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132600000005

第5章 八股文与古代教育

(一)八股文与科举考试

八股文是明清时期用于科举考试的一种特殊的文章样式,从隋唐开始的科举考试到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

中国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国家制度越来越完善,包括军事制度、法律制度、经济制度等,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当然也不能忽略了选拔人才的制度。只有选拔出忠实于统治阶级的人才,让他们在国家的各个机构中发挥作用,国家才能顺利地发展,才能长治久安,所以,如何选拔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对一个国家的发展非常重要,中国历代王朝都把选拔人才问题放在首要的位置上。

中国不同的朝代,选拔人才的方式也不同。先秦时期,形成了一个个诸侯国,各诸侯之间为了掠夺土地和财产,不断地发生混战。这时候的主要人才是一些谋臣和策士,一般是由别人推举或者自荐,凭借自身的才能而被重用,当时诸侯之间的竞争,也包括对人才的竞争。特别是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盛行。所谓养士,就是达官贵人平时在家里养很多有才能的门客,等到大事来临的时候,这些人会为养他们的人出谋献策。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战国四公子,据说他们家里养的门客达千人之多。两汉时期选拔人才,主要是通过察举和征辟两种方式。当时很重视人的品行,尤其是孝和廉,如果一个人对父母孝顺,公正廉明,国家的大臣和地方的官吏经过考察以后就会向朝廷推荐,因此也称为“举孝廉”。征辟是高级官员征辟属员并向中央推荐人才的方法,这种用人制度很容易出现“任人唯亲”的状况,形成“朋党”,所以东汉时期不断出现朋党之争。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的标准主要是看门第的高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隋唐以后,开始实行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即科举制。科举制相对于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来说,虽然也存在各种弊端,但是更加公平合理,是时代的一种进步。

隋朝的科举考试主要考策论,根据所给的题目写出议论性的文字。到了唐代,考试的科目增多,其中以明经和进士两科为主。明经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出题,进士则是考诗赋,所以当时进士科更受到重视。

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中的一种文体,可以上溯到宋朝的“经义取士”。王安石变法时建议宋神宗复古兴学,让士人读经,改唐代的诗赋取士为经义文章取士,即用文章解释儒家经典义理,以文章的优劣决定考生是否被录取。目的是为了统治阶级选拔有用的人才,但是另一方面又阻碍了人才的选拔,王安石对科举考试的变革,为明清的八股取士开辟了道路。

明清时期,一般把八股文叫做“敲门砖”,用它来敲开科举考试的大门,一旦考中了,就可以丢掉,八股文只是一个工具而已。八股文虽然不是明清科举考试的唯一内容,但却是主要内容,上面列出的每一场考试几乎都得写八股文,所以考生要在科举考试中一举成名,必须从小研读四书五经,学写八股文,因为科举考试与八股文的写作是分不开的。

任何一种考试制度都是绝对公平与相对公平的统一,八股取士制度也是这样。八股取士为士人们提供了一个公平的获取功名的机会,他们可以凭借寒窗苦读实现自己的仕途理想。即使出身寒门,只要在科举考试中金榜题名,就会从此跻身上层社会。值得一提的是,明清科举考试中的八股文题目都很难,要做好就更难了,也正因为如此,才发挥了它的选拔功能,由此观之,八股取士制度在选拔人才上是公平的,有利于为国家选拔出有能力、有才智的人才。但是,八股取士也存在着很多不公平的情况。有些人不但学问好,而且八股文也写得很好,但是在科举考试中却屡试不中。科举考试中的幸运者,在年少的时候就很顺利地考中,每一级考试都很容易就通过。而倒霉的人就是一直在努力,也考不中,有的人甚至考了几十年,等到老了还是一个秀才,这种情况在明清时期很常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但主要还是与作八股文有关。阅卷官员的水平不同,喜好也不同,评判的标准也不一样,可能一个考生的八股文写得很好,但是阅卷官员不喜欢,那么这个考生就会名落孙山,因为考生的命运完全由这篇八股文决定,所以有“文章虽好,难入试官眼”“临考一时运”的说法,因为考中与否并不是完全由文章的好坏决定的,这也是八股取士得人才而又失人才的原因。

