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一个城市工作,会衡量自己是否适合在这里待下去。“是否要定居于此”这样的问题,一般在毕业工作5年的时候开始困扰你。而随着物价高涨以及房价的飙升,很多职场人士在一个城市工作10年甚至15年后,也没有拿出定居于此的决心。当然这里还有其他很多因素,包括现在这份工作的发展前途,在这座城市中的人际关系,所在地的生活习惯,以及户口、子女教育、父母赡养等,但根据中国国情,笔者相信其中最大的决定性因素来自房子,这也是导致最近几年很多人“逃离”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的重要原因。
无论你是否坚定决心或者仍然纠结,但是否留下来,留在这座城市,无非遵从以下三种考量。
一、社会因素
我们先讲起决定性作用的社会因素。中国自古以来讲究关系,特别看重一个人的社会关系和家庭背景,所以,在一个地方的家庭成员多少、人脉是否广泛、经济基础是否雄厚、“根基”是否牢固,成为你能否在此工作和生活都如鱼得水的最大原因。
现实一点的话,如果你现在单身,这个因素将会是你在相亲中被对方考察的最大内容,其他问题如工作是否好,薪水是否高,以及身高、体重、长相、年龄、生活习惯等因素,都将让位。尤其对于男青年,对方父母、亲戚朋友和介绍人以及她自己本人,最关心的也主要就是这个。你的父母、兄弟、姐妹是否有做官的或开公司做大老板的,你家有几套房子,在当地名声如何等,这是大家最关心的。这些条件中只要你有一点比较突出,那么连楼下的保安、出租车里的司机,甚至超市里面收银的阿姨都会对你另眼相看,更不要说你未来的丈母娘了。
但我们大多数人都和权贵攀不上直接关系,世人的目光第一个便盯到了房子上。为何?因为在中国,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房子决定你的经济实力。你开辆价值十几二十万的车,或者你是个海归留学生现在月薪2万元,又或者你是个很体面的银行职员……这些都没人看重,人家只要了解你是否有房子,有几套。问题虽然直接,但简单明了。
如果你在一二线城市有一套房子,那么大致就是价值200万元左右的资产,即使你是个“海龟”,没个十年八年的积累也是买不起的,等你买得起房的时候人家女儿也已经老了;就算你开个价值20万元的中级车但是没有房子的话也没人看上你,因为一套房子的价格可以买十几辆帕萨特,再说车子是消耗品,只要你有房子人家愿意跟你一起挤公交。
既然现实如此,那我们就应该作个准确的判断,省得不撞南墙心不死。我们曾经年少,父母长辈一次次跟我们说不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其实是有道理的。关键就看你是否有打虎的手段,这里的手段不是要求你具备武松的体格和武功,而是要讲求方法,打死老虎的方法。
我们在选择就业城市的时候考虑的最多的就是社会因素,它给了我们无穷无尽的压力。我们也来看看,有哪些方法可以规避或者至少减轻这种压力。
1.重视目标城市跟家乡的比较
既然知道了家庭背景和房子等资产的重要性,那么去他乡异地就业自然要重来,因此在刚开始工作时,你就应该消灭以后逃离的风险。
简单举例,你出生和学习在东莞却跑到深圳去打工,自然毫无必要;你是个苏州人,当地就业机会多多,外资林立,房价均值1万元上下,你却跑到上海去做个工程师,仅仅因为同样的岗位在上海会比在苏州月薪多了5000元,而上海外环内的房子每平方米均价早就过了3万元,所以你的选择也是比较愚蠢的;再比如说你家在河北小城涿州,但你毕业后在省会石家庄投简历找工作,在没有特殊关系帮助的情况下就没有必要,而更靠近你家乡的北京和天津因为有更多机会,才应该是你的首选……
所以,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如果你不是考公务员的话,异地就业有个基本原则:不要去经济实力跟家乡差不多的城市就业。说得具体点,没有必要从二线城市跑到一线城市去工作,同样三线跑到二线也没有必要,而四线小县城去上海深圳,倒值得推荐。相反,家乡在中部大城市武汉的人不远千里跑到华南惠州的台湾企业里面打工,实在是不明智。如果逆流而动,则不但失去了在家乡的大量社会关系,而且由于收入上的剪刀差过小而显得不值得。从房价来看,惠州也不会比武汉低,买房同样困难,与其困难,还不如在熟悉的家乡就业来得更好一点。
