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654800000011

第11章 “龙骨不正”的明惠帝

“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朱棣想夺取侄儿的江山,便以他“龙骨不正”这一生理缺陷为由,发动了“靖难之役”。最后取而代之,当上了皇帝。明惠帝则被逼迫流落江湖,当了和尚,不知所终。

谁都不想在生理上有任何缺陷,但生不由己,该来的还得来,真要是摊上了的话,那就只能顺其自然了。

(一)人到晚年,不免总想到家族未来的兴衰,从儿子想到孙子。奇怪的是,往往把对儿子的爱转移到孙儿身上,常常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厚爱,有时简直超过了对儿子的呵护。在这方面,皇帝也不例外,这叫“抱孙不抱子”。

朱元璋虽然有许多个儿子,如果他还想要的话,皇后帝妃们还可以为他生出许多个皇子来的。但朱元璋到了晚年,一是精力大减,年老血衰,在床上功夫方面,早已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二是他感到皇子越多,对继承争夺帝位时的麻烦事就越大,而且也会造成对自已的威胁。眼下的懿文太子,已隐隐地流露出某些苗头,早已令他感到不安了。更令他担心的是第四个儿子燕王朱棣,人又聪明能干,论才干远远超过太子,可惜他不是长子,不能继承他的帝位。但他决不会罢休的,这小子迟早会闹出事来。朱元璋似乎已预感到,现在的懿文太子根本不是燕王朱棣的对手。如果让太子继承帝位,虽然名正言顺,但大权迟早会落到燕王手里,而且必定有一场兄弟为争夺帝位而互相残杀的血肉之争。

为了避免这场内部的争斗厮杀,他正在挖空心思地寻求一个万全之策。

也就在朱元璋为安排“接班人”的这一过程中,朱氏皇家早已添了新的成员——那就是懿文太子的长子朱允炆。

太子的长子,本身就意味着他将是朱氏王朝的第三代皇帝的正式传人。

所以,他的诞生无疑为朱氏皇家带来了无限的欢欣和喜悦。因为后继有人,正意味着大明王朝的兴旺发达,江山永固。

但是,美中不足,好事多磨,这位第三代传人,长相偏偏又很古怪,头顶骨不正,而是歪的。头骨都不正,还能说是“龙相”吗?因此,懿文太子便老大不高兴,成天愁眉苦脸。他又将这种阴影传给了他的老婆,再传给其他人,所以大家都想乐可又乐不起来,然而偏是朱元璋会化解,他对这位孙儿特别宠爱。他说,头顶骨长歪了点有什么不好,正说明他长相奇特。非常人可比。你们知道不,这叫“半边月儿”,正是“龙相”啊!经他这么一说,大家才恍然大悟,复又转忧为喜,都为朱家的第三代传人感到高兴。

(二)朱允炆果然不负众望,他很聪明,又爱读书写字,且过目不忘,能日诵千文。而且,更令众人敬佩的是,他天性纯孝,特别有颗慈爱之心。对人也很和气,尤其对长辈,特别有孝心。

他的父亲懿文太子患了疮痈,这是一种极难医治的顽固病症,其父苦不堪言。

那时,朱允火火文还是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见父亲病重,心里特别难过。他便每天陪伴在他父亲病榻之前,说什么也不肯离去。

有一天,父亲病痈化脓,痛得特别厉害。他便用口去吸吮,替父排脓,众人见了,无不感动。朱元璋听说后,大为称赞说,真孝子儿矣!有此仁爱之心,正可当天下君王也。从此,更加喜爱他。

有天晚上,华灯初上,月出东山,又圆又亮。朱元璋偶然想起,当年自己流落江湖时,一日露宿荒郊对月吟诗,曾写下足以能表达自己志向的那四句诗。

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

夜深不敢长伸腿,恐把山河一脚穿。此诗后来广为传颂,都说朱元璋早有大志,即使在落难时,也显示出君临天下的王者气势和气吞山河的魄力雄风。

今天晚上,他也想试一试孙儿的志向。于是叫太监将朱允炆传来,说是月下祖孙赏月,以叙天伦之乐。

朱允炆来到祖父身边,恭恭敬敬地陪他赏月聊天。朱元璋见孙儿器宇轩昂,大有王者风范,心里早已乐开了花。先问他近来又读了哪些书,孙子说最近读了祖父写的《心经序》,颇有感悟。

