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648000000027

第27章 三、耕犁的演变

犁是人力或畜力牵引的划沟式翻地农具,是古代农具的主要形式,反映了传统农业的发展水平,而且犁具的发展变化,又影响了其他农具的发展变化。但是,不管犁具如何变化,都是离不开耕牛牵引的,因此,在谈到牛在农业上的作用时,必须考察一下犁具的演变过程,从而更能理解牛对古代农业发展的贡献。

(一)犁是在中国本土产生的

有的外国学者认为犁耕是在一个中心地区发明的,然后传到其他国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日本学者家永泰光,他曾写了一本《犁与农耕文化》,该书系统介绍了西亚、印度、中国、东南亚和日本等国的农具和耕作方式,他把东南亚地区的犁分为三种类型:框架犁、印度犁和马来犁,他认为世界犁的起源,原来只有一个中心,即在印度西北部,后来向东、西和南方传播,进而形成第二次起源地,包括三个地区:一是中国犁耕中心,第二是地中海犁耕中心,第三是东北非犁耕中心。不过,上述说法并没有得到考古学的支持,恰恰相反,中国考古学的发现,却证实中国不仅是水稻发源地,大大早于印度,而且中国也最早发明了犁具。

考古发现是最好的证据。

在江浙地区的史前考古中,发现不少石犁,基本有三种形式:

一种是小型石犁,全长15厘米,两腰长11厘米,宽20厘米。顶端夹角60度,后为弧形突出,厚1.5厘米,中心有钻孔。在吴兴邱城第四号墓有出土。在上海汤庙、广富林等遗址也有出土,属于崧泽文化中层,介于马家浜和良渚文化之间。

一种是中型石犁,长25厘米左右,后端有方形凹缺或弧形缺口,使两腰如后掠式双翼。在余姚上林湖、绍兴陶堰、嵊县崇仁,嘉兴新篁均有出土。

一种是大型石犁,全长50厘米左右,厚1.5厘米,平面加大,尖锋夹角44度左右,两腰稍微弧出,后端平齐或弧出,中间常有1-3孔。该器出土最多,如杭州水田畈、钱山漾、桐乡石门元帅庙、蔡家坟、嘉兴余新星、黄岩郑安等遗址均有出土。

总之,这些石犁,实为石犁铧,共同点是体形扁平,平面呈等腰三角形,刃部在两腰,其夹角在40°~50°之间,多以片状贝岩制作。背面平直,保留着自然破裂面,无使用痕迹。正面稍隆起,正中平坦如背面,两侧磨出光滑的刃部,有磨损痕迹,中心有孔,1-3个。前锋尖锐,后端稍厚。那么,怎么认识这些石犁呢?

首先,这些石犁是犁具的重要组成部分――犁铧,由于石犁质地脆弱,由软质石料磨制而成,所以它与犁床的安装方法与金属犁铧不同,也就是说,它不能单纯在土中划沟,这样会折断。其安装方法,是先有犁床,床呈三角形平面,大小与石犁相当,然后把石犁放在犁床上,上再加盖一层木板,然后以木钉固定,这样石犁被上下木质犁床包围了,仅留有尖锋和两腰刃部,从而克服了石犁的缺点。这种安装方法的目的,主要是保护石犁,又不失其利刃,因为石犁夹在犁床的夹銎中。

石犁在中国各地都有发现,如内蒙古东北红山文化出土一种叶状石犁,山西龙山文化出土一种三角形石犁。传说云南大理过去以羊拉石犁耕作。檀萃《滇海虞衡志》:“羊于滇丰盛,俗以养羊为耕作。”看来石犁是存在的。

其次,石犁的犁架是什么样的呢?从石犁特点并参考民族学资料来看,江浙远古的石犁架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从石犁铧特征看,已经有犁床设备,该床前端呈三角形,扁平状,但该床有上托,上有盖板,形成夹銎,以便包住石犁,其床要略窄于石犁铧,否则石刃就不能外露了。从石犁大小看,当时的犁是较大的,犁床甚宽,用处是:一犁地面积大,二在水田中有一定浮力。

