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793200000037

第37章 恋爱篇 此恨绵绵无绝期:民国婚恋(21)

读了你大略说你八九年来生活的经过和简单介绍陈明兄的信,我是很感到一种理解到什么叫真挚似的愉快的。你的性格,我觉得,大致上没有什么改变,但你的心情却的确有些不同了。这我很同意你自己的说法,是一种进步。‘平静’是和‘热情’一样需要,无论写文,无论做别的事情。我们所要注意的,大抵‘平静’须是见到深广,沉着而坚毅地工作的意思,所以这是‘热情’之最高级的表现。否则,‘平静’往往是开始枯萎或停滞,对革命或创作的探求力,冲动性减退了的表现。那也是不好的,它的不好并不下于小资产者的‘任性’。我忽然想起了这一点,是因为我相信你在长期的磨炼中已逐渐达到了深广明快的地步,并且能够沉着和坚毅的缘故,我很羡慕,因而我觉得我们在个人方面说,都才开始走路。譬如写文章,过去是练习与摸索,现在才是开始真的写作,所谓‘平静’,就是开始的意思。你觉得我这样幼稚地给你注释是对的么?或者你在笑我罢。

我以前曾要你寄你的作品,无论印的未印的,现在也希望能读到你全部的东西。我是为了想理解你在创作上的发展,并且想写一论文,专论你在十五六年之间的‘心’的经历的。我要你寄文章,并非拉文章,因为我不编刊物。现在你仍能搜集你的作品给我么?盼望之至的!

你工作了多年,生活了多年,斗争了(也被斗争了)多年,是否已准备从事比较概括性的,历史性的,思想性的较巨型的作品的写作?请告诉我,这实在是我最关心的。你‘平静’是我所希望的,但在写作上引起‘野心’和燃烧起‘热情’则更为我所希望!”

原来,丁玲去延安后,担心和家乡的母亲通信不方便,就把冯雪峰在重庆的地址给了母亲,让母亲遇到困难时和冯雪峰联系。故乡常德沦陷后,丁玲和母亲的联系中断,陷入穷困中的丁母只得写信向冯雪峰求援。从信中,我们看出,冯雪峰想方设法筹集一定款项,给丁母救急。

在信中,冯雪峰还表达了他对丁玲创作的关注,“希望能读到你全部的东西”“盼望之至”,另外,他还对丁玲的创作寄予了厚望:“是否已准备从事比较概括性的,历史性的,思想性的较巨型的作品的写作?”

创作也如登山,爬上半山腰,正筋疲力尽心生惫懒之际,突然听到一声鼓励,疲劳自会一扫而空,随后会振作起来打起精神,向更高处攀援而去。丁玲后来立志创作史诗性巨著《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部分原因也是为了不负冯雪峰对她创作上的厚望。

1983年12月19日,骆宾基走访丁玲,他说1939年3月他到浙江义乌神坛村看望雪峰,一共长谈三夜,其中一夜,雪峰专门讲到对丁玲一见钟情。骆宾基说:“我印象当中,他(冯雪峰)见了你,有一个感想:完了,什么都完了,名誉呀,地位呀,都完了。我心里想,怎么会有这种感情呢?后来年纪大了,才懂得,那也是一种被俘虏的样子,一见就钟情的样子。”

丁玲听了哈哈大笑:“那他都没有给我讲过,没有表现过。” 丁玲说:“他就是喜欢谈长征的故事,谈毛主席。他给我写过一封信,这封信丢了,他说他在集中营里的时候,脑子就是想着三个人:鲁迅、毛主席、丁玲,这三个人的力量把他支持着,度过了那么多艰苦。”

如此相爱甚深的人,却因为“相见恨晚”而未成眷属,也许他俩的故事再次验证了哈代的名言:爱与被爱是不能互相回应的。

阴差阳错:乱世姻缘雨打萍

胡也频的突然遇难,把丁玲的生活一下推入痛苦的深渊。习惯了相亲相爱的两人世界,突入其来的变故让她一时间无法适应形单影只的独立生活。沈从文是胡也频和丁玲的共同朋友,对丁玲那段时间所面临的困境他非常清楚,也无限同情。在《记丁玲》中,他说:

“当她习惯于海军学生的爱情时,她就已经成为一个不能习惯旁的有益于彼的生活,故海军学生此后的死去,由我看来,她的悲剧不是同伴的死亡的悲惨,却实在是这个同伴死亡后,她不知如何去独立生活。这是一个已习惯于这种男性褊持专制热情的女子,一切兴味与观念皆被那男子在一份长长的共同生活岁月里所征服了,此后谁去那么哄她,伺候她,或生了点小气的时节又去打她?她需要这些,一件皆不能缺少,但她还可以向什么地方去找寻这些?她固然可以去革命,去到另一份更伟大些的生活里找寻生活,但一个革命人物,就能够不需要感情所习惯的环境吗?比尔如何我不清楚,就丁玲看来,她的感情生活是需要在熟悉环境中休息,方能把生命发展得完美无疵的。海军学生一死,她便不能再过一天稍好的日子了。”

而丁玲自己也承认,胡也频牺牲后,她一个人独立生活在大上海,真感到“举步维艰”,“整日心神不安,忧心忡忡,穷思苦想,强打精神,蓄积力量,为应付每一个日子而挣扎下去。”在丁玲寂寞孤清的时候,一个年轻的翻译走进了她的生活,他就是史沫特莱的秘书冯达。在当时丁玲的眼中,冯达没有傲气,也不自卑,工作负责,生活简朴,更重要的是,这个沉默寡言的年轻人,不仅尊重甚至崇拜作为作家的丁玲。他忙忙碌碌,照顾着丁玲的衣食起居,一旦丁玲铺开稿纸准备写作,他则默默退下。他成了丁玲的丈夫,在他的关心下,丁玲的生活慢慢走向正轨。

不过,作为革命工作者,冯达的缺陷也十分显眼。他立场不稳,意志薄弱,缺少斗争经验。由于他的疏忽,暴露了他和丁玲的住址。丁玲的被捕,他有不可推诿的责任。一开始,丁玲认定是冯达出卖了自己,但经过冷静的思考,她相信了冯达自我辩白的话。事实上,在被捕前一晚,冯达已担心特务摸清了他们的住址,和丁玲约定,第二天中午如自己还没回家,说明自己遇到麻烦了,让丁玲迅速离开。结果,第二天中午12点后,冯达果然没有回家,丁玲情知不妙,正欲离开时,潘梓年同志突然来了,他的从容和镇定,让丁玲不好意思催他走,结果落入了破门而入的特务手中。

一开始,丁玲认定是冯达出卖了自己,看押中,曾用最刻薄的语言大骂冯达,而冯达一面痛骂自己犯了错,连累了妻子,但同时也赌咒发誓自己没有自首,他分辨说自己是听信了敌人的谎言才把特务领如家中,当时特务不让他走,说你既然是有家室的人,那就领我们去你家,证明你不是党员我们就放你。他考虑当时已过12点,丁玲应该已经离开,且家中也没什么要紧的东西就领着特务回家了。他没想到丁玲竟还滞留在家。尽管丁玲不能原谅他犯的这个致命错误,但她也认为,冯达说的是实话。因为,没有更多的同志因他而被捕,另外,被捕后冯达也没有写自首书。

被捕后,冯达一面向丁玲忏悔自己所犯的错,一面也向他表白,他现在活着的意义就是要帮丁玲脱离敌人的牢笼,让她重回党的怀抱。气恼忧愤中的丁玲自然不能相信他的赌咒发誓。但后来的事实验证,冯达所说并非虚言。

当丁玲决定翻墙逃跑时,冯达虽认为难度太大,但仍决定冒险帮助丁玲,并和她一道逃走。最终因墙壁太高没有成功。

长期的关押终于磨去了丁玲的信心和斗志,绝望和忧伤让她不堪重负,她竟然心一横,用上吊的方式来捍卫最后的尊严。当她失去知觉,如同堕入深渊后,却又慢慢浮出水面,原来是冯达不忍心亲眼看着爱人死去,把她从死神那里生生拉回阳间。

冯达这一回可是做了大好事,无论是作为进步作家还是一个革命者,寻短见不仅是错误的也是愚蠢的。自然,丁玲自寻短见也是一念之差,事后,她也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

