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849800000008

第8章 唐代丝绸之路

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秦王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执掌了唐朝的政治大权。唐太宗在政变后妥善处理了遗留下来的问题,调整了最高决策集团,稳定政治局势。唐太宗在经济上休养生息,抚民以静,努力创造各种条件,恢复和发展生产,为国家提供充足的财富。经过几年的努力,唐朝出现了一个比较繁盛的局面,史家称为“贞观之治”。在这一过程中,唐太宗先后平定了经常侵犯边境的东突厥、吐谷浑、高昌等,统一了西北边境,打通与西域交往的通道。

唐代以一种开放的心态与世界交往,丝绸之路空前的繁盛。在唐代广德元年(763年),原州被吐蕃攻占以前,丝绸之路经过宁夏的路线大致与汉魏时期的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路线一致。唐代在交通要道上每30里设立一个驿站,负责公文、信函的传递和各级官员、中外使节的接送,所以把有驿站的道路也称为驿道。从都城长安也就是今天的西安市出发,渡过渭河到达咸阳,往西经过陕西的礼泉县、乾县到彬县,过彬县、长武县,沿着泾河河谷到甘肃的泾川县,再向西北进入平凉市,从平凉西行30里到达安国镇,再西行就进入宁夏境内。

从长安经原州到河西的道路经过著名的萧关,人们把这段道路称为萧关道。唐代是诗歌极大发展繁荣的时期,一些文人墨客或途经萧关,或送别经萧关而西行的友人,写下了许多美丽的诗篇。让我们暂时告别边关的忙碌和行进的疲惫,在诗歌中感受一下历史的回音吧。

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借用汉代《饶歌十八曲》中的《上之回》为题,写下了新的《上之回》:

回中道路险,萧关烽堠多。

五营屯北地,万乘出河西。

单于拜玉玺,天子按雕戈。

振旅汾川曲,秋风横大歌。

唐代原州是防御突厥的重点地区,军事地位特别重要。我们穿越历史的时空,仿佛看见萧关古道上的烽火台,在晨昏中保持着坚挺的姿态,时刻准备传递边关的信息;北方游牧民族骑兵奔驰而过掀起阵阵尘浪,边关告急,朝廷派遣大军出边地反击的士兵,在秋风中高唱凯歌班师回朝。卢照邻在诗歌中借汉武帝的故事,抒发安边定远的愿望,诗人主张让单于入朝谒见天子,以停止边境上的民族战争,让边塞各族人民都能享受和平的快乐。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向沙场老。

莫作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王昌龄《塞下曲》

中秋八月,南方也许正是草繁叶茂的时节,而北方边地却已到处是枯黄的芦草,山野出现一片凋谢的景象,再加上边塞地区离战场比较近,更显得沉闷,诗人的心情如同大雁南归一般,厌恶了征战。

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

吹之一曲犹未了,愁杀楼兰征戍儿。

凉秋八月萧关道,北风吹断天山草。

昆仑山南月欲斜,胡人向月吹胡笳。

胡笳怨兮将送君,秦山遥望陇山云。

边城夜夜多愁梦,向月胡笳谁喜闻。

——岑参:《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

这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715~770年)送别大书法家颜真卿(709~785年)出使河陇,充任河西陇右军试覆屯交兵使,离开都城长安时写的。岑参曾在边塞任职多年,对边关的生活很是了解。一提到胡笳声,就让人不由得想起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想起蔡文姬曲折的人生历程,想起她在匈奴对故乡的思念,想起她惜别稚子时的隐痛与悲怨。胡笳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乐器。也许因为蔡文姬的悲凉经历,秋风乍起,胡笳声起,给人一种凄凉感觉。西域胡人对着弯月吹着胡笳,吹完一曲又一曲,在楼兰等地征战和戍守边关的勇士的心情随着乐曲声波澜起伏。大书法家西行经过八月的萧关道,已是凉风阵阵,到处是黄芦草;天山的草已经干枯,疾风吹过,断草乱飞。边城的夜是多么的寂静和漫长,没有人喜欢听那向月吹奏的胡笳,因为那只能增加戍边者思乡的愁苦之情。

诗人在诗中写到陇山,陇山是古代对六盘山到渭河的南北走向山脉的通称,位于关中平原西部,丝绸之路东段南道就翻越陇山。传说古代戍守边疆的人西行,出了大震关登上陇山,回首向东,秦川如带,向西望去,陇坂九回,艰难险阻,征途漫漫,悲怆之情油然而生,如同歌谣中所唱:“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肝肠断绝。”大书法家西行的道路没有经过陇山,但诗人在写作手法上用历史的景象和想象的手法,写出了一个西行者远离都城长安、到异地任职的孤独心情。西地景象也许就是“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悲切的胡笳声、悠扬的笛声,都能使人情绪悲凉激动。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使至塞上》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使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这位被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大诗人在途经萧关时写下了这首诗。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成了脍炙人口的经典名句。

诗圣杜甫在《喜闻盗贼蕃寇总退口号》中也写道:“萧关陇水入官军,青海黄河卷塞云。北极转愁龙虎气,西戎休纵犬羊群。”萧关地处边境地区,成了战争与和平的分界线,诗人喜欢用“萧关”来指称边关及边境战事。

唐人诗词中的“萧关”给了人无限的遐想:和平时期,这里是中西交往的通道,商旅不断,驮马成队;烽烟点起,这里又是战鼓声声。

粟特人(Sogdian)是古代中亚的一个民族,居住在泽拉夫善河流域,这块地方在琐罗亚斯德教的经典《阿维斯陀》中被称为“天下第二美好地区”,仅次于雅利安人居住的雅利安·维杰。历史上粟特地区的地理范围主要包括今天中亚乌兹别克斯坦的塔什干、撒马尔罕、布哈拉之间及其附近的地区。这个地区处于东西、南北商业贸易路线的交叉点,同时又是古代欧亚多个文明的交叉点,有“文明的十字路口”的美誉。粟特人利用其优越的地理条件从事贸易活动,在客观上也担当了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使者的角色。德国学者克林凯特说:“粟特人从未建立过强大国家,自从波斯阿契门尼德王朝起,他有时附属于强大的邻国,有时分裂为许多小王国,这些小王国的处境,随着时期的不同而在完全独立与臣属国之间变化。尽管如此,粟特人很善于运用巧妙的手段,处理政治上的逆境。从各种情况中争取最有利的结果,并在文化上和经济上保持很大程度的独立性。”粟特人利用在商业上的优势周旋于各个强大政权之间。

6世纪以后,中国历史文献把居住在今中亚地区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粟特人总称为“昭武九姓”。昭武的名称最早见于《魏书·西域传》,在讲到康国时说:“其王本姓温,月氏人也。旧居祁连山北昭武城,因被匈奴所破,西逾葱岭,遂有其国。枝庶各分王,故康国左右诸国,并以昭武为姓,示不忘本也。”昭武城就在今甘肃省临泽县境内。《北史·西域传》中记载昭武九姓的国家有康国、安国、钱汗国、米国、史国、何国、乌那遏国、穆国、漕国。《新唐书·西域传》中对昭武九姓国国名有新的说法:“枝庶分王,曰安,曰曹,曰石,曰米,曰何,曰火寻,曰戊地,曰史,世谓‘九姓’,皆氏昭武。”昭武九姓在族源上不是大月氏人,而是中亚操东伊朗语族的粟特人。《新唐书》还说昭武九姓“善商贾,好利,丈夫年二十,去傍国,利所在无不至”。道出了昭武九姓人善于商贸的特点。粟特人很早就活跃在丝绸之路上,从事丝绸贸易的中转工作。粟特人的商业活动,也推动了地区文化之间的交流。在汉魏时期,大量的粟特高僧进入中原地区,为佛教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

唐朝时期,粟特人大量入唐,有的还在唐朝政府和军队中任职。在中国文献中把他们称为胡商或商胡,他们在丝绸之路沿线上建立了许多移民的聚落。在敦煌发现的《沙州都督府图经》写本中提到石城镇,这个石城镇在罗布淖尔西南320里的若羌境内,即古代鄯善国所在地。贞观中(627~649年)康国巨商康艳典(康染颠)来到鄯善居住,胡人跟随而来,形成聚落,初叫典合城。这座城四面都是沙漠,上元二年(675年)改名为石城镇,隶属沙州管辖。康艳典还修筑了新城(弩之城)、葡桃城、萨毗城。这些城镇都处在东西方交通要道上。8~9世纪,河西走廊被吐蕃人控制,安西四镇相继陷于吐蕃,回鹘人就成为葱龄以东丝绸贸易的最大中介商,粟特商人和回鹘人就往来于庭州、弓月和碎叶之间的天山北道上,把大量的丝织品运往西方。

从北朝开始,粟特人就进入宁夏地区。昭武九姓国在7世纪以后都属唐的羁縻州府,在阿姆河以北以康国的势力最为强大。贞观四年(630年),唐朝军队平定东突厥后,迁居在东突厥的地区的部分昭武九姓牧民以部落为单位,归属唐朝,移居“河曲”地域中西部。唐朝在那里建置鲁、丽、塞、含、依、契6个羁摩州,以唐人为刺史,管理当地的昭武九姓牧民,当时人称为“六胡州”,在行政上划归灵州都督府监管。

