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512600000026

第26章 难忘点拨之恩———怀念冯理达先生

那一天, 无意中打开电视, 荧屏上突然出现一个熟悉的身影, 笑盈盈地面对着我。本以为是要报道她的什么先进事迹, 仔细听下去, 播音员充满激情的声音, 却是在传扬她生前的诸多动人经历。

我猛然意识到, 冯理达先生已然离开了人世!

这消息来得太突然了!

新闻联播里说, 冯理达享年八十三岁。这对我又是一个冲击。虽然, 我始终把她视为自己的前辈, 但在我的印象中, 从来没有把她和八十几岁的老人联系在一起。她总是显得那么年轻, 精力充沛, 步履从容, 脸上挂着亲切的微笑, 举手投足之间, 处处洋溢着青春的风采。怎么忽然之间, 她就到了和圣人比肩的年龄(孔子活了七十三岁, 孟子活了八十四岁) 了呢?

静下心来, 回忆和她相识的时间, 应该是在20世纪的70年代末。屈指算来, 马上就有三十年了。真个是弹指一挥间, 白驹过隙, 不知不觉中, 竟然过去了四分之一多的世纪!

刚和她认识的时候, 不知道该怎么称呼她。从年龄上说, 她是绝对的长辈,应该喊她“阿姨”。可那个时候, 好像不兴那么叫。喊她“冯老” 吧, 她不满意地说: “我有那么老吗?” 她让我称呼她“理达同志”。我又不敢, 一个晚辈, 哪里能与她“平起平坐”? 后来, 她做了海军总医院的副院长, 问题解决了, 无论何时何地, 喊一声“冯院长”, 都算是十分得体的吧。

有一段时间, 我也喊她“冯先生”。我当然有自己的理由。其一, 她的父亲冯玉祥将军, 虽然身居高位, 但他老人家最不愿意别人称他的官职, 而喜欢别人喊他“冯先生”。作为冯玉祥将军钟爱的女儿之一, 被人称为“冯先生”, 完全在情理之中。其二, 社会上有这种习惯, 把年高德劭的女性尊称为“先生”。我认为, 她应该具备这个资格。其三, 我在北京四中读书时, 同学们对师长(无论男女) 一概喊“先生”, 以表示作为弟子和晚辈的敬意。这是我们的习惯, 不大好改, 也不愿意改。

如此这般地述说过因由, 她似乎默许了我的辩解, 也就不大在意我对她如何称呼了。

其时, 之所以经常到北京西便门19号的国务院宿舍拜望冯理达, 当然是为了工作。那几年, 我负责冯玉祥将军传记和相关书籍的编辑出版事务, 同时, 我还和冯将军的一位老部下合作, 正在撰写一部名为《冯玉祥将军传奇》的书稿。

不用说, 这两方面的事情, 都十分渴望得到冯玉祥将军子女和其他亲属的指点和帮助。冯理达, 还有她的丈夫罗元铮先生(著名经济学家,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副所长), 热情地接待我, 不厌其烦地为我寻找采访线索, 联系他们多年不曾来往的故旧(由于政治上的原因, 解放后, 很多有他们这种经历的人们相互间割断了联系), 给了我相当多的支持和帮助, 使这两方面的努力都有了令人振奋的进展。

得人之助, 当然终身难忘。然而, 使我感触最深、最难忘的, 却是冯理达先生和我的一次短暂的交谈。

那是一个傍晚, 在冯理达家整洁的客厅里。工作上的事情谈完之后, 我们的话题很自然地转到社会上流行的一些内容。或许是比较熟悉的缘故吧, 我真的是敞开思想, 毫无顾忌, 像放连珠炮似的, 不停顿地说了许多。

冯理达斜靠在沙发上, 右手支在腮边, 面带微笑, 静静地听我“高谈阔论”。

听着听着, 我看她的眉毛扬起来了, 嘴角抿了抿, 身子也动了一下。我知道, 这是她要说话了。

“你多大年纪了?” 冯理达微笑着问我。

不知道她为何要问我的年龄, 但我还是老老实实地向她作了“交代”。

“嗯, 和我家又新差不多。”

“又新” 是冯理达和罗元铮的儿子, 我们虽然认识, 见面打招呼, 但没有深入交往过。

“我想问你,” 冯理达依然笑盈盈地说, “你小小年纪, 读过多少书? 研究过多少学问? 经历过多少事情? 就敢对社会上的那么多问题下结论?”

