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311100000007

第7章 当兵的渴望(4)

紧接着是“白卷”典型张铁生出现。这个人是辽宁锦州的知识青年,平时不学习,招生考试不会答题,就给老师写封信,以求照顾,交了白卷,也被树为典型。别有用心的那些政治家还给这封信起了个响亮的名字《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登在《人民日报》上。我们看了以后,都感到不可思议。当时柿园学校的学风优良,同学们以学为荣,明争暗赛,对这个“白卷英雄”,绝大多数人从内心是反对的,甚至是气愤的,只是想不通还不敢说。随后就是北京市十二岁的学生黄帅,和老师发生了矛盾,在家长催促下给报社写信,提出反对“师道尊严”,结果也成了“反潮流”的英雄。把老师管理学生的良苦用心定性为“教育战线上修正主义路线的流毒还没有肃清”,十二岁孩子的反映信是“敢于向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开火”。当时就觉得是无稽之谈,当然又无可奈何。后来又出现了我们河南南阳的张玉琴。这个事件对教育事业的破坏更严重。张玉琴是唐河县马振扶公社初中二年级学生,当时十五岁,当年考英语她不会答题,却学习“白卷先生”张铁生,在卷子后面写了一首打油诗:“我是中国的人,何必要学外文,不学ABCD,也能当接班人,接好革命班,埋葬帝修反。”英语不会,中文一般,却会讲“政治”。学校批评以后想不通,投河自尽了。就这么个事儿,《人民日报》登了不少文章,中央又发了文件,一时轰动全国,哪一级学校都被殃及。据说不少地方的学生停课造反,搞第二次“文化大革命”。有些学生借批“右倾回潮”,批“师道尊严”,批斗老师,干扰教学,甚至砸教室、封学校,闹得乌烟瘴气。柿园学校顶不住上面的压力,也必须宣传发动,必须进行揭批清查。当时我已是第三年的初中学生,并且当了两年的学生会主席,在学生们中间还有些小威望,学校内多数学生没啥“觉悟”,有几个平时不爱学习的学生想搞点鬼动作,也掀不起风浪。肖校长让我注意动向,并及时把贴出来的大字报抄给他看。有个同村同学我们俩平时关系不大好,他借故说:“肖根胜是老师的小屁虫!”我听说后很生气,但并没有反驳,毕竟当时的形势让人捉摸不定。好在当年是春季班要改为秋季班,应该年前毕业的学生,要延迟到5月份才能毕业,该升级的学生一律再学半年。这时的学生已没有多大学习兴趣,另外就是当时的上级领导似乎不大重视“督察”“检查”之类的东西,如果似现在的“督察组”“指导组”,乱碰头的“抓落实”方式,柿园学校那种搞揭批查“不积极”“不深入”的做法,绝对会成为反面典型,我这个学生会主席能有个什么结果还真难说。

5.学生会主席的尴尬

在柿园学校的第一年,首先是学校的学习风气让我很快恢复了“好好学习”的信心,当上班长以后更是情绪高涨,理想飞扬。尤其是听说不少大学都恢复招生,而且又听说冢头高中年底要招生,更感到学习有了希望。当年底,“老八排”一个班有九人升到冢头公社高中。这一年实行的是考试加推荐,学习好的学生全部被推荐上了高中。事后还听说,柿园学校的学生占了公社高中总人数的五分之一。这时候就觉得公社高中在等着我,我高兴得好似已经成了高中生。

“老八排”毕业以后,我们升到初中二年级,是学校的毕业班,我很快接任校学生会主席。政治活动多,我的角色就多,要带头搞社会调查,要带头写发言稿,有时候还上台发言;勤工俭学的任务多,当“主席”自然要重活儿脏活儿争着干,凡是有活儿都去干(因为我觉得除此之外我实在没有其他优势可言)。作为班长,学习成绩还必须领先。然而,我学习偏科很严重,语文是班里的尖子,数学属于中游水平,而物理、化学则是名副其实的下游。没有时间补习,还怕没有面子,不免还得走走“邪路”。身为班长,抄他们的题,问个答案还是有人帮忙的。这时已经从内心深处逐渐滋生了心浮气躁、高高在上的坏习气。一次魏老师在语文课上宣读我的作文,同学们见面恭维几句我心里热乎乎的,感到很舒服。全校大会上发发言,会后,能把发言稿传给好几个同学“学习”“欣赏”,自己认为好像也很正常。而物理老师于怀定看我学习不认真,课堂上很含蓄地点了我的缺点(没有直接点名),我不但没有想到悔改,还觉得于老师不给面子,就想给他脸色看。当于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单独批评时,我还不承认过错。多少年来,我一直认为这是我在柿园学校三年多的学生生涯中最糟糕、最不应该的事情。

