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161700000011

第11章 战后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的勃兴和演变

二战后,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和推动下,先后有50多个发展中国家宣布走社会主义道路。这些“社会主义”各种各样,分为阿拉伯社会主义、有民主社会主义色彩的社会主义、自称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的社会主义等不同流派。这些流派各有特点,但在思想上都受到马克思主义和各种思潮的影响,有明显的民族主义、宗教、空想等特征,在实践中都把国有化、计划经济、土地改革等作为主要内容。这些不同流派的社会主义在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维护本国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的斗争中,都有其程度不同的积极作用,同时又存在许多严重的问题。由于国际国内的原因,从70年代开始,愈来愈多的国家放弃或改变了社会主义的选择。但是,社会主义在发展中国家并未失败,许多政党仍在探索发展中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第一节 战后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的兴起

一、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可能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绝大多数亚非拉国家政治经济文化都十分落后,它们中的大多数都处在封建社会阶段或处在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有的甚至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所有这些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都处在帝国主义的统治之下,大多数国家是帝国主义的殖民主义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它们最基本的共同点是资本主义的不发达。

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社会大体上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演进。若按此一般发展规律,广大的亚非拉国家的发展方向就应当是在西方资本主义较强的影响下,向资本主义方向演进。但是,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丰富多样的,并不存在一种所有民族、所有国家都按同样的历史发展道路前进的模式。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历史发展都会表现出自己的历史特点。例如,欧洲的许多民族并未经历古罗马、古希腊式的典型的奴隶社会而进入封建社会时期,而美国、加拿大等国也没有经过像中国、西欧等典型的充分发展的封建社会而进入了资本主义等。因此,广大亚非拉国家不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而向社会主义过渡,或者以社会主义为方向,走非资本主义道路,并不违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俄国的民粹派在19世纪40—50年代提出了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或向非资本主义方向发展的历史命题。俄国民粹派的思想家别林斯基、赫尔岑等认为,俄国应当绕过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在俄国现存的农村公社的基础上向社会主义过渡。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民粹派的基础上,吸收了其中的合理因素,把这一理论推向一个新阶段,使之成为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西欧资本主义已高度发展、西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也高度发展的历史环境中,落后的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吸取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①(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51页。)。

列宁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理论。列宁根据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和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特殊的历史环境,领导俄国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进行了十月革命,夺取了政权,使资本主义不发达的俄国走上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从而使这一理论成为现实,并大大丰富了这一理论。1920年7月,列宁明确指出:“在先进国家无产阶级的帮助下,落后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过渡到苏维埃制度,然后经过一定的发展阶段过渡到共产主义。”②(②《列宁选集》第4卷第336页。)所谓“不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就是指亚非拉国家的“非资本主义发展”或“以社会主义为方向”③(③参见:K.H.勃鲁坚茨等著:《已解放国家的社会主义方向》,时事出版社1985年版第18页。)。

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兴起的历史条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大批亚非拉国家在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中,纷纷获得了独立。这些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面临着两条发展道路的选择:一条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另一条是非资本主义道路。决定这一选择的因素,不仅是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或生产力水平的高低,还有这些国家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和国际形势的影响。

一些国家如泰国、马来西亚、象牙海岸、牙买加等国选择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而更多的国家则纷纷选择非资本主义道路或以社会主义为方向。应当说,在50—60年代,在众多的亚非拉国家特别是在亚非国家中,国内外的条件都比较有利于选择以社会主义为方向的发展道路。

从国际环境来说,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兴起和发展的外部条件是:

第一,世界社会主义处于高潮时期,对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国际威望达到了鼎盛时期。首先是苏联20—3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向亚非拉国家展示了迅速发展的奇迹。苏联在短时间内就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并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位。苏联发展的经验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其次,苏联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主力,为二次大战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为广大的亚非拉国家摆脱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统治做出了巨大贡献。

战后,社会主义从一国转变为世界社会主义体系,在东欧一系列国家中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壮大了社会主义在国际舞台上的声势。

与亚非拉国家情况更为接近的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并且在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高潮中取得了巨大成就,这对广大亚非拉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具有直接和巨大的吸引力。

在50—60年代,苏联、东欧国家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对广大亚非拉国家的反帝反殖运动和民族社会运动给予积极的支持和声援。所有这些无疑对战后亚非拉国家选择以社会主义为方向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二,世界殖民主义体系的崩溃和帝国主义对亚非拉国家统治的削弱,造成了亚非拉国家选择社会主义方向的有利时机。

资本主义在20世纪上半叶的危机,使许多亚非拉国家得出了资本主义不能使本国繁荣和发展的结论。资本主义的矛盾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1929—1933年资本主义的世界性危机也使人们感到资本主义没有前途和岌岌可危。

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对广大亚非拉国家的长期的统治、压迫和剥削,给各国人民带来民族的耻辱和数不尽的灾难,使亚非拉人民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十分憎恶。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了世界殖民主义体系的崩溃,在亚非拉国家中出现了反帝反殖的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

战后,除美国外,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大国的实力都大大削弱,英法德日等不得不从其殖民地撤出;同时,欧亚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使西方资本主义的生存受到威胁,它们不得不把主要力量用来“遏制”社会主义国家。东西方冷战在战后和50—60年代是以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对抗状态出现的,在这一斗争中,许多发展中国家实际上站到了社会主义一边。

从亚非拉国家的内部条件来看,战后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兴起也有其深刻的根源。

第一,社会主义思想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已开始在亚非拉国家传播。例如,在1864—1876年,在拉美已有了第一国际的阿根廷支部和墨西哥支部。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亚非拉国家已产生了一大批共产党,如1919年建立了突尼斯、墨西哥、巴勒斯坦等共产党;1920—1923年又先后有印尼、印度、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等国的共产党建立。同时,在20世纪上半叶,在非洲中东等地已开始产生非洲社会主义、阿拉伯社会主义的萌芽,出现了加纳的恩克鲁玛、塞内加尔的桑戈尔和埃及的穆萨、叙利亚的阿弗拉克等民族社会主义思潮的先驱,在亚洲则有甘地、尼赫鲁、印尼的苏加诺等人对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这些为战后亚非拉国家社会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思想条件。

第二,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内的阶级关系和阶级状况对选择社会主义方向有利。这些国家的共同特点是,在国内既没有成熟的、强大的无产阶级,更没有成熟的、强大的资产阶级、因此,在反帝反殖的斗争中,带有一些社会主义倾向的激进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军官在国内政治斗争中起着主要作用,选择非资本主义方向也因此未受到强大的反对力量的阻挠。在那些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进行过激烈的斗争的国家,如埃及、莫桑比克、津巴布韦等,这种情况也最为明显。

第三,经济文化极端落后基础上产生的对公有制、社会公正和社会平等的朴素的追求,是选择社会主义为方向的思想文化的传统因素。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在过去主要表现为对社会主义公有,按劳分配和社会平等等特征的认识,这些特征在表现形式上与伊斯兰教的某些教义、黑非洲的传统的村社等有相似之处。因此,打出社会主义的旗号,也容易为这些国家中的广大群众所接受。

正是在这些国际和国内条件的相互作用下,在50—60年代产生了新兴独立国家选择社会主义方向的高潮。

三、战后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兴起和发展的基本情况

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的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运动,在一些国家中一度有所发展。曾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为本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做出过贡献的一些国家的共产党,如亚洲的马来亚共产党、缅甸共产党、菲律宾共产党以及拉美的巴西共产党、智利共产党、乌拉圭共产党等,在国内政治生活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印尼、印度等国,社会主义力量形成了较大规模。但总的来说,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运动发展较为缓慢,甚至长期处于低潮。

