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351200000001

第1章 有问题孩子,就有问题父母(1)

1

自我效能感:为什么孩子会觉得学习太难?

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任务太难才使孩子失去信心,而是因为他们缺乏信心才觉得学习太难。

孩子以多大的精力和耐心达到目标,相比他的实际能力,更多地取决于他的自我效能感。

在生活中,有些孩子自信心不强,干什么事情都畏手畏脚。究其原因,这是缺乏自信的表现。

每个人在面对任务或困难的时候,都会对这些任务和自己的能力作出判断:我能否胜任这些工作?以我的能力,能应付眼前的困难吗?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把人们对自己能否完成某项特定任务或应付某种情境的能力判断、信念及其自信等方面的感受,称为“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影响或决定人们对行为的选择,以及对该行为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进而影响新行为的习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自我效能感高的孩子心中充满无限的可能性,他们相信一切都是可以超越的。美国20世纪现代主义着名诗人卡明斯(EdwardEstlinCummings)说:“一旦我们相信自己,我们就能够拿好奇心、求知欲、愉悦等一切展现人类美好质量的体验来冒险。”

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任务太难才使孩子失去信心,而是因为他们缺乏信心才觉得学习太难。在学习能力差不多的情况下,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也就是对于完成好学习任务有充分自信的学生,取得的成绩会更好些。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齐默尔曼(B.J.Zimmerman)指出的:孩子以多大的精力和耐心达到目标,相比他的实际能力,可能更多地取决于他的自我效能感。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孩子们会根据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自我效能:替代性经验——对其他人的表现的观察;说服-通过他自己的思考或者别人的劝说,确信自己能够做一些事情;情绪——它会影响自我效能水平,比如焦虑和兴奋。

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来培育孩子良好的自我效能感:

第一,信任和鼓励孩子,在孩子的心中播下自信的种子。

孩子会在内心记住这种信任,循序渐进培养自己的自信心。

例如,“你的表现很棒!”这看起来简单,许多父母却做不到。

1996年,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和他的同事,曾经对279名11~14岁的儿童和他们的父母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证明父母和儿童的自我效能水平能够相当程度地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而父母对孩子的激励,也有助于孩子获得好成绩。

以自信为核心的自我效能感,是孩子学习成功的关键。

孩子也许会犯错误,也许会不断变化自己的想法,但他们能体会并且永远不会忘记你的鼓励和支持。如果你信任你的孩子,他们也会信任自己。

父母要杜绝那种不容置疑的批评,因为这往往让他们感到气馁,以为自己不够聪明,不会读书。这种过程是破坏性的,它会碾碎孩子的自我效能感,以为自己没有能力。

第二,培养孩子的自我效能感,需要让孩子看到自己的成功,并感觉他们能做到。

1981年,舒恩克以算术成绩极差的小学高年级学生为被试,对自我效能感进行了研究。他为这些学生安排了一个星期的训练,在每次训练中他先让他们分别学习算术的自学教材,然后由榜样演示如何解题,榜样在解题时,一面算一面大声地说出正确的解题过程,最后再让这些学生自己解题。

而在他们自己解题之前,舒恩克要求他们把所有的题看一遍,并判断一下自己有多大把握来解每一道题,以此来了解其解题的自我效能感。结果发现,经过训练,这些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逐渐得到增强,与之相应,他们解题的正确性和遇到难题时的坚持性也得到了提高。

这个实验再次证明,自信来源于孩子对所从事活动的熟练程度,而不在于与别人相比的优劣。孩子的自信,建立在能够看到自己熟练程度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必须通过孩子自己领悟才能得到。这不仅是一个学习能力的提高,更是一个自信提升的过程。

第三,让孩子学会自己面对挑战。必须通过指导、教育和创造性的活动,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让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所犯的错误都是有意义的,不存在所谓“愚蠢的错误”或者“不应该的错误”。在这方面,我们一定要记住美国育儿作家娜奥米·阿尔多特(NaomiAldort)的话:“真正的自信得益于‘我能行’的信念。当孩子还是襁褓中的婴儿时,家长就务必时刻提醒自己:除非他提出要求,否则不要随便帮助他。”

第四,让孩子在群体中找到自信。

让他们有自己的追求的同时,加入群体,享受群体带给他们的快乐。对孩子们建立自我效能感来说,那些鼓励孩子协作的活动,要比充满竞争的活动效果更好。比如说,可以让孩子教小弟弟小妹妹读书。这样的辅导模式,会让小的孩子获得知识,而让大的孩子得到自信。

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真正的主角是他自己,别人的指导不是必不可少的。离开家长,孩子也可以自己把一个东西学得很好。

2

延迟满足:为什么不要对孩子有求必应?

