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原名白河
白河源出昆仑山最早载于古本《山海经》。
宋《太平御览》载:《山海经》曰:昆仑山,纵广万里,高万一千里,去蒿山五万里,有青河、白河、赤河、黑河环其墟。其白水出其东北陬。屈向东南流为中国河。河百里一小曲,千里一大曲,发源及中国,大率常然。东流潜行地下至规期山,北流分为两源,一出葱岭,一出于阗,其河复合,东注蒲昌海。复潜行地下,南出积石山,西南流,又东回入塞,过敦煌、酒泉、张掖郡南,与洮河合,过安定、北地郡,北流过朔方郡西,又南流过五原郡南,又东流过云中、西河郡东,又南流过上都河东郡西而出龙门,汾水从东于此入,河东即龙门所在(《太平御览·地部二十六·河》)。
从宋本《山海经》河水源流记载看,“昆仑山”至“中国河”的记载应出自《山海经》;“河百里一小曲”至“龙门所在”的记载应出自《水经》。将宋本《山海经》载河水源流与先秦古籍对照查看,宋本《山海经》源远流长。
宋《太平御览》引《山海经》(以下称宋本《山海经》)说昆仑山出青河、白河、赤河、黑河。其白水出其东北陬,屈向东南流为中国河。这就是说,黄河(中国河)出昆仑山,时称白河或白水。
今本《山海经·西山经》载:昆侖之丘为河水、赤水、洋水、黑水所出。《海内西经》载:昆侖之虛为赤水、河水、洋水、黑水、弱水、青水所出。又载“河水出(昆侖之虛)東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導積石山”。今本《山海经》以上内容与宋本《山海经》所载”从“昆仑山”至“南出积石山”大致相同,但无白河、白水之记载。今本《水经·河水》载:“昆仑墟在西北,去嵩高五万里,地之中也。其高万一千里。河水出其东北陬,屈从其东南流,入于渤海。又出海外,南至积石山下,有石门,河水冒以西南流。河水又南入葱岭山……河水又东迳皮山国北,其一源出于阗国南山,北流与葱岭河合。东注蒲昌海……” 今本《水经》以上内容与宋本《山海经》所载从“昆仑山”至“东注蒲昌海”相关内容大致相同,亦无白河、白水之记载。
昆仑山所出白河、白水不见于晋郭璞作注的《山海经》记载,不见于郦道元《水经注》引《山海经》,不见于今本《山海经》,故知宋本《山海经》为汉以前的古本《山海经》。后世称黄河为白水者皆源于宋以前的古本《山海经》,源于遥远的洪荒时代。
三皇五帝时代称黄河为白河或白水,古代沿袭称之。张衡《思玄赋》说:“斟白水以为浆”,李善引王逸注曰:“《河图》曰:昆山出五色流水,其白水入中国,名为河也。”屈原《楚辞·离骚》曰:“朝吾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緤马”,王逸注曰:“《淮南子》言白水出昆仑之山,饮之不死……《河图》曰:昆山出五色流水,其白水入中国,名为河也。”《山海经》载阆风为昆仑之一峰,故屈原歌咏之阆风为昆仑山,歌咏之白水为昆仑山所出,即“屈向东南流为中国河”的白水。《太平御览·地部》二十三引《淮南子》曰:“白水出昆仑之原,饮之不死。”宋洪兴祖引《河图》曰:“昆山出五色水,其白水入中国,名为河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载:“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 僖公二十四年当周襄王16年(公元前636年),东周早期尚以“白水”称河水,指河水发誓。《莊子》(莊周,约前369~前286年)曰:“两袒女浣於白水之上者,禹过之而趋,曰:治天下奈何?女曰:股无肢,胫不生毛, ,颜色烈冻,手足胼胝,何以至是也?”以上昆仑白水均出自中国先秦古籍。《山海经》相传出于唐虞之际,为大禹、伯益所作,成书于战国秦汉时期,是三皇五帝至周秦时代的百科全书。《河图》《洛书》是三皇五帝时代的遗籍,《易·系辞传上》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汉代孔安国说:“《河图》者,伏羲氏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白河(白水)见载于《山海经》《河图》《左传》《楚辞》等先秦古籍,说明三皇五帝时代已知白河源出昆仑山,春秋时期尚称黄河为白河(白水)。
