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676900000010

第10章 明朝二世 成祖朱棣:永乐盛世

明成祖朱棣小档案

父 亲明太祖朱元璋母 亲马皇后

兄弟排位嫡四子任数第3任

生存时间公元1360年—1424年64岁

在位时间公元1402年—1424年22年

后一任太子明仁宗朱高炽在位10个月

明朝国祚276年

影响力:★★★★

历史标签:靖难之役、郑和下西洋、《永乐大典》、营建北京1405年,正是明成祖永乐三年的六月乙卯(公历7月11日),天高气爽。江苏太仓的刘家港,云帆高张,船舳相连,这支由多达二百四十余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庞大船队正扬帆待发。其中最大的“宝船”长达四十四丈四尺(151.18米),宽十八丈(61.6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上下有四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一艘船可容纳有千人之多——这就是当时的“航空母舰”。随着一个器宇轩昂的指挥官一声令下,庞大的“航母编队”立刻迅速鱼贯出发,直向浩瀚无垠的蔚蓝色大海驶去。

这是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时刻,正因为它的伟大,所以自2005年起,每年的7月11日被定为中国的“航海日”,并规定全国所有船舶鸣笛挂彩旗,就是来源于这个宦官指挥官——郑和首次下西洋的日期。

这样有几万人、几百艘舰只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航海,就是著名的“郑和七下西洋”。其中,就有六次发生在本文主人翁明成祖身上。

明成祖,不就是以“诛十族”、“瓜蔓抄”、缔造东厂特务组织闻名的暴君朱棣吗?是的,可他更以“盖兼汉唐而有之”的“永乐盛世”和郑和下西洋、《永乐大典》、“永乐大钟”、 五征漠北、80万大军下安南、设东北的奴儿干都司、浚通大运河、营建北京城闻名。他的文治武功,足可以保证他进入中国最有作为的帝王之一。

他是怎样成为明朝的第二代皇帝的呢?我们就来说说明成祖这些事儿,说说他曾经是如何不招人待见的。

无刺之杖:明太祖的遗产

这里说明成祖继承了明太祖朱元璋的遗产,其实非常的不确——因为他是从明朝的第二个皇帝、侄儿建文帝朱允炆(1377—1402),即明太祖嫡次孙手里夺取的。就政治遗产而言,他继承的是朱允炆的遗产——但是,他绝不会承认建文帝的,他只会承认自己继承的是父皇的遗产。

从乞丐和尚到皇帝,明太祖创造了历史的奇迹。和流氓皇帝汉高祖刘邦一样,从赤手空拳到坐拥天下,几乎是文盲的他经历了太多的艰难困苦和挫折。明太祖贫民出身,深知百姓疾苦,所以对官员十分严厉,对贪污60两银子以上的都要杀头,甚至对贪官实行“剥皮实草”放在衙门前之类的手段以威慑贪官,就是自己的驸马违令偷运私茶牟利也毫不留情地杀了,所以吏治算是比较清明的;同时他对百姓休生养息,开垦荒田,大兴水利,所以经济逐步好转。

在对外关系尤其是奔逃到北疆的元残余上,他把元顺帝赶到应昌一带,于洪武三年(1370)再次用兵继续往北推进,到了二十年(1387),以蓝玉为征虏大将军北击,取得并不彻底的大胜,蒙古式微,并分裂为鞑靼、瓦刺、兀良三部,但他们也为后来的多个明帝制造了极大的麻烦。

只有来之不易的才会珍惜。“敝帚自珍”,小农尚且如此,对于“小农意识”极其严重的明太祖来说,大明天下的得来太不容易了,怎么舍得和别人分享?于是政治上高度集权,废除由来已久的丞相职位,自己不仅当皇帝,还当丞相,累得不可开交;他对功臣勋贵大开杀戒,动辄上万人的杀戮如“胡蓝之狱”两次竟杀四万五千人之多,这使得他成为中国最嗜杀的皇帝之一,还大兴特务机关“锦衣卫”,他的目的,就是为仁慈的太子朱标扫除一切障碍,永葆大明江山。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太子的早逝给大明政局平添了许多不确定因素。明太祖遗产里的诸藩王,才是权力棘杖上无法除去的刺。当初,明太祖认为“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为了拱卫中央,他曾经先后分封24个儿子和一个从孙在各地,希望他们“夹辅王室”。其中就有马皇后所生的五子(实际上马皇后一生未育),除了太子朱标,就是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和四子朱棣了(实为高丽人碽妃所生)、周王朱橚。明太祖给藩王的地位极高、权势很重,给了他们“清君侧”的权力,还可以拥有自己的军队,少则三千,多则数万。特别是北方边防线上的几名“塞王”,如宁王朱权“带甲八万,革车六千”,连由蒙古人组成的精锐“朵颜三卫”都要听他调遣 。

和汉代“七王之乱”一样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为祸中央的恰好就是这些龙子龙孙们。洪武九年(1376年),叶伯巨上书言事,说明太祖“太过者三”,第一条就是“分封太侈”:“臣恐数世之后,尾大不掉,然则削其地而夺之权,则必生觖望,甚者缘间而起,防之无及矣。”朱元璋见疏大怒,认为他离间骨肉,甚至要亲手射杀他,叶伯巨终于为此事死在狱中。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他留给皇太孙的江山,在他刚刚辞世四年后,就果真被其四叔给颠覆了。

朱棣夺位:靖难之役

仁和的建文帝继位,改革了明太祖时期的苛猛之政,优待文人(这是后来大批文臣甘愿为建文帝殉难的原因),实行惠民政策,减免租赋,赈济灾民,老弱病残者由国家扶养;重视农业生产,兴办学校,察官吏,任用贤能,史称“建文新政”。应该说,他是一个很好的守成皇帝,这种历史上先武后文皇帝的情况,恰好和汉代的汉高祖与第二代皇帝汉文帝类似。如果按照这一路走下去,明朝也可能出现类似“文景之治”的盛世。然而,明朝走的是一条可以说是汉武帝式耀武扬威的盛世之路——这一切,都因为有了燕王朱棣。

朱棣有着和诸兄弟不一样的英武气概,秦王因为荒悖,差点被明太祖废掉王位;晋王多有不法,还被人告发预谋篡位,也差点被治罪,都是因为皇太子的劝解才得免。朱棣镇守北平的头几年是和岳父徐达搭档,后来先后是冯胜和蓝玉(太子妃的舅父)。洪武二十三年(1390),刚好而立的朱棣奉令和名将傅友德等一起北讨蒙元丞相咬住和平章乃儿不花。他先派降将观童去劝降旧交乃儿不花,然后出其不意派大军包围,乃儿不花无奈投降,并去劝降了咬住。这一战,朱棣兵不血刃就取得了胜利,威望大增。明太祖因为他在诸子中最类似自己,所以十分偏爱,有时连太子都比不上。

建文帝和其父一样仁弱,明太祖忧心忡忡。之前他曾经想改立朱棣为太子,但翰林学士刘三吾说朱棣之前还有秦王和晋王,而皇太孙已经年长,不宜轻动。于是明太祖听后很无奈,回宫后就焚香请求上天保佑,说国祚“惟听命于天”。

正如唐代李世民为藩王时,功高不服太子李建成而爆发了玄武门之变一样,同样燕王朱棣也不服皇太孙。明太祖不是没有看到,但因是古稀之年无心再动了。

当明太祖欲将棘杖上的刺全部除掉当作擀面杖时,接手的建文帝却连一个善战的武将都选不出来,他的失败就是他不像汉景帝一样有名将周亚夫,对此我们只能说是明太祖 “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而建文帝又好文人,提高他们的待遇,如把原低于武将的二品六部尚书升为正一品。他还听信方孝孺等儒生之见,要恢复西周时期的井田制度,改变官名等,不但是脱离实际“空想主义”,而且给了朱棣改易祖制的口实。

建文帝上台前,就知道“削藩”的重要性,与伴读黄子澄密议过削藩。五月才上台,立即在八月废削了周王,一年之内废削了4个。他对朱棣也采取了一些必要的措施,采取了监视和调整北平兵马等措施,但他犯不可原谅的错误就是没有“擒贼先擒王”,以致打草惊蛇。

朱棣早就招揽各种奇人异士,其中功劳最大的就是道衍和尚(即姚广孝)。洪武十五年(1382),明太祖选高僧侍诸王为已故马皇后诵经荐福,他经人举荐成为燕王朱棣的重要谋士,随至北平,从此经常出入燕王府,参与夺位密谋。据说当姚广孝刚刚一见朱棣时,就感到他气度不凡,曾经私下对朱棣说:“如果你让我侍奉您,我一定奉送一顶白帽子给大王戴”——朱棣是个聪明人,“王”字上面加个“白”字不就是“皇”字吗?姚广孝成为朱棣的左右手后,极力鼓动朱棣起兵。朱棣也想早作打算,就在后苑里修建了巨大的地下室当“兵工厂”,上面却大养许多“嘎嘎”叫的鸭鹅掩盖声音。他的王府就是元朝的皇城,足够大了。

风雨欲来之时,建文帝元年(1399),朱棣却出人意料地进京了。他是为了打消建文帝的疑虑来的,建文帝却碍于至亲,当断不断,放虎归山。因为不时有告燕王欲反的消息,甚至迫使朱棣不得不装疯避祸,当北平布政使张昺、北平都指挥使司谢贵去探望时,他在盛夏季节还围着火炉大叫“寒甚”,行走时也扶杖而行,得以蒙骗过关。

但建文帝在接到他的确要谋反的消息后,就令张昺、谢贵逮捕燕王。不料事泄,反被朱棣设计擒获,并立即于七月以“清君侧”除掉建文帝的要臣齐泰、黄子澄为名竖起反旗,爆发了“靖难之役”。

开始,他只有800名护卫,在捕获张昺、谢贵控制了北平后,附近许多军队来投,他们都是以前朱棣的部下,因为建文帝只是简单地把他的指挥权剥夺了,却没有想到他还有如此号召力。接着朱棣攻下了要塞居庸关,在怀来大破宋忠3万大军,一路攻城略地。建文帝慌了神,任命65岁的老将耿炳文为帅带领13万人北讨。这是个明成祖时代唯一的沙场老将,老成持重,拒绝了出其不意直取北平的妙计,结果在真定被朱棣大败,损失三万人马,退守真定城。

建文帝被小挫大惊,就令曹国公李景隆代替他。谁知,大好江山就白白葬送在此人身上。他以50万大军攻打北平,此时朱棣亲自带兵去救临近山海关的永平(今河北卢龙)去了,北平空虚,他却无法攻下,待朱棣回来,更是兵败如山倒。接着朱棣又在白沟河大破集合军队60万的李景隆,取得了在北方的决定性胜利。战中朱棣的三匹坐骑都被射死,而他却安然无恙;当他刀砍折后退回时,南军的将领瞿能父子追击,朱棣处境十分恶劣。他赶紧跑到堤上指指点点,假装用马鞭指挥部下,南军以为有伏不敢追,才得以幸免遇难。两军交战,朱棣的北军本来是处于下风的,但此时却来了一阵神秘的旋风,刮倒了南军的大旗,南军顿时慌乱起来,北军趁机打得南军丢盔弃甲。

朱棣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但建文帝并非无德皇帝,加上正统所在,还是又许多人忠于他,所以朱棣也多次受挫,铁铉和盛庸扼守济南,有力地阻滞了北军南下。建文帝过于仁慈,在大臣力主杀掉丧师失地的李景隆时,并未对其治罪。而李景隆报答他的就是开门迎敌。

战争已经进行了两年的时间,南北交战主要在河北、山东。燕军虽屡战屡胜,但南军兵多势盛,攻不胜攻,燕军所克城邑旋得旋失,不能巩固。正在朱棣为此而苦恼之际,南京宫廷里不满建文帝管理严格的太监及时送来了南京城空虚宜直取的情报。于是朱棣实行“黑虎掏心”战术,越过山东,直趋南京。六月初三,燕军自瓜洲渡江,镇江守将投降,十三日进抵金陵金川门,守卫金川门的李景隆和谷王为朱棣开门迎降,建文帝失踪。至此,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以燕王朱棣的胜利而告终。

大明朝,即将迎来最辉煌的时刻!然而黎明前会有一阵黑暗,朱棣也将不得不写上他个人历史上最黑暗的一段。

诛杀十族:暴君之名自己铸

在假惺惺地推让之后,燕王摇身一变成了明成祖登上了历史舞台。可他如果知道自己亲手创造的一段恶史会被死死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不知他是否死不瞑目?

明成祖入京严令军纪,不得侵犯百姓。当日就有一个士兵在市上擅拿民人的一双鞋子“立命斩之”,所以迅速稳定了秩序——反正皇帝都姓朱,只要生活好点,管他的呢!

可百官就不一样了:有投降的如大才子解缙等还被重用,有逃跑的,自杀殉节的,更有被残酷杀戮的。建文帝一朝被称为“文人朝廷”,所以为他殉节的文臣很多。明成祖一上台就颁布了“奸恶”29人,首恶就是首倡削藩的黄子澄。南京城破时他外出募兵,途中被捉送京师。明成祖大喜,就亲自审问。黄子澄口称“殿下”(王)而非“陛下”(帝),遭侍从呵斥后大义凛然地说:“臣知殿下以兵力取富贵,不知殿下即此位!……况富贵瞬息,何足轻重!殿下向来悖谬,不可为训,恐子孙有效尤而起无足怪者!”

