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822400000002

第2章 一捧拷问时间的乡土——莫言的意义(2)

莫言被揪进“先锋派”的时候,一般都在于他做的那些文体实验。其实,近年来,先锋小说在丧失阵地,我想这跟作家的断代也有关系,就是经历过巨大创伤的作家们,都快要把战争啊、“文革”啊、“土改”啊等往事写烦了,有的说不定自己都不乐意待见自己了,新一代的作家又没有什么痛彻的体验,即便是想象起来,也难免失真,看上去很美,经不起推敲,甚至总是用华丽的技巧来写青春的感伤,多少有些无病呻吟。所以“先锋”就没有它“痛彻”的锋利感。再者,就是时代变了,仿佛所有的东西都“先锋”了,“先锋”自然就流于俗。莫言在说这个问题时,直言作家本身要保持他的警惕。就是说,作家要保持一种对“体制”文化上的敌意,或者说,当你成为老百姓的一份子,自然而然就会多一份跟权贵们对抗的与生俱来的敌意。这其实很难,当莫言已经不是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少年,而是今天一个作协的副主席、文学院的院长、共产党员,是否意味着他失去了小时候的不公?因为他已经成为一个权贵,或者说一个权威。

莫言说,自己很喜欢冯唐的几句话“生活在边缘、思想在高处、写作在当下”,作家该有这种自觉,就是他并不站在那种人,就像无论别人把自己划入什么派别,只要自己保持一个作家的冷静,去冷眼旁观,始终想着建立自己的希腊小庙,还不忘写作是为了使当下的人获得更多的精神意味,就是不自我,也不脱离实际。

2

莫言在看待“新历史主义”的思潮时,有个观点就是“蚕吐丝时没想到会吐出一条丝绸之路”。作家在创作作品的时候,并没有想过自己是什么主义。

他用了一个关于鸡和鸡蛋的比喻。鸡在下蛋的时候没有考虑自己要下什么蛋,也不知道自己可以下出什么蛋,直到蛋下了出来,鸡蛋评论家们就对这颗蛋进行研究,再进一步研究下蛋的母鸡,研究母鸡的饮食、鸡舍的温度等,最后总结成蛋的原因,如果硬要鸡说出自己为什么下出双黄蛋,鸡恐怕就傻了。当然个别鸡可以说出自己下蛋的过程和原因,还可以说说成蛋的感受,有的还把下蛋的过程神秘化起来,为的就是提高蛋的价格,可是买蛋的人不会关心下蛋的过程,只关心蛋的质量。莫言家乡有一只母鸡为了躲避人吃它的蛋,竟然生下了一只小鸡,这简直就是后现代主义。

我想莫言对于鸡和鸡蛋的戏谑无非也是想说明:蛋也好,文章也好,皆用本来面目示人,倘结果不尽如人意,也是因为评论家。或者说,莫言认为,评论家用不同的袋子装着不同的作者,这并非自己所愿,也不都乐在其中——

有的袋子里气味美好,待在里面感到很舒服,有的袋子里气味龌龊,待在里面很不舒服。

莫言在分析张清华的文章时,总结新历史主义在发展阶段上经历了三个时期:

寻根、启蒙历史主义是其前奏;新历史主义或审美历史主义是其核心阶段;游戏历史主义是其余波和尾声。

莫言的小说还被张清华认为是两个过度阶段的滥觞。比如《红高粱》,这小说消解了寻根小说“文化风俗”的主题中心,是关照历史边缘的“家族史”和“稗官野史”,是走向民间的,从“启蒙历史主义”来到了“新历史主义”。莫言的《丰乳肥臀》在表现宏大的历史叙事的方式是上官鲁氏一家,这种表面看来荒诞和戏剧化的叙事正好成为具有总结和概括意义的“新历史主义”小说。

此外,如果说“先锋小说”是“新历史主义”小说的高峰,那么,游戏历史主义则是坟墓,就是说,游戏历史,而不去关照历史所展现的人文魅力,就会变得可怜又可笑。

我想,张清华在讨论莫言小说的时候,和其他的评论家一样,都在拿莫言的几部代表作说事,凡是跟历史有关的巨著,往往都会把这些作品拉向“历史主义”小说。我想这本来无可厚非,但诚如一个“历史主义”小说家不能放弃对于历史和文化的责任那样,莫言的可贵之处就是从来都不放弃站在一个老百姓的角度去敷衍自己的传奇,从不去考虑这是个什么主义。