但与此同时,在众多的亚非拉国家中,却产生了民族主义政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思潮和运动,形成了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继科学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之后的第三大流派——民族社会主义。战后民族社会主义在亚非拉国家中的兴起和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945—1955年是民族社会主义兴起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民族社会主义在亚洲首先产生,并蔓延到非洲,印度、印尼和埃及等国的民族社会主义对亚非拉国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印度尼西亚在1945年的民族独立运动的过程中,在亚非拉国家中拉开了民族社会主义大潮兴起的第一幕。1945年6月,苏加诺在印尼独立等备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建国五原则,即所谓的潘查希拉:信奉真主,人道主义、民主主义、民族主义、社会正义(社会主义)。同年8月17日,苏加诺当选印尼总统,开始实行他的社会主义的主张。

印度独立后,执政的印度国大党就一直不断宣扬“社会主义”思想。1954年11月,印度总理尼赫鲁正式提出在印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同年12月,印度人民院的决议宣布,“我们经济政策的目标应该是一种社会主义类型社会”。

1952年埃及革命胜利后,以纳赛尔为首的埃及领导人的思想开始向民族社会主义方向转变。在1955年春,纳赛尔正式提出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此后逐渐形成了纳赛尔的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

在这一时间宣布实行社会主义的还有斯里兰卡和缅甸等国。

1956—1970年是民族社会主义兴起的高潮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产生了非洲社会主义、阿拉伯社会主义和有民主社会主义特点的民族社会主义,非洲一大批国家纷纷宣布走社会主义道路。

美国的杜波伊斯和加纳的恩克鲁玛对民族社会主义在非洲的兴起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恩克鲁玛等人领导的第四次泛非大会,于1945年10月就提出了“以非暴力的积极行动策略为基础的非洲社会主义原则”。1958年12月,在加纳首都阿克拉召幵的全非人民代表大会上,杜波伊斯号召非洲人民“穿起泛非社会主义的服装”。加纳独立后,恩克鲁玛领导的人民大会党于1959正式把“非洲社会主义”作为国家建设的目标,后来制定的加纳宪法把人民大会党称为“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而斗争的人民的先锋”。

在恩克鲁玛的影响下,非洲新兴独立的国家纷纷宣布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从1959年至1970年,先后有马里、塞内加尔、肯尼亚、几内亚、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坦桑尼亚、赞比亚、赤道几内亚、扎伊尔、苏丹、塞拉里昂等国向社会主义方向过渡。此外,还有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叙利亚、伊拉克等国实行阿拉伯社会主义。

在拉美,则有1966年圭亚那的合作社会主义和1970年智利的阿连德的社会主义的出现,在亚洲还有1959年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的民主社会主义。

1970—1980年是民族社会主义兴起的最后一个浪潮。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在亚洲和非洲产生了一批自称信奉科学社会主义的共产党领导的民族社会主义国家。

刚果劳动党是这一次浪潮的带头人。刚果1960年8月独立后,国内政局经历了较大的波折和起伏。1968年7月,以恩古瓦比为首的青年军官发动政变取得了政权。1969年12月31日,恩古瓦比宣布改国名为“刚果人民共和国”,以锄头、斧子、金星红旗为国旗,以《国际歌》为国歌。新建立的刚果劳动党宣布自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党。恩古瓦比还在《科学社会主义在非洲》的长篇文章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科学社会主义”观点。

此后,亚洲和非洲一些国家也紧随其后,宣布实行类似的社会主义。这些国家及其实行社会主义的时间是:阿富汗(1978)、贝宁(1974)、索马里(1975)、埃塞俄比亚(1979)、安哥拉(1977)、莫桑比克(1977)、尼加拉瓜(1979)和津巴布韦(1980)。

这样,从1945—1980年,在亚非拉先后有50多个发展中国家宣布实行民族社会主义。这些社会主义形形色色,五花八门,各有特点;但大体上可以把它们划分为四种类型,即(1)阿拉伯社会主义,强调阿拉伯民族特征和伊斯兰教义;(2)有民主社会主义特征的社会主义;(3)有科学社会主义特征的社会主义;(4)突出本国的民族主义和历史传统的社会主义。当然,这种划分只是相对的,实际上民族社会主义的各种类型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不断变换的。如埃及、突尼斯从阿拉伯社会主义转向民主社会主义,安哥拉等国放弃“科学社会主义”转向民主社会主义等。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的主要流派

一、阿拉伯社会主义

阿拉伯社会主义是在中东和北非影响最大的民族社会主义的一个流派。它是在这一地区的穆斯林改良运动、阿拉伯复兴等思潮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具有鲜明的伊斯兰教和阿拉伯民族主义的色彩。20世纪初,穆斯林改良运动和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反对西方帝国主义的斗争均告失败,由此产生了把这两种思潮与社会主义结合的趋势。

在阿拉伯地区最早使用“社会主义”一词的是埃及学者穆萨。他在1912年写了《社会主义》一书,开始了社会主义思想在这一地区的传播。1917年俄国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促进了社会主义思想在阿拉伯知识分子中的传播。30年代,叙利亚的阿弗拉克在留法期间受到了欧洲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1944年,他与比塔尔合写了《阿拉伯社会主义对共产主义的态度》一书,正式提出了“阿拉伯社会主义”的概念,并提出了“统一、自由、社会主义”的口号,认为阿拉伯是一个整体,只有所有的阿拉伯国家成为一个统一的联邦,才能获得民族独立和自由,才能建设社会主义。1947年,阿弗拉克和比塔尔创建了“阿拉伯复兴党”;1953年,又与胡拉尼领导的阿拉伯社会党合并为“阿拉伯复兴社会党”。从此,阿拉伯社会主义随着该党的发展在整个阿拉伯国家传播开来。复兴社会党先后在伊拉克、黎巴嫩、埃及、利比亚和叙利亚建立了分部,其总部设在叙利亚的大马士革。

在50—60年代,在埃及、叙利亚、伊拉克、利比亚、阿尔及利亚、突尼斯等国,信奉阿拉伯社会主义的政治力量先后夺取了政权,开始了阿拉伯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的实践。

阿拉伯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中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的特征:

第一,阿拉伯民族主义和伊斯兰教义是其思想基础。它认为社会主义是阿拉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而实行社会主义的目标是为民族的复兴;认为社会主义的思想产生于伊斯兰的教义,信仰社会主义与信仰真主、信仰穆罕默德是一致的。

第二,主张阿拉伯民族的统一,把统一看成阿拉伯社会主义的灵魂和首要任务。社会主义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种思想工具,而统一则是在这一地区实行社会主义的基础和条件。1963年4月,埃及、叙利亚和伊拉克曾一度宣布建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后来埃及与利比亚和苏丹也有过类似的“统一”。

第三,强调与共产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别。阿拉伯社会主义在创立时期具有反共、反马列主义色彩。以后这一特点趋于减弱,但仍强调与共产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之间的区别。纳赛尔曾经把这些区别归纳为以下五点:(1)信仰宗教与无神论的区别;(2)全民民主与无产阶级专政的区别;(3)土地私有与土地国有化的区别;(4)私有制和公有制的区别;(5)和平、非暴力方式与暴力方式进行社会改造的区别。卡扎菲也宣布“阿拉伯社会主义”是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世界第三理论”。

第四,具有反帝、反殖、反资本主义和反犹太复国主义的特征。

但是,各个国家在实行阿拉伯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根据本国的实际以及政治斗争的需要,又形成了复兴党的社会主义、纳赛尔的社会主义、卡扎菲的社会主义以及阿尔及利亚的社会主义等不同的派别,具有不同的特点。

