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017500000007

第7章 清冷的上元节(3)

当燕王的眼睛转向晋王的时候,桐的目光也恰好射过来。两人相视一笑,却不知该说些什么。的长相不错,眉清目秀,顾盼有神,称得上英俊潇洒。过去他们亲兄弟五个站在一起时,母后曾评价说:老大头颅偏大,老二鼻梁太凹,老五眉眼犯傻;只有老三、老四,长相叫人喜欢,脸上也有他们父亲的影子。所以他和三哥时常暗中较劲儿:在“大本堂”比学业,在校场比射箭……看看谁更加优秀些。其实那时的较劲儿具有明显的孩子气;真正的较劲儿应该是在洪武二十三年的北征。这一回他胜了,三哥败了,父皇早有定论。然而,恰恰是他压过了三哥,内心里便没来由地忐忑着。今天的酒宴,他倒觉得提供了一个机会,似乎应该“借花献佛”还人家的“情儿”,须做一些什么补偿才对。想到这里,燕王举起杯来:

“三哥,我敬你一杯!”

晋王笑笑:“谢谢四弟!”

燕王与晋王碰杯之后,却又无话可说。

燕王又向秦王敬酒——仍然无话可说。因为二哥刚从牢里出来,案子的情况他不清楚,太子对此事又只字不提,别人也不便询问。大家都极敏感,还是少说为妙。

在这短暂的沉默之后,太子说话了。他说:真是人生易老啊!想那十几年前,我们都还是半大不小的孩子。我们一起住在这里,围绕在父皇和母后身边无忧无虑。那真是一段值得回忆的韶光啊!

太子这话点明了酒宴的主题,这的确是最好的话题。燕王的心头不由一热。他相信别人的心头也会为之发热的。于是,兄弟们开始回忆了……

他们回忆的源头比朱标提示的更早。那是战乱年代,他们出生于军帐里。父亲忙于带兵打仗,连给他们命名的机会都没有,只能以“老大”、“老二”、“老三”、“老四”、“小五”……来呼唤。朱棣记得,到他七岁那年他们才有了自己的名字。而那时候父皇已经统一了全国,马上就要登基做皇帝了。父亲祭告过太庙,然后才隆重地将他们的名字写入宗室谱牒。他们依次被称为:标、樉、桐、棣、棣、桢……

他们也回忆到洪武九年二月,哥儿们受父皇之命,回到家乡凤阳的那段日子。凤阳是他们朱明皇朝的发祥之地,也确是一片美丽的田野。他们在融融春光里纵马飞驰,无比欢畅。他们走过了父皇曾牧牛的田径,也进入过父皇曾栖身的泥屋,他们会骑马,但却不会驾驶牛车;他们会射箭,但却抓不住水中的泥鳅;他们曾为追一只野兔而在草丛中没命地奔跑,为此桐的手掌上还扎上许多棘针;他们也曾在返城的路上遇到过行乞的贫民,为此他们施舍了身上所有的银两,差点儿没施舍掉身上的衣裳……

他们当然也回忆到在“大本堂”读书的情景了。书堂里的时光虽说刻板而枯燥,但今天看来,也不乏有趣的事儿值得回味。尽管父皇对他们要求甚严,不许在学业上有所懈怠,然而好动贪玩的孩子天性,也间或使他们跟师傅闹一点“捉迷藏”式的游戏。他们有时说是要出去“出恭”,但实际上是到户外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并看一看天空会不会有雀鸟飞过。当师傅们十分认真地为他们一遍遍朗诵《尚书》的时候,他们把书本儿遮在面上,看似在默读,而实际上已经进入梦乡……

在这回忆的过程中,他们找到了共同的语言。那早已逝去的童真天趣,使他们心情放松并愉悦了,彼此也变得无拘无束,甚至还开起了玩笑。比如晋王就讲起了燕王当年被李希颜用戒尺打伤了头颅的故事。引得哄堂大笑。但是朱棣却红着脸矢口否认。晋王说这你能否认得了吗?你的头颅上红肿着一块,我是亲眼所见的。朱棣摇手辩解说,我被打自然是真的,但我犯错儿却是假的。李师傅实际上屈打了我呢!……

众人听燕王这么一说,都不由地一怔。晋王忙问这是怎么回事儿,为什么说是“屈打了”的?然而朱棣无论如何再不肯讲。他说:“过去了的事儿,还提他做什么?咱们喝酒!”