20世纪70年代把村级学校两个班的全体师生集中到县城照毕业相,彰显了柿园学校的治学理念和水平。第三排是我们的老师。左起:魏松岳、朱书太、肖石磙、孔祥奇、孔繁重、于盘根、孔繁超、肖德河(校长)、杨忠朝、于景凡、于怀定、孔繁先、于香梅。第七排左三为本人。

世上的很多事情都可以搞形式、弄虚作假,唯有读书学习绝对不能。那年年底,升高中不再搞推荐,实行全公社统考按成绩录取。我们一个年级三十八名学生有十人升入公社高中,我却没有接到“入学通知书”。当时没有人相信,第二天得到证实。这时候才知道“画饼不能充饥”,才知道“马王爷有三只眼”,才知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是真真切切的道理。当我最后知道没有升上高中以后,觉得没脸出门见人了,也没法给父母亲交代了,只能做一件事——哭!晚上哭到后半夜,我母亲知道我心里难受也没去劝我。第二天天不亮又开始哭,不知是老父亲生气还是理解,他始终没说什么。我母亲不识什么字,脾气不大好,看我哭得很痛心,她坐不住了,走到我的床前很不客气地说:“自己没有考上还哭啥哩!是怨您大俺俩拉你的后腿,不叫你上学?还是少了你的书钱!”听了这话我更伤心了,当时想到了偷偷出走,甚至想到了死!

我的伤心绝不仅仅是作为学生会主席、一班之长没能考上高中很丢人,而是认为父母这几年能供我上学实在不容易,我觉得太对不起他们了……

20世纪70年代,我们家和其他农村家庭一样,与饥饿为伴,以没钱为常,父母常年为吃不饱肚子发愁,而且我们家可能压力更大些。因为我们家老闺女多,少闺女也不少,所以亲戚特别多,而且都是家居农村的不富裕家庭,这在我们全村都很出名。由于我父母与人友善,待客热情,我们家的亲戚来往还格外多,中秋节、春节、爷爷奶奶和伯母的周年(忌日),春天的清明节、农历十月初一的鬼节,逢节就有客人来,来客就得有招待。俗话说“小户人家怕吃”,仅这一项就使我家的生活增加了不少负担。我父亲特别勤劳,一个人比两个劳力挣工分都多,生产队每年按工分分粮食,绝对是高标准,却一年到头往往比别的人家缺粮多。我母亲是很会过日子的农村妇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她却能把这个“缺米”之家里里外外的事情处理得让半个村子人都很服气。

到了1970年,尤其是我到柿园上学以后,被我父母养大的堂兄已结婚成家有了儿女,开始单独生活,能帮我父母干点活的姐姐也已出嫁,我二弟、三弟开始上学,五十岁的父母带着我三四岁的小妹子干活,并供应我们弟兄三个上学。那艰难程度每想起来心里就不好受。

家里粮食不够吃,父亲为了让我们吃饱肚子,想了很多办法。我们村南与邻村交界处的低洼地带,20世纪50年代末做了一个排涝工程——百亩湖,湖边有些废弃地。父亲在湖边开了一块荒地,这些地以前是去开封的大路,废弃后被河水浸泡,坚硬瘠薄,经过父亲的精心整治,土壤有所改变。春冬季种大麦,夏秋季种稻谷,尽管产量低,但仍然有盈余。多收的粮食父亲还想接济比我们家更困难的大姑家、二姐家,而收获的稻谷则因每年都有几个外甥、外甥女结婚(按我们当地习惯,婚宴要用一些大米),还需要送出去一部分。往往是送的和留的差不多。母亲很会养鸡、喂猪,而老母鸡下的鸡蛋勉强应付送米面用(妇女生孩子送些米面,上面要摆一层鸡蛋)。我父亲是“斋公”(不吃肉的人称“斋公”),也很少能吃到鸡蛋。由于穷亲戚多,老母猪下的小猪娃每一窝要白送给他们几个,遇到市场行情好时,能换点钱,但比较有限。这时候我感到人心太善良也不行,即使是对自己再亲的亲戚付出还是要有个度,否则过度的善良就会成为包袱,成为难以承受的负担。当然,好心有好报,我父母由此落了一个好名声,不仅亲戚们敬重,就是街坊邻居也非常敬佩。