昆仑山在中国境内全长约2500公里,地跨青海、四川、新疆、西藏四省,是中国西部许多河流的发源地和分水岭,从昆仑山脉阿尔金山向北流入塔里木盆地的主要有叶尔羌河、 车尔臣河等,其水由冰雪融水补给,属于塔里木内流水系;向南流入柴达木盆地的有那仁郭勒河、乌图美仁河、柴达木河,其水由降水与湖水补给,属于柴达木内流水系。
昆仑山自西向东分为西、中、东三段,东段向东分北、中、南3支,中支阿尔格山,东延为博卡雷克塔格、唐格乌拉山与布青山,地形上与今黄河发源地阿尼玛卿山相接。
青藏高原隆升前期,从昆仑山及其分支发源向东南流的一些河流与黄河上源是互通的,是黄河上源的发源地。《大清一统志》说:今黄河发源之处,虽有三山,而其最西而大,为真源所在者,巴颜喀喇也。自此分支向北,层冈叠嶂,直抵嘉峪关,东趋大雪山,至西宁边,东北达凉州以南大小诸山。河源其间,而其枝干盘绕黄河西岸,势相连属,蒙古概名之为“枯尔坤”。 “枯尔坤”华言“昆仑”也。《大清一统志》说黄河发源地巴颜喀喇山的一个分支向北直抵嘉峪关,东北达凉州以南大小诸山。直抵嘉峪关的山脉即今祁连山西段,东北达凉州以南大小诸山的即今河西走廊祁连山中段、东段。《山海经·西山经》记载的河源所出的昆仑之丘即指敦煌南面的祁连山最高峰团结峰,与《大清一统志》说黄河发源地巴颜喀喇山东北直抵嘉峪关的一个分支相合。
白河变黄河
汉代已知河水被称为“白河”“白水” 与“黄河”的缘由。
关于河水“色白”的原因。《尔雅·释水》载:“河出昆仑虚,色白。”《尔雅汉注》说:“河出昆仑虚,色白。李曰:昆仑,山名;虚,山下地也;色白,河水始出其色白也。”其意即谓河水始出昆仑山,其色清白(色白),故称河水为“白河”“白水”。古本《山海经》证明,称河水为“白水”“白河”,应始于遥远的史前时代。青藏高原隆升前期,高原尚属亚热带气候,洪水逐渐消退,环境天然,湖泊沉淀,冰雪消融,植被繁茂,水土保持优良,河源受水洁净,上流水质清白,故称河水为白河、白水。
关于河水“色黄”的原因。《尔雅·释水》载:河水“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黄。百里一小曲,千里一曲一直。”《尔雅汉注》说:河水“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黄。李曰:所受渠多,转流溷濁,故色黄。”其意即谓河水流迳受渠溷濁(色黄),故称河水为“黄河”。 郭璞《尔雅注疏·释水》云:“河出昆仑虚,色白”者,昆仑,山名。虚,山下基也。言河源出於昆仑山下之基,其初纤微,源高激凑,故水色白也。云“所渠并千七百”者,谓所受之渠,并计凡有一千七百也。云“一川色黄”者,以其所受渠多,沙壤溷淆,故为一川而水色黄也。黄河水由“色白”变“色黄”的原因是说青藏高原隆升以后,随着气候逐渐变得严寒干燥,大地干旱,降水稀少,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水系流经黄土高原时,随着夹带大量泥沙的千百支流汇入河水,水质溷濁泛黄,故说河水“色黄”。《左传·襄公八年》楚伐郑,郑国的子驷说:“周诗有之曰: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周代诗歌中说个人寿命短暂,等待黄河变清是不可能的,这说明周朝时中原河水已变浑浊。《尔雅》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此时已知黄河支流“千七百”, 一川河水“色黄”。《尔雅》证明,汉代河水颜色已是名副其实的 “黄河”了。《汉书·地理志》说常山郡元氏县载:沮水首受中丘西山穷泉谷,东至堂阳入黄河。
敦薨与敦煌
古本《山海经》称黄河为白河(白水),今本《山海经》《水经》载昆仑山源出诸水无白河(白水)之称。由此证之,今本《山海经》《水经》错讹遗漏古本《山海经》的内容当在不少。由此推测,今本《山海经》《水经》所无而散见于其他古籍的山川地理名称,有些亦可能属于古本《山海经》《水经》内容。
今本《山海经·西次三经》原载“凡二十三山,六千七百四十四里”,经作者校核,其山缺一,其道里差缺当在五百里左右(约200公里)。宋《太平御览》载“《山海经》曰”中的规期山、葱岭、于阗、蒲昌海、敦煌、酒泉、张掖、龙门等地名,一般认为,其中绝大多数名称始于汉代。但从地名源流上追索,有些地名与古本《山海经》《水经》中的山川地理名称不无关系。