朱元璋说,那就说说看。

朱允炆回答说,色空之妙,妙在——朱元璋迫不急待地问他,妙在什么地方?孙子故意不直接回答,而是先背诵祖父的原文,曰:“《心经》者,正欲去心之邪念,以归正道,岂佛教之妄耶!朕特述此,使聪明者观二仪之覆载,日月之循环,虚实之孰取。保命者何?如若取有道,保有方,岂不佛法之良哉!色空之妙乎!”之后,便徐徐说道:“佛之教实而不虚,妙在一个‘实’字。”但接着话峰一转,又说:“不过,佛教之‘实’,不是世俗所说之‘实’,而是超越‘有’与‘无’二端的‘实’。因此,此‘实’者,‘空’也。空到极处,便为‘有’,故曰‘真空即妙有’也。‘空就是实在’。此色空之妙矣!”

朱允炆的这种说法虽然同样归结为“实”,但二者却大相径庭。

朱元璋以空为实,是指空为实,而且“实”到儒家的“三纲五常”上去了。

朱允炆则比他高了两个层次,他是化空为实,演空为有。这个“实”和“有”,已不是原来之“实”了,而是超越了有与无的两极,重新幻化而成的“空”,即不空之空,回归于本体世界了,也就是“空即如”。

这就是禅师常说的那个公式:山是山——山不是山——山还是山佛说法——不是法——名为法。

朱元璋也像许多心量不大的皇帝一样,不喜欢有人在他的面前说个“不”字,也不想别人超过他。那怕是他平常最亲近的人,一旦和他在看法上有牴牾时,他便表现出老大的不愉快。尤其是晚年,更是如此。所以,他听了孙儿的话后,即扬手止住他,说对于佛家之空相,前代帝王,如汉之武帝、唐之玄宗、宋之徽宗,还有梁之武帝,皆被其迷惑,而几丧天下,乃至废国怠政。你可要仔细,切不可误入佛家之空相。又说朕起寒微,奉天继元,统一中华,鼎定金陵,实乃不易。朕曾久立于沙门,一生学佛,深谙佛道。既知其要,更知其用。凡为人君者,不可不知,不可不察。时人好学,却学而不知其旨,敬而不知其弊。奈何?愈治而愈乱,不治而愈坏。佛乃心术,焉能治世?朱元璋还想进一步开导孙儿,但这时一阵风过,他感到一股凉意袭来。抬头看天,月儿高挂蓝空,撒下一派清辉。山河大地,宫殿楼台,全都被溶化在这银白色的世界之中。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山河依旧,大江东流。然而,人生易老天难老。昔日的一介沙弥,早已披上了黄袍,但转瞬之间已垂垂老矣。他看看眼前的孙儿,正青春年少,又不无宽慰。这才想起,今晚本是找他来赏月吟诗述志的,怎么扯到佛学上去了呢?谈空说色,反倒给他带来一丝不快。因此,便煞住话题。要孙儿以月为题,马上作出诗来。

(三)朱允炆深知祖父很喜欢自己,心里自是十分高兴。但他每次和祖父谈话,心情都很紧张。有时,他真想投在祖父怀里撒撒娇说说笑,要不就搂着他讲故事,或者拉着他捉迷藏。无拘无束,随随便便该有多好啊!但是,皇家偏又有皇家的规矩。说什么,做什么,都得有个分寸。好在,他早已习惯了。

不过,今晚有些异常。他已敏感到,祖父有些不高兴了。他很失悔,刚才为什么不说些爷爷喜欢听的话,而干吗要由着性子来呢?父亲早就私下对他说过,爷爷说什么,你就说什么。他说是方的,你就不要说是圆的。干吗忘了呢。

正想到这里,祖父已叫他作诗了。他望了望天上的那一轮明月,又看了看祖父的脸色。心里对自己说:“这一次可不能再惹爷爷生气了”!但越是如此,越是要出毛病。

果然,他的诗刚吟出口,祖父便立眉问他:“你说什么?再吟一遍!”