明清科举考试中经常出现科场案。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制度非常严格,如果考生作弊、考官营私舞弊,或者八股文的题目出了问题,都要受到严厉的惩罚。清咸丰时期,河南学政俞樾,从《论语》中出了一个截搭题:“君夫人,阳货欲。”当时咸丰的皇妃那拉氏因为生了皇子载淳而被咸丰帝宠爱,大肆地招揽钱财。这个题目被认为是对那拉氏的讽刺,俞樾因此被革职查办,这就是因八股文题目而导致的祸害,所以后来关于八股文存废问题的争议,与它被用于科举考试是有直接相关的。

(二)八股文与学校教育

中国历来重视学校教育,明清时期的学校教育已经很发达,实行科举制度以后,学校也随之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的学校,中央开办有国子监,即太学或者国子学。国子监里的学官有祭酒、司业、监承、博士、助教、学正等等,国子监监生主要是由地方选送来的举人、生员或者前科会试时失利的人,有的人也可以花钱买一个监生的头衔。地方设有府、州、县学,府设教授、州设学正、县设教谕等学官。所以,明清的各级官办学校都设有学官,负责处理学校教育的各种事项。另外,在全国的乡间、农村最普遍的则是私塾,教师多是一些没有中举的秀才,对民间的子弟进行初级教育。乡间还有一种含有“公”的成分的私塾,叫社学,是由几十户人家合办的。私塾和社学中的学生叫童生,童生中优秀的学子可以向上考府、州、县学。

明清时期的各级学校教育,为了应对科举考试,都把学作八股文作为最重要的内容。学作八股文从启蒙教育阶段就已经开始了,首先是识字,先读识字课本“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还有《神童诗》等。这些识字课本的特点是句子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儿童经过一段时间的熟读以后,基本上已经能够记住其中的字了,通过熟读达到了记忆的目的。识字教育以后是读书教育阶段,要大声地朗读,同时分清四声。朗读的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先读其中的哪一本没有严格的规定,但是《孟子》一般都后读。朗读之后要求背诵,要把这些书的内容及其所带的朱熹等的注释都熟记于心,这是基本功,是学写八股文的基础之一。

明清的书塾学堂在正式写八股文之前,还对学生进行对对子的练习,这也是为学作八股文做准备,因为八股文中的文字是要求对偶的。对对子,古代也叫属对,词性和字数都要相对,而且还有一套规定:“云对雨,雪对风。临照对晴空,来鸿对去雁……”(《声律启蒙》)等等。儿童先从字、词练起,一直到练习句子,字数也是由少到多的。对对子不仅是对格律和对仗的训练,也是一种培养学生修辞、语法等能力的训练方式,经过这样的练习,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对偶技巧,学写八股文句就有了基础了。明清学校的初级教育中,还有一种叫做“猜诗谜”的练习,可以加深学生对诗文中语句的理解,对学习八股文中的“破题”很有帮助。八股文要写得好,练习毛笔字也是基本功之一。为了在科举考试中有出众的表现,不仅要学写大楷和小楷,还要学写有一定艺术水准的字,当时的翰林馆阁体字就是学生学写的主要对象。

有了以上这些基本功的练习,就要开讲四书了,教师主要讲解朱熹对四书的注释。然后,学生还要大量地阅读八股文选、背诵好的八股文章。明清时期有各种八股文集和选集供学习者阅读和参考,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前面提到过的清代方苞编选的《钦定四书文》,是各级学校的必读书,便于学生学写八股文时模仿和借鉴。

讲完四书以后,学生就开始进行学写八股文的训练了,一般先学写“破题”,然后是“承题”“起讲”等部分,一直到写成完整形式的八股文文章,叫做“完篇”,才算学会写八股文了。关于学写八股文的过程,蔡元培先生在《我在教育界的经验》中曾经提到过:“八股文的作法,先作破题,共两句,把题目的大意说一说。破题作得及格了,乃试作承题,约四五句。承题作得合格,乃试作起讲,大约十余句。起讲作得合格了,乃作全篇。全篇的作法,是起讲后,先作领题,其后分作八股。每两股都是相对的。最后作一结论。由简而繁,乃是一种学问的方法。”于此可见,学写八股文是由浅入深,由简而繁的过程。学生学会写八股文以后,如果想写好并在科举考试中成名,那么还要自己写大量的八股文,反复地练习。学生写的时候要严肃认真,写一篇文章往往要修改多次才能最终完成。教师讲授时更是严谨认真。