唐代时期,昭武九姓中的康国多次献胡旋女于唐朝。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胡旋女》生动描绘了胡旋女的优美舞姿:

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

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

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

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

曲终再拜谢天子,天子为之微启齿。

胡旋女,出康居,徒劳东来万里余。

中原自有胡旋者,斗妙争能尔不如。

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环转。

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

……

太真就是唐玄宗宠爱的妃子杨玉环,她善于跳胡旋舞。宫廷中的妃子喜欢跳胡旋舞,说明当时胡旋舞在社会上很流行。

宁夏南部的固原地区,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也形成了粟特人的聚落。在固原的考古材料中就有丰富的粟特人即昭武九姓人的资料。

从1987年到1995年,在固原市西南的南郊乡羊坊村、小马庄村、王涝坝村先后发现了1座隋墓和8座唐墓,这些墓葬都坐北朝南,从东向西呈一字形排开,依次为史索岩墓、史铁棒墓、87M1、史诃耽墓、史道洛墓、史射勿墓、史道德墓、82M2.其中有6座墓葬是昭武九姓史氏家族的墓葬。根据出土的墓志分析,史射勿、史诃耽、史道洛、史铁棒出自一系,互为子孙;史索岩和史道德属一系,是叔侄关系。在这些墓葬中出土了表现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文物,如罗马金币、萨珊银币、金覆面、蓝宝石印章等。这些史姓人物都是侨居在中国的昭武九姓中史国人及其后裔。

史国,又称为乞史或佉沙,也叫羯霜那,在今撒马尔干南沙赫里夏勃兹。史姓人从北朝时期就来到原州,隋唐时期就在原州一带为官,与康国人、何国人、安国人通婚。

史射勿1987年,考古工作者发掘了固原市原州区南郊乡小马庄村隋正仪大夫史射勿墓,该墓的墓道、天井、过洞、墓室等处均绘有壁画。画面多单体人物,壁画的内容为武士、花卉、侍从等。墓道壁画上的武士浓眉、深目、高鼻,有胡须、头发向上梳、戴冠。身穿红色交领宽袖长袍,下穿宽口裤,脚穿黑色靴子,侧身而立,双手执环首刀,看起来勇猛有力。壁画中的武士形象,明显承袭了北周壁画的画法。过洞天井壁画中的武士形象和墓道壁画中的武士形象很相似。墓室西壁南侧画一幅侍女图。

在墓中出土了一些精美的文物。白瓷钵,造型丰满,是隋代白瓷中的精品。

墓中还出土了鎏金桃花形花饰,高6.5厘米,宽5.2厘米,外沿有两条錾金联珠,中间有一周30枚圆形联珠纹饰。桃形中央装饰有菱形不规则边框。

镶玻璃条形铜饰高9厘米,宽2厘米,呈条状,顶端有花,中间镶嵌五颗绿色玻璃珠,一侧嵌有16枚呈联珠纹样,中间嵌白色珍珠;另一侧是菱形和椭圆形相间的图样,在椭圆形中间镶嵌玻璃珠。

在史射勿的墓中还出土了一枚萨珊银币仿制品,直径2.7厘米,重3.3克。从银币的图案分析,属于萨珊王朝卑路斯(PerozⅢ)银币。银币正面由联珠纹组成边框,中间是萨珊王侧面肖像。王冠的顶上有翼状的装饰物,前部有一个新月托球。背面也是用联珠纹构成边框,中间是拜火教的祭坛,坛座有两级,上面立着一个圆柱,柱上有三角形的火焰。火焰的左侧是新月,右侧是五星。祭坛的左右有拱手向对而站立的祭司。铭文已经模糊不清。金币币面两侧打有孔。

史射勿卒于隋大业五年(609年),终年66岁,由此上推,他生于西魏大统九年(543年)。大业六年葬于平凉郡的咸阳乡贤良里。根据出土的墓志分析,史射勿字槃陀,平凉平高县人,他的祖先出自西国即粟特人的城邦国家,他的曾祖和祖父时就已经来到中国并在政府部门任职。史射勿也立下了军功,隋大业元年(605年),被授右领军、骠骑将军。史射勿的墓志中还提到了他的七个儿子,史诃耽是其长子。

史诃耽字说,史射勿的儿子,卒于唐总章二年(669年),享年86岁。1986年在固原南郊小马庄村发掘其墓,出土了六曲玻璃杯、蓝色圆宝石印章、玻璃杯、玻璃花和石门等物品。

出土的六曲玻璃杯高1.8厘米,口径4厘米,底径2.3厘米,直沿稍向外撇,腹壁呈瓜棱形,棱间有用鎏金铜箔贴的槽,分成六瓣。口沿处比较薄,底部较厚。玻璃杯表面分化层为银白色,内部分化层出现暗红色。

在史诃耽墓中发现一枚蓝色圆形宝石印章,直径1.6厘米,厚0.5厘米,一面光洁,一面凸起。凸起的一面中间为一卧狮,狮子面部清晰,鬃毛直竖,身后立3棵树状物,顶似花蕾。纹饰上方有一周铭文,铭文属于中古波斯文系统。铭文内容,学者林梅村先生认为要从右向左横读,根据现行中古波斯铭文转写体系转写为z’tyh’b’tyh’tyh觢,读为āzādīhābādīh觢ādīh,意为“自由、繁荣、幸福”。印章图案中神兽守护生命树的主题表现的是琐罗亚斯德教中的内容。根据琐罗亚斯德教的传说,世界分为4个时期,每个时期3000年,共经历1.2万年。在第二个时期,用泥土塑造的“原人”伽玉玛特受到安格拉·曼纽及其僚神的攻击死去,但伽玉玛特的种子被保存下来。40年后,从种子生出人类最早的一对伴侣,这对伴侣像大黄树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这就是人类的始祖。印章中雄狮守护的那棵树是祆教中的生命树。这枚印章的出土,为了解祆教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学证据。印章中的图案艺术主题来自于萨珊波斯艺术。所刻图案是7~8世纪金银器中常见的图案。根据林梅村先生的研究,有3件西亚或中亚银器上的图案和固原发现的波斯铭文印章上的图案十分相似。一是彼得格勒艾米塔什博物馆收藏的虎纹鎏金银盘;二是瑞典卡尔·肯佩的收集品——洛阳出土十二曲银碗;三是乌兹别克斯坦卡马河流域苏德亚卡尔村出土的狮纹八曲银杯。7世纪中叶,穆斯林世界逐渐崛起,统治波斯、占有中亚后,使得大批琐罗亚斯德教教徒向东迁徙,在流亡东方的时候把萨珊波斯的艺术品带到中国,留在固原。

史诃耽夫妇合葬墓出土了拜占庭金币仿制品,直径1.9厘米,重0.8克。外边缘较宽,单面压花纹,有一周旋纹形成边框,中间为东罗马皇帝肖像。

出土的石门内容十分丰富。石门由门楣、门额、门框、门槛、门砧和门扇6部分组成。门楣呈半圆形,长90厘米,中高29.5厘米,厚12厘米。门楣正面刻有两个朱雀,朱雀上面是卷云纹,下面是山峦,山峦间装饰以团花。门额是长条形,正面由珠联纹构成环形边框,中间装饰有图案。图案中间是一只怪兽,口露利齿,面目狰狞,两侧是天马、荷花、朱雀。门框长110厘米,宽20厘米,表面磨光,减地线刻桃形连续花结图案。门槛长77.7厘米,高17厘米,两面磨光,上面减地线刻两方连续忍冬纹样图案组成的一条纹带。门砧长53厘米,宽24厘米,高21厘米,三面抛光,素面,铆孔呈长方形。门扇两个,左门扇被盗墓者砸毁成两段。左右门扇上的图案基本呈对称图案。门扇边缘是连续忍冬纹的装饰带,中间站立一人,头戴双扇小冠,上插楔形簪,蚕形眉,柳叶眼,直鼻,留有胡须。身穿宽袖交领长袍,束有腰带,足穿云头靴子。人物后面刻有卷云纹。忍冬图案也出现在固原出土的北魏漆棺画上。

出土了一合青石墓志,题为:“唐故游击将军、虢州刺史、直中书省史公墓志铭并序”,墓志内容叙说了史诃耽的生平事迹。在史诃耽父亲史射勿的墓志中说史射勿是“平凉平高县人,其先出自西国”。而在史诃耽的墓志中就直接说“原州平高县人,史国王子苗裔也”。再次有力地证明了史氏家族的族源问题,是昭武九姓史国人的后裔。

史道洛在“大唐故左亲卫史公之墓志铭”中说史道洛是原州平高人,祖父多悉多,是北周时期鄯州刺史,父亲“射勿槃陀”,说明他是史射勿的儿子。史道洛一生中只任过左亲卫这一官职,以后“退静闲居在家”,永徽六年(655年)正月廿八日卒于劝善里,终年65岁。他的夫人康氏在贞观二十年(646年)二月十二日卒于家中,终年55岁。唐显庆三年(658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合葬在原州百达原,即现在的墓地。

1995年,中日原州联合考古队对位于固原南郊小马庄村的史道洛墓进行了发掘,出土了彩绘描金镇墓武士俑和镇墓兽各两件,还出土了东罗马金币等珍贵文物。史道洛墓中出土的彩绘大型镇墓武士俑、镇墓兽在宁夏地区属首次发现,是唐墓出土陶俑中的精品。

