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氏戎国疆域考证
“乌氏”之名,始见于《穆天子传》。
公元前989年,周穆王北征犬戎,抵达“焉居”“禺知”。《逸周书·王会》中的“禺氏”,系“虞氏”“月氏”“肉支”“讹氏”“乌氏”的转音或异写,春秋战国称“乌氏戎”。
《史记·匈奴列传》载:“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国服于秦。故自陇以西有绵诸、绲戎、翟、豲之戎;岐、梁山、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秦穆公在位于公元前659年至前621年,“乌氏”出现于周穆王时代,时当西周早期。可见,乌氏之名由来已久。
“乌氏”作为地名,史有明载。《史记·货殖列传》载:“乌氏倮,畜牧及众,斥卖,求奇缯物。间献遗戎王,戎王什倍其偿,与之畜,畜至用谷量马牛。秦始皇帝令倮比封君,以时与列臣朝请。”“集解”韦昭曰:“乌氏,县名,属安定。倮,名也。”由是知之乌氏确为地名。
“乌氏戎”,即居于乌氏地区的戎族,称乌氏戎。对于地名与族名的关系,鲍升在《春秋国名考释》中说:“盖戎无定名,居何地即以何地之名施之。”乌氏地区与乌氏戎的得名证实了鲍升的推论是符合史实的。
乌氏地区的地理方位。“乌氏戎”是从义渠戎中分化出来的,“乌氏戎”国的疆域是从义渠戎国中分化出来的。《史记·匈奴列传》关于“乌氏”等西戎八国的一段文字记载即已做了明确说明。一些学人解读上引史料时,忽视了这段引文的逻辑结构,致使引文所指明的“西戎八国”的名称及其对应的地理方位未能从字里行间辨识出来,也就是说,没有从引文中看出“西戎八国”是指哪八国,没有看出“西戎八国”的地理方位及其与毗邻各国的地域关系。如果理解了上引史料的逻辑结构,“西戎八国”的地望就跃然于纸上。
《史记·匈奴列传》引文中关于“秦穆公……故……朐衍之戎”这一段文字记载,其原文是从头到尾记叙了秦穆公征服“西戎八国”的历史事实。这段引文中间的“故”字,特将前后二层文意联缀为一体。通读这段记载:“故”字之前,说得是秦穆公采纳了由余的计谋画策,使得“西戎八国”臣服于秦国;“故”字之后,是对臣服于秦国的“西戎八国”逐国进行介绍。介绍的方式是把“西戎八国”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范围分成两大块,依照各国之间地域相邻的原则,逐块逐国详尽介绍:在陇山以西这一块,自东向西,有四个戎族国家,即 绵诸戎国、绲戎国、翟戎国、豲戎国;在岐山、梁山、泾水、漆水以北这一块,有四个戎族国家,即位于岐山之北的义渠戎国,位于梁山之北的大荔戎国,位于泾水之北的乌氏戎国,位于漆水之北的朐衍戎国。以上两大块,共八个戎族国家。此即春秋时期臣服于秦穆公的“西戎八国”。按照上述方式解读出来的“西戎八国”的地理方位,本文称之为逻辑解读结论。
对本文所列春秋时期“西戎八国”的地理方位,后世学人多有考证。学人所考证的结论,其中多数结论与按照逻辑结构从引文中解读出来的“西戎八国”的地理方位相同,证明了逻辑结构解读方法的正确。个别考证结论与逻辑解读结论有出入,综合其它史料证据验证,说明这些个别考证结论有误。现以“乌氏”地理方位为例,证明逻辑解读结论的正确性。
据逻辑解读结论,“乌氏”位于泾水之北。泾水,今名泾河,发源于宁夏泾源县六盘山,自西北向东南,流经固原地区入甘肃平凉境,经泾川入陕西长武、彬县等地入渭河。泾河流向是自西北向东南,所谓“泾水之北”,只能是泾河源头的北面了。乌氏戎国既然在泾水之北,其地理方位应在今宁夏泾源县的北面了。与泾源县北面毗邻之地,正是汉安定郡之高平县,即今宁夏固原县。这就是说,今宁夏固原县即为乌氏戎国之地。乌氏戎国的这个地理方位,与《史记·集解》《史记·正义》《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括地志》等考证相同。
乌氏戎国的地理位置与乌氏塞的地理方位紧密相关。关于乌氏塞的地理方位,高诱注释说:“焉氏塞在安定之北。”据《汉书·地理志》,汉安定郡治高平城,即今宁夏固原县城。这就是说,乌氏塞在今宁夏固原县城之北。《汉书·地理志》安定郡乌氏县下记载说:“乌氏,乌水出西,北入河。都庐山在西,莽曰乌亭。”显然,乌氏戎国得名于此地有乌水。并且,根据以上记载,汉代乌氏县有三个明确的地理标志:一是“都庐山在西”,二是乌水“北入河”,三是乌氏县在“安定郡。”
关于“都庐山在西”的标志。《后汉书·郡国志·第二十三》载:安定郡……乌枝,有瓦亭,山薄落谷。《太平寰宇记·卷三十三》载:平高县……《汉书》幵头山在泾阳西。《禹贡》泾水所出。《淮南子》云:薄落山一名笄头山……百泉县……弹筝峡。《水经注》云:泾水经都庐山,山路之内,常有如弹筝之声,行者闻之,歌午而去……可蓝山在县西南七十里,一名都庐山……《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原州百泉县:可蓝山,一名都庐山,在西南七十里。《十六国春秋》曰:赫连定据平凉,登可蓝山望统万城,泣曰:“先帝若以朕承大业,岂有今日!”泾水,源出县西南泾谷。《地理志》云:泾阳县幵头山,泾水所出。《淮南子》云:“笄头山一名薄落山,故泾水亦曰薄落水,又南流经都庐山,山路之中,常如弹筝之声,故行旅谓之弹筝峡。”以上引证说明都庐山、薄落山、可蓝山、幵头山都是同一座山的不同叫法。都庐山在安定郡平高县西南,都庐山峡谷中有弹筝峡、有瓦亭。都庐山在乌水西,乌氏县(乌技县)在都庐山附近。以上地貌特征均说明都庐山即今宁夏固原县西南的六盘山,亦即乌水源出其西的六盘山。以都庐山为标志,可知乌氏县(乌技县)地处六盘山东麓,乌氏地区在今宁夏固原地区。今固原地区确在泾水源头泾源县之北面,与《史记·匈奴列传》所载乌氏戎国地理位置相符。
