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谈到1亿人民币的时候,听众并没有概念。所以你可以这么说:“何谓一亿人民币,就是如果100元一张,一捆1万元,要请四个小伙子往屋子里面扔,要扔整整一天。”这就是对概念的延伸,这不是啰嗦,而是非常有必要的。一场演讲如果一个观点让人觉得平淡,两个观点让人觉得无味,那么整场演讲下来就好像一杯白开水一样。所以,你需要对自己的各个要点都力求做到精彩、有趣。
作家张驰在演讲中,谈及韩乔生先生对欧洲杯的解说时说:“我听见他把范尼说成鲁尼,就等着看他能不能再说成枣泥,再从枣泥说到粽子。”张弛的说法很有趣,听他演讲肯定不会平淡。原本无味的一次解说,被他这么一说反而觉得精彩了。这不是欧洲杯解说词的魅力,而是张弛的神奇转换功能,他让一杯平淡的白开水变得有了味道。其中,正是因为他对于观点的不断延伸的手法,从一个观点联想到其他,以至于也带动了听者的想象力。
实际上,在生活中我们也常会听到别人运用到延伸的手法来加强自己语言的说服力。比如在北京六大景点门票涨价后,在听证会上,有代表解释说“相当一部分人一辈子就去这些景点一次”。他们的意思就是说一生一次的旅游消费,对于市民一生庞大的消费而言实在算不了什么。但是,这当然不能作为涨价的理由,有些市民就借用了他们的手法,以彼之道还以彼身。市民激动地说:“一个人一生一次,就该宰了?那么领结婚证、生小孩都该猛收费了。”这种说法杀伤力真的很强,这是对别人意思的一种延伸,是对这位代表观点的强烈抨击。代表的观点是旨在说明“这点消费的数字不大”,而市民却延伸了这种说法“虽然消费不大也不是理由”。
延伸法则可攻可守,是演讲中的一柄利器。在演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变换多个角度,转换多种叙述方法来解释说明,也可以进行延伸拓展,这样不仅娓娓道来,而且让人印象深刻。
精彩案例
小女孩羞怯地请图书馆管理员介绍一本有趣的书,管理员给了她一本《怎样玩杂耍》的书。小女孩捧着书很高兴地走了。第二天她又回来,说要换一本。
“你现在想要什么书?”图书馆管理员问她。
“你们有教人修补破碟子的书吗?”小女孩问道。
一个观点总可以延伸至另一个观点,正如故事中小女孩从怎么玩杂耍到如何修碟子,这是一个连贯却必然的过程。我们的演讲也是如此,通过自然的过度和延伸,我们顺理成章地完成了一篇演讲,而且不会让人觉得有任何的唐突和不舒服。一场演讲只要做到通篇自然而流畅就是成功的。
经历法则: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
人生有三通:精通、变通、沟通。精通是沟通的基础,你对一件事情越熟悉,越精通,你的表达和沟通将越出色。有一句话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你永远表达不清你不懂的事情。只有精通才能更好地变通和沟通,要精通就只有从生活中不断地历练自己,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
一个演讲者叙述生命给他的教训时,不管教训是多么琐细和微不足道,人们都不会感觉枯燥乏味。只要你完全倾注于他们所要说的事情,即使不关心什么词汇或结构,也能够获得听众的欣赏。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生经验是宝贵的一笔财富,是演讲者最深刻的亲身体验,包含了个人的浓厚感情。因此,他们在讲述的时候可以投入感情,是真实感情的流露,所以听众也可以感受得到他的真诚。
真诚建立在信仰之上,而信仰则出于一心要对自己所要说的事情的温馨情感。而经验是一种在你缺少它之后,才会获得的东西。玛丽·泰勒·摩尔说:“如果你只经历过美好的事,你就不可能勇敢。”所以,人生经验就是一场不断得与失的过程,在失去的同时你也就获得了另外一笔财富——经验。雅诗兰黛的创始人说:当一个经验丰富、身经百战的人遇上一个腰缠万贯的人,那么前者会把后者的财富装入囊中,后者则会得到无比宝贵的经验。因此,经验可以帮助人们获得更大的成功。
如果你没有经历过,你就不会知道如何去应对。如果曾去过幼儿园演讲,你就会发现美丽的幼儿园老师们坐在小朋友的小板凳上,前两排没人敢坐;如你曾去美容院演讲,你就会发现,优雅的美容师们都坐在美容床上,连板凳都没有;如果你曾在38摄氏度高温下,为一群穿着迷彩服的同志们演讲,你就会发现,局势是多么难以控制;如果你就站在游泳池边演讲,你就会发现,你的声音是如此的空旷和迷离。这些都是只有经历过才懂得的切身感受和经验,也只有经历过才能在演讲中说出来的时候,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三国演义》里有一句话:“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这句话映射出的含义就是,话语一定要切合实际。什么是实际呢?这里再用到毛泽东的那句话:“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亲身经历过所收获的经验才是最为真实可信的,听到的或者道听途说的都只是理论而已,毕竟理论和实际之间还是有一段距离的。因此,演讲中重要的是你所感受到的,你所践行的,是最真实最有力量的,而不是停留于你所表达的层面。