这时期最难的就是钱。一家人日常生活需要钱,穿戴需要钱,只是钱少就少办,没钱就简办,唯有我们弟兄三人上学交学费的钱则不能缺、不能少、不能拖、不能欠。

天无绝人之路。我们这个落后村,生产搞不上去是不得“地利”,政治活动搞不起来(“文革”中全村没有形成派性),是因为支部书记肖八娃(石磙老师的四大,堂兄弟排行老八,官名肖良训)是“老好人”“不爱出风头”。就是他这个“老好人”,对于上级安排的“一打三反”,他只讲讲不抓落实,结果村里“投机倒把”有了可乘之机。也就是这个可乘之机让我们村的老百姓从那个贫穷、荒诞的年代比较从容地走了过来。

我父亲肯定得加入这个“投机倒把”行列。我们村的“投机倒把”有几种类型:一种是年轻人,不怕出力,又没有啥门路的去“拉烟包”。从郏县拉一个烟包到许昌烤烟厂七毛五分钱。一般年轻小伙一趟可以拉六七个(每一个烟包净重六十公斤);一种是从神镇小煤矿上用木材或树枝换煤再贩到襄县去卖(计划经济买煤要凭票,计划外小煤矿可以用木材换煤);另一种是扎鸡毛掸子卖;还有一种是从城西北的黄道山上拉些盛粮食米面的大缸、和面盆或神镇生产的粗碗、瓷盆,到豫东去换粮食。我父亲就是干最后这一种的。因为我父亲人缘好、顾及人,村里外出的人都爱与他同行。每年春夏季节少一些,集中就在麦播后的冬季。我父亲五十来岁,同路的人一般都比他年轻,而父亲因家里生活压力大,又总比他们拉得多,每次外出我母亲都非常担心。曾有一次父亲在黄道装架子车时右脚被车轮轧了一下,他忍着疼把一车大缸拉到襄县的麦岭乡,回到家时脚还肿着,母亲看见就哭了。有几次在学校学习不是很紧时,或挤个星期天,母亲就让我帮父亲去山上装车,有时还挤出两天时间帮父亲拉梢(用一根麻绳帮助拉车)。从郏县到襄城,再往东往往是第一个十八里过茨沟公社,第二个十八里过麦岭公社,有时还要再走十八里,到郾城县的裴城公社。为了躲避市管会(现在的工商局)的检查,还要躲关绕站。公社所在地的好路不敢走,却要绕到乡间土路上,重车出去时早起晚宿赶路,回来时趁黑天偷偷过关。八九百斤甚至上千斤的一架子车货物,少用一点力气车子就不走,一路上担惊受怕,一路上气喘吁吁。我已经和父亲快一般高了,他总是怕我累着,去的时候没办法,我们俩一起拉车,返回来时,隔一段路程还要让我坐在车上休息休息。从家里拉着重车到襄县以东换一趟粮食往往得四五天,在家带的干粮(一般是蒸馍或烙的咸厚馍)两三天以后干得咬不动,每到一个卖饭的地方,给店里一毛钱,就可以加点油加点盐、放点葱花把硬馍熬一熬。我父亲总是怕花钱,这一毛钱,他不愿意花,而是花两分钱要一碗白开水。同路人劝他时,他总是说:“我好吃干馍。”而我和他同路时,无论如何也要给我熬一碗馍,或买一个烧饼。每看到此,我就非常心酸。这时候,我不仅深深感受到那比高山还重比大海还深的父爱,也深知每一分钱的来之不易。只是走到学校之后,我就把这种“不易”忘了。

要过春节了,接到肖德河校长捎去的信——过了年继续上学。班长、学生会主席“留级”“复读”,太不可思议了,我觉得没脸面再回柿园学校,却又不甘心,而且石磙老师、魏老师相继找到我,给我鼓劲、打气、卸包袱。魏老师的几句话至今我还记忆犹新:学习和知识不全是看学历,自己能学些知识是最重要的。他与石磙老师及所有劝我的人基本上言不错音地说:今年考不上明年一定不成问题!遗憾的是在那个动乱、迷茫的年代,没有一个人把来年的招生情况估摸透。