如果父母习惯于“实时满足”孩子,他就难以接受有限的等待和忍耐,耐性也就无法培养起来。

耐性或者说自控力,不仅能防止孩子吃掉一整袋的薯条或者把信用卡刷爆,甚至可以决定孩子将来是得到一份好工作,还是去坐牢。

急躁和缺乏耐性,是目前很多孩子存在的通病。典型的表现是:做什么都不够专心,看电视喜欢频繁换频道,看书或玩玩具也是三分钟热度,要求稍得不到满足,就会焦躁甚至跺脚尖叫……

追根溯源,今天的孩子越来越没耐性,和“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以及我们的养育方式有很大关系:孩子渴了,不用再等热水放凉,有瓶装水和饮水机;孩子饿了,不用苦等饭菜熟,家中早备有许多点心小吃;要吃雪糕,打开冰箱就有;一出门就有车,根本不用劳驾双腿费时又费力气。

可以说,他们的一切欲望,都可以用现代的、快捷的方式,“立刻、现在、马上”满足。

然而,这种养育方式也会给孩子带来“爱的伤害”。在一些父母看来,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就是有求必应,而且越快越好。这无疑带给孩子一种错觉:我要干什么就得马上干什么。欲望越来越多,目标频繁地转移,稍不满足就是一场哭闹。

孩子们为这种“实时满足”式的成长方式付出的代价,就是耐性越来越差,对任何事情只有“三分钟热度”。

但是他们必须要在一个不会像父母那样实时满足他的社会中生活。正如比尔·盖茨所说:“高中刚毕业,你不会每年赚到六万美金,你也不会成为享受汽车无线电话的副总统。

除非你既当了副总统,又买了汽车无线电话。”

在这个社会上,耐性对他们至关重要,甚至超过他们学到的知识。因为人们不仅能很快洞悉他们的耐力程度,而且还会藉此评估他们是否可以信赖。

1960年,着名心理学家瓦尔特·米歇尔(WalterMische)进行了一个有关耐性的实验研究。

他把一些四岁左右的孩子带到一间陈设简陋的房子,然后给他们每人一颗非常诱人的软糖,同时告诉他们,如果马上吃软糖只能吃一颗;如果你能坚持到老师回来后再吃,将奖励一颗软糖,也就是说,总共可以吃到两颗软糖。

在十几分钟的等待中,有些孩子缺乏控制能力,经不住软糖的甜蜜诱惑,把它吃掉了。

而有些孩子领会了老师的要求,尽量使自己坚持下来,以得到两块糖。他们用各自的方式使自己坚持下来。有的把头放在手臂上,闭上眼睛,不去看那诱人的软糖;有的自言自语、唱歌、玩弄自己的手脚;有的努力让自己睡着。最后,这些有控制自己能力的小孩如愿以偿,得到了两块软糖。

心理学家继续跟踪研究参加这个实验的孩子们,一直到他们高中毕业。跟踪研究的结果显示:那些能等待并最后吃到两颗软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仍表现出很好的自律精神和自控精神,能够等待机遇而不急于求成。为了长远目标,他们有一种暂时牺牲眼前利益的自控能力。

而那些急不可待只吃到一颗软糖的孩子,长大后则表现得比较散漫、做事有始无终,而且自控力弱、适应性差、喜欢依赖,不容易融入新环境;在挫折面前,往往表现出急躁、畏难甚至暴力的苗头。

总体来说,有耐性的孩子长大后取得的成就,远远高于其它没耐性的孩子。

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耐性呢?办法只有一个:培养他的自我觉悟、自我约束和毅力,并让他学会在决策时考虑后果。

