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的原意是指位于黄河以西的连接东西方的一条交通孔道。这条古道的实地踏察最早载于先秦古籍《山海经》。
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东西长约1,000公里,其南为祁连山脉,自东向西包括乌鞘岭、冷龙岭、疏勒南山,其北为北山系列,自东向西包括合黎山、龙首山、马鬃山。
《山海经·西次三经》记载的崇吾之山以西的山川地貌与今河西走廊基本一样,特别是古今两个地理单元在大山、流沙、沼泽、湖海,水皆西流、北流等地貌特征上极其相似,一些古今地名有渊源关系。
据张俊民《简牍文书所见“长安”资料辑考》换算标准(以下称“简牍换算”),一古里约为410 米。现将《山海经·西次三经》所载崇吾之山以西山川道里换算为今公路里程,与今河西走廊相关山川道里依次对照,从中对《山海经》西次三经山川地里的现代方位做出推测。
第一,崇吾之山。《西次三经》载:西次三經之首,曰崇吾之山,在河之南,北望冢遂,南望瑤(去王)之澤,西望帝之搏獸之丘,東望(虫焉)淵……
根据中科院院士、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与中科院研究员、著名自然科学家郭郛考证,“崇吾之山”即今宁夏中卫香山。谭其骧先生在说:“‘崇吾之山,在河之南’当指今甘肃景泰以东,宁夏中宁以西黄河南岸某山(谭其骧:论《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西山经》在“黄河南岸”的山脉,从今山形地貌看,只能存在于河套地区的今中卫市黄河南岸。中卫市黄河南岸能称为西方大山的,唯有今宁夏中卫香山(宁夏青铜峡市与中宁县境内的牛头山古属香山)。所以,河套地区“在河之南”的“崇吾之山”,只能是今宁夏中卫香山。中卫香山即谭其骧先生说的“今甘肃景泰以东,宁夏中宁以西黄河南岸某山。”周兴华依据古文献记载与简牍换算,考证《山海经》中的崇吾之山即今宁夏中卫香山(详见《 河出昆仑考·崇吾之山》)。
以《西山经·西次三经》首山崇吾之山作为地理座标,可以推测《山海经》西次三经山川地里方位的现代所在。
第二,長沙之山、泚水、泑水。《西次三经》载:西北三百里,曰長沙之山。泚水出焉,北流注于泑水……
長沙之山东距崇吾之山三百里,依简牍换算,長沙之山东距崇吾之山(中卫香山)约123公里。香山在黄河南面,东起青铜峡牛头山,西至黑山峡,长约100公里。今甘肃景泰东距中卫约126公里,则長沙之山当指今宁夏中卫沙坡头至甘肃景泰的腾格里沙漠,沙漠亦称沙山。
長沙之山亦见于《穆天子传·卷一》:“乙丑,天子西济于河。□爰有温谷乐都”。周穆王从崇吾之山(今宁夏中卫香山)西渡黄河(黑山峡黄河),前往今青海乐都,曾经穿行今中卫、景泰境。《穆天子传·卷四》载:“乙丑,天子东征,送天子至于长沙之山。郝懿行说:《穆天子傳》载:“‘送天子至于長沙之山’即此”。周穆王从西王母国东返途中经过的“長沙之山”即今甘肃景泰县至中卫的腾格里沙漠。《西次三经》所载“長沙之山”为《穆天子傳》所证实。
泚水即今石羊河水。石羊河古名谷水,发源于祁连山脉东段北麓的大雪山。古代石羊河水系自南向北流经今甘肃武威、民勤、景泰地区,终端向东北注入今甘肃民勤、景泰及宁夏中卫以北的东居延海。
泑水即东居延海。东居延海古称猪野泽、休屠泽,今甘肃民勤、景泰、宁夏中卫北境及其毗邻地区远古都属猪野泽(都野泽)范围。古代石羊河水系自南向北、向东北流入猪野泽。后来,湖水收缩后曾称为“东海”“西海”,唐朝以后称百亭海、青土湖。猪野泽绝大部分现已干涸为盐碱盆地,今腾格里沙漠中的大小湖泊即其残余。
第三、不周之山。《西次三经》载: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北望诸毗之山,临彼岳宗之山,东望泑泽,河水所潜也,其源浑浑泡泡……
不周之山东距崇吾之山六百七十里,依简牍换算,不周之山东至崇吾之山约278公里。今甘肃武威东距中卫约331公里,天祝在中卫香山西南,东距中卫约338公里,则不周之山当系今甘肃天祝境内的乌鞘岭。
河西走廊东端乌鞘岭属祁连山脉北支冷龙岭的东南端,该山脉头西尾东,西高东低,像一条巨龙,是祁连山东端北部内陆河和南部外流河的分水岭。乌鞘岭最高峰海拔4326米。站在乌鞘岭北望的“诸毗之山”,为河西走廊山脉;临彼“岳宗之山”,正是身居乌鞘岭之高峰,下临隔河而望的崇吾之山;东望的“泑泽”,正是古代武威至中卫北境的猪野泽;其源浑浑泡泡,形容猪野泽为河西走廊河水潜注,泉水到处涌冒。《山海经·大荒西经》载:“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乌鞘岭符合不周山地貌。