从历史来看,黄子澄的话无比正确,可此时此刻有谁听得见呢?明成祖大怒,把黄子澄的一家老小65人和宗族姻亲380人全部押到他的面前。一时间,朝堂上哀号震天。黄子澄泪如雨下、心如刀绞。明成祖命他写下自己的罪状,黄子澄毅然写道:“本为先帝文臣,不职谏削藩权不早,以成此凶残!后嗣慎不足法!”明成祖怒不可遏,命人当场砍断他的双手,然后又令砍断双脚。四肢全无的黄子澄仍不屈服,就被一刀一刀地磔成了一堆肉泥。随后,黄子澄的65个家人除了一人漏网外全部被斩首,380个亲戚全部流放边疆。另外一个“首恶”是齐泰,他同样宁死不屈,被族诛。

曾经在济南成功阻截明成祖南下的铁铉被俘获后,押到朝堂上后,反身背对明成祖,还不停地破口大骂。明成祖命他转身看一下,铁铉坚决不从。盛怒之下的明成祖命人割下他的耳朵和鼻子,铁铉依旧谩骂不止,遂下令“碎分其体”,磔杀于市。随后,铁铉年逾八旬的父母被流放海南;妻女均被发往教坊司充作官妓。

建文帝的礼部尚书陈迪被责问时也是骂不绝口。明成祖便将他和6个儿子同日处决。临刑前,明成祖命人割下他儿子的耳鼻,煮熟了让他吃,并问他味道如何。陈迪说:“忠臣孝子的肉,鲜美无比!”接着继续痛骂,和儿子们一起被凌迟处死。

最令人发指的是被“诛十族”的方孝孺。他是建文帝最信任的大臣之一,博学多才,但有些复古循旧。早在燕王朱棣离开北平挥师南下的那天,道衍和尚就曾跪地向他请求:“方孝孺学问精深、品行高洁,南京城破之日,他必定不会投降,请殿下不要杀他。杀了他,天下的读书种子就断绝了!” 朱棣答应了道衍的请求。南京陷落后,方孝孺闭门不出,身着丧服,日夜号哭。明成祖召用他,他坚决不从,下狱后被轮番派人劝说,其中包括他的学生,可都被方孝孺大骂而回。明成祖即位时要草拟诏书,群臣纷纷推荐方孝孺。一上殿,披麻带孝的方孝孺就在殿上嚎啕大哭。明成祖有些动容,离座劝慰他说:“先生勿忧,我只是效法周公辅成王而已!”

方孝孺问:“成王安在!?”“他自焚而死。”

方孝孺问:“何不立成王之子?”“国赖长君。”

方孝孺说:“何不立成王之弟?”“此朕家事”。

然后明成祖命左右递上纸笔,说:“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不料方孝孺愤而掷笔于地,且哭且骂说:“死即死尔,诏不可草!”明成祖勃然大怒:“即死,独不顾九族?”明成祖想以武力和性命威胁,而回答他的是更强硬的“便十族奈我何!”

诛九族乃是古代最严厉的酷刑,可现在喊出了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十族”之诛(多了朋友门生一族),于是共计873颗人头落地,被谪戍荒边的更是不计其数。对于这些不听话的建文旧臣,实行的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瓜蔓抄”。

明成祖的暴行发生在改朝换代的时候,没有任何一个朝代能免;而且他后来的暴行还多,如复立朱元璋先设后废的锦衣卫、创立特务机关东厂,任用酷吏、晚年昏聩,仅一次内宫不起眼的内斗就杀了2800人之多……,但只需要有这一条就足够了。须知,任何史书不论好坏都是读书人所写的,如此对待读书人,他的名声会好吗?可惜一世英名,几乎就被这样几个其实已经没有威胁的书生给弄没了,除了成就他们的英名,明成祖实在是划不着,然而这又是他自找的。

不要指望世界上真的有圣人皇帝。每个皇帝都是好人和坏人的结合,只是某一方面突出而已。暴行可谓累累的明成祖,尽管背着几百年篡位和残暴的恶名,但这无妨他的丰功伟绩——或许,这种沉重的罪恶感反而成了一种动力,促使他极力证明自己的才干。

继续削藩:加强集权

说起大功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往往成为一种高标准。明成祖的综合业绩,其实并不输于秦皇唐宗,比汉武、宋祖有过之而无不及。

唐太宗的偶像是汉文帝,明成祖的偶像则是唐太宗。他们都是第二代皇帝,而且都是“太宗文皇帝”(明成祖的谥号是“文皇帝”,庙号是太宗,后来嘉靖皇帝将他的庙号改为“成祖”)。从历史功绩看,明成祖是对得起“太宗文皇帝”称号的。

继续削藩。政治家从来就是“职业撒谎人”,明成祖以反对更改祖制和撤藩起兵,一旦登上地位,却一样雷厉风行的撤藩,而且更彻底、根本没有受到抵抗——其他诸王面对仁厚的建文帝尚且无还手之力,面对威风凛凛的明成祖撤藩,他们还敢放个不和谐的屁吗?登基之初,面对不利的舆论和政治局势,显示自己是明太祖的忠实追随者,他废除建文帝的一些新政,对诸王也是优礼有加的,宣布凡是建文帝所削去王号的都恢复旧封以收揽人心,赏赐也很丰厚,可是对他们的监控一刻也没有停止。在局势稳定后,撤藩也是势在必行了。宁王朱权也是守边塞的“塞王”,明成祖在刚刚起兵时就收编了他的部下,其中由精锐蒙古骑兵组成的“朵颜三卫”在朱棣夺天下中立下大功。明成祖曾经答应他事后“中分天下”,可不但没有兑现,现在宁王自然不敢再提“中分”之事,一开始,只要求分到苏州不许,再到钱塘也不许,反而打发到南昌去看“落霞与孤鹜齐飞”了。他就封的永乐二年就马上有人告他“巫蛊诽谤”,这可是要杀头的大罪!现在宁王只求保命要紧,只敢游手好闲以渡余生。被建文帝废为庶人的代王朱桂,在明成祖复封后才半年就和王位再次说“拜拜了”。其它即使有个名号的王其实也是空架子。撤藩使得政令更加畅通,无论是建文帝还是明成祖撤藩,都是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的。

设立内阁。作为政治机构,内阁在“后丞相时代”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这是中国政治体制的重大改革。明太祖废丞相并立祖训——凡建议设立丞相的大臣一律杀头后,日理万机的皇帝就陷入了无穷无尽的文山会海中不可自拔。明成祖登基,就设立了由解缙等七人组成的殿阁大学士帮助提出意见、处理政事,他们最多才是品级不高的正五品中级官员,对皇权威胁很小,但是地位又很重要,朝臣都引以为荣,若加上师、保、尚书等职,则实权更大,但远远比不上“一人之下”的真丞相威风。它用起来很方便,而又几乎没有实质威胁,所以皇帝用起来很顺手,嘉靖皇帝曾经因为作道法一连十几年没有上朝,出现了巨大的权力真空,居然朝政照常运转,堪称奇迹,这也可见“内阁制”的优点,所以明清一直沿用。

志在四方:经营四疆

明成祖一直追慕古代建立不世功勋的伟大帝王,他的开边也可和他们比肩。

设置奴儿干都司。明成祖多项安边的举措中最重要的就是经营东北和设立奴儿干都司。在当时的黑龙江和松花江一带,自古人烟稀少,女真族人居住在这里,但没有设立治理机构。永乐元年他就派人前去招抚,当年十一月就设立建州卫、十二月设立兀者卫。第二年更设立了奴儿干卫,到了七年已经有132个卫,在此基础上更高层次的军政合一的地方最高机构——奴儿干都司就于永乐九年(1411)成立了。其地西起斡难河,北至外兴安岭,东到大海并管辖库页岛,南濒日本海和图们江上游,这一片广袤的土地就是在明成祖手中纳入中国版图的。它的职权是诏谕当地少数民族、收取赋税和土贡,听从朝廷调遣等,它的最高指挥官都指挥使等都是朝廷任命,体现了中央和地方的一般关系。

除此之外,他还设立了西北的哈密卫、对贵州改土归流、加强了与西藏和中央政府的关系、以郑和下西洋为契机经营了南海诸岛等。中国政府在1947年公布西沙群岛西面的一群岛屿为“永乐群岛”,东面的一群岛屿为“宣德群岛”,南沙群岛中的一个群礁为“郑和群礁”。中国对南海诸岛的完全主权是有历史依据的。

八十万大军下安南。建文帝元年(1399),称臣的安南(今越南)陈氏国王被国相黎氏所篡,其时中国正发生“靖难之役”,无暇远顾。永乐元年(1403)其子黎仓谎称是陈氏国王的外孙,以欺骗手段得到明成祖的册封。但第二年的八月,陈氏旧臣裴伯耆逃到中国,于是真相大白,接着原国王的弟弟陈天平也被送到京师,恳请发兵。黎仓大惊,只得请罪。四年,明成祖就派5000人护送陈天平回安南,不料被10万安南兵击败,陈天平被杀。

大明是安南的宗主国,大明有权册立其国王。黎仓此举,不仅是对大明的不敬,更是对文韬武略的明成祖公开藐视和挑战。明成祖大怒,以成国公朱能为征夷将军,沐晟、张辅为副,带兵80万攻打安南。他大张旗鼓地以黎仓“篡逆”为由,正是要表明自己并非篡逆。临行他教诲朱能等一定要小心谨慎、爱护异域百姓。七月十六日,朱能等大军出发,明成祖亲自送行。入安南境后,明军宣布黎氏20条大罪,并说将立陈氏后裔以安定安南民心,一路势如破竹。五年五月,张辅擒获黎氏父子,只用了半年时间,南征大获全胜。

因为陈氏已绝,群臣请开郡县。于是明成祖改设交趾,和内地一样设布政使。这是自唐末安南独立以来约400年的复入中国版图。但到了明宣宗时,因为安南屡次反叛,又让安南独立了。

五征漠北。前面说过蒙古诸部里以鞑靼和瓦刺部最强,开始鞑靼更强。他们活动在斡难河、贝加尔湖以南地区,对明朝造成了较大威胁。明成祖采取分化瓦解、抑强扶弱、恩威并施以维护均势的办法对付他们。

随着鞑靼势力渐强,对瓦刺优势明显,而且不时南下侵扰,明成祖派使者去责问,使者却被杀了。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永乐七年(1409),他派淇国公丘福为大将军带领10万北讨。不料丘福轻敌,听信了一个诈降的鞑靼尚书的话,只以一千人追击所谓的离此仅30里的敌人,陷入重围被杀,明军几乎全军覆没。

有此大辱,八年(1410)正月明成祖就决定以50万大军开始第一次北伐。鞑靼可汗本雅失里和太师阿鲁台分头逃跑,明成祖得知本雅失里在前,亲自在斡难河追击到,一鼓作气杀得他仅带着7骑仓惶逃窜。班师途中,六月九日他得知阿鲁台在不远前的山谷,就派人招降。阿鲁台犹豫不决,明成祖多次给他机会,但阿鲁台迟疑不决。僵持了两三天后,两军展开大战,明成祖亲率前锋冲击,阿鲁台大惊失色,竟然从马上坠落下来,骂反对投降的人说:“不听吾言至此,今无极矣!”于是慌忙逃循。此时天热口渴,明成祖就下令撤退,忽然下起大雨。这样,十二日,明军追上鞑靼一部,斩名王以下一百多人。在战斗过程和得胜回朝中,他和大家同甘共苦,长期不吃肉,得到将士们的热烈拥护,士气很旺。

本雅失里逃到瓦刺部,不久被权臣马哈木所杀。这一仗是把鞑靼打趴了,可“按下葫芦浮起瓢”——瓦刺又相对强大起来。他们也日益骄横,对明朝多有不法。此时阿鲁台已经归附明朝,千方百计离间明朝和瓦刺关系。明成祖本着和平发展的原则没有听从,但把早在明太祖时期俘获的阿鲁台哥哥和妹妹送回去了,阿鲁台很感激。为了牵制瓦刺,明成祖还把他封为“和宁王”,从这个封号我们也可以看出明成祖的心愿是和平。

瓦刺的权臣马哈木见状,心怀怨恨,于是和明朝关系急剧恶化,不再进供,并派兵骚扰,终于兵戎相见。永乐十一年(1413),明成祖又带着50万大军第二次北伐。这次他带着皇太孙朱瞻基以锻炼他。六月三日,前锋与瓦刺展开小规模遭遇战,第二天俘获一个谍者,说马哈木距此一百余里,他就带着皇太孙同行。二日后,两军主力相遇,展开大战,瓦刺军队十分凶猛,宦官李谦仗势自己骁勇,竟然带着皇太孙在九龙江临阵,被包围后差一点被俘虏,明成祖大惊,急忙赶回大营,李谦怕罪而自杀。但此战中,明军的“神机铳”发挥了很大作用,马哈木抵挡不住,大败逃跑,于是瓦刺势力也遭到沉重打击。

第三次北伐,还是由于阿鲁台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于是二十年(1422)明成祖开始了北伐。阿鲁台早就畏敌远逃了,以致明军无仗可打,如同长途旅游,明成祖反倒不好退军,就对曾经帮助鞑靼扰边的兀良部进行了围剿,不致空手而归。后来的两次北讨阿鲁台,也几乎就是浩大的旅游。他五征漠北,就有四次生日在军中渡过,包括第五次,就是他最后一个生日。永乐二十二年(1424)七月十七日,在退军途中65岁的他就病逝了。

空前绝后:郑和下西洋

因为明太祖实行了“片板不许入海”的“海禁”等原因,除了少数的几个附庸外都和明朝停止了交往,使得明成祖刚登基时“门前冷落车马稀”,颇有点扫兴。所以他上台后立即四处派人通好,建立和加强朝鲜、安南、暹罗等国友好关系,改善与日本关系,再次疏通西域,与帖木儿帝国重归于好,放松“海禁”,其中最为人所知的就是“郑和七下西洋”。

郑和原姓马,云南昆明人,故称“马三保”。在洪武十五年(1382)明军攻灭云南元朝的梁王政权时被俘入宫为太监,后在燕王朱棣手下,很有才干。在“靖难之役”时“多立奇功”,为明成祖十分信任,是中国古代名声极低的宦官群里数一数二的出色人物。因为他信奉伊斯兰教和佛教(他的祖、父是中国有记载的穆斯林最早朝觐者),正好经过的地方也是信奉这些的地方,所以他是下西洋的不二人选。

明成祖为什么这样不惜代价三番五次地令郑和下西洋呢?原因很多,一是传说他曾经梦见建文帝逃到海外当了皇帝,他要访个究竟;二是他需要有大的功绩提高声望,以打击对他“篡位”的质疑;三是通过海洋树立国威、显示中国的富强,这是亘古未有的行动。他之所以选中郑和,除了郑和的忠心、文武双全外,还曾经特意问过相人闻名的袁忠彻后才得以最后确定的。

在明成祖时,经济得到大的发展,有着雄厚的物质基础,也有唐宋以来领先世界的海技术、发达的造船技术和强大的武力护航;仅前三次,郑和带着七百多万两白银出去,回来尚剩一百多万两(相当于一次200万两,而明朝中叶一年的财政开支也才300万两左右),在他不计成本的支持下,从永乐三年开始,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前后历时28年之久,遍及亚非三四十各国家,加强了与各国的友好关系,达到了古代航海史的巅峰。

永乐三年,第一次下西洋浩浩荡荡地从江苏太仓开始了。之所以选中太仓,不仅它是一个天然良港和富庶地方,而且民间也有传说建文帝秘密从这里逃到了海外。每次他们都带着大量的金银财宝,这次也不例外。随行的人员五花八门,其中还有医官、天文等人员。这只庞大无比的无敌舰队,比起稍晚的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帆船3艘,最大排水量不足250吨,水手88人的规模,完全不能同日而语!