不料想,这工夫周王却突然大叫一声说:“我知道这事儿的缘由!……”慌得朱棣赶忙立起,想去堵他的嘴。然而已经来不及了。他后面的话如泼出去的水,再也收不回来了。

周王说:“……这事儿是由檀引起的呢!”

此话一出,诸王顿时色变。所有的人都觉得心里被揪了一把。

酒场上一片冷寂。

周王所说的檀,是他们的十弟。洪武三年被封为鲁王,十八年就藩兖州。檀比他们的年纪都小,跟他们在“大本堂”读书的时间也很短。这厮十分淘气,不时地捉摸鬼点子跟师傅作对。那一回李希颜发火,就是因为李师傅检查功课时,这厮把一条砖缝里的虫豸偷偷夹进了朱棣的卷子里……如今这段“公案”是无法查证了。因为檀已经不在人世了。鲁王檀好文礼士,尤善诗歌。然而偏偏迷恋上方士们的金石丹药,终至中毒伤目,于两年前薨逝。皇上得知噩耗,连呼“荒唐,荒唐”,遂谥之日“荒王”。

周王一旦把鲁荒王檀的名字点出,犹如向大家兜头泼了冷水,笑容都在脸上僵住。太子朱标想把话题引开,然而为时已晚,周王已经在掩面而泣。此时连朱棣也由鲁王联想到一年前在长沙****的八弟朱梓,心头不由地涌起一股酸潮……但他强忍住了。他知道在这种场合流泪,不但不合时宜,甚且有点儿“犯忌”。

太子朱标强笑着催促大家:“喝酒,喝酒!”

然而,朱标感觉这酒是既苦又涩了。

朱标感觉到一阵头晕目眩。他又咳了两声,在一旁服侍的一名小太监捧着痰盂过来。但他强忍住了,已经把呛上来的东西又咽了回去。

朱标作为太子,又是宴会的东道主,他现在最需要的是能找到一个让人高兴的话题。然而这样的话题仓促间又难以捉到。他看了看秦王。秦王刚从牢里放出,或许因兔死狐悲正在拭泪呢,哪会有高兴的事儿?他又看了看周王。周王也不会有高兴的事儿——他似乎从来就没有高兴的事儿。这厮不给你惹乱子就算抬举你了。刚才这乱子就是他给捅的呢!……

当太子将目光投向燕王的时候,燕王心有灵犀,马上意识到太子将会找一个怎样的话题。果然,太子提到了洪武二十三年晋王和燕王出征漠北的事儿。这其实是一个错误的话题。打了胜仗,自然是好事,值得高兴,但也要看在什么场合,在哪些人面前谈论。比如眼下在这伙人面前谈论,未必会有好的效果呢!

但是已经晚了,太子已经将话题扯到他的身上来了。太子说:“四弟跟乃尔不花打的一仗,引起朝野振奋,举国共贺。连我也钦慕至极呀!倘有机会,我何尝不想也到漠北带兵作战呢?”

