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126100000010

第10章 怀念却回不去的味道(1)

儿食记

文/吴先生

其实很久没写字,突然不知道该怎么开始。

耳机里是豆瓣FM随机播给我的歌,或者真的很适合我即将码下的回忆。

一直想着要用文字记录下儿时吃到过的食物,它们或者来自奶奶外婆的灶头,或者来自爸妈叔舅的行李,抑或只是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路边摊……它们的口感和气味早已深深烙印在脑海。可是,因为生活工作的种种,这个想法被一拖再拖,这些记忆飘散在脑海,迟迟未能落笔。而人生路途上好像总是会有某些契机或巧合,促使我们完成某些未完的故事……

上幼儿园以前,我一直住在外婆家,外婆家在离城市一个小时车程的镇子上,外公外婆的屋子就在他们工作了一辈子的医院后面。砖土墙圆木梁茅草顶,院门对开,左手边是外婆养鸡的鸡笼,右手边就是厨房,里面有一个很大的土灶,两口锅洞中间供着灶神菩萨,院子里是外公心爱的花花草草,一口瓦缸养着睡莲和金鱼。屋檐下,泡菜坛和酱缸一字排开。

三月三,野菜香。野蒿子,荠菜,柳芽,都可以吃了。外婆每年春天必做的就是蒿子粑粑,野地里采回来的蒿子用水洗净沥干切碎,把过年留下的腊肉切成小粒,稻米送到粮站加工成米粉,这样原料就基本备齐了。炉灶里烧旺火,大铁锅里倒上菜籽油,把腊肉粒和干辣椒碎一起炒香,然后倒入蒿子和米粉加一些水大力地和匀盛出,用手取一些混合物拍成巴掌大的小圆饼子贴在另一口锅里,一圈圈地贴下去,贴满整个锅之后锅底倒入少许水,盖上大大的木锅盖,守着灶洞小心地控制火力,大约10分钟就能闻到猪油、野蒿、米粉混在一起的勾人香味,然后把粑粑起出来晾干,想吃的时候用一点油煎一下,酥香无比。

春末夏初,外公外婆就会开始忙活腌菜做酱。屋后有外公拾掇出来的一小片菜地,种着应季的蔬菜,茼蒿、黄豆、番茄、黄瓜、豆角、玉米……每次外婆煮饭前都会去摘一些很嫩的豇豆回来洗干净放在饭锅头上一起蒸熟,煮饭时的米汤总会撇出来放一勺白糖给我喝,外婆总说“一碗米汤赛鸡汤”,而和着米饭一起蒸熟的豇豆,变得胖胖的。等它慢慢变凉,我就叼了一根在嘴上,跑到院子里看蚂蚁忙忙碌碌地干活,一点一点地把豇豆嘬进嘴巴里。蒸出来的豆子绵软甜糯,有股豆子和稻米混合的清香,这是后来再也无法吃到的。吃好饭,外婆会把剩饭盛在搪瓷盆里,余在锅底的米饭用锅铲塌平,在灶洞里添上一小把柴火,慢慢地把它们烘成金黄香脆的锅巴,放凉以后铲碎收进坛子里,那是受凉积食时的“良药”(加上姜片和葱根煮水喝),也是半夜嘴馋时的“宵夜”(加一点盐巴和猪油,热水冲出来无比地美味)。

夏天的中午是要午睡的,外公会把早上菜市买来的香瓜和菜地里摘的番茄、黄瓜放在一个竹篮里,浸在冰凉的井水中,午睡起来就可以享用这些清甜的瓜果。在零食匮乏的年代,这是件多么幸福的事啊。

