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322400000044

第44章 “双城记”(下)(4)

后来,郁达夫曾借其作品中人物之口解释他移居杭州的原因:“上海的文坛怎么样?你为什么要搬到这一个死都里来住呢?”

“还不是为了生活!我们是同你刚才说过的一样,都落伍了。无论如何,在这一个暴风雨将吹到来的大时代里,我们所能尽的力量,结局总是微薄得很。新起的他们,原也很在努力,但实力总觉得还差一点。像我这样,虽自己明晓得自己的软弱无能,可在有些时候,也还想替他们去服一点点的推进之务。不过心有余而力不足,近来老觉得似乎将要变成他们的障碍物的样子,所以就毅然决然地退出了这文笔的战场。仲子,你以为我这计划怎么样?”

“当然是很好。我们虽则都还未老,但早已先衰了;第一就得来休养休养,虽然或将从此一直的没落下去也说不定。”

自然,这毕竟是文学作品,而郁达夫在公开发表的文章中,对于移居杭州是这样解释的:我的来住杭州,本不是想上西湖来寻梦,更不是想弯强弩来射潮;不过妻杭人也,雅擅杭音,父祖富春产也,歌哭于斯,叶落归根。人穷返里,故乡鱼米较廉,借债亦易,——今年可不敢说,——屋租尤其便宜,铩羽归来,正好在此地偷安苟活,坐以待亡。搬来住后,岁月匆匆,一眨眼间,也已经住了一年有半了。朋友中间晓得我的杭州住址者,于春秋佳日,旅游西湖之余,往往肯命高轩来枉顾。我也因独处穷乡,孤寂得可怜,我朋自远方来,自然喜欢和他们谈谈旧事,说说杭州。这么一来,不几何时,大家似乎已经把我看成了杭州的管钥,山水的东家;《中学生》杂志编者的特地写信来要我写点关于杭州的文章,大约原因总也在于此。

“流水不腐”,这是中国人的俗话。“Stagnant Pond”,这是外国人形容固定的颓毁状态的一个名词。在一处羁住久了,精神上习惯上,自然会生出许多霉烂的斑点来。更何况洋场米贵,狭巷人多,以我这一个穷汉,夹杂在三百六十万上海市民的中间,非但汽车、洋房、跳舞、美酒等文明的洪福享受不到,就连吸一口新鲜空气,也得走十几里路。移家的心愿,早就有了;这一回却因朋友之介,偶尔在杭城东隅租着一所适当的闲房,筹谋计算,也张罗拢了二三百块洋钱,于是这很不容易成就的戋戋私愿,竟也猫猫虎虎地实现了。(《移家琐记》)

上述一段值得注意的是“人穷返里”和“铩羽归来”两个表述,是否郁达夫在上海遭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压力过大,不堪忍受才执意要回杭州呢?

原来,郁达夫和王映霞于1927年6月在杭州订婚,次年2月结婚。不过他们婚后在上海的日子并不安宁,一说是由于当时军统头子戴笠对王映霞追求不止,为躲避戴笠,郁达夫与王映霞才不得不移居杭州。据王映霞文章介绍,他们是在1933年春末搬去杭州:“原来我们打算在杭州悄悄住下,除了个别亲戚朋友,不让外界知道。”但是事与愿违,他们刚刚到杭州没几天,就有杭州《东南日报》的记者找上门来。因为《东南日报》总编辑胡健中是郁达夫当年在安徽大学任教时的学生,所以他派记者来采访,郁达夫不好拒绝。结果没两天《东南日报》副刊上就发表了一篇访问记,如此,郁达夫想不让人知道也不行了。