未尽法则:结尾部分让人意犹未尽
意犹未尽,水竭无鱼!每次讲完课,若不能找到还有未讲的好内容,便是失败,因为您的丰富多彩远非在限定的时间所能道尽。
亚伯拉罕·林肯在一次演说结束后遗憾地说:“这篇演说仅花了两分钟,只有250个单词。”马克·吐温声称自己花了三个星期准备“即席”演说。另一位伟大的演说家温斯顿·丘吉尔说,他需要花6~8个小时来准备一篇45分钟的演说,而每次结束后都会有很多内容用不到。所以,当你翻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发现每次演讲结束后都有很多内容还没来得及讲,才是成功的演讲。
一场精彩的演讲需要花费多过演讲几倍甚至十几倍的时间来整理演讲稿,如果你要进行5分钟的演说,那么最好准备15分钟的材料。这是每个成功的演讲家都在遵循的一条原则,除非你驾驭语言的能力真的达到了一种极致。
这是一个被演讲所改变的世界。智者的声音激荡在学术文化的各个领域,他们的讲演或气势磅礴,海阔天空;或细针密缕,丝丝入扣。即使灵感所致,即兴道来,也无不是厚积薄发,凝聚着讲演者多年乃至毕生研究的心得精华,闪烁着充满哲理的智慧之光。
如果说开场白是飞行的起飞的话,那么结论就是飞行的降落。结论可以说是演讲最重要的一部分。当演讲者结束演讲后,他所说的最后几句话可能还停留在听众的脑海中,这些话将会被听众长久地记住。
人们记忆最深刻的是什么呢?是他们最后听到的内容。但是却很少有人愿意在结尾上雕琢更多。他们仅仅是轻描淡写地草草收场,结果可想而知:费尽口舌发表的长篇大论很快就被人们遗忘。要想使人记忆深刻,你的结尾必须像开场一样气势磅礴,掷地有声。演讲的结束语应该简洁有力。下面介绍能够帮助你有效结尾的6种主要方法。每种方法你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配合起来使用。
1.总结式
结束语应该是一个对全篇讲话内容的高度概括,但这并不等于老调重弹,而应该增加一些新的观点和元素,从而形成一个具有真正意义的总结。如果你的讲话目的是向听众提供一种信息的话,那么这种概述性总结是非常合适必要的。通过重复你的观点,可以帮助听众填补一些前面他们没有完全领会的信息空白,从而对你的讲话加深印象。
2.号召式
你已经告诉你的听众你希望得到他们怎样的回应。现在你要做的就是让他们兴奋起来,用行动对你的号召做出最好的呼应。只要你增强自己的语气“现在,让我们大家做好准备,投入到活动中吧!”即可。
3.故事式
结束的时候讲一个有深意的故事,会让听众觉得你的演讲意犹未尽,利用故事的含义,升华演讲的全部内容,让别人深刻地体会演讲的内涵。
4.幽默式
在多种多样的演讲结束语中,幽默式可算其中最有情趣的一种。一个演讲者能在结束时赢得笑声,不仅是演讲技巧十分娴熟的表现,更能给本人和听众双方都留下愉快美好的回忆,也是演讲圆满结束的标志。
我国着名作家老舍先生是好幽默的。他在某市的一次演讲中,开头即说“我今天给大家谈六个问题”,接着,他第第一章第第一章第第一章第第一章第五,井井有条地谈下去。谈完第五个问题,他发现离散会的时间不多了,于是他提高嗓门,一本正经地说:“第六,散会。”
听众起初一愣,不久便欢快地鼓起掌来。老舍在这里运用的就是一种“平地起波澜”的造势艺术,打破了正常的演讲内容,从而出乎听众的意料,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幽默式的结尾,跳出常规,不落俗套,也可以首尾呼应,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这种幽默要在适度,能让人接受的前提下应用,同时还可以选择使用歌声、舞蹈等形式结束你的演讲。
5.对联式
对联,一般都是对仗的句子,而且朗朗上口,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可以体现个人魅力和文化修养。
事实上同一副对联在很多演讲场合都可以套用,不论你讲习惯,还是讲管理,或是讲营销,许多类似的主题都适用。这样的对联套用将会使你的演讲锦上添花,做到虎头豹尾,令人回味无穷。
6.诗词式
诗词的气势是使演讲升华的最好工具,因为诗词气势磅礴,气吞山河。在结尾的时候我们适当地引入诗歌会增强演讲的感染力,也给人一种回味无穷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