或者,莫言的历史观正好暗合了他对于文化认知和文化批判的态度。他认为,小说家面对的历史都是传奇化、寓言化、象征化的历史,这绝对不是真实的历史,如果为了表现思想的高度,甚至可以虚构历史。如果研究者试图把这种有着个性烙印的历史与真实的历史相对照,只有可笑的徒劳了。

3

莫言在这些标签当中,还迎来了批评家们的“民间批评”。其实,莫言对于“新历史主义”的贡献,张清华认为就是引入了“民间”。也就是说,标签变了,是不是莫言就改变了?不,他还是那个莫言。

然而,批评者力图客观看待作家作品,其实往往流于主观,莫言就多变起来。莫言一句“为老百姓写作”就招来了这么多“民间”批评家,莫言在他们心里是没有多少理论的作家,偶尔一句靠近理论的话就让这些家伙们就开始做起了文章。

其实,我也不喜欢纯理论的东西,我一直试图用最浅显的语言来阐释理论化的东西,我想,理论不能在象牙塔里生存,要让人明白,才有人去关注,等整个社会都到了那种专业的理论高度再去拽文也未尝不可,除了那个时候,请不要晦涩。这也就是我为何喜欢王德威、刘小枫、施战军、戴锦华的评论,评论为何不能是一场文采盎然、趣味十足的盛宴呢?非要干巴巴呢?

莫言在谈及这种“民间”归类的时候,用了卞之琳的一句诗——“你在桥上看风景”,谁都知道下一句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或者评论就是这样,每个人都拿出自己的观点来,却难以有是非对错,这或许就是评论还活着的原因。莫言在“民间”里,但绝对不把“民间”困住,他所认为的民间是宽泛的,首先不是乡村,不是城市,更不可能是荒郊野外,“民间”应该在每个人的生活中,或者说“胡同”、“弄堂”、“高密东北乡”都可以有他独特的,需要发掘的领域。莫言还说,他说的“民间”也不是扩大到每一个作家,而是作为“庙堂”的对立面,在对比中甚至对抗中逐渐清晰。小说家始终没有诗人那么清晰的界限,在诗人的世界里,在官办刊物上发表的作品都不能叫做“民间写作”、只有在自费的、没有正式刊号上的作品才叫做“民间”。这其实有些偏执,因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倘都这样极端的“民间”,那就脱离大众了,大众早就习惯在官方刊物上发现文学,或者启示领悟。

莫言的“民间”是什么派呢?我想是“底层派”。“底层”其实是一种创作态度,就是当你已经离底层很远,或者从来没有接触过底层的生活时,还试图去感同身受。莫言在广州佛山参加过一个“打工文学”会议,他说,最好的打工文学是有过打工经验的人来写,其实,并不是所有的“打工文学”都应该极端黑暗、忧伤、愤懑的,因为莫言一直坚信,真正的“底层”在面对苦难的时候,最会寻找幸福。但你见过很多打工仔,就会发现他们不觉生活劳苦,反而自得其乐;当你看过一些书籍,开始关心整个社会,悲悯整个社会的时候,也就是你的头脑持续工作的时候,你会觉得在餐厅或者工厂打工是种最大的幸福,劳累一天,倒头就睡,而不是即使没有身体的劳累,却不可停歇地制造精神世界,连睡梦中都是醒着的。莫言说自己写《丰乳肥臀》的时候:

这部书的腹稿我打了将近十年,但真正动手写作只用了不到九十天。那是1994年的春天,我的母亲去世后不久,在高密东北乡一个狗在院子里大喊大叫、火在炉子里熊熊燃烧的地方,我夜以继日,醒着用手写,睡着用梦写,全身心投入三个月,中间除了去过两次教堂外,连大门都没迈出过,几乎是一鼓作气地写完了这部五十万字的小说。

这也许就是当一个作家以自己为派别,妄图向人类文化或人性反思做出努力时的代价,精神状态的不可停息,比任何农活都要累得多。我很羡慕莫言是个小说家,倘他是个评论家,也许会有更多的灵感断裂、不知多措,那种精神痛苦远远不是不眠不休可以比拟的。

(三)伤痕后的“寻根”