镇墓武士俑分为张口和闭口两种类型。张口镇墓武士俑通高86厘米,身高76厘米,泥质灰陶,站立在岩形的底座上,双腿分开,右脚稍向前迈,腰部以上半身转向右侧。脸部偏向右侧,浓眉大眼,目光斜视上方,口微张开,留有胡须,面部涂成红色,眉目和胡须用墨线勾勒。头戴护耳头盔,护耳向上卷起,彩绘描金。身着明光铠甲,下着战裙,战裙上彩绘花纹图案,双臂向前弯曲,双拳紧握,握拳中有孔,可能原来握有武器。整座武士俑孔武有力。闭口武士俑的造型和张口武士俑的造型很相近,只是腰部以上转向左侧,脸部偏向左侧,口呈一字形紧闭。在高度上比张口武士俑稍低一点。

人面镇墓兽通高55厘米,兽身高46厘米,泥质灰陶。人面兽身,蹲坐在岩形的底座上,后腿弯曲,前腿伸直,腰向下弯。脸部朝向前方,高鼻,有须,闭口,头戴兜鍪,左右两肩上长有翅膀,有四根爪趾。整个镇墓兽彩绘描金。

兽面镇墓兽通高52厘米,兽身高43厘米,泥质灰陶。狮面,大嘴张开,利齿外露,耳朵向上竖起,双目圆瞪,面目很是狰狞,左右肩部到头部长有翅膀。兽面镇墓兽的姿势与人面镇墓兽的姿势相似。

东罗马金币直径2.1厘米,重4.6克。查士丁尼二世金币。正面是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二世(565~578年在位)的正面肖像,头戴珠饰皇冠,两耳侧垂珠饰。铭文为DNIVSTNVSPPAVG。在肖像的上下边缘各打有一圆孔,孔径有2毫米。背面是阿波罗神的站立像,铭文为VICTORIAAVGGG,底部铭文为CONOB。

史铁棒字善集。史铁棒的墓中出土的文物比较少。在“大唐故司驭寺右十七监史君墓志铭并序”中记载了他的生平事迹。史铁棒是原州平高县人,他的祖父是史槃陀,曾任右领军、骠骑将军;父亲是史大兴,曾任上骑都尉、左卫安化府军头。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史铁棒出自史射勿之系。史铁棒在显庆三年(658年)任司驭右十七监的官职,负责养马,墓志中说他善于养马,“牧养妙尽其方,服习不违其性”,善于把握马匹的生长习性。史铁棒于乾封元年(666年)八月十三日因病卒于原州平高县劝善里,终年44岁。咸亨元年(670年)十二月十三日迁到史氏家族墓地。

史铁棒墓中出土了东罗马金币仿制品一枚,直径2厘米,重7克,单面压花纹,顶部有一小穿孔,穿孔口有打磨过的痕迹。正面为阿尔达希三世的侧面肖像,头戴王冠,脑后飘发,眼睛较大,鼻高,身着铠甲,颈部有项圈。周边有中古波斯文铭文“Ardashir”,意为坚强、意志力。

史索岩字元贞。墓志中说史索岩是建康飞桥人。明末清初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说:“建康城,在甘州镇西二百里。”史索岩的曾祖时期就已经来到中国并在朝廷任职。他的曾祖史罗,在北魏时期任宁远将军、西平郡公。他的祖父史嗣任镇远将军、通直散骑常侍,袭爵西平公,鄯、廓二州诸军事,鄯州刺史。父亲史多,在北周任三命上士、旷野将军、殿中司马、左卫掌设府骠骑将军。祖上三代在朝廷任职,可谓门第显赫。史索岩本人在隋朝曾为晋王杨广的库真,仁寿四年(604年)升任大都督、长上宿卫,大业元年(605年)官拜左御卫安丘府鹰扬郎将,大业九年(613年)被授平凉郡都尉。隋朝灭亡后,史索岩投诚唐朝,在唐高祖李渊时期,曾被任命为朝请大夫,兼授右一军头,后来又任左屯卫、立功府骠骑将军。贞观元年,史索岩因病上疏请求还乡,显庆元年(656年)五月十三日卒于原州万福里家中,享年78岁,葬于高平之原,即现在所发掘的墓葬之地。史索岩的夫人安娘是安国人,出土的《安娘墓志》记载了她的生平事迹。安国,一名捕喝,又作布豁,在今天中亚的布哈拉。

1985年8~11月考古工作者在固原南郊乡羊坊村对史索岩夫妇的合葬墓地进行了发掘。出土了朱雀图壁画、罗马金币仿制品、白瓷豆、四系白瓷罐、玉钗、石门等文物。

朱雀图壁画高112厘米,宽114厘米,下部是一幅蔓枝莲花,中间是一花叶组成的莲花台,朱雀就位于莲花台上面,双目圆睁,长嘴下垂,脖子比较细,挺胸抬头,双翼对称,向上张开呈半环状。

四系白瓷罐的肩部与口沿处均匀分布着四个提耳,提耳呈现两瓣重合状。瓷罐圆鼓腹,腹以下逐渐向内收敛,到底部向外展开,有假圈足。瓷罐的外壁涂有白釉,下部的釉流成滴泪状,底部露出白胎,有冰裂状的开片。

出土的石门由门楣、门额、门框、门槛、门扇和门砧6部分组成。石门上的各个部分都有花纹图案来装饰。门楣正面刻有两只侧身而立、做欲飞状的朱雀,中有缠枝蔓草和卷云纹来装饰。门额表面磨光,正面图案是以桃形缠枝双结花纹为主,中间加饰卷云纹或如意纹,下侧边框中所刻花纹为两方连续卷草图案,中间加饰卷云纹。门框表面磨光,正面及门框内侧减地线刻桃形缠枝双结花纹,中间加饰卷云纹。门槛上面中央减地线刻一团花,左右对称连续卷草纹。正侧面中央为缠枝双结,左右也是对称连续卷草纹。门砧上有长方形榫眼,边角削圆,三面线刻狰狞凶猛的兽面,门扇的边框用连续忍冬纹样来装饰,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是站立的朱雀,中层是做行进状的青龙,下层也是做行进状的怪兽。

出土了一枚东罗马帝国金币仿制品,直径2.4厘米,重7克。这枚金币已被剪过边,单面花纹,上下均有一个穿孔。正面为东罗马皇帝半身肖像,头戴由联珠纹组成的盔,身着铠甲,右手执短矛,矛尖露于左耳下,耳边有飘带。

史道德字万安,祖籍建康飞桥。史道德的曾祖史度,任职河、渭、鄯三州诸军事;祖父史多,也就是史索岩的父亲,任隋朝开府仪同、左卫安化府骠骑将军;其父在唐朝任正仪大夫,平凉县开国侯。史道德和史索岩出自同一史氏家族,是史索岩的侄子。史道德以东宫左勋卫起家,龙朔三年(663年),任兰池监。总章二年(669年)任给事郎,后又任玉亭监。玉亭监是负责牧马的,兰池监是管理马政的。前文中提到的史铁棒在显庆三年任“司驭右十七监”的官职,也是负责养马的事情,看来昭武九姓的人在养马业上有一定的特长。史道德于唐仪凤三年(678年)三月十九日因病卒于原州平高县招远里家中,享年66岁。同年十一月八日葬于原州百达原史氏家族墓地。

1982年10~11月考古工作者在固原南郊王涝坝村史道德的墓地发掘出动物纹圆形金饰、兽面金饰、素面小铜镜、东罗马金币和金覆面等随葬品。其中出土的金覆面比较特别。它是由11件金质构件组成,护额饰1件,下部是一长条形金片,长5厘米,宽1.2厘米,其上为一半月间托一圆形。护眉饰两件,是用鎏金铜片打造而成的,形似飞燕,两尖端上各有一孔。护鼻饰1件,长6.3厘米,形状像人的鼻子一样,中部起脊,背面凹下,下端有两个孔。护唇两件,合起来像人的上下嘴唇,两端稍尖,有孔。护颌饰1件,两侧为长条形,长17.3厘米,宽14厘米,由叶片状铆接而成,中部为椭圆形。护鬓饰两件,形制相同,下为长条形扁片,上部焊接一长方形片饰,一角削去,上面锤打凸起叶状纹饰。这件金覆面出土时已经移位,护鬓饰也有可能是护耳饰。

动物纹圆形金饰由打押而成,单面花纹。外边缘有一周花纹,有4个孔,向内有一周联珠纹,正中是一动物,头和前腿向前伸,动物周围有6个孔,以品字状排列。从打孔的情况来看,这件动物纹圆形金饰原缀在墓主人的衣物上。史道德的墓中还出土了兽面金饰,制作比较特别。单面花纹,打押而成,形状很像一个兽面,从上向下收缩,头的上部两端有左右对称的耳朵。中间是一个穿孔,下面是呈对称状的眼睛、眉毛,眼睛是涡纹状,鼻子桃形,下颌比较尖,有一穿孔。

墓中出土了东罗马帝国金币仿制品1枚,直径2厘米,重4克。双面打押图案,顶部有孔。正面中央为东罗马皇帝的侧面肖像,头戴用联珠纹组成的盔,身着也用小联珠纹组成的铠甲,肩扛短矛或标枪。背面为一胜利女神像。币面两面的文字大多已模糊不清,无法辨识。

