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512600000025

第25章 尹冰彦先生印象

虽然从小在北京长大, 但对北京城里那些稀奇古怪甚至可以说是莫名其妙的胡同名字, 我总是感到难以理解。

尹冰彦先生的家在西单附近, 大秤钩胡同16号。大秤钩, 旧时秤上的大钩子, 称重量时专门用来钩住东西的物件儿。真是怪事, 打量着这条不算狭窄的胡同, 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 住着那么多人家的地方, 和那个黑黑的铁钩子有什么关系?

胡同的名字古怪, 走进16号的大门, 见到尹冰彦先生之后, 又一种古怪的感觉涌上了心头。

尹冰彦老人实在是太瘦了, 用皮包着骨头这几个字形容这位老先生, 毫不为过。窄窄的肩膀, 枯枝般的手指, 薄薄的胸腔, 颤颤巍巍的步态, 都给人以弱不禁风的感觉。老头儿的年龄肯定在七十开外, 脸颊向里洼陷, 使得面孔上的骨头十分突出、显眼, 而鼻梁上一副黑色镜框眼镜, 更加深了上述印象。

尹冰彦老人实在是太弱了。初次和他交谈的人, 都会不由自主地为老先生担心。一句话, 他要分成好几个段落说完, 一边说一边喘着气, 喉咙里还会带出丝丝拉拉的声音, 好生可怕。后来我才知道, 医生管那声音叫“啰音”, 严重肺气肿或器官疾病的明显征兆。有时候, 尽管特别愿意听老先生讲述, 但内心深处又相当恐慌, 说句不太吉利的话, 真的怕他一口气喘不上来, 变生意外。

然而, 恐怕谁也不会想到, 就是这样一位瘦骨伶仃、步履蹒跚的老头儿, 却写得一手好字!

尹先生的墨书, 圆润、飘逸、生动、灵活, 极有韵味, 一句话, 是那种让人一搭眼就会萌生爱意的书体。和尹老相识之后, 不少同事和朋友请我代为求索尹先生的墨宝, 老人总是有求必应, 给足了我面子。

写到这里, 朋友们可能会产生误解, 以为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位书法大家。当然不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 我认识尹冰彦先生时, 他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中央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 后来又被委任为国务院参事室的参事。纯粹是因为对现代史研究的一点兴趣, 使我和他老人家成了忘年之交。

尹先生的经历, 是和民国史上赫赫有名的李宗仁先生连接在一起的。抗日战争期间, 尹冰彦曾经主持李宗仁任司令长官的第五战区《阵中日报》, 担任总编辑。后来, 他是李宗仁身边的机要秘书、秘书处长, 直至参加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 成为起义人员, 尹冰彦才和李宗仁先生各奔东西。

正因为有着这样一段不寻常的经历, 在李宗仁60年代中期回国之后, 尹冰彦才有可能奉中央统战部之命, 与程思远相互配合, 陪伴旧日的老长官, 照料他走完了生命的最后旅程。

说起和李宗仁相处的日子, 尹冰彦老人如数家珍, 真是道也道不尽。

我印象最深的, 有这样几段事:

一是李宗仁和刘少奇夫人王光美的关系。

李宗仁回国, 在国内外激起了巨大反响。为表示对他这一义举的支持和庆贺, 毛泽东主席以及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的高层领导, 连续举办宴会, 招待李宗仁一行。

这一天, 尹冰彦接到通知, 刘少奇主席和夫人王光美要设宴接见李宗仁夫妇。

没想到, 听到这个消息, 李宗仁竟然慌了神, 匆匆忙忙地把程思远和尹冰彦找来, 神情不安地说道: “怎么办呢? 怎么办呢? 明天见到刘主席夫人, 怎么办呢?”

“这有什么难办的? 一起吃吃饭, 照照相, 就行了呗!” 尹冰彦很坦然地回答。

“不是这样简单的事!” 李宗仁急切地说, “我和王光美早就认识。明天见面,提不提以前认识的事? 不提, 不礼貌; 提呢, 怕人家不高兴。现在, 我们的身份不同呀!”