下午四点左右,外婆收了晒干的衣服,在堂屋里叠衣服,我就守在外公身边,看他准备晚餐。夏日里的晚餐时常是新鲜蔬菜、泡菜、面食或者粥。记忆里外公最爱做烙饼和蒸茄子。白白的槐树花开满枝头的时候我们就吃槐花烙饼,只需要摘一小簸箩的槐花就够了,用盐水泡一下滗干水分,与面粉和在一起调成面糊。然后支起小平锅,舀上一小勺面糊倒进锅里,不一会儿一张糯软的饼就烙好了,虽然放了盐,吃起来还是有点甜丝丝的。蒸茄子也很简单,可是味道却出奇地好,白茄子切成条,用少许的盐揉一下,铺进大海碗里,取一头蒜捣碎,加盐渍一会儿,铺在茄子上淋上一大勺猪油,放进笼屉里蒸20分钟,茄子会乖乖地变成糯糯的茄泥,空口吃也不会觉得腻,用来卷饼更是相得益彰。一锅放了芸豆、红豆的粥煮得黏稠放在桌旁,外公用大扫帚扫净院子,我很积极地端着小盆用葫芦瓢给院子洒水,尘埃落定后外公搬出小木桌,把做好的菜一样一样端上来。瓮里掏出的咸鸭蛋切开来金黄流油,我只爱吃蛋黄,油炒过的腌豇豆、刀豆、辣椒闪着诱人的光泽,蕹菜、茭白放点肉丝炒炒就是很好的下酒菜,还有蒸茄子和厚厚的一摞饼。外公的小酒壶总是不可缺的。我坐在自己的高凳上有点不耐烦地等着舅舅们下班回来,好开始这一日的晚餐。

晚饭后,舅舅们会扛着大大的汽车内胎带我去河里游泳,其实那时候我只敢坐在轮胎里顺水漂而已,小舅会一个猛子扎进河中间,然后在很远的地方冒出头来,大舅总爱用水草吓唬我,骗我是水蛇咬屁股,嬉笑打闹的河面好不热闹。直到太阳慢慢沉入地平线,我们才赶着暮色回家去。

天气略凉,黄豆就开始枯叶干瘪,豆角摘回来慢慢地剥出一碗毛豆米,外婆会杀一只鸡给我做毛豆烧鸡吃。那个时候好像都很少用酱油,而是用自己晒的豆酱撇出一点来煮菜。鸡杀好斩块,热锅倒上菜籽油,撒一把辣椒和姜片炝锅,然后倒进鸡块快炒,等鸡块发白了把毛豆米和大蒜瓣倒进去,加点盐巴,用锅铲挑一点豆酱炒匀,淋些水之后盖上锅盖,慢慢的,肉香就从锅盖的缝隙里飘出来。这样一碗毛豆烧鸡要骗我吃好多饭啊,菜汤泡饭也可以吃一碗的。

立秋之后,玉米、南瓜、花生、地瓜什么的就到了收获的季节。外婆又要张罗着做地瓜干和南瓜粑粑。地瓜干不仅是给人吃,也是喂猪的饲料之一。收回来的地瓜,不太好的择出来,煮到半熟,切成厚片,然后摊在匾筛上晒干,装进麻袋,就是猪崽们的口粮。上好的地瓜洗净去皮,煮熟切成条,然后慢慢晒干,等到上面结出一层白霜就可以吃了,很有嚼劲而且甜,小时候我一直以为那层白霜是外婆撒上的糖……还有一种做法是把地瓜切成更加细小的条晒干,然后起油锅炸成酥脆的地瓜条,可是这样做要用很多油,通常只有在过年前后才会做,而且吃到后来会有很多油,所以我并不是很爱吃。南瓜粑粑和蒿子粑粑一样,只是把野蒿子换成了南瓜,南瓜煮熟捣成泥加上盐、辣椒片,和米粉和匀,然后烙成粑粑保存。切成片用油炒一下就很好吃。收下来的南瓜子晒干了外婆会炒给我当零食吃,小时候不懂事总是连壳一起嚼,觉得更香,外婆吓唬我说,这样吃,上厕所会屙不出来,我也就不敢了。就好像大人们总说吞下樱桃核会有樱桃树从头顶长出来一样嘛。

第一场雪飘起,外婆家就要开始忙着做腌货,腊鸡腊鸭,咸肉香肠,这些我是不爱吃的,可是爸妈舅舅他们总是一边吃一边啧啧地说很香。接下来,是打年糕,外婆家的年糕一个个是团子模样,并不是后来我所见到的长长的年糕。年糕也是要做很多的,从入冬一直吃到开春,在瓦缸里注入清水,把年糕们养在里面就不会坏。冬日的早晨,一碗猪油青菜年糕汤饭是最常见不过的,冬雨微寒的下午,外婆会把年糕切薄皮,用油煎出来给我蘸白糖吃,小时候不懂得珍惜,偷偷扔掉过很多煎年糕。其实年糕放在灶洞里烤出来最好吃,拍掉外面沾上的柴灰,略糊的外壳脆脆的,内里软糯却不粘牙,只是年糕不易消化,吃一次年糕晚饭便吃不下了,又要被外公责骂不好好吃饭。