以上《西次三经》记载的崇吾之山、長沙之山、不周之山、均位于河西走廊东部,属祁连山东段余脉。泚水源出長沙之山,北流注于泑水。泑水即东居延海,古称猪野泽。泚水、泑水孓遗即今河西走廊东部石羊河流域的石羊河、百亭海、青土湖。石羊河发源于祁连山东部,主要支流有大靖河、古浪河、黄羊河、金塔河、西营河、东大河、西大河等,均源出祁连山东段,石羊河水系古代分布于河西走廊东部的武威、民勤、景泰及中卫绿洲。后来,石羊河景泰段干涸,最终消失在民勤至中卫的腾格里沙漠中,今民勤百亭海、青土湖即其孓遗。
第四、峚山、丹水。《西次三经》载: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峚山……峚山丹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澤,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湯湯,黃帝是食是饗……自峚山至于鍾山,四百六十里,其閒盡澤也……
峚山东距崇吾之山一千零九十里,依简牍换算,峚山东距崇吾之山约447公里。金昌市永昌县东距宁夏中卫约401公里,张掖市山丹县东距中卫约504公里,峚山当在永昌至山丹南面肃南县祁连山冷龙岭。
丹水即今山丹河。现河西走廊中部流经山丹县境内的山丹河,源出张掖市肃南县祁连山脉冷龙岭,属黑河支流。山丹河自东向西流经张掖市北汇入黑河,与《西次三经》所载丹水“西流”注于稷澤流向相同。峚山为丹水所出,所以,冷龙岭即峚山,山丹河即丹水,山丹河之名源出古丹水。丹水是黄帝饗用的名水。
稷澤即张掖市西北的古代湖泊。自峚山至鍾山地带的“四百六十里”水泽,即山丹至临泽境内的古代湖泊。
第五、鍾山。《西次三经》载: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鍾山,其子曰鼓,其狀如人面而龍身……
鍾山东距崇吾之山一千五百一十里,依简牍换算,鍾山东距崇吾之山约620公里。张掖市临泽县东距中卫约607公里,鍾山当在临泽县南祁连山峻峰。
第六,泰器之山、觀水。《西次三经》载:又西百八十里,曰泰器之山。觀水出焉,西流注于流沙。是多文鰩魚……常行西海,遊于東海……
泰器之山东距崇吾之山一千六百九十里,依简牍换算,泰器之山东距崇吾之山约693公里。张掖市西南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东距中卫约720公里,肃南县地处祁连山中部北麓,5564米的祁连山高峰即在其境内,这里是观山河、讨赖河、洪水河、红山河、丰乐河、马营河等河流的发源地。泰器之山当即今肃南县祁连山最高峰。
观水即流经今酒泉市肃州区的今观山河。观山河发源于今肃南县祁丰乡境内祁连山高峰下的观山海子。观山海子为高山湖泊,四面环山,水源丰富,水质优良,汇流成河,流经今酒泉市肃州区汇入讨赖河,讨赖河流经嘉峪关、酒泉、金塔后汇入黑河,黑河北入于居延海。观山河属黑河水系,其水随黑河北入于居延海,这与《西次三经》所载观水“西流注于流沙”的流向相同。所以,观山河即观水,观山河之名源出古观水。观水为泰器之山所出,肃南县祁连山高峰即泰器之山。古代观水的鰩魚随水常行西海,遊于東海,说明古代观水与高原湖泊西海、东海是贯通的,这与观山河随黑河水系北入居延海一致。觀水是古代河西走廊中部的名水。
以上《西次三经》记载的峚山、鍾山、泰器之山均位于今河西走廊中部,属祁连山中段。丹水源出峚山,西流注于稷澤,观水源出泰器之山,西流注于流沙。丹水、观水、稷澤孓遗即今河西走廊中部黑河流域的山丹河、观山河、西居延海。河西走廊中部的黑河古名弱水,发源于祁连山脉中段南山与托来山间的分水梁。黑河水系主要支流有大马营河丹、童子坝河、民乐洪水河、梨园河、马营河、观山河、红山河、丰乐河、酒泉洪水河、北大河、托来河等30多条,均源于祁连山中段。黑河水系自东向西,流经青海祁连县与甘肃张掖、临泽、高台、酒泉绿洲,向北注入内蒙古额济纳旗的西居延海。
第七、槐江之山、丘時之水。《西次三经》载:又西三百二十里,曰槐江之山。丘時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泑水……南望昆侖,其光熊熊,其氣魂魂。西望大澤,后稷所潛也……
槐江之山东距崇吾之山二千零一十里, 依简牍换算,槐江之山东距崇吾之山约824公里。嘉峪关东距中卫约803公里,槐江之山当在嘉峪关市南面肃南县祁连山西部。
