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发明了显微镜以后,人类将自己的视野扩大到肉眼难以看到的微小物质存在的世界。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1635—1703)利用自行改制的放大倍数约为270倍的复式显微镜观察很薄的软木切片,其目的是为了对软木的重量、在水中所受浮力及其弹性等物理性质加以研究。透过显微镜,胡克看到这块簿软木片上呈现出非常清晰的大量的规则排列的小孔,型如蜂巢。胡克就将这些小孔叫做细胞(cell),意为“空室”。同年胡克出版了《始微图谱》,将已观察到的软小的显微结构予以发表。其实,胡克所观察到的并不是真正的细胞。而是已经死亡的软小细胞的细胞壁。1672年,英国植物学家纳赫米奇·格鲁(1641—1712)在《植物解剖学入门》一书中详细介绍了豆科植物种子的结构,说明了植物细胞的存在。而后,意大利生物学家马瑟尔·马尔皮基(1628—1694)首先提出了红细胞的概念。紧接着荷兰显微学家安图尼·冯·列文虎克(1632—1723)在细胞发现的领域做了一系列工作,1674年他开始对细菌和原生动物进行显微观察;1677年他利用观察结果描述了昆虫,狗和人等的精子;1684年他又准确地描述了血红细胞。受显微镜制造技术的限制,18世纪对细胞的没有多大进展。直到19世纪30年代末才开始系统地建立细胞学。
同类推荐
历史的局:设计出来的霸业
作者从浩瀚的、错综复杂的历史故事中,挑选极具代表性的历史片段,以极其深入浅出的方式条分缕析,带领听众与读者一步步、一层层深入到历史智慧中去,让历史变得精彩,引人入胜。
热门推荐
学会变通:穷则变 变则通 通则久
老话说:世上难事千千万,最难还是做人难。但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做到左右逢源,四处吃香;有的人却一生庸碌无为?原因就在于“变通”二字。善于变通的人,能够使难成之事心想事成,从而让自己的人生旅途处处顺心;能够在紧要关头化险为夷,从而让自己在社交中事事如意。做人会不会变通,将决定你的一生成败。会变通的人做什么都轻而易举,易如反掌,正所谓难事可变易事;不会变通的人作什么都四处碰壁,孤立无援,正所谓易事也成难事!青少年应该知道的苏州评弹(阅读中华国粹)
苏州评弹之滥觞,大概在明代的嘉靖年间。当时,以吴歌为基调的南曲开始流行。南曲在苏州开花结果,讲究声腔的一路进入贵族阶级,演化成昆曲;讲究叙事的一路进入平民阶级,成为评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