原来, 抗日战争胜利后, 李宗仁被任命为北平行营主任。赴任前夕, 一位老朋友向他推荐自己的女婿, 请求安排一个职务。李宗仁是个讲义气的人, 二话没说, 带着这个年轻人同家人一起上了飞往北平的飞机。当时, 由于有些家事需要处理, 夫人郭德洁没能一同前往, 随机同行的孩子就成了问题。正当李宗仁在飞机上为此事犯难的时候, 那位前来求职的年轻人主动提出, 可以把孩子放到他在北平的家里, 让他的家人帮助照料。

而这个年轻人的家, 也就是王光美的家。由此, 成就了李宗仁和王光美见面并结识的机会。

这确实是一道难题。以王光美现在的身份和地位, 与一位旧日的战犯谈起外人并不知情的情谊, 很可能会有难言之隐。但如果李宗仁闭口不提这段往事, 等于是知恩不报, 在情理上实在说不过去。难办, 确实是难办呀!

就为了这么一点事情, 李宗仁和程思远、尹冰彦商量来商量去, 三个人真是绞尽脑汁, 仔细权衡, 最后决定, 还是不提这段往事为好。免得节外生枝, 惹出其他不必要的麻烦来。

然而, 他们谁也没有想到, 第二天, 这道让他们为难了大半夜的难题, 竟然解决得那样简单、容易。

和刘少奇、王光美夫妇见面的时候, 没等工作人员介绍, 王光美便笑吟吟地伸出手来, 主动和李宗仁打招呼: “都是老熟人, 早就认识, 早就认识。”

更令尹冰彦没有想到的是, 不过两三年之后, “文化大革命” 中出现了“梅花党” 的传言: 说是李宗仁夫人郭德洁、刘少奇夫人王光美、国家科委的领导张本, 再加上他尹冰彦, 都是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特务, “梅花党” 的成员!

这个“玩笑” 可真是开大了, 简直比“莫须有” 还要“莫须有”!

遗憾的是, 尹冰彦先生也说不清楚这个谣言是何时、何地、何人造出来的。

至今, 此事依然是个谜团。恐怕, 只有等始作俑者站出来, 坦陈一切, 个中真情才有可能大白于天下。

二是周恩来总理巧妙做郭德洁的工作。

郭德洁是李宗仁的第二位夫人, 从国内到国外, 一直跟着丈夫东奔西走。随丈夫回归祖国后, 她的心情十分舒畅, 兴致勃勃地到各地参观、游览, 几乎忘却了自己身患的重病。然而, 在日常生活上, 郭德洁却对国内的环境有些不大习惯。用惯了国外的香皂、香水, 还有其他日常用具, 马上换用国内生产的商品,总觉得有些别扭。所以, 郭德洁老是吩咐身边的工作人员设法从香港买日用品来用。

那一段时间, 周恩来总理经常来李宗仁的新居探望, 不知不觉地察觉到了郭德洁的这些小小的动作。总理是何等聪明的人, 看在眼里, 却换一种谁也没有料到的方式点明了主题。

那天, 总理又过来了, 笑吟吟地坐在郭德洁旁边, 不慌不忙地从上衣口袋里抽出自己的钢笔。

“你看看, 我们国家的轻工业产品, 质量一点不比国外的差。这是上海生产的英雄金笔, 绝对比得过派克。”

郭德洁好像有些不相信, 伸手接过周总理的钢笔, 在桌上铺开一张白纸, 刷刷刷写了几个字。

“真的, 真是不错!” 郭德洁满面惊喜, 拧上笔帽, 把钢笔握在手里, “总理,这么好的钢笔, 送给我吧!”

总理呵呵笑了, 摆着手说: “那可不行, 送礼怎么能送旧货? 我让人明天买支新的英雄金笔, 给你送来。”

简单几句话, 一支英雄金笔, 也使精明的郭德洁女士悟到了许多许多。从那以后, 她就很少再提从香港买东西的事了。

三是为李宗仁先生择偶。

李宗仁先生回国不久, 他的第二位夫人郭德洁女士的癌症就发展到了晚期,终于不治。

其时, 1891年出生的李宗仁已经七十开外, 垂垂老矣。但他还真有点“不知老之将至” 的劲头儿, 外界的很多人也经常不把他的实际年龄放在心上。尹冰彦老人半是调侃地说: “虽然是在‘文化大革命’ 期间, 还是有那么多的求婚的信件雪片一样地飞来!”

