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关是中原北出塞外的交通要塞,丝路名关。关址何在,众说纷纭。特别史唐代大诗人王维《使至塞上》诗中的萧关所在,各说蜂涌,莫衷一是。现据史考辨,以就教于大家。
萧关。萧关有汉萧关、唐萧关、宋萧关之分,三朝萧关相距甚远。
汉萧关
汉萧关的方位记载。《史记·匈奴列传》载:汉孝文皇帝十四年,匈奴单于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杀北地都尉卬,虏人民畜产甚多,遂至彭阳。《汉书·武帝纪》载:四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通回中道,遂北出萧关,历独鹿,鸣泽,自代而还,幸河东。《史记·李将军列传》载:孝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括地志》说:萧关,今陇山关,在原州平凉县界。《元和郡县志》载:关内道原州平高县:萧关故城在县东南三十里。《清一统志》载:甘肃平凉府:萧关在固原县东南。
汉萧关的地望辨正。萧关为西汉雄关,李广为西汉名将,匈奴入侵“朝那萧关……遂至彭阳。”可知萧关与朝那塞皆在汉朝的同一道长城防线上。所以,李广抗击匈奴的萧关所在,当在朝那塞沿线。关于西汉萧关的具体位置,班固注释说:“应劭曰:回中在安定,高平有险阻,萧关在其北。”高平即西汉高平县治,原固原县城,即今固原县城关。高平之“险阻”,或长城,或萧关之类的山险关隘,至少应在老固原县城北面,这方可阻扼匈奴南下高平县城;若高平之“险阻”“萧关”被考证到固原县南边的瓦亭、弹筝峡(今三关口)、陇山关、开城地区,则包括高平县治(老固原县城)在内的固原县全境都被抛弃在“险阻”“萧关”的北面了,那么,瓦亭、弹筝峡(今三关口)、陇山关、开城地区的“萧关”是阻扼从中原北上的汉军呢,还是阻扼从从漠北南下的匈奴呢?假若“萧关”真建于固原县南边的瓦亭、弹筝峡(今三关口)、陇山关、开城地区,固原要此“险阻”“萧关”何用?汉代史学大家、当朝官员班固、应劭都说萧关在高平(老固原县城)之北,今人偏要将汉萧关从高平(老固原县城)之北硬拉到固原县南边的瓦亭、弹筝峡(今三关口)、陇山关一带,这就违背了基本的历史地理常识!班固、应劭说的萧关在高平(老固原县城)之北的这个位置、方向,与汉武帝 “北出萧关”即可狩“猎新秦中”的位置、方向完全一致。若汉萧关在固原县南边的瓦亭、弹筝峡(今三关口)、陇山关,则“北出萧关”先到的是高平境,高平何时成了“新秦中”?班固、应劭是汉代人指说汉代萧关位置,汉代萧关位置当从班固、应劭说,在今老固原县城北面的固原长城(朝那塞)附近。清水河是历史上进出固原的军事、交通要道,西汉萧关当在从固原长城(朝那塞)附近北上清水河道的交通要道上,此处的汉代关隘古城遗址即汉萧关。
汉萧关的“新秦中”验证。《史记·平准书》载:其明年(元鼎五年,前112年),天子始巡郡国。东渡河,河东守不意行至,不辨,自杀。行西逾陇,陇西守以行往卒,天子从官不得食,陇西守自杀。於是上北出萧关,从数万骑,猎新秦中,以勒边兵而归。新秦中或千里无亭徼,於是诛北地太守以下。而令民得畜牧边县,官假马母,三岁而归,及息什一,以除告缗,用充仞新秦中。“集解”瓒曰:先是,新秦中千里无民,畏寇不敢畜牧,令设亭徼,故民得畜牧也。考证“新秦中”的地域范围,必先确定萧关的地理方位。萧关的位置所在,史籍记载甚明。《史记·孝文本纪》载:“十四年冬,匈奴谋入边为寇,攻朝那塞。”朝那塞,即朝那地区的长城,亦即今固原县城北面的西周朔方长城。汉初该长城是汉朝与匈奴在北方的边疆界址,所以,匈奴“入边”为寇,必先攻越“朝那塞”。正如《史记·匈奴列传》所说,匈奴只有先夺取“朝那萧关”,才能长驱直入进至固原东南,“遂至彭阳,使奇兵入烧回中宫,候骑至雍甘泉。……单于留塞内月余乃去。”从匈奴进军路线看,萧关必在今固原县城北面西周朔方长城线上。