对孩子欲望的满足,一般有延迟满足、适当不满足、超前满足、实时满足、超量满足五种方式。为了培养孩子的耐性,应对孩子采取“延迟满足”和“适当不满足”。如果父母习惯于“实时满足”孩子,他就难以接受有限的等待和忍耐,耐性也就无法培养起来。它并非与生俱来,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学习和自我克制才能获得。

当孩子想要马上出门的时候,大人可以有意识地说:“等我把你的水瓶洗干净、装上水,我们就下楼。”要让孩子学会等,必须把抽象的“等”化成具体的事情,并提供恰当的理由,让他看到并理解:实现自己的合理要求需要一点时间。

一位朋友有一个任性的儿子,为此头痛不已,打他、罚他站墙角、赶他早点上床、责骂他、呵斥他,但用尽了各种各样的教育方法,都不起多大作用。

一天晚上,他和妻子在客厅看报纸,因为没有答应儿子的一个要求,小家伙便倒在地上,一边尖叫,一边用头撞地,同时挥手蹬腿。他和妻子一时不知所措,便置之不理,一声不吭地继续看报。

这恰恰是小家伙最不期望的情形。他站了起来,看看父母,又倒下去把拿手好戏上演了第二遍。父母有些惊讶地对视了一眼,再一次对此没有任何反应。

小家伙又倒在地上上演了第三遍。父母继续不理睬他。

最后,他也觉得自己趴在地上哭叫实在太傻了,老老实实地自己爬了起来。从此,这位朋友掌握了对付孩子的好办法:

以静制动。

除了以静制动之外,通过压力情境来训练孩子,也是提高耐性的办法之一。例如,孩子要买某件价格昂贵的玩具时,可以跟他沟通:可以买一个便宜的类似的小玩具,但妈妈没有更多的钱买那个大玩具。如果你能接受,妈妈会很感谢你。

孩子内心发生矛盾,就会尝试调节自己的需求无法满足时的情绪,达到心态平和。

提高孩子在做事时的耐性,可以利用一些小游戏来进行。

下面是很好的一个案例——美美做事情总是三分钟热度,不能坚持,爸爸妈妈为此很烦恼。这天,爸爸给美美带回来一个神秘的礼物-一只小罐子。爸爸告诉美美,小罐子里面有颗神奇的魔豆。如果美美能天天照顾它,给它浇水,等它长出来,就会发现它的秘密。

美美好奇极了,就坚持每天给魔豆浇水,每天都去看它是不是发芽了。终于有一天,小芽破土而出,美美可兴奋了。

她仔细看,发现小芽的茎部赫然地印着两个字——“坚持”。

美美明白了。

有时,不妨人为地制造一点困难,鼓励他知难而进。比如请孩子做稍稍超出他目前能力的事,比如三岁的宝宝“走迷宫”失败了,父母不妨告诉他:这确实有点难,但只要想办法还是能成功的,爸爸妈妈相信你。然后,告诉他一个窍门儿——反复说:我一定能走出去。借助这一方式,孩子给了自己积极的暗示,就不会轻易放弃。

3

钟摆效应:经常发脾气不是孩子的“错”

逃避冲突是最简单的方法,但是只有清晰坚定的要求,加上不折不扣的执行,才能制止他的行为。

在很多家庭里,都有一个脾气落差很大的孩子,他们一时是温和可爱的小天使,一时是臭脾气小霸王,甚至在发脾气时打人、大叫、摔东西。

未成年的孩子,对事情反应受到实时感觉的影响,因而既容易高兴得手舞足蹈,又容易变得脾气暴躁。他们的情绪就像一个剧烈摆动的钟摆一样,不时地从一个极端变成另一个极端。在心理学上,有人提出一个“钟摆效应”来形容这种现象。

当孩子发脾气时,很多父母习惯于用成人世界的规则来解释孩子的行为:他这么做只是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他只在乎他自己;他在挑战我们的耐性;如果他打心底里想做,他会做得更好,等等。

这样一解释,就给孩子贴上诸如“固执”“任性”“不肯妥协”“不讲理”“不听话”“想引人注目”“没有控制力”

和“叛逆”一类的标签。

但是这些解释和标签都误解孩子了,因为它把孩子的暴躁脾气当成是一种有计划、有意的、有目的的手段。如果根据这种看法来决定干预措施,很有可能会忽略了问题的根源:经常发脾气不是孩子的错,只是他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学习障碍。

