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319400000003

第3章

第二,分解式的改革表明一个社会的改革是可以分解的。这里指的是改革分解成经济、社会和政治方面,当然也可以作其他形式的分类。经济、社会和政治这些方面既有相关性,又可以相对独立。各个领域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因此不同领域的改革方式也是不一样的。必须找到各个领域各自的发展规律,才能找到有效的改革方式。同样,也不能滥用改革方式,比如不能把经济改革的方式简单地应用到社会改革,也不能把社会改革的方式简单地应用到政治改革领域。

第三,分解式改革设计并不是要忽视社会体系的关联性,也就是经济、社会和政治体系是实际上互相关联和互相决定这一事实;恰恰相反,分解式改革的动力来自于这种关联性。分解式改革也承认,解决所有体系的问题,只有等到所有体系的改革完成。当某一体系的改革进入深层次,体系之间的联动效应就会变得非常明显。所以某一个领域的改革成功,反而会导致另一个体系的危机和困境。但危机和困境本身并不是坏事,在很多情况下,可控的危机反而会成为改革的动力,一定的困境反而会推动积极改革的尝试。因此,面对犬牙交错的各领域问题,好的分解式改革,都是因势利导的。例如,一个基本思路就是,用经济改革的成果作为社会改革的基础,利用经济转型造成的社会问题作为社会改革的推动力。这样,改革才能环环相扣,步步为营。

第四,比较有效的改革次序当是先经济改革,再社会改革,再政治改革。首先,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从易到难的过程。经济改革最容易,说穿了就是放权,把人们的物质意识动员起来,或者说是把哲学家们所说的“人性恶”的方面释放出来,让人们去追求自己的利益。这是一种本能的释放。社会改革比较难一点。如果说经济改革的主体是生产,即做蛋糕,那么社会改革的主体就是分配,即分蛋糕。这就是说,社会改革要求一部分社会成员(往往是富人)从自己的钱包里面拿一部分出来让其他社会成员(往往是穷人)来分享,这就比较困难。而政治改革最为困难。政治改革表明一些人需要放弃一些权力让其他人来分享。在权力主导一切的中国政治文化里面,放弃权力较之掏腰包要困难得多。

其次,这里涉及改革的物质基础问题。经济改革优先因为经济改革创造其他改革的物质基础。经济改革优先于社会改革,道理很简单,没有生产哪有分配。财富创造出来之后,才可以强调分配。经济改革先于政治改革也可以为政治人物提供另外一个选择。在任何社会,改革大多都是政治人物主导的。在政治主导一切的条件下,失去权力就等于失去一切。这样的话,政治人物就会拼命抵抗一切会导致其权力流失的改革。但如果失去权力之后,政治人物可以进入经济领域成为工商业精英,或者进入社会领域成为各行业的领袖,那么对他们来说,政治改革就不是一场零和游戏了。很多发达社会就是这样一种状态,政治人物如果在政治竞争中失败,不至于没有出路。

再次,并且更为重要的是制度建设的次序问题。改革的过程也是国家制度建设的过程。任何国家的国家制度表现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例如,如果说政治改革的目标是建设民主制度,那么,如果没有其他一系列制度的支撑,民主制度将是微弱的。民主只是众多基本国家制度中间的一种,不能取代其他方面的国家制度。历史地看,在那些民主制度运作良好的民主国家,或者好民主,都是先有(近)现代国家制度建设,然后有国家的民主化。就中国来说,我们的主张是,国家制度建设先行,而民主化后行。(这一点,下面再展开说明。)

