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931400000064

第64章 给罗太写信

(一)

三月一日,我(和拍档陈米记)给教统局局长罗范椒芬写了一封信。约五千字的信——算不算长呢?答案要问收信人才知道。

写的时候,我并不担心罗太没有耐性把它读完,但我不希望她会觉得眼前一片字呀字呀的,不过是领着她“游花园”。更不想让她感到内容乏善可陈,明明是第一次读到却有如看过了一百零一次一般的空泛、重复、主观——毕竟,我写这类信件是新手,罗太的工作(之一)则是把每篇揭示香港教育问题的文章都要看得很仔细。

但,信还是写出来了,我用钢笔起草,同事们在我潦呀潦的同时以中文打字把字体重新执拾成四平八稳,而陈米记就负责把它再次画成大花脸——在欠发展和阐述不够清晰的段落旁以原子笔加上批注。改了数次,还要再改,因为当大家拿着二稿、三稿讨论,还是发现有些地方应该修正。写着写着,开始问自己:这可该是一本书,而不是一封信?

整个过程当然是吃力的——对我来说,“制度”与葡文法文日文无异,若不是只懂几只单字,便是鸡同鸭讲,而当我明白到生活是不能尽靠别人翻译或瞎子摸象,提起笔便有如学讲外语的第一步——最好是争取与讲这种语言的native speaker直接沟通。我之所以会想到给罗太写信,便是出于同样的理由——想学习。

生活是由不同的制度组合而成,而负责管辖及统领的人士均有义务面对公众——如果要你写信给其中一位,你的选择是?

(二)

给教统局局长写信,最难处理是“开场白”。这是我在平常工序里必须经常面对的题目——如何向不认识我的人道明来意及介绍自己?通常在这种时刻,“林奕华”三个字可以全无意义:先不说书面上的陌生感,有几次要劳烦秘书小姐通传,话筒那边传来一而再的反问:“林乜华?林旭华?”

就是电话被接进了校长室、政府官办公室,或到了任何一位我认识他而他不认识我的人士手上,也不代表目标已经在望——远得很哩。这使我想起今早忽然收到的来电,对方一串爆竹般的话在我耳畔烧起来:“恭喜你,我是某酒店至尊会员计划的代表,幸运的阁下已被‘抽中’为我们的至尊会员,你现在有两分钟时间让我向你解释这计划的优惠吗……”——一个上门来向你“要”某些东西的人,却反过来把语调装成有很多很多的可以“给”,怎不教人继续聆听不是,粗暴把谈话(其实是对方的独白)打断中止也不是?简单的说,如果你想推销的并不是我感兴趣的——起码在目前不是——那么,一切唇舌都将是白费的。

说回写给罗太的信。我并不担忧她对我的认识是多是少——只要我有信心“我关心的也是她所关心的”,所以我开门见山地写出题旨:“寻找理想学校”。然后,我写:“罗范椒芬:你好吗?我是林奕华。一直都想跟你联络——去年当《明报周刊》记者陈晓蕾访问你之后,马上在教统局打了个电话给我,很兴奋地说:‘罗太说你应该去搞小学……’”

在写信给教统局局长时,我不能假设她知道我是谁。所以我写:

容许我先简略介绍自己。

我是‘进念·二十面体’创始团员之一,在八十年代,它经常被标签为‘前卫’,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它可能是最早借着新意念和新形式来‘教育’群众的先驱。我把教育放在引号之内,是因为相信‘进念’并不是刻意地要去教化社会,只是,它有一定的影响力,最起码,它‘教育’了我。