第二,在有些犁架上,可能已有犁箭设备,这种设备首先是加固犁架用的,其次是犁铧后依的托柱。尤其是有些石犁后端为内凹状,或为弧形,这些缺口处正抵依在犁箭上,使犁铧有一定抗力,保护石犁。当时的犁箭是否还能调节耕地深浅,目前还不得而知。

第三,应该有一根长辕。无论是人挽还是牛拉,都必须有一根犁辕,从石犁较大看出,犁架也是较重的,因此犁辕也是修长的。至于挽拉动力,是人还是牛,目前还难以确认,不过,一人是拉不动的,必须若干人才能拉动,从当时已经普遍饲养水牛看,利用水牛拉犁也是可能的,具体方式可能为两牛抬杠。

此外,关于犁壁是否已经出现,也难以确认。在有些犁铧正面,中央有起脊的现象,其上的盖板也应该是起脊的,即中央高两边低,当破土划沟时,土可向两侧翻开,起到翻耕的作用。战国、汉初的铁犁铧上均无犁壁,但是铧中央皆有突脊,其功能无非有二:一是使铁铧坚固,二是可有翻土之效。

中国史前石犁的发现,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否定了犁起源于一个中心的传说法,如同农业起源于世界几个中心一样,在各个农业起源地,都独立地发展了自己的农具,其中包括犁具在内。中国各地出土的石犁表明,中国也是犁的起源中心之一,具体地点就在长江下游地区,这是同当地有发展的稻作农业分不开的。

其次石犁的出土,把中国犁耕起始年代上溯到原始社会晚期。

江浙发现的石犁,年代在距今五千年左右,这样我国犁耕之始,既不是起于春秋战国,也不是商代,而是在原始社会晚期就出现了。恩格斯指出:“有了耕犁以后,大规模耕种土地,即田间耕作,从而食物在当时条件下实际上无限制地增加,便有可能了。”特别是牛耕的发明,“家畜用其力补充人类筋力,它具有极伟大意义的新因素”。这样不仅提高了耕作技术,提高了产量,还以畜力代人力,使腾出的人力从事其他生产,扩大了社会分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此外勾画出犁耕发展的阶段性。

过去一提及犁耕,就想到牛耕和铁犁,其实远在铁犁出现前,还有石木犁和青铜犁,后来才有铁犁,这是犁制改革的三阶段。人们对铁犁、青铜犁无争议,但是有无石木犁阶段就有争议了,事实上,有许多证据证实有石木犁阶段:

第一是文字学资料。《说文解字》:“?,两刃晒也,从木?,象形,宋魏曰?也。”苯就是木质的犁,从木,三角形,两刃,在土中破土划沟。

第二是古文献。《新唐书》卷144,北狄“剡木为犁,人挽以耕,田获甚褊”。

第三是民族学资料中有不少木犁。

以上事实说明,石木犁是普遍存在的,在犁耕史上占有一定地位,是犁耕的初级阶段。后来所有犁具的产生,都是以原始木犁、石犁为前提的。

(二)犁具的分类

耕犁是比较复杂的农具,由于地理环境不同,土质有别,生产力发展程度不一,人类发明了丰富多彩的耕犁。因此有多少犁具,是说不清的,怎么分类,也难以找出一个模式,笔者认为有多种多样的分类法,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1.以犁铧质地分类

犁铧是犁具破土划沟的机件,是犁的刃部,无此不成犁。但是古往今来,犁铧最富于变化,形成一定的历史阶段性。正如前面所述的,最早的犁铧是石制的,或者是木制的。对石犁铧我们已有过详述,现在再谈一些木犁铧的情况。如在藏族地区有全木制的犁,从犁铧到犁架全都是由木料砍制的,包括犁铧在内,但是这种木犁适合土地松软的地区,而且是雨后耕作。其在中国的分布地区是西藏、青海、甘肃、云南和四川等地,这说明木犁分布相当广泛。据宋兆麟先生提供,在四川木里县俄亚地区的纳西族、西番人、么些人和藏族现在还以木犁耕地,在其犁辕后边有一犁床,犁床向下有一孔,是安木犁铧用的。这种木犁铧两头尖,中间粗,类似枣核状,但细长。尽管木犁铧是由硬木砍制的,但犁地时还是磨损严重,因此每逢下地耕作,必须背一捆木犁铧,一般犁两三条垄就换一个木犁铧。这说明木犁铧有相当的局限性。