叙利亚和伊拉克都是实行复兴党的社会主义的国家。阿拉伯复兴社会党在60年代发生分裂,该党创始人阿弗拉克和比塔尔在流亡伊拉克时,建立了与叙利亚的阿拉伯复兴社会党总部对抗的伊拉克复兴社会党总部。这两个党分别在叙利亚和伊拉克执政,都奉行多党制、土地改革、工业国有化、反帝反殖和反犹太复国主义政策,都拒绝资本主义。复兴社会主义与其他阿拉伯社会主义不同的特点在于:在理论上更强调自由、平等和统一等概念。阿弗拉克认为,自由首先意味着摆脱外国帝国主义的控制,实现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对内部而言,自由则是指消除内部剥削和腐败政权,他认为平等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发展与社会正义的重要手段,但平等不应是平均主义。阿弗拉克还强调统一高于自由,也高于社会主义。在实践上,复兴党的社会主义在政治上强调多党制在经济上更加重视国有制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伊拉克的特点还在于,它在1975年后提出了“一个阿拉伯国家可以建立社会主义”的观点,试图把自己的道路作为阿拉伯社会主义的典型加以推广,从而促进阿拉伯的统一。

纳赛尔社会主义是埃及实行过的阿拉伯社会主义的一个派别。纳赛尔是战后阿拉伯世界最有影响的政治家之一,在许多阿拉伯国家拥有众多的崇拜者。纳赛尔也是战后最早倡导阿拉伯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1952年,他领导埃及自由军官组织发动政变,夺取政权,建立了共和国,并领导埃及实行他倡导的社会主义。纳赛尔社会主义的主要特点是:(1)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资本主义道路在埃及行不通。因为资本主义是帝国主义在海外殖民的基础上实现的,埃及做不到;资本主义危害和剥削劳动人民,埃及不能做;埃及走资本主义道路永远只能做发达国家的尾巴。所以,埃及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2)承认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但反对暴力,主张阶级合作;(3)提倡富裕、公正和均等。纳赛尔主张消灭贫富悬殊,反对和限制资本家的剥削,但同时又主张公有制和私有制并存,每个公民应有均等机会,平均地分到一份国家财富。(4)以民主合作的社会主义对抗共产主义。1959年纳赛尔公开宣传要“武装起来击败共产主义”,并强调与共产主义的区别。(5)在政治上实行一党制。纳赛尔领导的阿拉伯社会主义联盟是埃及唯一的合法政党。

纳赛尔的社会主义思想对利比亚有很大影响,卡扎菲在利比亚实行的社会主义在各个方面都承继了纳赛尔主义的特征。1969年卡扎菲仿效纳赛尔,领导利比亚青年军官政变成功,成立了共和国,又于1971年创立阿拉伯社会主义联盟。70年代中后期,卡扎菲的社会主义自成一体,形成了阿拉伯社会主义的又一派别,它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1)倡导介于“剥削成性的资本主义和极权主义的共产主义”之间的“标准社会主义”和“世界第三理论”。他认为资本主义具有剥削性,共产主义国家有极权性,二者都不好,只有社会主义是好的,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完全不同。(2)特别强调伊斯兰教义的作用。他认为人类的一切问题都可在《古兰经》中找到答案,只有伊斯兰教义才能引导人类走向社会主义;(3)平均主义色彩十分鲜明。卡扎菲主张社会成员平分财富,多占有社会财富是“偷盗”,为解决社会贫富悬殊,极力强调伊斯兰教的“施舍”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主张废除工资制度,实行新的分配制度,并禁止人们谋取超过自身需要之外的任何财富;(4)实行直接的民主制。卡扎菲认为议会制、政党制都是一种虚假的民主,只代表富人或少数人的利益,只有直接民主才能实现人民民主。利比亚在1977年解散政府和革命指挥委员会,执政的阿拉伯社会主义联盟也实际上停止活动,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委员会,改国名为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设立总人民委员会和总秘书处协调全国政治经济活动。(5)在阿拉伯统一问题上,主张不再依靠各国的上层统治集团,而由下层群众建立人民委员会,从而建立阿拉伯人民社会主义联邦。为此,利比亚积极鼓吹利比亚经验,并成立“革命输出局”。

阿尔及利亚则实行所谓的“自管社会主义”。它是由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的两位主要领导人贝拉和布迈丁倡导实行的。1958年阿尔及利亚独立后,国内政治经济均十分困难。大批工厂农场停工,无人管理,工人和农民逐渐自行组织起来,恢复企业和农场的生产。后来,贝拉和布迈丁称此为“工人自管运动”,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自管社会主义”。它的特点是:(1)认为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有四个共同之处,既反对特权、反对暴力、为穷人服务、具有科学性;(2)认为“自管”是阿尔及利亚社会主义的新创造,是对第三世界革命的“特殊贡献”,它是建立社会主义的根本手段,密切了政权机构与群众之间的民主联系。

二、有民主社会主义色彩的民族社会主义

在众多的实行民族社会主义的国家中,毛里求斯工党、冈比亚人民进步党、牙买加人民民族党、厄尔多尔左派党、委内瑞拉民主行动党、马耳他工党、巴巴多斯工党、哥斯达黎加民族解放党、多米尼加革命党、吉布提争取进步人民联盟、摩洛哥党政联盟、智利人民联盟、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斯里兰卡自由党及统一国民党等,曾经奉行带有某些民主社会主义特点的民族社会主义,这些国家中又以塞内加尔、新加坡等国为典型。

塞内加尔的民主社会主义是桑戈尔提出的,桑戈尔是当代非洲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他曾在法国留学,参加了法国社会党,还参加过法国反法西斯抵抗运动;战后曾在法国任教,并担任过法国议会议员和国务秘书。后回到塞内加尔从事政治运动。1960年塞内加尔独立后当选为总统直到1980年,同时担任塞内加尔社会党总书记。他在40—60年代形成了他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想,先后写过《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走向非洲社会主义》、《民族和社会主义》、《非洲和社会主义道路》等著作。1976年,桑戈尔当选为社会党国际副主席。桑戈尔的民主社会主义在思想理论上的特点是:

第一,非洲人应从非洲黑人的现实出发去寻找非洲社会主义的道路。他认为,马克思的学说不适用于20世纪,应像列宁在俄国、毛泽东在中国那样发展马克思的思想。为此,桑戈尔提出了塞内加尔式的社会主义。1976年桑戈尔正式宣布,非洲的社会主义只能是民主社会主义,它是非洲摆脱剥削和奴役的唯一手段,它是苏联经验和美国道路之间的“中间理论”。塞内加尔的社会主义的特性是:生产力+社会主义+非洲特性。

第二,“黑人传统精神”是非洲社会主义的根基。他认为,黑人传统精神的特征是集体主义、人道主义、村社性质。村社是实行公有、集体分配和民主管理的共同体,是一种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的社会组织,在那里人们同心同德,团结一致,实际上是一种社会主义社会。非洲社会主义的任务是恢复黑人的传统精神,用非洲黑人的方式实现社会主义。

第三,强调和突出民主与人道主义的作用。桑戈尔认为,民主是基础,人道主义是最终目的,而二者都已包含在黑人的历史传统之中。他认为,民主不是社会主义的修饰语,而是高于社会主义的价值。桑戈尔认为非洲没有阶级和阶级斗争,因此也不存在无产阶级专政的问题。

第四,公有化和计划化是实现黑非洲社会主义的主要方法。他认为,社会主义是一种实现富裕和丰富文明的一种方法,具体体现为生产资料社会化、计划化和现代化。在农村,公有和社会化表现为黑非洲原有的村社制度。

第五,在实践上,桑戈尔的社会主义主张实行多党制,有限度地允许反对派合法存在;在农村推行村社化和合作化;实行对外开放和民族化并行,主张吸收西方的资金和技术,同时逐步使外国企业“塞内加尔化”;实行公有制、私有制和公私混合经济并存的政策。

非洲的民主社会主义流派在非洲影响愈来愈大,后来发展到超过了其他派别。一些原来奉行阿拉伯社会主义的国家(如突尼斯、苏丹)和有科学社会主义特点的民族社会主义的国家(如索马里等)也都先后转向了民主社会主义。