“即使冯达不把我放下来,我真就这样死了,我对得起生我养我的寡母吗?对得起死去的烈士和他留下的唯一的幼儿吗?对得起一切对我友好,对我怀有希望的同志和战友吗?我丁玲在敌人的魔掌中就这样认输了吗?我决不甘心。”

虽然没有说,但可看出,对冯达关键时刻的伸出援手,丁玲还是心存感激。倘若没有冯达这次救助,丁玲多姿次多彩的后半生就付诸阙如了。不管怎么说,冯达此举算立了一大功。

刚被捕时,丁玲对冯达满腔怒火,但后来冯达一系列的言行慢慢获得丁玲的理解。他俩一直被关押在一起,并且有了个孩子,这说明,丁玲对当时的冯达并非毫无感情。

冯达当时一心想帮助丁玲重获自由,他知道丁玲被捕是自己的过错造成的,如果能帮丁玲出去,他也许可以将功折罪,稍慰良心。一次,他从顾顺章的话里听出一丝希望,就对丁玲说:“你不妨向国民党表示一下,可以归隐,归隐回家养母。实际归隐也可以说得过去,无害于人嘛,就说在家乡找一项职业,平平安安过日子。”冯达自知自己已无退路,而丁玲还可以重新开始,就劝她不能放弃希望:“我以为老是想死,在毫无希望中想死也没有意义,难道就不能想一点点活的路子吗?”

尽管年轻气盛的丁玲抱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心,但冯达的话也有些让她心动,她想,说回家养母有什么不妥呢?谁无父母?谁不养母?又是孤儿寡母!当然可以提出回家,回家了什么时候都可以再离开嘛!既然丁玲没提出反对意见,冯达又进一步说:“我想过了,对国民党为什么不可以欺骗呢?你写张简单的条子,不要给他们留下什么把柄,有什么不可以呢?等离开这里后,再想别的办法,兵不厌诈嘛!”

后来,丁玲听取了冯达的建议,写了一张条子给国民党,大意是:因误会被捕,生活蒙受优待,出去后居家养母。后来有人抓住这张纸条大做文章,说丁玲曾动摇过、妥协过,甚至背叛过。但丁玲自始至终都认为,这不是自首和叛变,甚至也不是一件错事或坏事。在丁玲看来,这是她当时和国民党周旋的一个策略。1984年,中央组织部对此事也给出了结论:“丁玲同志这个‘申明书’只是为了应付敌人,表示对革命消沉态度,没有污蔑党、泄露党的秘密和向敌自首的言词。”

由此也可看出,当初冯达提出这一办法是真心要救丁玲而非拖其下水。

狡猾的国民党并未因丁玲写了这张纸条而给她自由,只答应将丁玲送回湖南,想把丁玲交给湖南军阀处理,丁玲识破国民党的诡计,严词拒绝。

冯达的肺病越来越重,而丁玲迟迟不能获得自由,他的愧疚感也越来越强。为了麻痹敌人,让国民党放松对丁玲的看管,他决定同意国民党的安排,去一个翻译机构做翻译。他想以自己的妥协和屈服换取国民党对丁玲的放松。丁玲当然不同意他为国民党做事,但冯达主意已定,他对丁玲说:“这与你无关,是我自己决定的。我想了很久,内心很痛苦,但我认为:我不忍拖你下水,也不能总像现在这样跟着你,我跟着你只能拖累你。有什么法子呢?我自然希望国民党对你的监视能够逐渐放松,然后你就可以找机会跳出去,脱离这个苦海。我说过,你什么时候离开南京,你走后我就回广东老家。”

妥协、归顺、屈服当然让自己的人生留下污点,但冯达如此作践自己,却是想救丁玲出苦海。后来冯达病重之际,丁玲找了个借口去北京找党的关系,对丁玲此行的目的冯达心知肚明,但他严守了秘密。而丁玲临行前也把仅有的钱留给他,嘱咐他病愈后回广东老家。这说明分手时,彼此间仍有情意。

逃出南京后,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丁玲很少谈到冯达,不过,她和冯达共同的女儿蒋祖慧却在她的精心培养下,茁壮成长,终成栋梁之材。