而第二个因素,就是经济上的压力,上引文第二段郁达夫说得十分清楚,在其他场合他也有过多次类似的表述。

此外,郁达夫的移居杭州与他对时代的悲观绝望有关,也与其性格有关。郁达夫在《住所的话》一文中说:“自以为青山到处可埋骨的漂泊惯的流浪人,一到了中年,也颇以没有一个归宿为可虑。近来常常有求田问舍之心,在看书倦了之后,或夜半醒来,第二次再也睡不着的枕头上”,“尤其是春雨萧条的暮春,或风吹枯木的秋晚,看看天空,每会作赏雨茅屋及江南黄叶村舍的梦想;游子思乡,飞鸿倦旅……”而这种落叶归根无心羁留他乡的家园感,在性情恬淡不问政治的王映霞方面则更为强烈。于是夫妇二人便托朋友徐葆炎觅得杭州大学路上一所房子,于1933年4月25日移家杭州,后来又在1935年和1936年间修建了“风雨茅庐”。

郁达夫举家迁移杭州一事并没有事先告诉鲁迅,也许他们认为这纯粹是个人私事,所以后来回上海办事时才告诉鲁迅已经迁移杭州。鲁迅也是在他们移家八个月后,当王映霞索要墨迹时才写了那首带有劝诫之意的律诗。王映霞在《我与郁达夫》一书中说:“谈到我们已经搬家的事情时,周先生略略表示了和我们有不同的看法。当时我与郁达夫因移家心切,便也不去十分注意它。”郁达夫在《回忆鲁迅》中则更明确地道出,鲁迅之所不大赞成他的移家是担心“杭州党政诸人”。的确,当时的杭州连岳飞、林逋都“坟坛冷落”而“梅鹤凄凉”,曾为“左联”要人的郁达夫岂能风平浪静地安度余年呢?且让我们再看鲁迅的那首七律:钱王登假仍如在,伍相随波不可寻。

平楚日和憎健翮,小山香满蔽高岑。

坟坛冷落将军岳,梅鹤凄凉处士林。

何似举家游旷远,风波浩荡足行吟。

原诗本无题,是1934年7月《人间世》第8期发表时,由编辑加上的,题为《阻郁达夫移家杭州》。郁达夫后来在《回忆鲁迅》中说:“这诗的意思他曾同我说过,指的是杭州党政诸人的无理高压。”鲁迅认为杭州的政治气候并不比上海好,如果仅仅为了政治原因,则移家杭州没有多少意义。此外,鲁迅反对郁达夫移家杭州,也与鲁迅自己对浙江省当局的反感有关,而起因是在1930年3月,国民党浙江省党部以鲁迅参加自由运动大同盟为由,向国民党中央公开申请要通缉“反动文人鲁迅”。

今天看来,鲁迅反对郁达夫移居杭州固然不错,但留在上海也未必是最好的选择,因为鲁迅等文人在上海的经历已经说明一切。事实上,自从郁达夫移家杭州后,上海当局对进步文人的政治迫害更甚,先是丁玲、潘梓年在1933年5月的被捕,然后是杨杏佛6月18日被暗杀。鲁迅自己也上了黑名单,多次被迫离家暂避。而杭州的政治气候虽然也不好,但比起上海来还是稍稍宽松的。虽然鲁迅被浙江当局通缉,但其实很大程度上不过是一个政治游戏,并不意味着浙江当局一定要置鲁迅于死地,而且鲁迅被通缉也并不意味着其他文人在杭州就会危险。另一方面,移家杭州后的郁达夫,也并未完全停止政治活动,他曾与其他作家一起联名打电报给国民党政府,要求释放丁玲、潘梓年,也曾在杨杏佛被暗杀后,写诗悼念。他这一时期的内心状况,可以用他1933年秋天写的一首《无题》来说明:自来故里,因夏日之可畏,所以不感出头而露面。海上蚊章(小报之西译名),误传此意,谓某某之逃归,全系慑于丁死杨亡之结果。对镜抚背,我真有曳尾泥中之感矣!凑成四十字,聊代万言书。