如果某天早上睡意蒙眬地听到屋外有嗓门很大的人在说话,那一定是山里人来送炭了。每年冬天,外婆家都要买一批炭过冬,火盆、火桶、火锅都是要用到炭的,山里人自己烧的炭并不像现在的无烟炭,每次生火都会很呛,可是烧过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在冬日里带来持续的暖意。外公会把一把小铁皮壶靠在火盆边,放上一把茶叶,舅舅们顶着雪花踏进家门的时候,就可以喝上一杯热烫的茶了。我最爱坐在火盆边用火钳把炭摆成这样或者那样的结构,这或者也算是一种积木吧。夜里是要熄了火盆的,外婆会把小小的芋头埋在炭灰里,第二天早晨起来就会有香喷喷的烤芋头吃。

年关将至的时候,杀猪是头等大事,可惜那时外公是不许我去看的,所以脑海里只有像浴缸一样的大木桶,地上的猪血和腾腾的热气之类稀薄的记忆而已。镇子上有专门的屠户,猪下水通常是当作酬劳送给他们的,猪腿盐腌一只,另一只分成几份各家分了去吃。之后,就是做炒米,炸丸子,包鸡蛋饺子,做肉皮冻,准备过年的事宜。外公写得一笔好字,春联自然是自己写,许多年以后我仍旧为没有听他的话好好练字而懊悔不已。

年节里我最爱的一道菜是外公做的凉拌酸辣白菜,可惜的是,我只记着吃,从来没注意过外公是怎么做这道菜的,只记得他总是在大家酒过三巡、油腻微醺的时候端出这盆凉菜,然后很快被夹空。长大之后我凭着记忆也尝试过几次,可是怎么也做不出那个味道来了。一晃外公去世已经十多年,外婆常对着他生前练字的报纸说“人不如纸……”。

如今,我也有了我的妻儿,爸妈亦日渐老去。我们不过是行走在这世间的一粒芥子,生而为活,活而需食。食物既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保证,同时也承载着每个人的记忆和美好。煎炒烹炸里有着我们对家庭的眷恋,五味调和中藏着我们对生命的敬畏。无论身在何方,世事变迁,食物总是能带给我们慰藉与安定感,在浮躁疲惫的奔忙之后,给味蕾和心灵一个简单而幸福的归宿。

游吟诗人

文/蔡要要不吃药

我刚毕业时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住在一栋筒子楼里足足半年时间,昏暗的楼道里总有人在炒菜,充斥着一股子闷闷的油烟味;还有永远坏掉的灯泡,和堆在拐角处的几只旧木头椅子;至于那些糊了满墙的小广告,就更不消提起了。

我的邻居大多是附近做小生意的,卖菜的、修鞋子的、卖丝袜的,林林总总。他们来自各地,唯一的共同处是都有着奇怪的地方口音,说不好一句完整的普通话。但奇怪的是,这些人都有一副响亮的嗓门,从早上天蒙蒙亮,到夜里十一二点,筒子楼里会一直回荡着他们吊诡的呼喝声。有时是男人,有时是女人,上午多是些老者,傍晚则是孩子尖利的声响。这些声音无孔不入,让我无处可藏。

我的房间逼仄潮湿,当然我的邻居的房间也都如此。夏天到了的时候,闷热和老房子独有的臭味可以把人逼疯。整栋楼唯一舒适的地方,就是顶楼的天台,那里开阔通风,所以那个夏天一到晚上,全楼的人都会卷上草席或搬上几只凳子,泡一大缸浓茶,上天台纳凉。我是从来不去的,觉得和他们格格不入,宁可躲在我那足足有四十度的房间里挥汗如雨,也不会迈出门去。可即使紧紧地关上门,他们响彻云霄的声音也会无孔不入地传进来,那些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的方言如同兴奋的雀鸟,展着翅膀胡乱地扑腾,几近要把我逼疯。

有一天,太阳烈得不行,烤得柏油路吱吱作响,公车里所有的人闻起来都像馊掉了的隔夜饭。我筋疲力尽地回到蒸笼一样的房间,高温、污秽的气味、楼顶的喧嚣,已经共同达到了难以忍受的峰值,我如同死尸一般躺在床上,汗如雨下,眼泪也如雨掉下。忽然有人来敲我的门,一个甜甜的声音在门外喊道:“姐姐,开门。”是楼下一户人家的小女儿,她穿着一件不合身的连衣裙,辫子歪歪扭扭地扎在头顶,有点羞怯地对我说:“大家喊你去吃西瓜。”