除了在固原发现昭武九姓人的墓葬外,1986年在宁夏盐池县苏步井乡窨子梁也发现了一处何国人家族的墓地。何国又称为屈霜你迦,在今天撒马尔干西北60里。在何姓墓群6号墓中出土了一合石门,上面有优美的“胡旋舞”图案。

隋唐时期,昭武九姓人来到原州地区,在这里生活。原州的山水养育了这些西域来的“胡人”,他们在中原王朝的政府中任有一定的官职,在当时的封建国家政权的运转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他们聚族而居,在接受中原文化的同时还保持着一些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婚姻上多与昭武九姓人内部通婚,史索岩夫人安娘就是安国人,墓志中说她是“安息王之苗裔”;史诃耽的夫人康氏是甘州张掖人。史道德墓中出土的金覆面的葬俗,与波斯和中亚的覆面葬俗有一定的联系;头部放置钱币和口中含钱币的葬俗表现了昭武九姓人祖上在中亚的埋葬习俗。出土的动物纹圆形金饰和兽面金饰等器物表现出中亚、西亚的风格。史氏家族墓中的联珠纹和怪兽装饰图案起源于萨珊波斯。史射勿墓中出土的金戒指中镶嵌的宝石是从中亚、西亚地区传入的。这些表现多元文化风格的文物,展现了固原在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多彩故事。来华的史氏家族把原州当做自己的故乡,死后都埋葬在原州。随着岁月的流逝,坟土上长满了蒿草,在北风吹过的时候,隐约闪现着历史的回音。

一提起“安史之乱”,人们自然会想起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城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还会想起洪昇《长生殿》中杨玉环和李隆基两人之间缠绵的爱情故事,想到马嵬驿美人杨玉环凄惨地死去。

6世纪中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629~650年在位)完成了统一西藏高原的事业,并创制了文字,制定了成文法典《十善法律》。松赞干布几次向唐请婚。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唐蕃之间经济文化交流不断。松赞干布死后,吐蕃不断向外发动战争,征服了邻近的不少民族。吐蕃向唐的统治区域发动了进攻。咸亨元年(670年),侵扰龟兹,进而攻陷西域“白州等一十八州,又与于阗合兵,袭龟兹拨换城,陷之。罢安西四镇”。垂拱二年(686年),吐蕃占领安西4镇,控制了唐朝通向西域的道路。直到长寿元年(692年),唐军在王孝杰的统领指挥下,击败吐蕃军,收回了安西四镇。唐王朝再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从内地和附近地区发兵前往驻守。唐朝还要对付突厥、回纥、契丹等对边境的侵扰。唐朝忙于应付边患,国内兵力虚弱,这就给安禄山发动叛乱提供了机会。

安禄山是营州柳城(今辽宁锦州)胡人,在唐朝对东北的战争中立下军功,受到唐玄宗的赏识,一人兼领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控制了河北和河东地区。《旧唐书·安禄山传》中说安禄山晚年肥胖臃肿,“腹垂过膝,重三百三十斤,每行以肩膊左右抬挽其身,方能移步”。但他为了讨好唐玄宗,还是不顾自己肥胖的身躯,“至玄宗前,作胡旋舞,疾如风焉”。他不断招兵买马,任用胡人为将领。天宝十二年(753年),安禄山诱降了被回纥攻破的突厥西叶护阿布思的残部,加强了自己的兵力。安禄山利用唐朝国内兵力空虚、人民痛恨宰相杨国忠的机会,于天宝十四年(755年)冬,从范阳起兵,带领所部及同罗、奚、契丹和室韦人组成15万大军南下,很快就渡过黄河,直逼洛阳。安禄山在武牢关和洛阳城下打败封常清带领的唐军,占领洛阳。天宝十五年(756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燕。唐朝派20万大军在潼关一带和安禄山相持了半年。唐玄宗命哥舒翰东出潼关收复陕洛。叛军击败唐军,乘胜攻入潼关,威震长安。唐玄宗和杨国忠等向成都逃去。在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跟随唐玄宗的军队请求唐玄宗杀掉杨国忠,赐死杨玉环。长安被叛军占领。此时,叛军内部也是矛盾重重,为了利益,争夺得你死我活,安禄山被他的儿子安庆绪杀死。

太子李亨率军从马嵬驿北上,在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北)即位,任用李光弼和郭子仪为将,并得到回纥的援助,于至德二年(757年)收复长安和洛阳。安庆绪退到邺郡(今河南南阳)。乾元元年(758年),唐军攻邺数月都不能下。乾元二年(759年)三月,曾投降唐的史思明再次叛唐,从范阳带兵救邺,打败唐军。史思明杀掉安庆绪,在范阳称帝。同年秋天,占领洛阳。后来史思明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杀死。宝应元年(762年),唐代宗李豫借回纥之兵收复洛阳,叛军的主要将领相继投降唐。宝应二年(763年),史朝义自杀。整个安史之乱持续了8年,历3朝,对唐朝的经济社会产生了极大的打击,是唐朝历史发展的转折点。从此,唐朝逐渐走上衰落的道路。

安史之乱期间,唐朝为了抵御安禄山和史思明的进攻,把在河西、陇右的军队大批调到前线,造成西北边防的空虚。吐蕃乘机攻占了陇右各州的土地。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吐蕃攻陷了长安。不久就退出长安。唐朝陇右十余州处于吐蕃的控制之下。吐蕃在攻取长安的过程中,攻陷了原州、秦州、安乐州和石门等7关,这些地区从此被吐蕃控制长达80年之久。吐蕃在占领了长安15天后就撤出长安,退守原州、渭州、会州等地。唐和吐蕃在宁夏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各有胜负。到唐德宗时期,对吐蕃采取了以和谈为主的策略。建中四年(783年),双方在清水(今甘肃清水)会盟,重新划定唐与吐蕃之间的界线。泾州西至弹筝峡(今甘肃平凉西北泾水口)西口,陇州(今陕西陇县)西至清水县,凤州(今陕西凤县)西至同谷县(今甘肃成县),暨剑南西山、大渡河东,为唐朝边境。吐蕃防守兰州、会州、渭州、原州等地,西至临洮,东到成州及大渡河以西。即大致从今六盘山中段南至陇山南端,然后再向南穿西汉水、白龙江,循岷江上游到大渡河,再循南下。此线之东为唐朝境地,以西为吐蕃统治区域,中间有双方不能侵占的“闲田”。双方约定,黄河以北,从故新泉军,直北至大碛,直南至贺兰山骆驼岭为界,中间都为闲田,作为双方缓冲地带。但是盟约没有维持多久,吐蕃便毁约进犯唐境,唐分朔方兵屯守邠、宁、庆州,并在险要之地设置烽燧,确保环庆路的安全。吐蕃在宁夏北部攻灵州不下,只好绕过灵州,攻下盐州和夏州,并在灵州西南约100里的鸣沙屯有大军。唐朝用重兵做后盾,利用了20来天的时间筑了盐州城,加强了和吐蕃对峙的实力。吐蕃和唐朝在争夺和对峙中消耗着各自的力量。唐军在剑南、盐州、维州等地重创吐蕃。唐在原州、夏州、长乐州等地的战斗也取得胜利。元和十四年(819年),唐军击溃了包围盐州的吐蕃15万大军,迫使吐蕃走上了和谈的道路。长庆元年(821年)九月,吐蕃派出礼部尚书论纳罗到长安和唐举行“长庆会盟”,盟约重新确认清水会盟时划定的守界。到唐大中三年(849年)一月,吐蕃发生内乱,宰相论恐热愿将秦州、原州、安乐州和石门关等7关归还唐。同年六月,泾原节度使康季荣接管原州和石门、驿藏、木峡、制胜、六盘、石峡等6关;邠宁节度使张君绪接管萧关;灵武节度使朱叔明接管长乐州,李钦接管安乐州。这样,今宁夏全境就归还唐朝管辖。同年七月,“三州七关军人百姓,皆河、陇遗黎,数千人见于阙下。上御延喜门抚慰,令其解辫,赐之冠带,共赐绢十五万匹”。在吐蕃不断进犯唐朝边境和占领原州地区以后,从长安经秦州、原州到敦煌的丝绸之路东段南北两道都受到阻隔,并且河西地区也被吐蕃占领。从长安到西域的道路起先走的是回纥道,《旧唐书·李德裕传》中说:“承平时,向西路自河西、陇右出玉门关,迤逦是国家州县,所在皆有重兵。其安西、北庭要兵,便于侧近征发。自艰难以后,河、陇尽陷吐蕃,若通安西、北庭,须取回纥路去。”即从长安向北到天德军(今内蒙古乌加河东岸),经“参天可汗道”到回纥牙帐(在内蒙古鄂尔浑河上游),再沿杭爱山、阿尔泰山的南麓到西域。但是这条道路路途遥远,环境恶劣。直到原州等地复归唐朝,大中年间(847~860年)张义潮收复被吐蕃占领的河西走廊地区以后,从长安经河西到西域的传统道路才得以畅通。但从长安经今宁夏境向西道路不再过原州,而是向北经过灵州再向西域,形成一条“灵州—西域道”。