关于乌水“北入河”的标志。在我国古籍中,凡记载中标明“河”、“河水”的,一般都指今日之黄河。如《史记·秦本纪》:“后子孙饮马于河”,“十六年,堑河旁”,“於是秦东地至河”。《水经注》:“河水……又东北过安定北界麦田山”, “河水又东北迳眴卷县故城西”,“河水又北过北地富平县西”,“《地理志》曰:河水别出为河沟,东至富平,北入河。”所以,乌水“北入河”的记载,确指的就是乌水自南向北入於黄河。在汉代安定郡境内,“北入河”的仅有高平川水。《水经注校·河水·卷二》:“河水又东北迳于黑城北,又东北,高平川水注之。即若水也,水出高平大垄山若水谷。……东北流,迳高平县故城东,汉武帝元鼎三年,安定郡治也。……高平川水又北入於河。”高平川水,即今宁夏固原境内自南向北流入黄河的清水河。清水河,源出固原县西南六盘山东麓黑刺沟,自南向北,流经固原县、海原县、同心县、中宁县、中卫县,从泉眼山“北入於河”。杨守敬《水经注疏》说:高平川水,此水初曰乌水,以色名,又曰苦水,以味名。《中国历史地理辞典》载:“乌水,一名葫芦川,即今宁夏固原、同心清水河。”以上证明,乌水确系今清水河。乌氏县即以地处乌水得名。今清水河流域“黑刺沟”、“黑城”等地名的来源,都与乌水的存在不无关系 。至于固原地区泾源县内自北向东南流入渭河的泾河,周秦时代只称“泾”“泾水”“泾谷”,从不称“河”。现名“泾河”,已经很晚了,此与乌水无涉。
关于乌氏县在安定郡的方位。乌氏县的辖境,从《后汉书·郡国志》安定郡辖县的县名排列顺序中可见其县域范围。《后汉书·郡国志·卷十九》说:“凡县名先书者,郡所治也”。这说明《汉书》在书写郡县地名时“先书”、后书的排列顺序都是有规矩,有讲究的。这种规矩和讲究,就是修志者所遵循的“修志凡例”。《汉书·地理志·卷二十八下》载:“安定郡,武帝元鼎三年置……县二十一:高平、复累、安俾、抚夷、朝那、泾阳、临泾、卤 、乌氏、阴密、安定、参峦 、三水、阴槃、安武、祖历,爰得、眴卷、彭阳、鹑阴、月氏道。从以上县名书写排列顺序中,除郡治高平按“修志凡例”排在第一位外,其它县名的排列顺序大体上遵循了一条按照地理方位毗邻排列县名顺序的原则。以今宁夏境内已考定地理方位的县名言之,对乌氏县来说,朝那,泾阳在其南,参峦,三水在其北。乌氏县所处的这个地理环境,限定其辖境必在今宁夏固原县境内。关于乌氏戎国的故城,唐《括地志》说:“烏氏故城在涇州安定縣東三十里.周之故地,後入戎,秦惠王取之,置烏氏縣也”。
公元前331年,乌氏戎国被秦国灭亡,秦惠王置乌氏县。学术界认为,今宁夏南部设置行政区划始于战国时期,乌氏县为今宁夏境内最早的行政建制。
文明计量乌氏鼎
1979年固原县城东五十余里的古城乡,出土了一件铜鼎,敛口、子母唇、鼓腹,腹部施凸棱纹一周,长方形耳,无盖,通高23厘米,口径17.5厘米,耳高7厘米,腹径23.5厘米,腹深13.2厘米, 足高9.2厘米,重2900克,容4200毫升。上腹有三段阴刻铭文:
今(一释“平”) 二斗一升,乌氏;
今(一释“入”)二斗一升,十一斤十五两;
第二十九,五年,朝那,容二斗二升,重十二斤四两。
以上三段铭文中,禺知(乌氏)地名出现于《穆天子传》,“乌氏”之名始见于《史记·匈奴列传》,禺知即乌氏。公元前989年,周穆王北征犬戎,抵达“焉居”“禺知”。焉居即“焉耆”,春秋战国称“义渠”。“禺知”系“虞氏”、“月氏”、“肉支”、“讹氏”的转音,春秋战国称“乌氏”( 《史记·匈奴列传》)。朝那之名始见于秦汉之际。《史记·匈奴列传》载:(冒顿)悉复收秦所使蒙恬所夺匈奴地者,与汉关故河南塞,至朝那、肤施。《史记·冯唐传》载:“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冄阝”。据此,“乌氏”阴刻铭文当早于“朝那”阴刻铭文,“乌氏” 阴刻铭文当为首行。
铜鼎首行铭文署名为“乌氏”,此鼎当原系“乌氏”之鼎。此鼎出土于固原县古城乡,证明此地即为乌氏之地。
首行铭文表明,此鼎始筑于乌氏县时代,监测机构是乌氏县行政机构,为乌氏县使用的标准计量器具。乌氏戎国灭亡公元前331年,秦惠王取其地置乌氏县,知“乌氏”鼎为秦乌氏县所筑,系秦鼎。第二行容量同首行,仅增刻其重量为 “十一斤十五两”。
末行铭文表明,到了汉武帝时代,“乌氏”鼎是汉朝那县的“第二十九”件计量专用器具。汉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计量值已发生了变化,经朝那县计量机构测定,“乌氏”鼎“容二斗二升,重十二斤四两”,故将监测结果铭刻于计量器具上,监测机构是朝那县行政机构。
以上三段铭文表明,“乌氏”鼎在不同的时期由不同的监测机构进行过测量、审定、监刻过三次,并将监测结果铭刻于计量器具之上,说明乌氏县的度量器具管理是严格的,乌氏县计量已进入文明时代。
丝路致富乌氏倮
乌氏国位于清水河流域,这里地势凉爽,水草丰茂,牧场辽阔,后世号称“皇帝的草原”,适宜游牧族群安居乐业。乌氏国又地当古丝绸之路要冲,是中原地区与西域族群经济、文化交流的必经之路。
乌氏戎是生活在陇山地区的较早族群之一。乌氏戎主要经营畜牧,同时从事经商。乌氏倮就是乌氏国从事畜牧业并兼营商业的杰出代表。《史记·货殖列传》载:“乌氏倮畜牧,及众,斥卖,求奇绘物,闲献遗戎王。戎王什倍其偿,与之畜,畜至用谷量马牛。秦始皇帝令倮比封君,以时与列臣朝请”。 乌氏倮养了难以数计的牛羊,他将牛羊卖掉换成钱,用钱买来丝绸和奇珍异宝,献给各族群的酋长,酋长以十倍的价格补偿给他牛羊,结果他的牛羊多到满山遍野,竟至“用谷量牛马”。对乌氏倮出色的商贸活动,秦始皇给他“封君”一样的待遇,可以和朝臣一块朝觐皇帝。
从乌氏倮的商业活动看,买他牛羊的,应是农区或城市商人;卖给他丝绸的,应是中原城市商人;买他丝绸的,应是西域或漠北缺丝绸的地方。这是典型的丝绸之路贸易。乌氏倮的商业活动证明,战国时代陇山地区的先民就从事着丝路贸易。这就是说,丝绸之路的开通并不始于西汉张骞,而是在先秦时代就已开通。
迷踪失迹的朐衍戎国
朐衍戎国疆域新考
朐衍戎国属春秋战国时期的“西戎八国”之一。
“朐衍”一名首见于《史记·匈奴列传》:“岐、梁山、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 乌氏、朐衍之戎",时当秦穆公(前659年~前621年)时期。