应当强调的是,分解式改革并不是说,在一个特定时期只能进行经济改革,或者社会改革,或者政治改革。分解式改革只是说,在任何特定时期,只把一种改革定位为主体性改革,而其他方面的改革也必须进行,只不过是辅助性的。比如说,在经济改革是主体性改革的时候,政治改革和社会改革必须展开,但它们是辅助性的。再者,经济改革、社会改革和政治改革本身也需要分解。这些领域改革本身可以分解成很多方面,而这些方面又可以确定哪些改革具有优先权。例如,民主化可以分解为选举式民主、协商式民主和参与式民主等等。分解式改革的好处是可以把很多在理论上具有意识形态成分的变革,转化成为制度细节和技术问题来处理。这一点在中国尤其重要。

从分解式观点看,中国的改革是先经济改革,再社会改革,再政治改革这样一个过程。

2.改革的主体性方向

简单地说,从邓小平发动改革到江泽民时代(1978~2002年)期间,主体性改革是经济改革,政治改革和社会改革也在同时进行,但都是辅助性的改革,是为了支持经济改革这个大局的。这即是当年邓小平所强调的,用政治改革来推进经济改革。从2002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大开始,随着“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等改革目标的提出,社会改革已经成为主体性改革。这期间,政治改革也是重要的,但仍然是处于辅助性地位的改革。中国的经济改革经历了三十年才确立了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目前所进行的社会改革也需要经历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政治改革如体制改革、机构改革、党内民主和社会民主等也都在进行,但还没有进入一个以选举民主为目标的主体性政治改革阶段。

为什么说选举民主是中国未来主体性政治改革?这是因为如果我们把民主政治定位为政治改革的最终目标,那么选举民主属于必须之举。从世界范围来看,尽管民主存在着不同的形式,但任何民主都必须确立这样一套制度,那就是,政治领导人由人民选举产生。当然,后面会讲到,即使是选举制度也可以具有多样性。

应当强调的是,如前面所说,尽管从经济改革到社会改革再到政治改革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次序,但并没有任何东西能够保证改革顺着这个次序。比如说,如果现在正在进行的社会改革不能推进和深化,保障人们社会权利的社会制度建立不起来,基本社会正义得不到实现,那么社会矛盾就会激化,矛盾进一步政治化,大的政治变革也会随时出现。政治一旦激进化,就有很多可能性,既可能是导致政治改革甚至民主化,也有可能是政治革命甚至“天下大乱”。苏联和东欧的发展历程表明,政治一旦激进化,就很难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因为政治过程很难加以控制。后面我会讨论到,中国现在正处于这样一个关键点上。

三、中国改革的三个步骤

1.经济改革

中国的经济改革最先开始,到现在已经经历了三十多年。大家对经济改革的过程比较清楚,这里无需详细论述。在此我主要总结一下中国经济改革的一些主要特点。

第一,分解式的改革,即先农村改革,再城市改革。要再细分的话,就会发现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本身也是分不同阶段进行的。

第二,分权性,即中央政府向地方和企业分权。分权过程也是渐进性的。20世纪80年代的分权,主要是从中央政府向地方各级政府的分权。当时改革者也是希望把权力直接分到企业,但大多下放的权力被地方政府所把持。90年代主要是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的分权主体是从政府向企业的分权,尤其表现在国有企业改革的“抓大放小”战略上。其中,“放小”就是中国式的民营化,也就是西方所理解的分权。而近年尤其是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以来,随着中央国有企业的大扩张,经济权力又再次向中央集中。这一点,会在后面详细论述。

第三,开放性。这里需要特别加以强调这一特征。比起改革的其他方面,开放性最为重要。开放分为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对外开放比较容易理解,也就是人们一般理解的开放,就是把国门打开,开放给外国资本。这一过程最早始于中国70年代在国际关系上的改弦易辙。但实际上,对内开放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对内开放就是国家把各种经济机会开放给各个社会群体。这也是先易后难的过程。改革开始的早期,因为城市既得利益比较强大,领导层首先进行的是农村改革。在毛泽东时代,农村基本上被体制所隔离。尽管农村改革也有阻力,但因为这些阻力不是体制的主体,对改革形成的阻碍比较小。这是农村改革很成功的最主要因素。农村改革的成功为城市改革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和制度基础。在城市改革开始后,因为国有经济部门既得利益比较强大,所以,改革者先不动国有部门。国有部门有改革,但只是政府向企业的分权,或者中央向地方的分权,可以说是一种体制内部的改革。更重要的是容许在国有部门之外逐渐发展出一个非国有部门来。

