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029900000006

第6章 爱德华·默罗(2)

慕尼黑危机期间,默罗的广播新闻报道班子在3个方面胜过报纸:比它快好几个小时,有时甚至快一两天;覆盖面更广,在美国的乡村与小镇上,地方小报很少刊登的国际新闻也被当地居民知晓;他们报道的新闻未经任何编辑插手,都是现场直播。他们用实践表明:广播不再是一个娱乐消遣工具,而是一个严肃而日益成熟的新闻媒介。

1939年9月1日,德军闪击波兰。两天后,与波兰有同盟关系的英国、法国不得不对德宣战。9月3日上午11点15分,英国首相张伯伦在BBC(英国广播公司)发表广播讲话。紧接着默罗在地下广播室发出一篇报道:“英国首相宣布:英德之间存在战争状态。”与英国一样,默罗开始走向战争最前沿。

战争期间,默罗令人不可思议地创造着广播新闻的一大奇迹。当时,无论柏林还是伦敦,都实施了严格的新闻检查制度,新闻广播必须经审查后才能播出,以防止泄密。但是默罗巧妙利用检查官们无法检查混杂的声音与音调来发表倾向与看法;在播音中又不时讲一些稿件之外的东西来传播信息。这样,建立在伦敦与柏林间“圆桌会议”——新闻综述始终得以畅通无阻进行下去,将交战双方的战况源源不断传向保持中立的美国。

1940年5月英法盟军从敦刻尔克撤退时,默罗一直在英吉利海峡地区采访。白天他和英国空军呆在一起,晚上开车回伦敦广播。置身于战争第一现场的默罗,开始筹划用一种新方式来报道战争。

默罗的二战前线现场广播

1940年伦敦轰炸期间,默罗制作的现场新闻报道《这里是伦敦》系列节目,给远离欧洲战场的美国听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请看他的播音:“我现在感觉探照灯似乎就在头顶扫视。你将马上听到更近一点的两声爆炸。听!这猛烈的、冷酷的爆炸声……”使人终生难忘。

8月24日星期六,3000万美国家庭坐在起居室内收音机旁,收听默罗现场广播——《这里是伦敦》。节目一开始,收音机里传出的是震耳的空袭警报与隆隆的炮声。接着,默罗以一种慎重、准确而有节奏的声音道:“你们此刻听到的噪声是空袭警报发出的声音,在不远的地方,探照灯突然亮了,一道强烈的灯光正在我上空划过。人们在静静向前走。我现在正在一个防空洞门口,我得把电缆线挪动一点,这样可以给人们腾出进入防空洞的通道。”在现场音响与现场情景的生动纪实中,默罗传达给那些看不见战场的人们一个基本事实:在欧洲大陆发生了那么多难以置信的事件,希特勒向西线发动了“闪电战”,比利时、荷兰、法国相继沦陷;此刻又轮到英国,戈林元帅的德国空军正在英伦三岛上空肆虐,不列颠人正在孤军奋战。

在不列颠战役中,默罗的主要广播报道是在午夜后进行,即与德国空军空袭同步进行。通常情况下,他在前往演播室路上就开始广播。这期间他好几次在街上被炸弹爆炸引起的冲击波击倒,有一次一个大弹片甚至就落在他几秒钟前的位置上。

默罗最不愿意的事是进防空洞,除非是去那儿采集新闻。他自己解释说:“一旦进了防空洞,你就会慌张得不知所措。”有人问他为什么要冒险,他说:“我有一种农民的头脑,我写不出没有看见的东西。”他认为这样做不是逞匹夫之勇,也不是显示自己,而是在做一个战事记者应该做的工作:尽可能找到更多的第一手报道材料。

当空袭最猛烈时,默罗要求站在BBC广播大楼顶上做现场报道。因这是德军轰炸的主要目标,英国空军拒绝了他的要求。最后丘吉尔首相受到这个年轻的美国记者感染,出面批准了他的请求。于是,无论美国还是英国,都听到了默罗在最危险的地方与事件同步进行的现场报道。