寄信的女士来自社会各个阶层, 尽管表述的方式各有不同, 但目的只有一个: 希望嫁给这位做过中华民国代总统的老先生。

不用说, 处理这些信件的工作, 理所当然地落在李宗仁的前任机要秘书、秘书处长身上。

尹冰彦深知李宗仁的性格, 对这些信件的处理格外慎重, 不敢稍稍怠慢。每封信都要细细阅读, 那些差距太大的, 还要十分委婉地回信予以拒绝。而其中和李宗仁择偶的标准相近的, 需要挑选出来, 与程思远共同商量之后, 再呈报“德公(李宗仁字德邻, 属下习惯地称呼他“德公”) 卓裁”。

令尹冰彦万万想不到的, 是李宗仁对择偶的政治标准的苛刻要求。

有一位面貌姣好的女性, 性格、职业、学识和经历均十分理想, 尹冰彦和程思远都认为这是一位值得推荐的对象。兴致勃勃地报到李宗仁那里, 德公仅扫了一眼, 便把材料原封不动地退回来了。

否定的原因只有一个, 这位女士的父亲是“右派”。

还有一位各方面条件均与李宗仁的要求相近的姑娘, 尹冰彦和程思远也是一眼看中, 推荐给德公。这一次, 德公又一次使用了“否决权”。原因与上次几乎一模一样: 政治条件不好。姑娘的父亲曾经在李宗仁的部队里任过职。用李宗仁的话说: “我本人就是旧军人, 再和一位反动军官的女儿结婚, 不是越抹越黑嘛!

不行, 不能选这个。”

李宗仁挑来选去, 总是不中意, 弄得尹冰彦和程思远难得要领, 左右为难。

无可奈何之中, 择偶的事情只得暂时放下。后来, 经过反复权量, 还是按照李宗仁的要求, 先找到一位护士, 经过一段时间过渡, 才解决了问题。

四是李宗仁在“文革” 中的境遇。

虽然, 曾经有“红卫兵” 闯进李宗仁的寓所, 但由于受到特殊关照, 他在“文化大革命中” 没有受到什么冲击。

然而, 这并不意味着李宗仁没有受到当时的“革命浪潮” 的影响。

那几年, 神州大地上曾经刮起过一股“打鸡血” 的风潮。据说, 每天从鸡身上抽取一定量的血液, 注射到人体内, 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治疗结果。当时, 这几乎成了一股风气, 相当多的人卷入了“打鸡血” 的行列。李宗仁也被这股风迷住了, 养了一只公鸡, 利用鸡血健身、治病, 忙了个不亦乐乎。

这时候, 社会风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李宗仁寓所里的工作人员, 为当时的革命形势影响, 已经不大安心为寓所的主人服务, 纷纷做起了自己的事情,其中也包括养鸡的营生。一大群鸡养在一起, 难免会抢夺食物。李宗仁养的公鸡特别强壮, 常常把别的鸡赶到一边, 自己“独自享受”。这可气坏了那些工作人员, 一怒之下, 他们把李宗仁的公鸡杀掉了。

李宗仁和新婚的妻子气不过, 和对方论理。不料, 对方更是义愤填膺, 怒斥道: “解放前, 你们骑在劳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今天, 还要继续在我们面前为非作歹吗?”

可以想见得到, 这对李宗仁的心灵刺激有多大!

但据尹冰彦先生介绍, “文化大革命” 中对李宗仁打击最大的, 是黄绍竑先生的不幸逝世。黄绍竑曾经是国民政府时代桂系的核心人物之一, 人称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国民党政权垮台前夕, 作为和谈代表之一, 黄绍竑与张治中、邵力子、刘斐等来到北平, 与中共领导人商谈和平事宜。后来, 和平谈判宣告破裂, 六位和谈代表宣布与国民党政权决裂, 留在北平, 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立, 成为受到各界欢迎的著名民主人士。

谁也没有想到, “文化大革命” 竟然是一场无与伦比的大灾难。黄绍竑先生不甘受辱, 自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听到这个消息, 李宗仁悲痛万分地说: “季宽(黄绍竑字季宽) 和我共事达半个世纪, 过去在那么艰难的时刻, 他都挺过来了。而今, 他是遇到了无法承受的灾难呀!”

很长一段时间, 李宗仁生活在愤懑的情绪之中。不久, 无情的癌细胞在他的体内蔓延开来。

听过尹冰彦先生一段一段的精彩陈述, 当然希望他把这些故事转变为文字,传播给更多的朋友。当时, 我正受命编辑一本小册子, 定名为《旅途密友》, 于是, 我便正式向尹老发出了“约稿” 的请求。

尹冰彦先生是一位十分严谨的老人, 完稿之后, 他要求我去找程思远核对一下史实, 生怕自己单纯依靠回忆, 把事情记错。

得到程先生认可之后, 再顺利经过领导审查, 《旅途密友》付梓, 首版征订八万册!