也就是说,先不要不切实际地触动既得利益,而在现行的既得利益之外,培养出新的利益来。等到新的利益培养出来之后,再动既得利益。新利益一方面对既得利益构成了压力,另一方面也能消化改革既得利益所产生的很多问题。这种开放式的改革既是中国经济改革的客观演进,也可理解为中国的改革策略,就是通过开放过程来克服既得利益。也同样重要的是,这种开放式的改革是一种包容式的经济发展过程,就是说改革的成果为社会的各个阶层所分享。不过,近年来,经济改革的开放程度在降低,包容性也大不如以前。这一点,我们到后面再讨论。

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就是要从计划经济到市场化导向型经济的转型。邓小平说,中国的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很多人把此解读为中国改革毫无目标,走一步,看一步。这种理解并不完全准确。经济改革的目标其实非常明确,就是要“过河”,就是要确立国家管理下的市场经济体系,所不能确定的是达到这个目标的手段与途径。

经济体制的转型过程开始于邓小平时代,但主要的任务是在20世纪90年代完成的。1992年中国共产党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识形态。而在之前,在意识形态层面,人们对国有和非国有、计划与市场等关系争论很大,没有定论。邓小平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发展生产力的工具,不管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可以使用。当时的“不争论”起到了“去(市场经济的)意识形态化”的作用,把市场经济视为是一整套具体的体制安排和经济发展工具。在这个层面,人们比较容易达成共识。

十四大之后,中国的经济改革找到了连续的突破口。十五大正式提出“抓大放小”的战略和经济结构布局。“抓大”就是要学日本和韩国,建设大型企业集团;“放小”就是民营化或者中国式的私有化。但是“放小”方面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内部人”私有化和国有资产流失(廉价出售)的问题,但这是由于国家尚未实现法治,而且如果没有这个过程,中国的中小型企业也不会得到很快的发展。“抓大”的理念也是对的,主要是要强化中国在国际经济上的竞争能力。总体上说,经过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改革,中国暂时达到了经济结构的两个平衡,即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之间的平衡,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之间的平衡。但可惜的是,90年代中期开始的改革没有能够有效实施和继续下去。本世纪初以来,国有企业越做越大,但“走”不“出去”,调转头来进入国内市场,和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竞争市场,导致了两个失衡。这是中国目前存在的大问题。

90年代的改革也确立了基本市场经济的制度或者经济制度的基础结构。这是经济层面的国家制度建设,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分税制改革、中央银行制度改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orldTradeOrganization,简称为WTO)都是这个时代完成的。这些变化也反映在法律体系上,主要是修改宪法,制定新的法律(主要是《物权法》),承认非国有部门的合法性和保护私有产权。政治方面的变化是容许民营企业家加入执政党。后面会讨论到,这些既是政治改革的内容,也对中国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社会改革

2002年中共十六大以来的改革围绕着两个重大目标,即“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不仅是要改革迄今为止的经济发展模式,而且也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途径和方法。“和谐社会”是社会改革的目标。社会改革的核心在于社会制度建设,包括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住房,等等。和前一阶段相比较,社会制度建设是这一阶段改革的主体。因此,可以认为,十六大之后,社会改革已经变成中国的主体性改革。当然,这并不是说这段时间里中国没有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改革,只是说,和社会改革相比较,经济和政治改革属于一个次要的地位。

