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我们所有的思考、语言、行为都必须是基于我们的良知和责任,只有这样,我们语言的力量才会真正排山倒海!而内心的良知也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的尺度。
据新华网报道:一名少年在黄河溺水引得千人围观,施救者竟遭到无情的嘲笑。事件的详细情形是这样的:2007年7月9日下午,甘肃省兰州市有六人不顾生命安全跑到黄河边一沙坑游泳时发生不幸,其中两名员工溺水,一名员工被及时救起,而另一名员工沉入坑底。这件事件引来了数千名群众围观,闻讯赶到的水上派出所民警叫来羊皮筏子下水营救,可是筏子客因费用问题几次放弃打捞。为了及时将溺水少年救起,4名好心市民冒着生命危险下水展开义务营救,可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围观群众竟鼓掌起哄,嘲笑营救者。
对于这种麻木不仁、丧失人类良知的看客心理,鲁迅先生就曾有过很精彩的论述:
沉重的生活对于人心的一日日打磨,让我们对于许多事情的发生变得麻木冷漠视而不见,这麻木似乎是社会的一个瘤子,长在人身上,要割却不知从何处下手。起初,我们只觉得这瘤子的生长有碍观瞻,却未意识到,这麻木的瘤竟逐渐癌变了,变成了毒瘤。它时刻注视着我们的一举一动,瞅准时机跳出来,把我们的细胞一个个感染,把我们的良知一点点啃噬,直至我们分不清好坏、善恶,不知何去何从,在面对他人的困难时,不仅不肯伸出我们的手拉一把,还对那些仍然存着良知的好心人大肆嘲笑。
也许有人会问:难道不帮忙也有错?难道我没有选择的权利?是的,从法律角度讲,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但是从道德良知的角度讲,这群看客已经不能称之为人了。
看客们心理麻木,心理变态和扭曲,他们冷漠地站在一旁对所发生的事情无动于衷,也不做出任何积极的行动。就像隔岸观火的人,欣赏着火势蔓延。这是社会道德的缺失,而那些起哄嘲笑施救者的人,则是良知的泯灭。
作为一个社会中的正常人,麻木冷漠是要不得的,江湖中有句老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今天别人有了困难我们无人伸出援助之手,那么,如果明天的我们遇到了困难,我们又该向谁投去寻求帮助的目光?
良知是人们对于是非的最基本的分辨能力,如果连这人类最起码的分辩能力都没有了,还能成为人吗?至少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良知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如甘甜的花蜜般散发着芬芳。李光耀先生说:“华语使我们想起我们是五千多年悠久历史、古老文明的一部分,这是一股至深且巨大的精神力量。我们也要孩子保持忠孝仁爱的华族传统美德。通过华语,我们的孩子可以在感情上把自己看做是一种古老文明的一部分。”这种文明源远流长,因为它主要是建立在一种久经磨炼和考验的价值观念的制度基础上的,这种文明就是自古传承下来的那些道德观。
我们可以违背自己的意愿做出别人所不齿的事情,但是却最终逃不掉良心的谴责。因为每个人都是有良心的。如果放任良知的泯灭,那么道德就会沦丧,他就会成为危害社会的人,就真的不能称之为“人”了。
港版电影《门徒》中讲述了一个关于良知的故事。主角阿力不仅是毒枭昆哥的门徒,也是警方的卧底。在协助上司逮捕了毒枭昆哥后,他并没有如往常警匪片中的卧底那样,事情成功后留下心理阴影去看心理医生,而是回归正常的生活,还领养了吸毒女阿芬的女儿。这是什么原因呢?
