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学习习惯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保证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是孩子今后事业成功的首要条件。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培养是一脉相承的,在生活上有不良习惯的孩子很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从点滴生活小事做起。
15
给孩子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
父母箴言
父母不能因为孩子小,需要成人照顾而把他看成是成人的附属品。孩子也是一个完整、独立的个体,应该允许他们有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
思考好比播种,行动好比果实,勤于播种,才能收获多多。只有善于独立思考的孩子,才能享受到积极动脑带来的丰收喜悦,并最终品尝到成功的琼浆玉液。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比获得知识更重要。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的最大乐趣。”
有的父母把一切事情都安排得十分妥善周到,从来就没有什么事需要孩子自己去考虑,时间长了,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就被扼杀得差不多了,更谈不上解决问题的能力了。父母要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就必须给孩子创造一个思考的空间。
物理学家霍金曾讲过他自己大学期间的一件事。有一位老师口才极佳,课堂上旁征博引。但可惜的是,他讲得太深奥了,很多东西已超出当时同学们的接受能力。有同学抱怨说,自己一堂课能听懂一半就不错了,那位老师听说后,微微一笑道:“如果我所讲的你们都明白,那我还上这堂课干什么呢?你们想让自己的大脑干些什么呢?”霍金深受启发。
只会被动接受而缺乏创造性思维是与当代素质教育的精神相违的。父母应该提醒孩子注意:在课堂学习中,老师所讲的、所灌输进他们大脑里的东西,永远都不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只有当他们主动思考、主动探索,把这些东西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时,才算真正弄懂弄通了它们,并且在孩子独立思考的过程中,也定会“无心插柳柳成荫”,得到额外收获,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这时,孩子就会有成就感、自信心,进而激活自己的思维。如此这般,才会做到良性循环。
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孩子根据自身经验与自我分析去获取有关知识的能力,而并非取决于其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的内容以及书本上传递的内容的能力。
美国一所大学里,上午一位教授走进实验室时,发现一位学生在看资料,他没说什么,走了出去。下午,教授又走进实验室,发现那位同学还在看资料,于是问道:“晚上你打算干什么呢?”“继续看书,教授先生。”学生面露喜色,正等着教授表扬他勤奋用功。谁知,教授发问了:“那你打算拿什么时候用于思考呢?”学生愣住了。
以教师为主体,强调“教”的传统教学方式,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已渐渐让位于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的教学方式。一味被动接受的学生很难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永远不要怀疑主动思考问题的“意义”。相信自己的思维能力,相信“尽信书,不如无书”。在审查中考试卷时,专家们发现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试卷中现代文阅读历来包括课内课文阅读与课外选文阅读。可老师讲过的课文阅读的得分率远远低于课外选文阅读的得分率,有时竞相差20个百分点。
通过向学生调查得知,他们做课内课文阅读时,绞尽脑汁地回想老师当时是怎么讲的,而无法展开自己的思考;而做课外选文阅读时,他们无所顾忌,放胆发挥。原来,被动接受只会为成功关上大门,而独立思考则会开启另一扇成功之窗。
我们一起来看看张肇牧的故事。
肇牧十分喜欢做实验性的游戏,当听爸爸妈妈说要做有趣的实验游戏时,他非常高兴。与往常一样,由爸爸说,他动手。
“肇牧,从你的玩具中,找出两个同样大的杯子,一个比杯子大的碗或者锅都行。”
肇牧将三样东西拿来了。“爸爸,你看行吗?”
爸爸满意地说:“行。你用锅装些水来,并且将水分别倒进两个杯子,要求两个杯子的水要一样多。”肇收按示意进行。
然后爸爸问他:“你看两个杯子的水,是不是一样多呀?”
肇牧左看看右瞧瞧,说:“啊,是一样多。”
“你将一个杯子的水倒进锅里,你再看看,是锅里的水多,还是杯子的水多?”
谁知肇牧不假思索地给了爸爸满意的答复:“一样多。”
“为什么?你看锅里的水这么少,杯子的水那么多,怎么是一样多呢?”
肇牧从容地说:“爸爸你看,这是两个同样大的杯子,我倒进的是同样多的水,然后再把这个杯子里装的同样多的水倒进锅里,因为锅比杯子大,所以看起来锅里水像少些,其实它们一样多。”
谁能相信,这是一个年仅四岁的孩子能对液体容量守恒定律有如此肯定的回答,而且思维清晰,语言表达准确、完整。
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数学课上开始学习直式运算。别的学生都能按老师的要求,从低位向高位运算,而肇牧却别出心裁地从高位到低位进行逆向运算。老师指出后,他竟一意孤行。爸爸妈妈问他时,他振振有词地说:“从左边算到右边是我想出来的窍门。”
听他这么一说,爸爸妈妈意识到肇牧虽然违背了运算规律,却透露出一种萌芽状态的独创精神。
于是,爸爸妈妈在对他的“找窍门”给予充分肯定之后,循循善诱地告诉他,对自己周围的事物要多方位观察,对思维结果还需验证,验证的标准就是看它的实际效果。然后,爸爸妈妈与他一起分析逆向运算的弊端。最后,他口服心服地忍痛割“爱”了。正是由于举一反三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了小肇牧的思维、判断和推理能力。
