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324200000013

第13章 教育问题的综合分析(5)

理性地看,我们需要分清楚几个概念:首先,理想的教育不仅是理想的大学教育,仅有理想的大学教育,也无法实现“理想教育”的目标;其次,理想的教育或大学教育只是为实现“理想教育”的培养目标提供更好的保障,而不是必要条件,更不是充分条件;最后,体制对教育可能有很大影响,但理想的体制并不等价于理想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是两个不同层面的事物,两者之间既不是相互等价关系,也不是必然的因果关系。具有了理想的体制,不一定能实现理想的教育;反之,即便没有理想的社会环境,也有可能实现理想。

实现理想教育的障碍在任何国家都存在,体制只是教育工程过程、环节活动之外的事物。当下教育的关键在于教育工程过程自身所存在的问题。有的研究者只看天上的理想,不看脚下的土地,对这些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缺乏清醒的认识,也没有弄清教育问题的真正症结所在,甚至可能没弄明白“理想教育”的内涵和目标,只好将实现“理想”的障碍简单地归结为体制问题。

第四节 治标不治本

针对教育问题,不仅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并努力解决问题,而且全社会都在思考分析、献计献策,以期解决问题。君不见从小学到高中,孩子们常常做作业到十点多,大多数课外时间都用于参加各种辅导班。我们如此努力,却收效甚微,甚至问题更加严重。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即使我们非常用力,但“力”没有用对地方。当下所分析讨论、致力解决的绝大多数问题都只是教育过程之外的问题,即使很深刻,解决问题的方法却“治标不治本”。

一、媒体导向的片面性

媒体对人的影响属于社会环境对教育的影响。今天的网络、电视等媒体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的报刊和收音机。然而,所有媒体对教育的宣传、导向普遍运用功利的结果导向性思维,只是围绕书本知识、考试成绩、名次以及上大学等“结果”进行,具有极强的片面性。

首先,媒体宣传常常讲道理、强调结果,却很少告诉受众“如何做”。例如:我们常听说“知识改变命运、态度决定人生、细节决定成败”等结论性语言,但却没有被告知该如何做。其次,媒体宣传的有些观点并非完全正确,特别是当这些观点不能被全面辩证地理解、而被当作真理和教条时。“知识改变命运”只是表象,与其说“知识改变命运”,不如说“态度决定人生、过程决定结果”。因为知识只是结果,通过知识学习养成良好的态度、习惯更为重要。

我们的老师、老师的老师,甚至祖师爷常常关注知识、武功等结果的传授。受到这种思维的导向,媒体记者、节目策划人不会理性地理解“知识改变命运”。也许他们根本就没有认识到此观点的片面性,故而忽视道德、态度、习惯等软知识重要性的宣传。一向以坚强示人的女研究生杨元元在自缢前,始终没弄明白她自身到底缺失了什么,最后只得感慨:大家都说“知识改变命运”,可她学了那么多知识,却为什么不能改变命运。

我们还常见媒体报道“某科学家在国外学习掌握了先进的科技知识,回来报效祖国”,如果为了弘扬爱国精神进行宣传,本无可非议。但报道刻意强调从国外学习、掌握先进的科技知识,则具有很大的片面性,甚至可以说是错误导向。如此报道的背后思维还是“工匠学徒式”的人才培养理念:得到了上乘的武功秘籍,就可以笑傲江湖。其实,科技只是已取得的成果,国外先进的科技也是别人发明创造的“鱼”,只有掌握了别人发明创造技术、应用技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态度、习惯、方法和思维,才能得到“渔”,才能不断地应用、发明、创造新技术。

二、将教育问题单纯地归结为学校教育

不可否认,学校教育存在问题。但将问题简单地归结于学校,尤其是大学,而学校问题又被归结为体制问题,则未必尽然,甚至可能存在理性和逻辑的缺失。人的教育、学校教育、政策体制之间有关联性且相互影响,但不能等同。人的教育成长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综合影响的结果,远比学校教育复杂,且更具有综合性。因而,教育成长不能等同于学校教育,更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知识传授。我们是否应该从更广泛的视野和更深层次的原因,来认识、分析、思考教育问题、战略、架构,且系统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呢?

人的教育始于通识教育,目标应该是无止境的自我完善。如果某个人要具备自我完善能力,那么,他所具备的道德、态度、习惯、价值观等软知识比他所掌握的书本知识重要得多。这些伴随整个人生的软知识,如七种基本态度、各种重要的生活习惯,可能在幼年时受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养成了。对这些软知识形成的影响,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占据了主导地位。甚至可以说,良好的家庭教育都有类似的教育经验,不良的家庭教育存在着不同的原因。

三、赢在起跑线上

针对教育,“不要输在起跑线”恐怕是最流行的语句之一。这种流行的背后还是“教育就是学知识”的思维在作祟。相较而言,发达国家的中小学、甚至大学教育远不如我们严格规范,课堂教学也比我们自由散漫,教学不严格遵循教科书,甚至没有固定教材,所讲授的数学、物理等知识简单得多。按理说,我们已经远远地赢在了起跑线,可我们的教育整体却输了太多,这是为什么?