读书、学习的欲望战胜了难堪和羞愧。过了春节,我再次走进我热爱、我感恩的柿园学校,仍是校学生会主席、仍然是班长,却没有了以往的那种光彩心情。

6.学子的伤痛

上届毕业班的班长和新升的初二年级学生坐到一起复读,不管水平是否很高,肯定能得到新生们的认可,何况我是学生会主席,他们认可我;不少同学们把我捧若明星,处处受到尊重和拥戴。然而,痛定思痛,我曾不止一次提醒自己,一定不能再飘飘然了,一定不能在一个地方摔第二次跤。

同类推荐
  • 爱,永纯

    爱,永纯

    本书是《新闻联播》主播郎永淳和病中妻子吴萍共著的随笔集。2012年,郎永淳妻子吴萍罹患乳腺癌并出现癌细胞转移,郎永淳和吴萍做了一个决定——吴萍去美国休养,已经考上北京知名中学的儿子留学美国,陪伴妈妈。夫妻双方用各自的视角,分别于中美两地回顾近二十年来关于恋爱、婚姻、家庭、教育的心情感悟,笔触真挚,感人至深。
  • 朱自清作品集:匆匆

    朱自清作品集:匆匆

    朱自清的一生著作27种,近200万字,除了散文,他的诗歌、文艺批评和学术论著等均有传世名篇。书中精选了他的散文、诗歌、教育杂文、文学批评等各类型的经典篇章,从朱自清风格迥异又至情至性的文字中,体会他的匆匆流年,清浅人生。
  • 从前没有情人节

    从前没有情人节

    从前没有情人节,那时的爱情却似乎更加简单纯粹,也格外浓烈。那个时代的爱情,通常是源于手写的情书,一支笔,几张雅致的信纸,再将一股浓浓的深情流经笔端化作墨迹,化作一个个溢满爱意的文字,便造就了一封情意缠绵的情书。而五四时期的情书更是因其肆无忌惮的缱绻缠绵,让第三者读来要掉一地鸡皮疙瘩。其中的痴、傻、肉麻、撒娇是中国人压抑了两千年热情井喷般地爆发。历数中国文坛,这样的代表性人物更是繁若星汉,鲁迅和许广平、巴金与萧珊的,徐志摩和数位红颜,沈从文和张兆和……这些情书或狂热直白、或真挚朴素、或诙谐幽默。它们记录这些爱人间真挚的情感,也一再提醒我们那早已模糊的爱情原本的模样。
  • 你的地铁阅读清单·八卦

    你的地铁阅读清单·八卦

    “不是在上班,就是在上班路上”,是对我们这种上班族每天真实而又尴尬的写照,没有阅读的时间,面对日益快速更新的阅读内容,也不知道该如何选择!“2016学习清单”全新推出《你的地铁阅读清单》系列,主题性分享梁文道先生的精彩书评,用最简洁直白的方式,重拾你的碎片时间,深度你的主题阅读!
  • 清风拂尘

    清风拂尘

    本书收集了作者90年代中期至今的48篇散文,包括《绝版英雄》、《何处是故乡》、《放飞生命》、《霜寒路远》、《沉重的翅膀》等。
热门推荐
  • 极北沧溟剑

    极北沧溟剑

    “云溟派中神气亭,脱凡离俗与世清。若为凡俗质疑之,极北峰上话沧溟。沧溟石洞极寒凌,极北绝顶扬风清。欲上云端探究竟,花开半世世人惊。”云溟派中,沧溟石洞。极北绝顶,共赴沧溟。
  • 底层官员

    底层官员

    《底层官员》描写的是南方某县“左撇子”刘克服从一个县中学物理教师被借调县政府后怎样一波三折却始终心系百姓在县、乡、村各个阶层不断磨练,为群众排忧解难,坚持正义,与各种官场“潜规则”对抗,在官场的夹缝中一步步艰难地行走,历经苦难、甚至丧失爱妻,最后担任县委书记的故事。同时,伴随着县长应远、县委书记方文章、办公室主任林渠、办公室副主任苏心慧等几位官员的曲折经历。故事穿插了刘克服和其他几位官员的个人情感经历,包括县长应远与县政府副主任苏心慧也就是刘克服后来的妻子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为小说增添了更多的精彩。
  • 科学的楷模(科学知识大课堂)