背脊驼如此,牢骚发渐幽。

避嫌逃故里,装病过新秋。

未老权当老,言愁始欲愁。

看他经国者,叱咤几时休?原载1933年9月出版之《论语》杂志。

郁达夫移家杭州后,创作上的一个变化就是开始大写游记,虽然是为了维持生计,也当与其心境变化有关,与杭州的文化氛围、文学格调的相对轻松闲适有关。自1933年到1934年,他多次游览浙江省内风景名胜区,还曾到北方游览,并于1934年出版了第一本游记集《屐痕处处》。也许这时的郁达夫给人的感觉已经不像一个战士而像一个寄情于山水的隐士。

移家杭州两年后,郁达夫产生了自己造一所房子的想法。他说:“自以为青山到处可埋骨的飘泊惯的流人,一到了中年,也颇以没有一个归宿为可虑;近来常常有求田问舍之心,在看书倦了之后,或半夜醒来,第二次再睡不着。尤其是春雨萧条的暮春,或风吹枯木的秋晚,看看天亮,每会作尝(赏)雨茅屋及江南黄叶林舍的梦想……”(《住所的话》)1935年,经过半年多的修建,花费了一万余元巨款后,一所按照郁达夫设想建造的新居终于完工,他将其命名为“风雨茅庐”。意味深长的是,在其书房内悬挂着他的老乡龚自珍的诗句:“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与此同时,郁达夫在创作上的另一变化是他开始写通俗小说,即那篇应《新小说》月刊所作的《唯名论者》。发表时编者的话很有意思:“郁达夫先生久不写小说了,这次特别由杭州带来了这篇《唯名论者》给我们。在这里,他给读者实现了‘名作家写通俗文学’的愿望。这样的作风,在他还算是初次罢。这是编者应该特别表示谢意的。”同时,他也开始参加杭州文学界的活动,在1935年被选为杭州作者协会的理事,并担任《东南揽胜》的编委。

那么,这些变化,是否说明郁达夫已经完全与上海文学界脱离来往而成为一个隐士了呢?

其实不是。除却上面所提及的参与营救丁玲等活动外,1936年,鲁迅的逝世给他以极大的震动,他不但立刻到上海参加葬礼,而且写下这样富有激情和思想深度的文字:这不是寻常的丧事,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象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时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论鲁迅》)

笔者以为,仅此一段文字,郁达夫就足以称得上是鲁迅的知音,也足以说明,西湖的湖光山色,并没有消磨掉他内心的活力和激情。后来郁达夫积极参加抗日斗争并最终牺牲的事实,也是有力的佐证。

郁达夫是爱书如命的文人,他在日记里常常无奈地感慨:“经济不充裕,想买的书不能买,所感到的痛苦,比肉体上的饥寒,还要难受。”大概,这就是文人的通性。为了维持一家生计,文人们不得不通过撰稿给报社来获得日常生活的保障,这也是可以理解的。郁达夫在移家杭州后,养家糊口的担子并不见轻。他在1934年12月写的《两浙漫游记》里有过感叹:两三年来,因为病废的结果,既不能出去做一点事情,又不敢隐遁发一点议论,所以只好闲居为不善,读些最无聊的小说诗文,以娱旦夕。然而蛰居久了,当然也想动一动;不过失业到如今将近十年,连几个酒钱也难办了,不得已只好利用双脚,去爬山涉水,聊以寄啸傲于虚空。郁达夫当时宁愿撰写游记也不愿屈服于反动派的利诱,确实表达了一种决心与勇气。然而生活究竟是一切之根本,更何况作为一家之主必须多方面考虑,因而“爬山涉水”写游记就成了他的职业。除了游记,郁达夫也一直为报社写作小说,在他的日记里时常可以看到他的无奈:窗外秋雨滴沥,大有摇落之感,自伤迟暮,倍增凄楚。统计本月内不得不写之稿,有《文学》一篇,《译文》一篇,《现代》一篇,《时事新报》一篇。共五家,要有十万字才应付得了,而《宇宙风》、《论语》等的投稿还不算在内。平均每日若能写五千字,二十天内就不能有一刻闲了;但一日五千字,亦谈何容易呢?(1935年9月1日)每日至少需要创作五千字,二十日内不得有一日空闲,这种马不停蹄的工作方式实在也只有郁达夫才可以应付得过去呢。他曾笑言:“若不趁此好天气多读一点书,多写一点稿子,今年年底下怕又要闹米荒。”再加上文人的创作容易受着客观条件的影响,作家似乎一定程度上都难免沦为生存之奴隶。