我抹了一把脖子上的汗水。小姑娘的眼睛亮晶晶的,靠着门框站在那里。忽然,我无法拒绝她的邀请,我知道,天台的凉风,还有凉爽的西瓜,都在那里等我。我第一次迈出门去,拉上她软嫩的小手,一步步地踏上了天台,那个有点陌生,又很熟悉的地方。

全楼的人都在上面纳凉,大家递给我一把竹椅,又有人递给我一牙刚切开的西瓜。他们笑吟吟的,依旧那么大声地说着话,丝毫不因为我的到来而有什么不同。我第一次,情不自禁地开始仔细听他们在说些什么。每个人的口音都不相同,大家都来自不同的地方,他们在聊的是——家乡。

一个湖北大哥打着赤膊,喝着冰啤酒,擦了一把汗珠子,大声地说:“我和你们说,每年这个时候,我老家的人就会上街喝啤酒,吃小龙虾,小龙虾不能太大,要刚刚好,用油焖了,放大把的辣椒,每一只都红彤彤的,过瘾啊,吃一只,喝一杯啤酒,吹牛都吹得更好了。”

一个广东小伙子不屑地撇了撇嘴,连咬了几口西瓜,用他那浓厚的广东口音争着说道:“吃小龙虾有什么意思,我们广东哦,吃的都是大龙虾,砂锅粥吃过没有,用龙虾干贝熬几个小时熬出来,很鲜的哦,那个才叫好味。”

又有个四川口音的大姐笑起来了,“我们四川哦,没得那些啥子小龙虾大龙虾,我们再热的天还是要吃火锅,烫鸭肠,烫毛肚,烫牛肉,烫豌豆颠颠,哎呀,一边出起汗水,一边还是要吃哦,可以吃到凌晨三四点。”

我忽然听得呆住了,连手里的西瓜都忘记了吃。忽然有个人拍拍我的背,毫不见外地说:“小姑娘,平时你都窝在房间里,热得很也不出来,你是哪里人?”我被一种鼓鼓的情绪充满了内心,就好像是因为天台上凉爽的夜风,鼓荡着我的心,使我情不自禁地张开口说了起来。

同类推荐
  • 沙与沫(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沙与沫(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巨人”的卡里·纪伯伦,是黎巴嫩的文坛骄子、引领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同时,在他的带领和指导下,形成了阿拉伯第一个文学流派——叙美派。青年时代,纪伯伦的创作以小说为主,上世纪20年代起,他的创作方向开始转向了散文与散文诗,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叛逆的灵魂》,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和散文诗集《先驱者》、《沙与沫》、《先知》等,这些作品几乎都是用阿拉伯文写成的。
  • 天边的草原

    天边的草原

    本书收录的散文风格清新,文字隽永,不仅给人带来美的感受,而且能够启迪读者联想和思考。本书的40页彩色插页收录照片近百幅,可谓图文并茂。
  • 甜蜜哈密

    甜蜜哈密

    为了传承哈密绿洲的甜蜜传统,弘扬哈密盆地的甜蜜之风,歌颂哈密各族人民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甜蜜新生活,繁荣东天山文化,我们特编辑出版《甜蜜哈密》一书。文稿共收录各类书籍、报刊公开发表的有关甜蜜哈密的散文、特写五十三篇,歌颂哈密甜蜜生活的诗歌辞赋二十六首。选文和诗歌除几首古诗外,绝大部分皆为当代作者的作品,特别是土生土长的哈密作者的作品。愿此本集子为哈密的甜蜜事业、甜蜜生活增光添彩!
  • 送别

    送别

    《送别》是一本文学作品集,收录了李叔同先生在封建时期、民国时期及抗战时期的不同作品以及李叔同先生本人对绘画、书法、篆刻的认识,并提出相关的学习方法。其作品主要包括诗词,如《春风》、《醉夜》、《无题》等;谱曲如《送别》、《祖国歌》;文赋如《悲智颂》、《李卓吾像赞》等,表现了这位大师出尘脱俗的艺术魅力。“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李叔同先生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
  • 人间百味(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人间百味(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热门推荐
  • 末世之血未凉