2.异地就业后,着重房子问题的解决
你要对房价的本质有个清楚的认识,也许一两年内的涨跌不容易把握,因为种种原因地方和中央媒体的论调完全相反,有的说涨,有的说跌,但大势你要判断好。在明白了国内基于政府卖地的土地财政现实和税收、物价以及货币政策的前提下,房价将会越来越高,现金也将愈加贬值,这是一目了然的。早买房子则是你的一个明智决定,尤其是在你无房可住的情况下。
当然,刚开始工作的薪水自然不会高,所以你要拓展你的思维,利用你的一切资源来尽早在就业城市买房。这里的方法有多种,问父母亲戚先借得部分现金,取得男女朋友双方父母的支持,研究当地高低房价的区域分布特征,利用好房子首付后公积金以及商业信贷的规则和优惠政策,选择郊区的低单价或者市区的小房子,向单位申请购房援助哪怕是工资透支也行,建立在未来5年自己可预见收入和还款能力之上的信用卡消费还贷……如果你想尽各种方法则在你所在城市买套房子是很有可能实现的,而且越早买越划算。
这不是忽悠大家去买房,而是利用你的资源增加你在就业城市定居的砝码,否则眼看机会错过,最终离开才成为自己不得不承受的痛。
3.大量建立自己的社会关系
人的一生中大多数社会关系是自己开创的,而绝不是先天遗传,更不是某个当官的远房亲戚给你的。所谓在一个地方落地生根,工作和房子算是落地,建立起在当地的社会关系并培养壮大,这才是生根。突然有急事却无人帮助,这就是没有社会关系的写照。
之前我们讲过社会财富值的概念,主要以短期能够借钱的多寡来衡量你在当地的社会关系。在谈借钱而色变的今天,亲戚包括兄弟姐妹间都很难互助的情况下,我的财富值可以达到至少100万元人民币以上。我有了这么多这么好的朋友,这是我平时侧重经营关系的回报。当然,关系是互助的,在今后就业、跳槽、婚恋、嫁娶、买房、买车等很多事情上,我也在帮助他们。100万元就是我当时在这个城市的财富值,我可以保证这100万元一年之内对方不会催着我要。随着社会关系的成长,这个财富值一直还会在增长。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财富值,你此刻就可以计算一下你的是多少。财富值其实就是社会关系积累的写照,在中国某个地方生根发芽的不二法则。
二、职业发展前景
职业发展的需要,是我们选择就业城市以及之后决定去留的另外一个主要因素。
1.优先考虑最能帮助自己发展事业的城市
如果你想考取公务员或者进事业单位,那自然要偏重于家乡或者自己学校所在的城市。如果你想从事或者正在从事猎头工作,每天都在为大大小小的外资民营公司寻找合适的人才,这显然要在比较发达的城市,特别是职业经理人市场需求多的比方说国内的一线以及外企较多的一些二线城市。你要是想去三线城市甚至是四五线的县城做个猎头,其机会是十分渺茫的,你连找个猎头公司都异常困难,就业则自然举步维艰。如果你想从事外贸工作将来能在其中有大的发展,那去沿海城市则是再清楚不过的事情。
假使你学的是汽车工程专业将来也准备在汽车行业发展,那么国内几个汽车制造基地则成为你比较好的选择。假使你将机床设备销售作为自己的职业方向,可以分析得出使用这些设备比较多的民营企业主要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这一结论,这两地自然成为了你的选择,你去东北去西南去华中甚至在那结婚生子,最后不但设备没卖出去工作难以发展,家庭破裂事业无根都是极有可能之事。假使你一直也乐于从事的是投行的工作,那北上广深一线城市无疑是你最好的选择。
2.与自己的职业规划相结合,作出就业城市的选择
比方说你想先工作几年然后自己开个小厂创业,那么去中国民营制造业最发达的浙江先工作磨炼几年,然后再选择对小企业有优惠政策的地方创业,则是个好规划。比方说你对办会展特别在行,那去一个三级城市工作定居就没多少发展机会,那里会展本身就少,会展经济更是难以发展。比方说你要做快餐买卖,不去写字楼林立或者工厂比较多的地方,而选择节奏慢大部分人中午回家吃饭的内地小县城,则注定客户少而竞争激烈,使得成功机会渺茫。