舰队第一次是借助东北季风首先到了占城(今越南南部),经暹罗、苏门塔那等到了古里;历次最远是到了红海和非洲东岸。每次他到达一国,先是开读明成祖的诏谕,宣扬皇恩浩荡,邀请他们去中国朝贡。接着就是大量的赏赐,诸国自然也要回赠礼物。大明之师实乃“威武之师、文明之师”。郑和七下西洋的28年中,真正意义上的对外战争仅有锡兰(今斯里兰卡)一次,而且是在其国王亚烈苦奈儿妄图劫持郑和船队时被迫无奈的情况下的防卫性作战,并把他擒获带回国,被明成祖晓以大义给放回了,后来锡兰就不断到中国朝贡,建立了十分友好的关系。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发现者”在发现“新大陆”时的血腥,直至今天还有印第安人发出的血泪控诉。除了交换友谊,郑和有时还代表明成祖对当地国王进行册封,彰显了大明朝廷的威风。

到了永乐二十一年(1423),当郑和第六次回来,第二年就有16个国家来朝贡,明成祖宣扬国威的目的应该说达到了。同时,中国也引进了烧制玻璃等技术,这是一种“双赢”的局面;许多国家的来访接踵而至,有的还是国王亲自带队,共计有4个国家的7位国王来华,受到明成祖的热情接待,其中还有3个国王死在中国,在中国安葬。这正如明朝严从简所说:“非我朝德威远被,乌能使海外遐酋,倾心殒身如此哉!”

营建北京:六百年京师

明成祖也是一个好大喜功的皇帝,在他手里完成了许多重大工程,如修建大报恩寺、筑长陵、再次疏通南北大运河等,他迁都北京的同时所铸的世界上最大的“钟王”——永乐大钟高6.75米,口径3.3米,重达4.6万斤,共铸字230184字之多,这是大明实力的体现。

其中,他手中最有名的工程就是营建北京城了。明太祖定都于南京,说来奇怪,不知何故,虽说这里龙盘虎踞,直到民国,凡是定都于此的王朝却都短命。或者是因为:经济上,南方为强,却往往耽于享乐,脂粉味浓。中国的威胁往往来自北方,地势上,北高南低,有利于骑兵占优的北;南京距边疆太远,不利于边疆的统治等等。

对明成祖而言,迁都北京更有多个理由:这里是他的龙兴之地,他对北京是很有感情的;而南京留给他的太多血腥的回忆,他未必睡得坦然;迁都北京,可以加大对蒙古骑兵的防御,即使是主动出击也可以迅速行动;迁都北京,也可以加强他新开的东北等地的控制,就守险而言,四周有险,适于建都。所以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他决定迁都,这从永乐元年改北平为北京、二年的疏通大运河、五年在北京修建徐皇后陵墓开始就早现端倪了。

早在永乐四年(1406)明成祖就下诏修建北京宫殿。但由于连续用兵等原因,实际上是在永乐十五年(1417)开工,于十八年完工的,历时大约三年半。

北京的建制与南京差不多,分成了皇城、宫殿和庙坛三大部分。它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的,外城开有九门,内城里面有皇城,皇城里面有紫禁城,即今天的故宫。紫禁城是北京城的精华部分,气势宏大,建筑精美。它呈长方形,占地72公顷,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群。它的三大殿奉天殿(太和殿)、华盖殿(中和殿)、谨身殿(保和殿),是皇帝处理朝政的场所,重大庆典如登基和接见外宾都是在这些地方举行。

同时,还修建了许多附属建筑,如天坛、山川坛等。这个浩大的工程,从永乐十九年第一天起正式成为明朝首都,一直被明清两代24位皇帝所用,基本格局都是明成祖所定,前后达约五百年间,今天它依然是中国首都。它见证了中国风云变幻的诸多往事,收藏了不知多少的宫廷秘密,在人们心中具有无穷的神秘和魅力。1988年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永乐大典》:文化发展

人们往往熟悉明成祖对文人的“诛十族”,殊不知,给他带来污点的个别的行动并不能抹煞他对文化的巨大贡献。

他对文人的原则当然是所有皇帝那样的“为我所用,逆我者死,”这当然是值得批判的。他对孔孟之道是推崇有加的,永乐元年(1403),他刚刚登基就下令全国举行乡试,第二年举行会试。这是他的第一次科举,吏部尚书李至刚奏请入选数目,他说:“朕初即位,取士姑准其多者。”于是录取了472人,还提高了他们的政治待遇。第二年,还令解缙选取人才28人进行特殊培养,当时号称“二十八宿。”本科状元是曾棨,他不仅写得一首锦绣文章,而且十分善饮。一次一个海量的蒙古使者来访,一个武将伴饮,明成祖怕丢了大明面子,就令在朝臣中再选一个,曾棨毛遂自荐。三人斗了一天的酒,蒙古使者早就烂醉如泥时,曾棨却面不改色。明成祖大喜:“无论文字,此酒量,岂非大明状元耶!”

由于明成祖的重视,此时编撰了许多大型图书,如《历代名臣奏议》、《五经四书大全》等,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永乐大典》。从永乐元年开始,为了改善在文人中的形象,树立崇文的形象,他下令解缙负责编撰一部超大型类书。

此书前后参与的人达3000多人,所以成这件盛事为“三千文士修大典”。其指导思想按其诏谕就是“毋厌浩繁”,只要能够收罗到的书,无不收入。一次明成祖问解缙藏书收集得怎么样,解缙说:“经史粗备,子集尚缺多。”明成祖马上指示派人四处求购各种遗书,并说:“书籍不可较价值,惟其所欲与之,庶奇书可得。”为了编书,他可谓不惜血本。

第二年,这部名叫《文献大成》的书完稿献上。明成祖大喜,封赏有关人员。可过了不久,学识也算渊博的明成祖一翻书,就发现“尚多未备”,遂下令重修。为了更好地完成这项巨大的文化工程,他令靖难第一功臣姚广孝担纲,仅总裁就有5人,副总裁20人,还征用了民间博学之士参与其中,如有个叫陈济的布衣,被明成祖称为“两脚书橱”,以夸奖他学识渊博。

这样经过3000多人3年的辛苦努力,《永乐大典》终于在永乐五年(1407)完工。全书共计达22211卷,11095本,总字数达3.7亿字之多,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类书。明成祖这下十分满意,还亲自为它写了序文,说:“尚惟有大一统之时,必有大一统之制作,所以齐政事、同风俗,序百王之传,综历代之典。”这就是说,大的盛世必然需要又大的文化事业与之匹配,才算得上功业完满。

《永乐大典》保存了之前的许多书籍,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而且为后世的《四库全书》等保留了许多珍贵的佚文,而它比《四库全书》更好的就在它对原文一字不改,具有不可估量的学术价值。这部书编好后,只有正本一部,明成祖本打算付印,因为工程实在太浩大了,所以没有落实。后来嘉靖皇帝时,皇宫发生了一次大火,险些毁灭《永乐大典》,嘉靖怕它万一绝种,就令108人抄了6年才抄完一部副本。但副本也历尽劫难,到了清朝乾隆皇帝时,只余9000册,再经历多次战火后,现在散在的《永乐大典》只有800卷左右,只相当于原书的3%,令人惋叹不已。但就是在这为数不多的书里依然有许多珍贵的资料。

明成祖时期国立鼎盛,一派歌舞升平,因此诞生了以“台阁派”文体,他的代表人物就是内阁七学士里的“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其作品平正典雅,雍容华贵,正和明成祖时的政治环境协和。

功追汉唐:“永乐盛世”

明成祖时代,兵戈并不很少,他兴建的大工程也并不比隋朝的第二代皇帝隋炀帝少,也曾有因为兴役太重而引发的山东唐赛儿起义等,为何隋炀帝就二世而亡,而明成祖却铸造了一代“永乐盛世”?

说来说去,还是在于心中有无一介草民。隋炀帝兴役是接二连三,未曾停息,而且听不得进谏的语言,一意孤行,导致成了孤家寡人。而明成祖是从边塞出来的塞王,又多次带兵在环境十分恶劣的情况下打仗,深知下层人物的艰辛,所以一上台就与民休息,“数有令,擅役一军一民者,处以重法以闻。”有人为图进用,就向他献了战阵图,满以为好武的他会欣然接受,不料怕马屁怕到了马腿上。明成祖大怒:“今天下无事,惟当修养斯民,……岂当复言用兵!”一次京师闹瘟疫,药品极其缺乏,他得知后,马上将宫中贮存的这类药品发放给群众治病。以民为本,适可而止是他执政的基本原则。

在没有战争的时候,他勤于朝政,对内恩威并济,赏罚分明,对即使是原先反对过自己的人才也量才使用,也谦虚纳谏,颇有唐太宗之风。对臣下的无心过失也能不加追究。当时大家都害怕明太祖时的文字之祸,如往往因为一字如“则”(他认为通“贼”)、生(他认为通“僧”讽刺自己)等就招来杀身之祸,明成祖就强调“为治贵得大体,”不必因为一字之误而喋喋不休,体现了君王的大度。

明成祖和唐太宗有着许多同样的经历,如都是非正常登基,都是第二代皇帝,唐太宗著《帝范》以教太子,明成祖以《圣学心法》以教太子……在他众多的言行中,随时都可以看到引用唐太宗语言。比如他惩治贪官就说:“唐太宗恶官吏贪浊,有犯赃者必置于法,故吏治尚清谨,民免于掊尅,贞观之治所以为盛。”他不懈地以唐太宗为楷模,在历史上也取得了应有的功绩,正如以思想叛逆闻名的李贽所评论的:“我国家二百余年以来,休养生息,遂至于今。士安于饱暖,人忘其战争,皆我成祖文皇帝与姚少师(姚广孝)之力也。”。但是和清朝雍正皇帝一样,他得罪了文人,所以形象一直不大好,这虽是他咎由自取,但也难免有失偏颇。

左右为难:立嗣看孙

公元1424年,即永乐二十三年七月十七日,一代大帝永乐在第五次北征漠北的班师途中去世。大明算是非常平稳地走过了第二代瓶颈。明成祖应该不会担心大明的速亡,因为他看中了皇太孙朱瞻基(明宣宗)。

早在洪武二十八年(1395),明太祖就册封了燕王朱棣性情温和的长子朱高炽为为世子,也就是法定继承人。二子汉王朱高煦性格暴烈,勇猛善战,曾经为明成祖夺天下立下大功,而且他的两腋长有数片像龙鳞一样的痣,相士说他又帝王之相。汉王也不甘居人下,早有觊觎太子之心,这又是一个唐太宗和李建成、明成祖和建文帝的翻版故事!他与明成祖旁的宦官联结,经常说世子的坏话,因为世子体胖多病,明成祖也曾经或明或暗地给汉王提过将立他为太子。

这种情况导致明成祖登基后两年没有及时立太子,本来世子为皇太子是天经地义的,所以大臣议论纷纷。这又导致了汉王的野心勃勃,更加卖力地诋毁世子。一次明成祖私下问解缙,解缙说:“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他听了竟毫无反应。应该说,这时他是倾向于汉王的。

——不料,解缙的另外一句话真切地打动了明成祖:“好圣孙!”我们不要忘了周文王、魏文帝、晋惠帝之所以能够上台的重要因素就是有个好儿子。解缙的另外一功就是在明成祖让众臣为一幅画有一只大虎和几只小虎的《虎彪图》题诗时,借机发挥写道:“虎为百兽尊,谁敢触其怒?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这令明成祖大有感触。

在听取了相士袁珙的说世子有天子之相的话后,永乐二年四月四日,明成祖终于立长子朱高炽为皇太子。但争斗远未结束,明成祖也多次动摇,甚至处罚了多个倾向于太子的大臣。赵王朱高燧最受明成祖喜爱,也起了非分之想,与汉王联结。黄子澄当初说:“恐子孙有效尤而起无足怪者”的话果然灵验了。

一次明成祖令太子和汉王去拜谒朱元璋和皇后马氏合葬的孝陵。太子肥胖,而且又足疾,虽然有宦官相扶,但也不时摔倒。汉王就在后面说:“前人蹉跌,后人知警。”这时皇太孙朱瞻基在后面也是表情严肃、一语双关地说:“更有后人知警也。”汉王顿时一惊。