“我在香港出生,受教育的整个过程基本上都在本地完成。然而学校教给我的,绝对比不上我的兴趣所教给我的——虽然我在中五毕业时,也对自己说要去念会计,但我心里十分清楚知道,我最喜欢的是人与人的沟通,而不是人与数字之间的:加上当年十分幸运,巧合地遇上了我的启蒙老师荣念曾,使我在十九岁便知道了戏剧形式不止于电视剧和香港话剧团,还有简约主义的、超现实主义的、印象主义的形式等等。在和他谈天、合作时,我的眼界逐渐扩阔,我的世界也与之前大不相同了。为了延续向他学习,我和一班同学组成了‘进念·二十面体’,所以开玩笑地说句,‘进念’是因为‘自学’而成立,后来却成了推动社会改变的一种动力。我在八七年离开进念,也是第一次一个人去欧洲。本来只是一个月的短假,结果留了八个月才回港,之后我便有了清楚的目标:我要试着一个人在外地生活。先后得到两个奖学金的赞助,我终于在伦敦落脚。”

(三)

在我写信给罗太的同时,无法不想到罗太写给名校校长们的信——乍看两件事并无直接关联,但我认为它们之间,可以有着一个极具关键性的共通点,那便是写信人与收信人的“位置”问题:谁写给谁?彼此的角色、身份,有多少(不)对等?

一封信之所以是一封“信”,其实端赖写的人跟收的人有多少意愿把信任建立在字里行间,而信任的多寡,又视乎彼此怎样处理“位置”上的差距——假如我和罗太不是存在着极其明显的对比:她是官,我是民;她代表正统,我是“非常”人;她有被确认的专业资格,我是半途出家再半途出家——当我写信给她的时候,便不会那么自觉到我在下而她在上。换言之,出于某些原因——如写信者有太多或太少的自信——而随时失去平衡,致使一封信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诚然,令人一边看一边觉得自己没有被公平对待的信,也许便不是“一封信”了。

所以,我才会在交代完大段自己做过的事情后,还要心虚地补上一句:骤看这些履历都与教育无关,你可能会奇怪我怎么变成现在的‘我’?

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说是既有远因,亦有近果。前者在先前已有提及:‘进念’的作品不排除娱乐性,但更注重的是思考性和实验性。而这些元素,其实都包含了启发自己和别人的精神,所以由‘进念’过渡到‘非常林奕华’,我想这种精神仍然跟随着我。近果,可能跟我的性格有关……。

我在某程度上是个很‘孩子气’的人,身边周围的事情,几近每一样都觉得有趣,因此常想发掘它们有趣的原因,亦即是说,我很喜欢想并喜欢问:为什么?

我的戏剧也都在问:‘为什么?’如果观众看完了又问:‘为什么?’对话/互动就开始了。但我发现香港好多人都不会/不敢/不想/不知道如何去问‘为什么?’,尤其在每天都应有无数‘为什么?’诞生的学校环境里,学生原来都因为怕麻烦、怕突出、怕被孤立而不敢发问。于是,一个新的目标又走进了我的脑袋:我要找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找出有效(有趣)的方法来分析这现象,改变这观念,打破这成规。

我在九七年前排了一出由二十五个年轻人主演的《智取扯旗山》,当中提出了‘我玩完了’的讯息——不是对香港和它的年轻人消极悲观,而是我对我的创作模式的告别。同年十月,我在舞台上呈现了沉静的《爱的教育》,这作品后来不单是一出戏,还成为了我替香港大学通识教育部策划兼主讲的课程。

“在主持课程的经验里,我发现了(大)学生竟然可以如此‘被动’。在大学那‘自由’的环境里,本来正好让学生积极利用各方面的资源来塑造自己,但我看见的,却是对学习只有‘守’,没有‘攻’。从上课的入座情况已可见一斑,学生大多选择后排和通道两旁的座位,因为‘安全’;又只期望导师‘给’他们东西,而不主动发问,不‘给’同学听到彼此的意见和想法。”

(四)