以生命为支撑,默罗将现场播报的技巧与方法发挥到极至。现场报道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随着事件发生、发展边观察边叙述,将现场解说、现场效果音响融为一体。而他也便成了西方40年代解释性广播新闻报道最出色的代表。他知道这样的广播本身就是一场战斗。就这样,默罗夜复一夜走上BBC广播大楼顶上,把世界名胜圣保罗大教堂、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特拉法加广场的劫后灾情报道出去。有时他甚至跪在下水道中,伸出话筒,让美国听众也能听到扑向那些古老街道的爆炸声。人们能从他的话筒中听到他周围的房屋在爆炸声中纷纷倒塌。

BBC广播公司大楼被炸了3次,CBS设在伦敦的办公室也被炸了3次。可是,他那每晚出现的权威的声音,依然不断把最新战况,把英国人生存现状,带给美国家庭,使他们身临其境。轰炸再猛烈,他也总是用平静沉郁的声音报道其见闻,从不借机渲染以哗众取宠。广播结束时,他总是用伦敦最近习惯语向听众道别:“再见——祝你幸运。”

难能可贵的是,默罗在战事新闻报道中,从不对英国苦难袖手旁观。正是通过他的声音,当时处于中立的美国政府与人民认识到欧洲正发生一场灾难;也正是通过他的声音,美国政府和人民意识到欧洲和美国虽一洋之隔,但命运已使他们联系在一起。如果他们对处于纳粹统治下的欧洲人民无动于衷,则欧洲的今日就是美洲的明天。

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罗斯福总统请求国会批准美国对日宣战。3天后,德国与意大利向美国宣战。默罗看到美国青年应征入伍,也想入伍出征。但华盛顿方面告诉他,作为广播记者他在起着重要作用。未能入伍的默罗没有放弃战士身份。盟军转入反攻后,他离开伦敦,随盟军到德国上空报道轰炸德国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在一次行动中,与他同行的4个记者有2个死于炮火中。默罗没有后退,他继续参加飞行报道,总共参加了25次空袭战斗。

1944年6月6日清晨,默罗在伦敦宣读了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发布的大规模反攻命令,期待已久的欧洲第二战场终于开辟。此后,在默罗不断的组织与协调中,广播新闻史上又一桩伟大新闻事件,再次吸引着千百万听众注意力。在诺曼底登陆过程中,从欧洲大陆传到伦敦的现场报道和录音报道多达29次,默罗又把这些报道传回纽约总部,让听众不时听到最新战况,听到总统讲话,听到来自纽约、华盛顿与伦敦的评论。无线电里充满了战时新闻。在这次大规模报道中,默罗再次充分展示了他的新闻组织报道才华。

1945年5月8日,德国战败投降。此时有55个国家开办了国际广播,比战前的1939年增长了一倍。

此年,默罗出任伦敦记者协会会长。当初拒绝他参加这个协会的新闻界,以这种特殊方式表达对他的敬意。

1946年,默罗担任CBS公司的副总经理与公共事务部经理。

默罗的二战之后电视传播等成就

1948年美国两党代表大会期间,默罗第一次出现在电视屏幕上。面对迥异于广播的全新媒介,他在寻找新突破。

1950年,默罗以电视记者身份前往远东,采访报道朝鲜战争。他对这场战争的基本态度是:美国不应卷入,应撤出朝鲜。基于这一观点,他发出的报道遭到前所未有的厄运:被CBS枪毙。他的职业生涯受到大挑战。但是,如同二战前奔赴英国一样,他打定主意,一定要在新媒介上一显身手。

1951年11月18日,默罗迎来了他战事报道的第二个高峰。他创办的电视报道《现在请看》正式播出。节目所采取的视听结合、以连续运动变化的屏幕形象来传达事实的新形式,给观众带来了更强烈的真实感。他成了一个真正的电视时代开始的标志。这同时说明,默罗也非常重视广播电视在服务社会和公众方面的功能。

在此之前(1950年),默罗和弗雷德·弗兰德利合作创办了《现在请听》,此时他又和唐·休伊特合作创办了《现在请看》。这两档广播电视新闻节目都坚持“为社会提供高品质新闻资讯的理念,开创了深度报道先河。他身体力行,领导着这些节目使之成为美国广电新闻深度报道典范。而由《现在请听》到《现在请看》,其实就是对广播节目家用属性的继承和扩大。

