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789100000007

第7章 态度:孝顺恭敬、贵和存敬

孝顺恭敬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要想有好的言语态度,就得从“父母呼”、“父母命”这几句开始做起。一个孩子连对父母讲话都不恭敬,他对别人也不会恭敬。这一句没做到,孩子一生就会有很大的障碍。这一句做到了,孩子一生受益。他能尊重父母,对父母讲话和颜悦色,看到别人的父母,他会想到别人的父母也很辛劳,也应该恭敬。他能体会到父母念念希望他好,他也能体会到别人的父母也希望他们的孩子好,假如我们对人恶言相向,他的父母会伤心难过。一个孝子能有这种同理心,不愿意让别人的父母痛苦,他的恭敬就能从父母身上延伸到一切人。

跟父母讲话的态度要非常恭敬。现代人为何无法做到?电视、音乐让他的心很浮动、烦躁,所以父母说两句话就不耐烦,就顶嘴。一位母亲呼唤子女,子女马上走过去说:“妈妈,请问有什么事?”但这样的态度,现在几乎看不到。所以,要从我们自己开始做起,我们先要有这种谦恭的态度。不只对父母如此,对所有的长者都应该如此。但对孩子不能这样,学问是活的不是死的。如果儿子说:“妈,来一下。”你马上走过来:“儿子,有什么事?”这就颠倒了,孩子会慢慢变得傲慢、无礼。因此,对长者、对平辈我们应该这样做,但是对晚辈要长养他的孝心跟恭敬心,应该是晚辈到长辈的面前才是正确的。

“父母呼,应勿缓”。有时你在答应父母的时候,表面上看起来有答应,内心却是不耐烦,这也算不上是好的态度。所以对待父母的召唤,还要观察自己的心是否真诚恭敬。如果能从内心深处下功夫,不出三个月,绝对会让身旁的人刮目相看。一个人求道德学问有没有效果,从别人对你的态度就可以判断出来。

“父母命,行勿懒”。答应父母的事情,一定要守信不能偷懒。你已经告诉妈妈要去洗澡,就应该立即去洗,不能拖拖拉拉。甚至于父母交代我们买的东西,也应该如期买回来。有些人对于朋友交代的东西,都不会忘记,而家人交代的却常常一拖再拖。为什么对朋友不敢失信,对父母就失信了?因为怕跟朋友的关系搞坏了,生意做不成,所以他们的话不敢怠慢,而父母不会计较也无利害关系,所以心就不恭敬了。

有的人对朋友不会发脾气,专门把脾气发在谁身上?发在最亲的人身上。真是颠倒!点点滴滴对你付出最多,对你最照顾的人,你却对他最不好。如此,到了三十岁、四十岁,你会觉得内心愈来愈不安,因为该做的都没做。假如这时父母又走了,你就会觉得内心隐隐作痛,该报的恩都来不及报。而报父母恩就要先从言语的恭敬做起,不要好高骛远。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父母在教诲我们的时候,要恭恭敬敬地去领受。父母责罚我们的时候,应该虚心接受,好好检讨,反省改过。父母有一分爱护我们的心,希望我们能够增长德行,才会教育我们、责罚我们。但听说现在的孩子都是“一言九顶”,“顶”是顶撞父母,对于父母没有恭敬心。这时我们需要反省我们对父母讲话是否恭敬?上行下效。假如我们对父母讲话不耐烦,无形当中已经给孩子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有人说:“假如父母误会我们,也不解释吗?”父母在教训我们的时候,情绪有时比较激昂,你再回嘴辩驳,只会让情况愈来愈糟,结果父子之间可能就会吵起来,所以此时应该静静聆听。现在的人喜欢辩驳解释,都没有去正视自己做错的地方。所以,在接受他人规劝的时候,人家讲了五句,其中四句是对的,你没有注意到,却立刻要解释那一句他讲错的,这样以后可能就没有人给你提建议了。

因此,即使父母确实错怪你了,你还是要忍下来,等父母情绪稳定了,他们会觉得自己太过分,可能还会主动削水果给你吃,主动过来跟你聊两句,意思就是没事了。假如你处处都能忍,父母会愈来愈佩服你。如果你赢得父母的尊重和佩服,往后你跟父母讲话,他们就能听得进去,所以要沉得住气!

当父母责罚的时候,假如骂得很凶,父母又有心脏病,要视情况赶快离开,可能他看不到你,气就消得比较快。孔子有一位学生叫曾参,非常孝顺。有一次他被父亲责罚,一气之下,父亲就拿起旁边的棍子打他,结果他被父亲打昏了。后来曾子去见孔子,孔子骂他不孝。曾子吓了一跳,我连跑都不跑,怎么说我不孝?孔子说:“假如你的父亲失手把你打死了,你就是陷父亲于不义。如果把你打死了,谁最痛苦?父母最痛苦,从今以后几十年的日子,他将如何承受痛苦的煎熬!”所以,孔子告诉曾子,“小杖则受”,父母用小棍子打你可以接受;“大杖则走”,拿起大棍子时要赶快跑。处处替父母着想,就是学活了。

我也问过小朋友,假如被父母处罚,内心是什么想法?或是你的孩子被你处罚之后,他是什么想法?孩子最多的答案是:“好衰,被父母骂!下次做错事不要被父亲看到就不会被骂了。”这样好不好?孩子的心理,我们要敏锐地去观察,才能引导他树立正确的态度。当老师的要帮父母说话,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教育是对孩子的一份爱心。我就问学生:“一个人发了脾气以后,会不会神清气爽,精神百倍?”没见过!发完脾气后,身体会觉得疲累,因为一发脾气,身体会产生大量的毒素,要三天才能清除,所以发脾气对身体有很大的损伤。

为什么父母知道发脾气对自己身体不好,还是要管教你?因为怕你不学好,怕你人生没有建立正确的人格、态度,为了你好,宁可伤害自己的身体也要教育你。所以,你要体谅父母的用心,要对得起父母的教诲,往后绝对不能再犯。要学习颜渊的德行,做到“不二过”,下次不会再犯。我们应该抱持着挨骂就是换得进步的心态,每次被教训之后,就想我一定可以再进步,要赶快改正过失。孩子被教训之后,能有如此的心态,就能珍惜机会提升自己,不是情绪化,而是理智地面对事情。

“须顺承”的“顺”,我们要理解。是不是父母所有的责罚与要求全部要顺从?这几十年当中,很多人对中华文化产生了误解,他们觉得儒家所说的孝顺是什么都要顺,那是愚孝。讲这种话的人,可能连一本经典都没有从头到尾看一遍,圣贤绝对不是这种教学理念。“顺”有两种情况:父母所责备我们的事都是正确的,要赶快记住去落实,这是顺;父母的责罚与要求错误时,不要当面顶撞,要懂得顺势而为,先退一步,等待好的时机再跟父母沟通,这也是顺。《弟子规》讲“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中国人讲的孝顺,绝对不是父母所有的要求都照做,而是先要分辨对错,要用理智去孝顺。父母有过失,我们没有去劝,便是陷父母于不义,这不是为人子者应有的态度。