在郁达夫移家杭州过程中,其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大事件,就是营造“风雨茅庐”。对于此事对郁达夫思想和文学创作的深刻复杂影响,其实学术界未给予足够的关注。1935年底,郁达夫夫妇花1700元购下玉皇山后的30亩(2公顷)山地,并在此建造起他的“永久之地”——“风雨茅庐”。直到完工,这幢豪宅里里外外将近花去了一万五六千元,在当时可以说是天文数字。郁达夫这样形容造屋的艰苦:实在东挪西借,在这一年之中,为买地买砖,买石买木,而费去的心血,真正可观。今年下半年的工作全无,一半也因为要造这屋的缘故。……所最关心的,就是因造这屋而负在身上的那一笔大债,却非得同巴尔札克或司考得一样,日夜的来做苦工不可。(1935年11月19日)同上。

这剩下的百分之二三十的债务,对于一个仅靠写作维持生计的文人来说,确实压力很大。然而,“风雨茅庐”的主人毕竟是才子郁达夫,再大的压力对于他来说也能转化为动力,在郁达夫身上,我们看到了对“著书只为稻粱谋”的最好诠释。

同类推荐
  • 中国传统孝道思想发展史

    中国传统孝道思想发展史

    传统文化是伦理本位的德性文化,孝是中国伦理精神、人文精神最典型的表达,崇尚孝道是中国文化最突出的特色之一。在传统伦理道德体系中,孝居于核心和基础地位:既为百善之先,诸德之本,又是百行之始,教化之源。孝观念通过礼乐教化根植于民族心理之中,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 无华企盼 福禄寿喜(文化之美)

    无华企盼 福禄寿喜(文化之美)

    它是吉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凝结着中国人的伦理情感、生命意识、审美趣味与宗教情怀;他源远流长,博大情深……
  • 古埃及之谜

    古埃及之谜

    从基沙古迹西南角的高地,往三座大金字塔的方向看去,金字塔在尊严华丽中,带着几分怪异。曼卡拉的金字塔最接近我们,而卡夫拉和胡夫的金字塔则在我们的东北方,三者几乎却不全然地,可连成一条正对角线——从卡夫拉金字塔的西南角,通过东北角,往东北方向延伸,直至胡夫大金字塔的西南与东北角。这应该不是什么偶然。不过,从我们坐着的地方看去,这条想象的对角线如往相反的西南方向延伸,再怎么也不会与第三座金字塔相会,因为第三座的曼卡拉王金字塔坐落在这条延长线稍微偏东的位置上。
  • 思考成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思考成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民间风情 三百六十行(文化之美)

    民间风情 三百六十行(文化之美)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是我们再耳熟能详不过的话。社会百业,就是我们俗称的三百六十行。所谓三百六十行的行,最早似乎是指街巷所设的贩卖摊和商店的行列,这点可以在唐人小说文献中得以证明。传统的三百六十行,是我国农耕社会中的各行各业,特别是指人们赖以为生产、生活,即与衣食住行用等紧密相联的手工业、商业的泛称。
热门推荐
  • 溺宠逃妃:王爷么么哒

    溺宠逃妃:王爷么么哒

    众所周知,颜筱汐第一爱好美食,第二爱好美男,只要拿出这两样让她答应你任何条件都可以。这日,南宫霖无意得罪了颜筱汐,于是乎拿出杀手锏:“本王不是还欠你四十只烧鸡吗?现在还给你。”本以为屡试不爽的招数就能令颜筱汐消气,谁知某女人竟然无动于衷。见状,南宫霖邪魅一笑,“鸡肉不感兴趣,那么本王呢?”“我......不吃人肉的!”颜筱汐连忙后退,踉跄倒在了大床上,早已无路可逃。
  • 鬼妃驾到:王爷请让道