冯达回老家后,奇迹般医好自己的病,解放战争结束后他去了台湾,从事翻译工作。虽然他后来有了新的家庭,但在心中却一直思念着丁玲和他们的女儿。他发表文章常用一个笔名:“一心”,“一”是“丁”字的首笔,而“心”字是蒋祖慧的“慧”字最后的“心”。这个笔名包含了他对丁玲母女难以倾吐又难以割舍的一腔深情。暮年,在给朋友的信里,冯达还是真诚地夸赞丁玲:“俗语说‘人生如梦’。我确实相信有一天我可以在冰之墓前献上鲜花礼拜,她实在是伟大的很。”

特别的历史背景下,特殊的个人遭际中,两个志趣并不相投的年轻人结为夫妻,可谓身不由己,阴差阳错,也许丁玲说的那句话可以概括她和冯达的短暂的婚姻:明知不是伴,情急且相随。然而在风云激荡的二十世纪,丁玲和冯达这段短暂的婚姻,以及她在南京写的那张纸条一直是丁玲档案中的污点,人生中的阴影,乃至对手打击她的重磅武器。丁玲跌宕起伏的人生与此有很大的关联。

1984年中组部终于给丁玲这段历史做出了公正的结论,丁玲心中的石头落了地,但她的生命也进入了倒计时。

相濡以沫:要陪你慢慢变老

陈明和丁玲相差13岁,他俩之间的故事堪称一曲忘年爱情传奇。

陈明和丁玲相识于西北战地服务团,当时陈明21岁,丁玲已34岁了,且有了两个孩子。21岁的陈明还没有做好恋爱的准备,更没想到和既是大作家也是老大姐的丁玲恋爱。不过,已步入中年的丁玲,在追求真爱时,显得义无反顾而雷厉风行。如果说当初,胡也频的狂热追求,让懵懵懂懂的丁玲带有几分不情愿地过早进入婚姻的围城,而这一次,她的热烈追求也渐渐打动了年轻的陈明。

丁玲为何会相中陈明,多年后,陈明道出其中的缘由:“我在团里能上能下,不计高低得失,别人不乐意干的事,无论巨细,我都努力去干、干好,也许由此丁玲对我产生了好感。”

同类推荐
  • 30年文学典藏报告文学

    30年文学典藏报告文学

    为了纪念《百花洲》创刊三十周年,隆重推出《30年文学典藏》四卷本,众多名家倾力打造,三十年的沉淀,三十年的精粹,凸显出《百花洲》的流变轨迹,也折射出三十年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变迁。这些让人熟知和亲近的文字在当下与历史间建立了一种恒久的联系,对于今天的文学阅读与写作而言,无疑是心灵不可复制的参照。
  • 翻译文学研究(王向远著作集第八卷)

    翻译文学研究(王向远著作集第八卷)

    本书收录了《翻译文学导论》与《中国文学翻译九大论争》两部专著。前者是对翻译文学原理构建,后者是对20世纪文学翻译论争的评述与总结。
  • 红霞一抹乘云去

    红霞一抹乘云去

    古耜主编的《红霞一抹乘云去》内容介绍:名利这种东西的诱惑不会放过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时段,但它总该有个限度。随着年龄的增加,这种诱惑不是变得越来越大,而是应该越来越少。它更多的是怎样欣悦自己的灵魂,使自己的心地变得善良;对他人。则是怎样促进良知良能,令其愉悦和完善。散文随笔在当今时代和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仟余集:郁达夫作品精选

    仟余集:郁达夫作品精选

    本书是感悟文学大师经典,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本套图书格调高雅,知识丰富,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权威性和系统性,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收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陈列。
  • 我热爱的一切

    我热爱的一切

    徐文海,曾在《清明》《警探》等报刊发表小说、散文作品。散文获过省、市级奖若干次。这本《我热爱的一切》收录的就是他的49篇散文作品,包括:《一个人这样地面对世界》、《致我忧伤孤独的朋友》、《夜来风雨声》、《与生活讲和》、《那些叫做“知青”的人》、《黑夜深处的声音》等。
热门推荐
  • 龙行大陆