除了父母教须敬听,老师教也要“须敬听”。一个人能否有好的道德学问,除了要有好老师之外,更重要的一个因素是自己的学习态度,一定要有虔诚恭敬的心,绝不可阳奉阴违。一个人有多大的学问成就,可以从恭敬心中判断出来。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

长官教也要“须敬听”。一个人在学问、事业上有好的成就,都是从恭敬、谦卑之心求得。到一个新环境,不要怨天尤人,要先多看、多听、多学。长官怎么教,我们就怎么做,等对公司有比较深刻的了解后,再适当地给予长官一些建议,如此比较得当。

贵和存敬

言语忍,忿自泯。人为什么会生气、发怒?把原因找出来,才能对症下药。在哪些情况下人易发怒?没有形成恭敬心,怠慢他人、傲慢的人,就很容易发怒。所以,要让孩子不瞋、不怒,从小就要培养孩子的恭敬心。古代的圣哲人对长辈都毕恭毕敬,怎么可能会发脾气!

还有一个会让人愤怒、瞋恨的原因,就是嫉妒,见不得别人好。所以,要从小拓宽孩子的心量,让他能够时时“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没有贪心,懂得忍让,就不容易发脾气。从小懂得忍让的孩子,会特别得到疼爱。譬如老师看到一些孩子不跟人争,私底下都会对他们特别的关爱,因为这些孩子懂事。孩子不贪,就不会因为“别人有,我没有”而生气。现在的孩子为什么很容易发脾气?因为我们帮他做的事太多了,他都视为理所当然。亲人没有做好时,他的脾气马上就来了。

有个孩子十几岁,母亲每天都帮他装好水壶,让孩子带着上学,十年如一日。有一天,她给孩子装水稍微晚了一会儿,孩子接过水壶很凶地说:“我迟到都是你害的,拿那么慢。”他不但该做的事没有做,别人帮他做反而视为应该,所以父母要谨慎。还有给孩子太多的财物,从小养成奢侈的习惯,他会觉得长辈给他钱是理所当然,所以以后你不能满足他无穷的欲望就麻烦了。

发怒会有什么结果?佛法讲“火烧功德林”,一发脾气,所有的修行都被一把火烧光了。几天才能平复?三天。“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不仅对自己有不好的影响,对他人也有不好的影响。

有个孩子脾气很不好,父亲就跟他说:“你每次发完脾气,就到后院的木柱子上钉一根钉子。”后来,这个孩子每发一次脾气就钉一根钉子,过了几天去看,密密麻麻的钉子在柱子上面,这才警觉到原来自己的脾气这么不好!慢慢他就懂得观心为要,时时观察自己的心是不是又瞋恚了。由于能保持这种敏感度,发脾气的现象就慢慢减少,最后他终于不再发脾气了。他的父亲又跟他说:“只要你当天没有发脾气,就在柱子上拔出一根钉子。”就这样一天一天地他把钉子都拔掉了。拔完的那天,他很高兴地跟父亲说:“钉子我都拔完了。”父亲带着他到后院去,问他:“你虽然已经把钉子拔完了,但是这根木柱能不能恢复到原来的样子?”不可能,已经千疮百孔了。

俗话说“利刃割体痕易合”,我们用刀子在皮肤上划一下,伤口只要一两周就能愈合;但是“恶语伤人恨难消”,我们用很尖锐的言语对待他人,对他人造成的伤痛可能一辈子都无法消除。有没有听过因为被别人骂而去自杀的?有!所以,言语比刀更尖利。这位父亲就告诉孩子:“虽然你现在不发脾气了,但是你以前所发的脾气,已经伤了很多人的心,造成你人际关系上很多的障碍。”我们要明了瞋恚、发怒,对自己、对他人都不好。这种事能不能继续做?不能。知道不能做,就要想办法来对治。

要做到“言忠信,行笃敬”,下手之处何在?“惩忿窒欲”。一个欲望很强的人只会想到自己,怎么会“言忠信,行笃敬”?一个人连脾气都掌控不了,他会对人恭敬吗?他的言语会让人家舒服吗?不可能!老祖宗很善于用譬喻让我们领受一些道理。关于“怒”,有一句格言叫“怒是猛虎”。老虎给人什么感觉?凶猛,旁边的动物看到它都很害怕,敬而远之。一个人常常容易发怒就好像一只猛虎,让所有的家人和同事好像处在地狱之中。关于“欲”,也有一句格言叫“欲是深渊”,代表欲望深不见底,一踩下去,瞬间堕落。所以,惩忿、窒欲,“惩”跟“窒”代表要懂得去控制自己的脾气与欲望,这就是修养功夫。

俗话说,“掌握情绪的人,才能掌握未来”。不能掌握情绪的人,可能每次发完脾气后,他以前所做的努力都白费了,这是拿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发完脾气后不是气别人,是气自己怎么又没有忍住!

如何转怒为恕?如何让自己脾气变好?要用什么方法才能根本解决问题?“怒”跟“恕”这两个字已经把答案告诉我们了,字中含有老祖宗的智慧。“怒”是会意字,表示你心上有一个“奴”字,你就是坏脾气的奴隶,它要你往东你就往东,要你往西撞墙你就撞,等发完脾气之后,会觉得“我怎么做出这种蠢事”。因为你已经被奴役了,无法主宰自己。所以怒很恐怖,不能继续怒下去,要转“怒”为“恕”。这两个字差多少?把这些棱棱角角削掉了,就变成了宽恕。“恕”字,一个“如”,一个“心”,这叫“如其心”,也叫同理心。你能“如其心”,就是站在他人的角度来考虑,你就能原谅他人了。

例如,我们看到学生的行为实在很生气,但是了解他的家庭状况后,我们的怒气能立刻压下去,还会觉得他很可怜,不但能体谅到他的苦,更能包容他的过失,体现出对他的宽恕。所以怒不能压,要包容,进而去帮助他、感化他。

《论语》中,学生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字可以让我一生去贯彻,从而提升道德修养?”孔子挑了“恕”字,“恕”字终身可行,所以宽恕的功夫很重要。如何宽恕?《格言别录》里有这样一句话,“以恕己之心恕人”。我们一天原谅不了别人几次,但是原谅自己太多次了。我们能以原谅自己的心去原谅别人,就能结交很多推心置腹的朋友。而“以责人之心责己”,以责备别人的刻薄之心来责备自己的缺点,就能“寡过”,修养会提升得很快。能宽恕就能转怒气,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也就是说,转念的功夫非常重要。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什么样的人你都能宽恕,甚至于任何人你都能感激。一个人能处处宽容,甚至于处处怀着感恩之心,怒气就消了。

