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279100000003

第3章 李渤家居白鹿洞开山祖师奠基业

李渤与其兄李涉曾于唐贞元年间(785—805)隐居庐山白鹿洞。唐长庆元年至二年(821—822)李渤为江州刺史。由于李渤人品高尚,所以人们称其为贤人,以纪念这位庐山白鹿洞的开拓者。

兄弟隐居白鹿洞

《新唐书·李渤传》载:“李渤字濬之,魏横野将军申国公发之裔,父钧,殿中侍御史,以不能养母废于世。渤耻之,不肯仕。刻志于学,与仲兄涉皆隐庐山。”

庐山,位于江西北部,长江的南岸。这里一山从平地拔起,高接云霄,耸立于鄱阳湖长江之滨。悬崖、峭壁、清泉、飞瀑,点缀于丛山峻岭之间,气势磅礴。这里江湖水汽郁结,云气弥漫,似仙境,亦似天堂,给庐山带来几分神秘的色彩,有“不识庐山真面目”之惊叹。

李渤兄弟隐居的白鹿洞,位于庐山东南的五老峰下。这里前有卓尔山,后有后屏山,左有左翼山,右有五老峰,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怪石嶙峋。

这里苍松挺拔,古树成群,红枫漫山,杜鹃映红,野花常开,芳草铺地。

这里雁飞长空,鸟歌于树,蝉鸣于林,蝶舞蜂拥,生机盎然。

这里后有山泉,中有小溪,前有明湖,左有清池,鱼游虾戏,别有意趣。

李渤兄弟到达庐山之后,跨壑涧,爬深山,进寺庙,游道观,探觅幽境,到处选择隐居之所,最后决定定居在白鹿洞。他们以木做桩,以竹敷泥做墙,以茅做瓦,竹篱茅舍风光好,世外桃源心满意。传说他俩还办起了学校,以教育士子。

李渤养了一只白鹿,这只白鹿很温顺,经常跟随李渤野游。李渤需要买一些生活用品或文房四宝用品时,只要写一张字条,挂在白鹿角上,白鹿就带着主人的这张字条,到南康(治今星子)的街上,找到店主,将需要的物品买回来。因此,人称李渤为白鹿先生。据说,李渤走后,白鹿也离开人世升天了。庐山的仙人洞有白鹿升天台,就是白鹿升天的地方。也有人说,此鹿在由白鹿洞到南康的路上被猎人所害,猎人后来知道此鹿有这样好的灵性时,也非常后悔。

白鹿洞原地名不明,此处也并无大洞,李渤、李涉到这里隐居后,由于四周环山,俯视似洞,又由于李渤养了一只白鹿,所以从李渤隐居开始,这里就名白鹿洞。南唐昇元四年(940)在此建立了国学,名白鹿国学。北宋开始建立书院,名白鹿洞书院。

据《白孔六帖》云:“李渤隐居庐山,摭古蕴德高蹈者楚接舆、老莱子、黔娄先生、于陵子、王仲豫、梁鸿六人图其像,赞之以自警。”

李渤为什么要将这六人的图像挂在他的隐居之处,这六人有哪些德行呢?

老莱子,春秋末年楚国的隐士。相传他居蒙山的南面,自耕自给,有孝行,年七十,常穿花衣裳,作小孩哭闹状,让父母高兴。楚王要他出来做官,他不愿意,以后迁到了南方。

黔娄,战国时的齐国隐士,齐国和鲁国的国君请他出来做官,他不愿意。他的家境非常贫寒,死的时候,衣不蔽体。陶渊明曾有《咏贫士》诗:“家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

于陵子,战国楚人,居于陵,楚王听说他很贤能,派使者以百镒聘请他。于陵子与妻子商量。妻子说:“我们现在有个安乐的家庭,还有肉吃,热爱楚国,就可以了。现在是乱世,出去做官,恐怕先生命都难保了。”白鹿洞书院大门听了妻子的话,于陵子觉得有道理,对使者表示不愿出来做官。但使者不同意,于是他与妻子逃出家园,到他地为别人浇灌菜园。