考察朐衍戎国的地理方位,必须弄清岐山、梁山、泾水、漆水的所在源流地区。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的岐山、梁山、泾水、漆水,其中的岐山、梁山、漆水三地名,应源自《史记·周本纪》载:“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踰梁山,止于岐下。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于岐下。”泾水地名见于《诗经·谷风》:“泾以渭浊,湜湜其沚。”孔颖达疏:“言泾水以有渭水清,故见泾水浊”,知泾水为先周古水。
关于“岐”山。“集解”徐广曰:(岐)山在扶风美阳西北,其南有周原。张守节“正义”》说:“因太王所居周原,因号曰周。地理志云右扶风美阳县(今陕西岐山县境)岐山在西北中水乡,周太王所邑。括地志云:‘故周城一名美阳城,在雍州武功县西北二十五里,即太王城也。’”由是知之,岐指岐山地区,指周族发祥之地,因其境内东北部的岐山而得名,今陕西省西部的岐山县是其故地。岐山之北约当今甘肃宁县、镇原、庆阳一带。
关于“梁山”。“正义”引括地志说:“‘梁山在雍州好畤县(今陕西省乾县东好畤村)西北十八里 。’郑玄云 :‘岐山在梁山西南 。’然则梁山横长,其东当夏阳(汉夏阳治今陕西省韩城市南西少梁;唐夏阳治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夏阳村。属同州),西北临河,其西当岐山东北,自豳适周,当踰之矣。”由是观之,“梁山”当在今陕西韩城与洛川之间。梁山之北约当今韩城与洛川以北的黄河、洛河之间。
关于涇水。《山海经·西山经》载:又西五十五里,曰涇谷之山 ,涇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渭 。《史记·匈奴列传》云:“武王伐纣而营雒邑,复居于酆鄗,放逐戎夷泾、洛之北,以时入贡,命曰荒服。”泾水为古水,在西周西北境。关于泾水之源流,《前汉书·地理志》安定郡下载:泾阳,幵头山在西,《禹贡》泾水所出。《合校水经注·赵补泾水》说:泾水出安定泾阳县高山泾谷。《山海经》曰:高山,泾水出焉,东流注于渭,入关谓之八水。今宁夏固原县城古名“高平”。“高平”之得名,应源于泾水所出的“高山”所在地区。《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平高县(即汉高平县)条说:笄头山,一名崆峒山,在县西一百里······《汉书》曰幵头山,在泾阳西。《禹贡》泾水所出。《合校水经注·赵补泾水》说:“泾水导源安定朝那县笄头山,秦始皇巡北地西出笄头山即是山也,盖大陇山之异名。”“大陇山”,即今之六盘山,乃泾水之所出。泾水所出的“长城北山”,应是今宁夏固原六盘山。泾水之北即今宁夏固原市盖无疑义。
关于“漆”水。《汉书·地理志》说,“漆水”在漆县(今陕西彬县西)。“正义”说:公刘从漆县漆水南渡渭水,至南山取材木为用也。括地志云:豳州新平县即汉漆县(治今陕西彬县)也。漆水出岐州普润县东南岐山漆溪,东入渭。“集解”徐广曰:新平漆县之东北有豳亭。“索隐”:豳即邠也,古今字异耳。“正义”括地志云:豳州新平县即汉漆县,《诗》豳国,公刘所邑之地也。《说文》《水经》说,“漆水”源出杜阳(今陕西麟游西),东入渭。“集解”徐广曰:“水在杜阳岐山。杜阳县在扶风。”杜阳在今陕西汧水上游。汧水上游之北即漆水之北,约当今六盘山西北麓。
关于“朐衍戎国”所在的“漆水”。“漆水”应指周朝发祥地的漆水。《诗经·大雅·绵》载:自土沮、漆,《周颂·潜》载: 猗与漆、沮,《传》说:漆、沮,岐周二水也。《诗经·大雅·绵》讲的是古公亶父率领周族首次抵达岐山周原“漆、沮”水边创业的情景:“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复陶穴”“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溪水浒,至于岐下。”所以,考证“漆、沮”水的方位源流应在岐山周原及其附近去寻找。从《汉书·地理志》《说文》《水经》对“漆水”源流的指认来看,“漆水”流经岐山周原,这与《诗经》歌咏的周朝发祥地的古“漆”水相符。因此,“漆水”的方位源流应从《汉书·地理志》《说文》《水经》之说。《史记·匈奴列传》说朐衍戎国位于“漆水之北”,意即位于岐山周原“漆水”上源之北,即今六盘山西北麓。沮水源自子午岭东麓的沮源关,横贯黄陵,东入洛河,在漆水之东。
《史记·匈奴列传》说朐衍戎国位于“漆水之北”,意即位于岐山周原“漆水”之北。按《说文》《水经》说,“漆水”源出杜阳,杜阳在今陕西汧水上游。汧水,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说,汧水,出右扶風汧縣西北,入渭。括地志曰。故汧城在隴州南三里。汧山在今隴州西北。禹貢之岍、周禮之嶽山也。“漆水”“汧水”声母相同,疑“漆水”即“汧水”之音转。朐衍戎国当在今“汧水”上游的北面,泾水的西面。这一地域正当岐山周原“漆水”之北,在固原六盘山的西北麓,其地与陕西岐山周原毗邻。
考察朐衍戎国的地理方位,必须从地名源流上追索义渠、大荔、 乌氏、朐衍之戎先秦时期的分布区域。
据《史记·匈奴列传》,“西戎八国”指陇山以西这一块,自东向西有四个戎族国家,即绵诸戎国、绲戎国、翟戎国、豲戎国;在岐山、梁山、泾水、漆水以北这一块,有四个戎族国家,即义渠戎国、大荔戎国、乌氏戎国、朐衍戎国。以上两大块,共八个戎族国家。
从地名演变源流来看,义渠戎国在汉代有弋居县,弋居县即义渠县,义渠县名源自此地曾为义渠戎国故地。弋居县,汉置,后汉因之,故城在今甘肃宁县西北。以汉义渠县境观之,知先秦义渠戎国疆域应在今甘肃宁县、镇原、庆阳、环县至河套一带。大荔戎国在秦厉公二十六年(前451年)为秦所灭,秦设临晋县,汉武帝时改为左冯翊,晋武帝时更名为大荔县。由此可知,大荔县名源自此地曾为大荔戎国故地。大荔县地处陕西关中平原东部,大致在今铁镰山南、渭河以北、洛水古道以东、黄河西岸的三角地带。以今大荔县境观之,梁山之北的黄河 、洛河流之间应为先秦大荔戎国故地所在。乌氏戎国在西汉有乌氏县,后汉曰乌枝,晋仍曰乌氏,后魏废,故城在今甘肃平凉县西北,甘肃泾川县北之乌氏城即其遗迹。由此可知,乌氏县名源自此地曾为乌氏戎国故地。以汉乌氏县境观之,今甘肃平凉县西北至陇山以东的宁夏固原地区应为先秦乌氏戎国故地所在。