这些孩子有好好表现的愿望,但是在灵活思维和承受挫折能力上比别人慢,没有足够控制情绪及行为的能力,他们需要一个更加宽容的环境来发展这些能力。现在,把传统的观念放在一边,来尝试用严格有力的爱来帮助孩子吧。

要让孩子学会控制某一极端情绪,父母要首先了解引发他这一情绪的原因,替他说出感觉或动机,让孩子习惯以言语表达需要,才能诱导孩子逐步学习控制情绪及行为。如果遇上他身体不适或疲倦,可主动问孩子﹕“困了吗?”如果他能正面表达出自己的需求,自然就不用发脾气。

要关注孩子脾气的特殊“触发点”。孩子行为反常是不是因为饥饿、疲惫或疾病呢?如果这样的话,最好在这类“特殊情况”下避免与孩子起冲突。如果孩子已经很疲惫,就不要要求他多做一件什么事情,那样孩子肯定会发脾气。

了解了孩子的动机之后,接下来要说明对他的要求,设定限制。比如﹕“你想出去玩可以,但不可以发脾气,应该说‘我想出去玩’。不过,现在要先收拾桌子!”对孩子的要求要清晰并贯彻执行,如孩子发脾气打人,可捉住他的手,简单但坚定地告诉他﹕“不能打人,发脾气也要收拾桌子!”

孩子往往不明白“想要”和“需要”的区别,要让他们学会一条经验:“你的危机并不是其它人的紧要事件。”如果他们为了想要看电视而发脾气,那就关掉电视,而不是把他们关进房间。前者是让孩子承受发脾气的直接结果,而后者则是任意的处罚,会让孩子混淆因果而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让我们来看下面的故事里,一位聪明的父亲是如何帮助孩子的。

有一个男孩脾气很坏,他父亲就给了他一袋钉子,并且告诉他,每当发脾气的时候就在后院的围篱上钉一根钉子。

第一天,这个男孩钉下了37根钉子。慢慢地,每天钉下钉子的数量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要比钉下那些钉子来得容易些。终于有一天,这个男孩再也不会失去耐性乱发脾气。

父亲告诉他,从现在开始,每当他能控制自己脾气的时候,就拔出一根钉子。一天天地过去了,最后男孩告诉他的父亲,他终于把所有钉子都拔出来了。

同类推荐
  • 母亲的榜样:名家教子书

    母亲的榜样:名家教子书

    本书分为中国篇和外国篇,介绍了近现代中外36位成功母亲的教子经验,能让中国父母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
  • 父亲的责任:文化名家谈青少年教育

    父亲的责任:文化名家谈青少年教育

    本书所选的文章,有散文、杂文,也有随笔、论文,还有演讲稿、书信,并不统一,甚至称得上繁杂;以作者来看,他们的身份也颇为复杂,既有作家、艺术家,也有哲学家、美学家,教育家。虽然时过境迁,今天的社会环境、教育条件已经远非当年的状况,但是这些文章中所蕴含的对孩子赤诚的爱、谆谆的苦心、人生的智慧等,以及那个激情洋溢的五四运动所倡导的对国家的抱负、对社会的责任、对理想的坚持、对进步的追求,对于今天的读者一家长、教育工作者、孩子一仍然有启迪和借鉴意义。
  • 圆梦北大·求学牛津·晋职摩根

    圆梦北大·求学牛津·晋职摩根

    本书用日记的形式,轻松幽默地展示了高三备考这个沉重的话题,用漫画式的笔调描摹了女儿的成绩排名、睡眠饮食、心理问题、内分泌紊乱等方方面面,还生动地记叙了一个被高考弄得抓狂的母亲的各种囧态,以及家长协助女儿备考的种种难忘的经历与感想。
  • 妈妈当医生