梁鸿,东汉初年扶风平陵人(今陕西咸阳西北),家庭贫寒,学问很渊博,与妻子隐居霸陵山中。曾经因为出潼关,过洛阳,见皇家宫室奢侈华丽,而作《王噫之歌》,对统治者有所讽刺,因而恼怒了皇帝和大臣。他只好改变姓名,向东逃往山东,后往苏州,依靠皋伯通,居廓下小里为人佣工舂米。每次回来,他的妻子孟光做好饭菜,举案齐眉,对他表示敬爱。

楚接舆,楚隐士。孔子周游列国,将适楚,接舆在孔子车前狂歌曰:“凰兮,凰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忙下车,欲与之交谈。接舆急忙避开,而不与言。

从这六人的言行来看,他们都是古代的高士、贤人。李渤将他们的像挂在房中,“以自警”,也就是要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德,做一个有德行的隐士。

李渤在白鹿洞的时候,他的弟弟李淑来看他,李渤欣然作《喜弟淑再至为长歌》:

庐山峨峨倚天碧,棒排空崖千万尺;

社牖长题高士名,食堂每记云山迹。

我本开云此山住,偶为名利相萦误;

自负心机四十年,羞闻社客山中篇。

忧时魂梦忆归路,觉来疑在林中眠;

昨日庭前鸟鹊喜,果得今朝尔来此。

吾吟行路五十篇,尽说江南数千里;

自怜兄弟今五人,共萦儒素家尚贫。

虽然廪饩各不一,就中总免拘常伦;

长兄年少曾落拓,拔剑沙场随卫霍;

口里虽谭周孔文,情中不舍孙吴略。

次兄一生能苦节,夏聚流萤冬映雪;

非论疾恶志如霜,更觉临泉心似铁。

第三之兄更奇异,昂昂独负青云志;

下看金玉不如泥,不道王侯身可贵。

却愁清逸不干时,高踪大器无人知;

倘途感激许然诺,必能万古留清规。

念尔年来方二十,夙夜孜孜能独立;

卷中笔落星汉摇,洞里丹灵鬼神泣。

嗟余流浪心最狂,十年学剑逢时康;

心中不解事拘束,世间谈笑多相妨。

广海青山殊未足,逢著高楼还醉宿;

朝走安公枥上驹,暮伦陶令篱边菊。

近来诗思殊无况,苦被时流不相放;

云腾浪走势未衰,鹤膝蜂腰岂能降?

送尔为文殊不识,贵从一一传胸臆;

若到湖南见紫霄,会须结我同攀涉。

其兄李涉在庐山得到元侍御书,并作《庐山得元结侍御书》:

渐君知我命龙钟,一纸书来意万重;

正着白衣寻古寺,忽然邮递到云峰。

李渤在白鹿洞的活动,当时的文人雅士就曾予以歌颂。

白居易的《再过江州题别遗爱草堂兼赠李十使君》,记载了李渤担任江州刺史的时候,白居易由长安赴杭州任刺史,途经江州,并与李渤相会,白李二人以诗歌酬唱。白居易的诗文提到了白鹿洞:

曾住炉峰下,书堂对药台。

斩薪萝径合,依旧竹窗开。

砌水亲开决,池荷亦自裁。

五年方暂至,一宿又须回。

纵未长归得,犹胜不到来。

君家白鹿洞,闻道亦生苔。

诗题注原为:“李亦庐山人,常隐白鹿洞。”李十使君即李渤。

唐代诗人杨嗣复《题李处士山居》,提到李渤修建白鹿洞台榭事:

卧龙决起为时君,寂寞匡庐惟白云。

今日仲容修敬业,草堂焉敢更移文。

高安人许彬有《题李宾客庐山草堂》:

难穷树下趣,坐使致君恩。求业行当代,封章动谏垣。

名将山共古,迹与道俱存。为谢重来者,何人更及门。

李渤开辟白鹿洞,受到后人的赞扬。白鹿洞书院建立后,他在这里也就占有一席之地。明正统三年(1438),翟溥福为南康太守,维修白鹿洞书院,于大成殿西建三贤祠,祀朱子、李宾客、濂溪先生,而以陶渊明、刘凝之、陈了翁、刘道源配之。明弘治十年(1497),苏葵建先贤祠,祀李宾客等十二人。

李渤在白鹿洞的名望和遗迹,也成为后人诗词歌咏的对象。

永乐二年状元曾棨《游白鹿洞》诗:

昔人爱山住幽谷,上山下山骑白鹿。

一朝振袂入长安,出为唐宗重钧轴。

功成拂衣归故丘,还与白鹿山中游。

朝拂香炉之紫烟,暮饮瀑布之清流。

沧桑一变成烟落,书堂重构弘歌作。

紫阳赋罢三百年,从此文光照岩壑。

永乐进士罗汝敬《游白鹿洞》诗:

闻昔仙人在空谷,身披荷衣骑白鹿。

穿云带月去复还,踏破青山几回绿。

一从征召贡丘园,白鹿深间卧白云。

谏垣飞章见真节,煌煌史传流清芬。

倦游重忆匡南路,径乘白鹿山中去。

遗书满架花草深,千载风流紫阳赋。

余宗《游白鹿洞诗》:

猗欤李拾遗,千古驰芳名。

昔隐庐山麓,表然杰特行。

幽哉读书处,芸馆聊自营。

一朝辞白鹿,显达功名宏。

王汝宾《再至白鹿洞》:

昔贤乘鹿赋幽寻,小洞名留却到今。

人去独余芳草绿,山寒长共白云深。

桥边卧柳春临水,台下归鸦晚度林。

何日更从湖上过,遗址犹在许登临。

李渤离开白鹿洞约1200年了。“昔人爱山住幽谷,上山下山骑白鹿”的“人”与“鹿”今日见不到了。但“人去独余芳草绿”“小洞名留却到今”“桥边卧柳春临水”“遗址犹在许登临”的景象却吸引着千千万万的旅游者。

刺江州

江州,为西晋元康元年(291)分荆、扬二州所置。治所初在南昌,后移今九江市。唐代辖地相当于今九江市、九江县及德安、彭泽、湖口、都昌等县地。李渤于唐元和初年(806)以右拾遗召,他不肯与任。韩愈曾经写信给他,说李渤“有朝廷引领之望,若景星凤凰,先睹为快”。又写诗云:“少室山人索价高,两以谏官征不起。”以后,李渤同意出山参政,“每朝政有阙,辄封章上之”。长庆间(821—824)出刺虔州(又说处州),改江州,历事三朝,有直谏声,虽屡以言斥,而耿介不挫。

李渤在江州任上,勤政爱民,上书请求蠲免江州三十六赋,诏允。他兴利除弊,政绩卓著,为民做了不少好事。《新唐书·李渤传》称:“渤又治湖水,筑堤七百步,使人不病涉。”还建立两所书院:一在郡城内,为景星书院;一在今德安境内,后人称其为李渤书堂。

当时,江州州城南临湖水,城藉为濠,来往人员都要借舟楫通行,很不方便。李渤带领百姓在湖中拦腰筑堤,堤长约1公里,宽约4米,高约3米,堤上筑桥,以通内外湖水。

湖有二名,一名景星湖,后人因感李渤在湖上筑堤之恩,取韩愈称赞李渤“若景星凤凰”。一名甘棠湖,亦为赞美李渤筑堤之事。甘棠本为木名,即棠梨。《诗·召南》有《甘棠》篇。《朱熹集传》:“召伯循行南国,以布文王之政,或舍甘棠之下。其后人思其德,故爱其树不忍伤也。”后世因用“甘棠”称颂地方官吏之有惠政于民者。

甘棠湖水面宽阔,烟波浩渺,沿岸杨柳成荫,水中匡庐倒影,风光旖旎。宋苏轼有诗云:

读书匡山中,作那庐山下。

平湖浸山脚,云峰对虚榭。

红叶欲纷落,白鸟时来下。

犹思隐居胜,乱石惊湍泻。

甘棠湖堤有桥,人称思贤桥。思贤者,即思念李渤也。

湖中有五贤阁。此处有一约600平方米的台地,高出水面约2米,清顺治十七年(1660)建阁,阁内祀五贤,皆为任江州刺史之人。李渤为五贤之一。阁为木质结构,雕梁画栋,飞阁流丹。湖中建有烟水亭、纯阳殿、翠明轩、镜波楼等。这里湖光山色,风景极佳,游人终年络绎不绝。

李渤任江州刺史,其兄李涉也回京“偶从陈许辟命从事行军,至太子通事舍人”,后以罪谪夷陵宰。李涉曾与李渤有书信往来,并赋诗唱和。

李涉《谴谪康州先寄弟渤》:

唯将直道信苍苍,可料无名抵宪章。

阴骘却应先有谓,已交鸿雁早随阳。

李涉《奉和九弟渤见寄诗句》:

忽启新缄吟近诗,诗中韵出碧之词。

且喜涉冈愁已散,登舟只恨渡江迟。

遍览庐山风光

李渤隐居白鹿洞,做官江州(治今九江),曾遍览庐山周围风光。

栖贤寺,始建于南齐永明七年(489),咨议参军张希奏置寺。唐宝历初年(825),江州刺史李渤徙置是山,以僧智常居之。李渤曾经在这里建有读书台,当地百姓以李渤为贤人,故名寺为栖贤寺。

王十朋诗云:

瀑水声中夜不眠,星河影动半秋天。

谁云滟滪瞿塘近,只在扬澜左蠡边。

狮子吼成方外法,石人参得定中贤。

住山五老知今古,借问曾栖几个禅?

邓林诗云:

名重于诸刹,前贤旧隐踪。

无人知有路,隔树忽闻钟。

瀑壮山疑裂,云深树若封。

或传遗稿在,三叩昔时松。

曹龙树诗云:

一谷环千山,李渤读书处。

在木戴青岚,闲云摊白絮。

不闻读书声,梵音达错曙。

名士风已邈,石室无遗蠹。

这些诗都倾吐了后人怀念李渤在栖贤寺的心声。

李渤在栖贤寺读书,还在庐山犁头尖之南的万寿寺种花,人称此处为百花园。

李渤曾游庐山南麓隘口黄龙山麓的简寂观,并作《宋庐山简寂陆先生传》,传中云:“先生吴懿族陆氏之子,讳修静。道降元气,生而异俗,其色恰恰,其德熙熙,明以启着,虚以贯幽,少宗儒氏,坟索许讳。靡不总族,以为先天抚化,混一精气,与真宰为徒者。载在金编,玉宇不形于此……宋元嘉末,因市药采邑,文帝味其风而邀之。先生不顾及初难作,人心骇疑,遂沂江南游。嗜匡阜之胜慨,爱构精舍,澡雪风波之思……天子乃退斋筑馆,恭肃以迟之,不得已而莅焉……”

李渤之所以为著名道教祖师陆修静做传,是因为他的思想与陆同源,不愿意做官,而愿意优游于山水之间。陆修静之所以去见南朝宋明帝,是因为南朝宋明帝对他非常热情,不好推却。而李渤之所以隐居庐山,也是因为不愿做官,后来又做了唐代的官,也是因为唐宪宗和穆宗的多次征召,才为唐效力。李渤为陆修静做传,实际上是抒发他自己的意愿。

李渤还游览了长江与鄱阳湖交界处的湖口石钟山。此处,鄱阳湖水清,长江水浊,从石钟山可以看到一线中分,将江水与湖水隔开。

李渤饱览石钟秀色,翻阅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郦道元认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他对郦道元之说有所怀疑。因此,他“跻崖穿洞,访其遗迹,次于南隅,忽遇双石。倚枕潭际,影沦波中,询诸水滨”。乃曰:“石钟也,有铜铁之异焉。扣而聆之,南声涵胡,北声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若非泽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则安能产兹奇石乎?”他认为那“双石”有“铜韵”,可谓是石钟。因此,他也写了《石钟山记》以传世。