一个人进步最多的是什么时候?逆境。所以,感谢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炼了你的心志。感谢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智慧、经验,让你能更清楚地判断是非善恶,所以要抱着一份感激之心。感激绊倒你的人、处处给你挫折或考验的人,因为他助长并强化了你的能力。感谢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你应该自立。人生在世不可能一直依靠某个人,最可靠的是自己。一个人常常依靠别人,就会生活在患得患失当中,没有真正的快乐,所以要感谢他遗弃了你,是他教导了你要自立自强。感谢斥责你的人,因为他常常对你恶言相向,助长了你的定慧。他对你恶言相向,你还能如如不动,你的修养就能提升得很快,等他骂完了,你说:“谢谢你讲出我的缺点。”他一听,下次一定骂不出来了。

当你面对伤害、欺骗,以及别人对你的一种错误、恶劣的态度时,能平心静气地去表示感谢,别人迟早会被你感化,因为你的修养会激起他的惭愧之心。你能这样去做,不但怒气消了,还有可能成就别人修学圣贤的机会。

有一首描述兄弟之情的诗词:“同气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子孙做样看。”兄弟同气连枝,是同一父母所生,就好像一棵大树长出很多枝干,各自发展,各自延伸,各自枝繁叶茂。所以,兄弟之间的言语要和睦,不要太冲动,不要因为言语不当而起冲突。有了矛盾,只要有一方能退一步,能忍一时,就会风平浪静。当我们三四十岁以后,可能一年见不到两三次,每次一见面,发现皱纹多了一点,白发也多了几根,真是岁月催人老,所以要珍惜兄弟相处友爱的机会。因此,兄弟间要能忍得住,不要因为一些小小的事情而发生争吵。兄弟姐妹有了后代,他们又成为兄弟,所以这一辈要做好样子,留与子孙做样看,这一点特别重要。周朝开国的几位圣王做出了孝悌的榜样,所以才可以享国八百年,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悠久的一个朝代,这绝对不是侥幸的。你的家族、家庭要兴旺多久?你要有所志向,才能教出好子孙。

《弟子规》提到“财物轻,怨何生”。对财物懂得礼让,就不容易起冲突。“财”字,又通木材的“材”。如果木材堆得很多,太阳照太久就会燃烧起来,以此说明你的财积累太多,很可能会引火自焚。所以,当你时时都在搜刮财物,其实自己的福分已经在耗损了。而这个行为如果又被下一代学得非常彻底,这个财物留得住吗?人要有深谋远虑!因此,兄弟之间懂得布施,就不会有争吵。有一句话叫“人欠你,天还你”,“天”就是天理,你的福分会水到渠成。人往往不能忍一时之气,才做出一些违背德行的事情,所以要能忍耐得住。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长辈到你家找你的父母,要怎样做?现在的孩子会说:“爸,有人找你!”或者有人来找老师,学生会说:

“老师,隔壁班老师找你。”父母、老师被你呼来唤去,这样很失礼,这也是没有人教导而造成的。譬如有人来找主管,要说:“您先请坐,我去找老板,再回来跟您报告。”然后去问老板要不要接待。但很多人会这样说:

“老板在那里开会,你自己过去吧。”结果会议开到一半,人走进来了,要接待也不是,不接待也不是,从而造成困窘的局面。假如今天你要提拔一个人,一定是提拔处处办事都让你放心的人。一个常常失礼的人,你敢不敢用?不敢,所以接待之礼很重要。

当有人来找领导或父母时,一定要先请客人喝杯水,再赶快去请他们。“人不在,己即到”,假如他们不在,要问对方有什么事,把事情问清楚,然后告诉对方:“我一定会转告他们与您联系。”这才把事情做圆满了。这种做事能力与礼仪特别重要,一定要在生活点滴当中指导孩子。

我们教小孩礼仪,进门之前要敲门,敲门要缓和地敲三声,不能敲得太急促,以免屋里的人被带得很紧张。如果他正在忙其他的事情,一时不能来开门,心里会更急躁。当接待客人时,开门后要先鞠躬问好:“阿姨好,叔叔好。”再帮客人拿拖鞋,拖鞋要放在让客人一进门就能穿上的地方。客人进门之后,孩子要说:“阿姨,您请坐。”引导阿姨坐下。不能说:

“阿姨,您自己去那里坐。”坐好之后,马上去倒水,然后说:“阿姨,请喝水。”这就是接待之礼。假如你的孩子这样去接待长者,他们一定会觉得这个孩子很有家教。在接待的过程中,重点是训练一个孩子处理事情时,不但要有恭敬心,而且要有始有终。有时我们交代学生去找某个人,结果一去无回,后来找他来问:“你找的怎么样?”他说:“没找到。”没找到也要回来报告,要有始有终,对一件事情要负责到底。

礼是人与人之间很优美的距离。当我们不懂礼时,给人家的印象不好,人与人之间就容易产生误解、摩擦。所以,接待客人也要训练,搞清楚会发生哪些情况,应该如何应对。训练可以短时间内达到效果,而更重要的是要让人在做这些事情时,是从内心生欢喜,所谓“诚于中,形于外”。

有一位母亲,她接待客人的时候会切一盘水果。有一天她不在家,家里来了客人,等她回来后,看到桌上有一盘水果,而她的孩子还是小学生。这就是上行下效,孩子无形当中都在学习。

在公司里,如果同事的朋友来访,刚好你遇上,你不能说“他在那里”,这样就显得有点儿失礼。你可以说“你请坐”,为他倒一杯水,再说“我去帮你找他”。这位客人就会感觉到这个公司的气氛很好,从而留下非常好的印象。等你的同事来了,看你还帮他的朋友倒水,他的内心也很高兴。

在政府单位,接待就显得更为重要,如果失礼就是丢政府、国家的脸。有个政府主管打电话到其他部门,一个年轻的研究生接的电话,态度不大好。主管说:“我找某某某。”他说:“不在!”主管问:“去哪里了?”

他回答:“不知道!”就把电话挂了。结果这位主管很生气,开始调查到底是谁接的电话。最后这个研究生的命运如何?被解雇了。之后,整个单位接起电话都说:“您好,请问找哪位?”风气大变!当然除了怕丢饭碗之外,更重要的,还是要生起对人的尊敬心。

除此之外,接电话的礼仪也很重要,我们要教孩子如何接电话。拿起电话来,一定要问候对方:“喂,您好,我是某某某,请问您找哪一位?”