永乐二十一年(1423),明成祖因身体不好,诸事交给太子处理。因为太子约束宦官较严,本来就依附汉王和赵王的宦官黄俨和江保等就散布诽谤太子的谣言。护卫指挥孟贤被赵王收买,此时钦天监的王射成对孟贤说:“天象当易主。”于是他们密谋让宦官杨庆在明成祖的药里下毒,准备发动政变。不料事泄,赵王虽未受严惩,但完全失宠并被打发到外地去了。太子在大臣们的辅导下,表现得比较成熟,对二个弟弟的错误表现得很宽容,渐渐被明成祖信任,终于登上了皇位即明仁宗。

但是明仁宗没有大运,仅仅当了不到一年的皇帝就死了。儿子朱瞻基继位即明宣宗,汉王朱高煦果然反叛,再演“靖难”悲剧,但明宣宗亲征平叛,俘获了朱高煦,将其罩在铜缸下烧死。赵王主动献出自己的护卫,得以幸免。仁宗和宣宗父子在明成祖的基业下创造了一个“仁宣之治”。

大明的国祚有276年,说明明成祖这个龙颈当好了,而且他的选择没错。但是,如果他在一个问题上做好了,大明绝不会只有276年——宦官问题。

洪武十七年明太祖铸铁牌禁止宦官参政,文曰:“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铁牌置宫门中,他还不准宦官读书识字,防范不可谓不严,还列入《皇明祖训》——然而历史给他的反讽就是明朝的宦官之祸史无前例,这都是明成祖埋下的祸根,他之得天下,宦官助力不小,所以到了明成祖手里,包括郑和在内的宦官深受重用——当然,像郑和这样的宦官闻名绝不嫌其多;然而可惜的是,这样的宦官百里无一,这些蠹虫,导致产生了“土木堡之变”的王振、“立皇帝”刘瑾、“九千岁”魏忠贤等大明肿瘤,最终为祸非浅,导致明朝国祚的缩短。

天香神引玉炉熏,日照龙墀彩仗分。

阊阖九重通御气,蓬莱五色护祥云。

班朕文武齐鵷鹭,庆合华夷致凤麟。

圣主临轩万年寿,敬陈明德赞尧勋。

——杨士奇《榜葛刺进麒麟图》节选

11.清二世 康熙:跛足的盛世

清圣祖康熙小档案

父 亲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母 亲佟佳皇妃兄弟排位庶三子任数入关第2任

生存时间公元1654年—1722年69岁

在位时间公元1661年—1722年61年

后一任清世宗雍正在位14年

清朝国祚268年(入关起)

影响力:★★★★★

历史标签:削平三藩、统一台湾、康熙字典、文字狱这是最好的时代:由他开启的“康乾盛世”前后长达134年,占了清朝268年国祚的恰好一半!这不是中国有史以来最长的盛世吗?他治下的领土曾经达1200万平方公里,这不是各朝有效统治的最大吗?他颁布“盛世滋丁,永不加赋”的诏令不是很快让中国人口呈几何级数的增长创纪录地首次破亿吗?—— “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生活在这样的盛世不是无数人的奢望吗?

这是最坏的时代:血淋淋的“文字狱”、万马齐喑的思想,日益落后的科技,闭关锁国的祖训,扼杀资本主义的发展,逆民主潮流的恶政——如果说,恶政是一种负债的话,我们今天在21世纪里还在为它还债!而种下恶政苦种的,我们无法避开他——人称“千年一帝的”清圣祖康熙大帝。

千疮百孔:康熙继承的遗产

按照中国朝代的延续性,明朝于1644年灭亡,清朝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那么康熙正是满清入关后的第二代皇帝。若从爷爷清太宗皇太极称帝计,他应是第三代皇帝,但他6岁就登基在位19年的柔弱父皇顺治帝一直处于孝庄皇后和“皇父摄政王”多尔衮多年的阴影下,本身并没有什么事迹,康熙“名曰守成,实同开创”的地位类似唐太宗。

此时康熙继承的遗产,在名义上是建立了一个初建的王朝,其实是个烂摊子。国内大规模的战争虽然基本结束,南明永历小朝廷刚刚灭亡,但是李自成和张献忠的余部仍然坚持抗清,各地反叛不断,满清实行的“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强制易服的错误政策和血淋淋的大屠杀使得满汉关系十分紧张,统治极不稳固。在东南,郑成功收复了台湾作为不沉的海上舰队基地,随时准备反清复明;而由降清立功所封的吴三桂等“三藩”,已经成为统一的毒瘤;各地经过无数的战争,经济凋敝,人烟稀少,顺治八年(1651)全国的人口仅仅1063万人,和1500年前的三国相当。

更为不妙的是,同时,先后崛起的沙俄、葡萄牙、荷兰等西方列强纷纷入侵或渗透,敲响了瓜分中国的前奏,正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时……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七,连元宵都没有过,大清就传出噩耗:皇帝归西了!玄烨(康熙名)被立为皇太子并即位。说起来,康熙的登基也有很大的运气成分:顺治是因天花而死,而比康熙年长一岁的哥哥福全没有出过天花,在传教士汤若望指出康熙出过天花有免疫力后,顺治就在遗诏里指定8岁的康熙为嗣君。不过康熙幼时即聪慧,一次兄弟三人去见父皇,顺治就问他们的志向。哥哥福全“以愿为贤王对”,而康熙的回答是“待长而效法皇父,黾勉尽力”,此时已经可见他的远志了。

顺治给康熙留下了由四个辅政大臣组成的托孤班子。托孤给异姓大臣,其实犹如“政治产妇”的“难产”。纵观历史上的托孤,在“政治新生儿”诞生之时,极有可能出现“难产而死”,在历代托孤中只有刘备托孤没有见到刀光剑影,但李严却因犯错被废;至于其它包括顺治托孤,除了人头落地,我们没有见到第二种情况。

这四大臣是内大臣索尼(正黄旗,康熙的岳祖父)、苏克萨哈(正白旗,努尔哈赤外孙)、遏必隆(镶黄旗,努尔哈赤外孙)、鳌拜(镶黄旗)。他们都属于上三旗,索尼是四朝元老,但年老多病。苏克萨哈爵位在遏必隆和鳌拜之下。 古话说“艄公多了打烂船”,这四人开始尚能做到面和,后来干脆就撕破脸了。其中,鳌拜就是一个祸首,他号称“满洲第一勇士”,早年以战功封公爵,张献忠就死在他的手里。但是执政后鳌拜逐渐结党营私、欺凌幼主。

以前多尔衮强以自己正白旗的差的土地换了镶黄旗的好的土地,两旗曾经积怨很深。本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都接受既成事实了,现在鳌拜却突然提出复原,正白旗的户部尚书苏克萨哈当然不会同意,于是鳌拜假传圣旨,捏造罪名,把反对改地的一些地方官给杀了。康熙六年六月索尼去世,七月康熙亲政,苏克萨哈奏乞守先帝陵寝,希望得保全余生。不料鳌拜与其党大学士班布尔善等遂诬他怨望,不欲归政康熙,构罪状二十四款,以大逆论磔死,康熙不允;但鳌拜目中无君,“攘臂上前,强奏累日”,终于使苏克萨哈处以绞刑。自此顺治的托孤彻底失败了,鳌拜更加嚣张,广植党羽,“文武各官,尽出伊门下”,同旗的遏必隆也党附于他,此时的康熙可以说完全像个清朝的“汉献帝”。可康熙毕竟不同,他韬光养晦,终于除掉权奸鳌拜。

少年天子:树立中央权威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自古君权和相权就是尖锐的一对矛盾。首辅鳌拜的飞扬跋扈,给自己埋下了祸根。康熙因除掉鳌拜而一鸣惊人,重新树立了君权的权威。

愚除鳌拜。为了大计,康熙假装麻痹鳌拜。一次,内秘书院侍读熊赐履上疏指责鳌拜乱政,康熙却假装批评他“妄行冒奏”,并声称要给予处罚,以使鳌拜放心。而实际上,一些动作却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索尼的第三子索额图是一等侍卫,康熙引为心腹。康熙令他在宫中召集满洲精壮的少年组成宫廷卫队,天天演习“布库”(摔跤)。此时康熙才14岁,鳌拜以为只是少年喜欢戏耍,没有在意。时机成熟后,康熙八年五月十六日,康熙亲自问大家:“汝等皆朕肱股耆旧,然则畏朕欤,抑畏拜也?”大家齐声回答:“独畏皇上!”于是康熙当众宣布鳌拜罪状,然后召鳌拜和遏必隆进宫,一举清除鳌拜及其同党,没有流血就铲除了一个巨大的障碍,康熙的老练成熟可见一斑。康熙对他也手下留情只是囚禁没杀,只杀了党羽九人,这种宽大处理也可见他的政治早熟。

接下来,康熙就及时调整中央机构,重新成立了以前被辅臣所废的内阁,任用了一大批汉人大学士和满族的一起帮助处理政事,但起决定作用的朱批一直由自己控制,甚至右手不便时就用左手;又设立了南书房,如饥似渴地认真学习汉文化,有时也以它颁特旨。在加强君权的同时,又打压传统的对国君有监督作用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使得君权“唯我独尊”,政令畅通,如此一来,君臣、满汉和中央和地方关系协调,撤“三藩”就势在必行了。

勇撤“三藩”。这里的“三藩”是指降三个清的汉将封异姓王的。清初本来有四个“藩王”的,“定南王”孔有德死后嗣绝,就余下“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后为其子耿精忠)了。“三藩”因为有功,拥兵自重,权势日涨,每年耗费银两最多达900多万两,朝廷的一大半收入都给了他们。同时,他们还割据一方,鱼肉百姓,为害一方,实为地方之祸。

其中最有“知名度”的就是现在坐镇云南的吴三桂了——不是此人,清兵不会入关,历史将大大的改变。正是他“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兵入山海关,导致李自成兵败如山倒,多尔衮带着顺治入关当了皇帝。他绝非明朝的忠臣,他可以把南明永历帝绞死;他也非李自成的忠臣,更非清朝的忠臣。吴三桂在云南时一手遮天,他委派的人称为“西选”,到了“西选之官遍天下”的地步。

康熙即位后,“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还把它们悬在宫柱上以志不忘。为了解决三藩问题,他可下了一番大功夫,先是按定制收缴了吴三桂的大将军印,免除了他的总管云贵和授官之权,然后渐减供应。吴三桂心知肚明,也在暗中积蓄力量。

康熙十二年三月,“平南王”尚可喜年老还乡辽东,请留其子尚之信继续镇守广东。但经朝议不许,矛盾终于总爆发了。吴三桂和耿精忠得知后不能自安,在同年七月先后疏请撤兵,以试探朝廷意旨。当时,朝廷上主张不可撤藩的占绝大多数,支持撤藩的只有兵部尚书明珠等少数官员。20岁的康熙帝力排众议:“三桂等蓄谋久,不早除之,将养痈成患。今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发。”于是遂诏令尽撤全藩。

吴三桂见势不妙,在康熙十二年(1673)他终于自封“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以复明为口号反清,并连接其它二藩和台湾郑经。但他劣迹斑斑的不齿行径早被人们看穿,就是愿意复明的人都不依附他。吴三桂轻视康熙,也错误的估计了形势,现在清朝基本统一之后人心思定,不愿造反了。开始吴三桂气势汹汹,主力东侵黔、湘,达14万人马,侧翼也有几万人攻打川陕。一时南边大乱,康熙临危不惧,为了显示决心,把其子吴应熊(娶皇太极之女建宁长公主)、其孙吴世霖皆斩,只有其孙吴世璠早归得免。消息传到吴军,吴三桂正在吃饭,闻讯大惊失色。康熙加强了一线指挥官的权力,经过艰苦奋战,终于先后迫降耿精忠、尚之信,集中兵力对付吴三桂。

清军扼守荆州、陕南,遏制了吴三桂的进攻,然后不停地调兵遣将,渐渐掌握了战争主动权。吴三桂在节节败退之际,还不忘在康熙十七年三月于衡州称帝,但八月十七日就病死了,其孙吴世璠即位,军心涣散。康熙十九年(1680),清军攻克昆明,吴世璠自杀。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终于平息,这对巩固中央集权、促进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当康熙在半夜得到胜利的报告时,欣喜之余写下了“回思几载焦劳意,此日方同万国欢”的诗句。

金瓯无缺:维护国家统一

康熙对中华民族做出的巨大贡献之一是全力维护了中国的统一,可谓彪炳史册。

统一台湾。没有宝岛台湾的统一,只是不完全的统一,自古皆然。17世纪初,荷兰、西班牙等殖民者乘明末动乱之时先后侵入台湾,后被荷兰独霸。顺治十八年(1661)四月,郑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讨大将军的名义,率2.5万将士及数百艘战舰进攻台湾,经过激烈战斗于次年收复了台湾作为反清基地,这是中国反抗西方殖民主义的一次巨大胜利,为中华民族立下大功。

可惜天妒英才,次年即康熙元年(1662)不肯降清的郑成功就不幸去世了,年仅38岁。郑经经过内斗继承了王位,在“三藩之乱”时曾经出兵大陆但遭到失败;郑军经常骚扰海边,清朝被迫实行“海禁”,以断绝台湾和大陆的军政、经济联系,以图瓦解郑军。在大力招抚不成的同时,清朝也策划过武力征服,康熙三年(1664)、四年两次以郑军降将、和郑成功有杀父之仇的施琅率领水师攻打台湾,不料都遭遇飓风被迫退回。

在平定“三藩”后,统一台湾就再次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康熙二十年(1681),郑经突然死亡,长子被杀,次子郑克塽即王位,内部争斗不息。施琅认为有可乘之机,请求攻台。康熙听取了大家的意见,反驳一些人认为施琅不可信的说法,以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六月十四日带领2万水师、战船300艘自铜山出发,向台湾的门户澎湖列岛进军。