灵州—西域道作为丝绸之路的线路,一直使用到北宋初年。这条道路的大致走向是:从长安出发,向西沿着泾河抵达邠州(今陕西彬县),再沿着马岭水(今环江)继续北上,经宁州(今甘肃宁县)、庆州(今甘肃庆城)、方渠(今甘肃环县)到灵州。再从灵州向西进入河西走廊地区,有三条路线:南线由今天的青铜峡渡过黄河,沿着黄河外侧经中卫市到甘肃武威;北线从灵武向北经过今银川市,再向西翻越贺兰山,穿过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到居延海,再向西进入河西走廊地区的肃州(今甘肃酒泉);中线是从灵武到青铜峡,渡过黄河,进入阿拉善左旗,向西穿越腾格里沙漠到凉州。在这三条路线中,北线主要是用作军事,中线是河西、西域回鹘人入贡中原的必经路线,南线则是使臣、商人、僧侣的行经路线。

大中五年(851年)沙州张义潮归唐后,他的使节也是绕过凉州到达灵州,再到长安的。《新唐书·回鹘传下》中记载:“大中十年(856年),宣宗务绥柔荒远,遣使者抵灵州省其酋长,回鹘因遣人随使者来京师。”唐宣宗派去安西的使者在灵州与回鹘派来的使臣相遇,没有再西行,而是一起回到长安。

中国古代正史和出土文献都记载了经灵州到西域的路线。《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中记载了后晋天福三年(938年)彰武军节度判官高居诲跟随供奉官张匡邺西去于阗册封于阗王李圣天为“大宝于阗王”沿途的记闻。高居诲说:

自灵州过黄河,行三十里,始涉沙入党项界,曰细腰沙、神点沙。至三公沙,宿月支都督帐。自此沙行四百余里,至黑堡沙,沙尤广,遂登沙岭。沙岭,党项牙也,其酋曰捻崖天子。渡白亭河至凉州,自凉州西行五百里至甘州。甘州,回鹘牙也。其南,山百余里,汉小月支之故地也,有别族号鹿角山沙陀,云朱耶氏之遗族也。自甘州西,始涉碛。碛无水,载水以行。甘州人教晋使者作马蹄木涩,木涩四窍,马蹄亦凿四窍而缀之,驼蹄则包以牦皮乃可行。西北五百里至肃州,渡金河,西百里出天门关,又西百里出玉门关,经吐蕃界……西至瓜州、沙州,二州多中国人,闻晋使者来,其刺史曹元深等郊迎,问使者天子起居。瓜州南十里鸣沙山,云冬夏殷殷有声如雷,云《禹贡》流沙也。又东南十里三危山,云三苗之所窜也。其西,渡都乡河曰阳关。沙州西曰仲云,其牙帐居胡卢碛。云仲云者,小月支之遗种也,其人勇而好战,瓜、沙之人皆惮之。胡卢碛,汉明帝时征匈奴,屯田于吾卢,盖其地也,地无水而尝寒多雪,每天暖雪销,乃得水。匡邺等西行入仲云界,至大屯城,仲云遣宰相四人、都督三十七人候晋使昔,匡邺等以诏书慰谕之,皆东向拜。自仲云界西,始涉碛,无水,掘地得湿沙,人置之胸以止渴。又西,渡陷河,伐柽置水中乃渡,不然则陷。又西,至绀州,绀州,于阗所置也,在沙州西南,云去京师九千五百里矣。又行二日至安军州,遂至于阗。

俄国人钢和泰在中国获得的出土于阗文书《使河西记》中,记载了于阗使臣经甘州(张掖)、凉州(武威)到灵州的行程。被斯坦因盗走的敦煌文书《西天路竟》,记录了五代时期内地僧人前往天竺取经的行程,反映了经灵州的中西交通路线:“东京至灵州四千里地。灵州西行二十日至甘州,是汗王。又西行五日至肃州,又西行一日至玉门关……”一时间灵州—西域道成为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西域各国的特产和中国内地出产的丝绸、茶叶等成为道路上的重要运送物品。灵州—西域道路沿线都是产马区,当时的各个政权为了加强自己的军事实力,极为重视马匹交易,马匹是灵州—西域道的重要交易商品。这条道路一直延续到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党项首领李继迁反宋以后,才逐渐被阻隔。北宋时期,中国的北方和西方崛起了辽、金、西夏三个少数民族政权。到南宋时期,宋朝到西域的道路被金、西夏阻隔,因而海上丝绸之路便逐步兴起。传统的丝绸之路便逐渐失去它原来的贸易主渠道的地位,但继续发挥着作用。从中国内地到西域的丝绸之路的商品特点也发生了转变,马绢贸易、茶马互市成了丝绸之路的一个新的交易类型,并且经历元、明、清三代而不衰。

当时的灵州—西域道还是一条佛教文化传播之路。西去天竺、于阗的中原僧人,东来长安、五台山的西域僧人都频繁地活动在灵州道上。敦煌出土文书S。529《定州开元寺僧归文启》就记载了后唐同光二年(924年),定州开元寺僧人归文前往天竺取经途中到达灵州,归文“兼将缘身衣物,买得驼两头,准备西登碛路”,说明经过灵州到西域的道路要穿越戈壁沙漠。文书P。3973《往五台山行记》中记载了一个僧人戊寅年从沙州出发前往五台山,辛卯年十一月回到沙州。有研究者认为在唐末五代时期,有一条从沙州到五台山的佛教传播路线,即经瓜州、肃州、甘州、凉州、灵州,然后向北经过丰州、胜州、朔州、代州、忻州到达五台山。这条道路把印度和五台山两大佛教中心连接起来。

灵州作为重要的军事重镇和丝绸之路的一个中转站,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灵武市位于宁夏平原中部,黄河东岸,地处东经106°11′~106°53′,北纬37°29′~38°23′之间。东边与盐池县接壤,南与吴忠市、同心县相连,西与银川市、永宁县隔黄河相望,北与内蒙古鄂托克前旗相邻。南北长约98公里,东西宽约54公里,面积3648.5平方公里。东部是草原山地,西部是引黄灌区,市区坐落在引黄灌区的中部。

早在3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灵武市北的横城水洞沟遗址见证了灵武及宁夏这块地方的久远历史。水洞沟位于灵武市东北60里。1919年,比利时传教士肯特由宁夏银川前往陕西,在水洞沟发现了古人类活动遗迹,引起了考古学界的重视。1923年,法国古生物学家、史前考古学家德日进(Pierre Teihard de Chardin,1881~1955年)、桑志华(E。Licent,1876~1952年)在这里发现了史前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石器和动物化石,水洞沟因此而成为我国最早发现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文化遗址。1928年,布勒(M。Boule)、步日耶(H。Breuil)、桑志华和德日进共同发表了以水洞沟和萨拉乌苏为主要材料的考古报告《中国旧石器时代》。该书是第一本研究和介绍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存的专著,而且其中的研究方法初步奠定了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方法论基础。196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著名考古学家、古生物学家裴文中先生的指导下,对水洞沟遗址进行了发掘研究,证实此处是旧石器晚期人类活动遗址。在距今5000~7000年前,灵武市区北的三道沟、东部的鸳鸯湖等地生活着新石器时代的人群。

春秋时期,秦国的势力逐渐发展到灵武地区。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经过近10年的兼并战争,统一了全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王朝。秦朝全面推行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的郡县制,分全国为36郡。今灵武地区属于北地郡富平县(富平县治在今吴忠市西南)管辖。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大将蒙恬收复了被匈奴占领的“河南地”,并在此构筑城、亭障,并迁徙移民。西汉惠帝四年(前191年)设置灵州县,隶属北地郡管辖。这是灵武历史上最早的行政机构。当时所设机构在黄河冲击成的“洲”上,“随水高下,未尝沦没,故曰灵州,又曰河奇也。”曹魏时期,灵州归雍州管辖。东晋十六国时期,灵州相继为前赵、后赵、前秦、后秦、大夏所辖。407年,匈奴铁弗部赫连勃勃建立大夏政权后,在宁夏境地设置了高平城(今固原)、薄骨律城(今灵武市河中堡)、饮汗城(今银川市东郊掌政乡镇河堡一带)。饮汗城风景优美,赫连勃勃把此地辟为王家园林,名为“丽子园”。薄骨律城是宁夏平原在当时的一个军事重镇。“薄骨律”的名称来源,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的地理名著《水经注》中说:“河水又北,有薄骨律镇城,在河渚上,赫连果城也。桑果余林,仍列洲上。但语出戎方,不究城名。访诸耆旧,咸言,赫连之世,有骏马死此,取马色以为邑号,故目城为白马骝。韵转之谬,遂仍今称,所未详也。”以骏马颜色的匈奴读音“白马骝”来命名地名,后来音转为“薄骨律”。北魏时期,在北方边地设置“镇”,太延二年(436年)改灵州为薄骨律镇。孝昌二年(526年)把薄骨律镇改为灵州。北魏分裂后,灵州先属东魏,后属西魏。天平三年(536年)东魏把灵州迁到汾州隰城(今山西汾阳县城关)并设置侨置灵州。西魏则在大统六年(540年)灵州原地复筑州城,改灵州为临河郡,下辖回乐县。大统十二年(546年)恢复灵州。北周取代西魏以后,灵州属北周管辖。西魏北周时期的灵州管辖范围是宁夏平原。北周在灵州设置总管府,下辖普乐、怀远、临河、历城4郡。隋朝初年设置新昌郡,不久废弃。大业初年在此设置灵武郡,下辖回乐、弘静(治在今永宁县南)、怀远(治今银川市东)、灵武(治在原陶乐县西南)、鸣沙(治今中宁县鸣沙乡)、丰安(治今中宁县鸣沙乡东北)6个县,管辖今银川平原地区。