假如长辈说:“请问你父亲在吗?”假如父亲在,马上说:“您先请稍等,我去请我父亲。”假如父亲不在,就请问对方:“对不起,我父亲现在不在,请问您是哪一位?有什么重要的事,您交代我,父亲回来我再通知他。如果您现在有急事,也可以打我父亲的手机跟他联系。”这样,孩子做事、办事的能力,就从接电话中,从生活的细节中,慢慢得到提升。

假如你的孩子往后想得到主管、企业家的赏识,礼仪这一课不能疏忽。有位朋友说,主管常常喜欢找他,为什么?他知道什么时候该倒茶,倒得又很自然;什么时候该帮忙夹菜,因为从小做习惯了。接待客人时,让客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就会一团和气。只要和气,事情就能办得顺利成功。所以,待人接物的礼仪要学,而这个学习有赖于家长跟老师在生活当中的处处提醒,要有耐心。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称呼长者,重要的是内心恭敬。西方人如何称父母、长辈?直接叫名字,说这是平等。这是不是真平等?平等是对人的尊敬心,尊重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纵使是父母也不能把子女当做附属品,因为他是属于这个社会、世界。但是人生的历练平不平等?人生的智慧平不平等?不可能!所以,长者必然要有教导晚辈的义务。而晚辈如何能真正学到这些宝贵的经验?一定要有恭敬心才能获得。假如他没有恭敬心,就不可能听父母、长者的话。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绝不是长者希求晚辈的尊敬,而是要成就晚辈的人格,成就他们的学问。

现在西风东进,有些儿女都直呼父母的名字,没过多久跟父母讲话也没有了分寸。回想我自己小时候,叫姐姐都是称大姐、二姐,叫了十多年。有时人家问我:“你姐姐叫什么名字?”当我把姐姐的名字讲出来时,还感觉全身不舒服。

有些小孩还会给人取外号、取绰号,这样好不好?当孩子乱给同学取外号,甚至还给老师取外号,他就已经没有恭敬心了,这时立即要给他导正。“将加人,先问己”,你希不希望人家用外号取笑你?假如你不愿意,也绝对不能给别人取外号。

“对尊长,勿见能”。不仅是对长辈,还要对所有的人。当孩子有些能力,有些家长就带着他到处表演,绝对是增长孩子的傲慢。假如大人还说:“你真了不起!”这样的言语听多了,往后批评的言语就听不进去。而且学才艺,真正的目的何在?是证明我比人家高一等吗?那就错了,学到才艺是要服务他人,奉献社会。学历愈高,代表我们接受社会的帮助愈多,我们更应该反馈社会。这些观念一定要从小奠定基础,不然孩子觉得得到高学历就是为了赚大钱,这样就偏颇了。若孩子知道学习、读书的目的是要奉献社会,他学习的态度就会截然不同。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遇到长辈要主动问好、行礼,也就是打招呼的礼仪。中国古代,人与人相见,都恭恭敬敬地鞠一个躬。现在看到会鞠躬的在哪里?日本、韩国。日本人、韩国人跟谁学的?跟中国人学的。

礼仪、礼貌是人与人之间最优美的距离。孩子见到长辈应该如何打招呼?很多朋友说,现在的孩子能对你笑一笑就不错了。当父母教导孩子的标准降到这样的水平,请问能教出什么样的孩子?在深圳学习中国文化的孩子,学习鞠躬就学了两三个月。大家不要轻视鞠躬,当他的腰真正能弯下去,弯得很真诚的时候,他的恭敬心就出来了。圣贤人的学问最重要的是“主敬存诚”,时时恭敬、时时真诚,这是真实学问的根基。恭敬、真诚在与人交往时表现出来。面对长辈要鞠躬打招呼,而鞠躬要注意距离,不能撞到长辈,所以与长辈的距离差不多两步。鞠躬的时候还要问候:“叔叔好!”整体动作就让人很舒服。除了鞠躬、问候之外,还要注意眼神。鞠躬前要看着对方说“叔叔好”,起来的时候再看一下,这就是与人打招呼的礼仪。

一个没有礼貌的人,一生不知道会给自己造成多少障碍!为什么有人办事很顺利,有人办事就出现很多问题?这不是偶然的。你平常处处有礼,就会积累很多善缘、助力;当言语、行为上失礼,就会形成很多阻力。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没有礼貌就很难在人群中立足,可能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就失礼、得罪了他人。有礼貌的人走到哪里都能让人家欢喜,而且会得到众人的爱戴。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跟长辈讲话应该注意声音要适中,假如太小声,长辈听不见,会增加他的负担。现在的孩子跟长辈讲话很大声,父母就告诉他:“小声一点儿!”但可能没多久,他又忘了,结果长辈就说:“算了算了,别管了!”一开始不管,到最后养成习惯就很难纠正这些细微之处,我们要坚守原则,用耐心把他们引导上正确的轨道。总之,声音不可太大,也不可太小;礼貌不可不及,也不可太过。礼貌太过了,可能给对方造成压力。

孩子讲话需要训练,所以我们每星期都会让他们上台报告,看看这周做了哪些孝行。孩子在台上站立的姿势也是千差万别。有的人要扶着桌子,才觉得有安全感;有的站得歪歪扭扭,一边讲话,手还不停摇摆,这都要透过实际练习,才能得到提升。当他讲话太快时,我们要有耐心:

“来,慢慢讲,一个字一个字讲清楚。”能力绝对不是天生的,都要透过后天的训练。在海口有个小女孩很内向,我们让她经常练习,过了几个月,她母亲打电话给老师,说她女儿去参加朗诵比赛还得了奖。现在社会常有上台的机会,在公司也有可能要上台报告,平时与人有交谈的机会,所以言语的训练不容忽视。孔子的教学中,德行摆第一位,第二位就是言语的态度、方式。而《弟子规》中教导讲话的态度、方法占全书三分之一的分量,可见非常重要!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进必趋,退必迟”,当长者叫我们的时候,要快步向前,不能长者叫了还大摇大摆慢慢走,这样是失礼。离开的时候,不能说“爸爸,我走了”,一转身就离开了,应该说完看着父亲,再慢慢往后退几步再离开。这些细微之处,都是内心恭敬的自然流露。

“问起对,视勿移”,长辈在跟我们交谈的时候,我们的眼神不可飘移,应该专注地看着长辈讲话,这也要训练。现在小孩心定不下来,你跟他讲话,还没讲几句,他就走神了。当下你要很坚持,让他看着你把话讲完,最后你还要问他:“刚刚爸爸讲什么?讲一遍给我听。”这样训练他,一来让他专注听人讲话,二来让他有恭敬之心。