在木犁、石犁之后,又出现了铜犁铧,过去曾发现过北朝期间的青铜犁,人们怀疑它的普遍性,从民族学上看,在某些盛产铜的地区,也不排除铜犁铧的使用。木里俄亚地区诸民族就使用铜犁铧,铧呈三角形,有銎,直接安在犁床上,所用犁架为二牛抬扛形制。铁铧在中国出现较早,起初为春秋战国之际,由于当时铁较珍贵,仅在木犁床尖端包一铁刃,故称铁口铧,秦汉时期才使用全铁质的犁铧。以上石木铧-铜铧-铁铧,可能标志古代犁铧发展的三个阶段。

2.以犁辕分类

犁辕是以牛牵引犁具的?杆,以大小而言,有长辕、短辕之分,以数量上说,有单辕和双辕之分。

单辕犁即一根犁辕的犁。我国古代最早使用的车,都是单辕,而车辕来自犁辕。由此推之,我国最早的犁辕也是单辕的。不过,单辕犁也有高低之分,如一般的两牛抬杠就比较原始,而曲辕犁也为单辕犁却比较进步,同样在同一种两牛抬杠中,也有高下之分。曲辕犁也是不同的。

双辕犁是汉代较流行的,由一牛挽拉,所以此类犁较轻便,小巧,而二牛抬杠犁可以拉较大的犁。双辕犁是在犁柱前方安两个并行的犁辕,如同牛架车一样。除双辕犁外,有些耧车也使用双辕,由一牛牵拉,目前农村还有这种农具。

3.以有无犁壁分类

一般犁只能破土划沟,还不能翻土,这种犁只有犁铧,没有犁壁,而有犁壁以后,不仅可以划沟,还能够翻土。因此有的日本学者把犁分为两种:一种是无壁犁,这种犁皆为原始犁,只破土划沟;另一种是有壁犁,是较进步的犁。那么,我国什么时候才有犁壁呢?传统认为唐代陆归蒙《耒耜经》中已有明确的记载。但是考古发现说明,在陕西等省已出土不少西汉晚期犁壁,而且有单刃、双刃之别,这说明中国自西汉起,已经发明和使用铁犁壁。不过,在不少民族地区并不使用铁犁壁,而应用一种挡泥板,这就说明最初的犁壁是木制的。

4.根据犁架形制分类

这种分法依据犁底、犁柄、犁身、犁辕和犁柱的组合关系,分为五种:

穿辕犁――其犁身下边有一孔,犁辕从上述孔中穿过而成为犁架。认为此举是比较古老的。

印度犁――其特点是没有犁柱,犁身较宽厚,犁辕修长。

曲辕犁――其特点没有犁身,犁辕呈弯曲状,犁辕、犁底和犁柄由不同部件组成,犁底长,犁柄较细。

框架犁――其特点由犁底、犁身、犁辕和犁柱组成,呈四角框架形。

双柄犁――此犁有双柄,上端有横木连接,作为扶手。

上述分类法,缺乏统一标准,使人看了眼花缭乱,看不出各种犁之间的发展联系。事实上,犁具是在人工翻土工具的基础上产生的。古代的翻土工具,大体有两类:一类是耒耜,有些犁就是在耒耜上安辕而成;另一类是锄,包括鹤嘴锄。在犁架出现之后,在锄后边安一犁身,作为扶犁之处,就变成犁了。古代犁都是在这两种基础上产生的,后来又经过许多改进、加工,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犁。

5.以挽拉动力分类

犁的牵引,可以用不同的动力,基本有六种:

人挽犁――以几个人共同挽犁的耕作方式,这是比较原始的挽犁方式,但是在历史上由于缺少耕畜,人挽犁一直未断。不久前在山东、山西汉族地区还有人挽犁,贵州苗族地区也有人挽犁。

牛拉犁――古代最流行的挽犁方式,《旧唐书?敬宗本纪》:“农功所切,实在耕牛。”牛是农业的基本动力。有黄牛、水牛、牦牛、犏牛几种,最初奴使的牛,不大驯服,必以人牵牛,架牛方式也较笨拙,如利用犁杠、梯形柜架等。为了便于牵牛,必穿牛鼻子,戴以牛环,俗语说“牵牛要牵牛鼻子”,正是指此而言。

马拉犁――桓宽《盐铁论》:“农夫以马耕载”,“马行则服轭,止则就犁”。不久前在北方、东北等地有用马、骡、驴挽犁者,不用犁杠,而用夹板、套包和犁绳,由一马或两马牵引。但是不够普遍。

羊挽犁――云南大理地区传说以羊挽石犁。

狗挽犁――在东北寒带地区多饲养巨犬,耕地时以狗挽犁。在《点石斋画报》上就曾刊登过狗拉犁的图像。

象挽犁――在《蛮书》卷四中称:“土俗养象以耕田。”傣族传说他们祖先曾以象耕田,具体方法不得而知。

(三)二牛三人犁

在我国古代犁耕史上,有过不同发展阶段,如原始的石犁,战国的铁犁,汉代的二牛三人犁,唐代的江东曲辕犁等等,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那么,二牛三人犁是什么样的耕作方式呢?现在具体进行分析。

《汉书?食货志》:“其耕耘下种田器,皆有便巧。……用耦犁,二牛三人,一岁之收,常过缦田晦一斛以上,善者倍之。”这是汉代赵过发明的二牛三人犁,对此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

一种认为耦犁是“二牛各挽一犁,二人执犁,一人在前导牛,两犁并行而进,故曰耦犁。”

一种认为是“两犁互相连结,耕作时平行而进”,由二牛挽拉。

一种认为“耦是指合犋的两条牛,犁是犁地的意思,所谓二牛三人是二人牵牛,一人扶犁(一张犁)共计三人。”

在上述三种观点中,头两种是缺乏说服力的,如二牛各挽一犁说,与出土图像不符。同时,当时出土的铁铧较大,且重,一架犁由一牛挽拉力量不够,而多数犁为二牛抬杠式,也证明二牛共挽一犁。所以二牛各挽一犁是不存在的。说二犁组合在一起,如对犁式样,也难以成立,一是二犁难以组合为一体,而且十分沉重,庞大,占地面积大,运转不便,显然与《汉书》所说的“便巧”矛盾。笔者认为把耦犁释为二牛挽拉是对的,但关于三人分工却应进一步研究。

从文献上看,在西南民族地区仍保留二牛三人的耕作方式,例如:

樊绰《蛮书》卷七南诏“每耕田用三尺犁,珞长丈余,两牛相去七八尺,一佃人前牵牛,一佃人持按犁辕,一佃人秉耒”。

《新唐书?南诏传》:“犁田以一牛三夫,前挽、中压、后驱,然专于农,无贵贱皆耕。”

《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九:“夷有田,皆种稻,其田作,三人使二牛,前牵、中压而后驱之。犁一日为一双,……约有中原四亩地。”

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一引《旧志》:“土人多服耕稼,以田四亩为一双。犁则二牛三夫,前挽、中压、后驱。”

《札朴》卷十:“大理耕者,以水牛负犁,一人牵牛,一人骑犁辕,一人推犁。”从上述文献记载分析,云南的二牛三人犁,有以下特征:第一,为一架长辕犁;第二,由二牛并列抬杠牵引;第三,三人分工是一人在前牵牛,一人在中间控制犁辕,一人在后扶犁。其中牵牛、扶犁都是常见的耕作方法,问题是为什么由一人扶辕呢?这是不多见的。