    末世之血未凉

    他们说,末世没有朋友没有亲人,唯一能够打动人心的是食物和活下去的机会。夙悦却是这个末世的一个异类。若是只是为了争夺资源凭借着本能生存,那么做人还有什么意思?我的血还是热的,我的心脏还在跳动。拥有人类的感情才是人与丧尸最大的区别不是吗?--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20几岁必须要知道的赚钱法则

    20几岁必须要知道的赚钱法则

    对于20几岁的年轻人来说,条条大道通罗马,只要你敢想、只要你敢做、只要你够胆量,就会取得成功。成功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只要你有心,就能发现潜藏在我们身边的赚钱机会。
  • 我的老婆是魔导大师

    我的老婆是魔导大师

    植入型魔装技术,用战斗类魔导器替换人体器官的新魔装技术,因为能让人不需修炼就获得强大力量,还从理论上解决了普通魔装师不能修炼至巅峰的弊端,从而被认为是主导未来大陆的尖端技术。但其百分之百的实验致死率,五十年前被各国政府列为禁忌。在林意一次意外之后,被植入了一件魔导器,而植入魔导器的方式,竟然是婚约!从此林意有了一位有着“大陆有史以来最年轻魔导师”称号的美少女未婚妻!从此林意走上了一条禁忌魔装师的道路!ps:魔导师:研究魔导技术,能开发,制造,改进和维护魔导器的职业。职介:准魔导师,魔导师,核心魔导师,魔导大师。ps:木羽的读书交流群136607720
  • 传奇争天

    传奇争天

    乾坤经纬,日月披纱。电闪雷鸣,瞬息一霎。真气凝聚,野蛮冲撞。剑生烈焰,一招一杀。左阳右阴,禹步召麒麟。出阳神驰方丈,神圣护体。且看天赋异禀的陈昭——在剑与魔法的世界中铸就传奇!
  • 霸天剑皇

    霸天剑皇

    本是天玄圣子,被逼跳崖坠入棺椁之中。蛟龙遇风吞万里!觉醒至尊剑骨,双眸藏宝秘。弹指剑河匆匆。闭眸星河落日。以无敌之姿,将天下捅了个通透!身有一轮大日烈阳,可吞天下万剑成尊皇!吞天地,纳洪荒!唯我陈北太古剑尊!“最强颜值萝莉女作者深情奉献。”
  • 乔家四姐妹

    乔家四姐妹

    香港回归大陆前夕,大批资金,人员撤离香港,人心惶惶……崇尚享乐的乔太太变卖家产来到香港,用积蓄在香港偏僻之地,购得一栋诡秘的唐楼。
  • 卡师传奇

    卡师传奇

    获得一张可以让学习变的异常简单的卡片,身上带着一个诡异的符文。卡片战士的力量源自卡片,还是来自于上天的恩赐?诡异的符文是否就是卡片力量的源泉,制卡师又是如何使得一张普普通通的卡片拥有神奇的力量。卡师传奇,带您走进一个卡片与魔法并存的世界。—————————————————————————————————————新人新书,需要您的支持,求点击,求收藏,求推荐……
  • 特种修真邪少

    特种修真邪少

    邪少回归,开启新时代,只为寻找最爱的她,却引来无数美女,他是坚守意志还是照单全收,且看沈飞游走都市为护红颜可杀神屠佛!
  • 才情天子南唐李煜传

    才情天子南唐李煜传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首《虞美人》让后人千古传唱,有美人绝代,恨君王薄命。他是南唐历史上最后一位帝王,上天对他,厚道也残忍,赐予了他倾城倾国倾天下的大小周后,也赋予了他一生的才情、荣耀、悲剧和传奇,究竟是命运选择了他,还是一世嘲弄?吹开历史的风尘,揭秘这位“千古词帝”几十年生死荣辱……
  • 儒道独尊

    儒道独尊

    百家争鸣,万道争锋!这是一个读书人的世界,这是智者的天下。天地有才气,吸而炼之,作诗可杀敌,写词可灭军。才华就是力量!笔落惊天地,诗成泣鬼神!重生到一个文弱的迂腐书生,却发现曾经鼎盛的儒门已经式微。此时无唐诗大兴,无宋词鼎盛,千年无封圣,从此走上振兴儒门之路!此时北边妖族虎视眈眈,西方兽族蠢蠢欲动,南地蛮族摩拳擦掌。人族不灭,儒道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