唐代是灵州历史上最为辉煌和引人瞩目的时期。唐武德元年(618年),设置灵州总管府,武德七年(624年)改成都督府,治所在回乐(今灵武市西南),下辖回乐、弘静、怀远、灵武、鸣沙5县,并且管辖安置突厥、回纥等少数民族的羁縻州。

贞观元年(627年),唐朝根据自然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个自然区域: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称为“十道”,灵州属关内道。

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击败薛延陀部。贞观二十年(646年)八月,唐太宗李世民北巡灵州,在泾阳接见了铁勒回纥、拔野古、同罗、仆骨、多览葛、思结、阿跌、契苾、跌结、浑、斛薛等11姓派遣来的使臣。李世民决定在灵州会见各部首领。九月,铁勒诸部落俟斤、颉利发等遣使数千人相继来到灵州,贡献方物,请求设置官吏,共尊唐太宗为“天可汗”。此时北部边境平定,唐太宗写下五言诗并勒石以记录这件事情:“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近日毛虽暖,闻玄心已惊。”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应各少数民族首领的请求,在回纥、突厥部之间“治大涂”,修建了一条号为“参天至尊道”的道路。道路沿途设置了邮驿68所,配备马匹和酒肉,接待来往的各族使节。这条道路从长安经灵州,向北可达贝加尔湖(回纥牙帐在贝加尔湖南娑陵水上,即今天的色愣格河流域)。

开元九年(721年),唐在灵州设置朔方节度使,“捍御北狄,统经略、丰安、定远、西受降城、东受降城、安北都护、振武等七军府”。治所在灵州,管辖盐、夏、绥、银、宥、丰、会、麟、胜、单于府等州。天宝元年(742年),灵州改为灵武郡。灵州的军事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成了唐肃宗李亨起家的基地。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唐玄宗逃往四川,到马嵬驿时沿途百姓愿意跟随太子李亨讨伐安禄山,收复长安。唐玄宗对李亨说:“汝好去。百姓属望,慎勿违之。莫以吾为意。且西戎北狄,吾尝厚之,今国步艰难,必得其用,汝其勉之。”太子李亨接受三儿子李倓的建议,北上朔方。李亨从马嵬驿经奉天(陕西乾县)、永寿(今陕西永寿县)、新平(今陕西彬县)、安定(今甘肃泾川)、乌氏驿(泾川东北)、彭原(今甘肃庆城西南)、平凉郡(今固原市)、宁丰南(今中宁县鸣沙镇),于天宝十五年(756年)七月九日到达灵武。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州城南门楼即大唐皇帝位。李亨把灵武郡改为灵州大都督府,诏郭子仪和李光弼率所统步骑5万从河北回灵州;封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兼任灵州大都督府长史,后又加封兵部尚书兼宰相;封范阳节度使李光弼为户部尚书,兼太原尹、北京留守、同书门下平章事。李亨还借助回纥的力量,反击叛军,收复失地。

唐代灵州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兵家必争之地。唐代中兴名将、朔方节度使郭子仪说:“朔方,国之北门,西御犬戎,北虞猃狁,五城相去三千余里。”在整个唐朝,灵州的战事不断,特别是与北方及西北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战争。唐朝前后派了100多位将领镇守灵州。

唐代的灵州,是唐和北方及西北游牧民族争夺和对峙的一个重要军事要塞,突厥不断攻袭灵州。唐朝建立之初,割据朔方的梁师都勾结突厥攻打灵州,被灵州长史杨则击败。武德八年(625年)突厥颉利可汗进犯灵州,被李道宗击退。贞观十五年(641年)十一月,薛延陀带领同罗、仆骨、回纥、靺鞨、霫之众南侵,屯于白道川。唐朝任命营州都督张俭统所部兵压其东境,兵部尚书李勣为朔方行军总管,右卫大将军李大亮为灵州道行军总管,凉州都督李袭誉为凉州道行军总管,分兵出击。武则天长寿二年(693年),突厥默啜领兵袭扰灵州。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697年)九月,默啜围攻灵州。中宗神龙二年(706年)十二月,突厥默啜攻灵州鸣沙县,灵武军大总管沙叱忠义领兵守御,最后战败,战死者达3万人之多。突厥强盛时期,像这样争夺灵州的战争多次发生。吐蕃强盛后,唐和吐蕃又围绕灵州展开了一系列的战争。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九月,吐蕃攻灵州,十月,朔方军节度使路嗣恭击败吐蕃,生擒500人,获马1500匹。大历三年(768年)八月,吐蕃数10万人进攻灵州。九月吐蕃又进犯灵州,被朔方骑将白元光击败,关内副元帅郭子仪于灵州破吐蕃6万余众。大历四年(769年)九月,吐蕃进攻灵州,被朔方留后常谦光击败。大历七年(772年)四月、八月、九月吐蕃多次进攻灵州,被郭子仪击败。大历十三年(778年)二月,吐蕃又进攻灵州。

五代十国时期,藩镇割据,灵州的设置不变,是朔方节度使的驻地。

宋代初期,实行州县两级行政区划。宋开宝二年(969年)废除节度使的设置。灵州下辖回乐县;又管辖八镇:清远、昌化、保安、保静、临河、怀远、定远、灵武。咸平五年(1002年),党项首领李继迁攻占了灵州,认为灵州“北控河朔,南引庆、凉,东据诸路上游,扼西陲要害,若缮城浚壕,练兵积粟,一旦纵横四出,关中莫知所备”,便把灵州改为西平府,定为王国的首都。宝元元年(1038年),元昊正式建立“大夏”国,即史称的“西夏”,把首都迁到兴庆府(今银川市)。灵州成为西夏的第二大城,与兴庆府并称“东西两京”。西夏在灵州设置了翔庆军,驻扎5万重兵。

西夏末年,蒙古人进攻西夏。西夏献宗乾定三年(1225年)十月,蒙古大军进攻灵州,西夏派遣嵬名令公来增援。蒙古军队渡河击败西夏军队。1227年蒙古灭西夏。元中统二年(1261年)三月,设置灵州、怀远县,安置屯民4800户。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设置宁夏府路,管辖灵武州、鸣沙州、应理州(今宁夏中卫市)等州。

明代,在全国设置军政合一的卫所制度,在灵州设置千户所,属宁夏卫和陕西都指挥使司。灵州千户所下辖13屯堡:枣园堡、吴忠堡、惠安堡、汉伯渠堡、金积堡、中营堡、秦坝关、夏家堡、河东关堡、红崖站堡、半个城、马家园、胡家堡;38燧堠:方塔墩、睱腰山墩、甜水河墩、红崖站墩、石灰口墩、一个井墩、虎剌都墩、保保沟墩、月台墩、木厂墩、护门墩、鱼湖墩、夏家堡墩、新接墩、古城墩、坝口墩、党千户井墩、峰台墩、滚泉墩、茨烟墩、辖十里墩、小岗儿墩、尖山儿墩、五里坡墩、高石崖墩、小沙沟墩、沙沟墩、项寺塔墩、长流水墩、许直墩、上十里墩、小沙井墩、白土岗儿墩、旧石沟墩、马鞍山墩、柴山儿墩、大沙沟墩、白塔儿墩;10城:大沙井城、石沟城、盐池城、隰宁堡、萌城、磁窑寨、清水营、横城、红山堡、红寺堡。明洪武三年,把灵州的居民迁到关内。洪武十七年(1384年),灵州故城西南角被河水淹没塌陷,在故城北7里的地方筑新城,把原来的居民和其他地方来的一些工匠民夫,编为瓦渠、枣园、苜蓿、板桥4个里,属宁夏卫经历司管辖。又把其他地方来的400户和宁夏前卫来的600户,共1000户,设置守御千户所,属陕西都司管辖。永乐年间,在灵州设置守备衙门,改成灵州千户所,属宁夏卫。宣德三年(1428年),黄河发大水,城被淹没。又在旧城东北5里筑新城,把灵州千户迁到城东。景泰三年(1452年)又增筑新城,也就是现在的灵武城。

清代初年,延续明代的卫所制度。雍正三年(1725年),废除卫所,把灵州千户所改为灵州直隶州,隶属宁夏府,下辖花马池分州和36堡:枣园堡、吴忠堡、惠安堡、汉伯堡、金积堡、忠营堡、秦坝关堡、同心堡、胡家堡、新接堡、临河堡、夏家堡、河东关、大沙井、石沟驿、盐积堡、隰宁堡、萌城堡、磁窑堡、清水营、横城堡、红山堡、红寺堡、兴武营、花马池、韦州堡、安定堡、柳杨堡、野孤井、西水头、南水头、张贵堡、孙家水、寺儿掌、铁拄泉、红崖站堡,辖境大致包括今灵武市、同心、盐池二县全部和吴忠市部分地区。同治十二年(1873年),把灵州南部的金积堡析出设置宁灵厅,直属宁夏府;把同心堡、红寺堡析出改设平远县,属固原州;把花马池分州改为盐捕厅。