这里把“寻根”小说拿出来,不过是因为,莫言把高密东北乡变成一个文学王国之后,首先被评论家装进袋子的就是“寻根文学”。

1

1977年刘心武的《班主任》和1978年卢新华的《伤痕》开启了“伤痕文学”,知识分子对于“文革”的记忆以及个人命运、情感创伤的表达与关注,成为主流。随之而来的还有“反思文学”,这两种潮流无疑充满着“启蒙”意味。“文革”作为一种现代的蒙昧主义、另类的封建迷信以及罔顾个人尊严、罔顾人性价值,显然需要知识分子归谬、点醒,甚至可以称作第二次“五四”启蒙运动。20世纪80年代也是一个神奇的年代,在初期,作家们在伤痕中反思,文学上艺术的界定也建立在对于“文革”的批判上,莫言在1981年发表了处女作《春夜雨霏霏》,以及《丑兵》、《为了孩子》相较于他后来的作品显然更为保守。

80年代中期,作家们开始远离“十七年”文学中的死板,并且努力革新。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和韩少功的《爸爸爸》为代表的“寻根文学”产生了,“寻根”更侧重于寻找民族文化之根,这表明作家们已经在思考如何跟世界文学接轨,如何让自己的文学处在独特的,不可替代,生命力隽永的地位。

80年代的中后期,文学在经历一系列探索之后开始“回到文学自身”,“文学自觉”作为一种期待成为一种真实。日常生活的“世俗”一旦进入文学创作,研究文学本身自然渐渐替代了侧重文学与社会政治这些外部规律的研究。同时,文学也更加边缘化,也就渐渐失去了文学跟大众的“蜜月期”,也就是说作品离大众远了,大众不再明白或者理解,甚至产生误解。在这个时候在语言和创作方式不断试验的“先锋小说”、“现代派”、“新写实小说”也应运而生,虚构混杂,历史真实消解,记忆和叙事交叉。也许一度还无法理解刘索拉《你别无选择》中的惶惑与无奈,余华《现实一种》里的亲情境况,残雪《山上的小屋》内的情感纠葛,但莫言在此时的作品《红高粱家族》对历史的思考显然并不晦涩,他的大胆增强了可读性,他没有盲目去复制和实验,而是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找自己的记忆,改装并且留存,记忆本身可以看作“寻根”的材料,留存方式则可以是各种流派。

比如一部《红高粱家族》,据莫言自己说,人们所说的“寻根小说”、“新历史小说”、“先锋小说”都对,一部好小说就该见仁见智。认为“寻根小说”也没形成严密的理论,只不过是个说法而已,“作家提出理论,多半是从感性出发,如果把它当成严格的理论来推敲,就有点缘木求鱼了。”

2

莫言的“寻根”到了《酒国》,我认为他走的那条道路叫做“妖精现实主义”。这个词源自莫言的《酒国》,《酒国》作为莫言丧失灵感之后的回归之作,理应有一些不一样的感觉。这部作品你把它界定为“寻根文学”也可以,说起来,它还是一篇比较传统的“寻根文学”,就是说,他所设计的根由都已经到了老祖宗那里,在“酒”的历史上,莫言试图寻根求源。只是问题来了,为什么求?什么是源?“求”其实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因为在莫言所处的年代,正是“酒文化”最为糜烂的时期,那个时候什么都“靠关系”,人们日子好起来了,吃喝都没有金钱上的压力,可以肆无忌惮,而且媒体的监督显得很薄弱,网络、微博尚未出现,这就使中国的“酒桌文化”病入膏肓,所以莫言在《酒国》里试图找到酒的源头,借历史文化来提醒世人。

莫言还试图向《狂人日记》致敬,其实《酒国》里的余一尺的确像个狂人,他的疯狂,以及他所带领的那一帮侏儒更像是浩浩荡荡讨伐今人的军队,想要叩问的是你们这些常人究竟是怎么了?缘何突然之间变成了精神的侏儒,被酒控制着,摇摆着,着了魔,也失了人性。莫言只不过把“吃人”倒过来,变成了“人吃……”。吃什么?《酒国》里的人吃着所有可以吃的东西,包括人类。《狂人日记》里“吃人”的礼教在这里首先是吃人的现实,细细品味才看得出精神层面的“吃人”。《酒国》里的“吃人”是一种现代的“酒文化”,在这样的文化面前,人是无法独立思考,无法正常工作,每个人都疯癫迷幻,丝毫没觉得自己不对,错误变成一种常态。

在吃上,人们变得仔细又苛求。比如吃驴肉。驴肉有一段时间是不吃的,就是“共产党来了,驴成了生产资料,杀驴犯法,驴街十分萧条。”这段时间,差不多也是我们文化之根断裂的时间,后来,又开始吃“驴肉”里,那是“这几年对内搞活对外开放,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需要吃肉提高人种质量,驴街又大大繁荣”。而这几年也是“寻根”喊得猛烈的时候,因为物质一旦解决,精神上难免因为缓慢发展变得空虚起来。莫言当然知道,“文化之根”是个好东西,就像人们知道“驴肉”——“天上的龙肉、地上的驴肉”,驴肉香、驴肉美、驴肉是人间美味。但这个“根”一旦寻得,显然有点变了模样,也就是人们开始为吃食精致到疯癫,比如《酒国》中的驴肉,一顿“全驴宴”包括:

红烧驴耳、清蒸驴脑、珍珠驴目、酒煮驴肋、盐水驴舌、红烧驴筋、梨藕驴喉、金鞭驴尾、走油驴肠、参煨驴蹄、五味驴肝……(第四章四)

同类推荐
  • 悲壮刺客:荆轲

    悲壮刺客:荆轲

    《中国古代武将壮士:悲壮刺客荆轲》为丛书之一,写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刺客荆轲的传奇故事。他为了信念和承诺,视生命为浮尘,在刀光剑影中挥洒游侠义气,所体现的,正是“士为知己者死”的牺牲精神。
  • 人格大师:康德

    人格大师:康德

    本书遴选了人类历史上最富影响力、最具个性的一百多位中外名人,作者结合青少年的阅读习惯,用生动活泼、严谨细腻的笔触向读者介绍了这些世界知名人士的生平故事、理想追求和光辉业绩,为广大读者描绘了一幅幅极具传奇色彩而又引人人胜的名人人生画卷,是青少年学生最佳的成长伴侣。
  • 世界最具发明性的科学大家(4)

    世界最具发明性的科学大家(4)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在宇宙中摇滚:“宇宙之王”霍金传

    在宇宙中摇滚:“宇宙之王”霍金传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从霍金的诞生与成长、获取博士学位、怎样与致命疾病顽强地做斗争、探索宇宙的秘密、与两任妻子的婚姻生活以及著书立说等方面阐述了霍金的人生历程及对宇宙做出的巨大贡献;下篇以“霍金到底知道什么”为主旨,从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时空的本性、霍金对相对论的推演与深化、量子理论与其他理论的和谐统一等方面,运用理论与图片相结合的方式,详尽地向读者对霍金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 大别山师魂

    大别山师魂

    长篇报告文学《大别山师魂》,生动记录了湖北省蕲春县第四高级中学语文教师汪金权同志的感人事迹。二十多年来,汪老师扎根山乡,倾心育人,淡泊名利,捐资助学,以自己的青春、汗水、智慧和人格,展示了一名优秀山乡教师的良好形象,被评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受到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的亲切接见。本书以大量的一手材料,多角度、多侧面、全面生动地展示了汪金权同志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历程,深层揭示了汪金权同志的崇高境界,形象解读了汪金权同志安贫乐道、助人为乐的崇高精神,传导了中华民族薪火相传,践行不辍的光荣传统。
热门推荐
  • 魔女重生记:不屑做皇妃

    魔女重生记:不屑做皇妃

    〖此书免费,欢迎入坑〗群号:517384823喜欢本书的加她女巫中聪明智慧的美魔女,研究禁忌魔咒,死于非命。没有见到亲爱的撒旦殿下,倒是穿越异世,重活一次。OK!没问题,既来之则安之!重生之后魔法依旧?!真是太好了!骗王爷,耍皇帝,拐皇子。嘿嘿,玩的不亦乐乎!什么,古代高手横行?不怕,武功不够,魔法来凑!什么,陷害反陷害,斗心眼玩心机?谁怕谁?魔女的名号可不是白叫的!他,当朝的五皇子,长袖善舞,智谋无双,江山与美人难以抉择。他,天一阁阁主,狠戾冷决,亦正亦邪,只有在她面前才会一展笑颜。
  • BOSS要抱抱:老公别乱来

    BOSS要抱抱:老公别乱来

    他,诡谲狠辣,冷酷傲漠。她,单纯天真,善良可人。她顽皮,他惯的。她刁蛮,他宠的。他惯得她傲娇任性,几度破坏他的爱情。他宠得她无法无天,试图离开他的身边。她难过了,没关系,他安慰,谁惹她伤心就废了谁。她受伤了,没关系,他治疗,谁欺负她就提头来见。她离开了,没关系,他还可以等,一年不行,两年,两年不行,三年……“老婆,我要抱抱。”“老公,你先别闹。”先别闹?那一会儿再闹吧——“老婆,我要亲亲。”“你去屎!!”
  • 英才炼成记