世上本无起跑线,设定起跑线实属“画地为牢”之举。眼见别人的小孩学习各种东西,自己却寝食难安,一味地盲从,非要让小孩学点什么才能心安。表面上看,这种行为属于“红眼病现象”,其背后则体现了不成熟的教育思维。果非要设定起跑线,“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就是最好的起跑线,同时更需要理性地思考:除了学习知识、技能,到底还要培养小孩什么?

其实,所有可以画出起跑线进行比较的教育,都是面向结果的教育。这种教育只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轻视软知识的培养。教育,除了教授书本知识、专业技能以外,更要通过知识讲授,培养良好的道德、理想、态度和习惯等软知识。这些方面对人生的影响是决定性的,但却画不出起跑线,更无法比个高低输赢。因此,我们赢在了起跑线上,却输在了根子上。我们的学生可以赢得各种奥林匹克竞赛的金牌,但我们的教育却“不是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难以培养一流的创造性人才。

四、采用原版教材

针对教育问题,有人试图通过采用原版教材来解决。很多大学,包括很多“985高校”,常常强调采用多少原版教材、多少门课程实施双语教学,以突出自身办学的特色、优势和国内外影响。教育管理部门在实施教育质量工程项目、开展教学检查评估时,将双语教学、采用原版教材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

按理说,采用原版教材以后,国内的所有大学与国际一流大学皆可使用同样的教材,国内学生与国外学生也可学习同样的知识,那么,大学培养的人为什么差距会那么大呢?

有人也许会说,教师水平和学生悟性存在差异,导致学生接受、理解知识的程度不同。有人还可能说,我们在教育上的经费投入、设施建设等方面不如发达国家。纵观全球,北大、清华的毕业生与国际一流大学的“最后产品”在质量上还是存在很大差距。然而,北大、清华每年可是从近千万考生中选拔佼佼者,他们与国外一流的学生相比,智商应该不分伯仲。国家每年投入给北大、清华的办学经费并不亚于国外一流大学。更何况,曾经的西南联大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同样培养了一流的人才。由此可见,这些理由和说法皆不成立。

我们不妨简单梳理一下原版教材、双语教学、知识、国际合作与交流、现代教育理念之间的逻辑关系。不管是原版教材还是中文教材,相同课程的教材介绍相同的知识,语言只是表达知识和思想的载体。教师采用中文、英文还是其他语言讲授知识亦不重要。从本质上来说,大学之间的差距在于大学文化的差距,大学文化又表现在价值观、态度、习惯、思维、教风、学风、活动组织、践行现代教育理念的过程等难以量化的方面,甚至包括理想、精神和追求,而不是固化在书本的理论、技术、思想等方面。如此看来,引进原版教材只是引进了书本知识,难以引进别人教育的理念、过程和方法,并未根本性地改变“工匠学徒式”的人才培养方式,更不能改善大学文化。因而,采用原版教材、双语教学等做法并不能解决问题。那么,究竟该如何创建一流的大学文化呢?

文化如果缺乏交流,只会近亲繁殖、文而不化,甚至变得僵化。从长远看,外部交流比内部交流、国际交流比国内交流对文化活力的影响更甚。大学可以通过跨专业、跨学校、跨地域、跨国家的学术研讨、会议沙龙、交流访问,尤其是通过国际合作,实现多元文化的交流、各种思想的碰撞、教育理念的丰富,潜移默化地影响、改善大学文化。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国外一流大学为何如此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我们大力推进大学的国际化进程,其根本目的应是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引进并践行现代教育理念,推动教育过程改革,提高大学文化的水平,而非局限于学术水平,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我们的很多大学只停留在签署合作协议、引进原版教材、推进双语教学、派出师生留学、招收留学生等行为。有的大学签署了上百个国际合作协议,却无任何实质性的交流合作。邀请国外著名教授来华讲学,我们却非常功利性地只关心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进展,甚至只是为了装点门面。为了装点门面,有的大学不惜重金聘请影视明星担任客座教授。明星们并非没有思想见地,但他们常常忙于“捞金”,做客都未必有时间,还有时间思考并教授学生吗?由于文化改善非一日之功,不可能在短期内获得成效,且成效往往不可见,因而国际交流与合作在短期内很难带来效益,更难以助力各级领导的仕途升迁,故而显得很不重要、甚至可有可无。