那么,父母如何培养孩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呢?我们给父母们提供了如下几点建议:
1.留给孩子自己思考的余地
在与孩子相处或交谈中,父母要给孩子提出自己想法的机会。父母应经常以商量的口气与孩子进行讨论式的协商,留给孩子自己思考的余地。父母可根据交谈内容经常发问,如:“这两者有什么关系?”“你觉得怎么做会更好?”“你的想法有什么根据?”等问题,以引起孩子的思考。
2.给孩子创造一个独立思考的氛围
这对孩子形成独特的个性,表现有创新意识的思维、举动很重要。父母不能因为孩子小,需要成人照顾而把他看成是成人的附属品。孩子也是一个完整、独立的个体,应该允许他有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空间。
有句话说“什么样的父母教出什么样的子女”。因此,在父母努力启发孩子创造力的同时,不要忘了培养自己的创造力,使自己成为能欣赏孩子创造力,并能与孩子创造力互动的主力。因此,不必在孩子与孩子间制造竞争压力,也不必为了培育创造力,将家庭生活弄得紧张、沉重;更不必一反常态,变成严肃又过分认真的父母。
真正成功的创造力培养者,是能与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的。他们能像挚友般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举止;他们知道何时给孩子掌声,何时应扶持孩子一把,他们没有命令,孩子没有压力。
3.培养孩子创造性思考的能力
培养孩子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习惯,鼓励孩子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父母要不厌其烦地给予正确回答。对孩子的提问努力表现出兴趣,与孩子一起去思考,去寻求未知的答案,孩子提出问题的欲望就会不断增强。
不要阻止孩子探索性的行为活动。如孩子为了看个究竟,拆卸了玩具和物品,大人不要生气、谴责。
倾听孩子有意义的“瞎说”,允许孩子有“稀奇古怪”的想法。如遇到交通堵塞的时候,孩子向父母描述他要造一种带翅膀的汽车,如何在天上飞过去时,父母也可在旁边“添油加醋”。
16
鼓励孩子每天写一点东西
父母箴言
父母要鼓励孩子“即兴”写下自己的想法,而不必在乎语法和拼写问题。写作最忌讳的就是,正儿八经地坐在桌子前面,准备好纸笔,告诉自己“我要写作了”。写作贵在“自由自在”,所以提高孩子写作能力的关键一步是让他每天写一点。
1999年初,上海《萌芽》杂志联合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七所著名高校,举办了一次全国范围内的作文大赛,冠名为“新概念”,之后又举办了第二届、第三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者”中有21位一等奖获得者被各知名学校破格录取,他们这些成就的取得都是日积月累的结果,与他们坚持每天写一点东西的习惯是分不开的。
用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是对孩子思想和语言背景的最终检验。
一个人如果想成为一位作家,就必须做到:懂得并能将信息和想法综合起来;组织出原始的陈述内容;找到正确的语句;将内容按顺序排列起来;这些想法要在头脑中保持足够长的时间,以便将它们写在纸上。孩子是否有能力完成这样复杂的练习取决于三个因素:对自己想法的理解,语言的表达,还有基本的写作技巧。
刚开始孩子们只能写一些自己的经验,再后来写一些想象中的故事、诗歌和“评注性的文章”。一个孩子如果不能轻松地口述一件事,往往在试图写下它时也会发生困难。学校里的教学是不可能弥补孩子成长环境中的语言缺陷的。
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有三个孩子,至善、至美和至诚,他们都小有名气。叶老对孩子的写作训练,对父母们能有所启示。
一天,吃罢晚饭,叶圣陶戴上老花镜,坐下来开始给孩子改文章。三个孩子各居桌子的一边,眼睛盯住父亲手里的笔尖儿,你一句,我一句,互相指责、争辩。父亲并不责怪他们,说是改文章,实际上是和孩子们商量着共同措辞,提炼思想。
叶圣陶给孩子改文章不像老师那样在文章上画画改改,而是边看边问:这儿多了些什么,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遇到他不明白的地方,还要问孩子:原本是怎样想的,究竟想清楚了没有?为什么表达不出来?怎样才能把要说的意思说明白?有时候,父亲指出了可笑的谬误,孩子们就尽情地笑起来。每改完一段,父亲就朗诵一遍,看语气是否顺当,孩子们也就跟着父亲默诵。
父亲循循善诱,孩子们自奋其力,进步自然会很快。
那么,具体来说父母应怎样培养孩子每天动手写东西的习惯呢?主要应从三个方面着手:
1.鼓励孩子积蓄写作条件
写作条件是培养写作能力的基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观察与区分
引导孩子注重观察,在观察中分辨出事物细节上的差别。观察内容可以是自然万物,包括所有孩子感兴趣的树、虫、鸟、天空、宇宙、星辰等;也可以是人情世故,如人的表情、人的语言、人的性格、人的内心世界等。这样有助于锻炼出孩子“能区分”的“明亮”的眼睛。
(2)引导孩子在体验中成长
体验是一种最好的学习,只有在体验中成长的孩子才有自己的切实体会,才能为写作提供一种鲜活的基本生活感受材料。父母应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去亲身经历。
(3)记录一些好句子
歌德说过,人每天起码要听首小歌,读首好诗,看幅好画,如有可能,说几句合情合理的话。要想使孩子的写作变得有品位,很有必要让他们记录背诵一些好句子,不要多,但要经常。
比如,“洁白的良心是一个温柔的枕头”,“在朋友身上,我找到第二个自己”,“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风比马跑得快,但,马在风里跑”,等等,也包括大量脍炙人口的古诗、词、曲。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个精美的本子,随时把好的文字分门别类地记下来。
(4)规范孩子的语言
为了孩子,父母平时说话速度不要太快,发音用词尽量准确规范,因为父母的语言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若父母说话经常颠三倒四,胡乱用词,词不达意,很难要求孩子不这样。语言环境对孩子学习语言有着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只要孩子的语言表达清楚准确,写作就有了良好的基础。