假如你博士毕业却偏要跑到小县城找工作,考公务员又无门,那只能是自讨苦吃。假如你留学在外并已经在国外工作多年现在想回国工作定居,则铁定要去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型外资企业比较多的城市,否则不但工作难找,你的年薪还不到你以前一个月的收入让你的肠子都悔青了。假如你开了个贸易公司或者哪怕你是个淘宝卖家,却住在农村只有邮政才能到达的地方,那么既不靠近客户,又不靠近货源,更不靠近港口等物流运输点,你成了“三不靠”,生意自然难有起色。三、特殊爱好
最常见的就是应届毕业生怀揣着对于大城市的梦想,将大城市作为毕业后的第一选择,却不想在那工作数年后,面对天文数字的楼价和入不敷出的窘境,只能铩羽而归,回到家乡面对亲戚朋友也毫无颜面。
其实可以变通一下,还没去大城市的时候就先将规划做好:先去大城市工作比方说5年学得技术和经验后(也体验了大城市的生活),立即回到自己的家乡或者熟悉的城市。这样你就可以做好这几年的工作计划并建立合适的消费态度,最后走的时候将离开作为自己新计划的积极开端,而不是没有办法下的灰溜溜消极走人。
还有许多特殊因素也会对你的择业造成影响,比方说爱情因素,自己深爱的人在那个城市;某个亲戚在那个城市做官或者是某个企业的管理人员;道听途说某个城市适合自己这样的人发展;或者只想在同一个行业内去大城市赚取工资上的剪刀差;还有南方人到北方体验寒冷,北方人去南方追逐温暖的天气;当然还有对于某个地方的景色或者历史推崇备至,或者因为喜欢看美女帅哥,崇尚前卫的精神等,人们因为这些特殊爱好而去异地城市就业的,不一而足。
这些特殊的爱好来自于瞬间甚至出自某某偶然原因,却不是自己深思熟虑后利于家庭和事业的务实选择,最好待一段时间后很快回头,否则经济基础难以支撑,特殊好感敌不过现实的社会压力。
去留的问题一直苦苦困扰着在大城市工作的许许多多职场人士。很多人都在考虑,是否该到小城市去发展。当然,我们知道小城市有它的好处,工作相对轻松,生活更安逸,出门不堵车,更关键的是房价不高,生活压力不大……我们接下来告诉大家,如何利用大城市和小城市各自的优势,来为我所用,达到职业升迁的目的,并为职场发展再接再厉。即使你觉得中小城市更适合你的发展,即使迫于房价物价的压力你要逃离北上广深,但也不一定要逃回老家。我们不妨从一个真人真事谈起,看看主人公是如何在就业城市的选择上“曲线救国”的,也许除了家乡和大城市之外还有第三条道路。
实例十:
张兵1983年出生,自小在河北山区农村长大,大学念的是河北唐山学院的“万金油”专业“机电一体化”。2004年年初,临近毕业的张兵就来到亲戚介绍的一家苏州锻压设备制造公司实习,他的第一份工作是销售员。公司给出的待遇听起来不错,800元底薪+提成,据说好的销售员每个月收入都上万块,而且年终奖都以10万来计算!可惜从春到夏好几个月过去了,张兵的业务毫无进展,没能卖出一台设备。公司硬是拖着4个月的工资一分不发,张兵憋不住了找老板理论。由于业绩太差,老板准备辞退他,而且只答应补发3个月的底薪。到财务那里领工资的时候,财务经理说张兵还处于试用期所以每个月的工资只能按照520元来发,这是苏州上一年度的最低工资标准。哑巴吃黄连的张兵刚入社会初入职场就遇人不淑,与民营企业也难以理论,而且毕竟亲戚是介绍人,碍于面子还是悄悄走人为好。
事后他自己总结,像苏州这样一个经济发达城市,人才高消费很严重,还不如到苏州下面的县级市去,昆山就不错,那里还有好几个同学。打定主意后,他匆匆赶回学校完成了毕业设计拿到了毕业证书就赶往了这个全国第一县。昆山号称全国百强县之首,果然不同凡响,张兵在硕大的圆球形科技博览中心的人才市场走了一圈下来,上千家招聘单位让他眼睛都看花了,带过来的20份简历全部投递一空。有一天他收到了台企仁宝电子的报到通知,很快上班了,职位是初级计划员。这次的薪水还说得过去,不加班5天8小时月薪1880元。