郑军守将刘国轩以2万水师、战船200多艘迎战。刘国轩先是小胜,但施琅总结经验,“以五船结一队,攻彼一船”的“五梅花”阵法,分三路急攻,经过激烈战斗大破郑水军,郑水军死1.2万人,水军主力殆尽。刘国轩退回台湾,劝说郑克塽投降。郑克塽见大势已去,被迫削发投降,封为正黄旗海澄公。

至此,中国终于再次实现全部统一,作为决策者的康熙居功至伟。郑成功对台湾的同样回归功不可没,但此时已经是事变时移,和清朝刚刚入关时不同了。当清军入关时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当清朝基本统一之后,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或者说统一和分裂的矛盾)就成为主要矛盾了。郑经在时还曾经想在大陆发展,后来失败后就画地为牢,不再以光复为念,逐渐变成一方割据势力,而且兵力众多,百姓负担很重,内乱不已,性质已经不能和郑成功之时相比了,所以康熙统一台湾是历史的必然,值得大书特书。

抗击沙俄。从17世纪中叶起,沙俄侵略军开始越过外兴安岭,侵入中国黑龙江流域,烧毁村庄,杀掠人口,抢夺粮食和各种物产,造成中方巨大损失。不仅如此,沙俄还采取修建据点的办法逐步蚕食中国国土,先后黑龙江上游修建了尼布楚、雅克萨、楚库柏兴三个重要的据点,此外还有一些小的据点,无恶不作。康熙十九年(1680),沙俄又成立了“尼布楚督军区”,并在额尔古纳河东岸建立了额尔古纳堡,入侵的势头更猛。

康熙二十年,他派大理寺卿明爱前往黑龙江与沙俄交涉谈判被拒,于是康熙决定武力驱逐他们。二十一年四月,康熙在到盛京谒陵后巡视了东北边疆,并观看了松花江上的水师演习,九月派副都统郎谈等人以打猎为名前去雅克萨侦探。他拒绝了郎谈在春天发动进攻的意见,而是在黑龙江城和呼玛两地建立城堡,与俄军对峙,并做好战斗准备。

此时沙俄方面也在加紧备战,不仅加固了雅克萨城堡,建立了炮楼,并不断增兵,还单独成立了“雅克萨督军区”,为了解决粮食问题还建立了多处农庄,准备长期抵抗。康熙先文后武,又派了两名使臣去尼布楚要求谈判但遭无理拒绝,于是第一次雅克萨战争爆发。

康熙二十四年(1685),他任命彭春为统帅,以3000人集结于黑龙江城。在五月二十二日发出最后通牒不果后,清军于二十四日消灭一队沙俄援军,击毙30多人,俘虏10多人;二十五日发动强攻,击毙100多人,城堡里火光冲天,雅克萨督军托尔布津走投无路只得投降,700多人被俘。彭春按照康熙“勿杀一人,俾还故土”的精神,在得到其不再重犯的保证后把他们都放了,并允许带着全部武器和财产。

但是彭春犯了个大错:他既没有等到庄稼收割,也没有等到朝廷诏令、设立哨所,只是烧毁了城堡就撤军了,两个月后,沙俄见有机可乘就再次占领了雅克萨。过了好几个月康熙才得知,他立即部署了第二次雅克萨战争。

二十五年二月,他令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率军2000人进攻雅克萨。五月上旬,萨布素逼近雅克萨,令敌军投降,此时敌军有826人,并配有12门大炮,仗势不理。清军断其归路,从南北两路进攻,毙敌111人,敌督军托尔布津也被击毙。因为敌人火力强大,一时急攻不下,就改为长期围困达5个月,敌军大部死亡,仅剩150人坐以待毙,到了十二月就只剩66人了。此时沙皇得知,大为惊慌,派出使者到北京同意谈判。萨布素遵令停止进攻,任其出入。但狡诈的沙俄竟因围解而故意托延打一年半之久,在清朝的多次催促下才在尼布楚进行谈判。此时因为噶尔丹攻占喀尔喀(即外蒙),康熙根据新的形势,确定了谈判底线。经过激烈的唇枪舌战,在中国做出一定的让步之后,中俄双方终于于康熙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四日达成协议,即著名的《尼布楚条约》。

条约主要规定以格尔必齐河、外兴安岭、额尔古纳河为两国分界线,俄军撤出雅克萨和其它在中国界内的所有据点;同时在商贸上清朝也作出了让步。这是一个基本平等的条约,确保了这一地区170多年的稳定,直到不平等的《瑷珲条约》签订。

第二次雅克萨战争中,清军人多势众,士气高昂,竟然不能攻克雅克萨城堡,主要原因就是攻击力太弱——清军2000人除了“神威无敌大将军”炮等少量火炮外,只有50枝火枪,其余均是古老落后的弓箭!这是康熙不忘祖先以骑射取天下的居安思危的长处,然而更是他在这方面目光短浅的地方,令人惋叹的是战后清朝也没有大力发展军械,这一巨大的错误,将来会得到空前巨大的报应。

平定噶尔丹之乱。清初的蒙古分为漠南蒙古(内蒙古)、漠北蒙古(外蒙古,即喀尔喀蒙古)、漠西蒙古(西蒙古,即厄鲁特蒙古)三大部分。其中内蒙古早已与满清联盟,康熙起的作用就是收服外蒙古、部分统一西蒙古(剩余部分是雍正和乾隆时收服)。其中,三次亲征平定西蒙古四部之一的准噶尔部的噶尔丹反叛是平息蒙古各部内斗实现统一管辖的关键。

为人狡黠的噶尔丹是噶尔丹部首领僧格之弟,最早在西藏为僧,很受达赖喇嘛的赏识,封为“大活佛”。他身在佛门,却志不在此,喜好武功。康熙十年(1671)僧格被杀,28岁的噶尔丹在西藏藏王(第巴)桑给嘉措控制的五世达赖的支持下夺取汗位。他的上台,多亏了叔叔之力;但他过河拆桥,一上台就向叔叔开战但失利,就向岳父求救并打败了叔叔;谁知忘恩负义的他又翻脸不认人,把岳父打得逃亡青海。经过几年战争基本他统一西蒙古,于康熙十九年(1680)派12万骑兵进入喀什控制了南疆。二十七年(1688)又率领3万人马突袭外蒙三大部之一的土谢图汗,以报复他杀死弟弟多尔齐扎卜。其弟之死其实也怪噶尔丹自己,因为是他挑拨土谢图汗和札萨克图汗的关系想达到火中取栗的目的,这也是与沙俄勾结受沙俄驱使的。土谢图汗不敌,投向清廷。因为康熙怕两面受敌,不仅导致原定在外蒙与沙俄谈判的道路不通而改在尼布楚,而且白白损失了不少领土。

两年后,势力一旦壮大的噶尔丹口出狂言说“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他以2万攻伐外蒙为名攻入内蒙,越过呼伦贝尔草原到达离北京仅350公里的乌兰布通(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境内),威逼清廷交出土谢图汗等。康熙本来是亲征的,但是因患感冒不得不返京。由皇兄福全任抚远大将军率领10万清军与噶尔丹军展开激战。噶尔丹驻乌兰布通峰顶,于峰前布设“驼城”,即将成千上万的骆驼蒙以湿毡,环列如城,军士于隙间发矢铳打击清军。清军开始不利,后集中火力大炮,猛轰“驼城”,敌军惊恐自溃。清军也遭重大损失,国舅佟国纲战死。噶尔丹以讲和为缓兵之计,福全中计,坐失良机让噶尔丹当夜逃循。

外蒙之争情况十分复杂,而且涉及外国,噶尔丹在里面又上蹿下跳,唯恐天下不乱。为了稳定这里的局势,康熙三十年他决定亲自在多伦会盟外蒙诸部。在会盟时,将外蒙分为34旗,与内蒙古的管理一致,将外蒙置于管辖之下。班师途中,康熙将它与秦始皇修长城相比较说:“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教长城更为坚固。”

噶尔丹并不甘心失败,又于三十一年杀了康熙所派路过的使者,还不停地骚扰抢掠,防不胜防。为了彻底消除这个“牛皮癣”,三十四年,正当壮年的康熙决定御驾亲征,这就是第一次征讨噶尔丹。鉴于其飘忽不定,就决定以噶尔丹想结援的内蒙古科尔沁土谢图亲王归附噶尔丹为诱饵 “引蛇出洞”。噶尔丹果然上当,于次年二月带着一万多人兴致勃勃地沿克鲁伦河而来,不料早落入康熙的算计。康熙以东北三省将军为东路防其东侵;以西路费扬古为抚远大将军,由归化进讨;中路由康熙自领,共计8万人。他派人去指责噶尔丹并放回四个俘虏,噶尔丹开始不相信康熙亲征,听了释虏的话才不得不相信。五月七日,康熙驻扎西巴尔台,噶尔丹登山望见御营龙旗,大惊失色说:“是从天降耶!”惊慌失措的他忙下令逃奔,在昭莫多附近被包围击溃,妻子阿奴被杀,噶尔丹只以数十骑落荒而逃。战中,康熙与士兵们同甘共苦,每天只吃一餐,大大地激发了士气。

噶尔丹又收集残部5000人进犯。七月康熙决定二次亲征,他加强了政治攻势,将300道蒙文招降书送到大将军费扬古处令其颁发,分化瓦解以前亲噶尔丹的势力。许多人归降,噶尔丹几近山穷水尽。因此时寒冬,康熙于十一月班师。

三十六年二月,康熙开始了第三次亲征。此时噶尔丹众叛亲离,只有300人跟随,连牛羊都没有了,所以不用康熙大动干戈,闰三月十三日就饮药自尽了。至此,康熙将蒙古各部基本纳入朝廷管理,发展了经济和社会水平,巩固了边防。

进兵安西藏。康熙对西藏的进兵和人事安排,不仅显示出他大政治家的高瞻远瞩,而且手段也非常高超,对巩固西藏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西藏的宗教界和政界早在明朝崇祯皇帝十二年,即清太宗皇太极崇德四年(1639)时就与清就发生了关系。当康熙在平吴三桂之叛(十二年,1673—二十年,1681)时,与吴三桂有联系的五世达赖曾经为吴三桂说话,希望裂土罢兵,但被康熙断然拒绝。平定“三藩”的次年即1682年,五世达赖就去世了。不料总理政事的第巴桑给嘉措秘不发丧,选择了一个相貌类似的喇嘛佯装五世达赖,并且只能由自己一人去见,实际上桑给嘉措成了西藏的政、教首领。他反对与清朝建立密切的关系,因而支持噶尔丹的叛乱。这个秘密直到十五年后的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当康熙第二次亲征噶尔丹时才从降俘的蒙古人口里知道真情。

此时桑给嘉措才不得不正式公布五世达赖圆寂的消息,并宣布15岁的转世灵童仓央嘉措已经找到并迎到布达拉宫坐床即六世达赖。为了西藏的稳定,康熙予以了承认。但桑给嘉措的政敌蒙古人拉藏汗却反对,双方发生了激烈的军事冲突,康熙四十四年(1705),拉藏汗以青海蒙古骑兵杀了桑给嘉措,并立隆素为第巴,康熙对此也予承认,并派人护送假六世达赖赴京,但他在途中病故。拉藏汗又立伊喜嘉措为六世达赖,但未被青海部分的蒙古人承认,反而另立噶桑嘉措为六世达赖。这样就同时有两个达赖,康熙为了调解双方矛盾,就提高班禅的地位,让他和达赖一起共掌喇嘛教,然后问其真假。在征询班禅的意见后康熙确认伊喜嘉措为六世达赖。此时,鉴于西藏复杂的形势,他首设了驻藏大臣。

以前第巴桑给嘉措和西蒙古的准噶尔部的策妄阿拉布坦关系密切。策妄阿拉布坦是僧格之子,即噶尔丹的侄儿,但和噶尔丹有仇,因为他的未婚妻就是被噶尔丹给抢了的。他为了自己的利益曾经积极配合清朝打击噶尔丹。但噶尔丹死后,准噶尔部尽为其所有,随着统治权力的扩大,他也开始对外扩张,欲图夺取青、藏,与清朝的矛盾日渐加剧。在桑给嘉措被杀后,策妄阿拉布坦一面假装和拉藏汗联姻,一面却磨刀霍霍,并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七月以护送拉藏汗之子夫妇回藏为名,以表弟策零敦多布带领6000骑兵突袭拉藏汗,拉藏汗无备被杀,六世达赖也被拘禁。

拉藏汗的一个儿子逃脱并向清廷报告,康熙于次年二月才收到消息,于是以在青海的色楞带领2400人入藏平叛。康熙听说敌军实到才2500人,所以大意失荆州,色楞也盲目自信,落入敌军的包围圈,全军覆没,色楞战死。

准噶尔军气势嚣张,但他们烧杀抢掠被西藏各界所唾弃,民心失尽。康熙总结了教训,不顾一些人的反对,令皇十四子胤禵为招远大将军王,统领三路大军号称三十六万以护教为名进攻西藏。策零敦多布不堪一击,仅余数百人逃窜。

因为拉藏汗所立的伊喜嘉措不受欢迎,所以清廷九月十五日就在布达拉宫为六世达赖噶桑嘉措举行了盛大的坐床仪式,确认了其正式地位,又把伊喜嘉措送到北京,以免后患。康熙安藏后,西藏的管理得以大大的加强,他派满蒙及绿旗兵4000人驻扎在西藏,是清廷第一次在西藏驻兵,接着又废除了第巴的职位,设置四名噶伦(政务官)负责行政事务,这样政府高级官员都由清廷任命,对维护国家统一有着重大意义,这是康熙对中华民族的又一大贡献。