2.鼓励孩子“每天写一点”
写作最忌讳的就是,正儿八经地坐在桌子前面,准备好纸笔,告诉自己“我要写作了”。写作贵在“自由自在”,所以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一步是每天写一点。
(1)想起来就写
写什么不作限制,让孩子自由发挥,想起来一件有趣的事情,或者想起来值得思考的事情,就立即写下来。当然对孩子来说,身边永远都带一个小本,可能开始的时候有些困难,但慢慢就会习惯。父母可以在床头、书桌、书包、厕所四个地方各放一支笔、一个小本。当然,这个小本应该精美一些。
(2)和孩子用书信沟通
写书信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如今大家都不太重视,实际上它是一项非常有意思的活动。与孩子用书信沟通也是维护良好亲子关系的一种新型“润滑剂”,而对于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来说,也可起到以逸待劳的作用。
(3)鼓励孩子随时写下自己的想法
父母应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及时把它记下来。孩子自己谈完想法,父母可以再作些提示。讨论时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不要以大人的构思习惯,去套住孩子活跃的思维。哪怕你是一个作家,也不要这样做。
3.与孩子一道展示写作成果
孩子的写作也需要积极的反馈和评价,所以每当孩子创作了好文字,一定要想办法展示出来,使孩子得到鼓励。
(1)评选好句子
对于孩子的习作,要客观地进行评估,但每一篇习作都应当有一些写得好,写得真实,甚至写得精彩的好句子,可以和孩子一道将好句子用彩笔划出来。然后和孩子讨论,为什么这些是好句子,当时是怎样想出来的。
(2)让孩子修改自己的作文
把孩子的写作成果保存起来,存够一定量的时候,和孩子一起选出一些当时认为写得比较好的文章,让孩子进行修改。这样孩子就能明显地看到自己的进步。
(3)必要时可以参加作文比赛
现在学校和社会经常举办学生作文比赛,如果条件允许,应当鼓励孩子积极报名参加。
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能把想说的意思写下来,就是一篇不差的作文了。
到三四年级以后,提高孩子的写作水平,主要兼顾两个方面:一是让孩子多读与其水平相适应的课外书籍,熟能生巧,看多了自然而然地会提高文字表达能力;二是常带孩子走出家门,让其能有更多的实际感受,以增加写作题材。
另外,父母在帮助孩子修改作文时,千万不要包办代替。切不可大笔一挥,又砍又添,最后不知是孩子的作文还是你的文章。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也不宜让他们整天读范文、写作技巧之类的书,因为那样只会使孩子成为另外一个“别人”。
17
劳逸结合才不会让孩子成为“病龙”
父母箴言
“望子成龙”是每个家长的期望,但一味地让孩子学习,而不注意休息,孩子就会成为“病龙”。注意培养孩子劳逸结合的习惯,使孩子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它不仅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而且还能给孩子一个强健的体魄。
孩子需要学习的科目多,知识量大,如果不善于调节,一味增加压力,不仅学习的效率无法保证,还有可能给孩子带来意想不到的危害,甚至损害孩子的健康。劳逸结合的学习方式,要比单纯给脑子加压的学习效果好得多。
对孩子来说,休息很重要,选择合适的休息方法更重要。休息的方式有很多种。对学生来说,最有价值的一种,就是转移注意力。在充分放松的基础上,对一段时间以来掌握的知识做一次回顾。像放电影一样,把学过的知识点过一遍,再逐一编织进自己的知识网络中。这样的休息相当于复习,而且有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
还有一种休息,是在放松的状态下,查找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哪一部分自己感觉比较模糊,哪一门科目自己比较发憷,在休息时的第一感觉,往往都是最准的。这样的休息相当于做大量的自测题,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迅速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及时进行弥补。
当然,如果孩子实在过于疲劳,出现了思维不畅、反应迟钝等现象,那就需要彻底的放松。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让孩子做一些运动。
运动是一种积极的休息方式。运动时,运动中枢兴奋,可快速抑制思维中枢,使其得到积极的休息,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经常参加运动锻炼的孩子,在智力和反应方面明显高于未参加锻炼或极少参加运动的孩子。
要培养孩子劳逸结合的习惯,父母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1.注意孩子的精神状态
当父母发现孩子出现走神、精力不集中、疲劳等状况,最好叫他立刻放下课本,休息一会儿。这样,既能让孩子觉得父母关心自己,又有助于加强孩子的上进心,休息之后用更大的努力投入到学习中去,效率一定会更好。
2.休息时和孩子交流
休息时和孩子交流,查找孩子存在的问题。孩子休息时,父母可以用和缓的态度陪孩子闲聊,问他新学了什么,哪些有意思,哪些兴趣差一些。孩子兴趣差的地方,往往就会成为学习中的漏洞,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弥补。可以和孩子共同讨论用什么方式,来保证这些内容不拉学习的后腿。
3.在休息时鼓励孩子
孩子休息时,常常会有心理压力,认为自己在耽误学习的时间,自己笨,越想心理负担就越重。这时,父母的鼓励会让孩子重新拾起自信,恢复得更快,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鼓励的方法,通常是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优点,让孩子知道,他在父母眼中永远是最棒的。
4.每天陪孩子锻炼