民国二年(1913年),改灵州为灵武县,将灵武县东南的萌城、隰宁、惠安、盐积4堡划出并入盐池县。新中国成立之初,灵武县属于宁夏省,1954年属甘肃省河东回族自治区,1958年属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管辖。

灵武,除了兵戈之声,还有它浓浓诗意的一面。

筑坛登上将,膝席委前筹。

虏灭南侵迹,朝分北顾忧。

抗旌回广漠,抚剑动旄头。

坐见黄云暮,行看白草秋。

山横旧秦塞,河绕古灵州。

戍守如无事,惟应猎骑游。

——唐·吕温:《奉送范司空赴朔方》

一句“山横旧秦塞,河绕古灵州”,写出了灵州城的特点,黄河绕城而过。

曾宰西几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唐·贾岛:《送邹明府游灵武诗》

这位在诗坛上因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而留下“推敲”典故的诗人,依然保持着他在《剑客》中“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的豪情。在送友人的诗中,隐约显现着他的意气,西部边地,物产有限,负再多的债也不怕,任职期满回家的时候只带上自己的书。边关大雪纷飞,淹没了行人走过的踪迹;北风吹过,寒意直袭身上。躺在灵州客栈的床上,听见清晨的号角,客栈的行人还没有起行。在晓角中,或许能听见旌旗迎风呼呼作响的声音,或许听见战马的嘶鸣,我们已经无从感受诗人当时的情怀。

河冰一夜合,虏骑入灵州。

岁岁征兵去,难防塞草秋。

——唐·李频:《闻北虏入灵州》

李频(818~876年),字德新,唐睦州寿昌人,曾任都官员外郎和建州(今福建建瓯)刺史。在他的这首诗中描写了北方游牧民族每年趁着冬季黄河结冰,渡河袭扰边塞,年年征兵无数,却难以防范其骚扰。

胡人不断南下骚扰边境,特别是安禄山的叛乱,给整个唐朝的统治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大诗人杜甫听说太子李亨北上,便北上投奔李亨,不料半路被叛军俘获,送往长安,在叛军营中滞留半年。到至德二年(757年)二月,杜甫才得以逃脱,前往唐肃宗行在凤翔,被任命为左拾遗。杜甫难以掩饰他高兴的心情,挥笔写下了《送灵州李判官》,赞颂唐肃宗是“中兴主”,在朔方用兵收复大唐失地:

犬戎腥四海,回首一茫茫。

血战乾坤赤,氛迷日月黄。

将军专策略,幕府盛材良。

近贺中兴主,神兵动朔方。

杜甫在《惜别行送向卿进奉端午御衣之上都》写道:“肃宗昔在灵武城,指挥猛将收咸京。”再次歌颂了唐肃宗在灵武指挥平叛的功绩。

阴风猎猎满旗杆,白草飕飕剑戟攒。

九姓羌浑随汉节,六州蕃落从戎鞍。

霜中入塞雕弓硬,月下翻营玉帐寒。

今日路傍谁不指,穰苴门户惯登坛。

——唐·薛逢:《送灵州田尚书》

这首诗描写了当时朔方地区所居住的民族,有西来的昭武九姓人,有羌人,还有吐谷浑人;唐代在这里设置了六胡州管理归唐的突厥人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口。诗人希望田尚书如同春秋时期的司马穰苴一样,从容理政,安定边关。

在灵州,除了一些与战事有关的诗歌外,还有一些格调比较委婉、描写灵州美景的诗歌,为刚烈的灵州增添了一丝柔和的风情,让人们远离战马的嘶鸣,挥去沙场的烟尘,在轻柔的环境中感受一下塞上江南的美景。

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

水木万家朱户暗,弓刀千队铁衣鸣。

心源落落堪为将,胆气堂堂合用兵。

却使六番诸子弟,马前不信是书生

——唐·韦蟾:《送卢潘尚书之灵武》

韦蟾是晚唐诗人。他的这首诗描绘了宁夏平原和平时期一派田园气象和战争阶段军马驰骋相互交错的局面。其中“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这句成了吟诵灵武、赞美宁夏平原的经典名句。唐代在灵州地区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天授初年,大将娄师德受命在灵州等地督导营田,他勤于政事,“检校屯田,收率既多,京坻遽积。不烦和籴之费,无复转输之艰,两军及北镇兵数年咸得支给”。可见当时灵州等地生产的粮食是相当可观的。元和十五年(820年),灵州大都督府长史、灵监节度使李听对灵州境内光禄渠进行了修浚,可灌溉两千余顷。长庆四年(824年),疏通灵州的特进渠,灌溉田地600顷。灵州当时还是一个粮食转运集散地,《太平广记》卷484引陈鸿祖《东城老父传》云:“河州敦煌道,岁屯田实边食,余粟转运灵州,漕下黄河,入太原仓,备关中凶年。”

北宋时期,宋和西夏战事不断。陕西邠州人张舜民、元丰中跟随环庆帅高遵裕西征西夏。最后无功而返。张舜民在灵武写下了《西征诗》:

灵州城下千株柳,总被官军斫作薪。

他日玉关归去路,将何攀折赠行人。

张舜民在这首诗中嘲讽灵州城下的官军:现在把灵州城下的柳树都砍伐做柴烧,等将来收复了灵州城,拿什么来赠别西出玉门关的友人呢?在隋唐时期,人们在渭水河畔送别西行的友人,柳枝成了赠别留念的象征物。王维在他的《送元二使安西》中这样写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之涣《凉州词》中“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更是把边关与杨柳枝联系起来。张舜民在《西征诗》中讽刺了边地军士,因而受到贬谪,《宋史·张舜民传》中说:“舜民在灵武诗有‘白骨似沙沙似雪’,及官军斫受降城柳为薪之句,坐谪监邕州盐米仓,又追赴鄜延诏狱,改监郴州酒税。”这似乎有了点文字狱的味道。

明代时期,灵州地区是抵抗北方鞑靼的重要边防重地。明朝初年,鞑靼势力比较强大,明朝无力据守宁夏,因此在洪武三年(1370年)到洪武五年(1372年)之间,把灵州、鸣沙等地的百姓迁到关中一带,在宁夏北部造成无人地带,以此来防御鞑靼的骚扰。随着明朝军事实力的加强,被迁的人口陆续回迁。洪武九年(1376年),在宁夏设置宁夏卫,又从中原及江南地区迁徙军民到宁夏,其中以吴越地区的人居多。这些移民带来了江南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宁夏平原的生活习俗也发生了改变,史称有“江左之风”。明人的诗歌中就描绘了灵州及宁夏平原地区发生的变化。

晓入灵州旧塞城,元戎小队出郊迎。

貔貅云拥容尤肃,篦篥风回调更清。

沙苑喜闻无鬼哭,山田常见有人耕。

书生亦有安边计,盛世于今不用兵。

——明·马中锡

明代洪武、永乐时期,在宁夏平原地区实行屯田,调集军队千人开垦宁夏荒闲田。明英宗时在宁夏设立水利提举司,专管水利,兼收屯粮。经过恢复生产的措施,宁夏的引黄灌溉系统得到修复,河西的唐徕、汉延,河东的汉伯、秦家,中卫的蜘蛛等干渠全部疏浚。水利设施的修复,使得宁夏的屯田效果明显,连年丰收。兵部尚书王琼在视察了宁夏边地的军队后,在《宁夏阅边》中写道:“田开沃野千渠润,屯列平原万井稠。”主事王崇文在《郊望》中这样描写宁夏平原:“远近人家四野连,风光谁信是穷边。黄花争发酬佳节,绿水分流称力田。烽火报稀增乐事,河山景好落银笺。时平又得新渠利,会有民谣入管玄。”马中锡诗中的“山田常见有人耕”可以看出当时灵州地区生产逐渐在恢复。

在《嘉靖宁夏新志》中记载了一个行人王弘在灵州看见边地的烽火台不再有狼烟升起,飘荡中原教化的遗风,“烽火无烟旧有台”,“见说中州文教在”。

路入灵州界,风光迥不同。

河流清匝地,禾稼碧连空。

部伍兵威肃,忠贞士气雄。

尘消时雨后,西顾慰宸衷。

——明·冯清

这首诗描绘了塞上江南的美景:进入灵州地界,看到的风光与西北边地其他地区的景象迥然不同,河流清澈,河渠遍地,绿油油的庄稼望不到边;守边将士军威严整,士气高涨。作为官场中人,诗中难免过多溢美之词,但也写出了边地的情况。

(四)中卫——灵州——西域道上的城镇

唐朝末年,吐蕃攻陷了渭河流域和原州,长安至凉州的南北两条道路都不通畅,丝绸之路改走由长安经环庆大道进入灵州,由今天的青铜峡渡过黄河,沿着黄河外侧经过中卫市到甘肃武威,中卫就成为古代灵州—西域道上的重要城镇。

中卫市位于宁夏中部西端,东临吴忠市,南靠固原市和甘肃靖远县,西接甘肃景泰县,北连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是宁夏最新设立的地级市。200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宁夏回族自治区决定撤销中卫县,设立地级中卫市,管辖中卫城区、原吴忠市的中宁县和固原市的海原县。设市时间比较短,但中卫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