    英才炼成记

    世界著名教育大师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任务在于为每一颗年轻的心都找到一把金钥匙。张丽雪相信,她能为自己的学生找到这把金钥匙。正是怀着这种信念,多年来,她一直默默地为每个学生寻找各式各样的金钥匙。张丽雪深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质,在她的引导下,学生们各个考入理想的学府,走上英才之路。《英才炼成记》是张丽雪教学生涯的纪实作品,书中以讲故事的形式真实地为读者呈现了班级学生成才的历程。为完成本书的写作,作者殚精竭虑,增删数十次,它不仅是一部感人至深的育人书籍,更是一部激人奋进的学生自主发展之作。
  • 成功需要的修行

    成功需要的修行

    这是一本为年轻人而写作的有关如何克服困难、赢取机遇、实现发展和目标而获得成功的著作,全书的主要内容是作者希望通过自己的讲述告诉身边的年轻人必须认识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的重要意义,需要他们做好身边的每件事,坚持追寻自己的每个目标,达成愿望必须作出的锲而不舍的努力。全书主旨围绕着怎样做才能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的主题,尤其强调了实践对于成功的意义,而实践的种种方法也是本书的主要论述内容。
  • 中国蓝博

    中国蓝博

    中国特种兵之王为战友复仇,只身血战越军特攻队,九死一生,结果反遭内部奸细诬陷,他百口莫辨,只得以自己的智慧,勇气和方法手段去挖出内鬼,查出事情真相,洗清自己的冤屈。飞永的QQ1326757573
  • 五帝之尊

    五帝之尊

    传说中的五帝,黄帝,炎帝,颛顼,神农,伏羲,原本是好兄弟,但因为权利的诱惑,反目成仇,走上了不归路。最后五帝全部被灭。几千年以后,龙之子龙阳,遭到天的嫉妒,当龙阳还未开始他的生命的时候,惨遭雷劫,家族人认为龙阳是一名妖孽,将其抛弃,长大后,又遭雷劫,变成一个窝囊废。龙阳从小到大带在身上的玉佩其实是五帝的魂魄宿主,当龙阳有危险的时候就会解开封印。龙阳先后解开了:神农,成为医圣。伏羲,开始修仙颛顼,人神双修炎帝,人魔神三修黄帝,天子霸主
  • 初中生必背古诗文61篇

    初中生必背古诗文61篇

    观乎人文,化成天下。中国古典文化典籍浩如烟海,《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所选取的初中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61篇就是其中的精华。本书对这61篇古诗文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赏析,并附有译文、考点总结和易混辨析,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审美鉴赏能力,并针对考点有计划地进行分析和指导,真正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 异界画魂师

    异界画魂师

    炼狱之能天地惊;春秋轮回手中握;一笔画尽天下灵;入世修真几多愁;亡灵世界筑道楼;灵魂之神能纵横;大罗金仙异界成;返本归元习大道;一朝出世泣鬼神;我欲成魔尔奈何;圣人眼中为修罗。
  • 咒怨少女

    咒怨少女

    异界世界丢失了一个咒怨系的少女,异界必须找到咒怨系妖兽,因为咒怨是不让异界毁灭的唯一生灵,然而咒怨少女因小时候贪玩被法阵传送到名叫地球的一颗行星上,异界以为人类绑架了咒怨少女,所以异界妖兽们想要在咒怨少女消失那天也去绑架人类作为交换,凑齐3亿个人类才能拯救异界,所以必须用咒怨少女交换异界才能放出人类,那么我们的咒怨少女会是选择给她美好家园的地球,还是回到异界保护那里的妖兽呢?咒怨少女又会在地球和他摩擦出怎样的恋情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 千流一笑鬼面花:初相遇

    千流一笑鬼面花:初相遇

    她,是使得一手天下至毒的易容高手,绝艳倾城,笑颜浅然,名,白若颜,人称,鬼面花。他,是身形飘渺,舞极致剑术的剑客,英挺优雅,淡漠出尘,名,千亦流。八年前那段惨痛的回忆时常会出现在他梦里,他不知道,她还好不好;他不知道,她失忆了。,初相遇,武林大会惊鸿一瞥,他惊愕,她在这里。她成了无夜教教主,一位擅毒的易容师,忘却了和他的一切,。他想,一定要追回她。然,艰难险阻之多,他无法想象。遍体鳞伤时,他方悟,呵,原来她早已忘了他。那日她冷冷地道:“还请你,不要再来纠缠我。”之后,她杳无音信,茫茫人海,他怎么也寻不到她了。这条路,他该如何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