较为认识我这个人,包括我的剧场作品的读者,读了这几天连载的文章,也许会嫌我说来说去三幅被——毫无“创意”。有这想法,其实也没什么不妥——自去年演出《爱在考试的季节》、《我×学校》,到设计一千在港大、科大、中大,及近期在各中学进行的工作坊,我都是在“重复”着一个母题:鼓励大家不要老是执住“答案”的传统定义不放。因我相信依赖“答案”会使人失去对独立的诉求,反过来看,“问题”有时才是答案的所在。(如果我们愿意反问自己为何会问那样的问题。)

我是愈来愈觉得一切创意都应源自个人对内在的发掘——在给教统局局长的信里,我写:我和我的同事一直在筹备一个艺术和教育融汇的计划,计划的目的,若按现今的潮流来定位,它可以被笼统地称为‘创意教育’,但我想‘创意’二字近一年来已有被滥用,甚至被异化的迹象。基本上,一般人如果不是从利益的角度来肯定它——政府及商人尤其喜欢把它等同为商机——就是把它当成解决现存各种社会问题的灵药。所以,大学、中学纷纷挪用更多资源搞(被架空了的)‘创意培育’,而不是把‘创意’灌注在日常的教学方法里。上班族下了班也要花上数百元买票去听有关‘如何才有创意’的讲座,目的是替自己‘增值’。也即是说,仿佛是给香港人提供了一条出路的这个名词,背后的意义,有可能仍是‘钱’。由此可知,香港人在面对不同形势时,多么懂得改变口风,观念却丝毫不变。

我认为,‘创意’已变成了一个(被我们)借来转移视点的工具。大家可以假设它是一种新的东西,需要时间才能掌握,才能学会,而一日未有这能力之前,所有个人或社会问题,都是欠缺‘创意’之过,而不是自己的思想、人格和价值观值得商榷。

试想想,最近发生的许多事件中,有多少是因为香港人缺乏?创意教育?所致?譬如说,十七岁和十二岁中学生在公众场合‘行为不检’,难道是因为十七岁的那一位没有创意?抑或十二岁那位?又抑或,目睹了整个过程才采取行动拘捕两个少年的警员最明白‘创意’的实用价值?因为,如果不是透过他的描述,传媒便没有机会制造巨细无遗的头条报道,大众也就不能以安全的方式代入偷窥的位置,同时抹去当事人的背景与事件的前因后果,并在获得快感之后,再对两个少年进行道德批判。

又譬如,如果九八年没有金融风暴,假定香港社会继续繁荣下去,那目前困扰我们的问题如中学生跳楼自杀、青少年服用毒品,以至上一代的包二奶和各式各样的‘道德沦亡’等,是否也就不会发生?这些问题现在天天见报、上电视,然后被大众习以为常地消费掉,又是否应该归咎社会上的普遍没有受过‘创意教育’?

“事实上香港人并不是完全没有创意。以主流传播媒体小报化的现象为例,其实亦不失为‘成功’的赚钱手法。问题是‘创意’也可以是双面刃,它既会使人长远受益,亦可叫人变得短视、投机。”

(五)

《卧虎藏龙》捧走四枚奥斯卡,对于感到与有荣焉的香港人来说,本来也是很好的一课——新派武侠片的浪潮,早在九三年《东方不败》便兴起了,我记得在柏林影展的午夜场与全院满座的德国观众一同看它,场内气氛一片鼎沸,但是甫散场便鸟兽散了。而在发祥地的香港,以至台湾,一时间便出现了一股武侠片热,但是能在卖座上追得上《东方不败》的,印象中一出也没有,赔本的、拍了却上不成戏院的倒有许多。

除了类型本身缺乏新鲜感外,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投资拍摄这些电影的人都太相信“方程式”了。若说他们的信仰是来自《东方不败》的成功,那便难怪之后一窝蜂的武侠片都要找林青霞当主角,还要永远的东洋式古装,然后每出电影都坚持用上相同的美指、武指。就算这些“指导”有意主动破格,导演还是会以老板的意旨为依归:最好“像”《东方不败》。