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去别人的家里拜访,应当先打电话,确定对方是否在家,还要问对方是否方便,不要说“我现在过去好不好”,你这么急促,人家只能说“嗯,好吧!”这时你要“听思聪”,假如他回答得很勉强,就要主动问:“你是不是待会儿有事?如果不方便,我换个时间也行!”这样对方就不会觉得太唐突。不管你是拜访还是打电话,都要注意时间,如果在吃饭、睡觉的时段,这就没有替人设想,不尊重他人。无论何时打电话给人,第一句话要先问:“请问你现在说话方便吗?”当你时时能这样恭敬别人,人家跟你交往就会觉得很舒服,没有压力。当我们的言语透露着恭敬,潜移默化,孩子在我们身旁就能有好的学习效果。

“入门”的时候要先敲门,等屋里的人回应,请我们进入才可以进去。假如让我们等一会儿,就要恭恭敬敬地等。如果你进到别人家里,看到一楼没有人就跑到二楼,主人回来看见,会造成别人的误会,所以恭敬心可以免去人家对你的怀疑。所以,尚未确定屋里是否有人,一定要问“请问有没有人在?”喊几声没有人回应,就不能进入。

“问孰存”,譬如你要拜访朋友,就要了解他的家里有哪些长辈、有哪些家人。问了以后,还要了解他们的状况,拜访时才会觉得很亲切。

譬如,关心一下他母亲的情况,可以问:“伯母,您前一阵子是不是感冒了?现在好多了吧!”俗话说“见面三分情”,如此就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因为她的孩子跟你非常熟悉,若对你的了解不多,她也会担心你的品德如何。所以,按我交朋友的习惯,若是很熟的朋友,我一定要到他的家里去拜访,让他的家人对我有所了解。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如果有人按门铃或打电话来,你应该说:“请问您是谁?”或者说:“请问您是哪一位?”这时对方应当回答:“您好,我是某某某。”可是有些人会说:“是我,我就是我,你不知道我是谁吗?你不记得我啦,我们两个月以前见过面。”这很失礼。所以,一定要让对方马上知道你是谁,他的心就安了,这就是讲话的分寸与态度。

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任何要加予别人的言语、行为,首先要问自己:“这样的言语、行为,别人如是对我,我能否接受?”假如不能,就不能这样去对待别人。所以,“行笃敬”是落实在对人、对事、对物的恭敬之中。《弟子规》里讲“亲仁”,亲近仁德的人要不要恭敬?当然要。求学问,有一句很重要的箴言,“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一个人道德学问提升的速度,不是外在决定的,而是自己的诚敬心决定的。

我们不希望他人对我们毁谤、批评,我们就不应该去毁谤、批评他人;我们不希望他人冒犯、控制我们,我们也不应该去冒犯、控制他人。甚至于在起心动念的层面上,假如我们不希望别人有害我们的心,我们也不应该起害人之心。处处能先要求自己,就能掌握做人的分寸。

有只狗跑进一个四面都是玻璃的房间里,看到另一只狗对它很凶,它马上对着“它”狂吠。结果,四周所有的狗也都对它狂吠。它更不甘示弱,就继续死命地狂吠,最后它累死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我们觉得周围的人对我们很不好,常常对我们发脾气,其实这一切都是自己心的反射。当我们常常以恶脸对人,镜子中的绝对是恶脸向着我们;当我们时时以笑脸迎人,也会得到别人的笑脸。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到底周围的亲朋好友对我们是什么态度、什么脸孔?然后就知道如何修正和提升自己。

很多的障碍不在外面,而在自己的一念之间。我们之所以会痛苦,都是“求不得”,都是要求别人,没有要求自己。当我们能宽恕别人,看到自己的本分,整个人生就会不同。因为只要有求,每天都会患得患失。能看到本分,就会天天尽心尽力,当我们天天尽心尽力,就会有成长的喜悦。在我们尽力的过程中,“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依报就随着正报转了。

有位女士听完课以后,就对她男朋友说:“那件事是我错了,对不起!”(因为两个人正闹别扭)结果她男朋友听到她讲对不起,满脸惊讶地对她说:“明明就是我不对,你还跟我道歉,那我不就不是人了吗?”所以,我们不要常看别人的过失,要反过来反省自己还有哪些不足。这个态度一提起,身旁人的惭愧心就会被唤醒。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自己有能力时要主动协助他人,别人有才华绝对不能嫉妒,一生嫉妒,我们的恭敬心就失去了。现代人都不愿意帮别人,怕自己的本事被人家学去。我听过一个报道,说有一对姐妹,姐姐说:“今天有一个同学问我一道数学题怎么做,我会,但是没告诉他。”妹妹就说:“我会告诉他,我会把错误的告诉他。”这个现象是存在的,因为孩子从小学竞争,见不得人好,心量愈来愈狭窄。而心量一狭窄,福分就下降,就不懂得取长补短,不懂得见贤思齐,从而埋下人生祸患。所以,我们要时时教导孩子,自己有能力助人就要多尽一分心力。帮助别人有什么好处?助人者人恒助之。有人发生状况的时候,朋友都争先恐后来帮他,那不是偶然的。而我们有事却无人来帮助,原因就在没有时时处处广结善缘。

有一个小女孩,她的数学是班上顶尖的。有一天她请假,因为她的爷爷去世了,而她的爷爷是数学教授。当天同学们正在考数学,一听到她的爷爷去世了,就说:“终于死了!”因为她爷爷不死,她总是第一名。现在孩子的思想多么功利,很恐怖!当孩子急功近利的时候,请问他的掠夺之手首先伸向谁?向他最近的人,父母。现在的父母很迟钝,都在制造自己中晚年的悲哀,所以现在的家长必须赶快提升教育的理念。

“人所能,勿轻訾”,别人有才华、有能力,我们绝对不能嫉妒、障碍,要“随喜功德”。其实嫉妒是最大的魔王,当我们嫉妒他人时,整个情绪就已经到地狱去了,嫉妒慢慢会变成瞋恚心。我们从嫉妒转成欣赏,转成随喜,甚至于转成成人之美,就有无量功德。当我们随喜一个人所做的好事,当下我们的心就跟他的心一样!