孩子用脑强度大,需要适当运动量。父母可以和孩子约定,每天学习疲倦后,和父母一起去跑跑步,或做一些别的锻炼。共同锻炼的过程,既有助于孩子的放松、增强孩子的体质,也能增进双方的感情,更能帮助父母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最好不要把时间规定得太死,孩子什么时候需要休息,父母就什么时候陪他锻炼。
5.用乐观的态度,帮孩子调节情绪
孩子的学习压力大,负担沉重,尤其需要父母来帮助他调节情绪。休息时,父母可以用乐观的态度,聊一些轻松愉快的话题。一定要从态度中体现出父母真心希望孩子快乐。只要每天能有很少一点温暖和快乐,就足以支撑孩子走过艰难的书山学海。
虽说体育锻炼对孩子养成劳逸结合的习惯很有益,但有一些孩子却不爱锻炼身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孩子的意志力薄弱,不能持之以恒
许多孩子自小就被宠爱,做事往往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缺乏持之以恒的意志力。锻炼身体实际上是很艰苦的,它不仅要劳其筋骨,而且要苦其心志。因此,孩子总是会为自己寻找客观的理由,躲避身体锻炼之苦、之累。
2.家长的坏习惯影响了孩子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成人没有余暇锻炼身体。资料表明,25~39岁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比例最小,在此年龄段,45.5%的男性和39.6%的女性借口工作太忙不参加体育锻炼。孩子的家长大多数处在这个年龄段,孩子很容易把父母的生活习惯当成自己效仿的对象。
3.孩子们的锻炼兴趣不能实现
有一些孩子,实际上是有锻炼身体的兴趣和想法的,比如说有的孩子喜欢踢足球,有的孩子喜欢游泳,有的孩子喜欢武术。一些家长却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强加给孩子,孩子锻炼身体的良好愿望一旦被压制,他明明喜欢锻炼身体,也会故意不锻炼。
4.锻炼的空间和外部环境不具备
许多学校学生人数众多,操场总是人满为患,有限的锻炼空间使一些孩子望操场而兴叹。
那么,怎样纠正孩子不爱锻炼身体的习惯呢?父母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1.培养孩子持之以恒的意志力
在对待那些有浓厚的锻炼兴趣,但意志力不够坚强的孩子时,父母应多鼓励,制定锻炼计划,并适当地创造奖励条件,以巩固强化孩子的兴趣。有的时候甚至可以采用一些惩罚的措施,从而纠正孩子不爱锻炼的坏习惯。
2.要从小培养孩子锻炼身体的兴趣
兴趣是人从事任何事情的基本动力。作为家长,不妨观察一下孩子对什么样的体育活动较为感兴趣,然后不动声色地提供一些条件及时加以引导。有了条件和父母的支持,孩子自然会积极主动地去参加体育锻炼。
3.根据孩子的年龄和体质教给孩子锻炼身体的正确方法
人的智力发展有一个最近发展区,身体素质同样也有一个“敏感教育期”。青少年时期是人体素质发展最关键的时期,这个黄金时期不容错过,否则将贻误终身。父母一定要了解一些基本的体育常识和生理常识,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和体质状况,合理分配锻炼时间,掌握锻炼技巧,切不可因噎废食或锻炼过度。
18
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
父母箴言
很多孩子每天都在为大堆大堆的作业而头痛。如果学习效率不高,那就更糟了。整天都在应付作业,玩的时间被挤掉了,生活和学习就会变得劳累无趣。所以,在提倡给孩子“减负”的同时,父母也应注意培养孩子高效率学习的习惯。
孩子们学习成绩的好坏,差别并不在于学习时间的长短,而在于学习效率的高低。作业拖沓,学习效率不高,反映的不仅是一个孩子的性格问题,更重要的是孩子对学习的态度问题。没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不可能有高效率的学习效果的。
很多孩子都为每天大堆大堆的作业感到头痛。如果作业拖沓,那就更糟了。整天都在应付作业,玩的时间被挤掉了,生活、学习变得十分劳累。所以,在提倡给孩子“减负”的同时,父母也应注意培养孩子高效率学习的习惯。
学习的目的是掌握和熟练运用知识,一切学习方法都是为这个目的服务的。从这个角度衡量,现有的课堂教学方式并不是效率最高的做法。
其中很明显的一点原因是,孩子和老师的感情联系,通常不像和父母那样强烈。孩子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也不会像在家里那么集中。这就说明,由父母进行亲子教学,在效率上要比孩子上课听讲更高。
学习的另一个目的,是让孩子掌握自学的能力。从自学的角度衡量,以大多数孩子的理解能力和智力水平,完全可以自行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而且这是一个连贯的思维过程,是一种智力上的探索,不会被外界因素所干扰。与课堂教学相比,效果只会更好,效率只会更高。
琳琳的暑假作业中,出现了正方体和长方体方面的题目,这是六年级的内容,妈妈为了激发她的学习兴趣,先卖了个关子,对她说:“等六年级再说吧,其实20分钟就能学会。”孩子一听,兴趣来了,说:“妈妈,你不是说笨鸟先飞吗?就让我当一回笨鸟吧。”
就这样,妈妈和琳琳一起分析长方体的表面积,琳琳自己很快就总结出了定理。妈妈再把参考书翻开,上面明确说这一段需要5个课时,而她们只花了几分钟,而且琳琳总结出的东西,与书中仅有个别文字上的差异。这使琳琳大受鼓舞。
能像这位妈妈那样,引导孩子在轻松、愉快中学习,只要能长期坚持下去,奇迹终究会出现。这个例子恰恰证实了自学和亲子教育在提高孩子学习效率方面有着怎样强大的威力。
父母在明确孩子学习效率方面的基础上,还应认真分析造成孩子学习效率不高的原因在哪里。通常情况下,造成孩子学习效率不高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性子慢,做什么都快不起来;学习时精力不集中,边写边玩;对学习缺乏兴趣,做作业的积极性不高。
第一种情况很复杂,且不好解决,必要时需找心理医生给予治疗。后面两种情况,父母则完全可以通过以下这些方法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帮助,让孩子改掉坏习惯。
1.从生活中的事情入手
一般来说,做作业慢、学习效率不高的孩子,其他活动也较慢。因此,应该从各方面来提高速度。首先可从穿衣吃饭做起。晚上睡觉前,将衣服按次序放在顺手的地方,早晨起床穿衣时可节省时间,还能使穿衣服的速度加快。吃饭时不要过多说话,也不要边吃边看电视。平时做事情时,不断对自己说:“再快一点,好吗?”长期坚持,就能养成良好的习惯。