台湾笔记本代工企业的准时生产方式(JIT)对于计划员的要求非常高,张兵做这行居然得心应手,再加上他抗压能力较强,每天加班也乐此不疲,后来在日常工作中跟产销部门的一个老乡一来二去谈起了恋爱。我也正是在那段时间认识张兵的,在2004年岁末一次工作晚餐的机会上他跟我诉苦,说很喜欢计划工作,但是薪水到手虽说有2500,但到用时却还是有点捉襟见肘。言谈之间,他对我的工作很是羡慕。我当时是在一家美国世界500强的亚洲总部上班,于是我给他建议:“目标上海的台资企业,相同职位。”
这样,在我的建议下,张兵摈弃了进入外资企业的想法,转而猛投上海的台资代工厂。面试下来,很快收到了两份报到通知:松江广达月薪2100元包吃住,浦东英业达2800元不包吃住。700元钱的诱惑对于此时的张兵来说,是显而易见的,他本能地选择了后者,2005年年初来新公司报到了。张兵的收入有了大幅提升,5天8小时之外他每个月上百个小时的加班工资累计就超过了本职工资,每月到手收入超过了5000元,最高时接近6000元!收入增长的刺激对于刚毕业一年的张兵来说是巨大的,他很快也将昆山的女朋友介绍过来上班了。尽管仍然只是个初级计划员,但是张兵安心地从2005年春做到了2006年秋。
看着身边的同事如走马灯般跳槽到欧美外资企业,张兵知道那也是他下一步的目标。但是,毕业才刚满两年的张兵,在近半年骑驴找马的实际找工作过程中却一次次败下阵来。张兵此时也来咨询我,诉说自己面试的苦恼,连通用电气这样的顶级公司他都去面试过,但是没有一家愿意接受他的,不知原因为何。我给他做了下分析,实际上主要问题出在工资上,张兵所希望的薪水要求和两年计划员工作经验之间存在差距,说白了就是人家不愿意掏这么高的薪水来聘用你这位才毕业两年的大学生。而且上海比苏州更加人才济济,竞争更趋白热化,求职者相互压低薪水要求的现象也就更加普遍,因此在人才高消费的上海这次跳槽恐怕难以短时间成功。我建议他可以考虑下小公司的职位,比方说小公司的计划主管,或者到上海周边的小城市去,职位级别上去之后将来如果难以继续提升可以再回上海,也就是他可以走一条“曲线救国”的职业发展之路。
张兵接下来就更改目标到周边跟上海接壤的小城市,而且他的目标职位清一色全是计划主管。终于在2006年国庆过后,通过一家上海的猎头公司介绍,张兵去一家桐乡的医疗器材公司报到了,职位是计划经理。这是一家欧洲的小型外资企业,主打产品是医用内窥镜,生产和中国总部都在桐乡那间不到200人的工厂里。桐乡属于浙江省,归嘉兴市管辖。2006年年底张兵过去时,只花500元就能租到两室一厅,他欣喜若狂,喜的不仅仅是房租低,而是房价,这里的房价居然只要2000多一个平方!在此工作没几个月,张兵就凑了10万元首付50%买了套总价20万元的二手房,80多个平方。虽然时至今天,张兵早已离开了那家单位,也不在桐乡了,但他在桐乡的那套房子的价值现在已经飙升至100万元。特别是在2010年10月份沪杭高铁开通之后,桐乡房产的每平方米售价立即翻番,已经过万了。
在桐乡做计划主管的张兵工作很是卖力,小公司虽然缺少制度和流程,但是他的工作却做得有声有色。转眼就到了2008年的春天,张兵所在的这家公司很快宣布被另外一家更大的医疗设备集团收购,桐乡的工厂将在5月份关闭。但这也未必是坏事,张兵在得知这个消息后的第一时间就开始了行动——重返大上海,目标当然是上海的计划主管。毕竟还是上海的工作机会多,加上张兵本来已经做到主管起点也高了,这次找工作倒是很顺利。新东家是著名的轨道交通设备制造商——北美的庞巴迪公司,职位计划主管,月薪1.2万元。
新公司到底没有砸了世界500强的牌子,流程清晰、体系健全、管理完善,工作氛围跟最人性化的台湾企业相比也毫不逊色,公司各方面的工作安排井井有条,工作轻松而有节奏。他在这一待又是一年过去了,婚后的男人最需要的当然就是固定的房子,此时的张兵夫妻俩已经在上海大街小巷到处看房,但是眼看着房价噌噌往上涨,上周看中的房子本周就涨价了几十万,除了骂几句老天,剩下的就只能恨自己收入太低了。不行,还是要换工作,新工作张兵从2009年年中就开始找起来了。但是又碰到了困难,虽说毕业5年,但现在无论职位还是薪水都已经是同学中的佼佼者,要再进一步确实很难。果不其然,3个月下来所有能找到的工作中薪水没有一家能超过1.5万元。
