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继续前进,我把一切交给时代和命运,并在自己的航途中经受一切考验——查理·达尔文。
连续几天的恶劣天气过后,“贝格尔”号又往西行,向合恩角驶去。
1833年1月11日,“贝格尔”号到达约克·明斯特尔山附近。就在即将靠岸的时候,大风暴又来了。“贝格尔”号又退回了海上,因为怕被岸边的激浪打沉。第二天,风暴不禁没停,反而更加猛烈,13日还是这样。在考察日记中,达尔文这样写道:
下暴雨的时候,在“贝格尔”号上除了天空中无数飞溅的水珠,什么都看不见。大海露出了恐怖的一面:巨浪无情地翻腾着,卷起极高的浪花,浪头把舰艇冲击的精疲力竭。令人惊奇的是,海面上,有一只信天翁展开双翼,顺着风平稳地飞翔在海面上。中午时分,一个巨浪打到“贝格尔”号上。因为受到浪击,“贝格尔”号颤抖起来,有一小段时间甚至分不清谁是谁,全舰上的人都处于慌乱中;这只船不一会儿又恢复了正常,继续向目标前进。
如果那个巨浪之后,再来一个巨浪的话,那么我们就会葬身鱼腹,彻底被解决了……
最后,“贝格尔”号又绕过合恩角。因为天气的原因,菲茨·罗伊舰长不得不放弃这个尝试——绕着火地岛向美洲西岸驶行。
同马太传教士一起,那三个火地岛人被带回故乡,分别是:琴米·白登,在达尔文害晕船病时,这个快乐而敏感的男人总是怜悯达尔文;约克·明斯特尔,身材矮小、性情忧郁、暴躁,但他看起来很健壮结实的一个男人;菲吉·巴斯凯特,她很朴素,看上去年轻,实际上却很沉着的女青年。
“贝格尔”号连遭风雨打击,这三个火地岛人说话了,他们的意见是:能不能先停泊在的琴米·白登的出生地朋松布海峡,不一定非要在约克·明斯特尔山附近登陆。马太传教士为了自己的同胞们,也打算同他们一起留下。
为了到达朋松布海峡,菲茨·罗伊决定进行一次探险,他上次航行时发现一条河——贝格尔河。他打算乘坐三只捕鲸船和一只舢板渡过这条河。贝格尔河周围,高达千米的群山连绵不绝,山峰陡峭,阴森森的密林覆盖着群山,一直到半山腰上。探险是以一些小港湾作为落脚点,沿着贝格尔河进行的。这次探险,参加的共有二十八人。
在伏里阿港口附近的土著人,一共大约有一百二十名。那三个火地岛人和传教士决定住在这里。舰上的人一起动手,把他们的家具用品搬上岸,并为他们盖起了三座大棚屋。他们开始在此地住下来。
菲茨·罗伊把舰上的人分成两批,一批留守“贝格尔”号,另一批跟随自己和达尔文去考察贝格尔河西段。
在一个大海湾的岸边,天黑下来的时候,菲茨·罗伊和达尔文所在的那批人支起帐篷,岸边到处都是松散的卵石,身体躺在上面,就像躺在软床上一样,松软舒适。睡觉的时候,达尔文在值班,他值上半夜,一直到凌晨一点钟才能休息。在这样的夜晚、这样的地方,他听着酣睡的水手们发出的鼾声和偶尔传来的夜禽鸣叫声,明显意识到生命的某种庄严。偶然传来的狗吠声,打破了黑夜的寂静,也把他从对生命的思考中拉了回来,他才想起这是野人居住的地方。
地形在探险队进入北边支流时开始变得更加壮观,高达两千米左右的群山,耸立在支流北岸。菲茨·罗伊为了纪念自己的这位旅伴,把其中的一座山叫“达尔文山”。达尔文兴致勃勃地看着这里优美的景色:溪流里的水,汹涌地流向下面狭窄的河道里,再穿过森林流向别处;一些碧绿色的美丽冰川,从山坡上一直通到水面;皑皑白雪覆盖着山峰。
达尔文正看得出神,突然听到菲茨·罗伊大叫道:“快去看住小船!”话音未落,达尔文便看到一大块冰由冰川上向河里砸落,瞬息之间,大冰块已砸进河里,激起了冲天的巨浪,卷走了那几只小船。达尔文和水手们立刻行动起来,马上狂奔向那几只小船,其中有一个水手被这滚滚的巨浪冲倒。滔天巨浪将小船高高抛起,所幸的是,浪头过后,小船还安然无恙。要是小船被卷走,情况就危险了,因为他们还要乘小船与“贝格尔”号会合,而且武器和食品也都留在这几只小船上。沿着南边的支流,探险队又返回到伏里阿港。
那三个火地岛人和传教士虽然在这里住了下来,但他们所处的境况并不好。达尔文不仅怀疑起来,把火地岛人运到英国,还让他们接受了先进文明,但他们回到故乡之后,境况并没什么大的改观。
早在1832年11月,汉斯罗寄给达尔文一本书——赖尔的《地质学原理》第二卷,那时候达尔文还在蒙得维的亚。在火地岛期间,因为恶劣的天气,不能出去考察,达尔文不得不躺在船舱里的吊床上阅读这卷书。
对达尔文来说,阅读这卷书具有特殊的意义。