战国秦位据关中平原,都咸阳。从秦境与汉晋义渠县、大荔县、乌氏县的所在地名源流关系看,自东而西,秦境东北的今陕西大荔及其毗邻地带为大荔戎国疆域,秦境正北的今甘肃宁县、镇原、庆阳、环县一带为义渠戎国疆域,秦境西北陇山以东的今甘肃平凉县西北至固原一带为乌氏戎国疆域;秦境西部陇山西南为绵诸戎国。《括地志》记载:“绵诸城,秦州秦岭县北五十六里,汉绵诸道,属天水郡。”绵诸故城,在今天水东之邽山下,今仍保留有古城遗址。天水市北道区社棠镇有绵诸村。绵诸道之名应源于此地“绵诸戎”之名)、绲戎国。西汉杨恽《报孙会宗书》说:“安定山谷之间,昆夷旧壤,子弟贪鄙,岂习俗之移人哉?”杨恽为华阴人,他所称的“昆人”即为“昆夷”“ 绲戎”,他说 “安定山谷之间”即昆夷旧壤。《史记·匈奴列传》说“ 绲戎”在陇山以西,故“ 绲戎”应在陇山西面的今崆峒山西南山谷间。崆峒山之名应源于此地“ 绲戎”之名(崆峒系绲戎音转)。翟戎国分布在今甘肃省临洮县,西汉有狄(翟)道,属陇西郡,狄(翟)道之名应源于此地“翟戎”之名。豲戎国,《史记·秦本纪》载:孝公元年,西斬戎之獂王。地理志:天水有獂道縣。秦灭獂王,置豲道县,属陇西郡。西汉属天水郡。东汉为南安郡治所。豲戎国分布在今甘肃陇西县一带。獂道縣之名应源于此地“獂戎”之名。
从以上地名源流的考证看出,《史记·匈奴列传》所载的“西戎八国”,沿战国秦的边境自东而西,大荔戎国分布在秦境东北的今陕西韩城与洛川以北的黄河、洛河之间,位于梁山以北;义渠戎国分布在秦境正北的今甘肃宁县、镇原、庆阳、环县一带,位于岐山以北;乌氏戎国分布在秦境西北陇山以东的今甘肃平凉县西北至固原一带,位于泾水以北;绵诸戎国分布在秦境西部陇山西南的天水一带,绲戎国分布在陇山以西的今崆峒山一带,翟戎国分布陇山西面的在今甘肃省临洮县一带,豲戎国分布在陇山西南的今甘肃陇西县一带。
《史记·匈奴列传》关于“西戎八国”的分布记载是:“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国服于秦。故自陇以西有绵诸、绲戎、翟、豲之戎,岐、梁山、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对照上述分布记载,绵诸戎国、绲戎国、翟戎国、豲戎国均分布在陇山以西,这与《史记·匈奴列传》记载“自陇以西有绵诸、绲戎、翟、豲之戎” 完全相合;义渠戎国分布在秦境正北的今甘肃宁县、镇原、庆阳、环县一带,位于岐山以北,大荔戎国分布在秦境东北的今陕西大荔及其毗邻地带,位于梁山以北,乌氏戎国分布在秦境西北陇山以东的今甘肃平凉县西北至固原一带,位于泾水以北,以上义渠戎国、大荔戎国、乌氏戎国的地域分布与《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岐、梁山、泾……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之戎”完全相合。
现将已考证清楚且与《史记·匈奴列传》完全相合的“西戎七国(绵诸、绲戎、翟、豲、义渠、大荔、乌氏)”从地域分布与史籍记载中锁定以后,在史籍记载与地域分布中唯一尚未有着落的只有“漆”水以北与“朐衍之戎”了。将“西戎七国(绵诸、绲戎、翟、豲、义渠、大荔、乌氏)”的地域分布环秦境东北、正北、西北、正西而列之,唯陇山西北麓尚缺对应戎族。对照考证清楚的义渠、大荔、乌氏的地域分布与《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岐、梁山、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的逻辑对应顺序,陇山西北麓位于漆水以北,知漆水以北当为朐衍戎国,今宁夏香山及其毗邻地区属之。
朐衍戎史籍寻踪
朐衍戎国于秦厉公十六年(前461年)前为秦所灭,时当战国初期。
朐衍戎国灭亡后,朐衍戎到哪里去了?
关于朐衍戎国的史迹,除《史记·匈奴列传》所载“朐衍之戎”四字外,其史迹以“朐衍”两字见于秦汉及其前文献者缺如。
这是为什么?
王国维先生在《鬼方昆夷玁狁考》中说:“故鬼方、昆夷、薰育、猃狁,自系一语之变,亦即一族之称。”所谓“一族之称”,即源自远古一个族源。上述不同的名号和写法,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化分布,不同时期对其不同的称呼和译写。
“朐衍”作为族名,首见于《史记·匈奴传》,至迟出现在秦穆公(前659年~前621年)以前。在《史记·匈奴列传》《汉书·匈奴传》中,匈奴名号有“须卜”“稽粥” “握衍朐鞮”“呴犁湖”“壶衍鞮”“虚闾权渠”等等,均为匈奴语音译,其中多有“朐”“ 衍”之音。这种现象,似示意朐衍戎与匈奴有渊源关系。
“朐衍”一名原为匈奴语,汉译为“朐衍”,依音写作“昫衍”“ 居延”“ 眴卷”等,实为同一个“朐衍”的不同音译和异写。《史记·匈奴列传》载:“呴犁湖单于立,汉使光禄徐自为出五原塞(“正义”即五原郡榆林塞也。在胜州榆林县四十里也。)数百里,远者千馀里,筑城鄣列亭(“正义”顾胤云:鄣,山中小城。亭,候望所居也。)至庐朐(“集解”音衢,匈奴地名,又山名。“索隐”服虔云:匈奴地名。张晏云:山名。)”“呴犁湖单于”即“昫衍(朐衍)”族之单于。“朐衍”在《汉书·地理志》中原本写作“眴卷”。清末学者王先谦(1842~1917年)不管译音来源,按己意以汉字“日出温也”的意蕴解释“昫衍”含义,改“眴”为“昫”,但这并不是“朐衍”的原意。
“朐衍”一名原为匈奴语的音译,只认“朐衍”,不知“薰育” “昫衍”“眴卷”“居延”等都是“朐衍”的同名异写,这就是“朐衍之戎”史迹遗失的原因。明白了“薰育”“昫衍”“朐衍”“居延”“眴卷”等名称都是“朐衍之戎”“一族之称”的不同译写,“朐衍之戎”的来龙去脉见于史籍记载的就多了。
从族群名称演变来看,“朐衍(xùyǎn)”与“薰育”“荤粥(xūnyù)”音近,“朐衍”应由“薰育”“荤粥”而来。朐衍戎上源于黄帝时代的荤粥,下归于秦汉时期的匈奴。在历史长河中,朐衍戎随着各族群的角逐,在华夏大地上留下了一串串的脚印。
《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北逐荤粥”。
《史记·周本纪》载:古公亶父在豳时,“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
