们北大荒人的习惯, 总是直呼其名: 阮丹妮!

屈指算来, 和吕斌轩、阮丹妮得有三十多年未见了。

我时常想, 不知何时, 能再听一遍她唱的《铁道兵志在四方》, 寻找当年的那种感觉。

但愿这不是奢望。

同类推荐
  • 每天读点季羡林(全集)

    每天读点季羡林(全集)

    季羡林,一位世纪老人,走过了风雨飘摇、朝代更迭、持续战争的动乱年代;经历了政治斗争、天灾人祸、狂热运动的动荡时期;风雨的历练,成就无悔的人生,晚年的季羡林被尊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几位大师级人物之一,学界的泰斗。
  • 记者札记

    记者札记

    《记者札记》是作者对1978年到1987年任《光明日报》记者期间新闻业务的自我剖析。本来记者你我,大同小异,并无可记之处。但这里有两点特殊。一是,这九年正是新中国历史由低谷到复兴的一个转折期,所记的人物、事件、思想都有特殊的时代印痕,可资参考;二是,这九年作者以大报记者身份处于最基层的记者站,又是初出茅庐,深挖细采,绞尽脑汁,有一些特殊的收获。几篇作品得奖也在这一时期。这一本书原名《没有新闻的角落》,本意是一个记者在不大出新闻的地方,如何抓到新闻。该书1990年出版后,曾先后再版、重印13次,影响较大。归纳出的一些法则、警句也广为流传,如“出门跌一跤,也抓一把土”,“三点一线采访法”等。
  • 雪野茫茫俄罗斯:勃留索夫抒情诗选

    雪野茫茫俄罗斯:勃留索夫抒情诗选

    本书是俄罗斯象征主义诗歌盟主勃留索夫的诗歌精选,译者按年代从勃留索夫的诗集(含未出版诗集)中选译(共141首),分为十辑。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俄罗斯文学与文化生活中,勃留索夫是个非同凡响的人物,被誉为“青铜和大理石”铸就的诗人。在诗坛上,勃留索夫还以诗歌理论家著称。
  • 今日出门昨夜归

    今日出门昨夜归

    这是一个巨大的超赵人类文明能力的石窟群。但在厂窟周围却生活着群几乎被现代文明摒弃的穷孩子。一个名叫路云天的奇人在这里自筹资金办起了一座初级中学。路云天突然被害而且遗体不翼而飞。同学们在追查的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扑朔为离的现代科学无法解释的怪异事件,使大家的探秘过程,变成了对宇宙、对人性、对生命的寻觅和领悟……二十多年前,著名作家竹林曾以反映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生活的路》轰动全国,并得到了茅盾、冰心、萧乾等前辈的激赏;二十多年后,她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再度出发,以优雅的、意气风发的姿态行走在科幻、魔幻与现实主义之间,为当代中学生讲述了一个奇妙诡异、大气磅礴而又充满了诗怀画意的故事。
  • 会哭能笑的山:石煌远影视剧文选

    会哭能笑的山:石煌远影视剧文选

    千年古刹,百代龙兴。唐风、宋釆、香绕、烟萦。信步眼前佛国,举头直上青云。拭目其昌,侧耳阳明。书韵、诗魂。学富五车歌墨客,书通二酉颂秦人;挥笔纸中三寸色,藏书洞里千尺经。水长史远,学博心清,试用天下墨,难写辰州真;仙门珍珠雨,齐眉翡翠云,辰龙关前月,清浪水中星。壶头山顶阴阳酒,吊脚楼里日月心,寡妇链下千年爱,顺母桥上万古情。号子拉长辰河三千里,渔歌唱醒清浪八百魂,水涌胸中几滴血,山横心底骨几根。横篙浪里走,侧桨风中行;举杯上川贵,托碗下洞庭;坐地说圆缺,卧舟论浮沉:笑里好梦起,酒鼾荡雷声。如仙,似神,苦乐皆人生。轻摇日月,暗转乾坤。
热门推荐
  • 情锁深宫

    情锁深宫

    【经典文学】今日风行,明日经典【流光飛舞】编辑旗下出品(上架啦,谢谢大家长期的支持,我会更加努力的写出好文汇报大家。今天有事外出,晚上7点后大爆发,连发七章啊,亲们稍安勿躁。)“你的纯真,你的善良,你的美好,真的让我爱不释手。”四皇子王释宁在刘楚乔耳边低语,柔情似水。“皇上,当你为了大局无能为力救我的家人我的朋友时,我就已经变了。这次,我要掌握自己的命运,不要再被人随意的欺辱。”刘楚乔面含讥讽,冷冷的看着面前她曾经深爱的男子。
  • 三国权谋