体恤他人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物都有主,要使用任何一件东西,一定要取得别人的同意。不能主人不在就先拿来用,等人家进来才说“借我用一下”,那样人家只能点头,但是脸色很难看。现在很多人要跟人家借笔,直接把笔拿起来说:“这支笔借我用一下,好不好?”可能这一支是人家最喜欢的,这都是不够恭敬。应该说,“您可不可以借我一支笔”,要借你哪一支由他决定。所以,要处处替人着想,借东西也应该注意分寸,不可顺自己的意思。

有个小女孩六岁,那天刚好天气比较冷,老师就拿了其他同学的棉鞋给她穿,她就是不穿,她说: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同学没有同意给我穿。”确实,小孩是学道的利器,很老实。这条教诲也要成为家庭中的共同语言和共识,毕竟家人比较亲密,但是距离虽近,礼不可失,否则久而久之,怨也会积累,总有一天会爆发。

有一对姐妹年纪很小,有一天姐姐回来骂了妹妹,妹妹很伤心,哭着去找妈妈。妈妈正好在厨房,就问她:“为什么哭?”她说:“姐姐骂我。 ”

很多家长都会马上去骂姐姐,觉得哥哥、姐姐不能打骂弟弟、妹妹,但如果没有把来龙去脉搞清楚,处理不当可能会让哥哥、姐姐心里不服气。妈妈就问:“姐姐为什么骂你?”妹妹说:“我拿了姐姐的玩具。”妈妈就说“用人物”,小女孩说“须明求”。妈妈又说“倘不问”,她说“即为偷”。

讲完她哭得更厉害,一边哭一边说:“妈,我不要当小偷。”借由这个机会,就把这个教诲融入孩子的心中。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对人的恭敬与爱心要落实在家庭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以及平日与人的互动当中。所以,当你跟别人讲话时,要先观察对方是否有空。现在的孩子无视妈妈正在炒菜,他一有问题马上跑过来,一定要妈妈立刻给他回答,这是对父母不恭敬。应该体恤父母,等妈妈做好饭了再问。同理,我们在麻烦别人的时候,也要观察对方目前的状态。我们能时时体恤,对方就能感受到我们对他的尊重。

“人不闲,勿事搅”,这是慈悲心的体现,不恼害众生。要时时“视思明”,当对方正与人交谈,就不可插话。即使现在他没事,也不能走过去就跟他说个不停,要先问:“请问,你现在有空吗?”说不定他正在思考一件事,你的冒昧会打乱他的思路。打电话也是一样,很多人一打电话就聊个不停,但对方可能正有客人在旁,他又插不上话告诉你,这样就会让朋友不知所措。所以,打电话时也要问对方:“你现在有空吗?讲话方便吗?”所以,仁慈之心要随时体现,绝对不是挂在嘴上:“我对人很好,我很有仁慈之心。”纵使是亲人,进退之间,也要站在对方的立场设想,体谅他人,就能相处融洽。

“人不安,勿话扰”,你看到家人心情很不好,愁眉苦脸,这时不要唠叨。但是也要表达关怀之意,这时你可以倒一杯温开水给他。本来他对人生很绝望,你这样一做,他的心情就突然缓和了,这杯水再喝下去,心情也好一半了。人只要能感受到有人关怀他,慢慢就会产生力量,等他情绪平和,他会主动找你说话,因为你处处能感受到他的需要。所以,做事不要急躁,要审时度势。

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我们跟人家借东西,是朋友给我们方便协助,所以一定要铭记在心,按时归还。假如怕忘记,就要记在行事历上,最好在前几天提醒自己一次。如果自己比较粗心,也要想办法来对治,慢慢改正这个习气。人生的信用要好好去维持,因为人生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挫折、瓶颈,到时只要你很有信用,朋友也会欢喜来帮助,就可以化解一些困难。

谨护口业

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当别人正在说长道短,我们要赶快离开。待在是非之地,可能会惹祸上身,要有敏感度。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常常会被人划分到这一派或是那一派,我一向是站在中间,两派都处得不错。所以,有人在谈论是非时,我们要离开,不要卷进去。我们站在中间并不是不关心,而是对双方的一种提醒,因为人都会有过与不及,往往分派的时候,已经是某些观点有些偏颇了。等他们察觉到做得太过火,就会来问你,此时你所说的话就能把他们的偏失导正过来。但平时要对他们关怀,自己也尽本分,才有资格去劝别人。除此之外,我也常买一些东西送人,多请客、多送礼,这些关怀和信任都是为了往后发挥大的作用,所以我跟同事都处得很好。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如果没有见到真相,只是听人家说说而已,就不可以马上讲出去。所学的还没有理解深刻,就不可发表自己的看法,避免误导别人,甚至于把圣贤学问讲错了,误人一生的智慧。而“见未真”就说,“知未的”就讲,这个人的存心是什么?逞能。就是希望别人看到他说“你怎么这么厉害”,自己觉得扬扬得意,其实这个存心是不善的。

有一次,有朋友来找我,他说:“我听某个人谈到你的事情,但是我觉得不大可能,所以我亲自来问你。”我也很客气,就把实际情况讲给他听,所以这位朋友后来跟我的关系很好,也一起推广中华文化。他处理谗言非常理智,他没有轻传,而是当面来求证。

曾参的母亲有一次听到人家说:“曾子杀人了!”第一次听到的时候不相信,听到第三次,心里就动摇了。所以,我们对人要真正认识,交情才会深。了解朋友做人做事的分寸、原则,自然不会因为别人的谗言,而误会好朋友或好的同参道友。

纵使听到他人对我们有所批评,我们也应该先反躬自省。纵使他说的只有十分之一或是百分之一是对的,我们也应该反省这十分之一、百分之一。我们不要受影响,也无须动怒,因为他在帮我们消业障。当对方在讲谗言时,事实上他的内心也很空虚、痛苦。所以,我们念念也要把功德回向给他,这样无形中就可以把这个冤结慢慢化解。假如他讲你的谗言,你马上回应他,还要去解释,事态可能就会愈来愈复杂。所以,要忍得下来,谗言就会“举火焚空,终将自息”。你不去辩驳,等事情过后,反而会赢得大家对你的尊敬。百丈禅师说“是非以不辩为解脱”,不用去辩解,所谓日久见人心。

纵使我们听到的是事实,但这个话会影响朋友一生的名誉,我们能不能传出去?不能,我们应该私下劝导他。假如这些谗言不属实,我们就去安慰、鼓励他,“没关系,消业障”。“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从这句话我们也能了解,人对于不好的言语很容易受到影响,所谓耳根很轻。我们应该慢慢提升自己的修养,带动“隐恶扬善”的社会风气,多谈他人的好处,少谈他人的缺点。如果常常都是负面的事情,会造成人心不安。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奸巧语就是绮语,即俗话说的花言巧语。花言巧语,心中有所企图,居心叵测,心就不忠,失去恭敬,所以不可以用花言巧语去欺骗别人。秽污词就是脏话,讲粗俗甚至是骂人的话,这叫恶口。恶口会让人很不舒服,引起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常常口出秽污词,绝对得不到别人对你的尊重,甚至于别人还会在背后批评你、轻视你。

言语也代表一个人的形象。现在的办公室爱讲一些绮语、黄色笑话,这个风气不可开。人与人之间这么随便,很有可能整个团体气氛就搞坏了,甚至于破坏人家的心绪,破坏工作情绪。如果你是主管,更应该制止这种风气。当大人讲话很轻慢、随便、嬉笑,请问小孩学到什么?他就不懂得庄重,不懂得尊重别人,这个流弊很大。所以,我们在小孩面前讲话,更要注重形象,注重谴辞用句。这都是大人很容易疏忽的,因为一谈论起来,情绪就跟着波涛汹涌,都顾及不到有小孩在旁边。

