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791400000013

第13章 最后的伴侣

1919年初到秋天,卡夫卡在布拉格住了一段时间。11月,他回到了施莱岑,在那里写下了著名的长信《致父亲》。

1920年4月初,卡夫卡去米兰旅行,他第一次给弥勒娜·耶森斯卡·波拉克写信。他们是在布拉格认识的,弥勒娜是结过婚的人,丈夫是个作家,她是捷克人,住在维也纳,她想请求卡夫卡让她把他的一部分作品译成捷克语。起初,面对弥勒娜咄咄逼人的热烈爱情,卡夫卡有些惊慌失措,想逃避。他给弥勒娜讲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故事:德米特里奇、格里戈里维奇和尼古拉·涅克拉索夫在读完《穷人》的手稿以后,心情十分激动,午夜三点钟,他们就去按陀思妥耶夫斯基家的门铃,他们热烈地祝贺他,认为他是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他们走了以后,陀思妥耶夫斯基伫立在窗前,激动得泪流满面,他说:“真是些了不起的人物,他们是多么高尚和仁慈!我却是多么低庸……我要是告诉他们这个事实,他们是不会相信的。”后来,卡夫卡又写信给弥勒娜:“……您来的信收到了,弥勒娜,我该怎样说明那些区别呢?一个人浑身上下都沾满了污垢,他臭气冲天、奄奄一息地躺在床上,这时,死神降临了,它是所有天使中最神圣的死者,它瞟了他一眼。这样,那个人还敢死吗?他扭动了一下身子,一头钻到了被窝里面,他不会死去。简而言之,弥勒娜,你在信中所说的话,我是不相信的,而且,你也没有给予我证实那件事情的方法,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那个晚上也不能证实那件事情,我的生命只能再延续一夜。”弥勒娜晚年的一个朋友回忆说:“她对卡夫卡一见钟情,对她来说,爱情是唯一真正伟大的生活……她从不害臊,从不腼腆,她从来认为,强烈地感受到别人对自己的爱慕,这绝不是一件令人羞愧的事情;她认为,爱情是一件清白无辜、理所当然的事情。”卡夫卡写信给马克斯·勃洛特说:“她是一团烈焰,勇敢、聪颖,愿意奉献出一切,或者可以这样说,她用献身精神获得了一切。”

从上面的这些信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卡夫卡为了断绝同弥勒娜的关系,做了很大努力,他想保护弥勒娜,但实际上,他想保护自己,不想让自己受到伤害。卡夫卡的第二封“警告信”是这样写的:“请你好好地考虑一下,弥勒娜,如果我,一个走过了38年生活旅途的人(因为我是犹太人,所以这个生活旅程就显得更为漫长),到你那里去,如果我在刚要转身走开的一刹那,偶然地看到了你,一个我从未想到要见的人,那么,弥勒娜,我是不会喊你的,就是在心里,我也不会向你发出呼唤。如果你现在要放弃我们之间的友谊,走你自己的生活道路,那也为时不晚。我不想说我自己是笨透了,因为,我的心并不笨,我还是蛮有思想的,这里,我撇开了其他类型的愚笨不说,那些类型的愚笨我倒是有的,而且还绰绰有余。我只能跪下,也许只有这样,我才能知道,你的脚就在我的眼前……”

弥勒娜请求卡夫卡,要他从米兰回来时候顺路到维也纳去看她。卡夫卡没有做到,后来,他写信给她:

我不知道,你在收到了我星期三或星期四的那封信以后,还是否想见我。我意识到我们俩之间的关系,你是属于我的,尽管我再也不能见到你了。只要这种关系同恐惧毫无关系,那我就能看到它,但是,我不知道你对我的关系怎么样,你对我的关系是完全属于恐惧的。你也是不了解我的,弥勒娜,我再重复一遍。

眼下正在发生的事情,简直难以相信。我的世界崩溃了,但它又建立起来了。你瞧瞧,你是怎样帮我建立这个世界的,这里的你也就是我,我不抱怨崩溃,因为整个世界正处在崩溃之中。我所抱怨的,是我单薄、微弱的力量,我的出生,大阳的亮光。