2.教孩子做作业要定时定量
如果以前孩子做五道数学题要用20分钟。那么,教孩子从现在起,努力做到完成同样的作业量只用18分钟。开始时,不要把目标定得太高,循序渐进,慢慢提高。这样做也可以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做作业的积极性。
3.教孩子养成专心致志的习惯
教孩子开始做作业前,要把书桌整理好,把没用的东西放过去,把有用的书本和文具放在伸手拿得到的地方。一旦开始做作业,就要平心静气,专心致志,尽力排除一切干扰和杂念。
4.亲自给孩子讲解
对于那些孩子不易掌握、容易错的内容,父母可以先自学一遍,再给孩子讲解。这既可以加深孩子的理解,又能帮助父母掌握孩子的情况,还能在双方的讨论中,促使新知识和老知识融会贯通在一起。
5.与孩子并肩作战
一次“卡壳”,不仅当时会耽误孩子的时间,事后也能降低孩子的信心和学习效率。当孩子挠头的时候,父母应该立刻过去,陪他一起分析和解决问题。这能增强孩子战胜困难的信心,提高学习效率。
6.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
父母应该鼓励孩子自学,对于难以理解的知识,通过工具书和网络来查找相关资料。自学能使孩子越学越爱学,而且效率更高,知识掌握得更全面,并且相关知识都能连成一个有机整体。
7.帮孩子树立远大目标
父母可以经常和孩子谈论未来,帮孩子找到自己的长远目标,这就能让孩子真正懂得今天的学习是为了什么,从而增强上进心,提高学习效率。
8.效率是为了轻松
父母应该跟孩子说明,提高效率会让学习变得更轻松,效果会更好。这能改变孩子的习惯想法,不再认为学习就应该是苦差事,从而消除抵触情绪,提高效率。
9.从学习中寻找乐趣
乐趣会让学习的效率更高,所以,可以让孩子从学习中寻找乐趣。这样,孩子就会注意到原来没有发现的有趣之处,对知识会记得更牢。
10.给孩子精神奖励
每次做作业,孩子速度有所提高,就要表扬孩子。让孩子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进步,起到自我鼓励的作用。
19
培养孩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父母箴言
父母要注意观察孩子平时是怎样利用时间的,表扬其合理利用时间,批评其浪费时间,并给孩子提出合理安排时间的建议。如一个星期看几次电视,读几篇文学作品,以及每天晚上先做作业还是先整理自己的房间,使孩子体验巧用时间之妙。
爱因斯坦说过:“人的差异产生在业余时间。”达尔文也说过:“我从来不认为半小时是我微不足道的很小的一段时间。”从这两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出伟人们往往都是运用时间的能手,也能看出他们是多么重视时间,珍惜时间。
惜时是成功的秘诀。有的孩子平时做作业磨磨蹭蹭,边做边玩边听音乐,一个小时就能做完的作业结果做了三个小时还没做完。这很容易使孩子养成动作慢、注意力不集中的坏习惯,浪费时间和精力。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从小培养孩子的时间意识,使孩子懂得珍惜时间,学会管理时间,成为时间的真正主人,对孩子的成长可谓大有裨益。作为父母应该重视培养孩子安排时间和运用时间的能力。
教育孩子珍惜时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年幼的孩子还不能真正理解时间是怎么回事,更不懂得生命对于自己只能有一次。一般要到少年期,抽象思维比较发达,自我意识逐渐成熟时,孩子才能逐渐明白时间的无限性和人的生命的有限性。但是我们不能消极地等孩子到了少年期才对其进行惜时教育,而必须从小就培养孩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因为“开窍”表面看来是突然发生的,其实对生命的热爱,对效率的体会,对无限和有限的理解,都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没有早期的充分准备,就不会有“开窍”的到来;何况爱惜时间还有一个养成习惯的问题,习惯的养成并不是和理解和认识的程度完全相对应的。
我们建议父母培养孩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教育孩子树立时间观念,增强时间意识
父母要教育孩子要充分利用每一分钟,要让他懂得讲究效率,时间会相对变长;而不讲效率,时间则会相对地变短的道理。
有的事情是硬任务,必须在某个时间内完成,父母甚至可以建议孩子采取“倒计时”的方法来安排时间。例如,在一个月内必须完成的事情,算算还有多少天,自己就要规定每一天要及时补上。如果不能按时完成,错过了机会,就会前功尽弃,十分可惜。
父母还可以用别人珍惜时间的事例来教育孩子,从而使孩子认识到时间的价值。
如爱迪生为人类做出了一万多项发明,他为了做实验,甚至在新婚之夜忘记了新娘和前来祝贺的客人。
又如,居里夫人为了节约时间,每天只在实验室里啃几片面包。鲁迅先生更是惜时如命,他把随意占用浪费他人时间的行为视为“谋财害命”……通过这些事例,孩子就会逐步认识到珍惜时间的重要性,逐步树立时间观念,增强时间意识,从而在学习、生活中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
2.教育孩子学会集中精力做事
有的孩子,做事情时三心二意,甚至边玩边干,这是最浪费时间的。父母应教育孩子明白,做事就做事,玩就是玩,而且事情要一件一件地做,不可一心二用,为此,父母要指导孩子养成做事有头有尾,善始善终的习惯。比如打扫卫生,就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把房间里的每件东西都摆放在合适的位置。然后清扫地面、擦抹桌凳,也不能忘记倒掉垃圾。房间没清扫完毕,不能停下来玩或干别的事情。
一件事情做好了,父母要对孩子进行表扬,强化他的行为习惯;如果没做好,就要批评或让他重做。至于由于孩子效率提高,提前完成任务而节约下来的时间,则应由孩子自己去支配,以示“奖励”。
居里夫人就是这样对待孩子的。布置任务时她总是告诉女儿:“干完了你随便玩。”这样,不但有利于调动孩子完成任务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孩子在规定时间内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的习惯。
3.让孩子意识到浪费时间是要吃苦头的