    龙行大陆

    希望大家喜欢我的作品那来介绍一下这部作品这是一个神奇的大陆这里靠的不是蛮力而是靠玄术3大宗派,这个大陆最强的存在,谁与争锋,敬请期待
  • 第一风华1天赐良缘

    第一风华1天赐良缘

    曲檀儿是尚书府里的四小姐,却备受亲人的欺负和虐待。谁都没想到是,东岳国英明睿智的皇帝突然赐婚,居然让她这个名声不佳的庶女嫁给声名绝佳的八王爷。而且八王爷若敢拒婚的话,皇帝便要将他打入天牢。这件奇怪的婚事震惊了无数人,也让人们心中画满了句号。各种威胁打压,暗杀逼害随之而来,令曲檀儿难以招架。她实在不明白,她到底碍着他们什么了?为何尚书夫人怒骂她是妖孽?为何神秘的白发男子屡次出现在她的身边?那只会喝酒的古怪小鸟,到底从何而来?太上皇遗旨,帝王赐婚,神秘男子暗中相助……这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秘密?按图索骥,抽丝剥茧,随着真相的接近,她百般忐忑。经历无尽曲折风雨,度过多次生死险境,她到底该何去何从?
  • 博弈全书

    博弈全书

    人要生存,必须要同周围的人交际。在与人交际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磕磕碰碰的事情发生。要想让自己不受损失,就需要充分运用博弈论,对事情进行周详考虑,作出恰当的选择。在人生、事业不顺的时候,如何能够快速突破困境呢?找到合理的策略是解决这种问题的关键。这个策略必须要建立在一个坚实的基点上,而这个基点又必须是建立在对前途及周围所处环境等多方考虑基础上的,只有这样,你才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顺利前行。我们要重视博弈,并把历史中的博弈资源挖掘出来加以充分利用,以提高我们的博弈理论水平和决策能力,更好地应对这个多变社会中的种种人和事。
  • 丧尸世界之死亡日记

    丧尸世界之死亡日记

    这一路上,杀了多少人?砍了多少丧尸?又有多少朋友死去?我想做的,只是带着大家一起活下去。你要是敢挡我的路,我不介意杀了你。(无变异,无进化,只有单纯的生存问题)
  • 异界之深渊骑士

    异界之深渊骑士

    在魔界醒来的他失去了自己的记忆以及名字脑海中闪过的一句句的教导是否与自己生前的身世有关不断地挣扎,努力,只为那一个个需要自己的朋友既然你能给我活下去的意义那么此刻起你便是我的王醒来吧我的骑士们为我以及我的王而战斗此刻起吾名为深渊骑士
  • 维摩经略疏

    维摩经略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大唐美人图

    大唐美人图

    群雄并起,草莽为王庶子少年自寒门而出,黄沙百战,气吞万里如虎,使得多少英雄折腰,美人倾心,江山易色。江山三千娇,倾国又倾城,一切尽在《江山千娇》!
  • 一妻多夫

    一妻多夫

    一朝穿越,魂入异世,是巧合还是命中注定...精灵、鲛人、泰坦、龙族,魔兽...前所未见本只想强大,揭开一切的面纱,为何身边的人却越来越多?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那么,我就不客气的全收了,免得伤了哪位美人的心,哈哈!
  • 人生若只如初见

    人生若只如初见

    市长之女深夜醉倒酒吧,被马豪强行带走,不料得罪总裁凌轩。凌轩在帮助王梦雨给孩子看病是发现她与马豪有着密切的关系,马豪利用梦雨设计陷害凌轩,利用姜澜报复凌轩。在姜澜的包容下重归与好,但未婚妻的出现使两人的关系再次陷入僵局,面对不可收拾的场面姜澜决然选择离开。
  • 浅浅寂寞浅浅笑

    浅浅寂寞浅浅笑

    凤九说,世界太大,心太小,我们装不了那么多,不如退而求其次,放过自己。我想或许她是对的。于是我决定放过自己,在时隔六年后,终于回国。离开这个城市的时候,我二十二岁,那年那月总觉得自己实在渺小,渺小到什么都承受不了。无法承受了,只好逃避。我知道我不勇敢,我不知道的是,原来我如此不够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