在亚洲,受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影响较大的发展中国家有斯里兰卡和新加坡,尤以新加坡最为引人注目。李光耀是新加坡民主社会主义的倡导人之一。他在英国留学期间曾加入工党,1954年在新加坡参与组织新加坡人民行动党。1959年5月,李光耀当选新加坡首届总理。1965年新加坡退出马来西亚成为独立共和国。李光耀担任总理和人民行动党秘书长直到1991年。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曾是社会党国际成员,1976年,因“共产党阴谋暴动”案拘禁新加坡数十名公民而被社会党国际除名。但新加坡的社会主义却一直带有民主社会主义的特点。新加坡的民主社会主义的特点是:(1)社会主义不是以富济贫,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本主义中制度的合理性和“优越性”,允许贫富悬殊,容忍剥削;(2)社会与市场结合,社会是动员人力最有效的途径,应给予一切公民以平等机会,使人人都能尽其才用;但同时又必须按市场规律办事,不允许培养庸懒之人,只有市场才能形成竞争和刺激,使人人都努力;(3)民主社会主义不是西欧的福利社会主义,不是施舍和平均主义,它是一种机会平等,而不是收入分配的平等,它不主张把穷人变成富人,但却为穷人提供致富的机会。(4)有东方色彩的民主意识。李光耀认为,民主没有固定的标准,不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具有不同特点的民主,不能用西方民主价值观念去衡量;因此,李光耀在新加坡执政期间重视“好人”和“精英”作用,并形成了人民行动党1959—1981年一党独存、一党揽权的局面;(5)在经济方面,新加坡的社会主义鼓励和保护自由企业、私人企业,实行公私并存和混合发展方针,用强迫积蓄方法实行社会保障制度,坚持对外开放、自由贸易方针。

在拉丁美洲,32个国家中大多数国家都有民主社会主义政党,其中影响较大的并先后在本国实行过民主社会主义的国家有委内瑞拉、牙买加、巴巴多斯、哥斯达黎加、多米尼加、墨西哥等国。拉美的民主社会主义的特点是:(1)走第三条道路,既反对反动的资本主义,也反对马列主义;(2)主张多党政治、多元政治、多元意识形态,许多拉美的社会党声称自己是多阶级的政党;(3)在经济上主张混合经济体制,提倡社会主义。

三、有某些科学社会主义特征的民族社会主义

属于这一派别的民族社会主义,主要在非洲的刚果、津巴布韦、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安哥拉、莫桑比克、贝宁、几内亚比绍、佛得角等国实行,在亚洲有过阿富汗人民民主党的社会主义,在拉美有过智利阿连德的社会主义、尼加拉瓜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的社会主义等。

这一派社会主义的特点是:

第一,大多数都是经过激烈的武装斗争,军事政变后走上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的。如安哥拉、莫桑比克、津巴布韦等国曾长期进行反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的武装斗争;在取得独立后,这些国家的主要革命政党如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劳动党、莫桑比克解放阵线党等取得了政权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第二,宣称信仰马列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如埃塞俄比亚工人党、安哥拉劳动党、莫桑比克解放阵线党、索马里革命社会主义党、刚果劳动党等宣布,只有科学社会主义才能拯救民族和国家。它们一般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主张两阶段或三阶段革命论,即民族解放革命运动、人民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承认工人阶级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

第三,大多数国家有领导社会主义的先锋党。它们虽然没有共产党的名称,但自认为是共产党,宣布自己是无产阶级先锋队或工农联盟的先锋队,认为应由党来领导国内的政治经济生活,大多实行一党制。

第四,大多照搬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搞大规模的国有化,实行计划经济,发展集体经济等。

津巴布韦的社会主义是较有特色的一个。津巴布韦的社会主义是由穆加贝领导的非洲民族联盟领导的。它宣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基础,但又要使之与津巴布韦的实际相结合,该党领导人认为,津巴布韦用中国的办法取得了独立,也要学中国的办法进行建设。1980年宣布独立后,穆加贝和津巴布韦民盟宣布要根据马列主义原则使津巴布韦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又认为津巴布韦正处在过渡时期和过渡阶段,社会改革还要逐步地长期地实行,实行了较为灵活的经济政策,如对白人经济实行利用限制和监督的政策,宣布承认白人经营的私人经济,20年内不实施国有化等。在南部非洲,津巴布韦经济发展水平仅次于南非。

智利阿连德领导的智利社会党所实行的社会主义也有某些科学社会主义特征。阿连德宣称,智利社会党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但它要根据具体情况走智利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它的主要特点是:(1)主张通过选举、公民投票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2)主张在智利建立第一个按民主的、多元化的和自由的模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实行多党制政治、多元化经济和多元化的思想意识形态。1970年9月,阿连德领导的由社会党、共产党和激进民主党等组成的人民联盟在大选中获相对多数上台执政,开始把他的理论付诸实践。但到1973年,阿连德政府被军人政变推翻,阿连德总统也在战斗中以身殉职。

圭亚那的合作社社会主义也属此类。1966—1985年伯纳姆总理执政期间,在圭亚那实行了合作社社会主义。伯纳姆认为:(1)合作社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圭亚那的体现,马克思讲过的有计划的联合生产的合作社就是社会主义;(2)它在圭亚那人民全国大会党这一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进行;(3)合作就是在圭亚那建设社会主义的最好途径,它比国有制能更好地实现劳动者控制权和民主管理;(4)圭亚那社会主义处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四、各种民族主义的社会主义

除上述三种流派外,其他的民族社会主义大多属于这一类。这一类型的社会主义五花八门,各有各的特色,它们之中有印度国大党的社会主义、缅甸的社会主义、巴基斯坦布托的社会主义、印尼苏加诺的社会主义,非洲几内亚、加纳、马达加斯加、坦桑尼亚、赞比亚等国的非洲社会主义,以及拉美一些国家的社会主义等。

印度国大党的社会主义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30年代,国大党就已开始把民族主义与社会主义糅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争取印度独立的大旗。甘地倡导的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特别突出地强调印度色彩,认为在印度这样一个穷人占绝大多数、有着深厚的村社传统基础的社会中,社会主义的目地就是为穷人服务,印度的社会主义应体现古代印度农村公社道德的合作精神,应以村社的犁、手纺车为工具,建设一个以村社为基础的、平均分配的社会,而非暴力是实现这种阶级合作、共同繁荣社会的途径。尼赫鲁在领导国大党期间,除倡导中间道路、福利国家外,也大力推行社会主义与印度民族主义的结合。尼赫鲁认为,国大党以民族主义为基础,民族主义是亚洲最强大的力量,但它到处都以社会主义的面目出现,因此,必须坚持两者结合。但从根本上说,社会主义是推进印度民族主义发展的工具,而印度民族主义却披上了社会主义的外衣。印度独立后,执政的国大党确立了把印度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类型的社会”的方针,并以此推动印度的经济自立和民族经济的发展。

亚洲的印尼、缅甸、巴基斯坦等国的民族主义的社会主义。其共同特点之一就在于,把社会主义与在本国有深厚影响的宗教文化历史传统结合。如在缅甸,吴努和奈温都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佛教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佛教哲学是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佛教的“无常”、“轮回”和它所包含的人道主义因素应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理论和道德规范等。而巴基斯坦的布托则把他执政时倡导的社会主义称之为“伊斯兰社会主义”,因为巴基斯坦的缔造者真纳在1948年时就提出:“巴基斯坦应建立在伊斯兰社会主义基础之上”。布托认为,“真正的伊斯兰需要一个社会主义的秩序”,社会主义的平等就是伊斯兰平等。印尼苏加诺的社会主义也把信奉真主作为五项基本原则之一,而民族主义则是其核心。苏加诺还自称是民族主义、伊斯兰教和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

