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861500000035

第35章 对外交往中不要忘了自身的文化

与国际接轨,各行各业各地都在忙,但千万不要忘了自身的文化。

面对世界范围的各种文化思想的互相交往,需要一种文化自觉,要认识到文化的力量,只是熔铸在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深处。文化自觉是民族群体意识的自觉,是国民心理的内化,归根到底,是民族精神和国民主体意识的灵魂。

城市都想大,都想高楼林立,都想物质文明建设,都想物质富裕,但要注意精神是否贫困?一个城市,歌星、球星、股潮涌动,麻将、舞吧、车展喧哗,这个城市就应当更想一想自己文化的未来。在一个电子、物流和钢筋混凝土的城市世界里,在大超市、大剧院、大车流中,越发要注意一下引导时代潮流的是“以人为本”。中国人的城市,要有中国文化品格。崇尚科学技术、关爱人文精神、乐于爱心奉献、吸纳融合世界文明、勇于开拓创新,这才是一种向上的朝气!

文学新想,“颠覆”、“解构”之风四起;学术求异,晦涩、难懂的食洋不化之浪席卷。香港黄维樑以诗歌为例,认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李白杜甫的后裔,让诗歌蒙在西洋的浓雾与工业的废气那样的晦涩之中,中文成为虚无意识的载体。”(见《社会科学报》2003年10月23日《在解构的后现代面向古典的澄明》一文)文章叙说了同现代西方文明新交往中的现象:“现代主义之后是后现代主义,还有后殖民主义,台北、香港之后是上海、北京,东方跟在西方之后,把文字、文学、文化颠覆了之后又解构。文本的书写者淡化了情节,交错了时空,放逐了主题,甚至阉割了人物。”谈到诗歌时他批评了“自动写作”,是“远远地横向移植过来”,朦胧诗的后浪和“后学”是“非非诗派”,“病房意识派”,“超越感觉派”,“撒娇派”。谈到小说与戏剧,认为是“竞逐着荒唐、荒谬、荒诞,《宿命》的内容暗示了人生一切莫非“狗屁”。上帝已死,作者也死了,读者的接受不接受是检验美不美的惟一标准,而任何读者的诠释是错误的诠释。作者下面的叹息话是:“东方的‘后学’跟在德里达的屁股后面说:‘放弃对诗的解读,宇宙是无限的,要你说,要你说吗?’”

事实上,不仅仅在文学,而且在中国学术界,都有个中国文化的世界定位问题。美国纽约大学教授张旭东在对《中华读书报》的访谈录(见该报2002年7月17日)中,曾经尖锐地指出:“现在,中国任何一个现象都只能在别人的概念框架中获得解释,好像离开了别人的命名系统,我们无法理解自己在干什么。我们生活的意义来自别人的定义,对于个人和集体来说,这都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如果中国人获得‘现代性’的代价是只知道‘现代性’而不知中国,这会是很可悲很滑稽的事,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本末倒置。”他认为学术界应该提出“我们现在怎样做中国人”的问题,这实际上是“中国文化如何在当代西方各种强势文化的影响下进行自我定位和自我构想,实际上也就是一个争取自主性,并由此参与界定世界文化和世界历史的问题。这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根本性的抱负和自我期待。”

这两段长长的引文,反映了东西方文明交往在当代的荒诞失序现象。它不仅是在荒诞失序的解构文学领域内,而且表现在文化思想和学术各领域中,文学不过是最敏感的领域罢了。美国全球化史学的代表人物沃勒斯坦在1999年就提出了建立21世纪的社会科学的问题(见《所知世界的终结——21世纪的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中文版)。他认为:“中国,一个拥有5000年文明传统及世界上1/4人口的国家,在建构21世纪新的社会科学中肯定起核心作用。”这是对抗这种失序的建设性意见。我认为,21世纪这种失序将在文化交流中变为有序,而无形但自觉的民族精神将乘风破浪成为文明交往的航标。

什么是真正的、具体的、有活力的现代化?历史经验和现实实践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是根植于自己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之中,只有把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与本民族优秀文化结合起来,才能以文化安全的态势、以民族的特色立足于世界大潮之中。在全球化文明交往中,西方文化作为一种强势文化,它要求其他民族接受这种文化,而不是平等的交往关系。所谓“西化”,是西方文化“化掉”东方文化的民族特征,使其失掉民族精神,从而沦为无根感、无方向感的“文化殖民地”。即使在西方强势文化之间的交往中,许多国家对这种文化安全也充满着高度警惕性。许多初到法国的外国人都发现,法国人不喜欢讲英语。这不是因为法国人英语水平低,有些法国人会说英语,却愿意用法语回答游人的问题,这就是法国人把法语视为法兰西文化的依托,也是法国文化遗产教育的结果。美国的国魂教育、德国的民族习惯教育、意大利的国粹艺术教育,都是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措施。这说明了文明交往中一个辛辣的真理:一个国家,没有强大的综合国力,就要挨打;没有技术,一打就垮;没有自身的民族文化,不打便垮,只有成为外国的文化俘虏了!