现在很多孩子做事磨蹭拖拉,不珍惜时间,这些毛病与父母的娇惯有很大的关系。如,爱睡懒觉的孩子大多是作息时间安排不合理,早晨叫一遍不醒,叫两遍不起,最后实在没办法了才起来,但一看表,时间已经不早了,于是家长急忙帮着穿衣,准备书包,甚至连早饭都来不及吃就上学去了。实际上,家长这样做,非但不利于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反而会助长孩子依赖家长的懒惰习惯。
其实,家长可以这样实验一下:在孩子的床头放一个小闹钟,并向孩子申明:“以后爸爸妈妈不再来催你起床了,早晨闹钟响,就自己起床。假如起床晚了,就没有时间吃早饭;假如拖拉的时间多了,就会上学迟到,就会受到老师的批评。”如果孩子能按父母的要求做,那么,他就会逐步养成按时起床的习惯;否则,就会因睡懒觉,不按时起床而受到“惩罚”——吃不上早饭、迟到、受批评。一旦孩子品尝到耽误时间的苦果,心里自然会不舒服,自然会吸取教育,今后重犯的可能性就少了。
这种教育方法被教育专家称作“自然后果惩罚”法。当然,在特殊情况下,如考试或有重要活动时,家长还应该帮助孩子,除用闹钟外,再及时催促孩子按时起床。
4.帮助孩子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父母要注意观察孩子平时是怎样利用时间的,表扬其合理利用时间,批评其浪费时间,并给孩子提出合理安排时间的建议。如一个星期看几次电视,读几篇文学作品,以及每天晚上先做作业还是先整理自己的房间,使孩子体验巧用时间之妙。
说到巧妙利用时间,父母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孩子。
(1)精力最充沛的时间,干最费精力、最重要的事
教孩子在脑力、体力都是最充沛的时候,选择最重要,又是最费脑力和体力的事情;体力差时,做些费脑力的事情,脑子疲劳时,选择专用体力的活,这时反而能使脑子得到休息。
(2)用整块时间干大事,打歼灭战
有些事情,最好是用一整块时间,一气呵成,才能干出个结果。比如计算一道复杂的数学题,每天想一会儿,又去做别的事,第二天又得从头开始想,因为昨天的思路已经忘记了。遇到类似的事情,告诉孩子,只有集中时间,专心致志,打个歼灭战,往往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专门抽出时间,整批解决零散问题
对一些零散的小问题,急于拿出时间去完成,往往容易打乱别的事情,但是如果总是不做,也会误事。解决的办法是来个零存整取,把零散的问题留下来,专门有一个时间,来整批解决这些零散问题,来个快刀斩乱麻。
父母们值得注意的是,培养孩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并不是要孩子牺牲必需的休息时间让孩子去学习,而是尽量让孩子做到不浪费时间、不虚度光阴。有时,我们还必须告诉孩子:为了明天有效,今晚要睡个好觉。
有很多事情,根本不是一口气就能做完的,它往往需要孩子艰苦奋斗很长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提醒孩子,不要犯性急的毛病。为了明天做事更有效,今晚就要睡好觉,以饱满的精神迎接第二天。
当然,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制定一个合理的作息时间表,要求孩子按作息时间表学习、生活、游戏。开始时,也许孩子不能严格遵守作息时间的规定,父母可以帮助督促他逐步适应,直到最后自觉遵守。
20
孩子按计划做事就不会手忙脚乱了
父母箴言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父母要向孩子强调计划的重要性,并给孩子的各项行为制定一些计划。当然,制定这些计划的时候应该让孩子参与进来。计划制定了以后,孩子必须按计划办事,不能半途而废。
做事有计划不仅是一种习惯,更重要的是它能反映一个人做事的态度,是能否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对于孩子来说,做事有计划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许多孩子在早晨起床后都找不到袜子、学习用品或者生活用品,这便是由做事缺乏计划性和条理性引起的。做事情缺乏条理、没有计划是儿童时期的一种自然反应,但是,如果父母不注意引导,孩子们往往就会养成不良的习惯,从而麻烦不断。
做事有计划可以帮助孩子处理事情时不至于手忙脚乱。做事没有条理的人,将无法很好地料理自己的生活,也无法很好地进行学习和工作。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做事没有条理、没有计划的孩子将会比其他人走得更辛苦。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做事有计划的好习惯呢?
1.让孩子做事有条理
在日常生活中,不管做什么,父母都要让孩子做得有条有理。例如,房间摆设井然有序,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以免需要的时候找不到;晚上睡觉之前,整理好书包、准备好第二天要穿的衣服等。这些都可以帮助孩子养成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
当然,让孩子养成做事有条理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父母的耐心和恒心,还要善于抓住教育的契机进行适时引导。
2.引导孩子向做事有条理的人学习
许多孩子做事没有条理,当父母跟他强调需要有条理地做事时,他往往无法接受父母的意见。事实上,孩子需要有个榜样来引导。
琳琳已经上小学二年级了,却经常乱放东西,把房间弄得一团糟。为此,妈妈非常苦恼。
有一次,琳琳的妈妈跟同事说起了这件事情。同事对琳琳的妈妈说:“我女儿婉儿以前也是这样,有一次,我家里来了个小客人,她做事非常有条理,每次都帮助我女儿整理东西,教她怎么整理自己的房间和东西,结果,我女儿现在做事也很有条理。要不,你带你女儿到我家住两天,让我女儿教教你女儿好了。”
于是,妈妈就把琳琳带到了同事家。两个女孩玩得很高兴,一起玩拼图、玩棋类游戏等。两人玩得差不多了,婉儿便很自觉地收拾东西,并放回了原来的地方。琳琳看着婉儿收拾,也帮忙收拾。第二天,琳琳学会了主动去收拾东西。琳琳从婉儿家回来后,就把自己的房间整理得干干净净,再也不会乱放东西了。
3.教孩子做计划
要让孩子做事有计划,父母可以向孩子示范自己的计划。即把自己的计划告诉孩子,并且征求孩子的意见,让孩子帮着计划。比如,在周末的清晨,可以这样对孩子说:“今天我想好好安排我们的生活,吃完早饭后,我们到公园去看花展,然后回来吃午饭,午饭后你小睡一会,一点钟我们去少年宫学画画,三点我带你去海洋馆,回来后,你要写一篇一天的见闻,你觉得这样安排好不好?”