《汉书·武帝纪》载:“(元封)四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通回中道,遂北出萧关,历独鹿,鸣泽,自代而还,幸河东。”对此,班固引据应劭的话说:“回中在安定高平,有险阻,萧关在其北。”西汉安定郡治高平城。高平城即原固原县城。汉“萧关在其北”,即在原固原县城之北。萧关在原固原县城北面西周朔方长城线上的这个地理方位,与上考方位相同,且此方位又是汉代史家班固所说,可为定论。汉萧关在今固原县城北面的西周朔方长城线上,而“北出萧关”即可狩“猎新秦中”。可见“新秦中”即指今固原县北面西周朔方长城以北的今宁夏平原及河套地区。
唐萧关
唐萧关在今宁夏海原县李旺堡清水河西侧。《旧唐书·地理志》载:“原州中都督府……萧关贞观六年,置缘州,领突厥降户,寄治于平高县界他楼城。高宗时,于萧关置他楼县。神龙元年,废他楼县,置萧关县。大中五年,置武州。”唐萧关置于他楼县,他楼县原治他楼城。关于他楼城的方位,《水经注》说:“(高平)川水又北出‘秦(王国维校为衍字)’长城,城在县北一十五里。又西北流,迳东西二太楼故城门北,合一水,水有五源,咸出陇山西。”高平川水即今自南向北流经宁夏固原、海原、同心、中卫的清水河,固原长城在固原县城北一十五里处。高平川水北出固原长城后继续向“西北流”才经过“太楼故城”。 “太楼故城”即“他楼城”,原系他楼县治。由此可知,他楼县域必在今固原长城以北的宁夏海原、同心境。《新唐书·地理志》武州条载:武州,中。大中五年以原州之萧关置。中和四年侨治潘原。县一:萧关。中。贞观六年以突厥降户置缘州,治平高之他楼城。高宗置他楼县,隶原州,神龙元年省,置萧关县。白草军在蔚茹水之西,至德后没吐蕃。《元和郡县图志》载:“原州……萧关县,中。南至州一百八十里。本隋他楼县,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置,神龙三年(公元707年)废,别立萧关县,以去州阔远,御使中丞侯全德奏于白草军城置,因取萧关为名。蔚茹水,在县之西,一名葫芦河,源出原州西南颓沙山下。”唐代一里约443米,折合今里,唐萧关南至固原州约80公里(160华里)。明代“李庄堡在州北百八十里(《万历固原州志》)。”明代道里长度与今道里长度基本相同,明代李庄堡即今海原县李旺堡,李旺堡南距固原城90公里,与《万历固原州志》记载相同。故唐萧关当在今海原县李旺堡南10公里附近,此地的唐代关隘古城遗址即唐萧关。
关于白草军城。唐萧关在白草军城,白草军城在李旺堡南10公里处的清水河西侧,南距固原80公里。开元十二年,王昌龄北游河陇,他在《旅望》中写道:白花原头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穷秋旷野人行绝,马首东来知是谁?按律句平仄,“花”字当仄而不当平,“花”系“草”之误,白花原当为白草原(蒋长栋:《王昌龄开元十一至十五年行踪考》引自《王昌龄行年考》,怀化师专学报第9卷)。白草原即白草军城所在地。《旧唐书·肃宗本纪》载:“十四载十一月,禄山果叛,称兵诣阙。……(十五年)上在平凉,数日之间未知所适,会朔方留后杜鸿渐、魏少游、崔漪等遣判官李涵奉笺迎上,备陈兵马招集之势,仓储库甲之数,上大悦。鸿渐又发朔方步骑数千人于白草顿(城)奉迎。”海原李旺堡为唐朝中兴诸臣接驾之地。《甘肃新通志·海城县》载:白草军,在县境。《唐志》:白草军,在蔚如水之西,至德后中曾没於吐蕃,后収复。今县东一百三十里清水河名蔚如水,又名葫芦河。白草军城、唐萧关在今海原县李旺堡的位置古今记载一致,则隋他楼县在白草军城以北的地望可定,约在今海原、同心交界之处。