我们将怎样继续生活下去呢?如果你对我的回信说个“行”字,那么,你就不能在维也纳继续生活下去了。这是不可能的了。

卡夫卡认为,只有同弥勒娜断绝关系,才能走出困境。但实际上,他们两个都没有忘记对方。1921年秋,弥勒娜几次去布拉格看望卡夫卡。1922年她依旧去布拉格,而卡夫卡也不定期地给弥勒娜写信。1921年,卡夫卡把自己所有的日记都交给了弥勒娜,在这之前,他把《美国》和《致父亲》的书稿交给弥勒娜,而且,再也没有要回。这一次,卡夫卡一反平素的羞怯,强烈地表示出自己对弥勒娜的无比信任,他从未如此信任过其他任何人。

1920年秋,卡夫卡完成了短篇小说《城徽》、《波赛顿》、《深夜》、《法律问题》、《秃鹫》和《陀螺》。1921年冬至1922年春,他完成了短篇小说《第一首歌》。3月到6月完成了短篇小说《绝食艺人》,6月到9月进行长篇小说《城堡》的写作,并完成了短篇小说《一条狗的研究》,1922年冬至1923年春,卡夫卡创作了许多短篇小说,但大都被他焚毁了,保留下来的有短篇小说《夫妻》、《算了吧》、《关于譬喻》。

1922年7月初,卡夫卡和妹妹艾丽一起去波罗的海的米里茨去度假,他参观了度假村,在那里认识了女管理员多拉·笛雅梦特,这是一个刚刚20岁的姑娘,出身于波兰的一个犹太家庭,从波兰逃出来,来到德国。这个姑娘受过严格的东正教教育,纯朴自然、天真无邪、为人热情、乐于助人。她的这些性格特征深深地吸引了卡夫卡。卡夫卡在很早的时候就认为,柏林是他唯一能生存下去的城市。每当他有了逃离布拉格的念头时,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柏林,他曾经说过:“柏林比维也纳强多了……就连我也能感到,柏林有增强人的体质的作用,或者这么说吧,我到了柏林以后,就会感到,柏林有这么一个作用。”

1923年底,卡夫卡又去了柏林,他在施退克里茨租了一间房子,和多拉·笛雅梦特同居了,开始几个月,卡夫卡感到十分幸福,他终于克服了种种障碍,成功地逃出了自己的“家庭”。当时,通货膨胀十分严重,而卡夫卡却不被这些事困扰,感到心满意足,他写信给妹妹说:“桌子紧挨着火炉,我一直紧靠着炉子,刚刚从那里挪过身来。那里太热了,就连我一直冰冷的脊梁也觉得太热了。那盏煤油灯棒极了,这是制灯人,也是买灯人的杰作。它是拼凑而成的,这当然不是我自己干的,我怎么会有这种本事呢?煤油灯有茶杯这么大,它有一个特殊的装置,点灯时都不用摘圆筒和灯罩;不过,这盏灯有个缺点,没有煤油它就不亮,当然喽,没有油,我也不会用它的……”

卡夫卡给朋友费利斯·魏尔志描绘了自己新的街道环境:“我住在城边的最后半条胡同里,胡同里面是果园和别墅,那个果园不是新建的,那里郁郁葱葱,十分好看。夜里,当万籁俱寂、皓月当空的时候,果园里飘来阵阵浓郁的馨香,在别的地方,我从来没有闻到过这种香味。往前走,是一个很大的植物园,从我家到那里只要一刻钟的功夫。再往前走,在离我家不到半个小时路程的地方,有一片森林,我从来没有到那里去过。在那里,一些移民建起了围栏,看上去,真是挺漂亮。”6个星期以后,他们搬到古鲁纳瓦尔特街13号居住。在这里居住期间,他写了许多短篇小说,但除了《地洞》以外,其他作品都被焚毁了,这是卡夫卡要求多拉·笛雅梦特这么做的,他还亲自监督她这么做,没有烧毁的一部分全部丢失了。

