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古道连接西域南道,是连接东西方的一条交通孔道。这条古道的实地踏察最早载于先秦古籍《山海经》。
西出玉门关已走出河西走廊,进入西域。《西次三经》在西域还有13山,依次座落在阿尔金山至昆仑山。自《西次三经》首经崇吾之山累计:
第十一、蠃母之山。《西次三经》载:二百里至于蠃母之山。
蠃母之山在罗布泊南面的阿尔金山。蠃母之山系作者从“流沙”
后山名中析出单列,可补足《西次三经》“二十三山”之数。蠃母之山东距崇吾之山三千三百八十里,依简牍换算,蠃母之山东距崇吾之山约1386公里。新疆盐泽(罗布泊)东距中卫约1386公里,蠃母之山当在罗布泊南面的阿尔金山。
第十二、玉山。《西次三经》载: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
玉山东距崇吾之山三千五百八十里,依简牍换算,玉山东距崇吾之山约1467公里。新疆若羌县东距中卫约1801公里,玉山所在的阿尔金山当在蠃母之山西,若羌县之东。
第十三、軒轅之丘、洵水。《西次三经》载:又西四百八十里,曰軒轅之丘,無草木。洵水出焉,南流注于黑水……
軒轅之丘东距崇吾之山四千零六十里,依简牍换算,东距崇吾之山约1665公里。新疆若羌县东距中卫约1801公里,軒轅之丘所在的阿尔金山段当在玉山之西,若羌县之东。
洵水应是阿尔金山南麓之水,南流注于黑水。此黑水应在今青海境内。
第十四、積石之山、河水。《西次三经》载:又西三百里,曰積石之山,其下有石門,河水冒以西流……
積石之山东距崇吾之山四千三百六十里,依简牍换算标准,东距崇吾之山约1788公里。新疆若羌县东距崇吾之山1801公里。若羌县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县域北望天山,南依阿尔金山。積石之山当在若羌县罗布泊南面的阿尔金山。
河水冒以西流,应是青藏高原隆起前期阿尔金山南麓西流青藏高原盆地之水,为黄河上源之水系。
第十五、長留之山。《西次三经》载:又西二百里,曰長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
長留之山东距崇吾之山四千五百六十里,依简牍换算,長留之山东距崇吾之山约1870公里。新疆罗若羌县东距崇吾之山1801公里,長留之山当在若羌县罗布泊南面的阿尔金山,位于積石之山的西面。
第十六、章莪之山。《西次三经》载:又西二百八十里,曰章莪之山……
章莪之山在且末县南面的阿尔金山。章莪之山东距崇吾之山四千八百四十里,依简牍换算标准,章莪之山东距崇吾之山约1984公里。新疆罗且末县东距崇吾之山2153公里,章莪之山当在且末县东面的阿尔金山,位于長留之山的西面。
第十七、陰山、濁浴之水。《西次三经》载:又西三百里,曰陰山。濁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蕃澤……
陰山东距崇吾之山五千一百四十里,依简牍换算,陰山东距崇吾之山约2107公里。新疆且末县东距崇吾之山2153公里,陰山当在且末县东面的阿尔金山段。此陰山在西方,与《西次四经》首山陰山同名不同山。
濁浴之水应是阿尔金山南麓之水,此濁浴之水应在今青海境内。
第十八、符愓之山。《西次三经》载:又西二百里,曰符愓之山……
符愓之山东距崇吾之山五千三百四十里,依简牍换算,符愓之山东距崇吾之山约2189公里。新疆且末县东距崇吾之山2153公里,符愓之山当在且末县西面的阿尔金山,位于陰山之西。
第十九、三危之山。《西次三经》载: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
三危之山东距崇吾之山五千五百六十里,依简牍换算标准,三危之山东距崇吾之山约2280公里。新疆且末县东距崇吾之山2153公里,三危之山在且末县南面的阿尔金山,位于符愓之山西。
第二十、騩山。《西次三经》载:又西一百九十里,曰騩山……
騩山东距崇吾之山五千七百五十里,依简牍换算,騩山东距崇吾之山约2358公里。新疆民丰县东距崇吾之山2477公里,騩山当在民丰县南面的昆仑山山,位于三危之山之西。
第二十一、天山、英水。西次三经》载: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黃。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湯谷……
天山东距崇吾之山六千一百里,依简牍换算,天山东距崇吾之山约2501公里。新疆于田县东距崇吾之山2578公里,天山当在于田县南面的昆仑山。
英水应是昆仑山南麓之水,在今青海境内。湯谷为今青海境内湖泊。
第二十二、泑山。《西次三经》载:又西二百九十里,曰泑山,神蓐收居之……
泑山东距崇吾之山六千三百九十里,依简牍换算标准,泑山东距崇吾之山约2620公里。新疆于田县东距崇吾之山2578公里,泑山当在于田县南面的昆仑山,位于天山之西。
第二十三、翼望之山、西水。《西次三经》载:西水行百里,至于翼望之山,無草木,多金玉……
翼望之山东距崇吾之山六千四百九十里,依简牍换算标准,翼望之山东距崇吾之山约2661公里。新疆和田县东距崇吾之山2754公里,翼望之山当在和田县南面的昆仑山,位于泑山之西。和田产美玉,与翼望之山“多金玉”相合。
西水即出自葱岭的塔里木河支流。
《山海经·西次三经》所载23座大山自东向西的山体走向:从崇吾之山到锺山5山长约1510里,其山体连接走向都是自东向西逐次向“西北”接续排列,从泰器之山始到槐江之山长约480里,其山体连接走向是逐次由“西北”向“西”转向排列,从昆侖之丘四百里开始由“西”转向“西南”方向排列,从昆侖之丘西端樂游之山起的14山4080里,其山体连接走向都是逐次由“西南”向“西”向接续排列。
《山海经·西次三经》记载“崇吾之山至翼望之山凡二十三山六千七百四十四里”,依据简牍换算,最西边的翼望之山东距崇吾之山约2755公里;今本《山海经·西次三经》崇吾之山至翼望之山实为二十二山六千二百九十里,缺一山,少454里。现将流沙与蠃母之山分开单列,加上流沙至于蠃母之山的二百里,则可补足“凡二十三山”之数,致使崇吾之山至翼望之山可达六千四百九十里。其中,峚山至鍾山的道里,同书一说是“四百二十里”,一说是“四百六十里”,相差 40里,现以最远道里计,再加40里,崇吾之山至翼望之山实为6530里(换算为2677公里)。现今沿汉代丝绸北路从今宁夏中卫沿河西走廊西出玉门关进如新疆,再沿西域南线若羌、且末、民丰、于田、和田西行,中卫至于田约2578公里,至和田约2754公里。古今道里对照,翼望之山大致在今于田至和田南面的昆仑山。《山海经·西次三经》最西的翼望之山止此而已。
现将《山海经·西次三经》记载的崇吾之山至翼望之山2677公里与现今宁夏中卫(崇吾之山)至新疆和田县(翼望之山)南线公路2754公里对照,古今道里差距约100公里。应该说,《山海经·西次三经》的山川地貌、道里记载基本上符合现代河西至西域的山川地貌、公路道里的。考虑《山海经》的成书年代及《西次三经》山川地貌、道里记载的资料来源,由此推测,沿河西走廊的沙漠绿洲丝绸之路开通远早于春秋战国时期,夏商周乃至其前,沙漠绿洲丝绸之路就是东西方古族徙居交流的大通道。否则,不会有如此正确的山川地貌、道里记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