    妈妈当医生

    本书从让妈妈们困惑的宝宝难题入手,对照每一种问题给出相应的家庭识病和养护方法。
  • 名家教子书:世界经典

    名家教子书:世界经典

    本书共10章,即10位教育大师的教育方法各自成章。对于那些渴望获得成功的教子经验的中国父亲和母亲来说,本书是一部有很大参考价值的家庭教育读本,甚至可以说是一套权威而完善的教育宝典。相信每一位父母一定能够从世界教育大师的智慧中得到启发,真正把孩子培养成人、成才。本书让您迅速了解大师教育智慧的核心内容,从而能够轻而易举地亲近和理解世界教育大师的智慧,感受世界经典教育方法的巨大魅力。对于那些渴望获得成功的教子经验的中国父亲和母亲来说,本书是一部有很大参考价值的家庭教育读本,甚至可以说是一套权威而完善的教育宝典。
热门推荐
  • 苍茫

    苍茫

    在嵩王陵上晒晒太阳,给媳妇唱唱家乡的歌谣,顺便教教七个狐狸精小姨子,我想,这就是我的生活。——程鹏可是,命运女神这娘们能让程鹏这么美吗?你猜……
  • 当EXO遇上复仇少女

    当EXO遇上复仇少女

    可能会和其他的复仇文有个别处相似,但这本书是我的原创,男主是EXO,主吴世勋
  • 帝王盛宠,妃不可逃

    帝王盛宠,妃不可逃

    一朝穿越,她成了扫地的小宫女,又莫名遇上让她脸红心跳的家伙,知道了这个小宫女的尴尬身份,心一横,干脆跟他出征。打了胜仗恢复了身份,却沦陷在那家伙的眼神中,帮了他半天却被别家公主盯上,心再横,干脆离家出走。可刚走出一道门,那家伙就挡在了她面前,“小丫头,你往哪儿走,一年上演N多次的戏码,咱就省省吧!”【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史莱姆大魔王

    史莱姆大魔王

    这是一只小小史莱姆,通过自己不断努力,逆袭魔王逆袭勇者逆袭巨龙逆袭公主逆袭王子,最终成为一代大魔王的故事。“在虚幻与现实之间,游荡着无形无质的恐怖;”“那是生与死的结合,通往着毁灭与重生之路。”
  • 天价婚爱,引妻入怀

    天价婚爱,引妻入怀

    人们说,灰姑娘只要找到水晶鞋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白马王子,可是为什么她穿着水晶鞋,却等来了一个恶魔。“艾希,你被开除了!”她只是一个拼命想在这灯红酒绿的社会活下去走投无路的少女。可是老天似乎却偏偏很生厌她……杜氏集团的唯一继承人翰少爷,可不是她能招惹的起的人。
  • 别为小事生气

    别为小事生气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别人,自然会获得别人的好感和尊重。宽容是一种高尚的人格修养,一种“宰相胸襟”,一种大将风度。一点宽容会让别人感动一生,一点爱意会让别人温暖一生,一句祝福与鼓励的话语会让别人幸福一生。关照别人就是关照自己;伤害别人就是伤害自己;宽容别人就是宽容自己。以理智和豁达去化解矛盾,我们才能赢得别人的尊敬和理解。做一个心胸开阔的人,我们将赢得美好的人生。
  •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河北省沧州市历史悠久,名人辈出,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涌现出神医扁鹊、金元四大家之一刘完素等杏林巨擘,特别是中西医结合先驱张锡纯,其专著《医学衷中参西录》至今在医学界有着重要的学术地位和深远影响。
  • 第三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

    “本书以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工作流程为主线,以场景模拟方式引导教学活动的组织,将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重组和设计。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和高等职业教育特点,本书内容涵盖了以下多个场景:第三方物流的行业背景、功能分类、组织结构、供应链管理、业务流程再造、运营管理以及文案写作等。”
  • 赛尔号之魔剑传奇

    赛尔号之魔剑传奇

    布莱克的父亲魔幽暗王野心十足,想要称霸宇宙,叫布莱克帮助他。。。。。。另一边,布莱克的朋友需要他,面对亲人与朋友的选择,布莱克会怎样做?。。。。。。。本书QQ群:496069793
  • 青春初恋手册:勿忘我

    青春初恋手册:勿忘我

    立夏,可爱乐观的林未亚与腹黑冷漠的藤井寒,因一辆洒水车而邂逅,这个浑身散发着冷漠忧郁的男生瞬间吸引了未亚所有的注意。在一系列的倒追行动中,未亚终于发现藤井寒内心的缺失与隐藏的秘密,于是倍加努力,希望能让井寒重新相信真心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