加纳、坦桑尼亚、赞比亚、马达加斯加等非洲的社会主义的民族主义体现为:(1)自称是非洲“土生土长”的社会主义,它深深扎根于非洲的村社制度之中,是非洲村社制度传统的产物。非洲村社的传统是村社集体所有制、合作劳动、没有阶级、没有压迫和剥削、人人平等。因此,非洲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就是恢复和发展村社。加纳的恩克鲁玛、几内亚的杜尔都曾在执政期间大力强调非洲村社的重要性。马达加斯加的拉齐拉卡执政时推行的社会主义,也以福科诺洛纳即村社为基础。坦桑尼亚的“乌贾马社会主义”尤为典型。1962年,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提出了“乌贾马式的社会主义”的主张,1967年又主持通过了《阿鲁沙宣言》,进一步形成了理论体系。尼雷尔认为乌贾马(意为村社)是坦桑尼亚社会主义的最好形式。尼雷尔还提出了三原则和六标准。三原则是:民主平等互助原则,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和使用原则,人人劳动、按劳分配和消灭剥削原则;六条标准是:乌贾马村是自治机构;村民选举产生村管委会;村民必须参加集体劳动,但可拥有一部分私有财产和自留地;按劳分配;照顾困难户;兴建学校、医疗站等文教卫生和福利设施。

五、发展中国家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运动

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运动,在大多数国家中相对于民族社会主义的各种流派而言,影响和作用都要小。

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共产党在战后的总的特点,一是缅甸、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的共产党,在中国革命胜利的影响下,长期坚持武装斗争,但在国内的政治影响一直较小,在70—80年代更呈下降趋势;二是受50—60年代中苏大论战和中苏分裂的影响较大。在这一期间,亚洲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共产党发生了分裂,一些支持苏共,另一些支持中共,在两个不同派别中又有若干小派别。

印度共产党是亚洲各发展中国家共产党中影响较大的政党。印度共产党成立于1920年10月。1964年,在中苏分裂影响下,印共分裂为印共和印共(马)、印共(马列)三派,其中以印共(马)影响较大。印共(马)认为,印度政府是资产阶级——地主政府,印度应进行反封建、反帝、反垄断资本的人民民主革命,但印共(马)主张用合法方法进行斗争。印共(马)在1967—1991年间,曾三次在西孟加拉邦执政,两次在喀拉拉邦执政,一次在特里普拉邦执政。1991年时,该党有50万党员,领导的工会、农会、学生联合会等群众组织成员达2400万人;在印度议会的人民院中有35个席位,在联邦院中有14席。

印尼共产党在50—60年代曾是印尼最强大的政党。印尼共成立于1920年5月,曾长期从事反帝反封建的武装斗争。印尼独立后,印尼共领导人曾出任第五届政府的总理。1955年,艾地领导的印尼共在大选中成为第一大党,获得4个部长席位。党员人数从1951年的8000人发展为1956年的400万。到1965年前,印尼共对苏加诺总统实行的社会主义有较大影响。但1965年发生震惊世人的“九?三〇”事件,使印尼共受到右派军人的残酷镇压,有100多万党员被杀,其中包括党的主席艾地、副主席鲁克曼、约多等,印尼共受到沉重打击,从此印尼共在印度尼西亚的影响日益缩小。

非洲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运动在战后有较大的发展,许多国家建立了共产党,还有一些国家建立了自称为共产主义政党、马列主义政党的政治组织。但非洲国家的共产党在许多国家长期处于非法状态,受到各国的压制,到80年代才有苏丹、阿尔及利亚、南非等国共产党的合法化。因此,共产党在大多数非洲国家影响较小,但也有例外。如留尼汪共产党是该岛最大的合法政党,为争取该岛脱离法国的控制完全独立而斗争。塞内加尔非洲独立党在1975年取得合法地位后,也在国内有一定影响。

南非共产党是非洲最大的共产党。它长期坚持反对白人种族主义的武装斗争,在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中起着重要作用,在黑人群众中也有相当大的影响。

拉美各国的共产党在二战后初期也曾有较大发展,如巴西共产党、智利共产党、乌拉圭共产党都曾在议会大选中获得较多选票。但受冷战和美国40—50年代麦卡锡反共主义的影响,拉美许多国家对共产党采取限制和镇压措施,共产党被宣布为非法。到1955年,拉美只有阿根廷等6个国家允许共产党合法存在。

50—80年代,拉美各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运动有两个特点:(1)受中苏大分裂的影响,拉美各国共产党也发生了大分裂,几乎每个共产党都分裂为两个或几个派别,社会主义运动受到很大损害;(2)拉美各党围绕武装斗争还是和平过渡展开了激烈争论,形成了两大派。主张武装斗争的共产党受到古巴革命和格瓦拉游击中心主义的影响,一大批党员纷纷建立城市或农村游击队,建立根据地,走武装斗争道路。在这些党中,影响较大的有洪都拉斯马列主义共产党、萨尔瓦多共产党和萨尔瓦多马蒂人民解放力量、海地共产党、哥伦比亚共产党等。另一部分共产党则主张用合法的议会选举和和平斗争夺取政权。这些党有委内瑞拉争取社会主义运动、智利共产党等大多数拉美共产党。1970年智利阿连德的社会主义是和平过渡的一个典型,智利共产党在其中起了较大作用。有些共产党在议会选举中曾有很好的成就,如墨西哥各共产党组织1987年合并为墨西哥社会主义党之后,人数发展到10万人,在1985年大选中获18个席位,1988年,该党支持的总统候选人曾获31.12%的选票,与其他左派政党一起共获136个议席。(3)拉美各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运动推动了拉美的民主化进程。在60—70年代,拉美各国出现了建立军人政权的浪潮,这些政权大多实行独裁和反民主政策。拉美共产党在它的压力下曾一度处于低潮;但共产党坚持与这些军人政权作斗争,推动了70年代末和80年代拉美的民主化浪潮,共产党自身也在这一浪潮中获得发展。但总的来看,拉美共产党在国内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大多不如拉美民主社会主义和拉美民族社会主义。

六、发展中国家其他社会主义派别

1.格瓦拉的社会主义

它是60年代在古巴革命胜利的影响下产生的一种对拉美社会主义运动有重大影响的政治思潮。格瓦拉是古巴革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曾担任过古巴银行行长、工业部长、党中央书记等职。

1965年辞去领导职务,带领一批战士到玻利维亚搞游击中心活动,1967年失败后被玻利维亚当局杀害。

格瓦拉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是:(1)拉丁美洲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已经成熟,应当在整个美洲大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革命条件成熟的标志是古巴革命的胜利,帝国主义必定会尽一切努力扑灭古巴革命之火,古巴革命的胜利要巩固,就必须在拉美各国引爆革命,拉美革命难于在一国内取得胜利。拉美大陆革命是完全可能的,因为拉美各国具有语言、习惯、历史和宗教的共性,使拉美具有了革命的国际性,拉美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将同时爆发,应该建立一个全大陆革命的指挥部,组织一支国际无产阶级的革命军队,积极输出和推动革命,而古巴应成为拉美大陆革命的基地;(2)拉美大陆的社会主义革命必须与亚洲、非洲革命同时进行。三大洲人民都受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越南战争也是世界革命的组成部分,拉美大陆革命就是开辟新的越南战场,打击美帝国主义;格瓦拉还曾率游击战士去扎伊尔开展游击战争。(3)武装斗争是革命的主要形式,游击队则是武装斗争的参加者和领导者,是革命的先锋队。格瓦拉强调走古巴革命之路,以广大农村为主战场,用起义中心创造和推动革命条件的成熟,有了游击中心就可以不断发展,直到全国胜利。

格瓦拉本人是一位英勇的革命者,但他的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在拉美给社会主义运动带来消极影响。60年代,拉美大部分国家发生了游击战,出现了众多的农村和城市的游击中心。这些游击队大多脱离群众,很快宣告失败;有些则演变为城市恐怖活动。实践表明,游击中心主义是行不通的。