这一下可把我问住了。我呆呆地望着她, 不知如何作答是好?

“有学问的人遇到新问题, 会表现出某种好奇, 非常想研究研究, 弄清楚是怎么回事? 看看有没有道理? 没有学问, 或者说学问根底不大扎实的人则不然,动不动就表态, 这个不对, 那个不可能, 轻易就下结论。你说, 是不是呢?”

冯理达依然是那么和蔼可亲, 笑容可掬, 音调平和, 但我体味得出, 她的批评可是严厉至极, 鞭辟入里, 毫不留情面!

以往, 我自认为还算是一个有些学问的人, 今天经冯理达一质问, 我好像顷刻间现了原形, 将自己浅薄无知的一面, 赤裸裸地暴露无遗。看起来, 有学问和没有学问的区别, 并不完全在于掌握知识的多和少, 而对待知识和现实问题的态度及其应对方法, 才是至关重要的。

冯理达先生一席话, 真的有如醍醐灌顶, 使我一下子清醒了许多!

虽然是受到拷问般的批评和质问, 当时的我却没有丝毫的窘迫之感。此时此刻, 一方面, 在心灵上感受到了极其强烈的震撼, 有如受到当头棒喝一般; 与此同时, 我又觉得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切切实实地得到了慈祥的关爱。她是把我当成了自家人, 才如此直白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呀!

此时, 我仿佛真正理解了古人所一再强调的“点拨” 二字。只有真正的大师级人物, 才能懂得点拨的要义。不经意的一点一拨之间, 或许能使人一下子成熟起来, 最有可能促成认识上的飞跃。

受过冯理达这一番点拨, 当然会使我受益终身。

点拨之恩, 怎敢忘怀?

写到这里, 还要说几句“闲话”。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 节目介绍冯理达的感人事迹时, 说她是“冯玉祥将军和夫人李德全的长女”。听到这一小段文字, 我的心里不由得又是一颤, 生出了些许遗憾。依稀记得, 1982年, 在纪念冯玉祥将军百年诞辰的时候, 北京的一家媒体也登出了这十几个字, 结果, 在冯玉祥将军的亲属及西北军故旧之间, 引发出了很多的议论和不快。

冯理达先生确实是冯玉祥将军和李德全夫人生育的第一个女儿, 但在冯将军的六个女儿中, 她却是排行“老四”, 所以, 老一辈的人也称呼她冯四小姐。

冯玉祥将军的长女是冯弗能。20世纪20年代, 冯弗能与一大批有特殊身份背景的中国青年(大都为国民党政要的后代) 留学苏联, 后来成为蒋介石长子蒋经国的结发妻子。冯玉祥与蒋介石曾经“义结金兰”, 兄弟相称, 他们的子女成为夫妻, 也应该是意料之中的事。然而, 这一对夫妻的关系, 和他们父辈之间的经历相似, 经过一段不太长的甜蜜生活, 最终还是分道扬镳, 各奔东西。

冯弗能的妹妹冯弗伐, 同样是一位有着广泛影响的优秀女性。1925年, 冯弗伐和哥哥洪国、姐姐弗能一道赴莫斯科留学, 亲身经历了中国现代史上的诸多事件, 个中表现常令人称道。解放后, 冯弗伐曾连任全国政协委员和民革中央委员, 为祖国的统一大业, 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冯将军的第三个女儿冯弗矜, 不幸于抗战期间在重庆早逝, 没能留下更多的历史足迹。她和姐姐弗能、弗伐, 均为冯玉祥的结发妻子刘德贞女士所生。

李德全夫人也生育了三个女儿。在冯理达之后是冯颖达, 清华大学的教授。

她们的小妹妹冯晓达, 1948年随同家人回国途中, 在黑海因轮船失火与父亲一起罹难。

冯氏姐妹虽然分属于不同的母亲, 但她们毕竟是有着相同血脉的嫡亲手足,情谊极深, 相互之间十分敬重。1982年深秋, 在山东泰山, 我亲眼见到冯理达带领弟弟冯洪达、弟媳余华心和他们的子女, 在刘德贞女士的墓前默哀致礼, 场面十分动人。

我真的希望, 中央电视台的记者是因为年轻, 不熟悉历史, 或是因一时的笔误, 才出现这种小小的差错。

我们怀念冯理达先生, 实在是出于对她的高尚品格和非凡业绩的敬仰, 至于她是不是冯玉祥将军和李德全夫人的女儿, 是不是长女, 好像并没有多少关系。

如果媒体的朋友们不在这些方面做文章, 宣传效果是不是更好些呢?