明清时期,不仅初级学校重视八股文的写作,地方的府、州、县和太学都把八股文作为学校学习的主要内容。在最高学府——国子监中,经常进行八股文考试,除了日常的学习以外,每个月至少有两次的八股文考试,对八股文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其他学校自然更不必说了。

(三)八股文教授方式的特征

要学会八股文一般都需要接受长期的训练。为了让学生能够尽快地学会写八股文,应对科举考试,学校和家庭中的教育者采取各种方式来教授学生,它使得八股文教育具有很多特征。

首先,八股文教育的特征,正如前面所说的,重视学生的诵读教育。四书,即《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即《诗经》《礼记》《周易》《尚书》《春秋》,这些书都是学写八股文的学生必须读的。这里的“读”要求要高声地朗读,在读的过程中要能够分清句读,发音标准。初学者一般都是老师先领读,然后学生跟着读,最后学生自己一遍一遍地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电影里私塾中的老先生给人的印象一般都是手里拿着一本经书,闭着眼睛,摇着脑袋十分投入地教学生诵读经书。很多聪明的学生,熟读几遍之后,便能很快地背诵出来,背诵时候的语速也很快,可以说是倒背如流了。不太聪明的孩子,可能要花更多的时间和努力才能达到这种程度。对学生的诵读训练是符合儿童记忆力发展的特点的,人在儿童时期强化记忆的能力是最强的。虽然对所读的内容没有透彻的理解,但是只要反复地熟读,最后基本上都能把内容背诵下来。当然,学生能够背诵大量的古书,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汉字本身的发音特点有利于背诵。汉字是单音节、四声语调的,所以只要高声的朗读,即使读几十遍、上百遍也不会感到厌烦,而是越读越有节奏感,这也有利于记忆和背诵。中国古人强调“温故而知新”,重视温习的重要性,所以已经背诵下来的古书,还要经常温习,巩固记忆。这种学习的方法也是很有道理的,我们都知道,人对东西的记忆和遗忘是有规律的,往往一些东西背诵得快,忘得也快。要想把第一次记住的东西长时间地留在记忆里,必须要有计划地复习。这样,既为学生背诵大量的古书提供了保证,又锻炼了学生的记忆能力。明清时期的学子,除了要熟读背诵四书五经之外,还要熟读很多八股文集、背诵一些当时有名的八股文章和唐宋的古文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为写好八股文做好准备。

其次,明清时代的八股文教育强调先记忆,然后在记忆的基础上理解。这是由中国古代经典书籍的特点和儿童记忆力特点决定的。中国古代的经典大多是微言大义的,学生在儿童阶段要想深入理解、掌握其中的意思是很困难的。儿童阶段人的理解能力还不强,但是记忆能力却很强,所以应该利用这个特点,先把古书熟读成诵,然后在此基础上慢慢地理解。另外,中国还有一句古话:“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对古书进行反复的熟读和背诵记忆的过程中,书中的内容自然而然就理解了,比刻意的理解效果更好。除了熟读四书五经以外,还要读很多的八股文范文,这些八股文章为学子们提供了模板,他们只有在对名家所作八股文章认真研读的基础上,才开始自己写作八股文。