2.拉美的基督教社会主义

拉丁美洲是天主教徒占绝大多数的地区,二战后基督教社会主义在这一地区发展很快,其规模仅次于拉美的民主社会主义,在委内瑞拉、智利、秘鲁等国影响尤为强大。它是一种宗教社会主义,但又带有民族主义的鲜明色彩。它认为,应使基督精神与民主精神结合,政治应服从基督教伦理。基督教社会主义主张建立一个人道主义的、多元共有制的社会,它以社团所有制为基础;社团所有是一种私有制,但由社会集团控制和管理,是一种生产和劳动的协作方式;主张用非暴力手段改造社会,通过劳资合作,消灭贫困,消灭阶级;应实行广泛的多元的民主,使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允许多种意识形态的存在。

3.拉美军事社会主义

在玻利维亚、阿根廷等国,曾产生过军事社会主义派别,其中以秘鲁为典型。1968—1975年,秘鲁的贝拉斯科通过军事政变上台后,进行了军事社会主义的试验。其主要特点是:它是反帝的人民革命,既不是共产主义,也不是资本主义,而是以解放的社会主义的和人道主义的思想为标志;它的目的在于建立一个以社会所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体现出自信、对下属社会和穷苦阶层的关心,体现公正、人道和团结;军事独裁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手段,反对民主,因为军人比文官更有道德、更有效率、更团结、更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军事生活使他们养成节俭和为本国独立而献身的精神。

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特征及其演变

一、发展中国家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思想特征

发展中国家的各种社会主义流派,尤其是民族社会主义的各种流派,虽然各具特色,但从思想特征看,却都是有以下一些共同点:

第一,受到各种理论、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呈现意识形态的多样性和多元化。这些不同的社会主义,大体上受到了以下几种思想理论的影响:科学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欧洲共产主义、民族主义、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资本主义、革命民主主义、空想社会主义、民粹主义、法西斯主义、托洛茨基主义以及各种宗教的影响,只不过侧重不同,有些受某种思潮影响较大,有些则是多种理论体系的大杂烩。

第二,都程度不同地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但在与马克思主义的相互关系上,大体有四种不同的态度:(1)相当多的社会主义声称自己既反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又反资本主义,是一种“中间道路”、“第三种世界观”。这以亚洲、非洲各种民族主义的社会主义、阿拉伯社会主义较为明显;(2)声称完全赞同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以有科学社会主义特征的社会主义、共产党的社会主义为主;(3)不反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以拉美的各种民族主义和有民主社会主义色彩的社会主义为主;第四,对马克思主义持坚决反对立场的社会主义,这在各种社会主义中只是少数,如纳赛尔、卡扎菲的社会主义。

第三,相当多的社会主义带有宗教色彩,力图把社会主义与宗教结合。阿拉伯社会主义和印度尼西亚和巴基斯坦的社会主义以伊斯兰教为基础,缅甸和斯里兰卡的社会主义强调佛教的教义,拉美委内瑞拉、智利、秘鲁等国的社会主义则是基督教的社会主义。

第四,平均主义是几乎各种社会主义的普遍的思想特征。产生这一特征的主要原因,一是因为大多数亚非拉国家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生活必需品短缺;二是因为许多国家在其历史中存在这种迎合下层群众愿望的传统;三是对资本主义贫富不均巨大反差的一种极端反映,四是对社会主义的社会平等的一种误解,而苏东存在的大锅饭和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加深了这种误解。平均主义的特征在非洲的村社社会主义、阿拉伯社会主义中反映得更为明显。

第五,带有浓厚的空想和超阶段色彩。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主义大多缺乏现实根据,也没有系统的科学理论,许多是根据一些领导人的主观想象杜撰出来的,不能客观地反映战后新兴独立国家的实际情况。亚非拉国家独立时大多缺乏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主客观条件,本来应采取逐步和长期的过渡道路,但许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中国家把它设想得过于简单,非洲村社社会主义则把非洲村庄的落后性理想化,试图在带有浓厚的原始社会末期色彩的村社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的原则,这就不能不陷入空想的泥坑。

第六,民族主义也是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普遍特征。亚非拉国家二战后面临的最主要任务,一是巩固政治独立,二是争取经济独立和经济发展。但两者都容易与西方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发生矛盾和冲突。反帝反资反殖是亚非拉民族主义转向社会主义的一座桥梁。那些与西方资本主义矛盾较深、斗争比较尖锐的国家,继续选择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实际上是把社会主义作为实现民族独立的一种手段。无论是强调各种宗教与社会主义的同一性,还是强调本民族的历史传统中包含的社会主义因素,实际上都是在社会主义旗帜下复兴民族主义的一种方法。

这些思想特征在二战后的历史环境中,在社会主义国家本身也身受各种“左”倾思潮、教条主义和空想之害的发展时期的条件下,在许多以社会主义为方向的国家中都是不可避免的。它造成了对社会主义的错误认识,在实践中也对这些国家造成了消极后果。

但是,也不应因此而全盘否定各种流派的社会主义思想,它们也有其积极的意义。这表现为:(1)随着各种流派的社会主义的兴起,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思想的广泛空前地传播,尽管其中包含了许多消极的东西,但社会主义关于社会公正、平等,关于反对和消灭剥削,关于反对社会财富的两极分化的思想和理想,在这些国家中却在人民群众之中扎下了根;(2)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主义思潮促进了社会主义民族化的世界进程的发展。尽管有许多国家以社会主义为方向只是一种上层统治集团的统治策略,但也有许多国家是在认真探索本民族走向社会主义的特殊道路,社会主义的统一模式思想被彻底打破。对这些探索完全可以肯定的是:每个国家和民族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都会有自己的特点:社会主义在亚洲不同于欧洲,在非洲不同于拉丁美洲。因此,对各种流派的社会主义不能简单地以是否符合科学社会主义来判断其是否正确,更不能因此加以完全否定。衡量它们的唯一标准,只能看它们的实践是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二、发展中国家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实践特征

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主义,在实践上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第一,向社会主义过渡或以社会主义为方向是以主张社会主义的政治力量夺取政权为起点的,但夺取政权的方式或道路却多种多样。大体上有三种:(1)武装斗争。安哥拉、尼加拉瓜、莫桑比克、津巴布韦、阿尔及利亚等国长期进行反帝反殖的武装斗争,推翻了殖民主义者的统治,夺取政权,并宣布以社会主义为方向;这类国家的政权比较有群众基础。(2)军事政变。埃及、贝宁、利比亚、马达加斯加、叙利亚、巴基斯坦、刚果、伊拉克、索马里等国,是军队中的主要领导人利用手中的军权,发动军事政变,推翻政府,夺取政权,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3)反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非暴力运动。这以印度、赞比亚等为典型。印度国大党曾长期用非暴力方式抵抗英国的殖民统治,迫使英国殖民当局承认印度独立,国大党取得政权后确立了以社会主义为方向。(4)议会选举。新加坡、斯里兰卡、圭亚那和拉美的大多数社会主义都是在议会大选中,主张社会主义的政党获得多数组织政权之后开始实行的。

第二,以社会主义为方向的发展中国家的政权,大多掌握在资产阶级、地主、小资产阶级和军队领导人手中,由于这些国家中的无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政治上也不成熟,未能掌握领导权;只有在津巴布韦等少数国家中,正在形成中的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掌握了政权。同样,在这些国家中,大资产阶级力量也不够强大,因而在这些国家中也少有大资产阶级政权。

第三,在政治制度上,这些国家既有实行议会民主制的,也有实行一党制的。印度、斯里兰卡、叙利亚、突尼斯、塞内加尔以及许多拉美国家实行西方式的多党议会民主制;而自称为科学社会主义流派的国家和一些民族主义国家如缅甸、阿尔及利亚、坦桑尼亚、赞比亚等,则长期实行一党制;卡扎菲领导的利比亚的社会主义则宣布反对任何政党。还有一些社会主义如贝拉斯科的军事社会主义则是在军政府领导下实行的。