为了理解扶辕人,具体看看民族学家的详细报道:

在云南宁蒗县永宁区么些人地区目前还保留二牛三人犁,该犁由犁梢、犁床、犁辕、犁箭、铁犁铧、挡泥板、犁杠组成,呈二牛抬杠形式。犁梢与犁床为一曲木砍成,犁床长120厘米,其上安铧和挡泥板。在犁床与犁辕之间立安一犁箭,高85厘米,上边以木楔卡死,不能调节深浅。犁衡长266厘米,中央拴绳引辕,该绳长20厘米,辕头上下左右可以移动。犁衡即犁杠,两侧各有二孔,可系绳――牛颈绳,以便拴牛脖子,二牛抬杠是明确的,三人操犁有一定分工:一人在前边牵牛,多站于前边左侧,但现在牛多驯服,不用有专门牵牛人,除非用生牛(刚刚教耕地的牛)才用牵牛人。一人在后边扶犁。么些人多由妇女扶犁,因为扶犁不重,远不及掌辕人费劲,当地有句谚语:“扶犁的是徒弟,掌辕的是师傅。”掌辕者由男性担任,他站于犁辕前边一侧,背依犁杠,双手扶辕,却步而行,他要时时观看耕地深度,防止左右摇摆,拐弯抹角时要协同扶犁者抬转犁架,调头转向。由于犁床与犁辕夹角固定,掌辕人下压犁辕时,犁辕、犁床入土深,反之,掌握人上抬犁辕时,犁铧入土则浅,从而达到调节耕地深浅的目的。这就是古代文献上所谓“中压”、“一人骑犁辕”的目的。这是人们由不能调节深浅向人为调节深浅的重大改进,后来才利用犁箭控制深浅。

在民族学中,还可举出若干二牛三人犁的例证:

首先,是藏族,如云南德钦县巨水村的藏族木犁,犁制比较简单,仅有犁身和犁辕,但犁辕修长,辕与犁杠以皮绳相连,人们可以通过压、抬犁辕控制耕土深浅。在大中甸一、二村居住的藏族,有一种四角框架长犁底木犁壁长直辕二牛抬杠,其形制与永宁木犁一样,辕端与犁杠也以皮绳相连。

其次,是纳西族,中甸三坝乡纳西族的犁制,与永宁么些人,中甸藏族的木犁一样,也通过抬、下犁辕控制耕地深浅。丽江县天红村纳西族的犁也同上,操作时一人扶犁辕,以便控制深浅。

第三,普米族,在宁蒗县、永胜县居住的普米族,与么些人同处,农具工具也基本相同,普米族普遍使用二牛三人式犁耕作。

第四,彝族,在路南县豆里村,彝族使用一种小框架长辕二牛抬杠犁,犁较么些人的犁轻巧,但不能调节深浅,依然利用辕头与犁杠活动式连接方式,通过抬、压犁辕调节入土深度,原理与么些人耕田方法如同一辙。该县海宜村彝族的犁制也是如此。在古代《南诏图卷》中也有二牛抬杠的农耕形象。

此外,大理白族的二牛抬杠犁,虽然已有犁底、犁柱、犁评,能够调节深浅,但是在犁辕与犁杠联结上依然保存古法,人们还可以通过抬、压犁辕调节耕地深浅,1989年笔者在云南大理参观时,还亲眼看到白族用上述方法耕作的情形。

由此看出,二牛三人犁是相当普遍的耕作方式,最初由赵过发明,先在关中地区推广,后来传播到其他地区。唐代南诏地区已应用二牛三人犁,在《南诏图卷》上的耕犁就是这种形式,后来经宋元明清几个朝代,一直在云南农区使用着。不过,该犁庞大,二牛牵引,适合平地使用,在山地、丘陵地区就不适用了。二牛三人犁是由不能调节耕地深浅,向以犁箭调节耕地深浅的过渡形式,在犁具使用上占有突出地位。