《诗·小雅·采薇·序》说: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猃狁之难。
《孟子·梁惠王下》说:太王事熏鬻,文王事昆夷。
《史记·匈奴列传》载: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国服于秦……岐﹑梁山、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 。
《后汉书·西羌传》载:至周贞王八年(公元前461年),秦厉公分灭大荔,取其地。赵亦灭代戎,即北戎也。韩、魏复共稍并伊、洛、阴戎,灭之。其遗脱者皆逃走,西逾汧、陇。自是中国无戎寇,唯余义渠种焉。《史记·匈奴列传》所载的“义渠、 乌氏、朐衍之戎",至秦厉公时,“唯余义渠种焉。”这说明朐衍戎国在其前已被消灭。依秦县建置惯例,凡夺取的地方即设县。《史记·秦本纪》载:秦武公“十年,伐邽、冀戎,初县之”“十一年,初县杜、郑”等。秦惠文王??“十一年(公元前327年),县义渠”,“义渠君为臣”,这是秦在已占领的义渠戎国部分土地上建置了义渠县。比照秦惠文王“县义渠”的时间,朐衍戎亡国后其地即被秦建置为朐衍县,所以秦惠文王才能在朐衍县多次出游。
“朐衍县”音变为“眴卷县”
朐衍戎亡国后地属秦县之一。秦朐衍县的建置时间。据《后汉书·西羌传》,秦厉公十六年(前461年),秦灭大荔之时,西戎八国“唯余义渠种焉。”此时,朐衍戎已亡,朐衍戎地已被秦建置为朐衍县。《史记·秦本纪》载:秦惠文王更元五年(前320年) “王游至北河”,“正义”:王游观北河,至灵夏州之黄河也。 《史记·六国年表》载:(秦惠文王更元五年)“王北游戎地,至河上。”《汉书·五行志》载:更元五年(前320年),王游昫衍,有献五足牛者(据马非百《秦集史》考证改正,原为“秦孝文王五年”)。以上三条史料记载的都是秦惠文王出游朐衍县(昫衍县),说明朐衍戎地已为秦县。朐衍县建置早于义渠县至少130多年。
亡国不等于亡种。只要种族存在,其史迹就有踪可寻。《后汉书·西羌传》载:公元前461年,朐衍戎亡国后,从“其遗脱者皆逃走,西逾汧、陇”的记载看,有一部分朐衍戎是逃走了。朐衍戎国地处陇山西北麓,其“遗脱者”最有可能“西逾汧、陇”,进入陇右。这就是《汉书·地理志》中北地郡出现“眴衍县(朐衍县)”,安定郡出现“眴卷县”的原因。《汉书·地理志》载:“北地郡,秦置……县十九……马领,直路,灵武、富平……灵州……眴衍,方渠,除道……归德……回获,略畔道……泥阳……郁郅……义渠道,莽曰义沟……。大要,廉,卑移山在西北,莽曰西河亭。”北地郡各县主要是秦灭朐衍戎、义渠戎等族群后以其地置县,北地郡的眴衍县即朐衍戎居地之遗迹,“朐衍”亦写作“昫衍”“眴衍”。秦亡汉兴,在汉安定郡中出现了眴卷县,《汉书·地理志》载:“安定郡,武帝元鼎三年置……县二十一:高平……复累,安俾,抚夷……朝那……泾阳……临泾……卤……乌氏……阴密……安定,参峦……三水……阴槃,安武……祖厉……爰得,眴卷,河水别出为河沟,东至富平北入河。彭阳,鹑阴,月氏道……”安定郡的“眴卷”即北地郡的 “眴衍”,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载:“阴密、郁郅、蓾(鹵)、楬邑、归德、眴衍、义渠道、略畔道、朐衍道……”知“眴衍”亦写作“眴卷”。 眴衍县与朐衍道县、道同名,眴衍即朐衍。 “朐衍”“昫衍”亦即“眴衍”“眴卷”。关于朐衍、昫衍、眴衍和眴卷的通假关系,《脉书》:“气者朐(呴)殹(也)”,《引书》:“无益精昫(呴)之十”,知 “朐”“呴”“昫”与“眴”均属同音通假字(参见白於蓝编著《战国秦汉简帛古书通假字彙纂》)。“眴衍”写作“眴卷”,知“衍”与“卷”亦属同音通假字。“朐衍”“眴衍”与“眴卷”属双声叠韵,依训诂学惯例,古音通假,眴衍县即眴卷县, 眴卷县即其前之眴衍县,其得名均源于春秋战国“朐衍戎”及其后裔之活动居地。
“眴卷县”作为汉县名,始见于《汉书·地理志》:“安定郡,武帝元鼎三年置……县二十一:……眴卷,河水别出为河沟,东至富平北入河。”自东汉以后,无“ 眴卷县”建制。但“ 眴卷县”作为中卫地区汉代的历史地名,根深蒂固。《乾隆中卫县志·地理考》 “沿革”条载:中卫县“春秋时,羌戎杂居。秦为北地郡地。汉置眴卷县,属安定郡。”《乾隆中卫县志·建置考》载:道光二年,在东西南城外护城河桥处,各建二木牌坊,南坊一名“眴卷古邑”。“眴卷县”之得名,源于周秦至汉代活动于这一地域的“朐衍戎”之族名。眴卷县即为朐衍戎之故土,眴卷县城即朐衍戎国之遗迹。
眴卷县古城方位考证。《汉书·地理志》将眴卷县建置在安定郡,地理方位以“河水别出为河沟”为特征。
《汉书·地理志》对眴卷县古城的地理方位特征专门作了介绍:“眴卷,眴,音旬,卷,音郡,河水别出为河沟,东至富平北入河。”这里的“河水别出为河沟”是指黄河流到眴卷县城时,又另外分出了一条支流,这条支流称之为“河沟”。“河沟”向东流至汉富平县时,转向北面流入黄河。《水经注校· 河水二、三》载:“河水又东北径于黑城北,又东北,高平川水注之,即苦水也。……河水又东北径胸(眴)卷县故城西。(《地理志》曰河水别出为河沟,东至富平,北入河。河水于此有上河之名也。)河水又北过北地富平县西。(河侧有两山相对,水出其间,即上河峡,世谓之为青山。河水历峡北注,枝分东出。)”高平川水即今宁夏清水河,在泉眼山过宁夏中卫宣和镇山河桥入黄河,此处为原中卫县与中宁县界河,河水于此“别出为河沟”,即从这里分出叉河,此叉河“东至富平县西(在今青铜峡境)”向北流入黄河主流。“上河”指河沟至至富平的黄河段,即是今中宁县黄河段,上河峡即今青铜峡。胸(眴)卷县故城位于“河水别出为河沟”处,即今中宁古城子,原系朐衍县故城,后音变为眴卷县古城。