就像某本老字号电视周刊,忽然在报摊上隐没了——不是它停刊了,而是改版之后,由封面到内容,它已变成众多看来差不多一样的周刊的其中一本。

在给教统局局长的信里,我问:“为什么我们常会看见一种方程式被证实受到欢迎之后,其他人便一窝蜂地抄袭?真是因为不知如何动脑筋,还是情愿坐享其成,贪舒服贪方便?假若真是贪(现成)和懒(不想思考),那便是一个”人“的问题,而非关大家知不知道何谓”创意了。

有时我会想,政府这边厢通过教育改革高调强调‘创意’的重要性,那边厢在长期低迷的房地产市场前,最终还是以无奈的方式如放宽楼市来纾缓压力,这种手法引证了香港人纵有长远的计划,也是要向眼前的现实妥协。而由政府带头的实际行动,往往胜过空口讲白话(如政策)的千言万语,难怪普罗大众都学晓了讲一套做一套,常常口不对心。

长期的言行不一,可以令一个人从自我抽离变成人格分裂。事实上香港现正盛行各式各样的‘抽离’和‘分裂’。以学生为例,当他们明知上学不是为兴趣而只是担心将来赚不到钱,交朋友不是为了沟通,而交流只是为了解闷或利用异性朋友来炫耀,他们自然会把自己的情感从肉身抽离,把责任感从学习、工作和恋爱的过程中抽离,把自己从环境中抽离,最后造成情绪归情绪、脑袋归脑袋、言论归言论、行为归行为、身体归身体、道德归道德、效率归效率、理想归理想,以至一个人只是为了‘效果’、‘功能’、‘利益’而生存——是单求存在,而不是生活。

“对我来说,‘存’和‘活’的比较,反映出生命的不同层次:‘存’较被动,‘活’则是不断变化、追求。我们不说‘要生存得好’,却说‘要生活得好’,说明了生命的珍贵不在乎我们对自己及别人的要求有多低限,而是可以有多么高。对自己有‘要求’,本来可以是提高(社会整体)生活素质的原动力,可惜得很……”

(六)

我很幸运,过去一年有机会与一个对自己很有要求的人共事,他便是我现在的拍档陈米记。陈自己经营两家商店,同时与我合伙搞有关学习的“实验”:inspiring learning。他给我的最大启发,乃言行合一:要给别人竖立模范标准(set standard)。

乍听,是会叫人皱眉的吧?“你算老几呢?凭什么当自己是把人人适用的尺?”但上述反应若只是情绪上的而不是理性的,我认为任何人都会在想深一层后回心转意——香港的确需要有人站出来拍心口,以实力来印证承担。

故此,我们不宜把一句话随便架空。对我来说,陈米记若是口头上随便说说,如开出数字甚大却原来不可能兑现的期票,那就是大言不惭。但,我每天看着他如何以“要给别人竖立模范标准”作为目标,做每件事时都先去要求自己,而且是以认真地、严厉地、不怕挫折自己和别人(例如合作者我)地去摸索、寻找、肯定之后再敢于否定的“标准”。

写信给教统局局长是我的主意,在信中就“(自我)要求”这一点向罗太提问,则是他给我的灵感。信中,我写:“对自己有‘要求’,本来可以是提高(社会整体)生活质素的原动力,可惜得很,香港却选择以不去要求别人来达到不用要求自己。又或,对别人要求得过分严苛,来达到同样无须要求自己的目的。但,不论是哪一种的不去要求自己,其实都是因为不敢/不愿意/不懂得/没信心把自己看清楚。”

(七)

写给教统局局长罗范椒芬的五千字长文,我是这样作结的:写到这里,我想大胆地作出假设:香港教育的失败,不是没有把‘创意’——和其他外在化的科目,有可能包括‘艺术’教给学生,而是它有着太多‘目的’、‘名目’和‘前提’,单单就是没有空间给学生一小步一小步地尝试‘做人’的滋味,由‘认识自己’开始。