秦吞并六国,建立中央集权政府,将今天的中卫纳入版图,划属北地郡,沿黄河设置亭障关塞。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从北地郡西南析置安定郡,设立卷县(治所在今中卫市南古城乡)。汉宣帝五凤二年(前56年),将降汉的匈奴部族安置在今中卫境内,筑麦田城(常乐站马营),驻护羌校尉。东汉时期,北地、安定等地发生羌族起义,原先设置的郡县内迁,中卫地区成为羌族的游牧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里是游牧民族的活动地区。北魏时期,中卫地属于薄骨律镇管辖。西魏时期,属普乐郡鸣沙县。北周保定二年(562年),在鸣沙县设置会州,后又改会州为鸣沙镇。隋朝在开皇十年(590年),设置了丰安县,隶属灵武郡。丰安县是今中卫境内设置的第一个县级行政建制。

唐代时期,突厥九姓部落归附,在鸣沙境设置东皋兰羁縻州安置突厥部落。广德元年(763年),鸣沙城被吐蕃占领。大中三年(849)六月收复,在丰安设置雄州。中卫境内开始有州的建制。五代时期,大致沿用唐的设置。

北宋时期,党项族首领李继迁占领灵州等地,中卫地归入党项统治范围。1038年,西夏建立,设置力吉里寨,蒙语俗称应吉里(相当于县级建制,治所在今中卫城),境内设置西寿监军司,夏奲都六年(1062年)改为保泰军。

西夏在定都兴庆府后,利用唐末、宋初的灵州—西域道,形成了由兴庆府通往河西走廊的驿道。这条道路从兴庆府向西至贺兰山麓,折向南,经过今天的西夏王陵,沿着黄河外侧到雄州(今宁夏中卫),向西经鸡勒会抵达凉州,再经过甘州、肃州、瓜州、沙州等地通到西域。

元代改中兴路为宁夏总管府,升应吉里为应理州,治所在今中卫城,隶属宁夏府,与鸣沙州分治。明代初年废州。1392年以左屯卫屯种于中卫地。1393年,庆王朱栴就藩韦州,中卫的香山地区就成为庆王的牧马场。永乐元年(1403年),以庆王右护卫改置中卫,治所在原应理州城,鸣沙州并入应理州,隶属陕西都司,中卫的名称就由此而来。

清代初年沿用明代的建制。雍正二年(1724年),清朝批准设置宁夏府,改中卫为县,隶属甘肃省宁夏府。

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中卫县的建制和隶属关系没有改变。1929年元月,宁夏省正式成立,中卫县隶属宁夏省。1933年12月,从胜金关、山河桥以东分出中宁县。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卫县属宁夏省,1954年宁夏并入甘肃省,中卫县属甘肃省银川专区。1958年10月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中卫县又属宁夏。2004年成立中卫市。

中卫市是著名的旅游城市,沙坡头旅游区位于腾格里沙漠东南端,北部有沙海、铁路,中部有“金沙鸣钟”和沙漠绿洲,南有黄河、香山等景观。沙坡头的治沙成果保证了包兰铁路的畅通,成为治沙绿化的典范。

同类推荐
  • 郭嘉传人

    郭嘉传人

    我是郭奕,郭嘉的独生爱子。表字,咳咳,伯,咳咳,起……老爹的本事我学了个七七八八,但是这泡妞的品位和手段却绝对不会逊色!郭嘉未竟的事业以及他不会奢望的大业就由我来完成吧!————————————————————————来点推荐收藏什么的吧,这些玩意儿跟妹纸一样,本公子可是从来不会嫌多的啊!
  •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是一部风格独特的中国近代史作品。这本书主要写的是1840年到现在我们国家的建设情况,并以此为主轴,穿插着写了中、美、俄三国斗法的趋势。本书试图告诉读者,我们国家能从1840年被英国狠揍一顿后,发展到现在逐渐走向昌盛的原因。
  • 东云宫纷之落榣曲恋

    东云宫纷之落榣曲恋

    她是当今宰相之女,出身名贵。因为政治,她的父亲把她嫁给了太子。此后,他们每天打打闹闹,不亦乐乎。可当黑衣人元庇的出现,让她恢复了记忆,原来她是边疆琼云公主,当爱恨交织,为了父王,为了母后,为了家园和族人,她不得不选择了复仇。从此,夫妻在也不似当年。他早已经对她恨之入骨,她也对他心狠手辣。当九龙殿失火爆炸,他不顾一切的向她冲来。可她却心如死灰,早已冰凉。
  • 康熙死因探秘

    康熙死因探秘

    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帝王之一。这位建树颇丰的帝王身上有许多难解之谜:他为什么不惜冒着“乱伦”的非议。纳姑母为妃?倾心相爱的佟皇后难产而亡后,康熙为什么至死不立新的皇后?他为什么对寄予特殊情感的太子两立两废?“九子夺嫡”的血腥纷争给他的死赋予了太多玄机。
  • 史说益阳

    史说益阳

    本书是第一部尝试系统阐释和全面介绍益阳古城历史变迁与人文风采的作品。书中资料,含考古发掘、史志、方志、地方文史资料、档案和其他文献资料;书中还采写和改编了一些故事传说,以事叙史,以史记人。
热门推荐
  • 皓荡争途

    皓荡争途

    五国争霸,皓荡争途,屠尽天下!让我用手上的这把剑,斩断这乱世!
  • 恶魔总裁的契约情人

    恶魔总裁的契约情人

    一次偶然的邂逅,她对他使用了防狼杀招,却不想他摇身一变成了她的新任老板,本以为一切都是因缘际会,却不想步步都在他的精心算计之中,她以为她会是他最后一个女人,却不想只是她的一厢情愿,昨日誓言依旧,今日他已另娶他人。她含泪转身,发誓今生定要让他知道什么是痛失所爱,欲爱不能!
  • 帝国枭宠:丫头轻轻吻

    帝国枭宠:丫头轻轻吻

    会武术的贵族女姚婷薇在贵族学院遇见一个不像混混的小混混,一点一点的小事情,擦出一些一些的小火花,没说同意没说拒绝就这样,心慢慢的靠近,她的每一件事都牵动着自己的心,他的每一个举动都要仔仔细细的观察,惹上黑社会?惹上社会女青年?打一架看看谁厉害!抢小薇?抢天威?你够格?解决黑社会,干掉社会女青年,原本以为可以很好的在一起,结果父亲来到,每次都打架!每次都受伤!贵族女怎么可以受这样的伤?被迫出国去美国,天威请你等一等!我很快就回来……小薇,你回来了吗,想念很难受……
  • 佛说法常住经

    佛说法常住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你是我梦想环游的世界

    你是我梦想环游的世界

    他们沿着人行道往前走,微风徐来,飘来阵阵栀子花香。他们的身影被路灯拖得老长,时而又重叠在一起,恍然有一种缠绵的感觉。他偏头看了她一眼,她正低着头安安静静地想着什么,净美如瓷的脸庞在灯光下更加姣好,令人心动。他心里七上八下,他喜欢她,他突然想讲给她听——傲娇男神暗恋、苦追脸盲症女患者的逗趣欢乐青春爱情故事。
  • 神奇的地球家园

    神奇的地球家园

    《神奇的地球家园》带领青少年朋友探寻地球上的一些神奇的事物,如火山为什么会爆发,ufo是怎么回事,海市蜃楼是怎么回事等等,通过这些看似神秘的现象揭示一些科学方面的知识。
  • 乘风

    乘风

    大师兄又去撩妹啦!二师兄又沉迷辟谷不可自拔啦!三师兄又不要脸啦!四师兄又自恋啦!五师兄别讲荤段子了,六师姐和七师姐在后面看着你呐!麻麻这个门派好可怕啊我要回客栈!!——by被拐卖的方长
  • 可以失败不能失落

    可以失败不能失落

    在人生的道路上,在追求事业的征途中,每个人都会遇到诸多的不顺与苦难。在苦难面前是奋斗、进取,还是消沉、堕落,这往往是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人生并非理想化的,我们要勇于接受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考验,开拓进取,百折不挠,做一个勇敢的跋涉者。《可以失败不能失落》将带你体验形形色色的失败与成功,送给你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帮助你将坎坷化为坦途,将眼泪化为歌声。从而让你能坦然地面对挫折,面对苦难,面对生活。这样一来,你就将成为“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的“善战者”,从而主宰自己的命运。
  • 初中思想品德优秀教师说课经典案例

    初中思想品德优秀教师说课经典案例

    《初中思想品德优秀教师说课经典案例》为“初中优秀教师说课经典案例丛书”之一。书中所选说课稿多数是全国各省市说课比赛中的优秀作品,充分体现了各地最新教研教改方向,作者都是新课标教改的试验者和开拓者,引领着课堂教学的革新、潮流;并且这些说课稿均为实践型说课,追求教学的艺术性和高水平。
  • 大明饕鬄

    大明饕鬄

    说明末战火大汉千秋传颂警醒路,道祖宗千年阖族血泪征战史。彼说,中国之大历千秋万代人文传承,深远悠悠,所长众多,然何以泱泱大国为宵小所窃者三百载,极至天下大乱,道之所丧?又说,神州万里鹤起千行人才皑皑,治世之经典,强国之策论,沧海万粟云云察之不啻千年无终,何以沦为野蛮粪土,外强口食?政治?军事?文化?终其一查,不可居一。为小人者不论天下兴亡,为富贵者不察匹夫疾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