明清时期,以这条“河沟”为渠沟,浚疏为著名的七星渠。《乾隆中卫县志·地理考》“水利”条载:“七星渠,自泉眼山开口,引河水东南流。……渠自泉眼渠口至白马、张恩段,延长一百四十里……渠梢至张恩堡入河,共溉田六万四千九百亩。”清《甘肃新通志·宁夏府中卫县图》将黄河与“河沟”标画得清清楚楚:“河沟”在中卫“宣和堡”“红崖庄” 东“郭家山嘴”从黄河向东南分流,“河沟” 与黄河并行,与黄河的间隔始终保持在20~10华里之间,至“牛头山”西麓“青铜峡”境向北流入黄河。“河沟”的 上游与下游标名“七星渠”。“河沟”与黄河分流处有一村落,古名“河沟”,今属中卫镇罗河沟村,延续至今。《汉书·地理志》对眴卷县古城的地理方位的限定特征与原中卫县古城的地理方位完全相符,中卫古县志在历史沿革中早就记载清楚中卫是汉代的眴卷县(朐衍县故地)。
“朐衍县”音变为“居延县”
“居延”之得名,源于周秦至汉代活动于这一地域的“朐衍戎”之族名。王国维《观堂集林·鬼方、昆夷、玁狁考》说:“我国古时有一强梁之外族,其族西自汧、陇,环中国而北……是以中国之称之也,随世异名,因地殊号。至于后世,或且以丑名加之。其见于商、周间者,曰鬼方、曰混夷、曰獯鬻。其在宗周之季,则曰玁狁。入春秋后,则始谓之戎,继号曰狄。战国以降,又称之曰胡、曰匈奴。综上诸称观之,则曰戎、曰狄者,皆中国人所加之名;曰鬼方、曰混夷、曰獯鬻、曰玁狁、曰胡、曰匈奴者,乃其本名。”上述名号的族群,曾活动于今宁夏境内者,如尧时的獯鬻、西周的玁狁、春秋战国的朐衍,实即一音之转。《史记·匈奴列传》载:“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国服于秦。故陇以西有绵诸、畎戎、狄獂之戎,在岐、梁、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集解”徐广说“朐音顼”,“索隐”说“朐”“郑氏音吁”,所以,“朐衍”与“居延”亦一音之转,“居延”当属“朐衍”之同名同音异字。颜师古说:“居延,匈奴中地也。张掖所置居延县者,以安处所获居延人而置此县”,“居延人”即“朐衍人”。王国维《观堂集林·西胡考下》说:“自来西域之地,凡征伐者自东往,贸易者自西来,此事实也。太古之事不可知,若有史以来,侵入西域者,唯古之西腊、大食。近世之俄罗斯来自西土,其余若烏孙之徙、塞种之徙、大夏之徙、大月氏之徙、匈奴之徙、嚈哒之徙、九姓昭武之徙、突厥之徙、回鹘之徙、蒙古之徙,莫不自东而西……”“朐衍戎”亦系自东西徙的戎族之一。对于地名与族名的关系,鲍升在《春秋国名考释》中说:盖戎无定名,居何地即以何地之名施之。
春秋战国时期,“朐衍戎”主要活动于今宁夏河套地区西南部的中卫、中宁、地区,这一地区的“居延县故城”即是“朐衍戎”活动区域之一,“居延县故城”即“朐衍戎”之遗踪。
唐《括地志》对朐衍戎故地的误说
《史记·匈奴列传》载:朐衍戎国位于漆水之北。汉晋学者注释仅说“朐衍,县名,在北地。徐广音诩。郑氏音吁。”初唐《括地志》首说“盐州,古戎狄居之,即朐衍戎之地,秦北地郡也 ”,盐州为西魏首置,但《括地志》并未提出盐州“即朐衍戎之地”的任何史料依据。其后,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说:盐州,“《禹贡》雍州之域。春秋为戎狄所居地。《史记》‘梁山、泾、漆之北,有义渠、朐衍’,谓此也”, 李吉甫未采信《括地志》的朐衍戎盐州说,又将盐州籠统
地说成是义渠、朐衍两戎之地。盐州为义渠戎之活动区域史载有据,为朐衍戎活动区域则无任何史料依据。
唐代以来,受《括地志》影响,秦朐衍县的地理方位,各家都采信其说,将朐衍戎之地定位在盐州(今宁夏盐池县)。检索《诗经》《史记·匈奴列传》《汉书·地理志》《说文》《水经》关于漆水的记载,查阅朐衍县的建置时间、义渠戎国之疆域及其亡国时间,唐《括地志》《元和郡县图志》将盐州(今宁夏盐池县)说成“朐衍戎之地”实无任何秦汉史料依据。后人以《括地志》为据,将“朐衍戎国”考定在今宁夏盐池县亦无任何秦汉史料依据及真凭实证。
从义渠戎国的疆域看,今宁夏盐池县自始至终都是义渠戎国之地。《史记·秦本纪》载:厉共公“三十三年,伐义渠,虏其王。”“集解”应劭曰 :“义渠 ,北地也 。”“正义”说:“《地理志》云北地郡义渠道,秦县也,《括地志》云:‘宁﹑原﹑庆三州,秦北地郡,战国及春秋时为义渠戎国之地,周先公刘﹑不窋居之,古西戎也 。’”《括地志》所说的宁、原、庆三州,即今甘肃宁县、镇原和庆阳三个地区。这三个地区,正好位于周秦歧山之北,与《史记·匈奴列传》所载义渠戎国位于岐山之北完全相合。《读史方舆纪要》载:庆阳府,“《禹贡》雍州地,周之先不窟所居‘亦曰北豳’。春秋时,为义渠戎国。秦灭义渠,以其地属北地郡。汉初属雍国,后仍属北地郡。后汉因之。”宁州,“古公刘邑。春秋为义渠戎国。秦属北地郡。”安定废县,“今州治。秦义渠县地。汉为北地郡泥阳县地。后汉因之。”义渠城,“在州西北。春秋时为义渠国。秦厉公十六年,伐义渠,获其王。惠文君十一年,县义渠。汉置义渠道,属北地郡。”春秋战国时期,今甘肃宁县、镇原、庆阳三地及其北毗邻的今宁夏盐池县均属义渠戎国之地。秦汉史料无任何线索能证明“盐州(今宁夏盐池县)”“即朐衍戎之地”。
从义渠戎国与秦的战争看,今宁夏盐池县自始至终都不是秦朐衍县之故地。《后汉书·西羌传》载:秦厉公十六年(前461年)“至周贞王八年,秦厉公分灭大荔,取其地。……自是中国无戎寇,唯余义渠种焉。”《后汉书·西羌传》载:“至贞王二十五年,秦伐义渠,虏其王。后十四年,义渠侵秦至渭阴。后百许年,义渠败秦师于洛。后四年,义渠国乱,秦惠王遣庶长操将兵定之,义渠遂臣于秦。后八年,秦伐义渠,取郁郅。后二年,义渠败秦师于李伯。明年,秦伐义渠,取徒泾二十五城。及昭王立,义渠王朝秦,遂与昭王母宣太后通,生二子。至王赧四十三年,宣太后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因起兵灭之,始置陇西、北地、上郡焉。”以上史料说明,自秦厉公十六年(公元前461年)到周王赧四十三年(前272年)义渠戎国灭亡,在189年间,义渠戎国与秦时战时和,大的战争不少于8次。《后汉书·西羌传》载朐衍戎国已于秦厉公十六年(前461年)前灭亡,朐衍戎之地已成为秦朐衍县。假若“盐州(今宁夏盐池县)”是秦国的朐衍县,秦朐衍县就与秦国之间隔着一个疆域辽阔、势力强大的义渠戎国。在这种局势下,秦厉公十六年(前461年)前,秦国是否跨越义渠戎国消灭了位于今宁夏盐池县的朐衍戎国?从秦厉公十六年(前461年)到义渠戎国灭亡(前272年)的这189年中,秦国是否跨越义渠戎国管理位于今宁夏盐池县的“飞地”秦朐衍县?