五、结果导向的问题

追逐知识和采用原版教材,是同一事情的两面。我们与教育发达国家的差距,包括大学和中小学在内,可看作结果导向和过程导向的差异,也可归结为培养学生思考什么和如何思考的差异。在学生低年级的时候,这种差异就开始不断地积累,并被普遍化,最终形成态度、习惯、能力等方面的巨大差距。

我们似乎更加关注老师讲授知识是否清楚,学生能否理解所学知识。真正一流的教育则是结合知识内容开展教学,培养学生思考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实际上,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软知识需要以具体知识、事例等为基础和载体,知识讲授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基于一定的知识积累,学生学习某个知识点、技术点可能只需要一节课,如某个定律。而该知识点的研究形成、技术点的发明创造,则可能是某个科学家、发明家的毕生心血。

一百多年前的前沿研究内容,已经进入今天的大学、甚至中学教材。例如:元素周期表、电磁学原理、物种进化论等都是中学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已经远远超越了一百多年前大学的知识水平。当时的大学教授也不懂这些知识,可今天的中学生却懂了。如果仅从知识掌握的角度看,今天的中学生是不是比当时的教授更加智慧呢?因此,研究、发明和创造的过程最体现科学家、发明家的智慧。老师、学生以及普通百姓都知道“渔”比“鱼”重要的道理,可一些官员、老师、家长面对具体教育问题时,却只关注“鱼”,出现现实中常见的“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现象。那么,我们的教育又缺失了什么,使得整个社会普遍地存在“知行不合一”现象呢?

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知识在不断地积累、爆炸,人生可用于学习的时间却只有那么多。西方教育家们很早就认识到:仅仅依靠书本知识的传授,永远培养不出完整的人。因此,教育发达国家的大中小学教育,通常并不局限于知识传授,而是以问题为出发点、以解决问题为目标,要求学生自己找资料、分析、讨论并想办法解决问题。这种方式培养了学生“渔”的能力,使他们学习掌握解决问题、形成知识、发明技术的方法。

“工匠学徒式”培养方式极易令个人形成微观思维,进而使得整个社会形成非理性且不成熟的思维。君不见很多人将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国家强大、民族复兴单纯地寄希望于知识、技术;人们对学术大师充满了极端崇拜,似乎一个大师就能改变一个大学的水平;面对社会不公和经济腐败现象,人们寄希望于出现一个“包青天”;有的人保养身体或治病,又将希望单纯地寄托于一顿山珍海味、一副灵丹妙药。不知道我们在这样的漩涡里还要徘徊多久,才能认识到教育的真谛,走出误区,真正践行现代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一种高屋建瓴的教育体系,践行现代教育理念,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培养完整的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否则,杨振宁博士关于诺贝尔奖的预言还只是“水中月”、“镜中花”。

六、能力培养欠缺

同类推荐
  • 宝贝取名有学问

    宝贝取名有学问

    古人云:“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好名。”此话今天看来似乎有点片面性,带点名字决定命运的唯心味道,但其中也反映了名字的重要性,体现了人们对取名的重视程度。姓名,是人的“品牌”。取名,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姓名的好坏,虽不能决定人的一生命运,但它却带着时代的信息,凝聚着长辈对宝贝的深情厚意和殷切希望,好的名字寄托着人的理想、抱负和志向,从小为宝贝树立起人生的追求目标,激励宝贝奋发向上,努力进取,塑造良好的个性,在心理上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影响他们的一生。
  • 解码电视湘军

    解码电视湘军

    书是透过魏文彬的视角来解码电视湘军的,但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读者不仅仅可以基本完整地看见魏文彬从出身贫寒的农家少年到叱咤风云的传媒领袖的传奇人生,也可以见到电视湘军的一系列“大佬”,书中有大量电视湘军中高层重量级人物的深度访谈和近距离拍摄的图片以及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读者可以从他们的话语、表情和眼神里捕捉到“芒果台”的某些气质。从书的后记可以知道,作者与湖南广电渊源甚深,对电视湘军“大佬”们的历史背景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因而可以比较准确地把握他们的个性特征并且做出相当准确的描述以及恰当的评价。
  • 宏观历史观与中学历史校本研修

    宏观历史观与中学历史校本研修

    该书为湖南省教育学会“十二五”课题立项后的研究成果,以宏观历史为出发点,摈弃了单纯的学科观念,致力于学生正确历史观的确立与历史问题的分析方法的形成。目的在于以学校为平台,来塑造一个全新的、充满理性与人性的教师群体和校园文化共同体。该书角度鲜明,史论结合,有学科特点和通识特点,可作为历史教学研究的参考书和历史观认识的读本,以指导中学历史教学与中学学科的研究。
  • 论新闻学学科地位及发展