他只好又重复一遍,说:谁将玉指甲,掏破碧天痕。

影落江湖中,蛟龙不敢吞。

这比起乃祖当年对月咏怀的那诗来,简直相差十万八千里,不仅气势赶不上,而且还蕴含着一种晦气。

朱元璋听后,心想“影落江湖中”,分明是一种不祥之兆。月印万川,清辉一派,万人仰视,光明人间、这么多吉祥之意,不去说,为什么偏去掏碧破痕。指玉说甲呢?而且居然还说影落江湖,这是什么意思?他又联想起关于“龙相”的问题,难道孙子“头骨不正”,心术也不正吗?想到这里,他本想发火,但转念一想,这恐怕也是天意如此啊!岂非人力可以强求得的?因此,只用手一挥,冷冷地说声“下去吧”!

(四)懿文太子疮痈久治无效,终于呜呼哀哉!朱允火文哭得死去活来,一连五天都难咽下食。足见他孝心之诚之深。

朱元璋见太子离他先去,白发人送黑发人,不啻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因而也气倒了。眼看刚好一点,不料又偶感风寒。

年青时凉一下不要紧,但年纪大了,感冒发烧往往会引发出多种疾病。朱元璋初不介意,但后来竟一病不起。他骂御医不中用,说连一个伤风凉寒都医不好,要你们何用?一气之下,杀了几个御医。明明有病,他还硬撑着去上朝理事。因心情不好,看什么都不顺眼。稍有不对之处,便要杀人。有几个大臣,便不明不白地遭他杀了。

朱元璋病情加重,更加喜怒无常,也更加残暴。侍奉他的太监宫女,一个个胆战心惊。尽管小心侍候,但还是有几个宫女被他砍了头。大臣太监宫女们都怕去到他身边,一听到他的呼唤,仿佛就像见到了无常二爷,只要一跨进他住的地方,如同到了鬼门关一样,不知进来了还能不能活着走出去。因此,谁都怕去服侍他,心中都咒骂他,唯愿他即刻就死。

但只有一个人还敢接近他,也希望他早日恢复健康,那就是他的孙子朱允炆。他见众人都不愿意也不敢去侍奉老皇帝,他便事必躬亲,每天端茶送水,细心照料老人服药。而且每次都亲自尝过,然后才送老人服用。甚至连唾壶尿器,也都由他冲洗端送。

也只有由他服侍,老皇帝才开心,即使不合意,最多骂两句而已,决不会闹到砍头的地步。因此,太监宫女们从心底里感激他,背地里都在议论,说幸好有他这个皇太孙,不然你我都活不成了。

因为终日侍奉太祖,不能安枕而眠,实在太劳累了,所以他很快就消瘦不堪了。众人都劝他休息,但又怕他休息。他也明白,现在除了自己之外,再也没有人能呆在太祖身边了。所以,尽管疲乏不堪,但仍然一如既往,照样细心侍奉老人。更深夜静时,只要太祖略有响动,他便不呼而至。太祖每当见他如此,都感到无限宽慰。群臣见之,也无不夸他说:“纯孝至此,真天子矣!”