唐代《括地志》错说萧关。萧关被考证到固原县南边的陇山关、瓦亭、弹筝峡(今三关口)、开城地区,首错者为唐代《括地志》。《括地志》说:“萧关,今陇山关,在原州平凉县界”,其后抄引者沿袭之,于史相悖。同是唐代的《元和郡县志》就不同意《括地志》的萧关说,将萧关故城(汉萧关)考定在固原县东南三十里,但其“东南”方向仍与班固、应劭“高平有险阻,萧关在其北”不合。许成将汉萧关考定在固原县古城乡古城遗址,这是将《元和郡县志》说的汉萧关帽子硬套在了古城乡古城遗址上,恰与班固、应劭指认的汉萧关方向位置南辕北辙,属于错考。《元和郡县志》说唐萧关的方位可信,至于汉萧关的方位所在,当以班固、应劭说为准,不应盲从《括地志》《元和郡县志》。
唐代萧关道所在。从实地考察道路情况看,先秦中原通河西的车马大道不是走中道、南道,而是走北道,即长安——泾水——平凉——高平——清水河——古灵州渡河——河西走廊凉州道。此道就是汉代《鼓吹曲》传唱、王维等人记行的高平道、萧关道、河西道。历代许多帝王、使节、商贸、行旅人士通行的交通道路记载证实,这条道路是周、秦、汉、唐自中原通往西域的丝绸国道。
王维是唐朝人,走的是清水河萧关大道,指说的 “萧关”应是唐代萧关。所以,王维“萧关逢候骑”是在今海原县高崖乡李旺堡南清水河附近的唐萧关而非“固原县东南”的所谓汉萧关。唐朝时期,固原的汉萧关早已废弃为瓦砾遗址,王维当然不会在汉“萧关逢候骑”了。
唐萧关在李旺堡南的位置,《金史》“古萧关”可以验证。《金史卷二六·地理志》载:“天会五年(公元1227年),元帥府宗翰、宗望奉诏伐宋,若克宋则割地以赐夏。及宋既克,乃分割楚、夏疆封,自麟府路洛阳沟距黃河西岸,西历暖泉堡,鄜延路米脂穀至累胜寨,环庆路威延寨逾九星原至委布谷口,泾原路威川寨略古萧关至北谷口,秦凤路通怀堡至古会州,自此距黃河,依見流分熙河路尽西边,以限楚、夏之封,或指定地名有悬邈者,相地势从便分画。”以上交界划分中涉及到的具体堡寨,金人所著《大金吊伐录·卷四》有详细记载,其中西夏南境与宋、金西北、西南的分界线是:“泾原路威川寨、贺罗川、贺罗口、板井口、通关堡、古萧关、秋山堡、绥戎堡、锹川口、中路堡、西安州山前堡、水泉堡、定戎寨、乱山子、北谷川、秦凤路通怀堡、打乘川、征原堡、古会州自北直抵黄河,依见今流行分熙河路尽西边以限楚、夏之封。所有界至,如或指定地名城堡处所,内有出入悬邈者,相度地势,各容接连,两相从便分画。”以上金、夏分界线中所列的堡寨绝大部分在《宋史·地理志》有记载,如分界线中的“古萧关”即唐萧关,金人不会称宋萧关为“古萧关”,更不会称汉萧关为“古萧关”,因为金、夏的分界线到不了固原州东南境。所以,金、夏分界的“古萧关”只能是唐萧关。泾原路“威川寨”在今宁夏同心县南唐萧关东,“绥戎堡”“西安州山前堡”均在今海原县西安州东西一线,“水泉堡”在今甘肃靖远县水泉镇。从今海原县李旺堡南10公里的唐萧关向西,经“绥戎堡”“西安州山前堡”“水泉堡”到甘肃靖远县古会州(唐会州城在今靖远县北境,距黄河索桥渡不远)黄河岸边,至今还遗存有一路宋夏界堠。绥戎堡及其所辖秋山堡、锹川口、中路堡、西安州山前堡宋夏时属西安州(今海原县西安州)管辖。只有唐萧关在李旺堡南10公里的这个方位,才符合金皇统六年(夏人庆三年,1146年)从夏人所请,割西部沿边德威城、西安州、定边军等地与夏的分界线。若将唐萧关定在李旺堡北,从唐萧关西至黄河,则西安州就划不到夏国境内了,也就不存在西夏 “南接萧关”的疆域了。
宋萧关
宋萧关在今宁夏海原县高崖乡清水河西。《宋史·地理志》载:“萧关初名威德,又改今名。东至结沟堡一十五里,西至石门堡一十八里,南至灵平砦一十二里,北至通峡砦一十八里。”“萧关,崇宁四年建筑。东至葫芦河一十五里,西至绥宁堡三十里,南至胜羌砦六十里,北至临川堡一十八里。临川堡,通关堡,山西堡。系萧关管下。”据《元丰九域志》《宋史·地理志》,自镇戎军(高平城)北上,经熙宁寨、灵平寨、怀德军、通峡寨、胜羌寨至宋萧关二百三十三里。宋代一里约443米,折合今里约103公里。今海原县高崖南距固原112公里,据此,宋萧关当在海原县高崖乡清水河西,此地的宋代关隘古城遗址即宋萧关所在。
§§丝路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