由于通货膨胀,造成卡夫卡营养不良,身体很虚弱,1924年1月,他给马克斯·勃洛特的信中说:“只要我的身体不这么虚弱,我是可以把自己的情况讲一下的。在左面,大概是多拉在扶着他,右面大概是另外那个人在扶着他。他‘随便写成’的作品在给他打气。如果他脚下的土地坚实了,他前面的深谷填平了,在他头上盘旋的秃鹫赶跑了,在他头上咆哮的狂风暴雨平息了,如果这一切都能发生的话,那么,他也许能凑合着活一阵子。”

1924年3月初,卡夫卡病危,他的舅舅西格弗里特和朋友马克斯·勃洛特立即赶到柏林,把他接回到布拉格。他持续发高烧,并全身颤抖。到了4月初,他已经十分消瘦,体重锐减到95斤,就连说话都十分困难,只能在嗓子眼里嗫嚅了。在舅舅西格弗里特的建议下,他被送进了奥地利南部奥特曼的维也纳森林疗养院。他的结核病已经蔓延到喉头,被大夫确诊为喉头结核,在当时已经没有治愈的希望了。多拉寸步不离地精心护理卡夫卡,大夫用麻醉剂和液体氨剂比林来控制他的高烧,但病情不见好转,大夫已经无能为力了,同时,疗养院的气氛使卡夫卡感到十分郁闷。所以,几天后,他们又把卡夫卡送进了维也纳大学医院,当时用的是敞篷汽车,多拉一路上用自己的身体为他挡风遮寒。在维也纳医院,大夫用薄荷油来治疗卡夫卡红肿的喉头,使他在吞咽食物时的剧痛缓解了一点,但多拉受不了医院大夫盛气凌人的态度,4月19日卡夫卡又被送到了克罗斯特欧堡附近基尔林的霍夫曼博士开的疗养院。

卡夫卡又能吞咽食物了,但持续的高烧正无情地摧残他的身体,医生只能给他冷敷。卡夫卡的身体变得越来越虚弱了,已经显得十分憔悴,阅读已成了一种痛苦的事,但是,他还是不停地看书,到了4月底,他读完了魏弗尔赠给他的《弗尔蒂:歌剧的小说》。5月初,卡夫卡的痛苦加剧了,喉头又开始剧烈的疼痛,在咳嗽时,其痛苦更是难熬,吞咽食物几乎不可能了。结核病已经到了晚期,能想到的所有药物都用了,效果微乎其微,最后,还是一个有人类学思想的年轻大夫设法让卡夫卡安静了下来。5月12日,卡夫卡开始看他的选集《绝食艺人》的长条校样。这时勃洛特来看望他,勃洛特在这次探望中了解到,卡夫卡想要娶多拉·笛雅梦特为妻,而且,他已经给多拉的父亲去了一封信,他在信中称自己是悔悟者和回心转意者,希望能在那虔诚的家庭中得到安身之地。但是后来,多拉的父亲在征求了犹太教法师格尔勒的意见以后,拒绝了卡夫卡的请求。

在这最后的时间里,多拉护理病人十分精心、细致,使其他人深受感动。医生允许她自己做饭,给卡夫卡烹调合口味的饭菜。卡夫卡这期间喝过啤酒和葡萄酒,而且,他还希望别人在他跟前喝酒,以便他从别人的享受中得到一些乐趣,他还使劲地闻水果的香味。