(五)朱元璋久病不起,他已预感到来日不多了,于是又想到把帝位传给谁的问题了。按皇家规矩,应传位于长子。

但现在懿文太子已死,又传给谁呢?传给他的儿子朱允炆吧?不知为什么,一想到朱允炆,他又有些犹豫了。他虽然曾经以自己的长相不佳和“半边月儿”来为孙子的“龙相”作过辩解,但毕竟是美中不足,会带来不少麻烦。又想道:第四个儿子朱棣,现为燕王,正镇守北方大门,而且四子人又能干,文武双全,按说他是最适合的接班人,但朱元璋不知为什么不把皇位传给他,而最后决定还是传给长房长孙朱允炆。

而且,一锤定音,决无更改。这是朱元璋办事的果断风格,从不拖泥带水。

其中是否包含有对皇太孙的偏爱的因素呢?不得而知,反正他已这样决定了。

不过,他又预测到燕王朱棣事后必然大动于戈,迟早都要来争夺帝位、而且。未来的新皇帝,肯定不是他的对手。

然而,朱元璋明知未来的局势如此,却又让皇太孙继承大统。这是爱他呢,还是害他?若是真的爱他,为什么在自己还在的时候、不把燕王铲除?还留下祸根,让他以后与皇太孙作对?要不就干脆传位于燕王,化干戈为玉帛。

也许,朱元璋考虑到这一点,但为时已晚,一切都来不及了,因此,他只得作另一个安排。

就在他临死前的一天晚上,他把皇太孙叫到他的病榻之前,小声地对他说:我去之后,大明的江山就交给你了。你要按照我已定下的国策,励精图治,长治久安,不可有半点差错。又说,其他方面,我已作了安排。现在,我只交给你一个东西,也许将来你会用得着它。不过,现在不要打开,到了危急之时,你再打开,按我的吩咐去做,自会见效。

说罢,便将一个小箧子交给他,叮嘱他千万要小心保管,不要泄漏给他人。又对他说,不要怕别人说你五根不全。五根不全,照样可以当皇帝。

洪武三十一年(1398),明太祖朱元璋逝世。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此明惠帝也。

(六)朱允炆继位之后不久,麻烦就来了。他的四皇叔燕王朱棣在北京起兵,挥戈南下,直捣当时的明都南京城。那么,理由是什么呢?

为此,朱棣和他的谋臣姚广孝等人密谋了很久,都找不到一个堂堂正正的理由。

其实,成大事者是不需要理由的。他的存在与出现,就是理由。

朱棣认为,小侄儿“削藩”的目的,就是想“削”掉他这个四皇叔。因此,他说:“我不能坐以待毙,必须在他未‘削’掉我之前,先就把他干掉,夺回本该属于我的皇位。至于名号嘛,就叫‘清君侧’”。

他的军师姚广孝则摇头说:“这些都是上不得台面的理由,一戳就破。再说了,老百姓才不管你什么‘清君侧’呢。”又说:“得民心者得天下。你要得民心,就要说些老百姓最爱听、也最相信的话”。

朱棣问他:“什么才是老百姓最爱听,也最相信的话?”

姚广孝是江苏长洲人,自幼苦读经书,但仕途无望,只好以行医糊口。后来出家为僧,法名叫道衍。一个偶然的机缘,便作了朱棣的军师。他是和尚,自然言行举动都离不开佛法。他说,殿下在诸位王子中,是惟一个有天子之表、皇帝之威的王爷,实乃是罗汉转世,弥勒下凡。王妃徐氏,仪表慈祥,灵气如花,实为观音显化,普度众生。当今皇帝皇后,非王爷王妃莫属。再看现在的皇上朱允炆的长相,他五根不全、头骨不正、面相萎缩、徒有孝心。如此连“龙骨”都不端正的人,岂能有天子的福份?如果天下百姓都知道了这些情况,他朱允炆的江山还坐得稳吗?

和尚军师的这番话,正好说到朱棣和众人的心坎上,大家都忙着点头称是,说就这么干。

朱棣更是暗自得意,顿时心花怒放,连声道好。他同时又补充说,这个说法固然重要,但还是要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赶快起兵,挥戈南下,把那个小皇帝拉下马来。

就这样,展开了一场长达四年之久的叔侄战争,史称“靖难之役”。其原因表面上是“靖难”,但实质上则是叔侄的夺位之争。而理由则是“龙骨”的正与不正,“龙相”的端与不端。想不到的是,长相的好坏在特定条件下,也可以引发一场充满血雨腥风的战争。