    鬼妃驾到:王爷请让道

    她是孤儿,父母抛弃,造成她扭曲的心灵,她誓要人间不得安生!一朝穿越,变异空间异能在手,天下我有!前有大陆最强杀手组织,后有皇帝撑腰,小日子过的狠幸福!日日夜不归宿,某妖孽王爷不爽了!“小狐狸,若以后再这样就立马滚!”“滚床单。”某女蛋定甩出一句。妖孽王爷邪魅一笑,扑倒腹黑女……且看恶搞女主如何玩转古代,俘获妖孽王爷!【本文男强VS女强,】
  • 惧感、旅游与文化再生产:湘西山江苗族的开放历程

    惧感、旅游与文化再生产:湘西山江苗族的开放历程

    本书内容包括导论、山江苗族的历史与记忆、山江苗族的日常生活世界、山江苗族的社会结构、山江苗族的巫蛊世界与惧感、山江苗区的旅游与惧感的文化再生产。
  • 轩邪

    轩邪

    级别设定——天地九关。第一关,破妄;第二关,炼虚;第三关,化实;第四关,婆娑;第五关,造化;第六关,诤命;第七关,涅槃;第八关,轮回;第九关,乾坤。种种神奇的天赋,种种凌厉的极武,爱情,友情,忠诚,背叛,汇聚于苍穹大陆,交织成一副荡气回肠的乐章。善与恶,好与坏,从来都没有固定的界限,因为人都是拥有两面性的。且看一名将这点展现到极致的少年,如何在这片以天赋决定命运的大地上,搅动风云。
  • 司考前后

    司考前后

    过千锤,历百炼,方可驱龙驾凤。看书中主人公一路艰辛励志,赢得人生万物。(愿2015临汾三校学员全部是过儿,胯神雕,全部高分飘过
  • 末世渣男改造计划

    末世渣男改造计划

    一个渣男穿越到有丧尸,妹纸三观正又强悍的末世文,目测男主开始有了崩坏的现象。究竟是改造妹子还是被妹子改造,这是个问题。
  • 情感底蕴

    情感底蕴

    歌德说:“名言集和格言集是社会上最大的财宝——只要懂得在适当的场合把前者带进会话里,在适当的时间唤起对后者的记忆。我们人类社会那些出类拔萃的名家巨人,在推动人类社会向前不断发展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他们通过自身的体验和观察研究,还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感悟,他们将其付诸语言表达出来,被称之为名言或格言,其中蕴含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成为世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人们将之作为座右铭,产生着无限的灵感、启发、智慧和力量,从而成为人生的航灯。作为人生的追求者,茫茫人海,关键在于找到属于自己的名家导师,关键在于找到鼓舞自己的名言警句,当然,最关键的是在这些金玉良言的指导下付诸切实的行动。
  • 格桑花开

    格桑花开

    苏依的母亲,过世不到一个月时间,父亲就另娶他人。她孤僻,她极端,她甚至有些疯狂。然而,在一次商业宴会上,她遇到了洛斌,一个放荡不羁却又温柔如水的男子。这一次的邂逅,会发生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呢?而当他们相爱,要在一起的时候,命运之轮又会带给他们怎样的境遇?
  • exo我们

    exo我们

    我们的命运,就像一道道丝线一样,随着我们的决定而改变轨迹,可是无论怎样变化都不能改变“我爱你,吴世勋。”我以为,当我们走上这条路的时候任何的阻挡都不堪一击,可是为什么会这么的艰辛?回头往后看,原来阻挡我们的一直是我们自己;我们都爱着彼此,可我们之间又有着那么多的误会与猜忌……
  • 麒麟玉之南宋奇情

    麒麟玉之南宋奇情

    小溪小溪你是谁?是谁在呼唤我?是我,小溪......(本书纯属杜撰如有雷同纯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