煌煌文治:百年盛世之首

前面说到康熙的历史功绩,基本上都是武功。而他的谥号里文武双全,他的文治也很有业绩——但是,这是有着严重缺憾的文治。

经济大发展。“稳定压倒一切”,这虽然是今天的口号,然而从几千年的历史也可以看出这句话的正确性,是否“盛世”得首看经济,而发展经济的前提就是要保稳定。在明末清初的多年战火之后,人口大量减少,经济凋敝,康熙在平叛的同时就十分注意尽量减轻百姓负担,调动耕作的积极性,他采取了许多相应的措施:

治河南巡。自古黄、淮容易为患,而一年运输漕粮多达400万石的运河又贯穿了它们,所以治水是康熙早年写在宫柱上的三件大事之一。在康熙十五年(1676),黄、淮又发大水,这对平“三藩”十分不利。尽管极度拮据,康熙还是痛下决心治水。他提出了“务为一劳永逸”的全面修治方针,提升安徽巡抚靳辅为河道总督,于十七年批准了205万两的经费,限定3年完工。这3年里,靳辅完成导黄入海等六大工程,治水成绩显著,但他遇到两次黄河大水而决堤被革职,戴罪立功。此时南方的淮、扬水患依然严重,康熙于是亲自去考察,这就是有名的“六下江南”(下江南有多重目的,但首先是治水)。首次是于二十三年十月十八日从山东开始的,一直到了苏州和江宁(南京),他一路阅读方志,访问故老,提出了一些治水的意见。他见百姓困苦,就叫各地官员为民解忧。他在视察现场完毕后就去山东曲阜朝拜了孔庙。在他对水利事业的重视下,各地水患大为减少,为农业的丰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百姓安生。

改革赋役制度、奖励垦荒。任何好的制度都有一定的时效性,如清初实行的是明朝时的“一条鞭”法,即赋役合一,按地和人丁一起收取钱币。但它对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不利,所以大量逃亡,隐瞒人口的情况也很普遍,这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如流民、盗贼等。康熙也采取了武力镇压的手段,但他也有清醒的认识:“朕就根本处言之,若果家给人足,孰肯为盗?”所以根本之法就是改革赋役制度、发展生产,这才是“治病求本”之道。所以他禁止满清贵州圈地、将大量的废藩地产20多万倾地归原种之人,照常征粮,此即“更名田”,还对垦荒的加以扶持。同时,他实行了“摊丁入亩”的国策,于五十年(1711)年规定:“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样丁赋一定,各家就可以放开裤袋生产儿子了。这年的人口是2462万,仅过了30年的乾隆六年就爆炸式的到了14341万!(对此我们必须一分为二地看待:人口多既是好事,因为没有一个乱世不是人口急剧减少的,但是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是另外一场灾难;而且必然消耗本可以用于交换的商品,遏阻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康熙十分重视农耕,这种物质生产的大发展为“康乾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大规模的蠲免钱粮。康熙时代是古代蠲免最频繁、数量最大的时代,据统计,他在位61年就蠲免545次、合银1.5亿两之多。其中康熙仅五十至五十二年这本打算一次、后实际上分三次实行的全国性蠲免就达3206万多两,接近全国一年的总收入,普惠天下老百姓。同时他又采取“粜米平价”之法稳定物价,让老百姓得到好处。

文艺大发展。康熙自幼十分好学,仅《论语》就读了120遍、写了120遍。他对外国进来的科技也很感兴趣,以传教士为师学习历法、几何等,这种勤奋好学的习惯造就了一个学识渊博的皇帝。他十分重视文人甚至是明朝遗民里的文人,他的崇儒好文使得著名的三大抗清思想家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都对他刮目相看。为了平时有闲时加强学习,他在还特意建立了南书房,以多名博学的鸿儒为师、友。

在他喜文的嗜好下,文学艺术有了较大的发展。他喜欢以史为鉴,所以史书和类编书得到了很大发展。《明史》是他十分重视的一部书,因为清朝视自己为继承明朝的正统,要求很高,招揽了大批学问家,黄宗羲的儿子、顾炎武的外甥,也都参与其事,黄宗羲的学生万斯同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康熙经常询问进展,到了他最后一年,完成了310卷的全稿。后在乾隆初年修订为多至332卷的《明史》。这被人们认为是五代史以来最好的史书。

陈梦雷主撰的历时28年的《古今图书集成》正文多达10000卷,目录40卷,共分为5020册, 1亿6千万字,仅次于《永乐大典》,无所不收,被誉为“康熙百科全书”。清朝末年的钦定本在北京古玩市场琉璃厂的售价曾经达一万两银子的高价。

《全唐诗》也是在此时编成的。它共收集2200多名唐朝诗人的诗达48900多首。里面有不少唐二世李世民关注黎民百姓的诗歌,康熙非常喜爱,经常咏读。这部书是由江宁织造曹寅所主持,他就是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母亲孙氏是康熙的保姆,是他又是康熙的伴读,所以极受宠信,康熙六下江南,他家四次接驾,“皇恩”倒是浩荡,可这个织造年薪仅有区区105两,怎么能一而再、再而三地承受得起这样的“皇恩”?所以亏空十分严重,这是曹家衰败的重要原因。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曹家不败,焉有伟大的不朽之作《红楼梦》?

历时六年的《康熙字典》则是中国古代字书的高峰,收集了47035字,其特点是:收字多,字之别体、俗写均录,注音最全面,搜罗字音完备,凡是韵书所载依序排列;释义求古,义例多为原始出处。它是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学者的案头必备之书。

康熙时代成书甚多,主要目的就是经世济用,如还制作了中国第一部实测地图《皇舆全览图》。他自己也有《御制文集》176卷,可见学识之深。他曾经写到:“每日修书不肯闲住,此朕之最乐之事。”

就这样,康熙广揽人才,选贤任能,奖廉罚贪,发展经济,商业和工矿业都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此时的大清,GDP占了全世界GDP的一半!这是一个令人骄傲的成绩,这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盛世,对此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

如果往前推100年或者更早,康熙无疑是可以说继唐太宗之后的“千年一帝”,这样的皇帝,就算让他“向天再借500年”又何妨?可“只缘身在此山中”中的太平盛世里的人,有几个知道这既是盛世,又是帝国的回光返照呢?

落日余晖:跛足的盛世

我们暂且不说康熙时代不免于墨吏、特别是后期不免于政令松弛、不免于灾祸,也不说他的南下巡幸之类的巨大花销——作为帝王,能有几个免俗呢?但是他所生的时代决定是个了“跛足的盛世”,而且他的一些政策也祸及今天。

睁眼看世界:康熙所处的时代,早就不是小国寡民的时代,而是大航海导致的地理大发现时代、英国1688年“光荣革命”时代之后,工业革命之前的极其重要的窗口期。且不说议会民主制度等最根本的制度性因素,就是在经济、思想、军事、工业上此时的中国已经落伍了。

孙中山曾经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倡,逆之者亡”,实在是历史发展的至理名言。满清是以带着明显奴隶制的落后游牧民族统治相对先进的农耕民族,本已经不合世界发展的潮流了,而且满清刚刚开始统治中国时,除了大屠杀搞得人烟荒芜外,为了巩固统治,还实行的是剃发易服、禁锢思想的开历史倒车的种种劣行。康熙的文治,在辉煌背后,实际上有许多地方一是在为历史赎罪,二是为历史补课。如果说清初时期忙于建国,那么到了“盛世”,还在实行一些错误的国策,实在令人匪夷所思。不幸的是,康熙就许多有今天我们必须批判的地方:

实行海禁。清初许多不服从的人逃到大小海岛进行抵抗,最突出的就是郑成功以及其后代。从顺治开始,为了打击他们清廷就下令“海禁”长达29年,把边民迁到内地耕作,以断绝海岛的联系和边民的支持。在战时这倒无可厚非;可到了平时,为何又实行“海禁”呢?康熙在平定台湾后,曾于二十三年开禁,允许符合规定船只大小和货物的出海,虽然只有广州等四个口岸,但此时的对外贸易迅速发展,不料在五十六年(1717),他又下令“海禁”,执行达10年之久直到了雍正五年,其理由也非常可笑,只是担心“数千人聚集海上,不可不加意防范”,而且认为南洋历来是“红毛”、“海贼”出没之地,根本没有见到海外贸易的巨大利益。“海禁”是禁止中国人到海外经商,而众所周知,经商贸易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重要积累途径。这是极端落后的“闭关锁国”政策,贻害非浅,它虽然在一时对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它只是一种消极落后的政策,并不能削弱外国的力量,反而阻碍了自己的发展,使中国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隔断了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拉大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造成近代中国被动挨打的局面。我们追根溯源,不能不追到和平时期的康熙。整个清朝包括康乾时代,根本看不到“门泊西洋万里船”的情况,更何奢谈“郑和下西洋”之类的壮举?到了晚清被称为是“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时,连他都认为洋鬼子的腿不会弯!“海禁”之害,可见一斑!

思想禁锢。思想的禁锢是比“海禁”更可怕的东西,人没有思想就是行尸走肉,国家没有思想的活跃就是死而不僵的百足之虫。很可惜,中国历史上最可怕的“文字狱”就是发端在康熙时期。满清是落后的少数民族入主,缺乏文化上的自信,他们在对外自以为“天朝大国”的同时,其实内心对汉族充满了“暴发户”式的自卑。这种自卑表现在政治上就是重满轻汉,表现在文化上就是疑神疑鬼的“文字狱”。 “文字狱”自古有之,而在清朝尤盛,其发端就在康熙一朝。他在编撰《古今图书集成》、孙子乾隆在编《四库全书》等书之时,就挟了无数的私货在里面,实际上起了“寓禁于征”的作用。康熙一朝就发生了庄廷鑨《明史》案、黄培诗案、戴名世《南山集》案等文字狱,无数人头落地,大家噤若寒蝉,“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就是真实的写照。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立说:“文字狱顿兴,学者渐惴惴不自保,凡学术之触时讳者,不敢相讲习。”煌煌大部头的巨著只是盛世的“花瓶”,这些书只是汇编古籍而无创意,清朝的考据学十分发达,就是大家不敢思想的无奈。清朝没有被阉割了的宦官为乱,而思想的“阉割”为乱却有过之而无不及——没有思想的解放,焉有民主制度的产生?

遏制科学。每个人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康熙也不例外。他热爱科学,充满学习的热情,是个不折不扣的“科学迷”,对西方科技和新式仪器充满好奇,甚至还可以用西药给大臣看病——若在今天应该挂一个“中国科协”的名誉主席之类的头衔,按理,有了这样重视科学的好领导,中国“科学的春天”似乎改到了吧?——恰恰相反,中国科技的落后就在此期间与世界的差距越来越大。这是一个历史的悖论:几乎同期的热衷于芭蕾舞的法国路易十四一点都不热爱科学,而科学却在他的支持下得到巨大的发展。这到底是为什么?

原来康熙的科学热情只是用于个人兴趣上,而且集中在历法和天文上,他将西方最新科技产品当作器玩之物,可以在大臣面前炫耀。对于民间的科学,则是只有禁止的份,为了维护江山,他是巴不得所有的人都不用大脑的。这可以从二个典型实例可以看出:

禁新式武器。清初的军事装备已经落伍,这从前面说的雅克萨之战攻坚无力可以看出,发展新式武器已经是迫在眉睫了。有个军事天才叫戴梓,曾制造连珠鸟铳,是一种能连射击二十八发的火器(类似后世的“机关炮”),献给康熙后,不但没有得到推广,反而下令不准私人制造火器。戴梓还曾“自制火器,能击百步之外”。而据纪昀的记载,七八十年后的乾隆三十年,在新疆作战的清军的鸟统射程只有三十多步。可见戴梓制作水平之精和康熙的漠视到了不堪入目的地步。说到船坚炮利,仿佛是西方的专利,其实不然啊,只是我们没有珍惜机会和别人的劳动而已。

朱方旦医案。另外一个则是康熙十九年(1680年)发生的名医朱方旦医案。朱方旦发现了“脑”才是思想中枢,而不是传统医学认定的“心”,“古号为圣贤者,安知中道?中道在我山根之上,两眉之间”。此说一发表,引起巨大的震撼,这和康熙提倡的理学不符,竟然最后被以“妖言惑众”之罪处斩,所有著作一律焚毁。当时征吴三桂有功的顺承郡王勒尔锦十分尊敬朱方旦,因此极力营救,康熙帝便先革了勒尔锦,再下诏杀死朱方旦。可叹本来就发展缓慢的文艺和科技复兴,就被康熙给扼杀中断了。

从经济、地盘、人口等传统的盛世要素来讲,康熙朝是不折不扣的盛世,但是这只是一个“跛足的盛世”、和世界潮流不符合的盛世。它既没有唐太宗时万国来朝的开放盛况,也没有明成祖时“郑和下西洋”的浩大气魄,更没有开风气之先的无畏魄力,这种精神内核的欠缺说明这盛世还只是低层次的,他没有意识到、更根本没有做好李鸿章哀叹的“三千年未有之变故”的应对思想准备,从上到下都沉浸在万事不求人的天朝大国梦想之中无法自拔。而一旦美梦被无情的枪炮惊醒,则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悔之无及了。