再次,如前面已经说过的,八股文教育重视儿童启蒙阶段的基础教育,如对对子、猜诗谜等。八股文中的八股,又称为八比,因为八股必须是对偶的。而要能写出对偶的句子来,必须先从字、词开始练起,要先对每个字的字义和发音变化有所掌握。这样做有很多好处,既可以锻炼学生组织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正确地辨别字音,又引导学生逐步地学写长的对偶句,为写八股文打下基础。对对子是明清时期私塾学堂每天必练的内容,一般都是在放学之前练习。学生在先生的看管下读了一天的书,难免会有疲倦之感。在这个时候对对子,促使他们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学习的效果很明显。可以说,对对子是最简单的写作教学。八股文教育还非常重视书写教育。儿童一般从小就由家长或者教师把笔描红,后来自己临摹名家字体、碑帖,写大楷和小楷。一个人读多少年书就练多少年的字,坚持不懈,从不间断。因为字体的好坏也是决定科举考试成败的因素之一,即使考上了秀才、中了举,也要每天坚持练字,因为后面的会试、殿试中还是要看字的,只有字写得好,才能最终考中状元,这是每个读书人的最高人生理想。殿试的考试试卷是白折子,考生要在上面写半寸见方的恭楷,字体要求“欧体赵面”,即有北宋书法大家欧阳询字体的遒劲风骨,又要有赵孟頫字体外形的妩媚,所以,这种字体又叫“翰林馆阁体”。只有把这种字写好,才能有点翰林的希望,所以又叫“翰林字”,这是当时最符合标准的字体。

明清时代的八股文教育中只教授写作八股文,不教授写作其他类型的文章,也不让学生学写其他文章。每一个读书人,不管以后能不能考中,无论以后做什么,向什么方向发展,都只能写八股文。最后,八股文的教育还有读书与看书,看正式书与看闲书的区别。这里所说的读书是指读四书五经等,大声地诵读。看书是指一般性的阅读,相当于现在的课外读物。学堂里的儿童在熟读完四书五经以后,有时候教师会指定他们读一些课外书籍,如《资治通鉴》等。当时的学校教育不提倡读“闲书”,这主要是指小说、戏剧而言。但是当时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水平以后,总是想要看一些其他的书,如四大名著、《西厢记》等。

同类推荐
  • 最奇趣的妙语故事

    最奇趣的妙语故事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语言,不同阶层有不同阶层的语言,不同的场合也有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任何时候,人类都不缺乏语言,缺乏的是表达时代特色的奇言妙语。
  • 中华民俗文化:中华饮食

    中华民俗文化:中华饮食

    中国古代经曲《礼记》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可见吃饭问题,从来就是社会和人生的头等大事。人们的饮食观念,表现了一个国家的文化素养,民间的饮食习俗和文化,也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和发展的象征。
  • 中国式谱文化

    中国式谱文化

    摆谱,从表面看是一个泛泛的话题,既不敏感,与社会热点也并无多少交集,但是深挖其内涵不难发现,它是每个人冥冥之中注定不可逃避的行为,是隐藏于人们灵魂深处的一种本能。
  • 海沧民俗文化

    海沧民俗文化

    《海沧民俗文化》主要内容包括:保生大帝信俗;“送王船”民俗活动;“蜈蚣阁”游艺活动;“抗大龟”民俗活动等。
  • 中华成语故事(利)

    中华成语故事(利)

    成语源远流长,是汉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多源于历史典故诗词歌赋和寓言故事中。成语把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浓郁的文学色彩融为一体,堪称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精华。每个成语都是个故事,它的形式虽然简单,但却形象生动,十分富有表现力,往往几个字就能说出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发人深省,读了让人受益匪浅。
热门推荐
  • 与人外娘的同居生活

    与人外娘的同居生活

    自从拥有了能够把所有东西都人化的能力后,悲风的生活变得一团糟。遥控器娘,别看着电视上的南孚广告流口水了,我去给你买。屎壳郎娘放开我!要是让你用我的精气滚球再产卵给我我八个二胡卵子也不够用!半人马娘,我不是套(CAO)马的汉子,我一点也不威武雄壮,这事儿你得去找传奇凤凰。蓝白胖次跟你说了多少次了不要贴在碗上装蓝白碗,还有59你不要以为自己拿上两轮胎就能装作六对负重轮了,绳子娘你消停点BRA都受不了了。每天伺候这些“人”,悲风感觉累不觉爱,他温柔的目光投向了厕所的便器,也许……悲风的人生信条就是:做,爱做的事;交,配交的人。
  • 在阳光下犯罪

    在阳光下犯罪

    完美的不在场证明;被害人在大庭广众之下瞬间消失;二十年不腐的含冤女尸……大学时期即被誉为“马桶上的凡杜森”的思考机器曲流光是一所幼儿园的老师,为了帮身为刑警的妻子阳飞瑶减轻棘手案件带来的压力,决定身居幕后帮妻子破案!不去命案现场,只看卷宗分析,不直接告诉妻子,只是旁敲侧击!且看帅气老师如何使得犯罪分子无所遁形!
  • 大唐曹妃传