李渤在庐山隐居、在江州做官的时间都不长。他所开拓的白鹿洞,现在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一级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景观,入列世界遗产名录,对外开放,接待中外旅游者。他做官的江州(今九江市),京九铁路在这里通过,从重庆、武汉开出的大轮从这里驶往南京、上海,九江市已成为南北东西通衢,成为一座繁华的城市。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由于李渤隐居,养性悟德;做官则勤政爱民,直言敢谏,不避权势,所以后人怀念他,称他为贤人,把他作为偶像顶礼膜拜。作为一个人,应该多作好事,有精神,对社会有所贡献,才不负一生。

同类推荐
  • 走进孩子心灵:家长必读

    走进孩子心灵:家长必读

    本书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原作、有采写手记、有作品评析,真实记录了宁夏各个领域的重大事件和社会变革,是一代新闻工作者走进生活、走进实际、走进群众的壮美画卷,亦是年轻新闻工作者学习、进步的教科书。
  • 从哈佛学院到耶鲁礼堂:在哈佛和耶鲁听讲座

    从哈佛学院到耶鲁礼堂:在哈佛和耶鲁听讲座

    《从哈佛学院到耶鲁礼堂:在哈佛和耶鲁听讲座(汉英对照)》内容简介:哈佛和耶鲁是莘莘学子心中神圣的殿堂,这不仅在于它们课堂上传授的知识,更在于它们沉淀下来的那些引人深思的智慧。如今,就让我们走进这两卒思想的殿堂,聆听智慧流淌的声音!无论你是在校的莘莘学子,还是社会上的“打拼”一族,抑或是经历丰富的成功人士,阅读《从哈佛学院到耶鲁礼堂:在哈佛和耶鲁听讲座(汉英对照)》,将会提升你的品位,启迪你的心智,陶冶你的性情。
  • 大国与小民:外国人眼中的中国范儿

    大国与小民:外国人眼中的中国范儿

    《大国与小民》被鲁迅、柏杨等中国顶层知识分子评为“世界上研究中国民族性最早、最详尽、最切实的著作”之一。这是一部湮没百年的社会学经典译著,作者明恩溥在二十多年审慎研究和大量观察的基础上,生动概括、描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现实和中国人的性格特征,其观点客观犀利。以前的人是怎样的?别人眼中的我们又是怎样的?今天的中国由何而来?几百年时间里中华民族经历了哪些伟大而深刻的变化?了解和思考这些,对个人的自省自觉,甚至对民族的振兴发展,都是非常有必要且有益的。
  • 王国维讲国学

    王国维讲国学

    本书选取王国维国学思维的经典解读,对历史、美学、哲学、文学、戏曲、古史地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以大师的角度关照华夏文化,文中处处显现学术之光,详尽展现国学之深厚底蕴。本书是一部国学经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传世之作,思考和表达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财富。
  • 白鹿洞书院的秘密

    白鹿洞书院的秘密

    本书以章回体形式,对白鹿洞书院的发展历史按朝代顺序进行叙述,并介绍了白鹿洞兴废过程中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和事件。
热门推荐
  • 天界闲人

    天界闲人

    一个凡人,在满是大仙大神的天界,他是如何做到万仙拥戴,逍遥自在的?“长生不死易,逆天成神难。”这个天界,一定不是你想象中的天界。仙门对联上写道:“脱俗归仙,须从此门求觉路;超凡入圣,更宜此界问玄津。”我的qq:105331592有事情的请加我
  • 风声语

    风声语

    他在茫茫大雪中从毁于一旦的房屋里拿出来了那封信,好看的眉眼在看到那以后盛满了哀伤,所有的说不爱的逞强话语在那一刻瞬间崩溃。“程立,我爱你。”……“习折,我也爱你。”可是我现在..好像找不到你了。这是一个错爱与逞强的故事,结局是虐的求你们不要打我ovo。我还是很萌的十四语!(???????)
  • 战苍穹