那么,为什么要把社会改革界定为主体性改革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

第一,最重要的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渐地产生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领域。在改革之前,中国社会并不存在着这样一个领域。当时,中国的社会是嵌入在国家的经济和政治体系之中的。在计划经济时代,每一个企业都是一个小社会,企业负责工作和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成员的生老病死。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开始从经济和政治领域分离出来。80年代,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直接把农民解放出来,转型成为新型的农村社会。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农村出现了大量的乡镇企业工人。之后,随着城市改革的开始,又出现了大量的农民工。今天,中国农村已经出现极其复杂的社会阶层结构。在城市,前面已经指出过,在80年代,中国的经济改革途径是在国有企业之外发展出一个非国有部门来。而社会就产生于这个新发展出来的非国有部门里。到了90年代中期,“放小”战略把中小型国有企业民营化了,这使得社会空间大大增加。当时国有企业改革的其中一个目标就是公司化,也就是把企业原来所承担的社会功能去掉,让社会来承担。这些改革都为社会空间的扩大提供了制度条件。社会力量也因此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很简单,社会的存在是社会改革的前提。

第二,通过第一阶段以经济改革为主体的改革,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得到确立。经济改革当然仍有很大的空间,但主要是制度的改革或者改善问题。总体的社会制度要得到改革,就必须找到新的突破口。较之政治改革,社会改革并未涉及政治精英的核心利益,而且社会上下容易取得共识,因此比较容易进行。

同类推荐
  • 西藏神通王

    西藏神通王

    “一介平民,无钱无势,遭人白眼,饱受贱蹋;唯有实力为尊,驰骋天下,金钱美女,才能不求自得。”一名普通的农民孩子热罗?多吉扎,通过练武修法,力大无穷,神通广大,法力无边;因修慑召法,而长寿182岁,富甲天下、权势薰天——印度、尼泊尔等三国,上自国王皇后,下至黎民百姓,无不向他磕头,争相全部财产的供养!五位天女的化身主支下嫁于他。他真实穿越佛菩萨、诸天、人间八万年、龙世间等,降伏天王、天神、妖、魔、鬼、怪及人间大成就者,成为十一世纪无敌咒师,威震三界。这是宋朝的真实故事,不是神话;书中详细披露了他的一系列修法、成就标准、应用诀窍等,是一部前无古人的法术大修炼,及神通斗法秘籍!
  • 贞女传

    贞女传

    战国后期,刀光影,马嘶鸣,饿殍遍野,一个穷乡女子,立志以自己的力量救人济世,保卫一方平安,数十年后,她又如何做到礼抗万乘,名显天下?她和始皇帝有着怎样的纠葛,在她华丽的身后又有着怎样的宿命?感谢创世书评团提供论坛书评支持!”
  • 战江山

    战江山

    非历史小说,历史是狗屁?!暗黑年代,战定江山!本书暂停更新,子陵会重新返工。请大家给子陵一点时间,一定不会TJ。
  • 道上红尘

    道上红尘

    并不是,所有的世界,都欢迎与眷顾着外来者。当李凭喜欢上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却对他露出狰狞的一面。重生已并不重要,李凭只想好好活着......这是一个文艺青年挣扎在古代的故事。
  • 远古战争史

    远古战争史

    中华民族生息繁衍于中华大地的历史源远流长,1927年发现的最早的北京猿人化石,距今已五十万年。丁村人、河套人距今十几万年,生活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距今也近两万年。母系氏族公社的形成,约距今四五万年。代之而起的父系氏族公社,距现在约五千多年。人类在进入父系氏族公社之前的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长期过着原始群落和原始公社的生活。他们没有典型的私有观念,没有阶级,没有压迫、因而也就没有发生典型战争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基础。
热门推荐
  • 伤寒指掌

    伤寒指掌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

    本书是《中国现代史演义》系列之一:《中国现代史演义》以演义体的形式,叙述了从辛亥革命孙中山缔造共和到今天海峡两岸企盼统一的现状。它把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邓小平历史巨人在百年中国历史上的惊涛骇浪表现的淋漓尽致。该书还展现了当今海峡两岸重要人物的重大活动。这是一本给读者以深思的书。
  • 医道之护花狂徒