这种示范不仅可以帮助孩子理解计划的重要性,而且,他能够学着去安排自己的事情。
如果孩子对父母的计划提出了疑问或者孩子有了计划的意识,那么,父母就可以让孩子来安排、计划一下了。如果孩子安排得合理,就按照孩子的安排去做。如果安排得不合理,就要跟孩子讲清楚为什么不合理。
这种实践性的锻炼最能培养孩子做事有计划的习惯。对于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更应该让孩子自己来安排和计划,这样孩子能够更好地遵守自己的计划。
有一位聪明的妈妈,发现孩子在学习弹琴的时候总是没有计划,刚想弹琴,不一会又去看动画片了。有一天,妈妈对孩子说:“你每天得弹半小时的钢琴,刚回家的时候弹也行,吃完晚饭弹也行,但是,弹的时候你不能半途而废,一定要弹足半小时。”孩子考虑了一下,因为晚饭前有一个他喜欢看的动画片要播放,于是他选择了吃完晚饭再弹。结果,他确定自己的计划后,就一直执行得非常好。
德国人非常注意做事的计划性,在子女教育问题上,他们也是十分注重引导孩子做事讲究计划。
如果一个孩子对爸爸说:“爸爸,我周末想去郊游。”他的爸爸不会直接说“好”或者“不好”。他会问孩子:“你的计划呢?你想跟谁一起去?到什么地方去?怎么去?要带什么东西去?”如果孩子说:“我还没想好。”爸爸就会对他说:“没想好的事情就不要说。如果你要去,就要先做计划。”这样,德国孩子做事一般都比较严谨,做事之前往往会有周密的计划。
当孩子提出某项请求时,父母可以问孩子:“你的计划呢?”当你的孩子逐步习惯了在行动之前做计划后,他就会养成先计划后办事的好习惯。作为父母,你可以耐心地与孩子讨论他的计划,并使计划趋于可行,那么,孩子也就悄悄地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4.让孩子按计划办事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父母要向孩子强调计划的重要性,并给孩子的各项行为制定一些计划。当然,制定这些计划的时候应该让孩子参与进来。计划制定了以后,孩子必须按计划办事,不能半途而废。
明明做事非常磨蹭,本来没有多少作业,却非要拖到很晚,熬得妈妈又气又急。
有一次,妈妈想了一个办法。她跟明明约定,做作业的时间只有半小时。然后,妈妈把闹钟上好,同时,明明开始做作业。半小时一到,闹钟就响起来,明明还差两道题目没做完。明明向妈妈投来求助的眼神,但是,妈妈毫不犹豫地说:“时间到了,你不要做了,睡觉吧。”
第二天,妈妈把明明没做完作业的原因告诉了老师,老师也支持妈妈的方法。这天晚上,妈妈又上好了闹钟,明明一开始做作业就很抓紧时间,效率明显提高,居然顺利地在半小时内做完了作业。
从这以后,明明做作业的速度和质量都提高了。而且,做其他事情的时候,他都会有意识地给自己设定一个时限,有计划地去做了。
5.教孩子按规律做事
引导孩子计划周密,学会有条理、有理智地生活,都离不开科学的态度。也就是说,要遵循客观规律,而不能冲动蛮干乱计划。
一位改掉了儿子做事丢三落四坏习惯的爸爸说:“一次,我发现儿子又忘戴红领巾了,为了让孩子尝尝丢三落四的后果,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次,我没有给他送红领巾。儿子放学回来沮丧地说,因为他没戴红领巾,他们班被扣了一分,同学们都责怪他。于是,我趁热打铁说:‘以后你一定要把该带的东西整理好!’儿子若有所悟地点点头。从这以后,儿子做完作业总是认真地收拾书包,嘴里还念念有词:‘钢笔、尺子、语文书、默写本、文具盒、红领巾……’做事有条理多了。”
21
让孩子在玩耍中长见识
父母箴言
父母要认清玩和学习是什么关系,是不是要学习好就不能玩儿,是不是玩儿了就学不好。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让孩子只学不玩,反而不容易学好;科学地安排学与玩,让孩子在玩耍中学到东西,对孩子的成长是大有益处的。
许多父母把孩子玩儿看成是一种“错误”,他们最爱对孩子说的一句话是:“你就知道玩,还不快学习去!”如果孩子说“功课做完了”或者“今天没留作业”,父母马上又会说:“你不会好好看看书啊!”或者“你不会复习复习啊!”
总之,这些父母是把孩子玩儿当成“大敌”去对待的。于是,孩子下午、晚上的时间全部被“占领”了,星期六、星期日的时间也全部被“剥夺”了。见孩子有一点空闲,父母还要见缝插针,把孩子“捆”到书上。可怜的孩子,已经成了机器人了。
父母们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是社会压力太大。现在许多地方招聘人员,第一标准就是文凭,没文凭难上难;许多单位,博士一个工资级别,硕士一个工资级别,本科生、大专生、中专生依次降下去。父母们认准了一条:不拿文凭,绝不罢休!拿文凭就得好好念书,就得拼时间拼精力。这样,玩儿似乎自然就成了拿文凭的大敌了。
殊不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玩儿就像维生素一样必不可少。玩耍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孩子在玩儿时都很投入,很快乐。虽然是在玩儿,却比做正事还认真。对于孩子来说,游戏并非是成人眼里的随意玩耍,而是一种“严肃的工作”。
千万别小看了孩子的玩耍,它具有与成人活动、工作和劳动同样重要的意义。在生理上,它可以促进孩子骨骼肌肉的生长发育,培养孩子的注意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情感上,可以培养孩子的爱心、同情心和自尊心;在社交中,还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自主意识和合作意识。
也就是说,玩儿是适合孩子身心健全发展的活动。要知道小家伙们都是在快乐的玩耍中开始学习的——倘若他们不能在玩儿中有所收获,那就说明他们还没有为正式学习做好必要的准备。父母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孩子,让他们在玩耍中既享受到快乐,又能够学到东西。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做,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1.让孩子做游戏的主人
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轻松自由的气氛,这能够有效地激发孩子游戏的兴趣。父母不要因为孩子弄乱了房间,而责备限制孩子的游戏,干预孩子的玩法,改变孩子的游戏规则。如果这样,就改变了游戏本身自由、愉快、自然及探索的特性。应该让孩子在良好的物质和心理环境中成为游戏的主人,充分表现自我,真正让孩子享受到游戏的乐趣。父母只要做好引导、陪伴和保护的工作就可以了。