《括地志》《元和郡县图志》的朐衍戎盐州说与史载义渠戎、朐衍戎的疆域及其兴亡历史水火不容。《史记·匈奴列传》载:“岐、梁山、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 乌氏、朐衍之戎",按行文逻辑及地名遗迹考证,大荔戎国分布在秦境东北的今陕西韩城与洛川以北的黄河、洛河之间,位于梁山以北;义渠戎国分布在秦境正北的今甘肃宁县、镇原、庆阳、环县一带,位于岐山以北;乌氏戎国分布在秦境西北陇山以东的今甘肃平凉县西北至固原一带,位于泾水以北;朐衍戎国分布在秦境陇山西北的今宁夏香山及其毗邻地区,位于漆水以北。义渠戎国与朐衍戎国之间还阻隔着乌氏戎国,两戎怎能共处一地?盐州为西魏首置,治今陕西定边,隋改为盐川郡,唐复改为盐州,其辖境相当于今陕西定边县、宁夏盐池县一带,隋唐盐州(盐川郡)在古代怎么也不能把义渠戎国、乌氏戎国、朐衍戎国(今陇东、陇西)都囊括进去,这说明李吉甫并未弄清《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的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的分布范围,他只是籠统地把义渠戎国、朐衍戎国东拉西扯地硬放置在盐州一地,使史载本属于义渠戎国的岐山以北大片土地成了空白区。《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的大荔戎国位于梁山以北,乌氏戎国位于泾水以北,李吉甫却将梁山以北,泾水以北分配给了义渠戎、朐衍戎,这又挤掉了大荔戎国、乌氏戎国的地盘。更不靠谱的是,秦厉公十六年(前461年),秦灭大荔之时,西戎八国“唯余义渠种焉”。也就是说,朐衍戎亡国于公元前461年之前,朐衍戎亡国后,秦以其地置朐衍县。义渠戎亡国于公元前272年,秦置其地为北地郡。朐衍戎要比义渠戎早亡国将近190年。义渠戎亡国之前190年,朐衍戎就就已变为秦国国民,朐衍国土就早已变成秦朐
衍县地,义渠戎又怎能与朐衍戎共处盐州之地呢!显然,唐《括地志》《元和郡县图志》的朐衍戎盐州说与《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的朐衍戎国位于 “漆水之北”严重相悖,确为无据之说。
由上观之,唐《括地志》《元和郡县图志》所谓“盐州”“即朐衍戎之地”的这条记载,是和历史地理研究开了个大玩笑,忽悠了古今学人,以讹传讹了1300多年,至今盛行不衰!真可谓尽信书不如无书!
张家场古城非昫衍县故址
1984年,许成等人在《固原师专学报》发表了《昫衍县故址考》一文,依据唐《括地志》对 “盐州”介绍,将“昫衍县故址”硬套在了今宁夏盐池县“张家场古城废墟”上,由此导致了宁夏历史地理及地方志研究上的许多错误。
许成《昫衍县故址考》称:“要考证昫衍县古城的位置,首先必须知道昫衍戎族的活动范围……今天的盐池县一带,是隋唐时期的盐州之地:《括地志》亦云:‘盐州,古戎狄居之,即朐衍戎之地,秦北地郡也 。’”今宁夏盐池县“张家场古城废墟……从古城址所在的地理位置分析,则是正处于古代昫衍戎族活动的区域以内。因此,初步推断,张家场古城废墟,即秦汉时期的昫衍县古城遗址。”(许成著 《宁夏考古史地研究论集·昫衍县故址考》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9年6月第1版)
《昫衍县故址考》认定今宁夏盐池县柳杨堡乡张家场古城废墟是秦汉时期的昫衍县古城遗址的古文献解读及考古证据皆错。
第一,对所依据的文献典籍解读错误。
《史记·匈奴列传》载“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国服于秦,故自陇以西有绵诸﹑绲戎﹑翟﹑獂之戎;岐﹑梁山、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 。”其中“岐﹑梁山、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的原意是岐山之北、梁山之北、泾水之北、漆水之北依次分布有义渠戎﹑大荔戎﹑乌氏戎﹑朐衍之戎。按这句话先后对应的逻辑结构,正确的解读应该是岐山之北分布有义渠戎,梁山之北分布有大荔戎,泾水之北分布有乌氏戎,漆水之北分布有朐衍之戎。汉唐注经学者及近现代历史名著都是这样解读的,权威的历史地理研究也证实了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的上述地理分布。但许成对这句业内皆知的古文却错读为:“由此可知,当时的昫衍戎部族,不仅是在秦国的西北方向;而且也是位于义渠戎与乌氏戎的西边或者北边。”按许成的解读,昫衍戎“不仅是在秦国的西北方向”,而且“是在秦国的西北方向”上比“义渠戎与乌氏戎”还要更在西边或者更在北边。这就是说,“义渠戎与乌氏戎”位于秦国的西边或者北边,昫衍戎还要在“义渠戎与乌氏戎”的西边或者北边。许成说:乌氏县“当在今固原县南的泾水北岸,其辖境相当于今固原地区。”
按许成的解读,如果昫衍戎“位于义渠戎与乌氏戎的西边”,则昫衍戎就分布在今甘肃宁县、镇原、庆阳三地的西边或今固原地区的西边了。这样就导致了三个问题:一是假若昫衍戎位于义渠戎的西边,则昫衍戎要么与原处于“今固原地区”的乌氏戎重叠上,要么把原处于“今固原地区”的乌氏戎挤到今六盘山的西边去。二是假若昫衍戎把乌氏戎挤到今六盘山的西边,则“陇以西有绵诸﹑绲戎﹑翟﹑獂之戎”又被挤得无地可居了。三是假若把昫衍戎拉到了原处于“今固原地区”的乌氏戎的西边,则昫衍戎就到了陇西,但许成考证的今宁夏盐池县柳杨堡乡张家场古城废墟却在陇东,即在宁夏的最东边,东西相距约200公里,许成怎么能说 “张家场古城废墟,即秦汉时期的昫衍县古城遗址”呢?
按许成的解读, 如果昫衍戎“位于义渠戎与乌氏戎的北边”,则昫衍戎与乌氏戎就分布到了在今甘肃宁县、镇原、庆阳三地的北面或今宁夏泾水流域的北面了。这样就导致了 “飞地”问题:一是假若昫衍戎 “位于义渠戎的北边”,则许成考证今宁夏盐池县张家场昫衍古城废墟就成了跨越义渠戎国的昫衍戎“飞地”。据《后汉书·西羌传》,昫衍戎国灭亡于公元前461年(秦厉公十六年)之前,义渠戎国灭亡于公元前272年(周王赧四十三年),前后相差190多年。在这长达190多年的时间里,秦国如何跨越义渠戎国去管理位于今宁夏盐池县张家场秦昫衍县(昫衍古城)这块“飞地”呢?二是假若昫衍戎 “位于乌氏戎的北边”,则昫衍戎国就被拉到了原处于“今固原地区”的乌氏戎故地的北边,即 “今固原地区”北边的宁夏清水河流域。位于今宁夏清水河流域昫衍戎故地东距许成考证的今宁夏盐池县柳杨堡乡张家场古城废墟约在100公里,许成怎么能说 “张家场古城废墟,即秦汉时期的昫衍县古城遗址”呢?