燕王只好敷衍。他笑笑,谦逊地说:“这也是仰仗皇上和太子的恩威,依靠众将士的效命。我本人倒也没什么的。”言不由衷。连他自己都觉得没意思。他下意识地瞟了瞟晋王。发现晋王眉毛耸了耸,嘴角撇了撇。凭他对晋王的了解,知道这位二哥的妒火儿上来了。

而更让朱棣始料未及的是,太子提出的这一话题,倒的确有人大感兴趣,那就是十二弟湘王柏。

湘王柏年纪虽小,但志向高远,最喜欢谈兵。他时常读的是《六韬》、《将苑》,崇拜的是姜尚和诸葛亮。他对于刚才兄长们所回忆的事情,既无印象,亦无兴趣,更插不上嘴;而扯到带兵打仗,他顿时两眼雪亮。他早就对燕王十分佩服,如今恰好找到了表达这种感情的机会。于是霍地站起,双手捧杯,走到燕王面前说:

“四哥,小弟一向对你仰慕之至,早想当面讨教。今日有幸坐在一起,请先干了这杯!……”

燕王见十二弟眼神真挚,颇受感动,这酒当然得喝,然而接下去,十二弟竟把座位搬到他的身边,非要缠着他,要他讲一讲在迤都大胜乃尔不花的前后经过。燕王就有点犯难了。

在他踌躇的当儿,太子也鼓励他:“讲吧讲吧,我们洗耳恭听呢。”

燕王捋一捋髭须。他只好约略地讲了讲:在沙漠里怎样侦察到了敌人的营寨,又怎样派观童到元军大寨充当说客,观童怎样带了乃尔不花来我军投降……湘王柏听得津津有味,且不时地拊掌叫“好”。然而未等燕王讲完,晋王忽然嘿嘿一笑,悠悠然插话说:

“我听说乃尔不花还曾贡献四弟一批马。这可是真的吗?”

“这……”朱棣说,“倒是有这回事儿。却不是一批,仅是一匹!”

“哈哈哈!”晋王大笑,“究竟是一批,还是一匹?”

朱棣只好伸出一根手指;怕别人仍听不清楚,就用两手比划了马的样子。也笑着说:

“就是这样的一匹!”

“哈哈哈!……”大家都笑了。

晋王笑得最厉害。一面笑,一面用箸指着燕王说:“四弟真有意思!何必如此认真呢?便是好多个一匹的一批,那又有何妨?我们也不能抢你的去呀!哈哈哈!”

“哈哈哈!”秦王也跟着大笑。笑罢,却是一言不发。

燕王听出晋王话中有话,笑里藏刀。他虽不高兴,却也能忍得住。因为他早有了心理上的准备,也早有了某种预感,所以并不生气。都是自家兄弟,谁还不摸谁的脾气呀?不理他便是!“来,我们喝酒!”——他说。

然而晋王竟不依不饶。他酒也要喝,话也要说,而且不吐不快。干过一杯之后,他又笑道:“四弟,我听说凉国公蓝玉也曾向你贡献过马呀?”

燕王一怔。说:“三哥是如何知道的?”

晋王耸耸肩,眨眨眼说:“这你休管。你只说,蓝玉倒是送过马没有?是一批,还是一匹?”

燕王又捋一下髭须,沉吟道:“他倒是要送……可我没要。”

“哦……”晋王点点头。却又问,“那蓝玉的马,四弟为何不要?”

燕王又捋捋髭须。他讨厌谈论马,更讨厌晋王眨眼、耸眉的模样。胸中的火儿往上窜了一窜,却被他“捋”了回去。他只好照实回答:“蓝玉的马,是战场上缴获的战利品,他既无权奉送,我亦无权领受。”

“哦……”晋王又耸耸眉、眨眨眼。然而仍困惑不解,“请恕我愚不可及——蓝玉的马既是战利品,那乃尔不花的马却非战利品乎?为何有的能领受,有的便不能领受呢?”