诈与妄,奚可焉。“诈”跟“妄”就是欺骗、妄语。一个人为什么会欺骗别人?可能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心已经偏颇、不忠了。甚至于他要掩过饰非,自己犯了错误不敢承认,打妄语来欺瞒。但是用妄语能否把过失遮挡住?要隐瞒自己的过失,还要找两三个借口、理由来蒙混、掩盖,但吹牛到最后就会吹破了。

有一个学生把缴午餐费的钱拿去挥霍,他说是因为家里很穷,为了照顾弟弟,所以把钱拿来买了奶粉给弟弟吃,他讲得我眼泪都快流下来。我刚接这个班两三天,对他们还不熟,我马上说:“来来来,我跟你回家,买一些东西给你弟弟吃。”这个学生马上说:“老师,不用了。”后来我就留心观察,觉得他的话跟他母亲说的有很大的出入,而这个母亲是他的继母。但是我们切忌听片面之词,一方面要综合一下,一方面要自己做实际了解。

有一天,我经过一个电动玩具店,就走进去看看。结果看到好几个我的学生,他们还站起来说:“老师好。”我真的很惭愧。这个班上,隔代教养跟单亲家庭的孩子将近有十个,我很心痛。而那个学生真厉害,躲到最里面的一个小房间,我就跟进去。当这个孩子看到我的时候,脸色都发青了,因为他骗了我,最后被我抓住。后来我问他说:“那一段时间你骗老师,你的感觉如何?”他说很难受,每天都提心吊胆地看老师的脸色如何。确实,说妄语的日子不好过,人还是过坦坦荡荡的生活好。

《弟子规》说“过能改,归于无”,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假如掩饰,只会是错上加错。孩子从小一定要养成讲实话的习惯。假如孩子从小妄语、奸巧语的习惯养成了,孩子还没有进入社会,他的社会信用就已经破产了。所以,从小一定要让孩子扎下讲话守信、真实,绝对不妄语的根基。

惟其是,勿佞巧。事实如何,直接讲出来就行,绝对不可找借口掩过饰非。譬如,我们答应爸爸、妈妈做什么而没做,一定要马上说“对不起,我错了”。只要我们有过失、不守信,就一定要当场道歉,这样对方也比较能接受。假如这时你找出一堆理由,人家心里会更不舒服。

谨慎承诺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孔子在《论语》里提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君子很怕讲出去的话,自己做不到。所谓“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所以不要轻易许诺,一定要确定自己能做到再答应,不可逞能。现在的人很容易“轻诺”,随随便便就答应别人,甚至答应小孩,到时后悔都来不及。

当然言出要必行,但是在言出以前,我们还是要考虑到“事非宜,勿轻诺”。这件事是否合乎正义?是否合乎法律?必须要考虑周详才能答应。

而我们在答应别人之前,可以先缓冲一下。现在的人很急躁,他要请你帮忙也很急:“拜托!你赶快答应好不好?”我们假如被他的急躁牵着走,很可能会轻易答应他。而他在很急躁时,对于这件事还没有洞察清楚,可能都还没有做好准备,就要拉你一起做,有可能做到一半,他又改变主意。所以,你要考虑一下,也让对方冷静。我们要掌握进退之间的分寸,仓促之下做的决定,就容易出状况,还是把事情弄清楚之后再做决定。

谦下好学

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博学是求学问的首要点。要先博学,才能进入审问,因为学习之后才知道圣贤学问的纲领所在,才能顺着这个理来发问。也通过学习,才发现在做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状况,进而“心有疑,随札记”,先写下来再请教,所以学问是学了之后再问。现在的人是还没学,就问题很多。我们常常面对一些朋友,他一来好像要给你考试一样,问题一个接着一个。而在回答他的问题时,往往才回答到百分之三十,他就说:“蔡老师,好了,我再问您一个问题。”为什么他有这么多问题?其实他还没有学,根本不知道圣贤的存心、圣贤的学问,而且不相信圣贤学问能运用到现前社会。以这样的心态,再怎么问也问不出深度,所以问问题的存心特别重要。

提问的态度一定要恭敬,一定要受教。现在很多人问问题,都问一些会认同他想法的人。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人很怕听真话,一听真话就受不了,所以喜欢去问赞同他意见的人,然后又自我安慰。

我们恭敬地听师长讲课,往往在听的过程中,我们的心量也在逐渐拓宽,问题也就解决了。假如身旁有很好的善知识,我们也可以找些时间去向他请教学习,可能他的一句话就把我们的执著点开了。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一个人悟性的开显也在力行的功夫上。六祖惠能大师能常生智慧,就在于依教奉行。当我们就教于善知识,重要的是在听了以后要真做。假如常常问问题,没有落实,到最后善知识可能会愈说愈少,因为我们的态度决定善知识跟我们互动的密切性。当我们每次听了教诲之后都能去落实,非常受教,他们也会很欢喜跟我们结这个法缘。

同类推荐
  • 蒙台梭利的教育智慧

    蒙台梭利的教育智慧

    陶红亮编著的《蒙台梭利的教育智慧--3岁决定孩子的一生(白金版)》讲述了:蒙台梭利从婴儿出生开始,根据儿童成长发展敏感期所创立的适宜儿童成长的“玩具”,对其进行了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研究。蒙台梭利教育理念和教育法引入我国后,受到了众多父母的推崇。《蒙台梭利的教育智慧--3岁决定孩子的一生(白金版)》内容力求做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在保持蒙氏思想原汁原味时,兼顾了可读性和实用性。选取的内容包括感官教育、语言教育、数学教育、日常生活教育、自然文化教育等。宝宝可以通过自我重复操作教具建构自己完善的人格,在自由操作中能够得到很多能力方面的训练。
  • 中国式教育应规避的16个问题

    中国式教育应规避的16个问题

    中国式家庭教育最终让孩子收获了什么?是人格缺陷、心理障碍、心态冷漠、独立性差、社会适应的能力差,以及两代人之间的沟通障碍……本书目的在于:提醒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一直重复的错误,并提供规避这些问题的方法,让父母跟孩子共同成长,最终成为一个成功的父母,让您的孩子变得卓越、杰出。
  • 十月怀胎一点通

    十月怀胎一点通

    本书总分为孕前、孕期、临产三大部分,包括了怀孕准备、优生受孕、营养锻炼、饮食住行、个人卫生、分娩宜忌等多方面内容,其中涉及了很多易被忽略的问题,特别提醒准备为人父母的青年夫妻重视起来,从盲目怀孕转变为科学的有准备的受孕。本书内容丰富、贴近生活、资料翔实、语言通俗,适合准爸爸准妈妈阅读。
  • 怀孕全程专家指导