这时,多拉和克拉普施托克与卡夫卡的思想交流只能通过纸条进行。这些纸条都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它们除了表明卡夫卡喜欢注意事情的细节以外,还向人们说明了,他当时的神态十分清醒,并且有坚强的自制能力,他不再对自己的身体抱任何幻想,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对父母也只字不提自己已经病入膏肓。6月3日上午,卡夫卡的呼吸急促起来,医生给他注射了甲酮,卡夫卡十分痛苦,说:“杀了我吧!不然你就是凶手。”医生给他注射了安眠剂,中午时分,卡夫卡与世长辞了。这恰恰是他41周岁生日前一个月。在遗嘱中,他请求别人焚毁他的残稿。卡夫卡的尸体被运回了布拉格,1924年6月11日,他被安葬在布拉格和施特拉施涅茨之间的一座犹太公墓里。6月27日,卡夫卡的父母在一家报纸上发表一项声明:“我们无法对遐迩的许多吊唁一一表示谢意,只能在此借报纸的一角向所有对我们难忘的儿子弗朗茨·卡夫卡博士去世表示过同情和哀悼的人们致谢!”

弗朗茨·卡夫卡的一生平淡无奇,没有什么传奇色彩。他在一生中,没有改变过自己生活的地方,也没进行过任何长途旅行。他在一生中,很少与同事们一起聚会,和他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一些奥地利著名人士,他都不认识。这位身居布拉格的犹太人,利用业余时间,写了许多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在20世纪20年代就开始受到少数德国文学界行家的赞赏。

早在1916年,卡夫卡的朋友马克斯·勃洛特就指出:“卡夫卡是堪与当时德国霍普特曼等人媲美的第一流大作家”,只是他的远见卓识和呼吁当时还激不起明显的反应。但是,属于时代的东西迟早是会受到时代接纳的。

20世纪30年代,超现实主义者就把卡夫卡视为同伍,可惜,这时卡夫卡早已去世了。马克斯·勃洛特开始编辑卡夫卡的6卷本选集。无奈,时运不济,法西斯专制的德国,现代派作品是同“左”派作品一样被禁止的。这时候也正是传统现实主义重新抬头的时候。他作品中所隐含的现代意识,即危机感、现代审美信息和荒诞感是没有国界的,它们不胫而走,被装在流亡作家和学者的大脑里带到了美国以及西欧其他各国,引起了普遍注意。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历了一场噩梦的欧洲人,对卡夫卡作品中那种似梦非梦的“魇影”发生了更大的共鸣,感到人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的种种非人的经历,卡夫卡早已在作品中预言了。

随着1949年到1950年马克斯·勃洛特新编9卷集《卡夫卡文集》的出版,一股“卡夫卡热”很快遍及西方文坛,那里竞相涌现出的文学文艺流派如法国的荒诞派、新小说派、存在主义,美国的黑色幽默,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等等,几乎无不受到卡夫卡的影响。与此同时,东方的卡夫卡研究也成了一门新的科学。从1957年起,由于捷克的一位共产党元老、著名文艺评论家保尔·雷曼的一篇基本肯定卡夫卡的长篇论文发表,卡夫卡开始引起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以及西方的共产党文艺评论界的广泛注意,经过讨论和争论,观点趋于接近。

1973年,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开放”气氛中,有国际影响的《苏联大百科全书》终于以相当肯定的态度接纳了这位被排斥整整40年之久的作家。后来,在东欧主要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对卡夫卡也改变了态度,并认为他的作品的意义是“唤起对危机中的个人的关注”。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队伍中,对卡夫卡评价最高的是奥地利的费歇尔和法国的加罗第。前者认为卡夫卡的作品比现实主义的“真实更真实”;后者从对卡夫卡、毕加索等人的分析中,得出这样的结论:现实主义不应该固定在写实主义一种风格上,在表现形式上它应该是“无边”的。最富戏剧性的是卢卡奇,他从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中期,都坚持批判卡夫卡。但在1956年的政治事件中,他一度被关在东欧某国的古堡里,这时他联想起卡夫卡的《城堡》,顿悟到“卡夫卡到底是现实主义者”,1958年他发表的《批判现实主义的当前意义》一书中,许多地方以赞美的口吻评论卡夫卡,认为他应列入“更高层次的现实主义作家的家族”。