燕王又捋捋髭须。他觉得他的髭须已有些发热,似乎就要燃烧了。

燕王捏着手里的酒杯。他猛地把杯中酒灌进肚里……太子朱标瞧出苗头儿不对,这才着急起来。忙向晋王瞪眼,又向燕王摆手,想说什么,却是猛地一阵咳。咳得浑身抽搐,脸都憋得紫了。

旁边的小太监慌忙过来捶背,伺候痰盂。众人也就顾不得再谈论燕王的马,都把注意力转移到太子身上。秦王首先说:“大哥是不是伤风未好?可要注意着凉呢!”别人也都纷纷表示关切:“大哥看上去是疲劳了。”“可曾找太医看过吧?”“一定要注意休息呀!”

此时朱标的世子朱允炆被父亲的嗽声惊动,从屏风的那边跑了过来。他知道父亲的病情一直不见好转,倒是每况愈下。每到下午未时便开始发烧,咳得也愈是厉害,愈是频繁,且粘痰中杂有血丝,真令人捧心捧丹。但父亲并不害怕,仍强撑着做这做那,连服药都不准时。他这时跑过来,一定要搀父亲回卧室歇息。

但是太子认为撇下客人离席而去不够礼貌,便强忍住咳,极费力地吩咐允炆:“你,来的,正好!快,替我,伺候你的,叔叔们。”

众人说:“允炆快扶你父亲回去。都是自家兄弟,无须陪的!”

允炆倒说:“不不,本来呢,我作为晚辈,也是要敬各位叔叔酒的。”

此时一位太监领着御医过来(那御医或许是一直避在某处而随时伺候太子的),他们一定要将太子架走。太子只好说:“我一会儿还要回来。”但大家都知道,他是不会再回来了。

允炆便恭恭敬敬向叔叔们敬酒。此后便没人再说不咸不淡令人不快的话。但也没有了笑声,没有了泪光,没有了叹息。随着夜的加深,兄弟们都感到了清冷。

燕王望望轩外,见地上有了霜似的月光,便说道:“对了,今儿是正月十六。俗话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我们何妨到外面赏赏月呢?”

晋王说:“这主意不错。我们就去赏月吧。”

外面早摆好了座位,也早摆好了果品、点心之类。众王有的手里端着酒杯,有的没端酒杯,先后走出大殿。但是真要赏月了,那月却又与人闹起了别扭:只见浮云过来,一会儿工夫便将月遮住。天地间立时朦朦胧胧,令人有点儿扫兴。

长久没有说话的周王叹一声道:“唉!我看我们还是散了吧?”

允炆说:“天还早呢,叔叔们再坐会儿。”

但是既有人提出“散了”的建议,其他人也便随声附和,不会再坐下去了。

分手的时候,那位性情古怪的周王没来由地又叹一声:

“唉!天下哪有不散的筵席呢?”

燕王带领朱能、葛诚等随从人员走出西华门。他又骑上他的大宛汗血马。他们踏着清冷的月光往秦淮河方向的中山王府走去。

走着走着,葛诚突然靠近了燕王,低声说:

“王爷,你,看出来了吧?”

“你说什么?”燕王莫名其妙。

“太子殿下……”

“唔。”燕王说。“他身体是不太好。”

“岂止不太好?”葛诚扯扯燕王的袍袖,更压低些声儿说:“是很不好啊!”

“什么?!”燕王大吃一惊,勒住马头。

葛诚说:“刚才我去净手,在黑影里听两位太医嘀咕,说太子又吐了半碗血。他这病,太医们似是很犯愁的呢!……”

燕王的心里立时涌起一股潮水。这潮水汹汹涌涌,酸酸辣辣。朱标比他大不了几岁,今年刚过四十,这怎么可能呢?