恼人心事:无奈的立储

可以说,康熙后期最费他脑筋的事情不是其它,而是所谓帝王的家事,也即选择储君保住江山延续国祚的事情。“九龙夺嫡”是康熙朝的精彩而残酷的一页。

康熙当了61年的皇帝,他生了35个儿子,22岁时就立了1岁的嫡长子胤礽为皇太子。这实际上是清朝第一次立储君,因为最早的皇太子就是康熙,而且仅当了一天就继承大业了。胤礽出生当天康熙的原配皇后赫舍里氏即因难产而崩,康熙和她感情很好,就立了胤礽。可胤礽长大后因受宠而养成了过分骄纵和暴戾的性情,起居失常,语言失节,多次被康熙批评;而且康熙当皇帝当得实在太久,胤礽等得实在不耐烦,当时朝鲜使者回去报告时说太子经常抱怨:古今天下岂有40年的太子吗!其他兄弟又在觊觎和挑拨,所以父子产生了矛盾,为此,康熙还严处了自己曾经最信任的大臣之一“太子党”首脑人物索额图,以敲太子警钟。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五月十一日,康熙帝巡幸塞外,太子等随驾。在巡幸期间发生的几件事,促使矛盾激化。一是反对太子的胤禔等皇子向康熙帝报告了许多太子的不良表现如暴戾不仁、截留蒙古贡品、放纵奶妈的丈夫内务府总管凌普敲诈勒索属下等。二是康熙巡幸途中,刚满7岁的皇十八子胤祄患了急性病,康熙十分焦虑,见太子却无动于衷,就气愤地责备他:“伊系亲兄,毫无友爱之意。”但太子“忿然发怒”。三是在返京途中,康熙发现太子夜晚靠近他的帐篷,从缝隙向里面窥视,便怀疑太子可能要“弑逆”。在多种原因之下,康熙便于四十七年废了太子胤礽。

康熙因此六天失眠,噩梦频现,一次夜间梦见已故祖母太皇太后,远坐不言,颜色十分不乐,与平时不同;皇后亦以皇太子被冤见梦。此时几个皇子为了太子位争得头破血流,一派乌烟瘴气,康熙深为愤怒。后老三胤祉说胤礽是受了喇嘛僧人巴汉格隆的镇妖术才成这样的。康熙信以为真,就于4个月后再立胤礽为太子。

可双方都心存疑忌,3年后太子因连接大臣蓄意动作而复废,禁固在咸安宫内,对其党羽也严厉惩罚,如将尚书齐世武“以铁钉钉其五体于壁而死”,将死于狱中的步军统领托合齐锉尸焚烧。

深感失望的康熙不再立太子。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中国历史上在位最长的皇帝康熙病死。他的死与年事已高有关,但和废立太子也有很大关系。他曾经满含悲愤地以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晚年死时的惨状为例说:“日后朕躬考终,必至将朕置乾清宫内,尔等束甲相争耳!”齐桓公刚死,诸子相攻,箭射在尸体上也没有人顾及,其尸体在床上67天没法入殓,以至蛆虫爬出窗外经过第一次废太子,原来呼声最高的皇八子胤禩被康熙认为搞自己深恶痛绝的“朋党”给否决了,其实当时他是想复立太子。胤禩一失势,其他的皇子又没几个有实力;所以当第二次废太子后,人选就集中在皇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和皇十四子胤禵身上。雍正慎言谨行,心机极深,他对皇八弟胤禩最活跃的时候,既不附从,也不作对,广结善缘,巧妙地将自己隐蔽起来,渐渐得到康熙的信任。

皇十四子胤禵是雍正帝的同母兄弟,但却与雍正分道扬镳亲近皇八子胤禩,竟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敌。他聪明过人,才能出众,“甚有义气”,在康熙五十七年为了解决西藏问题时,就以23岁的他为抚远大将军王,进军青海,立下战功。“大将军王”这个独特的称号,似乎意味着他有望入继。

胤禵出征了四年,在外时康熙就去世了。这就发生了雍正继位是否篡改遗诏的悬案。不过,如果说康熙欲用胤禵,怎么可能会不把继承人放到身边呢?如果说有“传位十四子”篡改作“传位于四子”之说,但当时繁体字的“于”写作“於”,“十”字很难改成“於”字;而且当时正规书写应是“皇某子”,“于”与“四”之间隔了一个“皇”字,很难改动;更关键的是如此重要的遗旨应同时以满、汉两种文字书写,满文无法改“十”为“于”的。

所以雍正的被立,应该是康熙深思熟虑的结果;而且和雍正的第四子弘历(乾隆)有关。康熙十分喜欢他,令读书宫中。一次木兰围猎,命侍卫引射熊。甫一上马,熊就突然站起。而弘历面不改色控辔自若。康熙用御枪打死熊,入帐后对皇太妃说:“是命贵重,福将过予。”应该说,有了乾隆,使康熙对雍正的加分不少,而这在历史上是有多个先例的。

应该说,就国祚而言,康熙选雍正是选对了。雍正是个负责任的皇帝,他针对康熙末年吏治松弛的弊政,从严治吏,勤勉为政,在位13年始终如一,鼓励直言,完全实行了“摊丁入亩”的、对少数民族地区改土归流的改革,以及废除贱籍等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康熙末年的库银只有银只有800万两,而雍正五年(1727),就增加到5000万两。雍正承上启下,为乾隆培养了一大批能干廉洁的大臣,他利用秘密建储的办法较好的把夺嫡之争危害减到最小,后立了乾隆为嗣君,这样从康熙到乾隆就构成了一个虽然有重大缺陷,但无可否认是古代最长的一个盛世。

御赐施琅?? 康熙

岛屿全军入,??? 沧溟一战收。??

降帆来蜃市,??? 露布彻龙楼。??

上将能宣力,??? 奇功本伐谋。??

伏波名共美, 南纪尽安流。??

参考资料:

本书的参考资料,除了通行本的《二十五史》外,还有: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07年1月第一版(唐)虞世南:《帝王略论》,中华书局,2008年9月第一版(宋)范祖禹:《唐鉴》,中华书局,2008年9月第一版(清)乾隆:《乾隆御批通鉴》,中华书局,2008年9月第一版(清)赵翼:《二十二史札记》,凤凰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版陈 垣:《二十史朔闰表》,中华书局, 1962年7月新一版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4月第二版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地图出版社,1982年10月第一版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第一版杜建民:《中国历代帝王世系年表》,齐鲁书社,1995年2月第一版杨鸿年、欧阳鑫:《中国政制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修订版梁隆炜:《中国通史》,中国档案出版社,1999年10月第一版蔡东藩:《中国历朝通俗演义》,三秦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柏 杨:《中国历史年表》,海南出版社,2006年11月第一版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华书局, 2008年7月第一版白钢:《中国皇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11月第一版林剑鸣:《秦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王蘧常:《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张分田:《秦始皇传》,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于琨奇:《秦始皇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第一版孟祥才:《秦汉人物散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陈文德:《大秦七百年王道盛衰》,九州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徐卫民:《文景之治》,西安出版社,2007年6月第一版王子今:《文景之治》,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第一版杜尚侠、张庆利:《正说汉朝二十四帝》,中华书局,2005年12月第一版马植杰:《三国史》,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版卢弼:《三国志集解》,中华书局,1982年12月第一版朱大谓、梁满仓:《诸葛亮大传》,中华书局,2007年7月第一版余明侠:《诸葛亮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1月第一版张大可:《三国史》,华文出版社,2003年?月第一版张大可:《三分的挽歌——话说三国十二帝》,华文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四版郑欣:《魏晋南北朝史探索》,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8月第一版王仲荦:《隋唐五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袁刚:《隋炀帝传》,人民出版社,2001年11月第一版刘善龄:《细说隋炀帝》,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王仲荦:《隋唐五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赵克尧、许道勋:《唐太宗传》,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第一版黄纯艳:《细说唐太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1月第一版曹羲:《唐太宗十讲》,哈尔滨出版社,2007年6月第一版李锡厚:《辽金西夏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屈文军:《辽西夏金元史十五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8月第一版李锡厚:《辽史》,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陈 振:《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汪圣铎:《宋真宗皇帝传》,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年11月第二版(清)王夫之:《宋论》,中华书局,2008年9月第一版邓广铭:《宋史十讲》,中华书局,2008年12月第一版南炳文、汤纲:《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晁中辰:《明成祖传》,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第二版王日根:《细说明成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第一版李治亭主编:《清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阎崇年:《康熙大帝》,中华书局,2008年5月第一版孟昭信:《康熙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一版秦后历代二世帝王

朝代姓名享年在位时间知名历史结局

秦朝   胡亥24前210—前207 指鹿为马赵高所杀,亡国汉朝惠帝刘盈21前195—前188 因惊吓病死

文帝刘恒46前180—前157 文景之治病死

三国魏明帝曹叡35226—239托孤司马懿病死

三国蜀后主刘禅65223—263乐不思蜀亡于魏国,善终三国吴会稽王孙亮18252—258被废,自杀

景帝孙休30258—264病死

晋朝惠帝司马衷48290—306白痴皇帝被司马越毒杀怀帝司马炽30306—313皇帝变奴隶被刘聪毒杀

元帝司马睿47317—322王马共天下忧愤而死

汉(前赵)烈宗刘聪不详310—318灭西晋病死

成汉   李班47334—334(半年)被李越杀

哀帝李期25335—338被李寿废,自缢

文帝李寿44338—343病死

前凉冲王张玄靓14355—363被叔张天锡杀

后赵   石弘22333—334被石虎废杀

武帝石虎55334—349愁恐而死

前燕幽帝慕容暐45360—370亡国,被苻坚杀

前秦厉王苻生24355—357族弟苻坚所杀

世祖苻坚48357—385淝水之战被叛将姚苌俘杀

后秦高祖姚兴51394—416病死

后燕惠愍帝慕容宝44396—398部下所杀

昭文帝慕容熙23401—407冯跋所杀,亡国

西秦太祖乞伏炽盘不详412—428病死

后凉灵帝吕纂不详399—401堂弟吕超所杀

南凉—不详一世三君即亡

南燕   慕容超26405—410东晋所灭,亡国

西凉   李歆不详417—420兵败于北凉被杀

李恂不详420—421北凉所灭,亡国

夏   赫连昌不详425—428北魏俘杀

赫连定不详428—431吐谷浑俘杀,亡国

北燕文成帝冯跋不详409—430病死

昭成帝冯宏不详430—436亡于北魏,走死高丽

北凉哀王沮渠牧犍不详433—439北魏灭杀,亡国南朝宋少帝刘义符19422—424荒淫无道政变被杀文帝刘义隆47424—453元嘉北伐太子篡逆所杀

南朝齐武帝萧赜54482—493病死

南朝梁简文帝萧纲49549—551 侯景篡逆所杀

元帝萧绎47552—555西魏俘杀

南朝陈文帝陈蒨45559——566病死

宣帝陈顼53568—582病死

北魏太宗拓跋嗣32409—423病死

东魏—不详一世即亡

西魏废帝元钦不详551—554权臣宇文泰所杀

恭帝元廓不详554—557禅位宇文觉亡国,被杀

北齐废帝高殷17559—560叔高演篡位所杀

后主高纬22565—576北周俘杀,亡国

北周宣帝宇文赟22578—579病死

隋朝炀帝杨广50604—618大运河,征高丽部下勒死,国亡于唐唐朝太宗李世民51626—649贞观之治病死

后梁郢王朱友珪不详912—913弟朱友贞所杀

末帝朱友贞36913—923自杀,国亡于后唐

后唐闵帝李从厚21933—934李从珂部下杀

末帝李从珂52934—936契丹所亡,自焚

后晋出帝石重贵51942—946契丹所亡,困死

后汉隐帝刘承祐20948—950郭威造反所杀,亡国后周世宗柴荣39954—959灭佛病死

(杨)吴烈祖杨渥23905—908被仇敌杀死

高祖杨隆演24908—920病死

睿帝杨溥38920—937禅位李昪,亡国

南唐元宗李璟46943—961文人皇帝病死

吴越文穆王钱元瓘55932—941受惊发狂而死

(马)楚衡阳王马希声35930—932病死

文昭王马希范50932—946病死

废王马希广947—950兄马希萼所杀

马希萼950—951南唐所灭,亡国

闽康宗王昶935—939部下所杀

南汉殇帝刘玢24942—943弟刘晟所杀

中宗刘晟39943—958病死

前蜀后主王衍38918—925亡于后唐,被杀

后蜀后主孟昶47934—965亡于北宋,被杀

南平文献王高从诲58928—948“高赖子”病死

北汉睿宗刘钧43954—968忧郁而死

宋朝真宗赵恒55997—1022皇帝行贿病死

辽朝耶律德光46927—947病死

金朝—

西夏李谅祚211049—1067对北宋战死

元朝—

明朝朱棣651402—1424永乐盛世

郑和下西洋病死

清朝康熙691661—1722康乾盛世

收复台湾病死

点评富二代

1.“胡亥点评”

作为第一个帝国的“富二代”,靠政变上台的胡亥除了拥有秦始皇留下的史无前例的庞大帝国和无比的威慑力、无数的良将劲弩,还有一个当时方兴未艾的封建政治制度,他完全可以对秦始皇的严刑峻法稍微温和一点,少一点徭役、少一点误农,让“天下苦秦久矣”的老百姓喘口气,那么江山的长固也不是难事。但是,偏偏他是一个不懂国事,不明事理,不恤百姓的残暴而愚蠢的皇帝,导致了帝国以极其迅速、让人想也想不到的速度彻底崩溃,导致了生灵涂炭。

秦始皇和胡亥身上所体现的对企业家的最大教训,就是如何对“富二代”继承人恰当地进行选择,以及怎样给予良好而有效的教育问题,特别是“民本”思想和仁爱的教育;同时,如何设计一套有效的防止权力被滥用、防止“一人专权,全家受害”的制度也应该是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

2. “汉惠帝、汉文帝点评”

汉惠帝一味的柔弱没有阳刚之气,甚至娶老婆都无自由、被“人彘”所吓倒,虽有仁德,却干脆放弃了治理国家的重任,这不是一个负责任的态度。汉惠帝从小就生长在军营,却没有锻炼出胆量,没有面对现实的勇气,说明了“富一代”掌门人没有做好培养下一代的工作。

汉文帝表面柔和,却是柔中带刚,看他处理威望很高的功臣派领袖周勃那么从容不迫,就知道他是一个很有主见的人;他文治不忘战备,“以德服人”,不战而屈南越王,勤俭节约的他虽没有赫赫武功,但是在历史上却是连唐太宗都顶礼膜拜圣德皇帝。汉文帝的成功,我们不能忽视重要的一点:他在民间吃过苦,知道一分一厘,一针一线都来之不易,这是为什么“苦难教育”在今天大行其道的原因。

同时,对一个国家或者企业而言,当政者的风格很是重要:刚则易折,柔则无力,应该做到刚柔相济。

3. “刘禅点评”

朱紫难辩的刘禅见识愚钝,若非诸葛亮和他的几个继承者鼎立相扶,蜀汉怕早就“亡无日也”。他既无治国能力,有无抵抗的决心,甚至比不上他的儿子北地王刘谌有骨气。看看刘备、诸葛亮和“五虎将”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就给这家伙“仔买爷田不心疼”毫不犹豫地出卖了,除了骂一声“扶不起的阿斗”,只能徒呼奈何!