(七)建文四年(1403)六月十三日,燕王大军打破金川门。惠帝命人纵火焚宫,他的皇后马氏,眼见大势已去,便赴火而死。

正在危急之时,惠帝这才想起太祖曾交给他的那个小箧子。他叫太监启开小箧,一看是度牒、剃刀、袈裟、僧服,还有白金十锭。

惠帝看呆了,一时不知何意。

太监对他说:太祖之意,是要陛下投身沙门,以避其祸。度牒上法名都填好了,名杨应能。

惠帝抓过度牒一看,果然写的是“杨应能”。也就是说他必须马上脱下龙袍换上僧衣,取消朱允炆的姓氏,一变而为杨应能。这说明老皇帝早已料到会有今天的结局,因此才作出如此周密的安排。既然早知今日,又何必……喊杀声越来越近,不容他再去细想。太监也在一旁不停地催促他改装更衣。危急中,太监抖抖地为他剃了头发,又把僧衣递给他。

惠帝忙将龙袍脱下来,正要丢下时,却又有些依依不舍。平时并不觉得龙袍的宝贵,直到要失去它时,这才感到它的贵重。还是太监果断,一把扯下他手中的龙袍,顺手便把僧衣给他穿上。

惠帝刚一穿上僧衣,很不自在,仿佛全身都有针扎一样。再一看,龙袍变成了僧衣,皇帝成了和尚,不禁一阵心酸,眼泪夺眶而出。

这时,有两位监察御史正好匆匆跑来,二人一看,都惊呆了。皇帝竟成了和尚!当他们得知事情的原委时,又不禁感概万端:昨为天子,今为佛子。荣华富贵,过眼云烟。虚幻不实,万境皆空。人生无常,还要这冠袍玉带作甚?不觉顿然有悟,便要求追随惠帝出家。

他们说:“皇上……”

和尚说:“我已不是你们的什么皇上,而是和尚了。我现在的法名叫应能!”

二位监察御史说:“那我们也随和尚出家!”一个说:“我叫应文”一个说:“我叫应贤。”

和尚说:“随你们的便吧!”然后仰天长叹,说:“此乃数也!”又抱怨说:“谁叫我龙骨不正呢?”

正在这时,轰隆一声,宫门被捅开了。

燕王的大军像潮水一样涌了进来。

(八)应能、应文、应贤三人,忙从水池边的小门逃出。追兵赶上,看是三个和尚,便放过他们。这样,好歹才逃离南京。

三人从南京,先逃往湖南,再逃往四川。然后又由四川,逃到广西横州的寿佛寺,这才住了下来。而且,一住就是十多年。

既为和尚,就要说法。这一点倒难不住应能,因为他早已读过许多经书。但第一次登台说法时,差一点就出了纰漏。

他上台宣讲《心经》,在背诵第一句时,原文本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他却张口就说:“朕……”他还没有完全忘记皇帝的身份,以为法堂是他从前的金銮宝殿,所以下意识地吐出一个“朕”字,当看见应文暗向他摇头时,他才忙改口说“观自在……”

说是“自在”,其实他很不“自在”。因为他当和尚完全是出于“无奈”。当他在法堂上要人们忘掉名利得失,丢开富贵荣华之后,背地里自己却怎么也忘不掉昔日做皇帝时的那般荣耀与威风。他总丢不开那些如花似玉的嫔妃宫女,老是想着百官朝见时高呼万岁的场面。正像他在一首诗里回忆的:

阅罢楞严磬懒敲,笑看黄屋寄团瓤。

南来瘴岭千层迥,北望天门万里遥。

款段久忘飞凤辇,袈裟新换衮龙袍。

百官此日知何处,惟有群乌早晚朝。

丛林寂寞,难奈清凉。和尚并不是人们想像的那般悠游自在,比起当皇帝来更是天渊之别。

从金碧辉煌的皇宫,一下跌进深山古刹,差距委实太大了。这种失落感往往比一般人要强烈得多。

如果一个贫穷的农夫当了和尚,他决不会有失落感,因为农夫与和尚之间的反差并不大。然而,皇帝与和尚之间的距离就不同了。如果没有当和尚的思想准备与信念,那么,他会受不了的。明惠帝就是如此。他不是梁武帝,更不是达摩祖师。他根本没有想当和尚的念头,只是为了逃命才化装为和尚。