燕王仰头望望天空。月亮在云层里沉沉浮浮,或明或暗。

燕王松开了马缰。他们的马蹄声在这静夜里显得极重、极响。

一阵冷飕飕的风送来了隐隐约约的歌唱。燕王侧耳辨听,原来是哪家青楼上的女子在唱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同类推荐
  • 孙中山与中国革命(下)

    孙中山与中国革命(下)

    十多年前,我曾很高兴地为史扶邻教授的名著《孙中山与中国革命的起源》中译本写过一篇前言,说到这本书有三个重要优点:第一,富有历史感,把孙中山初期走过的道路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发展过程来考察,并且力图探索和说明事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展;第二,把个人传记同对当时整个历史环境的考察结合起来,写的虽是孙中山的传记,读者却能从中看到一个时代,并且多少感觉到时代脉搏的跳动;第三,搜集了他所能得到的一切历史资料,包括国外的资料,经过认真的考订,作出自己的判断。同时,也提出一些商榷性的意见。
  • 救世伟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救世伟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本书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全世界最著名的领袖人物事迹,精彩万分!
  • 伟人毛泽东

    伟人毛泽东

    国内第一部全面实录,毛泽东一生的传记作品!毛泽东作为一个开天辟地的政治家,纵横捭阖的军事家,远见灼识的思想家,其滔滔的智慧与谋略,令人称奇的内心世界和人格魅力,历来为人们所仰慕,所探寻。从来没有一个人,像毛泽东那样深刻、长远地影响着中国。历史选择了他,人民选择了他,他是一本厚厚的书。对他的研究和评价形成了一个专门的学科。本书真实地再现毛泽东同志波澜壮阔的一生。展示了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华民族追求独立富强的沧桑哀荣。
  • 愿为德国效力:平民总理默克尔传

    愿为德国效力:平民总理默克尔传

    默克尔从一名不知名的平民少女成长为德国第一位女总理,在冷漠、枯燥、内敛,甚至没有女人味的外表下究竟住着一个怎样的灵魂,才能让她以不屈不挠的意志迈向权力之巅?本书用细致朴实的笔法展示了德国第一位女总理默克尔的的成长轨迹。从初出茅庐的青涩到处理危机的冷静,从联邦部长到党派领袖,最终,她以“我愿为德国人民服务”叩响人们的心扉,凭借着坚定的意志成为德国总理。作者用最平实的文字将这位遥远的领导人带到读者面前,展现了默克尔沉稳、镇定的形象,以及她勇敢、坚强、不服输的特性。
  • 梦想与智慧的力量:闽商传奇

    梦想与智慧的力量:闽商传奇

    《梦想与智慧的力量——闽商传奇》讲述了数十位福建商界英雄的传奇故事,向我们呈现了一个个令人起敬人物的人生理想、创业历程和成功法宝、情感世界,读来引人人胜,引人思考。
热门推荐
  • 手机里舍不得删的短信

    手机里舍不得删的短信

    短信快捷、短小、能匿名、契合了现代人的生活收奏。它还能方便地传达信息,表达自己的微妙情绪,同时又不占用太多的时间和精力,避免不必要的寒暄和时间消耗。更重要的是,短信是一种充满智慧和创造的沟通方式,令无数人为它痴迷、疯狂。本书是一本最新、最酷、最炫、最幽默的沟通手册。编者广泛涉猎、通过网络、图书、报刊等途径,收集了涉及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情感等各方面近百万字的信息材料,经过多角度、全方位的筛选整理,最后精编成册,不仅适合各类人群,而且可以满足不同生活经历的人们表达不同心境的需要。
  • 幻境狂想曲

    幻境狂想曲

    一次游戏更新,一群玩家沦落到了游戏中的世界。从最初的恐惧,到一无所有的狂妄。不同的想法,激烈的碰撞。破坏,建设,征服,共存,所追求的,不过是一把回家的钥匙。
  • 代嫁:攻心奴后(上卷)

    代嫁:攻心奴后(上卷)

    他浅浅一笑,手指温柔的在我脸上划过,声音甚是低沉,“怎么,吓着你了?”在宫人面前,他对她怜爱有佳,百般呵护。他松开下颚,将被褥仍在地上,“下去!别玷污了朕的床榻!”两人单处时,他对她诋毁辱骂,百般羞辱。宫廷女人自结四派,瓜分皇上的宠爱,宫廷血腥源源不断。谁会是笑到最后?
  • 羽灵