剧情发展到昆哥被抓到警局后,出现这么一个镜头,这个镜头很短,或许大家会疏忽掉。阿力向上司申请见昆哥,并声称“如果现在不说清楚,以后会去看心理医生的”。阿力见到昆哥后说,抓他是因为“他在犯法、在害人”,抓他不仅因自己是警员,更是人性良知所在,这不是单纯的背叛。剧情的发展并没有让阿力以警察的身份抓捕昆哥,这在情感上、道义上大大地削弱了自我谴责的力度,缓解了内心的冲突。
这正像很多善良、有良知的人所说的那样:“不这样做,我一辈子都不会安心的。”简单的话语背后,隐藏着良知的巨大力量。所以,不仅是如影片中的卧底警员需要道德良知的支援,就是我们普通民众,也需要强大的人性良知。如果少了这份力量,我们面对情与义的冲突,爱与恨的交错时,难免会犹豫不决,受其伤害。生活中,我们需要人性道德良知来强化超我(自我的社会道德准则),增强心理免疫力,以便更健康地工作、生活。
精彩案例
奥黛丽·赫本一生中有两项非常有趣的记录:第一章她结过三次婚;第一章她从没看过心理医生。史塔勒还发现赫本做过67次亲善大使,尤其是1956~1963年间,她几乎每月都到码头、监狱、黑人社区做义工。有一次,她甚至谢绝贝尔公司每小时5万美元的庆典邀请,而去医院给一位小男孩做护理服务。总之,赫本除上面的那两个特征外,她还有一大特点,就是乐于做无报酬的慈善工作。
史塔勒对这一发现非常重视,他认为这里面肯定蕴藏着心理学方面的某种东西。为了能得出一个圆满的答案,他推而广之,对其他乐于公益事业的名人、富翁进行研究。最后,他发现这些人很少有怪癖及其他不良记录,他们同赫本一样,几乎没看过心理医生。
后来,他把他的发现应用到他的那一批特殊病人身上。好多人接受过医疗或忠告后,一扫过去的阴霾,变得乐观起来。有一段时间,好莱坞甚至掀起了一个争做联合国大使的热潮——他们争着去非洲的索马里,去科索沃的难民营。因为他们在慈善活动中发现,世界上存在着这么一条公理:当一个人付出的劳动没有得到金钱和物质的回报时,必定可以得到等值的精神愉悦。
三赢法则: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三赢的定义是:我好,你好,世界好。只有符合这样的准则,我们的言行才会坦然自若!柯维说:“当你捡起棍子的一端,就捡起了另一端;当你从10楼跳下的时候,你不可能在5楼改变主意。”这是一个连贯的过程,就好像运动和惯性一样,我们要尊重大自然的力量。
洛克菲勒年轻的时候曾经一无所有。不过,洛克菲勒怀有十分远大的理想,他期望自己有一天能够有一笔任由自己支配的巨大财富。
带着这个伟大的梦想,洛克菲勒来到了距离家乡很远的一个偏僻小镇。洛克菲勒住的小旅馆就离镇长杰克逊家不远。每当洛克菲勒站到旅馆旁的大门前向远方遥望时,他都会看到镇长家门口的那片长满各色鲜花的花圃。镇长是个好心的人,每次遇到洛克菲勒时,都会停下忙碌的脚步问这个独在异乡的年轻人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地方。
在小镇上住了一段时间仍然感到一无所获的洛克菲勒决定过几天就离开这个小镇了,在离开小镇之前他要特别感谢镇长给予他的关照。就在他准备向镇长告别的前几天,小镇迎来了连续几天的阴雨天气,洛克菲勒不得不继续留在这里,同时他也在心里咒骂着这该死的鬼天气。小雨时断时续,每当雨滴停止的时候,洛克菲勒都会走出旅馆大门——实际上洛克菲勒就住在杰克逊家的斜对面,看看镇长家门前那些经雨露滋润而倍加娇艳的花朵。
这一天,当他走出旅馆大门的时候,他看到镇上来来往往的人们已经把镇长家门前的花圃践踏得不成样子了。洛克菲勒为此感到气愤不已,他真为镇长和这些花朵感到惋惜,于是他站在那里指责那些路人的行为。可是第二天,路人依旧踩踏镇长家门前的那片可怜的花圃。第三天,镇长拿着一袋煤渣和一把铁锹来到了泥泞的道路上,他用铁锹把袋子里的煤渣一点一点地铺到了路上。一开始洛克菲勒对镇长的行为感到不解,他不知道镇长为什么要替这些践踏自己家花圃的路人铺平道路。可是很快他就明白了镇长的苦心,原来有了铺好煤渣的道路,那些路人再也不用踩着花圃走过泥泞的道路了。
洛克菲勒最后还是离开了这个小镇,不过他知道,自己再也不是一无所获的离开了,他带着镇长杰克逊告诉自己的一句话从从容容地踏上了追求梦想的道路,那句话就是“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直到成为闻名于全美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依然牢牢地将这句话铭记在心中。
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你将能从认同他人、并从他们共通的需求与希望中,获得无上的满足。有一种智慧叫宽容,能和完全不同的人不发生冲突,而讲出共同的言语,这是生活成功的根基。让你播下善良的种子,收获的也肯定是善良的果子。
NBA评出了他们历史最伟大的教练——菲尔·杰克逊,他带领的团队曾10次获得NBA总冠军。在采访他成功的经验时,杰克逊说:“重要的不是赢或输,而是你与你的队员之间、你与竞争者之间的共舞。不要把他们想象成你的对手;他们是你在这场共舞中的伙伴。”
美国CNN的大股东泰德·特纳在1997年9月,宣布要捐出10亿美元,这是他当时净资产的1/3。指定这笔巨资的受益者是联合国,要用于处理人口控制及传染病防治等事务。“我发现,我越是做好事,钱进来得越多。”他这样说没有任何羞耻感,正如他所预料的那样,自从他给联合国送了这笔大礼以来,他的财富直线增长,到2001年的时候,他的身份已达到90亿美元。而他的那个竞争对手默多克,虽然在这期间也捐出了1000万美元,在洛杉矶盖了一座天主教大教堂,但由于捐款没有特纳那么大方,2001年的时候,已经比特纳少了整整10亿美元!