    论新闻学学科地位及发展

    本书以新闻学学科建设为主线,集中反映了作者关于新闻学学科地位及学科发展问题的一些理论思考,表达了作者“保卫新闻学”和“发展新闻学”的学术见解与理念诉求。本书集中展现了作者在新闻学学术研究方面的志趣及成果,同时从一个侧面折射出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新闻学研究的发展轨迹,并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了我国新闻学理论传承与创新的研究方向。本书可作为新闻与传播院校师生、新闻实务工作者研修新闻理论的参考书,也可作为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生进行上述方向专题研究的辅助教材,同时对撰写新闻学术论文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 常用俗语熟词源头之趣

    常用俗语熟词源头之趣

    《常用俗语熟词源头之趣》有四个特点:一是知识性。特别是俗语,它的产生都和历史、传说有关,每条俗语都有它的历史根据或传说故事。俗语的形成,本身就是知识的积淀,这本书就是用知识积累成的小小“知识库”。二是趣味性。俗语的来源,既谐且雅,趣味无穷。如“宰相肚里能撑船”,源于王安石的故事,王安石是宰相,是为大雅,可这则俗语的产生却十分有趣。三是工具性。它可以像词典一样查阅,用起来十分方便。四是收藏性。它不是应时性、流行性书籍,过时不用,它是知识性书籍,可以永久保存,飨及后人。
热门推荐
  • TFBOYS的心情少女

    TFBOYS的心情少女

    一个女孩晕倒在路边,小凯看见她就把她带回家;第二位少女是寻在同伴而迷路被源源“打劫”;千千呢,因为女孩打错人,而与第三位女孩纠缠在了一起
  • 凌天剑尊

    凌天剑尊

    铸剑大师凌天铸剑五万把,功成一刻魂穿异世,附身卑贱剑奴之身,凝成万剑之体,身怀绝世火种,觉醒最强武魂,强势崛起,一路逆袭,坐拥众美,傲视九天!会炼器,能炼丹,懂音律,会做菜。麻麻说,出来混,必须啥都会!
  • 佛说一切流摄守因经

    佛说一切流摄守因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足控天下

    足控天下

    一个恋足患者深切治疗的故事!左肩,扯一大旗,撰足疗天下,庸人勿扰。右肩,披一宝帔,绣有五行八卦。美女,要看相,还是治病?伸手?不行。伸脚,对伸脚。为什么?脚是百脉之汇,通一切森罗,懂不?七月七,足踏七星,美女,你们在哪?漫漫足控路。相士,医师一把抓。
  • 太极葛仙公传

    太极葛仙公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迷雾街

    迷雾街

    每一个黑夜降临的时刻,每一个迷雾升腾的时刻。每一个痛苦爆发的时刻,每一个心灵震荡的时刻。每日每夜每时每刻,源自古老冥冥细语的诅咒,震慑着来往于这条路上的蝼蚁。迷雾之街,吞噬的一切从这里出发。
  • 中国式家庭教育的误区

    中国式家庭教育的误区

    社会上的竞争,本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实际上也是家长的竞争。无数事实证明,教育孩子首先不要输在家庭教育上,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所犯的错误少了,孩子就变好了。要解决孩子的问题,必须先解决家长的问题。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好家庭教育,如何使孩子成材,已经成为每一位家长必须学习的课程。反观今天的家庭教育,很多家长走进了重智轻德、重知轻能的家庭教育误区,在教育培养孩子的过程中,造成孩子孤僻冷漠、心理脆弱……
  • 绝世武魂

    绝世武魂

    秦川,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因为一场意外,家破人亡,他选择投江自杀来了却残生,可他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竟会魂穿到了一个比他更悲剧的少年身上…在这个大陆,所有人都是靠武魂来战斗的……兵器系武魂、野兽系武魂、古兽系武魂……这里应有尽有!且看一柄古怪的小剑武魂,如何纵横异界!
  • 傲世煞风

    傲世煞风

    王者不是靠老子而已,杀戮不是说说而已!我为修罗,天地当战。我为主宰,天地当剹。你若是没有实力的话,等我把整个天地屠戮一空的时候你再来和我讲道理。这异世的大陆中满是杀戮,强者不断的崛起只有踏在山一样的尸骨上。
  • 回忆似水

    回忆似水

    上天赐给每个人极度相似的青春,生活方式却是千姿百态。青春里面对每一次无法逃避的选择,内心总要承受百倍的苦楚熬过世间的大悲惨。你不能厌恶,或者荒废光阴,要明白,不管是过去还是未来,你失去的不是别的什么,而是自己此刻正度过的分秒。无可挑剔,青涩的爱情会被无形的铁索束缚,雨季的山盟海誓像流水一样远去,以及想象的美好将一去不复返。天空仿佛一片阴霾,看不到灿烂的阳光,连同时间恍若成了一条被拉得悠长的路,前面看不到终点。彷徨、失落、一次次心灵深处的煎熬,被一双隐形的手推着前行,就这样坚持,奋斗。大概是内心里藏着一份承诺,一份爱,一段抹不掉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