(四)唐代江东犁

从考古资料看,自汉代到魏晋南北朝所发现的犁,都是二牛抬杠犁,也有一些一牛双辕犁,还没有曲辕犁出现,但是到唐代却发现了曲辕犁,这是中国犁制的重大突破,也是中国古代犁制的定型化,进而得以大力推广。

唐人陆龟蒙(?-881),早年曾任过地方官吏,后来隐居田间,身畚锸,对农具有相当了解,并著有《耒耜经》,对当时的几种农具多有记录,尤其对江东犁记录最详细。陆龟蒙在《耒耜经》中称当时的江东犁由木和铁两部分组成:“冶金而为之者,曰犁馋,曰犁壁。?木而为之者曰犁底,曰犁梢,曰犁评,曰犁建,曰犁盘。木与金凡十有一事。”上述犁主要产生在江东地区,故称江东犁,其最大特征为曲辕犁,一般又称其为唐代曲辕犁。

唐代江东犁的进步性,有以下几点:

一是犁底、犁?的改进。犁底又名犁床,因其位于犁架的最底部而得名,是犁的基础。最原始的犁没有单独的犁床,而是犁梢与犁床的合一,这是因为犁来自耒耜或锄类的原因。汉代平陆犁已有单独的犁床。江东犁则“底长曰尺,广四寸”,这说明江东犁的犁床较大,平稳,深浅固定,有助于安装犁箭、犁评等设备。犁床前端为扁尖状,以便安置犁?或犁铧。唐代犁铧种类多,分工细,不仅有犁地之铧,还有开沟的巨铧。

二是犁壁设备的完善。犁壁又称犁镜、?土、犁?、挡泥板。原始犁有铧无壁,只能破土划沟,不能翻转耕土,汉代已有犁壁,有单面、双面之分。唐代犁壁又有改进。《耒耜经》记载当时的犁壁“广、长皆尺,微椭”,“壁形下圆”。看来与现代农村用的犁壁无异,具有精制、轻便、定型等特点。壁面有一定捻曲度,既可翻土,又能破碎。唐代为了更好地取装犁壁,犁架上又增加了两件设备:一是策额,它与犁底平行,是安装犁铧和保护犁壁的,二是压?,它下抵犁底,背连策额。

三是调节深浅的规范化。犁耕必须讲究深浅,汉代已有两种方法:一是由一人抬压犁辕加以控制,二是利用犁箭,当然最初的犁箭是加固犁架用的,并没有调节深浅的功能。后来在犁箭靠近犁辕的地方,自上而下穿若干孔,以木楔来调整犁辕与犁床的夹角,从而控制耕地深浅,但还没有犁评。唐代则发明了犁评。《耒耜经》:“辕之上又有如槽形,亦如箭焉,刻为级,前高而后庳,所以进退曰评。”或进或退,有深有浅,使调节深度规范化。

四是曲辕代替长辕。犁辕是牛挽拉犁具的柱杆,其起源较早,由于受车制的影响,我国最初的犁辕都是直辕,有单辕、双辕两种,前者由二牛挽柱,后者由一牛挽拉,较轻便,但不利深翻。二牛抬扛犁比较笨重、庞大,必须以二牛之力,加之犁架庞大,不便在山区推广,在水田地区更加困难。《耒耜经》:“前如程而?者曰辕”。程当曲字解,又作?,《尔雅》释木“下句曰?,上句曰乔。”《经典释文》:“?一本作?,下句即下曲也。”?说明唐代已有曲辕犁。曲辕较长,辕进步,一是长度大为缩短,二是取消了笨重的犁杠,三是总体上轻便化,又节省了挽拉力,二牛抬杠要二牛之力,曲辕犁只用一头牛就可以胜任了。

(五)犁盘、犁索、曲轭的产生

二牛抬杠犁,是把犁杠架于两牛肩上,挽犁辕而耕作,挽拉工具简单、笨拙,但是当曲辕代替长辕后,曲辕缩短,且前方落地,这时已不用犁杠了,而出现了犁盘、耕索和曲轭等挽拉工具。