《北山经》载:“又北三百二十里,曰敦薨之山,其上多棕柟,其下多茈草。敦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澤。出于昆侖之東北隅,實惟河原(源)。”作者认为,此敦薨即今敦煌(炖煌)之古写,敦薨之山应即今敦煌南面的山脉。敦煌南面的山脉今称疏勒南山,疏勒南山属祁连山西段,地跨今甘肃、青海两省,正位于昆侖山脉之東北隅,与《山海经·西山经》昆仑之丘地望相当;敦薨之水应即今敦煌地区的河流。敦煌地区的河流主要是今疏勒河,疏勒河发源于祁连山西段北麓,西流注于泑澤,泑澤即蒲昌海(今罗布泊)。由此看出,古敦薨的山川地貌与今敦煌无一不合,敦薨之山即敦煌之山,敦薨之水即敦煌之水。同样,《墨子》载:“古者禹治天下,西为西河渔窦,以泄渠孙皇之水。”孙皇之水亦即敦煌之水。由此可知,敦煌(敦薨)之地名早就见载于古本《山海经》,但今本《山海经》却无敦煌这一地名。因此,古籍中一出现“敦煌”地名,人们往往就判定其始于汉武帝设置河西四郡之时。从敦煌(敦薨、孙皇)地名出现于《山海经》思索,宋《太平御览》载“《山海经》曰”中的规期山、葱岭、于阗、蒲昌海、敦煌、酒泉、张掖、龙门等地名,其中一些地名可能原本就是古本《山海经》《水经》中与黄河源流有关的地名,并非全都始出自汉代和桑钦《水经》。
《北山经》所载疏勒南山(敦薨之山)的最高峰为祁连山西段的岗则吾结,海拔5808米,今称团结峰。团结峰位于青海省海西自治州天峻县哈拉湖北侧,其地表为冰雪广泛覆盖,雪线位置高达4400米以上,有较大面积的现代冰川。团结峰等祁连山脉的冰川雪水是青藏高原许多江河湖海之源。哈拉湖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东北方,又称黑海。现代哈拉湖是青藏高原上内陆流域一个大型咸水湖,面积 60200公顷,海拔4078米,该块湿地分布着大大小小数十个湖泡,常年蓄水,属浅水小型湖泊,大面积为沼泽地,是柴达木盆地的最大湖泊。
敦薨之山与昆侖之丘
祁连山脉地处青藏高原北缘。青藏高原是黄河、长江 、澜沧江(湄公河)、怒江(萨尔温江) 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 恒河、 印度河等大河大江的发源地。团结峰是敦煌南面祁连山脉的最高峰,其丰富的冰川雪水是现代青藏高原一些江河之源,也是古代青藏高原河水、赤水、洋水、黑水等诸水之源。现代团结峰的地望,相当于《山海经·西次三经》昆侖之丘的地望。所以,《北山经》关于敦薨之山(疏勒南山,亦即祁连山脉最高峰团结峰)“實惟河源”的说法与《西山经》西次三经记载昆侖之丘即敦煌南面的祁连山,实惟“河水出焉,而南流東注于無達”的说法完全一致。《北山经》记载敦薨之山(疏勒南山)与《西山经·西次三经》记载昆侖之丘(敦煌南面的祁连山)同属祁连山西段最高峰,同为河源所出,这反映的是青藏高原隆升前期的河水源流,是遥远时代的黄河源流,那时,布哈河、倒淌河、哈拉湖、青海湖等尚未变成内陆河湖,还属外流河湖,与鄂陵湖、札陵湖等都是黄河的源头。《山海经》记载的黄河源流证明了其资料来源之原始与古老。
从今本《山海经》、《水经》所载河水源流与古本《山海经》《水经》相关部分的关系看,前者明显源于后者。
白河、白水不见于今本《山海经》。今本桑钦《水经·河水》内容见之于宋本《山海经》《水经》的山川地理名称、词句有:“昆仑山、去蒿山五万里、高万一千里、水出其东北陬、屈向东南流、南出积石山、一出于阗、东注蒲昌海、东回入塞、过敦煌、酒泉、张掖郡南、洮河、安定、北地、朔方、龙门、汾水。” 宋本《水经》记述黄河发源于葱岭、于阗昆仑山,河水东注蒲昌海,潜行地下,南出积石山,流迳止于龙门、汾水。于此知之,宋本《水经》至迟是汉魏或汉魏以前的古本《水经》。汉魏《水经》记述河源昆仑在葱岭、于阗,从河东郡西出龙门,到“汾水于此入之”为止。对黄河从龙门以下至北播为九河入海的流迳,秦《吕氏春秋》记载:昔上古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河出孟门,大溢逆流,无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尽皆灭之,名曰鸿水。禹于是疏河决江,为彭蠡之障,干东土,所活者千八百国,此禹之功也。勤劳为民,无苦乎禹者矣。由此可见,古本《山海经》记述的黄河源流远在龙门未开的洪荒时代。
敦薨之山(疏勒南山)“實惟河源”记载在《北山经》,河源所出的昆侖之丘(敦煌南面的祁连山)记载在《西山经》。同为河源所出的敦薨之山、昆侖之丘分属《北山经》与《西山经》的问题,应以两者边缘地理均属 “西北”的方位统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