    科学的楷模(科学知识大课堂)

    作为一套普及科学知识的通俗读物,本书有别于专业的学术论著,侧重于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注重对青少年科技素质的培育、科学兴趣的培养、科学精神的塑造与科学方法的启迪,不求面面俱到,但求言之有物,物有所指,指有所发。
  • 男神缠上呆萌女:爱往不放

    男神缠上呆萌女:爱往不放

    开学第一天,自己的包就被人抢,幸好有个帅哥帮助自己。虽然是个极品美男,可是人却讨厌的要命!祈祷不要再遇上他,偏偏怕什么来什么。那个男神不但是自己学校的校草,而且还是无数女生的梦中情人。什么梦中情人?明明就是个大坏蛋好不好?她想装失忆,谁知男神从此缠上了她,誓要宠她一生一世。
  • 非你不可:腹黑少爷的强势丫头

    非你不可:腹黑少爷的强势丫头

    时间真的转瞬即逝,那时童真的他们相继长大,强势的她,腹黑的他,幸福的他们,不复小时的稚嫩都变得好似谪仙一般。千言万语也讲述不出他们之间的羁绊,好似已经相知相识了几世一般。在面临友情的即将破碎,爱情的即将被夺,亲情的即将逝去,看她如何换回友情,如何夺回爱情,如何挽救亲情。骂她?打她?欺她?诈她?哼!看她扮猪吃老虎,你如何对待我我便如何偿还!问她最讨厌什么?答案不可置否:背叛!她说:背叛者,必诛之!某男坏笑道:“是你对么?”震惊之余她回答道:“恩”他柔情似水的对她微笑道:“我就知道,我们会再次遇见”。
  • 败家子(大法王寺之聪明小空空)

    败家子(大法王寺之聪明小空空)

    有一个地方民不聊生,造成这一痛苦局面的源头竟是三个作威作福的衙役。他们一个是县太爷的外甥,一个是张千户的儿子,一个是府上衙役队长的侄子。各自为山霸、河霸、路霸。空空小和尚们与三个恶少展开了斗争,并最终战胜,为百姓伸张了正义。《败家子》金如山富甲一方,有一独子,名唤金百万。从小娇生惯养,不学无术,挥金如土。管家贾狗因一次次为金百万收拾残局而被老爷惩罚,怀恨在心,决意报复。利用美人计使得金家家破人亡。幸得空空和尚们的感化、帮助,金百万才恍然醒悟,最终在和尚的帮助下重振家产。
  • 恶魔狩猎档案

    恶魔狩猎档案

    你相信恶魔的存在吗?仔细想想书本与网络中所得到的消息真实性有多少?不用怀疑,其实……恶魔就在所有人的身边。末法时代,失去信仰的神灵离开的离开,沉睡的沉睡,唯独恶魔依然潜伏在世间。这是一个半魔,一个吸血鬼,“一只”变异魔物开办事务所的故事。我叫亚诺,我喂自己袋盐。
  • 苦是执迷出不来

    苦是执迷出不来

    生命由许多偶然组成,此时此刻,你随手翻开的这本书,必定与你以往读的心理类书迥然不同。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你以前你读的书,都是叫你不断增加知识、技能的书,叫你不断变得强大的书,都是叫你集中精力“进入”的书,而这本书却恰恰相反,它是教你“出来”的书,教你从一切执着痴迷、知识情感中穿透出来的书。常人的智慧都是想方设法教你进去的,而这本书却是教你出来的书。
  • 易经的预测

    易经的预测

    据史籍记载,全世界最聪明的人都学习过《易经》:伏羲、周文王、孔子、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苏轼……更令人称奇的是,足巨今300多年前,德国数学家菜布尼茨看到了一本《易经》,通过研究卦爻,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二进制计算机;瑞士心理学家古斯塔夫.琼认为《易经》是一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内尔斯。波尔甚至把太极图印在自己的衣袖上……通过一代代密室暗传下来的易经预测学,被称为“群经之首”的《易经》运用已经发展到一个全新阶段。人生的计划怎样才能成功?怎样增进与我所爱的人之间的关系?什么样的工作能给我带来最大的满足和经济收入?
  • 迷茫者之瞳

    迷茫者之瞳

    当你以为自己被卷入一场与自己毫不相干的战争中时,当你一步步走进别人的故事里时,你才恍然大悟,事情仿佛没有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