洛杉矶的企业家罗伯特·洛奇在总结慈善捐助与赚钱的关系时说,他花在慈善方面的每一块钱,都能够换回1.1~2美元。从2000~2004年,比尔·盖茨和他的夫人累计捐了100.85亿美元,成就可想而知。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但是相信的人却并不多。只要我们怀着一颗充满爱的心去帮助别人,别人就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回报你。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大家互相帮助,我们就会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社会里,没有什么不幸的事发生。
在一个阴云密布的午后,大雨瞬间倾泻而下,行人纷纷躲雨。这时,一位浑身湿淋淋的老妇,步履蹒跚地走进了费城百货商店。看着她狼狈的样子和简朴的衣裙,所有的售货员都对她爱搭不理。这时,一个年轻人诚恳地对她说:“夫人,我能为你做点什么吗?”老妇莞尔一笑:“不用了。”正当她四顾茫然时,那个小伙子又走过来说:“夫人,您不必为难,我给您搬了一把椅子,放在门口,您坐着休息吧。”两个小时后,雨过天晴,老妇人向那年轻人道了谢,并随意向他要了张名片,就颤巍巍地走了出去。
几个月后,费城百货公司的总经理詹姆斯收到一封信,写信人要求将这个年轻人派往苏格兰收取装潢一整座城堡的订单。詹姆斯震惊不已,匆匆一算,只这一封信带来的利益,就相当于他们公司两年的利润总和。他以最快的速度与写信人取得联系后,才知道这封信是一位老妇人写的,而她正是美国亿万富翁、“钢铁大王”卡内基的母亲。
毫无疑问,当菲利收拾好行李准备去苏格兰时,他已升格为这家百货公司的合伙人了。那年菲利22岁。在随后的几年中,菲利以他一贯的踏实和诚恳,成为“钢铁大王”卡内基的左膀右臂,在事业上扶摇直上,成为美国钢铁行业仅次于卡内基的富可敌国的灵魂人物。菲利29岁时,已经为全美国的近百家图书馆捐赠了800万美元的图书,他希望让更多的年轻人懂得共赢。
精彩案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意大利和奥地利为了争夺战略要地阿尔卑斯山和杜鲁米达山,双方各陈兵10万对峙,而附近山顶的陡坡上堆满了厚厚的积雪,一经触发就会发生雪崩。
双方正僵持着,忽然,意军指挥官灵机一动,命令炮兵猛轰雪峰,想用雪崩击败对手;此时,奥军与意军不谋而合,也把炮口对准了雪峰。在双方空前绝后的合作下,一场巨大的雪崩爆发了。这场雪崩持续了48小时,双方共死亡1.8万人,成为战争史上一大悲剧。
销售法则:成功者皆是销售员
成功从销售开始,销售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事业。“人人都是推销员,事事皆是销售。”其实做推销就是在做人,一个很会销售的人一定是做人成功的人,而一个很成功的人一定是很会销售的高手。
销售是创造、沟通与传送价值给顾客,及经营顾客关系以便让组织与其利益关系人受益的一种组织功能与程序。销售就是介绍商品提供的利益,以满足客户特定需求的过程。商品当然包括着有形的商品及其附带的无形的服务,满足客户特定的需求是指客户特定的欲望被满足,或者客户特定的问题被解决。能够满足客户这种特定需求的,唯有靠商品提供的特别利益。
什么是销售?站在顾客的立场来说,就是这下面的最简单的五句话:买的明白、买的放心、买的满意、买的舒服、买的有价值。
作为一个热爱销售工作的人来说,是行动者不难,是等待者不会。对于积极的行动者来说是一种感觉,一种经验的积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一种性格潜能的释放。
销售,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小可做一针一线,大可做跨国集团。但究其本质,都是相似的。销售是一种人生考验和生存方式,只是它以一种自由的、不稳定的状态存在着。它既可以让你一分钱也赚不到,又可以让你发财兴业。如果你是一个不懂得销售的人,就会被销售蒙上了神秘的面纱。
销售,它是一种时间的积累,专业知识的积累,实战经验的积累,行业人脉的积累。它打破了传统的生存手段,它打破了固有的工作模式,以一种完全崭新的面貌,记入经济发展的史册中。在它的身上,体现着自尊与自卑,骄傲与低微。它绝对因人而异,不同的销售人员代表着产品不同的价值。在人们心目当中,既佩服顶尖销售人员侃侃而谈的演讲、潇洒不凡的性格魅力,又无时无刻不在鄙视低微的销售人员。它既是鸿毛,又是泰山;既是企业的命脉,又是所谓“流浪汉”的家。每个人都在感叹:它具有如此悬殊的差别,它是如此不可攀登的顶峰。
销售,它是改善生活品质的一面镜子。无论是高是矮,是胖是瘦,尽显其中。它可以剖析每一个人,深可见骨;它又可以分解每一个人,让他死去;它还可以重组每一个人,让他重生!不可理喻,又不可言表。智者自强不息,愚者障碍重重。
《天下无贼》中的黎叔有句名言:“你知道21世纪最贵的是什么吗?——人才!”一个真正的人才,他应具备全方位的东西,不仅是学历的标准,更应该懂得总结实战经验和工作中的感想。企业没有杰出的人才还谈什么企业未来。因此,21世纪是人才的世纪。如果你是一位顶尖的销售人才,你就能领导自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