他在云游中还写有一首诗:

风尘一夕忽南侵,天命潜移四海心。

凤返丹山红日远,龙归沧海碧云深。

紫微有象星还拱,玉漏无声水自沉。

遥想禁城今夜月,六宫犹望翠华临。

因此,他留恋昔日皇家的生活,这也是很自然的。尤其是到了晚年,他更想回到皇宫内苑去。有一天,他竟去拦住当地官员的路,说明他的皇帝身份,要地方官送他去京都。

地方官只得层层上报,朝廷只得命驿官将他送去京师。他在途中还写了一首诗,说:

流落江湖四十秋,归来不觉雪盈头。

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

长乐宫中云影暗,昭阳殿里雨声愁。

新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

回到京师,朝臣太监们都不认识他了,也不知是真是假。最后,他叫出一个老太监的名字,又说有一次,他掉了一片肉在地下,老太监伏在地上将肉吃了。这才引起老太监的回忆,确认他是惠帝,加之他有“半边月儿”的长相特征,朝廷这才承认他的身份。并赐号为“老佛”,请入两宫内道场供养。也就是说,并未恢复他的皇家身分,仍把他看成是和尚。这样他想“回家”也回不了,只能“出家”当和尚,最后倒成了“无家可归”的忍气吞声的“野老”。

同类推荐
  • 大科学家的故事(古今中外英雄伟人故事系列)

    大科学家的故事(古今中外英雄伟人故事系列)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离不开科学。电灯的发明,蒸汽机的诞生,人类登上月球,等等,都是科学的作用和结果。因而,科学家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时代的进步。
  • 你应该知道的世界文学名家100人

    你应该知道的世界文学名家100人

    《你应该知道的世界文学名家100人》精选最具代表性的100位世界文学大师,通过翔实的生平介绍,精辟的写作特点分析,生动的代表作解读,呈现世界文学大师独特的精神面貌及其代表作熠熠生辉的艺术魅力,便于轻松掌握广博的文学知识。
  • 西蒙娜·薇依评传

    西蒙娜·薇依评传

    帕拉·尤格拉在本书中以精准的笔触,为法国哲学家、神秘主义者和政治活动家西蒙娜·薇依刻画了一幅令人过目难忘的思想画像。与维特根斯坦一样,薇依属于那种最特立独行、最难以亲近也最容易遭受误解的另类伟大思想家。加缪和T.S.艾略特对她崇敬有加,而苏珊·桑塔格有句名言:“在薇依赢得的成千上万读者中,能真正分享她思想的人,我想只是少数。”帕拉·尤格拉无疑属于这少数。他生动简述了薇依圣徒般短暂而非凡的人生,以及她的思想历程,诠释了薇依现象中的多重悖论,探讨了薇依思想所涉及的哲学、政治、基督教、犹太教等多个领域的难题,很多地方都像薇依作品一样发人深省。
  •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溢文正。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二嘲青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被誉为“晚清第一名臣”。
  • 梁启超传

    梁启超传

    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是青春中国诞生的第一口呼吸;他的《变法通议》是一新文化向旧文化宣战的第一把利剑;他的“小说界革命”的尝试为腐朽的旧文学注入第一支兴奋剂。他力主变法却踏上流亡之路;他推行共和体制却步履艰难;他指挥讨袁护国却遇重重阻拦;他与康有为同为戊戌干将,却最终分道扬镳……
热门推荐
  • 王爷的傻瓜新娘

    王爷的傻瓜新娘

    一觉起来发现自己穿了,而且倒霉的穿到了一个傻子的身上,认命吧!被软禁起来也很乐意,可是为什么那个皇上非要把她嫁给他的弟弟?难不成这个王爷是傻子?好吧!既然不嫁不行那就嫁吧!我倒要看看是我傻还是你傻……
  • 糊涂读史