犁盘是曲辕前端安装的可以旋转的设备,一是使犁辕架空,不直接落地,二可以旋转,便于转弯,三可以套于千斤,以便套以耕索。

原来的牛轭有一个发展过程,分三个阶段:原始的角轭,即把犁杠架在牛角上;进而架在肩上,称为肩轭;唐代架在牛肩上的为曲轭。曲轭的套牛方法是,在犁盘横木两侧各拴一根耕索,耕索前边拴系曲轭,曲轭架在牛肩上,这样以两条轻巧的耕索代替犁辕,又以小巧的曲轭代替笨重的牛轭,《耒耜经》称犁盘长三尺,与曲轭相当,正是它的便当处。《授时通考》卷二十二:“以一犁用一牛挽之,作止迥旋,惟人所便。”

不难看出,唐代江东犁,既总结和吸收了汉魏以来耕犁的优秀经验,又有自己的新创和发展,无论是犁架的改善,曲轭的产生,还是耕盘和耕索的发明,牵引方式的改进,都远远超过以往的耕犁,这是唐代江东犁优越性的具体反映。

从历史上看,唐代江东犁比汉魏时期的耕犁有很大改进,如曲辕的采用,犁架的小巧,犁壁设备的完善,调节耕地深浅的规范化,犁盘的应用等,从而改进了牵引方法,不仅节省了人力、畜力,还提高了耕地效率。如果说汉代犁箭的发明和牵牛方法的改进节省了牵牛人和掌辕人,大大解放了人力,那么,唐代曲辕犁的出现,使笨重的二牛抬杠让位于一牛犁,又大大节省了畜力,这对推广和发展牛耕有深远的意义。所以,唐代曲辕犁是我国犁耕史上的里程碑。同时,我国耕犁到唐代已经定型,后来经过宋元明清四代,尽管耕犁也有发展变化,其基本形制并没有脱离唐代曲辕犁的形制。如宋代《便民图纂》、元代王祯《农书》、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清代《授时通考》上的牛耕图,都沿用着唐代曲辕犁的形制,发展变化不大。

同类推荐
  • 呼鹰楼遐思录

    呼鹰楼遐思录

    中国的传统文化,融汇了几千年深厚的积淀,最高的境界在乎“天人合一”。无论写文章也好,写画也好,练习武术也好……总要经过如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三种境界: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蓟县文化志(终)

    蓟县文化志(终)

    《蓟县文化志》主要讲述的是地方县——蓟县的一些地区文化和历史。
  • 实用对联三千副

    实用对联三千副

    本书包括春联、婚姻生育联、寿联、挽联、宅第联、待业店铺联、治学联、修养联、风景名胜联等20类。这些对联有吉祥联、阳光联、科技联、民间民俗联。这瞟对联即可用于民间年节办事书写,也可供楹联爱好者欣赏研究。文字优美、可读可用。
  • 幽灵的白色魅影

    幽灵的白色魅影

    几千年来,为何幽灵的传说经久不衰?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幽灵吗?幽灵究竟只是传说,还是存在于人们生活中?《幽灵的白色魅影》带你一起探寻幽灵的行踪,追寻它产生的源头,带给你一个不一样的幽灵世界。
  • 中华文化常识全读本

    中华文化常识全读本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一代一代去传承。中华文化的深厚积淀,渗进了中华儿女的血脉里,根植在自古至今的万物中。它们用其坚韧的存在,证明着文化特有的价值,影响或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追本溯源,知古鉴今,古代文化中蕴涵着深刻的思想和智慧,可以开拓视野,升华境界,丰富知识结构,启迪多元思维,引发新的思考、探索和行动。历史就在我们身边,有趣的永远是其背后的历史故事,有价值的永远是其内在的文化魅力!本书集纳大量的历史文化细节,精选大量图片和文字,以丰富的知识和史料,娓娓讲述各类事物精彩的历史文化,真切逼真地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厚重、独特、百态纷呈的生活景观。
热门推荐
  • 举案相齐眉