玩耍之后,教孩子养成收拾玩具的习惯。此时,父母不宜采取强迫的方式逼孩子去收拾,而应用游戏的方法引导孩子,如“布娃娃累了,她该睡觉了;小车该进车库休息了。”这样孩子就不会有厌烦情绪,时间长了,他会很自觉的收拾自己的玩具,还会养成爱清洁的好习惯。这会为孩子将来做事井然有序、善始善终、有责任心打下良好的基础。
2.引导孩子玩儿出名堂
爱因斯坦在上小学的时候,他的老师失望地对他做出“不可救药”的评价,但爱因斯坦却最终成长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爱因斯坦小时候也许确实不够积极,但他肯定是个好动和富于遐想的孩子,正是这一点决定了他具备成为伟大科学家的潜质。
孩子天生就是玩儿的行家,只要给他玩儿的空间,他就能玩儿出很多的名堂,甚至玩儿出来一个“天才”。在网上看到一篇报道,一个男孩从小就特别爱玩儿,为了玩儿出与众不同,他在玩儿的过程中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后力挫群雄,考上了飞行学院,“玩”到了蓝天上。
孩子喜欢模仿大人的活动,父母就不妨给他买些木锹、铲子、秤、托盘之类的玩具,并给他腾出一定的空间。这样,孩子就可以轻松的玩儿,尽情地享受“过家家”的乐趣,同时还会对轻重、大小等度量概念有一定的认知。
为了指导孩子玩儿出水平来,玩儿出智慧来。父母可以指导或支持孩子玩儿电脑;指导或支持孩子搞科学小发明、小制作;还可以指导孩子搞调查、养殖等。这样,把玩儿与学在更高的层次上结合起来,将非常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
另外,在玩儿中注意观察孩子,发现孩子的爱好特长,加以保护和鼓励,说不定这就是孩子走向成功的萌芽。
3.就地取材,随时随地地玩儿
在孩子的眼里,什么事情都是新奇的。街上的广告,厨房中的锅碗,天空中的小鸟,就连工地上的推土机都能成为他们的最爱。国外的一则报道中就曾提到,一位农场主偶尔带小儿子到农场玩儿,当孩子看到推土机来来回回推土的时候,就再也走不动了。农场主看到儿子如此痴迷,就突发奇想把推土机推土的过程做成录像带出售,结果录像带相当畅销,很多孩子都喜欢趴在电视机前看推土机工作。就这样简单的活动在孩子脑中不知会产生多少疑问,多少离奇的想法。
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只要他有兴趣,就可以学到东西。因为孩子着迷的很多东西对他来说都是有教育意义的。父母完全可以利用孩子对外界事物的好奇来就地取材教育孩子。
例如孩子喜欢看汽车,就多带他们去看,同时让他们边看边数从眼前经过的汽车数量;坐在公共汽车里,孩子想看窗外的景物,就趁机教他认大幅标语上的字词;带他们到公园散步,就可以教他辨认花的颜色和种类。
对于大一些的孩子则可以启发他们综合运用各种材料,通过撕、剪、拼摆、塑造、组合、粘贴等方式,展开想象,巧妙构思,各种材料相互搭配,创造出生动有趣的画面或图案。
如:用彩纸、碎布、毛线或彩色包装盒制作的太阳、花儿、花瓶、大树、小鸟、小鸡、小船及其他造型各异的实物;用树叶粘出蝴蝶、小猫、飞机;把电线经过弯、折、绕、缠、编等过程,塑造出造型各异的人物、动物、花草、风景等。在拼制玩耍中,孩子的双手会越来越灵活,头脑会越来越聪明。
4.多给孩子讲故事
多给孩子讲故事,让他们与故事中的人物进行交流。重复讲述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他们喜欢,就多读几遍。看似简单短小的故事,在孩子心中可就是一个奇特美妙的世界。
在听大人讲故事的过程中,孩子很可能已经变成其中的公主、王子、小熊或小兔开始神奇的童话之旅了。每次听,都有不同的感觉,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一个故事不知要有多少个版本。孩子的想象力就是在这种不知不觉的过程中得到开发的,孩子的品格修养也是这样逐渐得到培养的。
5.多让孩子参与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
温室只适合花朵,而不是孩子成长的理想园地。现在,都市生活让人们渐渐失去了与大自然亲近的机会,也逐渐取消了孩子与大自然相处的机会,取而代之的是电视、电子游戏、电动玩具和因特网。这样会阻碍孩子探索自然界的兴趣。所以父母要多带孩子到户外的世界中去游戏和活动。
在户外,孩子可以无拘无束地玩耍。父母要创造性地多让孩子接触水、土、动植物等自然物质,扩大孩子的视野,陶冶孩子的情感,丰富孩子的内心世界。
同时父母还应带领孩子多参加体育活动,锻炼孩子的运动能力及动作协调能力,培养孩子反应的灵敏性。
特别要多从事操作活动和运动。父母不应只给孩子提供形象、电动、智力玩具,应该还有一些运动性的玩具,如皮球、跳绳、呼啦圈等,这样更能促进孩子体质体能的发展。
6.引导孩子在游戏中思考学习
在游戏的过程中鼓励孩子的学习兴趣。小孩的好奇心是极强的,他们的心中总是充满了疑问。也许同一个问题他们会问好几次,大人应该不厌其烦地重复答案,以巩固他们的记忆。但需要注意的是,答案要简短,以激发他们接着问下去。
他能够提出问题,说明他在动脑筋。问题越多,思考得也越多。如果孩子再大点,就无须每问必答,父母可以适当的给孩子以指导,让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或者换换位,父母问问题,让孩子来回答。
7.避免孩子因贪玩而影响学习
也的确有一些孩子玩儿起来就没够,就无法控制。对于这种情况,一方面,父母应给孩子讲清道理,让孩子明确玩与学的关系,要求孩子该玩就玩,该学就学。父母还应督促孩子制订玩与学的计划。如果因为玩儿影响了学习,孩子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父母要积极配合,不能含糊。年龄小的孩子不会订计划,可能订得很满,父母要指导他修订,留有余地。
另一方面,父母要定期安排全家人一起出去玩儿的活动。全家人痛痛快快地玩儿一场。玩儿的时候不要提学习的事情,免得使孩子产生心理压力。
总之,爱玩儿是孩子的天性,孩子正处在身心发育的阶段,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教育应是启蒙式的。父母不可以违背孩子的生长规律,进行填鸭式的教育。孩子应该认识一些汉字,学会数数,也应该学着区分颜色和形状。
但孩子应该学的东西却远不止这些,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性情的陶冶、习惯的养成、体质的增强都是不容忽视的。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孩子才能更好地融入学校生活,才能更好地适应将来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