同类推荐
  • 世说清语:清朝生活图志

    世说清语:清朝生活图志

    《世说清语——清朝生活图志》是从服饰、饮食、建筑、交通、信仰、节日、仪礼七处着眼介绍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王朝的历史。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小见大““史论结合”。在具体介绍一事一物发展历程的同时,注重从时代大背景去分析,更能加深读者对事物何以如此的理解。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由于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古代王朝,它又处于中西交融的起始阶段,所以读者在现代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多可以从清朝找到起源。这无疑可以增强代入感,增强读者阅读趣味。
  • 什刹海与京杭大运河

    什刹海与京杭大运河

    本书介绍了北京城市发展史、京杭大运河开通及漕运史、北京著名风景区什刹海与京杭大运河的历史关联、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什刹海地区保护、建设、管理的成效。
  • 取名

    取名

    古人云: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良名。姓名,传承了人的情、意、志,姓名,蕴涵了人的精、气、神,姓名,传达着天地之玄机。姓名虽不能直接决定人的一生命运,但好名字透着时代的信息,凝聚着深刻的寓意,寄托着人的理想、抱负和志向,助你树立人生的追求目标,激励你奋发向上,努力进取,在心理上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影响人的一生。如何为孩子取一个好名字?当名字成为自己人生的阻碍时,如何去改名?当你打算筹建一个公司或企业时,又如何为它取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 丝路要道:玉门关(文化之美)

    丝路要道:玉门关(文化之美)

    这里,是古老而又富有神奇传说的关塞;这里,有“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悲凉;这里,更是自古中原进入西城的门户……
  • 汉民族发展史

    汉民族发展史

    本书以研究汉民族发展源流为对象,对汉民族的起源、形成、发展、特征、文化进行了全方位审视,综合了几十年来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材料翔实,并有不少创见,填补了民族学研究的一项空白。可供学者、大学生和关心改革与民族前途的读者研究、参考。
热门推荐
  • 缠绵入骨:宝贝,宠你上瘾

    缠绵入骨:宝贝,宠你上瘾

    他把她吃干抹净,马小允:我要报警!他毫不在意,女人,睡了我,你还要报警?过来,我还要你睡一次…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亿万世界

    亿万世界

    三千大世界,亿万小世界。一个小家族走出问鼎大千世界至尊强者
  • 异界域神传

    异界域神传

    只想好好生活了却此生,怎奈世间万物不顺意,我只能举起手中屠刀俯指天下,四海谁不从?我只是异界一征服者。
  • 袁世凯发迹史

    袁世凯发迹史

    袁世凯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死后,还会背上“窃国大盗”的帽子。他一生处心积虑,就为了把任何事情做得圆滑灵通,没想到天不遂人愿,他终究还是做了反面人物。客观地回顾袁世凯一生,我们会发现,他既不是一个愚蠢的人,也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相反,他是一个能力特别强,手段特别灵活的人。袁世凯一生历经大风大浪,总能像变色龙一样随时随地揣摩和适应着环境和潮流,为的是总站在正确的一边,他的站队艺术和应变心机很值得借鉴。畅销书作家姚尧将为读者揭秘袁世凯的发迹之路。
  • 《覆天之路》

    《覆天之路》

    神奇圆珠寄存脑海,天才少年穿越异界。本以为会是异界的称霸之旅,却被无情的赋予了史上最严肃的使命。是永生还是百年后化为一捧黄土?看少年如何解开亿万年的隐秘,走上那永不回头的覆天之路!
  • 重生之神盒修真

    重生之神盒修真

    “王意”出身工人家庭,30岁,因工作中被领导算计开除,伤心欲绝和好友喝酒,回家途中闲逛,机缘巧合落入水中穿越末世仙界,得到仙界神人赠神物传承,结果遇到仙界痴迷功法老者借身练法,秘法失误导致“王意”穿梭时空,返回到地球,可是没想到的是……………。
  • 冼魔录

    冼魔录

    “无妨,我若不死,便可以护他一世平安。”其实他的要求很简单,只是想要简简单单的,守着那一亩半分田地,恬静的活下去。很久以前,他便是这样一个人,时间近不了他的身。孤独吗。大概吧。
  • 三世琉璃七世泪

    三世琉璃七世泪

    我系情堪伤,我忧爱断肠。白首不至老,莫言天地长。落红难葬泥,随风入长江。一词一阙一段伤,一锦一画一山河。一琴一人一生残,一恋一怨泪几行?关注十银吧。
  • 宝悉地成佛陀罗尼经

    宝悉地成佛陀罗尼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无上道祖

    无上道祖

    龙乾大国,固若金汤,子民世代以学问、气血温养玉石,玉石开窍,便可幻化万物,生凶禽猛兽、变幽冥鬼虎,操浩瀚,掌星宇!石峰,石府落魄秀才,却私藏逆天之玉“天地往生石”,他韬光养晦,明读书暗习武,养白玉炼魂骨,风云涌动的一刻,就是他化身成龙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