《课程发展议会艺术教育改革咨询文件》里倡议以艺术教育来提高学生九种共通能力如‘创造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是否终于又会变成外化了的技能训练呢?我的意思是,一个人可以有全了九种共通能力,而且把它们驾驭得随心所欲,然而这个人不一定就会有同理心、同情心、慈悲心、幽默感,和宽容、忍让、慷慨、为他人着想等精神。总而言之,他可能有很高的能力,只是更像(计算周到的)计算机和机械人,多于是一个‘人’。

“如果我能批评该份文件的倡议,我会说,它亦是有着追求功利的预设——‘艺术’应该成为提升学生的‘能力’的工具——因而继续重复原来教育制度中把学生的生命(力)从考试、学习和教学模式中抽离的弊病。更令人担心的是,把问题轻率地推落在‘因教师/学生缺乏创意’,又同时假设‘每个艺术家都有创意’,所以最佳的(或权宜的)解决方法,便是由艺术家来担起‘创意教学’的责任。这种想法,忽略了本地艺术家的取向、志趣、眼界以至个人修养及艺术水平可以完全不同,甚至情况参差的事实。”

2001年3月20日3月31日

同类推荐
  • “满映”电影研究

    “满映”电影研究

    《"满映"电影研究》是根据我在北京大学撰写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今天能够出版这《"满映"电影研究》,心里颇为高兴。有幸结识从前的李香兰——山口淑子女士是我长期从事伪满研究的最大的推动力。关于《万世流芳》等一些宝贵资料是她亲自提供给我的。
  • 音乐知识100问

    音乐知识100问

    这是一本通俗的音乐读物,它面对广大的少年和青年音乐爱好者,因此我们尽量写得浅显和易懂,希望通过上面这100个问题,能够对中、外音乐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对世界和中国著名的音乐家、音乐作品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由此引起对音乐的浓厚兴趣。世间七十二行,或三百六十行,各行有各行的学问,而且非常专业,所谓隔行如隔山也。有的行业看来简单,就凭自己的小聪明去做,结果必然要闹笑话。足见知识是要认真学习的。但是艺术又是相通的,例如京剧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艺术,我们从京剧演员的表演中就可以认识中国的音乐、美术、诗歌、舞蹈、杂技和历史;懂得京剧的写意性表演,对中国的写意画认识也会有益处的。
  • 练琴:重回音乐

    练琴:重回音乐

    作者在本书中讲述了自己作为一名古典吉他演奏者的亲身经历:他从小心怀音乐梦想,在十数年如一日刻苦练琴并体尝演出的成功与失败后,认识到自身的种种局限,忍痛放弃音乐事业,经历多年远离音乐的生活后又重新回归音乐。作者以回忆和现实交替的蒙太奇写作手法,再现了青少年时期的学艺生涯,并以“练琴”二字为核心,贯穿起今日重拾吉他后对练习、表演、乐器、音乐以及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库尔茨作为人文学者的渊博睿智与他的音乐专业知识及体验在书中交相辉映。本书是献给吉他这门既普及又寂寞的音乐艺术的倾心之作,是关于练琴者及其挚爱乐器的动人故事,引发了无数职业音乐人和爱乐者的共鸣。
  • 梵·高

    梵·高

    本书收录了后印象画派的代表画家文森特·梵高的众多油画作品,其中有部分水彩,该书从梵高早期的画作到后期的风景画作都有收录,题材包含了人物肖像、风景、静物,是梵高现存600多幅画作中的精华部分。
  • 眼力:刘光启自述