    医道之护花狂徒

    叶赫身怀神奇医术,一手针灸之术可以让任何病人起死回生。他还身怀绝世武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美女总裁,明星等等各色美女慕名而来,只求他出手相助。救人于危难,救华夏中医于危难,拳打流氓地痞,脚踩各路不平。
  • 不二顽妃

    不二顽妃

    五年前的一场夺嫡之争导致了朝廷第一谋臣淳于世家的狱案,妹妹的绝症跟这有着怎样的联系?多次救她的神秘组织又是什么?一直倾心的轩辕君北又隐藏着怎样的心思?淳于香能否令真想大白?试看,一个女人面对众多波折时乐观渡劫的坎坷历程!
  • 绝天

    绝天

    倒霉穿越到修行废柴体内,体内隔三差五出现点小纰漏,狗屎运独爱寻上他。在别人想着如何推到美女时,他已经被美女强行推到N多次次……哎,人生怎一个悲惨了得,当真是寂寞如雪……
  • 亡灵法师妙探案

    亡灵法师妙探案

    她,小说中大杀四方、实力开挂的亡灵法师,即将称霸天下时却被作者的弱渣亲儿子逆推,因缘巧合下,从书中来到了现实世界。于是,她在自己称霸世界的宏伟人生目标中又添了两项。一、积攒力量恢复魔法;二、报复蠢逼作者。然而,在向目标前进的道路上,她一次又一次地被卷入各种离奇案件里。诡异连续跳楼、密室碎尸、死亡预告贴……呵呵,在她这个亡灵法师面前装神弄鬼背后搞黑手,真是关公面前耍大刀,愚蠢!她决定过一把神探瘾,查找真相,誓要把这个敢跟她抢业务的家伙干掉!要知道,她才是这个世界唯一的终极大BOSS好伐!当然,上路时她还不忘把自家“储备粮”带上。(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腹黑傻王妖娆妃

    腹黑傻王妖娆妃

    她,先前是一特工,因被自己的‘姐妹’害死穿越过来,来到这里,好吧,先臣服一下某王,然后伺机而动,反扳回来。她喜欢扮猪吃老虎,惹了祸当旁观者。他,别人眼中,他是一傻王爷。但在宝宝眼里,就是一腹黑狐狸精!看他们怎么收尽利用,玩转天下!
  • 阳光城:综合实践活动新模式

    阳光城:综合实践活动新模式

    本书从“阳光城”育人模式的整体架构、“阳光城”的环境支撑、“阳光城”的特色四大板块活动、“阳光七彩卡”评价机制以及“阳光城”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效与展望来具体阐述国家课改的亮点及难点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新模式。更渗透一种新的理念:儿童与可能性,一个新的生长点:可能性与综合实践活动,予以印证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寻求儿童的成长一切皆有可能。
  • 灿若星辰:高冷配蠢萌

    灿若星辰:高冷配蠢萌

    小星星大赛:白恭辰蠢兮兮“一闪一闪亮晶晶”故星嗤之以鼻“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啊”她只是一个看似无忧无虑却身负重任的平民,柔道跆拳道散打搏击无一不通,十岁便开始军练。他比较低调,人美,就是有点蠢。是贵公子又如何,别人也不知道,智商略高。装傻卖萌白恭辰是一级棒,见招拆招故星最擅长。一个不淡定一个特淡定,吧唧一声,像别的小说一样老土的撞出了星星火花,然后面的剧情更精彩。白恭辰卖萌装逼无限量:“下一节好精彩快回来哦!”故星淡定白眼嗤鼻:“傻!”众默……“学姐我叫白恭辰”“……”“学姐学姐”“烦……”“学姐你等等我”
  • 六十种曲红梨记

    六十种曲红梨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