经过默罗不懈努力,《现在请看》成为美国电视史上最轰动的节目。默罗的实践再次表明:战事新闻传播是媒介革命的助产士;只有那些敢于并善于利用新媒介的人,才可能摘取战事新闻王冠上的明珠。更重要的是,默罗同时也给美国新闻界留下了一份良心与价值观念遗产,那就是正义战争得道多助,非正义战争失道寡助。

50年代初,默罗还创办了《面对面》人物专访节目。在这个节目中他采访了500多位社会各界名流和政界要人,包括1956年对中国总理周恩来的专访。默罗在《面对面》节目中充分利用电视的特点,在以交谈为主的同时还穿插画面展示名流们的生活、工作、环境及个人爱好。直到今天,他的专访节目仍然是美国新闻院校教学例证材料。一般认为,默罗是电视人物专访节目推动者,他开创了一种轻松的人物采访风格,并将轻松风格同高超采访技巧结合起来。

默罗为电视带来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名气和成功的节目,还有巨大的受众群,也就意味着大数量的广告预算和电视的进一步普及。据《广播年鉴》统计,1950年时仅有13%美国家庭拥有电视机,到1955年这个数字增长为68%。昔日广播网巨头已成为不断壮大的横跨广播、电视、电影等相关行业的传播巨人。1953年美国ABC、CBS、NBC三大电视网迅速崛起,开始进入“三国演义”时期。

20世纪50年代冷战时期,美国推广其“麦卡锡主义”,许多无辜的人受到牵连。默罗利用媒介的力量,与其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初出茅庐的威斯康辛州参议员麦卡锡,自称已掌握政府内部共党奸细的大批资料,利用美国民众的恐惧,发动了一场对共产主义的政治迫害运动。而默罗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战友,却秉着报道真相和伸张正义原则,不愿向强权低头,决心挺身对抗他们,力图戳穿其谎言。这最终消灭了该派的坏作风,改变了当时政治和电视新闻的面貌,在新闻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足迹。

默罗对他主持的新闻节目赋予很高品味。他很少为投入产出而斤斤计较,他要做的仅仅是为社会提供高品质新闻。最终他也为此付出沉重代价——被迫结束了在CBS近30年新闻生涯。

1961年默罗就任美国新闻总署署长一职。有感于商业广播电视公司过度商业化,为满足公众需要,他又促成了PBS(美国公共广播公司)的诞生与运营。

默罗事业成功的主要因素

默罗巨大成绩的取得,首先源于他崇高的敬业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1940年,他为捕捉到德军进攻英国的有价值新闻,冒着德国飞机轰炸的危险,开着敞篷车穿行于伦敦大街小巷;1943年,他为亲眼目睹英军对德国的轰炸,秘密搭乘英国皇家空军战斗机,深入德国腹地达25次之多。他那身临其境的空袭现场报道,给听众带来巨大冲击力,也为他赢得皮葆迪新闻大奖。

默罗引人注目的还有他无私的人性关怀。二战爆发前的30年代初,默罗在进入CBS工作前,曾就职于“救助危难外国学者紧急委员会”。为使这些生命受到威胁的外国学者能顺利进入美国,他成功地使著名的洛克菲勒基金会和卡耐基基金会及其他一些机构为该委员会提供资助。在默罗努力下,先后有100余名欧洲一流学者逃出纳粹魔掌;这其中就有美国传播学经验学派奠基人之一肯特·卢因、法兰克福学派健将马尔库塞等人。

1941年,遭遇轰炸的伦敦一片狼藉。这一年整个冬季默罗夫妇都在各地演讲,并把收入所得都捐给一个名叫“英国战争救济”的慈善机构。1945年对德战争胜利后,默罗到德国集中营采访时,把身上所有钱都送给那些刚从集中营出来的急需帮助的人们。

可以说,默罗从参加工作那一刻开始,就把自己和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们联系在了一起。对人类面临苦难时所表现出来的同情心、面对粗暴和野蛮无知所表现出来的无畏勇气、对柔弱群体的关爱,使他赢得了全世界尊重。

一个是非凡的勇气和创造力(默罗敢于站在二战最前线的炮火硝烟中,无畏牺牲,用平静的口气,进行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战争现场的直播,从此战地记者几乎成了评价记者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另一个是正义与公允(默罗的声音鼓舞了千千万万被黑暗势力笼罩下的民众,他给了他们战胜邪恶的勇气和信心),“炼”成了这位一代名记。