故事讲到这里, 似乎就要结束了。令人难以料到的是, 上级领导部门把我找去谈话, 说是《旅途密友》涉嫌登录“名人秘事”, 需要暂时封存。我当时正当壮年, 年轻气盛, 也可能算是少不更事, 在对答上级领导时“出言不逊”, 结果惹了祸殃。第二天接到通知, 八万多册《旅途密友》, 不准发行, 全部销毁。虽然是惹了大祸, 造成了那么大的经济损失, 庆幸的是, 单位领导保护了我, 没有给我任何纪律处分。

生活中总是充满了突变和意外。就在我满怀不平和愤懑之时, 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任教的唐德刚先生找到了我。其时, 我正在搜集整理冯玉祥将军的生平资料, 并且组织出版了和冯将军有关的多部著作。与冯将军同为安徽人的唐教授,经冯玉祥将军的家人介绍, 和我取得了联系。

唐德刚教授是中国口述历史研究项目的创始人, 在海内外引起巨大反响的《李宗仁回忆录》、《胡适回忆录》等名著, 均出自他的手笔。和唐教授的见面,的确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兴奋和冲动。唐教授想和我交流冯玉祥将军研究的最新进展, 我呢, 却极力想把尹冰彦老人掌握的第一手资料详细讲述给他听。

结果, 是我的努力占了上风!

唐教授越听越兴奋, 接着就向我要尹冰彦先生的手稿。

时隔不久, 唐德刚教授来信告诉我, 尹冰彦的文章已经在台湾《传记文学》

上发表, 并且在海外造成了很大影响。原来, 国外一直谣传, 李宗仁回到大陆后境遇极差, 最终为中共迫害致死。尹文以翔实的第一手资料, 粉碎了那些无稽之谈。这样, 李宗仁的生平历史就完整了。

尽管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 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 并不能大事声张, 我只能把这种兴奋偷偷地藏在心底。

前面说过, 尹冰彦先生的书法堪称一流, 而且, 他只书写自己的诗句, 更是一绝。

尹先生的诗很有特点。他写西施, “捧心越女入宫门, 赚得君王满面春”。讽刺五七干校乱搞两性关系的军代表, “野外鸳鸯交颈眠”。文笔幽默, 韵味十足。

我最喜欢的是他的一首绝句:

十年河东又河西,

名利凄惶徒羁縻。

官盖霎时成刍狗,

惟能坦荡保生机。

没有相当的生活底蕴和文学造诣, 很难达到他的这种境界。

老先生欣赏前代诗人龚自珍的风格, 也以龚氏的“乙亥杂诗” 为范本, 写了一百多首古体诗。20世纪80年代末, 尹冰彦老人曾经说过, 有朝一日, 要把他的全部文稿交给我, 希望我能帮他整理印行。可惜的是, 后来我的工作环境发生了变化, 而尹老1990年逝世的时候, 我又没有得到消息。而今, 更不知尹先生后人的联络方式, 难以完成老人的最后心愿。

对我来说, 这不能不是大大的遗憾。

同类推荐
  • 安民为天

    安民为天

    本书对作出巨大牺牲的百万移民充满了血肉之情。对三峡库区20年来“移民、安民”的艰辛过程也作了客观、理性的描述。书中首次披露了这场伟大的移民运动中大量鲜为人知的故事,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活的人物,读来令人震撼、感动,又发人深思,是一部既有鲜明时代特色,又具有历史厚重感的作品。
  • 午夜的独舞

    午夜的独舞

    有的人有才无趣,有的人有趣无才,刘蕴慧有才有趣,更兼美貌美德,曾是许多人瞩目的“四有新人”。然岁月荏苒,转眼十年过去,新人似乎已有了些“资深”的味道。 趣者,相映而成也,反正没刘蕴慧时,大家便觉相顾无趣。有个朋友说,刘蕴慧一走,南京城好像空了——她说的是我们这个圈子空旷了很多。刘蕴慧在南京大学读完作家班后,曾离开这里一年多。那的确是段黑暗的日子,大家人心离散,无组织无纪律,许多人仿佛已相忘于江湖。好在她很快又回来了,于是欢乐回来了,牌局回来了,火锅回来了,茶馆的品茗谈诗歌厅的声嘶力竭都回来了。
  • 我是一条只有七秒记忆的鱼