    糊涂读史

    作者有意识地将研究重心聚焦于明清两代的人和事。“一个朝代的偏执”是作者对明朝皇帝的性格和明朝士大夫的性情的概括,而清朝的荒唐外交活动与愚昧的“大唐中士”意识,则反映出这个老大帝国的傲慢的盛世情绪和盲目自大的自我想象。
  • 极品校草的绯闻男友

    极品校草的绯闻男友

    夏一沐,一个落入凡间的天使,纯洁的如天上的白云。他的爱简单,他的爱执着,他的爱百感交集。友情?爱情?傻傻分不清楚!花木源,我叫你一声老公你敢答应吗?砰然心动,通话里走出来的混血王子——安东尼?马文你是我这辈子最爱的人……不管你的面貌如何改变,不管你是韩姬成,还是夏一沐,我仍然爱爱你,爱你的灵魂。
  • 七世怨侣

    七世怨侣

    七世情缘,七世苦苦相恋,绝唱千秋,千古绝恋啊。二十一世纪的余秋雪是死于意外还是命中就该死于次劫?在古代以新的身份复活,遇到了那个和她有着七世的情人,那个人是谁?她和他真的能苦尽甘来还是又一次的被命运给分开?
  • 嫡女良医

    嫡女良医

    穿越奇异空间,她在贫寒小村庄逆境重生,乘着金鸾轿,荣华一身归帝都。掌大权,踢开二房、三房,成为实权大当家;开医馆,神医美名扬天下;做药膳,美食虏获男人心……嘻嘻,其实楚楚动人是假象,半推半就才能觅得痴情郎。
  • 一世倾城

    一世倾城

    原书名《邪王追妻:废材逆天小姐》她,21世纪金牌杀手,却穿为苏府最无用的废柴四小姐身上。他,帝国晋王殿下,冷酷邪魅强势霸道,天赋卓绝。世人皆知她是草包废材,任意欺压凌辱,唯独他慧眼识珠对她强势霸道纠缠誓死不放手。且看他们如何强者与强者碰撞,上演一出追逐与被追逐的好戏。
  • 墨魂妖女

    墨魂妖女

    一幅墨画,勾勒出女子倾城的容颜,眉淡扫如远山,凤眉明眸,顾盼流离间皆是勾魂摄魄,玲珑腻鼻,肤若白雪,朱唇一点更似雪中一点红梅孤傲妖冶,一世妖王,一世留恋。女妖名为墨抒,本为一介小妖,在机缘巧合之下得到了修炼秘籍,从此,通过不断的磨练,从一个清纯少女逐渐成长为一个善于玩弄权势的腹黑女,最终为爱而亡,凝成一幅墨画,留恨于世间。
  • EXO:陷入你的爱情阵

    EXO:陷入你的爱情阵

    这是个惊喜,女主的偶像灿烈、伯贤、世勋竟然来到中国的一所学校学习一年,是她们学校。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发生了许多让人不可思议和怀念的事,这些事也改变了她们的性格。在这一年后的离别中,三位女主将如何面对这残酷的过程。事后他们还能在见面吗……
  • 成交赢在心态:成功销售心态的50个法则

    成交赢在心态:成功销售心态的50个法则

    在销售行业中,决定你的销售业绩的不是你学会了什么销售技巧,而是你拥有什么心态,你以什么心态来做销售,就会有什么样的业绩。你想做一个成功人士吗?你想成为销售中的强者吗?只要你想你就一定可以做到,你要相信自己,自己一点都不比别人差,别人能做到的你就一定也能做到。想要改变自己的一生,就让自己先拥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只有拥有自己坚定的信念,不管在什么时候就再也不会被挫折打倒,你不再是一个弱者,而是一个能够改变自己生活的强者。让你一步步改变自己的生活,让你成为销售中的强者,看本书怎样为你解答,相信你的选择,一定不会让你失望的。
  • 医学见能

    医学见能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