第四,在经济上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都把“国有化”看成以社会主义为方向的最基本的制度措施。其主要做法,一是把本国资本国有化。二是宣布没收或征收外国的企业为国有,由国家政权控制国家的银行、矿山、交通运输等,建立起国营企业。当然,国有化程度有所不同,如缅甸、刚果、几内亚、阿尔及利亚等国,几乎把所有企业都实行国有化,反对和禁止私有制;在印度等国,既有大量的国有企业,又有大垄断财团存在;在埃及和许多拉美国家,实行公私并存的混合经济,但以小私有制为主,限制和削弱大私有制。在经济上,这些社会主义的另外一个基本特征是:实行经济计划化和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如印度1951—1990年先后制定了7个五年计划,政府总理兼任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对国家的经济生活进行行政调控。塞内加尔认为计划化是不发达国家的最有效的经济发展方法,从独立后到1990年共制定了7个四年计划。最后,这些社会主义的第三个经济特征是进行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在非洲许多国家,是将土地收归国有,交给村庄,由农民使用,或发展农业合作社,在印度,土地改革是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由国家进行补偿,并进行租佃改革,实行土地持有最高限额。

这些社会主义在实践中有两个主要成果。一是进行了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巩固了民族独立,维护了国家主权;二是消灭或削弱了封建经济,发展了民族经济。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如在政治上,普通存在任人唯亲、贪污、腐败现象,个人专权、军人独裁也较严重,多数国家政局不稳,内战、暴力冲突、军人政变不断。在经济上许多国家的国有化、农业集体化过激,破坏了生产力,国营企业多经营不善,封闭性较强;在社会财富分配上既有严重的平均主义,也有贫富悬殊日益扩大的趋势。

当然,各个国家的政策不同,环境和条件不同,领导人的能力不同,因此实践的结果也不一样。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大体上可以把这些社会主义流派分成三类。

第一类是经济发展较快较好的。例如,新加坡在人民行动党和李光耀领导下,30年来政局稳定,经济繁荣,199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13600美元,是二战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中发展最快最好的国家。非洲的突尼斯、塞内加尔和津巴布韦、利比亚等发展也较好。

第二类是有较大的发展,但问题也比较多的。如印度,独立后在尼赫鲁和国大党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民族经济有较大发展,建立了比较独立完整的工业基础和生产体系,在农村中实行绿色革命,粮食达到自给并有部分出口,在科技和教育方面也有突出成就。但印度大垄断资本发展也较快,贫困人数占总人口的30%—40%,失业人口日益增加,1987年达3010万,国营企业长期亏损;政局也常有动荡,种族、宗教矛盾尖锐。相当大一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主义属于此类。

第三类是社会经济有一定发展,但问题十分突出和严重。如缅甸在纲领党执政的30多年中,由于执行过左的工农业政策,使原来是世界重要大米出口国的缅甸的经济长期停滞,1965—1985年的20年中,年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仅为2.4%,农业年增长率仅为0.65%,1986年人均收入只有199美元,为世界十个最贫困国家之一,人民生活极度困难。又如,在杜尔执政的22年中,几内亚几乎完全取缔了私人经济,强制推行农业集体化,在政治上实行党国一体化和严厉的阶级斗争,搞家族独裁统治,造成了严重的政治经济恶果,100多万几内亚人逃亡国外,1960—1981年人均收入年增长率为0.2%,每人只有300美元,日用品奇缺,物价飞涨,使得社会不满情绪逐渐上升,终于导致政权更迭。坦桑尼亚经济在60年有所发展,但70—80年代连续下降,成为非洲最缺粮的国家之一。赞比亚等也属此类国家。

三、70—90年代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的衰退及其变化

在二战后到80年代初,发展中国家先后共有50多国宣布以社会主义为方向或进行了各种社会主义的试验。但这一浪潮来得快,退得也快。实际上,当这一浪潮正方兴未艾之时,在一些国家就已经开始退潮了。

印尼是二战后最早提出实行民族社会主义的国家,也最早停止这一试验,在1965年苏加诺政权被推翻后,印尼实际上走上了向资本主义方向发展的道路。在60年代停止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的国家还有加纳(1966)、马里(1968)。在70年代,又先后有巴基斯坦、赤道几内亚、委内瑞拉、智利等4国不再实行民族社会主义。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是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社会主义大衰退的时期,这一时期有缅甸(1988)、阿富汗(1992)、也门(1990)、埃及(1987)、阿尔及利亚(1989)、几内亚(1985)、赞比亚(1991)、突尼斯(1987)、苏丹(1985)、贝宁(1989)、索马里(1991)、秘鲁(1980)、尼加拉瓜(1990)、斯里兰卡(1994)等14个国家公开宣布放弃或被中止民族社会主义的实行,还有相当大一大批国家不再明确宣布是否还实行过去的民族社会主义的政策,只有津巴布韦、新加坡、伊拉克、叙利亚、塞内加尔、坦桑尼亚、利比亚等十来个国家还继续坚持过去的一些政策,保持着一定的连续性。

发展中国家民族社会主义浪潮的大起大落,有深刻的国际国内原因。

它首先与整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总的发展状况密切相连,特别是与原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逐渐落后有直接影响。70—80年代,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中的政治经济矛盾日益发展,并最终导致了80年代末社会主义国家的瓦解和解体。这使社会主义失去了对发展中国家的吸引力。与此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50—70年代的发展和繁荣,使一批发展中国家重新调整其发展方向。

其次,广大发展中国家还缺乏实行社会主义政策和措施的基础。这些国家比原苏联东欧要落后得多。试图不仅跨过资本主义,而且跨过奴隶制、封建制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是根本不现实的。即使某些国家条件好一些,但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也极为艰难,出现大的挫折和失败也是很难免的。

最后,民族社会主义的衰落与这些国家的执行者的政策出现重大失误有关。政治上的腐败、独裁、专制,经济发展中的随心所欲、空想、不切实际,这些都成为导致民族社会主义衰落的重要原因。

民族社会主义在发展中国家的衰落大体有四种形式。其一表现为领导集团适应形势的变化,主动放弃,如埃及等国;其二表现为错误的政策导致群众的反抗,迫使领导集团中止其过去的政策,如缅甸;其三表现为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民主化浪潮中,民族社会主义政党在大选中失败交出政权,如赞比亚、尼加拉瓜等国。最后一种也是较普遍的形式是领导集团内部矛盾引起军事政变,改变政权领导,从而导致社会发展方向的重大变化,如印尼、马里、加纳等国。

但是,民族社会主义的衰落不等于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的最后失败。在日益变化的形势面前,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主义面临严重挑战,也随之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变化之一表现为坚持以社会主义为方向的一些国家大多对过去的“社会主义”进行了重大调整或改革,使之更符合本国的国情和变化的国际形势。这些变化在政治上表现为进行政治改革,或者实行多党民主,或者在一党制下开展反腐败、改变领导形式和作风的活动,在经济上则改变过分强调国有制和计划经济的缺陷,实行非国有化和市场经济,发展和鼓励私有经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对教育的投资等。

变化之二表现为一些国家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运动有较大发展。在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的共产党大多影响较小。但在80—90年代,却出现了一些共产党影响日益上升的现象。南非共产党是其中一个典型。1990年南非共产党成为合法政党后,党员人数从无到有,一年之内就发展了2万名党员,1994年时南非共产党已有5—7万党员,该党在执政的非国大的执委会和全国工作委员会各有1/3的成员,党的一些领导人担任了部长职务。在亚洲,印度的共产党有100万人;尼泊尔共产党在90年代初成为第一大反对党,有党员一万多人,对该国有较大的政治影响。1994年又成为尼泊尔的执政党。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通过选举方式上台执政的共产党。拉美的共产党在新形势下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如放弃无产阶级专政、民主集中制,主张多元化、民主化、所有制多样化等,相当多的共产党的派别组织出现了重新联合趋势。1990年11月26日,拉美14国的共产党还召开会议,宣布仍坚持马列主义。