    怀孕全程专家指导

    未来时代,也许生孩子的重负不再由女人来承担,而在这个角色反串的过程当中,男人女人又扮演着什么呢……
  • 提高孩子学习成绩的心理咨询指导计划

    提高孩子学习成绩的心理咨询指导计划

    帮助家长解读孩子心理的权威读本,提高孩子学习成绩的实用指导计划。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帮孩子走出心理误区,提升孩子的学习成绩。本书为家长提出了有针对性并切实可行的心理咨询指导计划,有助于家长帮孩子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
热门推荐
  • 新青春校园

    新青春校园

    当青纯少女遇上校园霸气王子惹祸上身,意外连连发生,她该如何脱身?这使校园王子对女主角产生好感,就这样,一场少女追逐计划渐渐展开。。。。。。[]代表心里想的,()代表解释。如果觉得大大的书写得好记得加群哦!群Q:477185105
  • 霸主中原

    霸主中原

    他出生豪门,却身世不幸,沦为奴隶。然而,五胡起兵,因缘际会,他结识羯族首领石勒,并成为他的义子。从此,他跟随石勒,经过多年征战,不但辅助汉王灭掉西晋,而且在两赵争雄中战功赫赫,位极人臣。就在他事业巅峰之时,石勒暴死,让他一下子跌入深谷,从朝中被贬西陲。这时的他,不但没有气馁,反而依赖关中之地,逐步扩大势力,踏上了一条新的征程......
  • 凤尊凰朝

    凤尊凰朝

    ,。。。点点豆豆,小猫吵架,大小姐点到谁我就选谁
  • 狂妃有毒

    狂妃有毒

    她是毒医,人人皆知的毒医,有让人起死回生的本事,阎王都抢不走她要救的人!这一面,她是个毒医,另一面,却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大学生罢了,却无一人所知。就是这么个神存在,回家时却被一搓衣板砸穿了……穿也就穿个漂亮点的吧,偏偏还是人人皆知的第一丑女加花痴?还是个爹不疼娘早逝的?庶妹姨娘欺压?又因为早逝娘的缘故,太后圣旨一下,就与个渣王爷有了婚约?那渣男偏偏还就喜欢自己二妹?剧情为何如此狗血!爹不疼?她要他的疼爱干甚?又不是银子!庶妹姨娘欺压?银针甩两把!渣男王爷想抗旨?对的!抗旨这种杀头罪,留与渣男刚刚好!可是……这个美颜腹黑男是哪冒出来的?!
  • 好妈妈,你会教男孩吗

    好妈妈,你会教男孩吗

    每个男孩都是火星人。作为地球人的父母,了解火星人是首要的。 好男孩不是打骂出来的,而是管教出来的。 男孩将来注定要成为男人,所以培养他男子汉的气质和绅士风度很重要。对于教育孩子而言,最高的境界是刚柔并济。
  • 彼岸温暖

    彼岸温暖

    身陷家贫、父母失和、家庭暴力不断、父母的离异,年幼的小林肩负起拖带和引导妹妹和弟弟的责任。在经历炼狱一般的人世种种不如意后,小林内心深处充满对温情和爱的向往。母亲的二度婚姻,不但没有给小林带来幸福和温暖,还让小林深刻触碰到同样处于父母离异家庭的孩子内心深处的疼痛和孤单。
  • 驸马为妃,王爷太腹黑

    驸马为妃,王爷太腹黑

    “顾天心!本公主警告你!不准丢人现眼不准拈花惹草不准喜欢我!”顾天心连连点头:“不敢不敢,公主尽管放心。”一场穿越,她,顾天心,只想做个梦寐以求的米虫,好吃好喝好玩。本以为公主府下好乘凉,却不想前有狼来后有虎,横祸一桩又一桩。为帮公主追男人,她舍身入皇宫,坐镇太学院,管教小皇帝。却不想一入宫门深似海,从此惹上冰山男,山穷水尽甩不掉。“摄政王,您老政务繁忙,才华横溢,就别再来太学院听课了好吗?”“事关皇上的学习进步,本王必须监督,这是国事,顾夫子想干涉?”“摄政王,玲珑公主对你情深似海,廖家小姐对你倾慕有加,你……”“众所周知,本王身患隐疾,不能祸害他人,驸马多开解本王便好。”顾天心满头黑线,她不过牵线搭桥人,怎么反倒把自己给绕进去了。【婚前篇】某夜大雨磅礴,摄政王正好路过,不便赶路,留宿公主府。“楚哥哥,客房已经收拾好了,热水也备好了,楚哥哥……”摄政王大手一挥:“本王还要和驸马喝酒,公主困了就去客房睡吧。”公主大喜,飞奔而去。顾天心酒意朦胧,公主去客房睡,摄政王睡哪里呢?她又睡哪里呢?第二天,顾天心大惊失色的爬起:“摄政王,我不是故意睡你的!”卧槽!是谁说摄政王不能人道的?!从此,摄政王时常夜宿公主府,或频繁召驸马商议国事,彻夜长谈。【婚后篇】“报告王爷!王妃又去赌馆了!”“随她。”他的王妃只赢不输。“报告王爷!安小侯爷也跟着王妃去了!”“随她。”他的王妃,他放心。“报告王爷,王妃用自己做赌注,赌了南苍国皇上三座城!”“……”下一刻,赌馆被围:“摄政王有令,此馆涉嫌通敌叛国,即刻查封!”“……”书房内,楚盛煌瞄着某国地形图,冷笑:“南宫御,本王的女人你也敢赌,你的南苍国是不想要了吧?”
  • 第一邪少夫人

    第一邪少夫人

    他,是史上第一年轻上将,本是天之骄子却华丽的低调。她,是黑道女王,不是公主却远比公主的身份尊贵千万倍。人群中的一次猎艳,她挑选上了他,当冰山撞上了女王,是强强联手,还是胜者为王,败者暖床?!
  • 校草大人别来无恙

    校草大人别来无恙

    (LYY殇部落)谁的青春不荒芜,每个人的青春注定是不同的…她在经历过亲情的背叛打击后,为了报仇。她改名换姓,女扮男装。成为世界上第一横跨黑白两道的杀手至尊。一人白手起家创造了站在世界顶层的COS集团…也许有很多人羡慕她,但谁能理解她一人心里的伤痛。直到他出现了,他就站在她的身边,陪她一起面对困难。她女伴男装混进了学院,他也陪伴她进入学院。游戏开始!“曾今背叛过我的狗,记住,我还活着,总有一天,我会一刀一刀的还回去,哦,应该是百倍千倍的……”
  • 苍穹降临

    苍穹降临

    苍穹裂,无上混沌器出世,神帝大战,血染苍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