几年前,西欧的前联邦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和西班牙5国的重要报纸,搞民意测验,发起评选已故十大欧洲作家活动,结果卡夫卡名列第五!而在进入“十大作家”之列的20世纪作家中,卡夫卡名列榜首!卡夫卡被尊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或现代派文学的鼻祖。

同类推荐
  • 明日之花别样红(女人花:杰出女性的人生轨迹)

    明日之花别样红(女人花:杰出女性的人生轨迹)

    “女人花”系列攫取唐、五代、宋、明、清、民国等古今中国的杰出女性,以传记故事的形式叙述她们的传奇生平,及在传奇后瑰丽变幻的人生。马皇后:大脚马皇后,资深贤内助。秦良玉:名将秦良玉,巾帼女豪杰。李香君:侠肝义胆李香君。陈圆圆:倾国天香陈圆圆。
  • 名人评曾国藩

    名人评曾国藩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一位倍受争议的政治人物,本书选取近现代史上五十余位著名学者、政治家、军事家对曾国藩学术事功进行评价的篇章,按照标点、注释、翻译、评析几个步骤进行编著,在本书所选录的五十多位名人中,有曾国藩同时代的门生故旧,有洋务派思想家,有资产阶级革命派思想家,有国共两党政治要人和学者。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曾国藩的治军、治学、治家、为人处世、个人人格等作了不同的评价,带有时代环境和本阶级政治上和学术上的深深痕迹。本书作者在对原文进行标点、注释和翻译之后,又对每篇作了简要的评析。本书对于中国近代政治历史研究人员具有很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 中国古代清官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中国古代清官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清官,是指那些公正廉洁、克己奉公、惠及百姓的官员,也被人们称之为“廉吏”。在历朝历代,都有一大批著名的清官廉吏。如先秦时期的晏婴、乐喜,汉晋时期的召信臣、杜诗、吴隐之,隋唐时期的姚崇、宋璟、柳宗元,宋元明清时期的包拯、范仲淹、海瑞、于谦、张伯行等等。时移世易,万象更新,但历史上的清官有不少做法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本书《中国古代清官传》从史籍、野史、传记和笔录中选择了105位代表人物,按其出生年代为序,各自成篇,汇编成册,希望它能帮助大家一起学习!
  • 乱世文宗洪迈

    乱世文宗洪迈

    本书应该说是一部洪迈传论。其前七章是以洪迈的生平为纲,阐述洪迈生命的各个重要时期最为重大的事迹,涉及时代、文学审美观、治世观念、历史观,可说是一部内容丰富而清晰的洪迈评传;其后二章《容斋随笔》、《夷坚志》则是对洪迈在文化史上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的综合评价了。如果有人想对洪迈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读一读此书必定会得到很大的满足。
  • 亡友鲁迅印象记

    亡友鲁迅印象记

    本书收入许寿裳先生回忆鲁迅的两本重要集子:《亡友鲁迅印象记》和《鲁迅的思想与生活》。许寿裳与鲁迅有长达三十五年的交谊,自留学日本起即“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不异骨肉。鲁迅去世后,许寿裳曾陆续撰写多篇回忆鲁迅的文章,资料翔实,理解深切,文笔生动,是研究鲁迅和我国现代文学史的珍贵材料。
热门推荐
  • 冲喜丑后

    冲喜丑后

    她是代妹出嫁的冲喜新娘,虽贵为皇后,却在宫里过着冷情如冰的生活。他是英明睿智的一代帝王,这辈子最痛恨的事情,就是在自己病危那年,母后替他娶的皇后,他心爱的女人另有其人,谁也别想夺走她的位置。当喜帕揭开的那一瞬间,他看清了她的面容。“哼,凭你这副容貌,也想进宫当皇后,你做梦。”他冷声说道。他愤怒的离去,而她却淡然的笑了。
  • 妃你不可:红尘云珀