丘時之水源于肃南县祁连山西部。肃南县有河流30多条,许多河流成为河西走廊疏勒河、黑河、石羊河三大水系的源泉。丘時之水当属肃南县西部河流。
第八、昆侖之丘、河水、赤水、洋水、黑水。《西次三经》载:西南四百里,曰昆侖之丘,是實惟帝之下都……河水出焉,而南流東注于無達。赤水出焉,而東南流注于氾天之水。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醜塗之水。黑水出焉,而西流于大杅……
昆侖之丘东距崇吾之山二千四百一十里,考虑到《山海经》经文一说峚山至鍾山四百六十里,一说峚山至鍾山四百二十里,以最长里程计再加40里,则昆侖之丘东距崇吾之山二千四百五十里。依简牍换算,昆侖之丘东距崇吾之山约1005公里。玉门东距中卫约932公里,敦煌东距中卫约1100公里,昆侖之丘当在敦煌南面的祁连山。祁连山脉西端由此向西南转向阿尔金山脉东端,在当金山口与阿尔金山脉相接(详见《“河出昆仑”考证》)。
昆侖之丘所出诸水:河水即今黄河,赤水即今长江北源楚玛尔河,洋水即古印度河之上源,黑水即今疏勒河。
第九,樂游之山、桃水。《西次三经》载:又西三百七十里,曰樂游之山。桃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澤……
樂游之山东距崇吾之山二千七百八十里,依简牍换算,樂游之山东距崇吾之山约1141公里。敦煌东距中卫约1100公里,樂游之山当在敦煌南面的祁连山西段。
桃水即今嘉峪关市讨赖河。 “讨”“桃”同音,讨赖河即古桃水。讨赖河,古名呼蚕水。《汉书地理志》载::“呼蚕水出南羌中,东北至会水,入羌谷”。《寰宇记》载:“呼蚕水一名潜水,俗谓之禄福河,西南自吐谷浑界流入。” 《一统志》记载:“按今讨来河发源州西南五百余里番界中,有三派,最西曰讨来河,其西又有辉土巴尔呼河,北流,与讨来河合。又东北百余里,南有巴哈、额济纳二河,分流而合,又北与讨来河汇为一,又东北流入边。绕州南,至州东北,合西来之水,又东北出边,过金塔寺,稍折而北,又转东与张掖河合,又北入居延海。”
稷澤见前峚山、丹水相关“稷澤”考。
第十、流沙。《西次三经》载:西水行四百里,曰流沙。
流沙东距崇吾之山三千一百八十里,依简牍换算,流沙东距崇吾之山约1304公里。玉门关东距崇吾之山1263公里,此流沙当在玉门关西。
流沙在玉门关西,见诸史籍记载:《吕氏春秋·本味》载:“流沙之西,丹山之南,有凤之丸,沃民所食。” 高誘注释说:“流沙在敦煌郡西八百里。”《汉书·地理志》载:“道弱水,至于合藜,餘波入于流沙。”師古曰:“合藜山在酒泉。流沙在敦煌西。”晋郭义恭《广志》说:“流沙在玉门关外,有居延泽﹑居延城。”
将《西次三经》崇吾之山至流沙的10座大山按照自东向西的山体走向与现在河西走廊自东向西的祁连山脉走向做一对照,十分惊人地发现,《西次三经》记述的山体走向与河西走廊南侧祁连山走向完全一致。从崇吾之山到锺山逐次自东向“西北”的走向,相当于从祁连山脉东段崇吾之山(中卫香山)到嘉峪关南的祁连山段;从泰器之山到槐江之山逐次由“西北”向“西”的转向相当于从嘉峪关南的祁连山段至祁连山西端;从昆侖之丘起自“西”向“西南”转向相当于从祁连山脉西端转向阿尔金山脉东端的交接处。昆侖之丘(即团结峰,海拔5937米)正坐落在祁连山西段疏勒南山东南段,其南直对哈拉湖;从昆侖之丘向“西”至流沙相当于从连山脉西端至玉门关西的沙漠地带。
《西次三经》记载的崇吾之山以西的长沙之山至流沙共出10水,除昆侖之丘的河水、赤水、洋水、黑水外,相关山脉共出6水,这些水道都是自东向西、向北流入湖泊沼泽,与现在河西走廊自东向西的水系流向完全一致。河西走廊东部有发源于祁连山脉东段的石羊河水系,全水系自东南而西北流经甘肃武威地区,终端注入民勤以北的东居延海。河西走廊中部有发源于祁连山脉中段的黑河水系,黑河水系自东向西,流经青海祁连县与甘肃张掖市,向北注入内蒙古额济纳旗的西居延海。河西走廊西部有发源于青海祁连山脉西段的疏勒河水系,自东向西穿越甘肃玉门、安西、敦煌,经玉门关向西流入新疆境内的罗布泊。
综上所考,《山海经·西次三经》记载的崇吾之山以西的10座大山(包括沙山)、10条水道与与今河西走廊的山川地貌极其相似,尤其是西次三经记载的丹水、觀水、桃水与今河西走廊的山丹河、观山河、讨赖河在水系发源、分布、流向上一致,在地名源流上有渊源关系。由此可证,《山海经·西次三经》记载的应是今河西走廊的山川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