第二,对昫衍戎国的地理方位考证错误。作为西戎八国之一,昫衍戎国首次出现于《史记·匈奴列传》:“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国服于秦,故自陇以西有绵诸﹑绲戎﹑翟﹑獂之戎;岐﹑梁山、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 。”朐衍戎的地理方位,“集解”徐廣曰 :“在北地。朐音詡 。”“索隱”案 :“地理志:朐衍 ,縣名 , 在北地 。 徐廣音詡 。 鄭氏音吁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 北地的地理方位,“正义”说:“北地,今宁州也”。 “地理志云:北地郡义渠道,秦县也,括地志云:‘宁﹑原﹑庆三州,秦北地郡,战国及春秋时为义渠戎国之地,周先公刘﹑不窋居之,古西戎也 。’”由上可知,东汉史学家班固和晋人徐广都说朐衍县在北地,谁也未说朐衍县(昫衍县)在“盐州”。“盐州”,《隋书·地理志》载:“盐川郡,西魏置西安州,又改为盐州”。唐《括地志》说“盐州,古戎狄居之”尚可,但具体指说“盐州”“ 即朐衍戎之地”则为无据。一是因为唐《括地志》对朐衍戎的这种“盐州”说与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对西戎八国地理方位记载产生了东西颠倒的冲突,二是因为唐《括地志》对朐衍戎的这种“盐州”说与唐《括地志》指说的义渠戎的地理方位产生了自我矛盾的 “飞地”冲突。义渠戎国的地理方位《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清楚且为其他秦汉历史地理著述及研究所证实。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以《史记·匈奴列传》和东汉史学家班固、晋人徐广的记述为准,即战国时期的秦昫衍县地望在今陕西岐山周原“漆水”之北,即源出固原六盘山汧水、泾水之北,此地秦时属“北地”郡。
从《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的“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的分布与 “岐﹑梁山、泾﹑漆之北”的地理方位及来看,唐代《括地志》说“盐州,古戎狄居之,即朐衍戎之地”,这是将“朐衍戎之地”“空降”到了义渠戎故地的“盐州”,使之成为秦国长达190多年无法管理的一块“飞地”。究其实,无任何秦汉史料依据,不足采信。
第三,宁夏盐池县张家场古城考古材料与“昫衍县古城遗址”
毫无关系。
首先,张家场村古城城址内收集的所有考古材料,没有一条与秦昫衍县有关。昫衍戎国存在于春秋前期至战国初期,亡国于周贞定王八年(公元461年)之前。《昫衍县故址考》说:张家场村古城城址内“遍布秦汉时期的绳纹陶器残片,以及大量的残砖碎瓦。……这些古代建筑材料有卷云纹瓦当、绳纹板瓦、小筒瓦、以及花纹空心砖和铭文砖等,铭文方砖上刻有汉代常见的‘大富昌,子孙宜,乐未央’ 九字吉祥语。”先后出土西汉与王莽时期的古钱币“大都是以‘货布为多’,‘货泉’次之,‘大泉五十’和‘大布黄千’又次之。”以上所有考古材料只能说明张家场村古城废墟属秦汉古城遗址,不能证明张家场村古城废墟属春秋前期至战国初期的昫衍戎国古城遗址,更不能证明张家场村古城废墟是秦昫衍县。
其次,张家场村古城在地域上不属于春秋战国时期昫衍戎国的疆域。据《史记?匈奴列传》载:“岐、梁山、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 乌氏、朐衍之戎。"春秋战国时期,朐衍戎国位于今陕西岐山周原“漆水”之北,即发原于六盘山东南麓的汧水、泾水之北,今宁夏盐池县张家场古城废墟与史载朐衍戎国的疆域分别位于宁夏东西两端,相距太远。
再次,如果有昫衍戎的古城遗址,其时代当在春秋前期至战国初年之前。因为公元前461年之前(秦秦厉公十六年前),朐衍戎国已为秦所灭。《后汉书·西羌传》载:至周贞王八年(公元前461年),秦厉公分灭大荔,取其地。赵亦灭代戎,即北戎也。韩、魏复共稍并伊、洛、阴戎,灭之。其遗脱者皆逃走,西逾汧、陇。自是中国无戎寇,唯余义渠种焉。
最后,战国前期,朐衍戎国已不见于史册记载。《后汉书·西羌传》载:及平王之末,周遂陵彁,戎逼诸夏,自陇山以东,及乎伊、洛,往往有戎。于是渭首有狄、嵵、邽、冀之戎,泾北有义渠之戎,洛川有大荔之戎……。秦穆公得戎人由余,遂霸西戎,开地千里。……后陆浑叛晋,晋令荀吴灭之。后四十四年,楚执蛮氏而尽囚其人。是时义渠、大荔最强,筑城数十,皆自称王。
综上所述,今宁夏盐池县张家场村古城废墟中的考古材料与朐衍戎活动毫无关系系,无法依据《昫衍县故址考》公布的考古材料认定今宁夏盐池县柳杨堡乡张家场古城废墟是秦汉时期的昫衍县古城遗址。
张家场古城与汉龟兹县遗址
张家场村古城废墟中的考古材料证明,张家场古城废墟应为汉
代古城废墟。据刘国君、张明鹏《昫衍的演变以及昫衍县(道)的建立与废弃》一文,“近年来,在张家场出土的‘龟兹丞印’封泥数量较多,还有‘神郡丞印’‘ 上郡丞印’等”。《汉书·地理志》上郡条载:“龟兹,属国都尉治。有盐官。应曰:‘音丘慈。’师古曰:‘龟兹国人来降附者,处之于此,故以名云。’”龟兹为上郡二十三县之一。关于龟兹县的地理方位,历来众说纷纭。郦道元《水经注》卷三记载:“交兰水,水出龟兹县交兰谷,东南流,注奢延水(今无定河)……帝原水西北出龟兹县,东南流;县因处龟兹降胡著称;又东南注奢延水。”清人徐松系清代西域地理学权威,他曾做过榆林知府,对榆林的历史地理非常熟悉。他对龟兹县在今榆林的说法不以为然,将龟兹县考定在“今绥德府米脂县(钱坫撰、徐松辑注《新注地里志》)”。现今史学界通常的说法是龟兹县在今榆林城北15公里处古城滩一带;但是,此地历来并无盐池及出土文物可以验证,亦难定论。从前考得知,唐《括地志》说盐州“即朐衍戎之地,秦北地郡也”并无任何秦汉史料依据,且与《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朐衍戎之地望相悖。《元和郡县图志》说:盐州,“春秋战国为戎狄所居地……及始皇并天下,属梁州。汉武帝元朔二年置五原郡,地有原五所,故号五原。至晋,地没赫连勃勃,後魏平之,改为西安州,以其北有盐池,又改为盐州。隋大业三年为盐川郡。贞观二年讨平梁师都,置盐州。天宝元年改为五原郡,乾元元年复为盐州。”同是唐人,对“盐州”归属说法不一。
根据张家场出土的 “龟兹丞印”封泥、“神郡丞印”“上郡丞印”和古城规模及大量汉代文物”推测,今宁夏盐池县张家场古城应属汉代上郡龟兹县古城遗迹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