变化之三在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对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产生了吸引力,对发展中国家的各种社会主义流派都起了鼓舞作用。

同类推荐
  • 政务工作全书(上)

    政务工作全书(上)

    全面披露中国近五年政治体制改革重要内容,真实反映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若干动作,具体描述中国特色政治管理体制改革全过程
  • 党魂之光:100名铁骨忠心的共产党人

    党魂之光:100名铁骨忠心的共产党人

    本书是以土地革命时期在江西苏区战斗过的100位共产党员的英雄事迹为素材,紧紧围绕“党魂”这一核心主题,选择他们当中最动人、最闪光的事迹,从各个不同视角,诠释和解读中国共产党人“党魂”的一部新作。
  • 监督制度创新

    监督制度创新

    《中国国家高级公务员市场经济课程培训能力的开发与研究系列教材:监督制度创新》深入阐述了监督制度创新与政治体制改革、完善权力运行机制和廉政文化建设互为因果的内在联系;监督制度创新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要求,而后者是前者的政治保证;监督制度创新是完善权力运行机制的关键,而后者是前者的主要目标;监督制度创新是廉政文化建设的结晶,而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同时,提出了在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领域逐步铲除腐败的基本途径。
  • 邓小平政治制度文明思想探析

    邓小平政治制度文明思想探析

    关于邓小平政治制度文明思想的特征、价值取向、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以及政治制度文明是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政治体制改革是邓小平政治制度文明的根本手段、完善基本政治制度中政治制度文明思想等等。
  • 俄国民粹主义及其跨世纪影响

    俄国民粹主义及其跨世纪影响

    《俄国民粹主义及其跨世纪影响》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观为指导,运用最新资料,在吸收后苏联时期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俄国民粹主义产生、形成、发展和演进的历史,以及它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思想理论特征、各种思想流派,按照历史编年顺序进行了系统、深入的阐述和论析;也对过去由苏联意识形态屏蔽和时代变迁而掩盖的某些学术误区,做了拨乱反正的系统辨析和清理;同时,也对这一跨世纪、超国界的强大社会政治思潮在20世纪的影响,特别对其在俄罗斯、中国和非洲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做了重点考察。这对了解近年国内外学术界有关民粹主义的争论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
热门推荐
  • 徐光启传

    徐光启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若在云上

    若在云上

    白若依一直觉得陆昀衔这人满满的反差萌,有大大的违和感。作为大明星时星光熠熠的他在现实生活中却是宅男一枚,有着自己的小女朋友,过着自己慵懒还绅士的小日子,好不令人羡慕!
  • 律政女王

    律政女王

    人前她是雷厉风行,光彩照人的刑辩律师,人后她是颠三倒四的邋遢女。人前他是风流倜傥,如沐春风的集团总裁,人后他是指手摭天的大人物。他被诬告强奸杀人,她是他的辩护律师,奸情由此展开,从此肉沫横飞。她洗清了他的冤屈,却从此被「鬼」上身,还是个色鬼。他说:「你保住了我的贞操,证明了我的清白,我无以为报,就以身相许吧。」她说:「好不容易才保住的东西,你还是一个人小心留着吧。」他说:「这东西早晚也得交代,非你不可了。」————你所看到的一切文案都是幻觉,这种非主流一样的存在请让我们忘掉它。他面若桃花,却不是混混之流的小正太,24K纯金太子。她年纪一把,也不是下嫁无门的大龄剩女,被人疼上心尖的律政女王。薄南风以为,江南可以唾弃他,践踏他,欺负他,那是她的权利。但她管不着他甘愿被她唾弃,被她践踏,被她欺负,娶她,爱她,心疼她,那是他的人权。她可以不允许他下贱,但她管不着他犯贱。在薄南风看来,爱惨了一个人那就是犯贱。
  • 一世皇妃

    一世皇妃

    许我三生,负你三世。这一生,拼尽魂飞,寻你共聚。这一世,拼尽魄散,还你情债。一剑伤情,一箭钟情。愿奉江山,与你为聘!可,她只是一介凡人,想的不过是寻得回家的路,坐什么江山,收什么情债啊!
  • 芒仙

    芒仙

    坚毅少年,涅盘重生!上古血脉,震撼觉醒!一个饱尝世间酸甜苦辣的孤儿,意外重生为异界被人追杀的少年。在这个陌生的世界,如何保护自己那弱不禁风的姐姐和天然呆的小丫头?面对跗骨之蛆般的仇敌,波诡云谲的修真界和那充满无数传奇的仙界,他又该何去何从?(起点四组签约作品。新人新书,求收藏!求推荐!感谢大家支持!)
  • 阿鼻地狱之心灵之旅

    阿鼻地狱之心灵之旅

    内容简介午夜,醉汉醉醺醺的回到了家;可怜的母亲正在焦急的等待着儿子的归来,她知道,她的儿子回来时,肯定会喝个烂醉,她没有办法,她只能苦口婆心的劝说她儿子;儿子对她的话总是充耳不闻的,即使她怎么浪费口舌。老太婆跟她的儿子开了门,扶着他坐在了沙发上,开始苦口婆心的劝说。结果,两人吵了起来,最后,儿子得意的上楼睡觉去了,孤苦伶仃的她只能坐在地板上哭泣。凌晨三点,一辆从天而降的警车停在了他的家门口,警察抓走了他,带着他离开了人间。他被带到了地狱,在746783号法院,他被判到了阿鼻地狱。谁知,他竟然阴错阳差的拿到了启石!他开始在地狱里与恶势力斗争,结果,在一层层的答案后面还有更令人绞尽脑汁想不到的秘密!他开始逃出阿鼻地狱,来揭示纠缠他的真相!随之而来的还有爱情与亲情的欺骗,一切,在周旋里,也将原形毕露!
  • 冒牌全职大师

    冒牌全职大师

    神级药水?我喝一瓶,送一瓶……**……别人,都说我是天才神兵利器?我用一把,扔一把……**……其实,我真的是废材神阶技能?我学一本,丢一本……**……一切,我都是冒牌的神级装备?我拿一套,砸一套……**……天啦,他们又来求我神使恶魔?我瞄一次,扁一次……**……*****VIP:31047425******我……是全职业天才……【嘎嘎,冒牌的】******群:34525992******我……是全职业大师……【嘎嘎,冒牌的】我是法师……我有火球术……我是战士……我拿屠龙刀……让那些自以为是聪明人的天才我是道士……我会治愈术……一个一个倒在聪明的废材脚下
  • 异世仙魔缘

    异世仙魔缘

    一场邂逅、一次穿越!他,威震梦世大陆、荡平神魔两界、解开不为人知的千古谜团。在烽烟四起,群雄逐鹿的意念三界,演绎了一段神魔共泣的仙魔奇缘。
  • 废材逆天嫡小姐

    废材逆天嫡小姐

    一朝穿越,从杀手变成废物,废物?贱人?很好,她会让她们血债血偿,看她怎样从一代废物,走到人中至尊。只不过......初次见面“你是谁?来这里干什么?”声音冷的像冰。再次见面“娘子,你救了为夫,为夫必须以身相许。”再后来“娘子,为夫给你按摩。”“娘子,为夫错了。”“娘子,你放心,我不会让其他人伤害你的。”“娘子,你不要为夫了吗?”“娘子,谁欺负你?”最后,“娘子,我们终于不会再分开了。”
  • 往生一切从头开始

    往生一切从头开始

    杀手不是杀人就是被杀,顶级杀手-千夜亦是逃不过这样的命运。重生后,她决定要让自己成为一代强者。母亲被仇家杀死,父亲郁郁而终,姐姐恨不得扒了自己的皮,伯父对自己也是恨之入骨。惟有爷爷和身边的小丫头珍视自己。不为其他,只为这颗爱护的心—我愿拼尽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