    三国权谋

    他本以为自己熟读三国.能知前后事,定能保自己与身边的人安全,然而三国众人都与所知有异。他不像别的穿越者那样赋予开外挂式的智慧与武功,他只是一个21世纪的普通学生,他为了保全自己能在战乱年代能活命,他为了他身边的人能活下来,他一次次的在阴谋诡计下死里逃生,一次次的与那些三国名人斗智斗勇,究竟他能否活下来笑到最后,他能否保护他身边的人?
  • 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第六卷)

    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第六卷)

    四大名著是指《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及《红楼梦》四部中国古典章回小说。这四部著作历久不衰,是汉语文学中不可多得的作品。其中的故事、场景,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四大名著”的最初提法是“四大奇书”,中国在明末清初最先有了这种说法。李渔曾在醉田堂刊本《三国志演义》序中称:“冯梦龙亦有四大奇书之目,曰三国也,水浒也,西游与金瓶梅也……”清代乾隆年间问世的《红楼梦》原名《石头记》被公认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本书将这四部书进行了新的编排,选取其中的经典篇章予以出版。
  • 东古荒龙

    东古荒龙

    发新书了,大家捧捧场吧。《罪召唤》一个整天怨天由人心里还有点小阴暗的小吊丝,机缘巧合之下得到了一个来自宇宙之源的召唤之心,从此开始了牛B的召唤人生。什么,只能招唤电影中的反派小角色。唔,幸好能升级。哈哈哈,还有新手大礼包,我看看抽到了什么宝贝,一定要来个强力的人物呀。血魔?那个有九千九百九十九条命的超级boss,靠吸人血增强实力。我喜欢,先扔隔壁的岛国玩玩去。晕,没有成功。T博士?那个玩T病的怪叔叔。大爱呀,赶快弄点病毒玩玩,我都迫不及待的想看看岛国生化危机了。草,还没有成功。呃,又是没有成功……叮,抽奖成功,正在召唤人物。正在抽取宿主精神力。小吊丝晕迷前,将自己的右手高高的举起,中指直指苍天‘都没有说要抽精神力的好不好’天养生:…………
  • 错投妖胎

    错投妖胎

    李心远使出了吃奶的劲才把眼睛睁开,眼前的情况把他吓了一跳,因为他此时正是在吃奶,而旁边一起吃奶的还有一群小猪。李心远本是合体期的高手,为了师门的复兴冒险修炼导致元婴爆裂而亡。来到地府投胎又遇到十殿阎罗争权地府大乱,一片混乱之中李心远误投了畜生道,开始了他以妖修炼的第二生。
  • 离人心上雪

    离人心上雪

    诛仙台的字字诛心,换来他的默默守护,从曾经的天真,到现在的狠决,是痴还念?是孽还是缘?是善还是恶?他是魔也是这世间独剩唯一的一个神,千万年的冰冷山,遇到她之后,他的世界出现了光明,皆说温柔乡英雄冢,他却甘之如饴,宁负天下人不负卿。她,穿越而来,本以为是意外,却不知是阴谋,信任的不再信任,喜欢的不再喜欢,昔日的信誓旦旦变成了笑话。岁月是把杀猪刀,j我们长大了,再也回不到曾经。
  • 最好的样子

    最好的样子

    高三了,她却恋上了他,这样的恋情能否长久,高考将他们分开,一个在国内,一个在海外,10年,两人重逢,却不料她早已嫁人……曲折的命运何去何从?无人知晓。
  • 中国行会制度史

    中国行会制度史

    本书介绍了行会的起源,萌芽时代,隋唐时代的行会,宋代的行会,元明时代的行会,会馆,近代手工业行会,近代商业行会等。
  • 上古世纪之异瞳

    上古世纪之异瞳

    她是精灵们口中的异类她拥有精灵没有的黑长发,一双银瞳倾天下她受创的心,她冰冷的心在这场冒险逐渐愈合、融化
  • 明星学院男校医

    明星学院男校医

    沈小楼自幼随师父古老头子在深山长大,无奈天生五行奇缺,若不续命,就活不过25岁。为了破解这五缺,来到上京艺术学院,寻找金、木、水、火土五种纯命格美女。于是他进入了滨江影视艺术学院,并凭借着一身太清秘术,医杂症,揍恶霸、扁恶道士,从此艳福不断,美女老师、冷艳校医、可爱小萝莉、美艳厨娘、火爆特警,狐妖、白富美等宁肯错上,也绝不放过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