    举案相齐眉

    穿越到忠烈名门,一门三侯爵,牛吧?满门都是寡妇,惨吧?舒然和她的小伙伴们,就在寡妇们的照料下,靠着祖父、伯伯和老爹用命换来的功勋平安长大了。眼看要嫁人了,本想找个老实相公,安安稳稳过一生,却没想到“未来夫婿候选名单”却没有派上用场,一道圣旨,赐婚肃王。七岁离开京城,扎根塞北的肃王。冷酷无情也好,杀人如麻也罢,日子是自己过出来的,她不信付出没有回报。【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英雄风云再世

    英雄风云再世

    英雄联盟已经征战多年,却始终无人能统一其中,直到今年英雄联盟风声鹤起没有任何游戏能将其撼动,而也正是因此从中涌现出一批绝世天才试图想要统一英雄联盟界,在这群雄并起的时候一位神秘人物却是在默默地走向他的王者之路
  • 霸道王子的校园爱

    霸道王子的校园爱

    在一个幸福的家庭里住着一位非常可爱,美丽的女孩,可不知什么原因她离开了,十六年后她为什么又出现在冰莹学院呢?
  • 燃情岁月

    燃情岁月

    陈玉莲也跟其他的知识青年一样,初中一毕业就来到了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里,在这里她认识了这个大队的党支部书记的儿子钱兴祥,两人不久就在劳动中产生了爱情。然后,事情并不是那样一帆风顺的,中间也出现了一波又一波的风浪。钱兴祥因为与知识青年陈玉莲的关系,被戴上了现行反革命分子的帽子,抓了回来。正在被批斗的时候,陈玉莲勇敢地站了出来,保护了钱兴祥,他跟陈玉莲也就结了婚,但他也放弃了读大学。随着改革开放,可是,社员们都不愿意再去干单干的活了,坚决要大队一起干,他们还要老书记钱东照继续带领大家干下去。为了社员们的要求,钱东照也就顶着风,带着大家干着。
  • 查理九世2014新版

    查理九世2014新版

    查理九世是许多人童年回忆,我写的这个作品主要是讲述几位新的人物继续去探案的一个故事………………
  • 残颜殇爱

    残颜殇爱

    这个世界人来人往即使在心里喊你几万遍也已如陌其实我们都一样在乎的只是哪简单的曾今你和我都明白我们将不会重来一切注定万劫不复...
  • 仙贼传

    仙贼传

    修仙之道,乃求长生,无有善恶,不分正邪。奈何有人就有江湖,自分出正邪两道。一个受尽磨难的孤儿走上修仙之道,曾经立志参军建业,惩奸除恶,但却因意外从天才变成废物,被帝国军队拒之门外。又因奇遇重新修炼后,他却因救亲人杀死军队统帅的恶少公子,成了通缉犯,被迫走上了逃亡之路。
  • 冥冥之中天注定

    冥冥之中天注定

    汧翊:“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我相信你值得更好的……”潞倾:“我骗你,是要你认清你的心,我好难过,不想再等了……”“我愿放下,只是心中有了牵绊,在犹豫,而已。”
  • 阴阳枭雄

    阴阳枭雄

    张小凡,一个摆弄地摊,贩卖古玩的小贩子。原以为,自己这一辈子,不过是平庸度其一生。但不曾料想到的是,某一天,让他意外得到一令牌,而他的命运,也即是从那一刻起,随之发生改变………从此往后。忙碌时,行走阴阳两界。破墓开棺、超脱亡魂,消灭邪灵恶鬼、僵尸鬼怪。闲暇时,和牛头马面吹吹牛皮,与黑白无常对酒当歌,便成了他的快活日子!
  • 毛泽东和“三国”

    毛泽东和“三国”

    毛泽东青少年时代就十分爱读《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他说:"吾人揽史时,恒赞叹战国之时,刘、项相争之时,汉武与匈奴竞争之时,三国竞争之时,事态百变,人才辈出,令人喜读。"毛泽东1906年接触了《三国演义》,1912年在湖南一师期间,接触了《三国志》。从有记载文字佐证,他至少读了70年的《三国演义》。可以说《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伴随了他一生的读书生活。