默罗还是一个独具慧眼的伯乐和优秀领导者。担任CBS欧洲负责人期间,他发现和培养了一批优秀新闻记者,如夏伊勒、莫勒、格维塞、赫斯、塞瓦赖德、布雷肯里奇、格兰丁、霍特莱特、亚历山大·堪德瑞克、乔治·泊克……战后,他们中一部分人回到美国,成了耀眼的广播电视明星。当然,他也在参与二战报道时发现了同样是在进行战时报道的美联社记者克朗凯特,并邀请后者加盟CBS。可惜后者当时拒绝了其请,直到9年后才正式加盟CBS。

不过,默罗在为人处世上也稍有不足。为进入新闻界工作,他曾伪造过个人简历;为泄私愤,他与多年老友夏伊勒故意相互诋毁,恶意伤害对方(他认为夏伊勒不该在新闻中加上自己评论);由于克朗凯特当年没接受自己邀请,他怀恨在心,在克朗凯特进入CBS后,他对人家非常不友善,等等。但瑕不掩瑜,相对其伟大成就与优秀品质言,这不过是些小缺点而已。

同类推荐
  • 草木的理想国:成都物候记

    草木的理想国:成都物候记

    《窝藏书系·阿来作品·草木的理想国:成都物候记(珍藏版)》是作家阿来的一部随笔散记。作者利用相机这一特殊的介质,将自己所居住的城市中各类花朵的次第开放与凋谢随时记录下来。从一年中最初展露身姿的梅花写起,直至海棠、早樱、玉兰、紫荆、迎春、泡桐、丁香、鸢尾、芙蓉、栀子等等,花期不同的各种植物次第开放,牵引着读者跟随镜头中的影像共同来感受城市中不同时节的多彩风情。
  • 名家名作精选:朱自清散文

    名家名作精选:朱自清散文

    诗歌,抒放我们的浪漫情怀;散文,倾诉我们的心灵密语;小说,容纳我们的英雄梦想。每一种文体,都有它不一样的魅力。《名家名作精选》系列收录了22位著名作家的经典之作,这里有他们的离合悲欢,苦辣酸甜,他们为青春歌唱,为爱情幽伤,在特别的岁月写下了特别的文字。让我们随他们的笔迹再回味一遍青涩年代,再温习一遍陈年旧事,让我们再感动一次……
  • 曾巩集

    曾巩集

    《曾巩集(套装上下册)》以《元丰类稿》为主,收录了现存曾巩的全部诗文,计诗410首,文752篇,是目前收录曾巩诗文最为完备的本子。《曾巩集(套装上下册)》是“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之一种。曾巩,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散文创作上,他的散文以“古雅”、“平正”见称,讲究章法的严谨和布局的分明,叙事、议论委曲周详,节奏舒缓平和,用词朴素有分量,思致清晰,独具风格。《曾巩集(套装上下册)》据清代顾松龄刻本为底本,以元代丁思敬刻本为主要校本,较为全面详尽。
  • 柯岩文集(第六卷)

    柯岩文集(第六卷)

    世界是复杂的,孩子刚刚步入社会,正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正确的引导,将会极大地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世界,理解生活,迈好人生的第一步,从而为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是一项十分艰难的工作。古今中外各种思想的熏陶和影响,社会环境的潜移默化,孩子自身年龄、经历、学识以及他们的思维、行为特点、接受能力等等,都直接关系着这项工作的开展。
  • 睿智话自达(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睿智话自达(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这些作品有的字字珠玑,给人以语言之美;有的博大深沉,给人以思想之美;有的感人肺腑,给人以情感之美;有的立意隽永,给人以意境之美。通过阅读本书,引导读者准确、透彻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引导读者从不同角度去品味原文的主旨、情境、意蕴,在给读者以视觉上的愉悦享受的同时,也为读者带来广阔的想像空间。我们诚挚地期望通过本书,能够引领读者领略散文的真貌,同时启迪心智,陶冶性情,进而提高个人的审美意识、文学素养、写作水平、鉴赏能力和人生品位。
热门推荐
  • 有你的时光才是最好的时光