    我是一条只有七秒记忆的鱼

    对于我们来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一套豪宅还是一段爱,一张永远刷不爆的银行卡还是一个肩膀,一个令人羡慕的工作头衔还是自己想要的自由……作者用自己的经历,或看过的书、电影、音乐中的片段,用探讨的姿态,娓娓道来,如此亲切、自然。在那些故事的影子里,我们看到了曾经的、现在的,或未来的自己。那些细节与片段是如此熟悉,但却很少能引起我们的注意。如今,它们被收藏在此,但愿能与你的世界在某一个瞬间存在共鸣。
  • 给我一支枪

    给我一支枪

    亲情、友情、爱情交织的乱世悲歌。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晋北地区。马龙、亢振刚等这些普普通通的中国人在这场空前的民族危机中,逐步成长为一批勇敢、机智的民族英雄。故事一波三折,场面震撼人心。亲情、爱情、友情也在这场民族搏杀中演绎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壮歌。
  • 回归的江河

    回归的江河

    本书是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多年努力和付出的总结。通过书中案例,展示了通过景观设计能够有效解决城市发展中许多方面的问题。其中,代表性工程包括青草沙水源地原水工程、上海合流污水治理工程、白龙港城市污水处理厂、重庆鸡冠石污水处理厂、世博园区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和世博轴及地下空间综合体工程等。
热门推荐
  • 上古世纪之种族乱斗

    上古世纪之种族乱斗

    这本书是关于上古世纪中的种族之战的,PS:等游戏开测了,再写一部。
  • 超级CEO成功哲学课:雷军

    超级CEO成功哲学课:雷军

    本书带你了解金山软件掌门人雷军的成功之路,全书分为“三好生”的IT梦想、让自己的梦想燃烧起来、金山公司的顶梁柱,雷军当仁不让、卓越网的诞生与覆灭、深度反思,重新选择,做投资达人、锐意创新,雷军与“小米”的故事等九章内容。
  • 儒学基本常识

    儒学基本常识

    儒学创立于春秋战国时期,独尊于西汉武帝之时。在此之后的两千多年中,儒学成为了我国的显学,对我国社会的稳定、对中华文化的熔铸、对中国人性格的形成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为了传承和弘扬我国儒学,本书编者编著了《儒学基本常识》以供广大读者朋友阅读或参考。
  • 心中有鬼,误入妻途

    心中有鬼,误入妻途

    和我一起长大的闺蜜死于非命,却在我乘坐的末班车上纠缠上了我。最悲催的是,和她一起找上我的还有个男鬼!从此以后,午夜凶铃,邪灵入体,黄仙警示,曾经我一直觉得是鬼谈的东西真实的在我身边上演。无形中好像有一把推手,不断的将我拉入未知的世界中去。而他始终在我身边一路保驾护航。我以为他会是我的良人,即便是鬼,我也想与他一起共度余生,却没想到,一切都不是那么简单的……
  • 冯氏锦囊秘录

    冯氏锦囊秘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七彩的分光

    七彩的分光

    应用光学家王大珩,讲述自己从事光学研究的经历和故事。主要内容包括:出生地的秘密、祖父的丹桂、16岁的私塾先生、驻日公使寻访穷留学生、学业荒芜两鬓丝、八旬老父自题挽联抱憾而终、踩着板凳上黑板、鸡兔同笼的教益、小圣人挨板子、水碗中弯折的筷子、一个人得了两块银盾、“抠门儿”老子、考上了三所大学、最崇敬的老师、与钱三强莫逆相交70载、南下逃难等等。
  • 刀出幽冥

    刀出幽冥

    一把来自幽冥的断刀,带来力量的同时,也带来了诅咒。每时每刻都在燃烧的灵魂,必须杀人吞噬灵魂才能维系生命,没人知道什么时候是尽头,从踏上这条路开始,就无法后退。刀出幽冥,死神临世。
  • 不顾一切

    不顾一切

    十年前分手时,他告诉她,你不是我想要的女人。十年后再重逢,她告诉他,你只是我孩子的父亲。
  • 熏腊味食谱

    熏腊味食谱

    《熏腊味食谱》主要介绍了熏制品、腊制品的制作方法,制作过程详尽,原料取材容易。《熏腊味食谱》行文简洁,通俗易懂,一学就能做出符合自己口味的熏腊品,是学习制作熏腊品的极好参考书。
  • 断空游之阿尔特里亚

    断空游之阿尔特里亚

    平凡的我,看着如此纷乱的世界。拼搏一次,阿尔特里亚啊,你到底有多少秘密,我每成长一分就多一分恐惧。黑流涌动之间到底是谁在乱世,我只想有一个安稳的生活,我多么希望所有人不用拿起屠刀。可,没有绝对的力量,一切都是空谈啊。我会成为这个世界的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