    羽灵

    一念宰人死,二念度人生神魔道轮回,混沌主天地挥袖化万千,气吐铸天道神翼振翅飞,灵火焚大荒邪镰斩九幽,圣柱撑六道龙魂合九千,帝血释神威无双挡浩劫,潜龙战九荒
  • 无敌山海经

    无敌山海经

    末世圣传,山海经天。当生化危机波及整个地球,各种生化兽层出不穷,少年获得后羿能力,九天射御,全球制霸!
  • 倾世花海

    倾世花海

    姐,我就是花海,在二十一世纪默默无闻,但在繁华古代中,花海是一名响当当的人物。由于不甘在二十一世纪当小蚂蚁,所以花海来了一次高调穿越。上天土地,在天上,花海是上帝的宠儿,那是前前前世;在魔界,花海是魔王的姐姐,那是前前世;在地下,花海是阎王的妹妹,那是前世;在人间,花海是府上大小姐,那是今世;看姐我怎么顶着花海一名上天入地,美男源源不断,财源滚滚,做世间的主宰者。(简介无能,此文非女尊,但绝对是甜宠爽文)
  • 也看风景也读书

    也看风景也读书

    《也看风景也读书》是崔济哲先生的近期新散文集,收录散文41篇。全书洋洋36万字,内容涵盖地方风物人俗、古人古事感怀、佛说佛思佛史、历史伟人逸事,以及他国历史文化。在这本书中,有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严肃追寻,也有对独特且有趣的地方文化的展现;有当下的细枝末节,也有过往的风起云涌;有因风物之壮阔而诞生的美丽文字,也有因文字之厚重而更美胜一层的风景。这本书打开了大千世界的一条门缝儿,透过这道门缝儿,你看见的是崔先生与历史、社会、人生的对话。
  • 重生宠妃万岁万岁

    重生宠妃万岁万岁

    一生有多少真爱?欧阳若水想道,“前世我斗不赢你们,这一世我便要你们十倍奉还!”前世,她犹如一张白纸那样单纯,这一世她便要向那些试图害她的人生不如死。前世皇上一眼都没看过她就死去,这一世她便要一起皇上注意,她要踩着别人的尸体往后位走去。……
  • 绝宠六宫:妖后很痞很倾城

    绝宠六宫:妖后很痞很倾城

    他是杀伐果断,冷血无情的帝王,偏偏对她食髓知味宠爱入骨,甘愿做人们口中的昏君。“君煜爵,大臣们说我是祸国妖后,怎么办?”“拖出去斩了!”“君煜爵,后宫妃嫔传我恃宠而骄,怎么办?”“废了六宫!”“君煜爵,百姓口口相传我不贤良淑德,怎么办?”“即日起举国上下皆以皇后为楷模!”君煜爵遇到倾城的那一刻,生命之中最重要的事情,宠她!宠她!宠她!!
  • 祖先的铁拳:历代御外战争史

    祖先的铁拳:历代御外战争史

    有没有这样一本书告诉你,我们的祖先曾经称雄中亚?有没有这样一本书告诉你,我们的祖先曾经打得日本人在日本岛上疯狂地建造防御工事?有没有这样一本书告诉你,我们的祖先在千年之前便发现并占有了钓鱼岛?有没有这样一本书告诉你,我们的祖先曾经一个人便踏平了印度?有没有这样一本书告诉你,我们的祖先定居在新疆的历史比任何人想像得都要久?有没有这样一本书告诉你,我们的祖先曾经面对十数倍的敌人依然死战不退?有没有这样一本书告诉你,我们的祖先曾经作为使节被外族扣押数十年但依然九死而不悔?有没有这样一本书告诉你,我们的祖先曾经在佛经辩论会上打遍印度无敌手?如果没有,那么本书会告诉你,这些你从来不知道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