    有你的时光才是最好的时光

    苏芸桦原本以为她幸运地拥有人人羡慕的婚姻,丈夫叶明杰温柔体贴,更是诚仁银行年轻有为的总裁。然而梦幻般完美的一切竟然只是一个假象,她做梦也不会想到,戴上戒指的那一刻,她就落入了他的圈套。原来她并非灰姑娘,而完美先生也不过是他为了达到目的所做的伪装……带着伤痕累累的心,苏芸桦远走他乡。数年后,苏芸桦决心放下过去,接受另外一段感情。但命运般的重逢,让她陷入迷茫——那个叫叶明杰的男人说:“也许我们的婚姻是从谎言开始,但我对你的心,自始至终都是真的。”面对汹涌而来的“真相”,她该如何选择?
  • 通天人

    通天人

    宇宙之外又是什么呢?当人类文明走向了最高端,又是一番什么景象呢?通天路下,又有几人能通天呢?本书将大家带入不一样的奇幻世界,希望大家能喜欢…
  • 三生之傲骨寒梅

    三生之傲骨寒梅

    三生指的是猴子一生,从一只猴子转世为人历经不同的两世人生的总称,这本书主要讲述自九十年代以来农村的乡土人情和主人公的励志故事。
  • 友缘

    友缘

    雨涵一直没有朋友,后来认识了安雅轩,当知道安雅轩是自己以前的好朋友的指示来陷害她,尹蓝溪一次次的欺负她,不过,后来,尹蓝溪改邪归正,她们也成为了最好的朋友。
  • 格言诗语

    格言诗语

    《格言诗语》编选了大量关于青春、求知、奋斗、人生等适应青少年的精品格言。相信读者可以在《格言诗语》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座右铭。
  • 皇上,皇后不要你了

    皇上,皇后不要你了

    她无意间穿越成了一位白痴小姐凛玉蟾,却仗着自己天生比别人敏感的嗅觉,在御宴之上震撼了前来挑衅的异国使臣。引起帝王的垂青,做了妍香郡主。帝王将相们渐渐都对她起了浓厚的兴趣……
  • 创世乾坤

    创世乾坤

    九鼎大陆亘古长存,自大荒时代传承至今已有千年有余了。然而“九鼎大陆”这个名字却是最近百年才被提及的,而大陆的纪年历法《九鼎历》到了今年也才整整执行了一百年而已。曾经的大陆诸侯林立,各个诸侯之间年年征战。可从大荒时代传承下来的九大道门却在此时发生变故,对世俗纷争不问不顾、相继闭关,对外宣传守护九大神鼎。此后多年,九鼎大陆最强大的一群世俗王权开始愈发倚重同样源自大荒时代的儒术教统,而在诸侯中变法最为彻底的一群国家纷纷崛起,在群雄争霸的年代里逐渐吞并了其他国家。史称‘九鼎三十六国’。
  • 苍灵渡

    苍灵渡

    在雪尘马上,身披银光闪闪的铠甲,他是俊美威武、精明凌厉的小将军,然而卸下戎装,她又是一番怎样的面容?似男非女的模棱两可,身世隐含的种种谜团,始终盘桓在她身上。不该开始的错爱,在刀光血影中展现柔情,她的身份揭开了一个惊人的真相,却幽怨了一份泣血的辜负。白莲怒放,圣洁如沐佛音。上苍有灵,她似莲的良善,缔结了天下太平。除去血染的征衣,按照自己的意志,她找到了宁静的归宿。
  • 网游之他心我无恋

    网游之他心我无恋

    “你知道吗?每个我喜欢的人都有喜欢的人。““我亲自把他们撮合成一对了啊。”大哥哥你喜欢我吗?——“我是永远不会喜欢上你的。”——“对不起,我食言了……”走在夕阳铺满的小道上,“我想问你个问题,为什么最后的那个翅膀我死都得不到啊。”“在这啊,这个根本没有加进系统里。”他翻着口袋,找出了一个像装戒指的盒子。“我突然不想知道了。”他硬把那个盒子塞进她手里,“你想多了,这是一对耳钉。”
  • 那些美轮美奂的舞台剧(每天读一点英文)

    那些美轮美奂的舞台剧(每天读一点英文)

    《每天读一点英文:那些美轮美奂的舞台剧(英汉对照)》收录了莎士比亚、萧伯纳、谢里丹等文学泰斗的经典戏剧。让你在感受舞台磅礴气势的同时,学会戏里戏外做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