    眼力:刘光启自述

    《眼力:刘光启自述》本书选取的各篇论文对我国协商民主的框架与理论、要素与实践、个案与思考作出了全面的思考。
热门推荐
  • 红颜倾世:娘子好腹黑

    红颜倾世:娘子好腹黑

    步弱,21世纪佣兵界第一人。一张倾城的美貌下藏着一颗千疮百孔的心,冷漠嗜血。虽如此,但此生她没有因为拼杀而死,却因误点自己的笑腰穴而笑死,世人叹怎一个囧字了得?然,不平凡的人怎可能就此平凡?血莲胎记,命中劫,命中难,今生喋血,终究是一朝变,世界颠,倾世容颜惊羡,他怎会是她?高手如云,一手狂澜,巧笑倩兮,前世今生,玩笑之大,她宁愿负了这无情的天下。
  • 世态

    世态

    世界为什么会是现在这样?我们的文明究竟是由我们自己创造还是借鉴了他人的做法?亦或者它们全是由一群不为人知的家伙帮我们设定并创造。假如真是经由他手,那我们活在这个大体系中,有些事出格了,它们,会管吗?
  • 帝魂:邪魅九王妃

    帝魂:邪魅九王妃

    她,是21世纪王牌特工,嗜血无情却又呆蠢逗萌。他,是北昭群王,冷酷残忍却又邪魅霸道。神物现世,她是千百年来被选中的守护者。凤鸣引路,赤龙现世,她一朝穿越遍掉落在他的后院池水里。双目相对,他轻启薄唇对她道——“给你一次机会,做本王手下的隐卫。”他斜躺在池水里,狭长的凤眸淡然的看着她。“好处是什么?”她一脸从容的淡定,丝毫不惧怕面前之人。“好处随你愿。”他勾起唇边一丝浅笑道。强者碰强者,终究谁才会是被收服的一方——
  • 盗墓迷踪

    盗墓迷踪

    南阳府衙表面依然透着平静,但在那里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却像蝴蝶效应一样地在此后的几十年里无限扩大。庙宇的幻相,地下的宝藏,杀戮的背后,迷案的洞察,侠义的诠释,英雄的悲欢,友情的重量,武学的真谛,情爱的挣扎,权利的顶峰……一切最终都化做过眼云烟,在风中飞扬的泥沙与尘土里,去追溯和涤淘乱世中最接近本真的那一幅也许狰狞的面孔。在这些宝藏的背后,还藏着许多不为人所知的秘密。谜底一一揭开。最终,所有人发现,自己原来早就落入了前人布置好的圈套。
  • 万界天皇

    万界天皇

    这是一个天骄辈出,群雄并立,诸神争霸的璀璨黄金时代。在这波澜壮阔的黄金时代中,试问苍茫天地间,谁主沉浮?
  • 价值管理

    价值管理

    本书内容包括:实现以价值为中心的变革、价值链管理、预算管理的基本框架、预算控制流程、价值管理与绩效评价、绩效评价指标等。
  • 狙杀

    狙杀

    项天,孤儿院长大的孤儿,无缘无故被带入到了一个神秘的组织开始认识不同的世界,为了自己的同伴甘愿牺牲性命的他一次一次创造着奇迹。本碌碌无为的生活立马变成了刀光剑影接近死亡般的生活。
  • 石璞质禅师语录

    石璞质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爱情向左,婚姻向右

    爱情向左,婚姻向右

    恋爱男女的情感纠葛,已婚夫妇的纷争扰攘,或悲或喜牵肠又挂肚,你没有爱过婚过正好,你已经爱过婚过也罢……《爱情向左婚姻向右(都市男女情感口述实录超值金版)》专门为你量身订做,为你的情感和婚姻保驾护航。恋爱中,如何与相爱的人长相厮守?结婚后,如何与人生的伴侣携手到老?答案尽在《爱情向左婚姻向右(都市男女情感口述实录超值金版)》。本书由关登浩编著。
  • 20几岁每天学点经济学

    20几岁每天学点经济学

    本书从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入手,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向20几岁的年轻人介绍一些最基本、生活中最常用的经济学原理,从而让年轻人在轻松的阅读中探究生活中常见现象背后隐藏的经济规律,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理性地处理自己的日常行为,理性地规划好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