    大唐曹妃传

    一座小小沙岛,负载着一段悠远的历史回声;一片寻常土地,记录了一个不朽的爱的传奇。一位胸怀大志的少女,从这里走出——走进村塾寒窗苦读,走进山门拜师学艺,继而有了惩恶扬善、扶危济贫的一系列侠义之举。一个偶然的机缘,她与一代圣君李世民邂逅相爱,遂演绎了一场荡气回肠的人间悲喜剧。《大唐曹妃传》,带你读懂传奇人物曹妃以及她所处时代的历史。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虫卷天下

    虫卷天下

    在这个以本命虫兽的强弱来判断一个人一生价值的世界,难道真的只要膜拜虫神,那么就会让自己的后代觉醒强大的虫兽?觉醒了弱小本命虫兽的人,难道注定一生潦倒,乃至为奴为仆?而觉醒了强大虫兽的人,就真的一生无忧,永远做人上人?世间虫兽千亿种,蝎子、蜈蚣、甲虫、蝴蝶、蜻蜓、蚯蚓、蚂蚁、蜘蛛、跳蚤、蚊子……任何一种虫兽都有自己的优势,也都有自己的弱势。—————————————————————————————————————虫兽分为母虫和单虫,母虫就是拥有母巢(悬浮在觉醒者身旁散发光芒的虫巢),随身带着亿万虫兽大军的存在。单虫就是只拥有一只虫兽,但拥有强大的个体战斗力。虫兽分为变异和没变异的,变异的则分为变异的强大和变异的弱小。三期九阶十二耀,每个虫师都希望可以成为耀级的存在,被万人膜拜。
  • 网游之化神传说

    网游之化神传说

    孤儿的丁丁以超级特别的方式应聘成了华天集团的游戏测试玩家,当公测开始之际,也迎来了他人生的辉煌。仙器神器手到擒来,小爷一锹在手,天下我有!
  • 名门宠婚:龙凤宝宝齐上阵

    名门宠婚:龙凤宝宝齐上阵

    她承认被闺蜜撬走自己的男盆友,是她自己没有本事情商低。可是儿子你要不要这么真相,给你妈咪留点面子行不?她承认孩子他爹确实有那么点帅气,让她有些把持不住。可是闺女你要不要那么花痴,大叔男盆友你想都不要想,杜绝早早恋!腹黑的总裁老公,青梅竹马的妹夫,默默陪伴的暖男。她要怎么破?温暖不得不感叹一句:烂桃花真的很不好额喂!
  • 如何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

    如何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

    本书内容包括:一年级新生的入学适应、初一新生的入学适应、高一新生的入学适应、对家庭环境改变的适应、对学校环境改变的适应。
  • 网游之贼不留行

    网游之贼不留行

    游戏里的贼分两种,一种叫“盗贼”,另一种叫“盗宝贼”。盗贼跟其他职业一样,打怪升级刷装备。但那是贼吗?你们见过有“贼”打怪的吗?盗宝贼也是贼,但跟盗贼的区别不仅仅只多一个‘宝’字。他们要去戒备森严的博物馆盗走一个叫秘宝的东西,有时还要客串一下盗墓者的角色。会偷东西的贼,才是贼!只会打怪刷装备的贼才配叫贼?我觉得应该叫披着盗贼名的刺客。
  • 三国之兵戈铁马

    三国之兵戈铁马

    三国乱世,群雄何其之多,谁才是平顶这乱世的真龙天子,何旭,乱世之星,因穿越到三国致使空间崩溃,迎来了再一次诸神时代......楚霸王(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蒙恬(断剑重铸之日,骑士归来之时)蚩尤(涿鹿之战千古传,轮回千古终回归)......神话再现,时空错乱,远古战魂,重现九州,神魔乱世,唯旭之歌。
  • 姑娘,可否带个路

    姑娘,可否带个路

    穿越后,苏然身上终于开出了久违的桃花,可是这株桃花竟然是从一个大坑里开出来的。也罢,看在顾大公子那么好的份上,她就勉为其难的接下这株桃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