同类推荐
  • 明天见

    明天见

    《明天见》是Pano的首部旅行摄影散文集。全书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关于巴黎罗马布拉格等九个浪漫唯美之城的旅行散文,不同于一般游记作品,Pano不但深入浅出地介绍城市风格特色,将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建筑、风土人情娓娓道来,更是融入自己的个人生活与情感 ,如同一部部浪漫的纸上爱情电影;二是“你好,陌生人”主题的纪实摄影作品,记录着他遇见的陌生人们,萍水相逢,擦肩而过,或安静聆听他们的故事,遇见就是给彼此最好的纪念;三是他在巴黎生活的日记,记录着些细小琐碎的点滴日常、思悟感念,真诚敞开了一个大男孩敏感、善良的幽谧心灵。
  • 游学在台湾

    游学在台湾

    本书作者以一个游学在台湾的学生的视角,生动有趣地记录了在台湾清华大学交流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有台湾大学课堂上的妙趣横生,教授风采,作业、讲座等学习生活,也有课余生活吃穿、游玩、追星、做志愿者的丰富的生活体验;作者用敏锐的目光,游刃游余地流畅自如娓娓道来,对于台湾的老荣民,对于乡情,对于两岸同胞、同根的和平的期许都有情真意切的触觉。有感性的文字,也有理性思考,是大陆生在台湾交流以来比较全面记录游学在台湾生活的第一本书。
  • 名师导读之外国名著

    名师导读之外国名著

    在浩如烟海的人类文化发展史中,文学无疑是一颗耀眼璀璨的明珠,它如一个向导,引领着我们在这一片纷繁复杂的密林里遨游;它是一条小路,指示我们通向梦的彼岸。
  • 咏物文学与时代精神之关系研究

    咏物文学与时代精神之关系研究

    本书先从风俗史的角度对唐宋六百年牡丹审美玩赏之风习进行深入而系统的考察,在此基础上,对此期牡丹赋、牡丹诗词等进行系统解读与阐述,借此分别呈现唐宋社会牡丹审美风尚之转移,以及唐宋文人士大夫牡丹审美文化心理之嬗变。通过风俗史与文学主题演进史之互参互证,从一个特定的具体的角度来共同呈现彼时时代精神之变迁。
  • 世界最佳感恩散文精华(深沉卷)

    世界最佳感恩散文精华(深沉卷)

    《世界最佳感恩散文精华》,分为《挚爱卷》《情感卷》《温馨卷》《深沉卷》四册,本套丛书包罗了近百年来中外广泛流传的名家名作,它们的作者大都是在历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曾经影响过文坛的大师、巨匠、泰斗,这些感恩作品发乎于心,动之于情,感人肺腑,动人心魄。作家们以特有的直觉表达了我们生活和生命中随时能感受到却无法表现的真实情感,他们将激情与柔情倾注于笔端,在有限的篇幅里,浓缩了无限的情感,激发起人们强烈的阅读欲望。本书内容丰富,思想深沉,闪耀着智慧的光芒,非常适合广大青少年阅读,也是各级图书馆陈列和珍藏的最佳版本。
热门推荐
  • 龙阳狂天

    龙阳狂天

    我心狂傲,意欲指天!一手混沌,一手阴阳,脚踏五行,头顶龙纹!这是一个修行的世界,从蝼蚁变成绝世强者,需要多少磨练?过刚如何?我就是不折,太傲如何?谁能来治我?我就是要蔑视苍穹!
  • 背叛者联盟

    背叛者联盟

    从地球穿越到其他位面的人都会成为很牛B的存在。那么当斗罗大陆的人穿越到地球会怎样?斗气大陆的人穿越到地球又会如何?三千世界,无数位面的的人齐聚地球,你不知道不代表不存在。我们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我们是背叛者联盟!
  • 商业银行经营学