先来看看赖尔《地质学原理》第二卷的主要内容。从第一章起,本书就分析了物种问题,赖尔在各章里都不同程度地研究了这个问题。物种问题是后来达尔文研究的基本课题,所以,这本书对达尔文的影响是巨大的。
不光如此,本书的其他内容对达尔文也有影响。书中探究了物种间的杂交,物种变异性的程度,物种的遗传性是否受外部条件的影响,叙述了拉马克的进化论,并对它进行了批判,最后,阐述了他自己对新物种产生和旧物种消失的看法。
赖尔在他的书中客观地阐述了拉马克的学说,赖尔不仅承认拉马克的一些观点是正确的,而且为了说明这一论点,他还用一些家畜和栽培出来的植物作实验。但拉马克学说的许多观点都没有确凿的证据,这一点令赖尔很恼火,以至于赖尔对拉马克很是不屑。赖尔本人同意不同意拉马克关于物种起源的观点呢?在这本书中,赖尔提到拉马克的这样一些观点:“一些物种蜕变为另外一些物种。”“猩猩能变成人。”很显然,他当时没有接受这些观点。赖尔认为,物种起源是最难以解开的谜,这一问题是秘密中的秘密。赖尔曾正确地指出造成旧物种绝灭及消失的原因,但关于新物种是怎么出现的,他就进退两难了,一方面对拉马克的理论表示同意,但又不相信里面的关于物种起源的观点;另一方面,他认为物种起源是大自然界中最神秘的事,是不可捉摸的。
在本书中,通过分析物种的变异性,赖尔得出的结论:在一定范围内,在外部条件的影响下,物种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异性的范围包括各种物种,但各物种所发生变化的程度也不相同;动物变异具有极端的偶然性,最常见于家畜方面,还因为人为的干预才出现的。他认为,不管外部条件发生什么变化,物种的变异都无法逾越某些界限。他还认为,即使借助于人的帮助,异种互相杂交,也无法产生出经久不变的种族,也不会产生出繁殖力强的后代。
在旅行途中,达尔文阅读了这本《地质学原理》第二卷。这卷书向他广泛展示出物种起源的理论问题。现代物种的形态与已绝种的物种形态之间的关系,变化的遗传性,生存的斗争,物种变异性的界限,相近物种彼此之间的关系,物种和变种之间差别的实质,家养形态和野生形态变化的大小等,这些问题,都由赖尔提了出来。但对书中的观点,达尔文是不是全部相信呢?应该不会,因为达尔文在收集各种各样的物种时,就对赖尔的观点不止一次地产生过怀疑。在收集时,达尔文发现,每一物种的变异都有一定的限度。这卷书对于达尔文及其思想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此以后,达尔文的注意力和思考内容都用在了弄清物种起源的问题上。
2月26日,“贝格尔”号冒着大风向福克兰群岛驶去,到了路易港。菲茨·罗伊和达尔文惊异地发现,为了不让从布宜诺斯艾利斯来的其他国家的殖民者占领这些岛屿,英国已经抢先占领了它们。从前这些岛屿无人居住,但最近,法国人、西班牙人和英国人,都在觊觎这些岛屿。现在,英国的旗帜飘扬在岛屿的上空。岛上只住着二十几个人:一名英国人、二十名西班牙人,一名西班牙女人和两名女黑人。
1月12~13日,飓风在这里刮了起来,一艘停泊在这里的法国捕鲸船葬身大海。有几个法国人很幸运,抢救出捕鲸船里的储备食品,乘着舢船逃了出来。几名逃出来的法国军官,被菲茨·罗伊舰长接收,到了“贝格尔”号上。
这个岛屿长期被硬草覆盖着,显得阴森森的。达尔文在这里走遍了全岛。岛上只有海岸上有一些动物,根本没有树。他在海岸上观察到一种叫白色海牛的动物,它们一次能产很多卵,大概六十万粒。虽然产卵很多,但能长大的海牛却不多。
停泊在福克兰群岛期间,达尔文收集的动物并不多,因为这里的动物本来就不多,他只好进行地质勘测,或寻找一些贝化石。
暴风雨把一艘英国纵帆船抛到岸上,一艘法国考察船为了避免遭到同样的命运,下了四个锚。“贝格尔”号上也损失了不少索具和船帆,暴风雨还把“贝格尔”号的一只小船刮了下来。
此时,“海豹捕猎者”也到了这里,这艘船只主要做贩卖奴隶、捕猎海豹、在海上劫掠其他船只。1月13日,在火地岛海岸,从“贝格尔”号出来的一艘小船被暴风雨打碎,“海豹捕猎者”救了那艘小船上的全体船员,这次还把他们带来了。“海豹捕猎者”的船长叫洛乌,长得很像海盗,菲茨·罗伊从他那里买了一只纵帆船,是为了进行测量用的。4月4日,买来的这只纵帆船,被派往里奥内格罗,为了测量,那里还留有一些小船。
一天后,“贝格尔”号也驶向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