    战苍穹

    作为天命之人的他,被天道所束缚,曾活几世,都是默默无闻,庸庸碌碌,早年便死去;然而当他这一世来到一个神奇的世界,他的路开始越走越远,且看主角如何一步一步踏上苍穹之颠,如何把束缚他的天道给踩在脚下!
  • 顾三郎的刀

    顾三郎的刀

    顾三郎。一个多情、薄命的男人。一个擅长用刀的人。一个断了右臂的人。残身不残志,风流的男人,有许多故事。披荆斩棘,如风如电。他会是一个狠辣的高手。
  • 美人皮,噬骨香

    美人皮,噬骨香

    她本倾城,宁愿孤苦,也为他自毁尊荣。她本惊才,就算失去所有,也要为他自敛光华。她曾高居官位,却为他自叛母国。她曾无双江湖,却为他毁筋断脉。只待他遵华无双,她便愿隐匿后宫。她只是沦陷在了那一眼之间,就像几世寻得的归宿。可他却将她活活逼死!毁容,剜肉,剔骨,他连一杯毒酒都吝啬赐予!重生之后,她带上美人皮,因血液给养而活,她种一院子的白莲花,以莲花为盏以血液为食。她不介意就这样人不像人鬼不像鬼。只要能报仇,披荆斩棘,有何可惧!她说:我能给你大好江山,亦能摧毁于股掌!美若妖姬,心如蛇蝎,期年之后,她再度无双天下
  • 羊皮纸档案:双鱼玉佩

    羊皮纸档案:双鱼玉佩

    二十一世纪初,一具百年不腐的女香尸从砀山出土,她肚子里的“天香豆蔻”和古老的羊皮纸将盗斗世家出身的胡科,考古学家邵梓童,神秘人慕容毕方聚在了一起。三人根据羊皮纸上的记载去到了罗布泊,在那里他们发现了一段发生于1980年不为人知的往事,而一切的起因,就是传说中的“双鱼玉佩“。楼兰地陵下的经历将主角们一步又一步引领进了双鱼玉佩的传说,当他们越来越接近真相,邵梓童发现自己失踪多年的母亲,还有胡科的爷爷都曾参加过一个秘密行动。“双鱼玉佩“究竟是一个神秘行动的代号,还是真实存在的能复制一切事物的东西?砀山女香尸体内的“天香豆蔻”又与它有什么关联?(本文取材自真实的十大未解之谜——双鱼玉佩)
  • 羽挥天下

    羽挥天下

    额头的一记刺配,手中的两支竹箫,不能解开的三人情感纠葛,在家国宫廷争斗之中悄悄上演。而她们身为出自羽门两支小羽毛,究竟是如羽扇纶巾,挥斥方遒;还是如鹅毛之笔,只是记录下这天下的风云变化;波涛汹涌中,是零落漂泊,还是自由而飞?情牵之处,是否有自己真正的归宿?尽在《羽挥天下》。PS:架空文,宫斗为线索,男主腹黑,女主聪明,斗智之中不乏轻松,斗勇之中伴有恶搞。部分恶俗,轻度狗血,有虐有甜。非小白穿越gl
  • 特工迷云

    特工迷云

    41世纪,地球遭受外星人入侵,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国际联盟组织特工韩霖驾驶的飞船在与外星人交战时被炸毁,韩霖也被吸入时空黑洞不知去向,生死未卜。。。。。。2000年1月1日,z国b市一家医院妇产科外徘徊着一群人。。。。。。
  • 冰咏聊斋

    冰咏聊斋

    用鬼故事的视角反映现实的无奈与压抑。想象成分重。
  • 别小看了这些知识

    别小看了这些知识

    科学是人类进步的第一推动力,而科学知识的普及则是实现这一推动的必由之路。在新的时代,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我们青少年的科普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抓住这个契机,大力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是我们全社会的重要课题。科学教育,是提高青少年素质的重要因素,是现代教育的核心,这不仅能使青少年获得生活和未来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能使青少年获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及科学方法的熏陶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