    商业银行经营学

    本书主要研究商业银行的整体概况、资本管理、负债业务、现金与短期借贷及长期投资业务、贷款业务、表外业务、国际业务、风险管理、绩效考核及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
  • 废柴嫡女之妖孽召唤师

    废柴嫡女之妖孽召唤师

    她,夜慕。二十一世纪的金牌杀手。在一次执行任务中,不小心吞了全世界唯一一朵金莲花。穿越到了一个异世大陆——“清玄大陆”。在这片大陆上,只有强者才能生存。而弱者,就只能一辈子被强者踩在脚下。她,夜慕。是清玄大陆五大世家之一的夜家中的嫡女。但因天生毫无灵力,被整个清玄大陆的人视为废柴。连夜家的下人都把她如狗一样对待。当,二十一世纪的金牌女杀手夜慕穿越到这个废柴身上,废柴还会是原来的废柴?契约神兽?抢夺宝物?这些,她都不放在眼里,那些蔑视过她的人,等着吧。【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聊界之战

    聊界之战

    生生不息,君有倾天,叶有轻尘,唐有宇辰。三君之战,威武不败。后世人称,三君乃至天地之主;界域主宰;不败天神。
  • 金牌毒妃:邪王的盛世溺爱

    金牌毒妃:邪王的盛世溺爱

    她是冷心冷情的废物丑女,他是血瞳残佞的嗜血王爷,一道圣旨,两只蛊虫,她与他同生同死同命!她嫁他是因为怒他,他娶她同样是恼她,若洞房花烛,她必然要拍死他,他必然要拍飞她!她说:“你是我的男人,谤你、欺你、辱你、笑你、轻你、贱你、恶你、骗你,你该欣然受之!”他说:“天以大亮,梦该醒了,去——罚抄女诫三百遍!”
  • 中阴

    中阴

    万物众生,在灵魂脱离肉体和即将赶赴下一场轮回之间,其间隔共有七七四十九天。而这段时期,亡者的阴灵仍有行为去感知于色、声、香、味、触、法。而佛教把这四十九日,死亡与重生夹缝中的过程称作“中阴”。
  • 关键8招教出好小孩

    关键8招教出好小孩

    这个浮躁的时代,在电视、电影和网络中成长的孩子往往缺乏挫折承受力、虚荣好胜、不切实际,容易挫败沮丧。年轻的父母大都工作忙碌,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有限,对孩子的管教往往或操之过急,或疏于管教,或方法偏差,以致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上有了困扰。本书在家庭教育方面向家长提出了8条建议,内容包括如何培养孩子的道德、思想,如何处理学习、生活,如何对待人生、兴趣,如何建立和谐的亲了关系等,涉及孩子成长的各个方面,甚至每一个细小的环节。
  • 老兵口述抗战2:石牌、常德、衡阳、桂林四大保卫战

    老兵口述抗战2:石牌、常德、衡阳、桂林四大保卫战

    《老兵口述抗战②:石牌、常德、衡阳、桂林四大保卫战》讲述了正面战场上比较有影响的防御战,包括石牌保卫战、常德保卫战、衡阳保卫战、桂林保卫战。这些防御战尽管都打得惨烈悲壮,然而除了石牌保卫战外,其余的都失败了。石牌保卫战(1943年5月—6月),中国军队坚守石牌村,硬生生地斩断了日军伸向重庆的一只魔爪,保证了重庆的安全。此后,日军彻底放弃了沿着水路深入大西南的梦想。被西方军事家赞誉为“东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常德保卫战(1943年11月—12月),衡阳保卫战(1944年6月—8月),桂林保卫战(1944年10月—11月)。
  • 光与静默(纪伯伦全集)

    光与静默(纪伯伦全集)

    《纪伯伦全集:光与静默 散文·杂篇》收入了纪伯伦不为人知的大量散文、杂文、演讲、译文、箴言录等等,纪伯伦的诗歌才华掩盖了他作为冠绝一世的散文家的身份。这是目前全球收录纪伯伦散文、杂篇最全的一本书。从这本书中你可以看到一个慷慨激昂、横眉冷对的纪伯伦,或许这才是他作为20世纪最富盛名的思想家该有的一面。文中饱含纪伯伦对时代、民族、家国的忧思,因为这本书,他足以和鲁迅一起留名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