    妃你不可:红尘云珀

    纵使千万宠爱于一身,不过是利用,卑微的贪恋,只是水月镜花。阴谋,爱恨,杀手的她,如何穿梭于至亲至爱建造的世界。他和她,菩提树下,浓雾深山,相遇便注定今生。情仇纠结,何去何从。两朝悲剧,惑世妖姬。负气入宫,成就一世骂名。可悲的是,爱已定,人却非往日之人。她,该如何选择。情,仇,恨,纠缠不休。他,抛离至爱,能否成就江山。他,荣华远逝,沦落低贱草民。爱恨情仇,几世纠缠。菩提点人,入世红尘犹谁怜。-------有人说里面生字太多了,建议我标明一下。嘉瑜(yú)莨葑(làngfēng)凌潃(xiu)其他作品:《妃来雀仙:不嫁腹黑皇上》http://novel.hongxiu.com/a/219105/(完结)《神秘总裁的娇妻》http://novel.hongxiu.com/a/252815/
  • 同胞,请淡定

    同胞,请淡定

    曾经,我们见面,亲切地问:吃了吗?现在,我们见面,急迫地问:买房了吗?又跳槽了吗?找到合适结婚的了吗?是什么让现在成为现在?我们认识到了焦虑和浮躁,又该用什么心态去面对?高房价、就业难、节奏过快、剩男剩女等现实问题充斥着当前中国人的生活,人们渐渐发现经济的高速发展除了付出资源和环境的代价之外,也牺牲了原本相对平和的心态。
  • 创业中必尝的九道招牌菜

    创业中必尝的九道招牌菜

    没有什么是绝对的。每天朝九晚五领薪水的生活并不经历的全部,有另一种生活等待着您的尝试,也许这一条路会指引你柳暗花明,这就是创业。
  • 觉醒—魔尊

    觉醒—魔尊

    凶猛的女汉子弓箭手、不食人间烟火的召唤师、温暖如阳光的骑士、零摄氏度的冰山美男魔法师、外表冷漠,内心开朗的美女乐师、呆萌腹黑的小公主结界师、坏坏的邪魅男子剑士外加霸气侧漏的刺客,组成了玩转大陆的神组织“焚天”。魔王的苏醒,魔族的蠢蠢欲动,神界的黑暗,人类的危机。看“焚天”如何拯救摇摇欲坠的人类大陆!
  • 世界历史博览

    世界历史博览

    本书记述了世界历史的各个重要阶段的重要事件。包括“南方古猿出现”、“金属器的使用”等,有利于人们更好的了解世界历史。
  • 时光老人

    时光老人

    一个有血有肉的少年,一段血与泪交织的成长史,告诉你什么才是三维世界里的第四维。
  • 倾世娇妻

    倾世娇妻

    以武力而生存的世界——天御大陆。上一世,天真幼稚的她被狠狠欺骗。这一世,已不再是那个幼稚的她,变得沉着睿智,人称“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无论如何,也要弄个明白,那个人为何要欺骗,为何要伤害她对他真诚的心,为何要践踏她对他的爱。一个苦苦相逼,一个步步退让。真相终于被道出,但更多的真相却又被隐瞒,但必有浮出于水面之日。一切的一切是否还能挽回?她是否还能回心转意将自己的心托付于他至终身?甜虐齐全,宠溺无边,敬请期待《倾世娇妻》。
  • 美国精神

    美国精神

    本书展示了这么一幅复杂但明晰的“美国精神”图景:美利坚民族既牢固地确立了政教分离原则,但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又依赖甚或迷恋宗教精神;它承认和甚而维护国内的价值多元和种族多元,但同时保持不免偏狭的“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WASP)主流;它宣称拒绝单一的真理,但时时表现出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绝对主义和普遍主义思维方式;它的民族文化基因中有着对人性的深深怀疑和“性恶”信仰,但它又自信非凡,而且有时幻想有加,以致幼稚;
  • 你认识谁比你是谁更重要

    你认识谁比你是谁更重要

    在职场中,你可能不是最重要的角色,但你认识的那个人或那些人也许是,他们可以帮你搭建好的人脉圈,成为你成功的要素。书中这个扩展人脉走向成功的故事,能复制到很多普通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