此时一家世界500强汽车零部件公司上海总部招聘供应链主管,张兵通过猎头投递了简历。面试后,他多次主动联系面试他的主管,反复强调轨道交通行业的IRIS质量体系要求是建立在汽车行业TS16949之上的,因此他现在的物流管理经验是完全能够满足汽车行业要求的。最终,对方被他执著的精神所感动,说虽然上海的这份工作不适合他,但是可以安排张兵去他们太仓的工厂,那里正缺一个物流经理。张兵欣然答应下来,薪水最终跟人事谈判的结果是:月薪2万元,15薪,此外每月还有4000元的补贴,需要用当月的发票报销,作为离开上海常驻太仓工作的辛苦费。
就这样,在2009年的10月份张兵去太仓走马上任,此时年薪已经接近35万元人民币,这次离开上海去小城市“曲线救国”的工作转换,让他在毕业5年的时候薪水再次高位翻番。我们通常都知道昆山靠近上海,其实从直线距离上来看太仓可能离上海更近。2009年年底刚到这里,张兵在惊讶于太仓才5000元左右房价的同时,很快贷款买了套150平方米的房子,首付三成而且享受到了利率75折的优惠。很快,张兵的老婆也来到太仓并找到了满意的工作。
如今的张兵一家已经在太仓定居,事业顺利、家庭幸福,过着富足的生活。当然,事业上他是不会松懈的,而且不断让自己再接再厉,他最近每周一次开车往返于太仓和上海之间攻读上海交通大学的在职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不仅仅为了学历,至少学到的知识和管理艺术,都可以为他此间和将来的事业添砖加瓦。
我们纵观张兵从2004年年初到2012年8年的事业生涯(见表3-1),可以归纳为三段跨越,每次都有其类似的特点。
第一,这三次跨越都是从大城市前往小城市,而且城市之间交通十分便利。
第二,每次从大城市来到小城市,职位都基本得到提升,而且薪水都得到至少是翻倍的增长。
第三,每次职位发展瓶颈期都回到大城市重造一回,仿佛是镀金一样,此后来到小城市就可以升级。而且他主要的时间实际上是在小城市度过的,两次置业也在小城市,但却一直维持着大城市的工资水平,甚至是大城市当时给不了他的高薪。
以上这三点细细观察一下,看似每一步都规划好了,实际上这就是个现实规律,只不过被张兵无意中掌握了而已,他每次都讨巧地利用了大城市和小城市的优劣势为自己所用,最终于毕业才七八年的时候走上了事业的平稳发展期。这是一条不知不觉中走出的职业历程,却呈现出我们逃离北上广深一族的另外一条道路。
即使迫于房价、物价的压力你要逃离北上广深等大城市,也不一定要逃回老家,而可以积极进取,利用大城市人才高消费房价高企以及紧邻的小城市人才紧缺而薪水并不低房价却不高的现实,来充分赚取你工作和生活上的剪刀差。将大小城市的资源都为你所用,你的职业发展也将快人一步。这里实际上是用创新的思维去开拓了游离于大城市投奔于临近小城市的方法,来利用各自特点达到自我事业发展的目的。
比方说你是位在大城市工作的资深猎头,当职业遇到瓶颈时,就可以考虑去周边中小城市的猎头公司发展,周边大大小小的外资民营公司必定带动小城市的猎聘市场,你过去之后职位很有可能会有提升;如果你是大城市外资企业的模具工程师,那么跳槽到周边城市小厂做个模具经理,是很容易办到的事情;假使你在上海的写字楼里做汽车行业的研发工程师,那么前往昆山、嘉定、金山的汽车工厂去寻找更高的职位更好的薪水,不啻为好的选择……以此类推,深圳旁边的惠阳,广州不远处的南海、顺德,上海边上的嘉善、平湖,北京周围的涿鹿、怀来、丰宁、兴隆等,在此就不一一列举,都有这方面的共性,它们也许是介于一线城市和老家之间对我们职业发展来说更好的选择。
TIP 就的业第城一市步,的我选们择,在是异我地们就落业实最自先己考工虑作的和当职然业是发跟展自己家乡所在城市的比较。当然,万事没有定数,“曲线救国”的故事就为我们指明了第三种城市选择的道路,你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作出更加适合自己的工作城市的规划。
在我们介绍的这种“曲线救国”的就业城市选择方法之外,也要看到这种游离于大小城市之间的选择对于个人耐力的要求。张兵对于所追求职位锲而不舍的精神值得学习,而且每每在关键时刻让他的新工作失而复得。我们每一个人,无论哪次事业晋级都不会一帆风顺,好事多磨,没有一颗恒心,成就不了张兵,也成就不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