它所体现的对企业家的最大教训,就是如何防止虎父犬子、“老子英雄儿混蛋”,其中重要的一环是如何锻炼这些“富二代”,像诸葛亮那样大包大揽,是不利于培养人才的,既要放手使用,也要加以调教,也不能让他们恣意妄为。

4. “晋惠帝点评”

一个白痴也能当皇帝,这就是历史的残酷,这是以山河破碎、百姓流离为代价的;这就是封建专制制度和“嫡长子”继承制度的痼疾,哪里管国家领导者的素质和天下安危!

按照今天的说法,晋惠帝只是一个“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必须在监护下才能行动。而监护他的贾后,又是一个“头发长,见识短”却荒暴的女人,所以西晋很快亡国。

晋武帝所体现的对企业家的最大教训,就是在选择继承人的过程之中,却不可因为偏爱,而不顾及其本身条件,错误地选择了继承人。不幸的是,这种只凭个人喜好选择继承人的比比皆是,值得忧虑。

5. “苻生和苻坚点评”

“富二代”,都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可以说是“温室里的花朵”,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他们,许多人不知道稼穑之艰难,毫不珍惜父辈的努力和曾经,当了败家子,残暴之至的苻生就是一个典型,唯恐不能败家。他本非好的继承人,只是上一辈为了和吉祥的预言相吻合而已而选择了他,打开历史书随便一翻,随便哪个朝代都有。今天也有这样残忍的人,2009年5月7日杭州发生了一起年仅20岁的富二代胡斌飙车撞死人的案子,死者被撞飞5米多高。事发后,他不以为然,还和别人说笑,毫无愧疚、悔恨之心,这不是十分残忍吗?假设某天,他坐上皇帝的位置,岂不与苻生一样?

为人仁厚、谦虚纳谏的苻坚本来很有希望统一天下的,可是他在一派大好的形势面前晕了头,违反了自己曾经保持的谦虚作风,目中无人,以不可思议的兵败如山倒的失败终结了自己的生命和帝国的前途,殊为可惜。

苻坚所体现的对企业家的最大教训,就是在企业发展一帆风顺之时,务必牢记“满招损、谦受益”六个字。现在一些“富二代”开始逐渐接班,许多人一直沉浸在“年轻有为”的颂歌里,但他们如何从很好的形势里看出潜伏的危机,如何应对波谲云诡的危机,这是一个长期的大课题,必须认真对待。

6. “隋炀帝点评”

隋炀帝有不凡的文采,也很有魄力、能力,隋朝在他手里也曾经盛极一时,按道理,这样的人是不可能亡国的。可隋朝终于亡了国,根本原因就是好大喜功“瞎折腾”,不顾客观条件和发展的规律涸泽而渔,得了“巨人症”,最后官逼民反亡国。

风光一时的史玉柱的“巨人”公司曾经在高科技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功,成为中国第二大民营高科技企业。可是,这是他犯了“贪大求全”的错误,在建筑、保健品等多个市场四面出击,尤其是1994年年初,动工的巨人大厦因资金紧缺,调拨了集团资金,导致各方面都不堪重负, 1997年年初,只建至地面三层的巨人大厦停工,不久集团破产,这个和隋炀帝类似的错误教训十分惨痛。“富二代”们一定要把他这种一时头脑发热的“拍脑袋”作风引以为戒。

7. “唐太宗点评”

尽管唐太宗的帝位有点来路不正,但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他无愧于“天可汗”的称号。唐太宗所体现的对“富二代”的启示,就是他的临危不惧,奋勇战斗,胸怀宽广,尤其是在成绩面前知道自己的不足,保持谦虚谨慎、善于团结人,都是帝王和企业家们成功的好榜样。“贞观之治”能说是天上掉下来的,而可以说是“进谏”出来的,是唐太宗和大臣们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他的成功,为“富二代”们提供了一个非常优秀的楷模——“富二代绝不是一无是处”,也可以光耀千秋。

唐太宗所体现的对企业家的最大经验,就是他所说的“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善于以史为镜,以他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为镜子,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和建议,这应该是企业家们的必修课。

8. “耶律德光点评”

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帝王,历史曾经给了耶律德光统治中原的好机会,然而他没有抓住。

限于陋俗,限于眼界,他没有阻止契丹族军队的暴行,失尽中原民心。他没有认真想过在中原立足的事情,遇到困难就一心想回到故土,这和项羽当了西楚霸王也要回到彭城定都一样,是目光短浅、胸无大志的体现。

耶律德光所体现的对企业家的最大教训,就是一定要抓住机会,把握商机;要勇于进取,不能半途而废;要胸怀大志,不能小富即安。曾经在电脑世界风光一时的华人企业王安公司早期不断推出新产品,1986年前后,王安公司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年收入达30亿美元,在美国《幸福》杂志所排列的500家大企业中名列146位,王安本人也以20亿美元的个人财富脐身美国十大富豪之列。但王安因身体不好,由儿子王烈掌管公司,当IBM等公司致力发展个人电脑之际,王安公司却拒绝开发这类产品,没有与时俱进掌握良机,终于被日新月异的IT世界所抛弃,落得破产的下场,令无数华人扼腕叹息。

9. “宋真宗点评”

“生于深宫之间,长于妇人之手”,懦弱的宋真宗外战外行,全无父辈收复故土的志向,为了自我安慰,自我陶醉,就误入歧途搞什么“封禅”泰山,甚至不惜为此编造奇梦,这样不能面对现实的人,岂敢奢望他有何大的成就?

宋真宗所体现的对企业家的最大教训,就是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要有到世界市场一拼的志向和勇气,不能自欺欺人,去搞一些花架子。否则,就如曾经的首富“牟其中”,到处夸夸其谈,甚至诈骗,除了落下千古笑柄,没有别的什么东西。

“富二代”们,一定要警惕身边阿谀奉承的王钦若们啊,他们为了名利而巴结里,说一下好听的话附和你,是为了自己升官发财,而不是为了你们和公司的发展。你们的身边,应该多有一些诤友。

10. “明成祖点评”

和唐太宗类似,明成祖以篡夺登上帝位,为了洗刷自己的罪过而极力创造了“永乐盛世”,开创了“郑和下西洋”的奇迹。虽然他在历史上的形象不如唐太宗光彩,但取得的实绩并不逊于唐太宗。

明成祖给“富二代”们的最大启发,就是“知耻而后勇”——路是自己走出来的,挫折也不一定就是坏事,它或许会激发一些人的志向,从而创造一些不凡事业。

今天的“富二代”并不是一个好的名词,因为一些行为乖张的“富二代”把这个名词抹黑了,不过不要紧,你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是了:综合素质、理想抱负、身体力行……以事实来证明自己,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为“富二代”整体正名,这是个长期不懈的过程和艰苦的历程,年轻的“富二代”们,拿出你们蓬勃的朝气和巨大的勇气,迎接这个挑战吧!

11. “康熙点评”

作为历史上最长的盛世“康乾盛世”的开创者,康熙居功至伟。放在古代历史上,他是一个杰出的明君。

但是,一旦放在世界历史上来看,他和大清朝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科技上的落后,已经完全暴露了,只是他和大清朝都还在“闭关锁国”的梦中而已,一旦梦碎,后果极其惨重!

康熙所体现的对企业家的最大教训,就是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跟踪时代前进的脚步,“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定要做到“与时俱进”,不可盲目自大。

“富二代”们,既要学习康熙志在天下的胸怀和当机立断的气魄和不断提升自己素质的持之以恒;也要防止“以自我为中心”,颐指气使,以为“老子天下第一”,看不到别人的长处。只有刻苦学习,经历锻炼,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管理水平和道德修养,做一个网络时代的新型管理者。

同类推荐
  • 大明国士

    大明国士

    崇祯十七年正月,客户总监唐遥在四川某镇的悦来客栈醒来。在乱世中一番挣扎求存之后,得知自己所附之身竟是大汉伏波将军马援之后,巾帼女英雄秦良玉之孙时,面对这大明天下的分崩离析,他决心重振威震天下的白杆兵,立中流之砥柱,扶大厦之将倾……
  • 我的刘备生涯

    我的刘备生涯

    那一年,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口号还在酝酿中。那一年,少年在老娘的威胁下,开始在涿县的大街上贩卖草鞋。那一年,少年十二,却已有心爱的女子。那一年,涿郡的天空下,一个少年心怀天下,不甘压迫,发出一声怒吼,四海为之颤抖一年又一年,少年已不再年少,当他站在时代的巅峰,回眸往事,叹人生如梦,兄弟、情人早已化为灰土。这是一个轻松却充满着悲伤的故事,屌丝励志传奇,笑声中总会有着独属于他的人生悲痛。
  • 极限穿越之混乱次元

    极限穿越之混乱次元

    诸君且看,项羽暴打吕布,李元霸干倒猛张飞,关羽气得脸变白,天下美女集聚一堂,管你什么绝世名将,怕你什么天下谋士,还有你什么绝世美女,哈哈哈都是我的,通通收入囊中。怕你什么次元乱入,一个个拍倒,怕什么,天下都是我的,七大洲,四大洋,等着老子来收服。
  • 明朝遗民的大清岁月

    明朝遗民的大清岁月

    历史上,每一新旧朝代的更替,都会引起社会的剧烈动荡和政治力量的重新组合,有以新朝为“天命人旧”而顶礼膜拜者;有为旧朝尽忠殉难死节者;也有藏身于残山剩水之间,拒不合作者。他们头上顶着“义愤”、“责任”、“建设”,同时也在心中存着故朝归来的期待,但等到的却永远是泪尽胡尘里。他们,就是一群最可怜的帝国遗孤。被故朝抛弃,又不融于新朝的遗民们。
  • 大明帝业

    大明帝业

    本文不够严谨,入坑需要注意被坑死,坑死了不算作者的.本文属于硬穿一个身怀着救治明朝理想的宅男穿越到大明后成为信王的故事。细节不合理还请不必计较,就当看架空历史吧。
热门推荐
  • 光明帝国

    光明帝国

    国仇家恨,少年立志复仇,踏上力量征途。一柄魔剑一柄人剑,少年如何取舍?我既为人,必屠戮神魔。纷争大陆,神魔乱舞,建不朽帝业,成就光明霸业。
  • New Collected Rhymes

    New Collected Rhyme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创始元灵

    创始元灵

    孤寂一少年,命中注定无仙途,历劫难,命险途,终踏求真路。回首难堪望,今生已千年,是孤独。仙灵地,神通天,九霄任逍遥,仙途命短,永无悔。觅机伐戮求大道,醒来才觉道无恒,道无恒,再追寻。诛邪魔,斩妖灵,穿银汉,入荒宇,寻根源,唯我是尊闲。今朝回首,泪长眠!【希望大家收藏推荐支持,谢谢!】
  • 战出个世界

    战出个世界

    我叫柳鸿,如果你看到了我的笔记,不要难过,人类必将永恒!我会在你看不到的地方,永远的注视着你……
  • 罂粟妃:恶妻,你敢休本王
  • 众里寻他

    众里寻他

    毕业后,程飞回到家乡,本想过他与世无争的小日子,生活却像跟他开了天大的玩笑。女友叶倩楠红颜早逝,令他痛不欲生;遇上李晓华,白雪,李明义,开始了和他们的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恨纠缠。
  • 转变问题学生的施教艺术

    转变问题学生的施教艺术

    本书是“中小学教师教学丛书”中的第四十三册,本书针对问题学生的思想实际,抓住最佳的教育时机,选择合适的教育环境,运用适当的教诲方式,解决教育中所面临的学生发展问题。其中的思想、机智、技巧、情感等搭建的方法全都融会于本书之中,是一本教师必备的实用手册。
  • 让生命燃如烈焰

    让生命燃如烈焰

    本书作者从小爱好诗歌诗词,这是作者十几年来的心血,本书选了作者近百首诗词,作者从不同角度的歌颂了人类的美好情感和作者对生命的感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歌颂爱情。诗词从写作手法上很新颖、独到、成熟,是一本有学术价值的好书。
  • 男神不坏,医生不爱

    男神不坏,医生不爱

    他和她本是青梅竹马,他向她求婚两次未果,第一次因为自由,第二次源于误会。阴差阳错,她却偏偏遇见了他,又成为了冤家邻居,两人相识相知相熟相恋,可是到头来,他面对的却是朋友妻不可欺的选择,他对她因兄弟之情一次又一次的放弃,而女主明媚又紧追不舍,三人间的爱恋将如何抉择。
  • 随身空间之豪门弃妇

    随身空间之豪门弃妇

    穿越成为离婚女人,而且还带着两个一个三岁一个一岁的宝宝,悲剧中的悲剧是,她穿到了未来世界,2千后啊!妈呀,这个时代怎么活啊?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她竟然发现随身可以种植的宝库,哇咔咔,这下发达了,这个世界绿色植物全是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